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佛說四十二章經經序  


佛說四十二章經經序

宣化上人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佛的十號之一。「成道已」:就是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的時候。「作是思惟」:他作這麽一種想。「離欲寂靜」:他想:「先應該度哪一個呢?先應該做什麽呢?」離欲,就是沒有這種慾念,沒有這個染污法。寂靜就是清淨,無所作為,在那兒如如不動。「是最為勝」:這是最殊勝的,最不可思議的。

「住大禪定」:在這大禪定里住著,這是最為殊勝。能住大禪定,所以也就能「降諸魔道」:這一切的魔王外道也能降伏了。

「於鹿野苑中」:佛作是思惟觀察,看憍陳如這五個人應該先得度,所以他就到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苦,是世間之果;集,是世間之因;滅,是出世之果;道,是出世之因。苦集滅道,這叫四諦法。

佛成佛之後,先說《華嚴經》度法身大士。因為看凡夫還都不能接受這個大法,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所以才又到了鹿野苑,這個鹿野苑在以前有兩隻鹿王,在那兒教化鹿群,所以就叫鹿野苑,這在講《楞嚴經》的時候,講得很清楚,願意知道這個麼案,可以到《楞嚴經淺釋》上查一查。

這時候,馬勝、小賢、摩訶男、憍陳如和十力迦葉,他們都在鹿野苑修行,這五個人以前都是和佛在一起的,也是佛的親戚。馬勝、小賢、摩訶男是佛父黨的親戚;憍陳如和十力迦葉是佛的舅舅,是母親的親戚。他們五個都是佛的父親派去侍候佛的人。可是憍陳如和十力迦葉受不了苦,就先走了。以後馬勝和小賢、摩訶男,他們三個人又看見佛吃天女送的粥,說佛不能修苦行,也跑了,都到鹿野苑去了。

佛成道,就先去找這五個侍者,先去度這五個人。佛成道,說《華嚴經》之後,觀察一切應該度的機緣,應該度的眾生,知道憍陳如他們五個人應該先得度,所以佛就到鹿野苑裡邊,轉四諦法輪,轉,是輾轉;四諦,就是苦、集、滅、道;法,是方法、法則;輪,因為佛所說的法,是從心性裡邊流出來的,流到眾生的心裡頭,令眾生反迷歸覺,所以這叫輪。輪以摧伏為義;摧,是把它摧破了;伏,是降伏。摧,是無堅不摧,越堅固的,越把它摧壞了。也就是能將堅固的外道、堅固的魔王破了,這是輪的意思。

轉四諦法輪,是這個世界最先有佛法的時候。轉法輪合有三轉,三轉四諦法輪。第一轉是示轉,,示就是指示你,因為你不懂,那麽我要指示你,我要告訴你,這叫示轉法輪。怎麽叫示轉法輪?就是指示這四諦法都是什麽。示轉又叫初轉,就是一開始轉法輪,就說「此是苦,逼迫性」。怎麽逼迫呢?這種苦很厲害的,令你連氣都透不過來,氣都不能喘了。壓迫著你,這是逼迫性,逼迫得很厲害。苦,什麽苦呢?就是三苦、八苦、無量諸苦這些苦。

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什麽叫苦苦呢?苦苦就是苦上更苦,苦中加苦,所以叫苦苦。這是什麽樣的人呢?就是那貧窮的人,很貧窮的,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所謂受餓、受凍。有一間木頭房子,晚上可以睡覺。雖吃不飽、穿不暖,但有個地方可睡,這還算不錯啦!可是打了颶風,或者下了大雨,把房子打爛了,也沒有得住了。既然吃不飽、穿不暖,又沒有地方住了,你說這是不是苦?

或者有地方住,也可以吃飽,但沒有衣服穿,這也是苦中之苦。或者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但沒有飯吃,這也是苦中之苦。所以這叫貧窮的困苦,貧窮困苦是不容易受的,這逼迫得很厲害。

那富貴就沒有苦了嗎?殊不知富貴有壞苦。很富貴的,很有錢的,被土匪綁架去了。土匪看你這身家值多少錢,譬如你財產有五百萬,他就要你六百萬,你借也要借一百萬塊錢,給土匪,給綁票的,這豈不就是壞了呢?把富貴壞了,這叫富貴壞苦。

沒有貧窮困苦,也沒有富貴壞苦,但這一生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有行苦,所以這叫三苦。

八苦,就是:(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

除了這苦而外,又有無量諸苦,所以說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這個集就是集聚煩惱。集聚煩惱這是一種招感的。你內裡邊有煩惱,外邊煩惱才來;你內裡邊有貪瞋痴,外邊這不如意的事情才來了,所以說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說這寂滅為樂,這是可證的。此是滅,可證性,可以證得這寂滅之樂。

「此是道,可修性」,這個道是戒定慧的道:戒道、定道、慧道。戒定慧這個道,要是往多了說呢,就是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八正道、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合起來就是三十七道品。道是可修性的,你可以修道,這是初轉四諦法輪,也就是示轉。

第二是勸轉四諦法輪。佛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這是勸轉。勸其他人來修四諦法,這叫勸轉。

第三是證轉四諦法輪。證,就是說我不是單單教你們要知苦,要斷集,要慕滅,要修道。我告訴你們:「此是苦,我已知」,我已經知道啦!「此是集,我已斷」,因為這集是煩惱,我已經斷煩惱了,不是說我教你們斷,我不斷。因為我斷了,覺得自在,所以我教你們也來斷煩惱,知道這苦。「此是滅,我已證」,這寂滅之樂,我已證得,所以我現在才告訴你們,也應該證得這寂滅之樂。「此是道,我已修」,說苦集滅道這個道,我已經修好了,我已經不需要再修了。那麽現在我希望你們也都知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法。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在「說四諦法的時候,憍陳如(阿若憍陳如)即刻就證果了,所以叫解本際,又叫最初解,這是憍陳如初證聖果。在三轉四諦法輪的時候,憍陳如最初聞到佛所說的法就開悟了。

憍陳如怎麽先開悟呢?這是佛在過去因地的時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把他四肢都給割斷了,問他:「瞋恨不瞋恨?」他說:「不瞋恨!」歌利王說:「有什麽證明你不瞋恨呢?」他說:「我若瞋恨,我這四肢就不能恢復如初;若不瞋恨,被你所剁斷的還會長出來。」

說這話之後,四肢又都長出來了。然後忍辱仙人就發願說:「我成佛的時候,要先度你,因為你是我的善知識。」

在過去生中,憍陳如就是歌利王;忍辱仙人就是今生的釋迦牟尼佛。所以佛成佛了,一看,我應該先度誰呢?應該先度剁我手腳的這個人,所以到那兒給他一說法,他就開悟了,這是憍陳如。

其次佛又說持戒、布施,怎麽樣布施?怎麽樣修持戒律?怎麽樣能升天?就呵斥欲,說:「有慾念,是不對的,是不乾淨的,離欲才能清淨,得到真正的快樂。」在這時候阿濕婆(馬勝比丘)和跋提(小賢)兩個人也開悟了,這是第二個開悟的。

第三個就是佛又說種種法門的這個時候,拘利和十力迦葉也都開悟了,這五位先出家做比丘,最先開悟證得四果阿羅漢,所以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得道果了。

「復有比丘所說諸疑」:又有其他的比丘,以後向佛請法,來問他們的疑難,問他們所不明白的道理。「求佛進止」:請佛決定他們是可以向前修行?還是停止?求佛給他們一個決定的選擇。那麽「世尊教敕,一一開悟」:佛有教敕。教,教化;敕,敕令,就是給他們命令。佛給他們開示教化,他們每一個比丘都開悟了,以後「合掌敬諾」:合起掌來恭恭敬敬而應諾,應諾就是秉承佛教去修行了。「而順尊敕」:隨順世尊所教的道理去修行。

本來我以為每個人都懂了,所以在講經的詩候,就把這「比丘」忽略過去了,想不到還有人不太懂。

「比丘」是梵語Bhikshu,翻譯成中文有三個意思:

(一)破惡

(二)怖魔

(三)乞士

因為有三個意思,若只翻譯為「乞士」,就沒有「破惡」、「怖魔」了;翻譯「破惡」,就沒有「怖魔」、「乞士」了。因為有三種意思,所以多含不翻,這是五不翻之一。

翻譯經典,有五種不翻:

(一)多含不翻

(二)尊重不翻

(三)此方無不翻

(四)順古不翻

(五)秘密不翻

保留「比丘」兩個字,就因為它有多含不翻的意思。這三種意思:

(一)破惡:我們有煩惱,這就是惡,所以叫破惡。

(二)乞士:乞士者,就是上乞法於諸佛,下乞食於眾生的意思。乞法於諸佛,增長慧命;乞食於眾生,給眾生種福田。

(三)怖魔:在受比丘戒,登比丘壇的時候,得戒和尚問:「你是大丈夫否?」你答:「是大丈夫。」這一答是大丈夫,天魔外道就都恐怖了,所以叫怖魔。

出家做沙彌的時候,必須要知道沙彌是什麽意思,比丘是什麽意思。出家之後,比丘必須要知道怎麽樣破惡,怎麽樣斷煩惱。破惡就是斷煩惱,我們人的煩惱是最惡的。人修道啊,這人有道沒有道,你就看他有沒有脾氣,就知道了。有脾氣的人,他就沒有修道;修道的人他什麽事情都能忍耐得下,誰罵他,也能忍;誰打他,也能忍;甚至於殺他,也能忍,這都要能忍的。能忍,還要有智慧,還要能認識。所以,這比丘是出世的一個相,他能以斷惑證真,斷三界的惑,證阿羅漢果。

這裡有個弟子以前學佛法,學了四、五年,到現在才跑到金山聖寺來,他找了那麽多年,才找到金山聖寺,這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外邊很多人都是各處跑,去研究佛法,都找不著真正的地方。所以,我們這兒,各位在金山聖寺的人,不要以為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金山聖寺是很不容易進來的,所以你們各位應該特別注意。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