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孝是德行之本,為人不盡孝道必有災殃


時間:2013/12/12 作者:沉土

孝是德行之本,為人不盡孝道必有災殃

孝是德行之本,為人不盡孝道必有災殃

父母呼與命,子勿緩!父母教與責,子宜聽!

【弟子規原文】:

父 母 呼 應 勿 緩

父 母 命 行 勿 懶

父 母 教 須 敬 聽

父 母 責 須 順 承

原文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回答,父母向你交代事情的時候,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遲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我們應該恭敬的聆聽。自己做錯了事,父母責備訓誡時,我們應當順從地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那樣是大不孝。

佛經里講;父母親是我們最大的恩田,如果你不去孝順父母,就得不到現世的福報,事業不順,家庭不和,沒有知心的朋友與你交往,你的孩子不聽話,還會經常忤逆你,跟你對立,這都是因不孝順父母而惡性循環的果報。孔子在孝經里講的更經典;「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意思是說不愛自己親生養育你的父母親而去愛他人,那是違背常理的道德,就算你說是真的,那也是虛假的,是有目的的愛。像這樣的人很可憐,是非不分,真假難辨,脾氣暴躁,心靈徹底扭曲,疾病纏身,煩惱不斷。

孝是德行之本,為人不盡孝道必有災殃 孝是德行之本,為人不盡孝道必有災殃

那怎樣我們才能做到一個合格的子女呢?孔子與子游的對話就很好地說明了孝的真諦。一次,孔子的學生子游問孔子;「子女以很豐厚的生活補助奉養父母親,這個能不能算是盡孝心呢?」孔子當下否認,子曰:「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呼?」如果子女對父母親沒有恭敬之心,那麼贍養父母跟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怎麼能叫盡孝呢?因此,孝的重點是需要培養的是敬,一切人倫親情之道都是以愛敬心為起點的,孝必定要跟恭敬心結合在一起,當一個人在家裡養成了一種對父母持有一種溫和柔順的態度與恭敬的心裡後,將來進入社會,與人相處時,這種修養一定會引起別人對他的重視和尊敬,這種恭敬的心就是他幸福與成功的源泉。

古聖賢們和現在的孩子在幼年的時候是一樣的,心靈純潔,沒有一點瑕疵,玲瓏剔透,但他們從小就被父母對長輩的孝順恭敬的行為所薰染,自然而然就養成了一種良好的習慣,這就是言傳身教的良用。所以,聖賢們不僅熟讀詩書,知書達理,還孝順父母,有愛兄弟。

孝是德行之本,為人不盡孝道必有災殃 孝是德行之本,為人不盡孝道必有災殃 孝是德行之本,為人不盡孝道必有災殃

【一日禪,感悟人生】

三國時期有個非常感人的故事,「王裒[讀pou]泣墳」就是孝道的真實體現。

三國時候,魏國有一位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順,自幼飽讀詩書,所以他的學問,品德都非常的好,朝廷也屢屢徵召他入朝為官,可是,王裒面對金錢與名利的誘惑,不為所動,一生沒有做官,而以教書為生,父親死後,王裒就與母親相依為命,王裒對母親也是體貼入微,百般孝順。只要是母親吩咐的事情都小心翼翼地去做,他將全部的孝心放到了母親一人身上。他的母親特別害怕打雷,每逢雷雨的天氣,他便把門窗關得嚴嚴實實的,坐在母親床邊,握著母親的手,絕不離開半步。多年後,王裒的母親去世了。他將父母合葬在一處,內心悲痛萬分,虔誠恭謹地受喪盡孝,且天天早晚都到父母墳前祭拜。他惦記著母親害怕打雷的事情,每當雷雨的天氣,一聽到轟隆隆的雷聲,他便狂奔到父母的墳地,跪拜,哭訴;兒子王裒在此,母親你千萬別怕!別人看到以後都說,王裒是個大孝子啊!母親死了還會在雷雨天去母親墳前跪拜,可想而知,父母在世時,肯定更會呼而必應了!可見一個人的孝心孝行,他不但能感動天地間萬物,更作為後人學習的典範。

樹 欲 靜 而 風 不 止

子 欲 養 而 親 不 待

意思是一棵樹本想安安靜靜地待一會兒,可是討厭的風總是不停地吹。使樹厭惡這風的吹動。前面是個比喻;父母在世時我們要盡到做子女的孝道,不要等到父母離開人世間了才想起應盡的孝道沒有去盡力的做。記住;「這是世界上後悔藥是買不到的,要想吃後悔藥不如現在吃孝心丸」。盡孝心,順道法,隨順父母,子女對待父母一言一行都要有一顆恭敬的心,父母的教導與責備,都是為了子女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子女應當順從的接受,古人說,可憐天下父母親。父母愛子女,絕不會害子女,我們應當感恩,長存孝順之心。【增廣賢文】中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自然界的動物都會懂得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那麼我們更要有孝順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孝行。

所謂「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縱使母親活了一百歲,八十的兒子在母親眼裡依然還是小孩子。當子女的內心能感受到一位為人父母的辛苦,辛勞時,子女就絕對不會講一句忤逆的話,更不會講不恭敬的話,而是一輩子報答父母的恩德。因為有這份體會,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父母就會心生恭敬,心生歡喜,所以很重要,我們要時時刻刻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自然而然「誠於中,形於外」,我們恭敬的言語跟行為就會表現出來。

漢高祖劉邦從小就十分孝順,即使後來做了皇帝仍然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樣,每次見到父親劉太公,都要恭敬的磕頭行禮。後來,劉太公覺得劉邦貴為一國之君,每次見到自己都要行叩拜之禮,有失皇帝的尊嚴。於是,當劉邦又一次探望父親時,劉太公就隨同所有的僕人一同在院子裡迎接他。劉邦見父親如此,大驚失色,連忙執起父親說:「父親大人,快快請起,哪有父親拜兒子的道理啊,這不是折我的壽嗎?」劉太公恭敬的說:「你貴為一國之君,我只是普通的臣子,哪有君主拜臣子的道理!」劉邦聽後,無可奈何,反覆思慮以後,頒布一項法令: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太上皇不必對皇帝行君臣之禮。自此以後,各朝各代都沿用這項制度。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