《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一卷,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共譯。是我國最早翻譯的佛教經典。
據《高僧傳》卷一載,迦葉摩騰,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經。竺法蘭,中天竺人,諷誦經典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東漢明帝夜夢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於是迎請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到中國。二人居於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同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經典──《四十二章經》。
全經總計四十二章,故稱《四十二章經》。內容簡短扼要,最長者僅百餘字,最短者二十餘字。經中對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只作簡要說明,而重點在闡述沙門之證果、善惡諸業、心證、遠離諸欲、人命無常等教義,並明示出家學道之要。其說理方式,平易簡明,是佛教的入門書。
關於本經譯出之緣由,有數種異說,不過歷代經錄都認為是迦葉摩騰及竺法蘭於我國譯出。
本經序分記載世尊成道說法的前後事跡。正宗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四十一章。前三章是三乘共教行果,以了脫生死為本。第四章至第八章是五乘善惡通義,說明世間、出世間善惡因果。第九章至第三十八章是大乘不共法,說明大乘不共行,並包括六度萬行。如第十章至第十二章為布施度,第十三、十四章為持戒度,第十五章為忍辱度,第十六章為禪定度,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六章為般若度,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六章為精進度。第三十九章至第四十一章總明教、理、行,說明是教當信,是理當解,是行當修。
各章大意如下:
第一章:出家證果。出家有三:
一、辭親,出世俗家。
二、悟道,出五蘊家。
三、證果,出三界家。
第二章:修出家行。沙門以斷欲去愛,悟無為法為最。
第三章:割愛去貪。說明沙門行是去財(去世間資財)、色(出家)、名(乞求取足)、食(日中一食)、睡(樹下一宿)五欲。
第四章:善惡並明。說明十善十惡的內容。
第五章:轉重令輕。教人懺悔改過,罪自消滅。
第六章:忍惡無瞋。
第七章:惡還本身。佛以「不受禮」譬喻為惡者終當自受,誡人勿為惡。
第八章:塵唾自污。害賢招報,如唾天颺塵,反自污坌。
第九章:返本會道。世智辯聰,徒增我慢,道必難會;必須以堅定的信心體道,才能成就一切智。
第十章:喜施獲福。以「一炬之火分千炬」,譬喻見人行施隨喜的功德。
第十一章:施飯轉勝。開示行施時,「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列舉人有二十難,說明修道的障礙。
第十三章:問道宿命。心淨無欲,真智顯露,曠劫之事,一念皆知。
第十四章:請問善大。行道守真為善,志與道合為大。
第十五章:請問力明。忍辱多力,必為人尊。忍辱心垢滅盡,是為最明。
第十六章:舍愛得道。以「水」譬喻人心的澄濁及見道的方法。
第十七章:明來暗謝。以「持炬入暗室」譬喻行者見道。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闡述第一義諦是言語道斷,不為物拘。
第十九章:假真並觀。覺悟天地、世界一切無常,明識靈覺之性,速能得道。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說明無我如幻。
第二十一章:名聲喪本。以「燒香」譬喻有情迷真逐妄,終至喪身。
第二十二章:財色招苦。以「刀上舐蜜」譬喻不捨財色的禍害。
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獄。說明妻子的禍患遠超於牢獄。
第二十四章:色慾障道。色慾於諸欲中為害最烈,所以說其大無外。
第二十五章:慾火燒身。以「執炬逆風而行」說明愛欲的禍患。
第二十六章:天魔嬈佛。敘述佛退魔嬈。
第二十七章:無著得道。以「木頭尋流而行」譬喻行者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嬈,必定得道。
第二十八章:意馬莫縱。告誡弟子,莫與色會。
第二十九章:正觀敵色。正念觀察眾生: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
第三十章:慾火遠離。以「披乾草遇火」譬喻修道者須遠離慾火。
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舉「迦葉佛偈」說明修行人斷心的重要。
第三十二章:我空怖滅。謂人若能離愛,則憂怖自除。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學道如同一人與萬人作戰,必須精進勇猛,才能得道。
第三十四章:處中得道。比喻學道如彈琴,必須緩急適中,才能得道。
第三十五章:垢淨明存。以「鍛鐵去滓」譬喻修道人必須去除心垢,道行才能清淨。
第三十六章:展轉獲勝。明示證得佛果,圓滿菩提是十分難行。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闡明持戒近佛,違戒遠佛。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滅。以問答闡明人命在呼吸之間。
第三十九章:教海無差。以「食蜜」譬喻信受佛陀的教法。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說明修行以心道為主。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以「牛負重行淤泥」比喻行道的人要直心念道,才能出離苦海。
第四十二章:達世知行。本章總結全經,說明佛陀以智慧觀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本經的特點有四:
一、辭最簡妙。本經只有二千餘字,譯者以簡潔的文字含攝多量的義蘊。因此,每章字句力求精簡,文氣雅馴,異於後世直譯諸經。
二、義最精富。本經包含大小乘經義,凡三藏十二部教理及後世古德方便宣說諸義,皆不離此經,其義之精富可知。
三、譯最古真。本經在中國為最早之譯經,後世經論譯名多由此出,如四諦*輪、無為法等。佛教入於中國,以帝王躬親倡率,則自此經開始,其淵源甚明。
四、傳最平易。依前三勝,傳誦自易。本經開端即出經義,最為直接了當,異於其他諸經。流傳之廣,中、日、英、法皆傳。
本經之異譯本甚多,有華文、日文、英法等異譯本。分述如下:
一、華文異譯:
所傳版本主要有三種:
□宋藏、元藏、高麗藏所收本,最能保持本經的古型。
□宋朝真宗注本,收於明朝之南藏。
□宋朝守遂注本,是禪宗佛祖三經之一,流傳較廣,明朝智旭之解、了童之補註、及清朝道霈之指南、續法之疏抄等,都採用此本。
二、日文異譯:
□國譯《佛說四十二章經》山上曹源譯
□現代意譯《四十二章經》裡見達雄譯
□意譯《四十二章經》高□寬我譯
三、英法異譯:
□比兒譯英文版西元一八七一年
□鈴木大拙譯英文版西元一九0六年
□費兒譯法文版西元一八七八年
本經收錄於《高麗藏》第二十冊、《磧砂藏》第十九冊、《龍藏》第五十二冊、《卍正藏》第二十五冊、《大正藏》第十七冊,主要註疏有:
□《四十二章經御注》一卷宋.真宗注
□《四十二章經注》 一卷 宋.守遂注、明.了童補註
□《四十二章經解》 一卷 明.智旭撰
□《四十二章經指南》一卷 清.道霈撰
□《四十二章經疏鈔》一卷 清.續法撰
□《四十二章經講錄》一卷 太虛講
□其他日文尚有多種講話。
□本經的特點為何?
□布施的果報有何不同?為什麼?
□試列舉人生二十難。
□試述十惡、十善的內容。
□試述滅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