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無量壽經 第四課  


第四課

思考題

1.佛陀從哪三個方面讚嘆阿難的提問?

2.為什麼如來善能開示無量知見?為了說明如來具足徹知萬法的智慧,經中用了什麼樣的比喻?

3.請列舉經中提及的十位古佛的名號。

4.請解釋如來十號。

5.解釋「如來無量無邊光,舉世無光可能喻,一切日月摩尼寶,佛之光威皆映蔽。」

6.解釋「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戒定慧進及多聞,一切有情無與等。」

7.解釋「心流覺慧如大海,善能了知甚深法,惑盡過亡應受供,如是聖德惟世尊。」

8.解釋「雖恆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講經典和講一些簡單的論典有所不同。講經典時首先要從字面上解釋,讓聽眾明白經文的直接意義,然後再開顯經文的密義和引申意義。聽經的人也要從這些方面進行思維。

前面我們講到,佛陀問阿難:「你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天人告訴你的呢?還是你見到我的身相後以自己的智慧問的呢?」阿難回答說:「我見到世尊的身體、光芒如是稀有,所以向佛陀提問,並不是天人告訴我的。」

實際上,阿難也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提問的,應該說是佛陀加持他產生了提問的勇氣和智慧。當時阿難還沒有獲得阿羅漢果,只獲得了須陀洹果,直到佛陀涅槃後,四百九十九位阿羅漢結集佛經時,他通過精進修行才獲得阿羅漢果。所以,當時要憑自力向世尊提問,對阿難來說有困難。但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議,即使沒有得到阿羅漢果,通過佛陀的加持也可以提問。

現在也有類似的情況。有些人本身智慧不是很高,可以說是非常一般,但是憑藉上師和諸佛菩薩的加持,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很多發心人都有這種感覺,平時自己在智慧、禪定、精進各方面都不如別人,可是在發心過程中智慧自然而然流露出來,自己也很奇怪:怎麼我這麼有智慧?很多人也感謝上師說:「肯定是諸佛菩薩的加持,肯定是上師您老人家的加持,所以我現在這麼成功。」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汝今快問,善能觀察,微妙辯才,能問如來如是之義。

佛陀告訴阿難:善哉,善哉,你今天問得很好,你的觀察力很好,具足微妙的辯才,所以能問如來如是之義。

有時候,通過提出的問題,也能測知一個人的內心。有些人在佛法或者世間法上沒有很深的體悟,雖然能夠提出一些問題,但只不過是個人的小懷疑,沒什麼可回答的,即使作了回答,對眾生幫助也不大。這是我們平時在和人交流的過程中也能發現的。

在此處,佛陀讚嘆阿難具足智慧辯才,能向如來詢問如是甚深的意義。其實從表面上看,阿難的問題比較簡單,但佛陀為什麼非常高興呢?這是因為緣起很好,所以即便一個很小的問題,也能引出甚深的答案。換句話說,並不是阿難問得深奧,而是他問的時機成熟。

當緣起成熟時,通過弟子的請求,高僧大德們也會傳授相應的法要。1990年底,法王如意寶從印度回到學院,由於我對《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很有信心,便祈求上師傳授這部法,也講了需要傳法的理由。後來上師確實傳講了這部法。我感覺這是自己一生中很歡喜的一件事。所以,當因緣成熟的時候,向善知識請法對大眾或者個人都有很大利益。

汝為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安住大悲利益群生如優曇花希有大士出見世間故問斯義,又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來如是之義。

你為一切如來應供正等覺以及安住大悲利益群生猶如優曇花般稀有大士出現於世間,所以提出這個問題;你又為了哀愍利樂一切眾生,所以能向如來問如是之義。

佛陀從三個方面讚嘆阿難的提問。

一、為一切如來應供正等覺出世而提問。

如來相續中具有無量的深廣法門,並且也願意向眾生宣說,但如果沒有人提問,如來也不一定顯示這種智慧。如來不可能主動說:「要不要我給你們說法?」所以,為了創造說法的緣起,當時阿難向如來發問。

以前法王如意寶講過,麥彭仁波切有一個叫喔色的侍者,他經常請求上師寫一些經論的講義,以此因緣,麥彭仁波切寫了許多殊勝的講義。

二、為安住大悲利益群生的一切大士出世而提問。

利益群生的大士就像優曇花[1]一樣難得現於世間,當他們住世時,我們一定要向他們請法。

雖然諸佛菩薩具有無量無邊的大慈大悲心,並且具有徹知萬法的智慧,可是如果沒有抓住機會問法,他們也不一定能留下有價值的法語;再加上諸佛菩薩出世又那麼難得,所以向他們請法非常值得。

我有這種感覺: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與眾生結緣的時間不會很長,也就是幾年或者幾十年,如果能將他們的法語記錄下來,這非常有必要。法王如意寶沒圓寂時, 自己總覺得上師肯定會跟我們在一起,沒有特別珍惜的感覺。可是上師離開世間後,才感覺他的每一句教言甚至開玩笑都很難得。前一段時間,我們想盡辦法尋找上師傳法的錄像帶和磁帶,但因為早期的音像設備很差,很多錄像帶和磁帶過十幾年、二十年都不能用了,即使能用效果也很差。現在想來,自己雖然依止上師這麼多年,但沒有為上師做任何事情,如果當時能把上師的隻言片語記錄下來,那多麼有意義啊!可是如今再也聽不到老人家的法語了,雖然上師會以肉眼看不見的形象利益眾生、轉*輪,但我和與我業力相同的眾生很難見到。

三、為哀愍利樂諸眾生而提問。

佛陀講經說法時,在場的眾生有些也許會誹謗,有些不一定起信心,有些即使起信心,卻沒有特別重視,但不管怎麼樣,將來的無量眾生很需要如來的教言,所以阿難為了利益眾生而提問。

大家想一想:從佛陀滅度到現在,世間有多少眾生學習《無量壽經》?可見,一部經典對眾生的利益也是不可估量的。正因為如此,佛陀讚嘆阿難:你能為眾生問如來如是之義,你的提問非常有價值。

阿難,如來應正等覺善能開示無量知見。何以故?如來知見無有障礙。

阿難,如來應供正等覺能夠開示無量知見。為什麼呢?因為如來的智慧是無有障礙的。

《寶星陀羅尼經》雲:「三界眾生中,更無如佛者,自既得解脫,復解脫世間。」如來不僅滅除了一切煩惱,獲得了究竟的解脫,並且通過講經說法向眾生傳遞智慧,使無量無邊的眾生也獲得解脫,所以在整個三界中,沒有任何士夫能和佛陀相比。

此處的論證方式是這樣的:通過成立佛陀是解脫者——如來知見無有障礙,由此證明佛陀說的法百分之百正確——如來應正等覺善能開示無量知見。

為了說明如來具足徹知萬法的智慧,能夠通過講經說法度化無量眾生,佛陀接著講了一個比喻。

阿難,如來應正等覺欲樂住世,能於食頃住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若復增過如上數量,而如來身及以諸根無有增減。何以故?如來得三昧自在,到於彼岸,於一切法最勝自在。

阿難,假設如來應供正等覺願意住世[2],那只需吃一頓飯,就能於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3]劫或者更長時間住於世間,在此期間如來的身體和眼耳鼻舌諸根不會有任何損減。何以故?因為如來得到三昧自在,已經到達究竟的彼岸,於一切法得到最勝自在。

一般人吃一頓飯只能管三四個小時,早上吃完飯只能維持到中午,中午吃完飯只能維持到晚上,一天至少要吃三頓飯。如果吃一頓飯後不進食,過五六天、七八天身體就不行了,甚至兩三天沒有吃飯,身體就損減了——原來臉色很好看,可是慢慢就憔悴了,身體也慢慢瘦了,最終變成骨架一樣。但如來不是這樣,從他本身的功德來講,只需吃一頓飯就可以維持無量時日,只不過為了隨順世間,如來示現每天都要吃飯。為什麼如來具有這樣的能力呢?因為他獲得了三昧自在,到達了究竟的彼岸,於一切法得到大自在,換句話說,因為如來已經獲得了長壽持明[4]。

是故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因此阿難你應該認真聽聞,然後善加思維,我現在為你分別解說。

這裡的「汝」可以理解為「汝等」。在佛經中,誰是提問者,佛陀就主要為他解答,其它的人也可以分享如來的教言。有些上師也是這樣的,表面上在批評某人, 實際上也在批評有相同過失的人(不僅當時的人,將來的人也可依此類推);表面上賜給某人一個教言,實際上也是賜給所有同緣分的人。

大家要記住,學習佛法應該具足兩個條件:一是諦聽,要認認真真地聽,避免聞法規矩中的一切過失,如果不認真聽聞,那你也不是得到不忘陀羅尼的阿羅漢,不可能完全記住法師所講的內容;二是善加思維,對於所講的到底是什麼內容,一定要進行反覆思維。

尤其首先要一字一句地聽聞,即便聽一個公案也要認真;否則,如果前面沒有聽清楚,後面的情節根本接不上。小學生如果上課時不認真聽,課後一點印象都不會有,世間的知識尚且如此,更何況甚深的佛法呢?所以大家應該認真諦聽。

現在聞法的機會很多,一方面可以在現場聽,一方面可以通過網路、光碟聽,我希望大家在聽法的過程中放下一切瑣事。現在大多數人聽法的態度還不錯:現場的道友一直很好,都聚精會神、認認真真地聽;外面的人以前不太好,但現在很多人也懂得聞法規矩,聽法時都能放下一切瑣事。

大家在聽法時,要把聽到的內容一一記於心間,如果心裡記不住就應該做筆記,這樣課後就會有印象。前一段時間,我到一所學校講話,當時我講了八個問題,老師們的表現不盡相同:有的老師不做筆記,聽的時候好像在坐飛機,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一點都沒有聽進去;有一兩個老師從頭到尾記了下來;有一個老師記了四個問題,然後他有點累了,剩下四個就不記了;有一個老師記了六個;還有一個老師記了三個。

人和人的差別很大,在交代一些事情時,有些人注意力非常集中,自始至終認真地聽;有些人則不能一直集中注意力,講到故事時目瞪口呆,講到道理則打瞌睡、犯迷糊。有些道友分食物時直咽口水, 聽聞佛法時則無精打采,好像佛法連一點食物都不如。這樣很不好。總之,希望各位認真聽法,這才會有所收穫。

阿難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阿難對佛陀說:好的,世尊,我很樂意聽聞。

「唯然」意為「好的」,在藏語中是「拉索」。可能阿難還想說:「不僅是我,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大菩薩也樂意聽,很多阿羅漢雖然有自私自利心,但他們也很樂意聽。」我估計阿難有這樣的意思。當時在場的應該還有凡夫人。一般凡夫人不太好說,剛開始聽法裝得很如法,但逐漸就會暴露出不如法的醜態。但佛陀的眷屬應該不會這樣,他們肯定也是樂意聽法的。

聽聞佛法時,有一分恭敬就會得一分利益,因此大家對聞法要有恭敬心、歡喜心。世間的眾生都拚命追求世間八法,尤其21世紀的眾生更是如此,此時如果有人能聽聞佛法的確很難得。《佛說德護長者經》雲:「無量百千萬億劫,佛名難聞況得見,汝能於佛生勝信,如是信心實難得。」因此,如今我們能聽到佛的名號,聽聞如此殊勝的佛經,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要說以信心聽聞佛法,甚至僅僅聽到說法的聲音也很難得。所以各位理應對聞法產生恭敬心和歡喜心。

這次能與各位學習《無量壽經》,我發自內心地歡喜。為什麼呢?人身非常難得,什麼時候離開世間很難說,如果生前和法王如意寶、阿彌陀佛結上殊勝的因緣,死的時候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人活在世間的時間不會很長,一百年之內基本上都會離開,因此大家要趁早種下解脫的善根。世間人考慮的只是幾年或者幾十年的生活,對未來的打算不外乎買人壽保險、醫療保險等,而對於百年後的事情,愚昧的眾生是不會想的。和這些人相比,我們能夠學習對今生來世有真實利益的《無量壽經》,的確是件值得歡喜的事情。

下面講極樂世界形成的緣起。極樂世界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根本不是兩三百年或者人類五千年歷史所能比擬的。這一切都源於法處比丘的發願。談到法處比丘的發願,就要追溯到久遠以前——釋迦牟尼佛之前有迦葉佛,迦葉佛之前有燃燈佛,燃燈佛之前又有別的佛,如是很多很多佛以前,有一位世間自在王如來出世,當時法處比丘就是在這位如來面前發願的。

在各個譯本中,這段內容的說法不盡相同:唐譯本提到了四十一個佛,宋譯本提到了三十七個佛,康僧鎧譯本提到了五十三個佛[5],藏文譯本提到了八十個佛。事實上,提到的佛陀是多是少沒有太大區別,八十個也好,三十七個也好,這都只是一個代表,實際上有無量的佛陀。

在講這部分時,我基本上像念傳承一樣讀下來,不一個一個加以介紹。如果要解釋每個佛的名號,必須要有可靠的教證來源,否則我也不會隨便亂解釋。總之大家應該清楚,這裡的每個佛號都有特定意義,聽到這些佛號非常有功德。

爾時佛告阿難:往昔過阿僧祇無數大劫,有佛出現,號曰然燈。

這時佛陀告訴阿難:往昔無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陀出世,他的名號叫燃燈佛。

燃燈佛大家都應該知道,釋迦牟尼佛因地時就是在他面前得到成佛授記的。

於彼佛前極過數量有苦行佛出興於世。苦行佛前復有如來號為月面。月面佛前過於數量有旃檀香佛。於彼佛前有蘇迷盧積佛。盧積佛前復有妙高劫佛。如是展轉, 有離垢面佛、不染污佛、龍天佛、山聲王佛、蘇迷盧積佛、金藏佛、照曜光佛、光帝佛、大地種姓佛、光明熾盛琉璃金光佛、月像佛、開敷花莊嚴光佛、妙海勝覺遊戲神通佛、金剛光佛、大阿伽陀香光佛、舍離煩惱心佛、寶增長佛、勇猛積佛、勝積佛、持大功德法施神通佛、映蔽日月光佛、照曜琉璃佛、心覺花佛、月光佛、日光佛、花瓔珞色王開敷神通佛、水月光佛、破無明暗佛、真珠珊瑚蓋佛、底沙佛、勝花佛、法慧吼佛、師子吼鵝雁聲佛、梵音龍吼佛,如是等佛出現於世,相去劫數皆過數量。彼龍吼佛未出世前無央數劫有世主佛,世主佛前無邊劫數有佛出世,號世間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

在這位佛前無數劫有苦行佛出現於世。在苦行佛前又有月面如來出世。月面佛前無數劫有旃檀香佛出世。在這位佛前有蘇迷盧積佛出世。蘇迷盧積佛前又有妙高劫佛出世。如是展轉,有離垢面佛、不染污佛、龍天佛、山聲王佛、蘇迷盧積佛、金藏佛、照曜光佛、光帝佛、大地種姓佛、光明熾盛琉璃金光佛、月像佛、開敷花莊嚴光佛、妙海勝覺遊戲神通佛、金剛光佛、大阿伽陀香光佛、舍離煩惱心佛、寶增長佛、勇猛積佛、勝積佛、持大功德法施神通佛、映蔽日月光佛、照曜琉璃佛、心覺花佛、月光佛、日光佛、花瓔珞色王開敷神通佛、水月光佛、破無明暗佛、真珠珊瑚蓋佛、底沙佛、勝花佛、法慧吼佛、師子吼鵝雁聲佛、梵音龍吼佛,如是等佛出現於世,每尊佛之間相隔無數劫數。梵音龍吼佛出世前無數劫有世主佛出世,世主佛前無數劫有一位佛出世,號世間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

此處提到了如來十號,下面作簡單介紹。

一、如來,「如」即真如之義,「來」即真實行持而來。因為乘如實之道而來,所以名為如來。

二、應,「應」即「應供」。斷除一切惡法,堪能接受人天供養,所以名為應供。

三、正等覺,即無倒真實覺悟萬法。佛陀對一切無所不知,已經現前了究竟的智慧,所以名為正等覺。

四、明行圓滿,又叫明行足。《大智度論》中說,明即宿命、天眼、漏盡等三明(即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行[6]即身、口二業;佛具足成就三明二業,故稱明行足。

五、善逝,《釋量論》中說,由於佛陀斷除了痛苦之因,具足善妙而逝、不退而逝、無餘而逝三種功德,所以名為善逝。

六、世間解,對世間的一切知識無所不知。其實佛陀完全通達世間,不管科學還是其他世間明處[7],佛陀的智慧都能無礙通達。

七、無上丈夫,佛陀是三界中無與倫比的士夫,不管身口意哪方面的功德,眾生都沒辦法與他相比。

八、調御士,佛陀能以身口意調伏一切有緣眾生,就像駕駛員能將自己走過的路指點給他人一樣,佛陀也能為眾生指明解脫之路。

九、天人師,佛陀是天和人為主一切眾生的導師,故名天人師。就像有些法師說的那樣,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十、佛世尊,佛即覺悟之義,佛陀已經斷除一切障礙、證得一切功德。以佛這個名號能表達斷證功德,以世尊也能表達。

這段經文大意是,在無量位佛陀以前,有一位世間自在王如來出現於世。(藏地小孩講故事時常說:「很早很早很早……以前」,要說好多個「很早」,讓大家的心一直往前追溯。漢語沒有這種表達方式,一般是「很早很早以前」,說一兩次就可以了。)

阿難,彼佛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法處。

阿難,這位如來的教法中有一位比丘,他的名字叫法處。

藏文譯本中也說名叫法處,而在康僧鎧譯本中叫法藏,法賢譯本中叫作法,《大智度論》中叫法積。這些不同可能是梵文原本不同所致。

康僧鎧譯本中還說,這位比丘以前是一個國王,後來捨棄了王位,在世間自在王如來面前出家。

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福智殊勝,人相端嚴。

(法處比丘)有殊勝的行願,正念和智慧增上,心態堅固不動搖,福德智慧殊勝,相貌端嚴。

心態堅固很重要,有些發心人員剛開始有一種熱情,可是過了兩三年就不那麼積極了,原來的「高燒」退了,再也不會復發了。其實不應該這樣,人的心態要堅固不動搖。

阿難,彼法處比丘往詣世間自在王如來所,偏袒右肩,頂禮佛足,向佛合掌,以頌讚曰。

阿難,法處比丘到世間自在王如來那裡,偏袒右肩,頂禮佛足,向佛合掌,以偈頌讚嘆佛陀。

下面這篇偈文功德非常大,阿彌陀佛因地就是用它讚嘆世間自在王如來的。有些人說,孔子時代的文章流傳到現在,這些文章如何如何有價值。其實,此處的偈文才有價值,光是念一遍也有無量功德。剛才上課前,我對照了一遍漢文和藏文,發現基本上是相同的,在對照的過程中我感覺這些偈文確實很殊勝。這篇偈文是阿彌陀佛因地造的,讚嘆的對境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即便過了無數個大劫,它的加持力依然存在。在短暫的人生中,能夠讀誦這樣的偈文,對有信心者來講功德確實不可思議。

大家對佛法應該有歡喜心。現在有些人對經文態度很淡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如果一個歌星演唱引發貪心嗔心的歌,他們可能會特別陶醉,把心臟挖出來供養對方都願意。有時候通過媒體看到追星族的狂熱,我會有這種感覺:如果他們對佛菩薩有那麼大的信心,可能離解脫都不遠了。可是這些人的崇拜有什麼價值呢?明星自己死時都很痛苦,根本救不了崇拜者。

下面我從字面上解釋一下這篇偈文。大家看看阿彌陀佛因地是怎樣讚嘆如來的。

如來無量無邊光,舉世無光可能喻,

一切日月摩尼寶,佛之光威皆映蔽。

如來的光芒無量無邊,世間任何光芒都無法比喻,在佛陀的威光面前,太陽、月亮、摩尼寶等一切光芒都顯得黯然無色。

世間的光芒最多帶來暫時的快樂,此外就再也沒有什麼作用了。佛陀的光芒則不同,它能讓眾生種下善根、獲得解脫。所以佛陀的光芒遠遠超勝世間的光芒。不過,雖然佛陀有這麼殊勝的光芒,但眾生不一定都見得到,有些愚昧眾生即使見到佛光也不一定生起歡喜心。《大寶積經》雲:「下劣諸眾生,不見佛光明,彼不見光照,謂佛光無有。」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外道飲光能圓不僅見不到佛陀的相好、光芒,反而見到佛陀具足九種醜相。所以業力深重者對佛陀不會生信心。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

佛陀演說一個法音,能使眾生根據各自根機得到不同的意義。

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而現種種若干義。」佛陀說法時,小乘根機的眾生聽到小乘的道理,大乘根機的眾生聽到大乘的道理,每個眾生聽到的不盡相同。有時候我在想:現在科學很發達,通過網路傳播佛法,每個人都能得到不同的受益,這也應該是諸佛菩薩的加持,依靠這種加持,法音得以在不同的世界宣流。

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佛陀顯現一個妙色身,能使一切眾生隨其根機而見到不同的身相。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在天界顯示天人的身相,在餓鬼界顯示餓鬼的身相,在地獄界顯示地獄的身相,相應各自的緣分,眾生能見到不同的身相,最終都種下了解脫的善根。

戒定慧進及多聞,一切有情無與等。

佛陀具有清淨的戒律、穩固的禪定、敏銳的智慧、不懈的精進以及廣聞博學,一切有情都無法與他相等。

世間的文學家、科學家只是「專家」,對一個學問暫時有所了解,這樣的「專家」絕對無法和全知的佛陀相比。而且佛陀的戒定慧等功德是無數劫串習所成就的, 不是一天兩天或者幾月幾年修出來的,所以佛陀的功德非常穩固,這也是任何人無法相比的。這並非因為我是佛教徒,特別喜歡佛陀,所以故意讚嘆佛陀。只要深入聞思佛教的經論,真正理解其中的意義,就不得不承認佛陀的功德。

心流覺慧如大海,善能了知甚深法,

惑盡過亡應受供,如是聖德惟世尊。

佛陀心中流露出的覺悟和智慧猶如大海,善能了知一切甚深廣大的世出世間法,佛陀滅盡了一切煩惱,沒有一點過失,堪為世間的應供處,唯有世尊才具有如是聖德。

佛陀是無與倫比的士夫,可以說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雖然這篇偈文是讚嘆世間自在王如來的,但一切佛陀都具有同樣的斷證功德,所以也可以用來讚嘆其它佛陀。

佛有殊勝大威光,普照十方無量剎,

我今稱讚諸功德,冀希福慧等如來。

佛陀具有殊勝的大威光,能夠普照十方無量世界,如今我稱讚如來諸功德,以此緣起希望我的福德智慧等同如來。

在《大寶積經》的其它會中,對佛光也有類似的讚嘆:「諸佛無邊光,光網不思議,遍滿十方界,無邊佛土海。」我在海南對照《大寶積經》的藏漢譯本時,看到佛陀身、語、意、光、事業的功德,由此對佛陀生起了無比的信心。雖然我沒有智慧趨入佛陀的境界,但在這個多種文化興於世間的時代,能夠遇到佛陀的教法,覺得自己還是有殊勝的緣分。

法處比丘當年發願獲得等同世間自在王如來的身光、福德、智慧,後來他的願力成熟,他不僅獲得了這些功德,而且名號也成了「無量光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佛」。我認識一個藏族警察,他特別喜歡說「阿彌陀佛」,他每次見到我,第一句話就是「阿彌陀佛」。)

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願當安住三摩地,演說施戒諸法門,

忍辱精勤及定慧,庶當成佛濟群生。

願我能救度一切世間的生老病死之苦,安住如如不動的三摩地,演說[8]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等法門,但願我成佛普濟一切眾生。

修持六度是成佛必需的,不僅釋迦牟尼佛因地修持六度,阿彌陀佛因地也修持六度,我們也要發願通過修持六度獲得佛陀的功德,將來能夠廣利眾生。

為求無上大菩提,供養十方諸妙覺,

百千俱胝那由他,極彼恆沙之數量。

為了求得無上大菩提,我願供養十方的無量如來,其數量多達百千俱胝[9]那由他恆河沙。

妙覺就是如來,《三藏法數》中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性。」如來既能覺悟自己,又能通過講經說法覺悟他人;不僅道理上覺悟,行為也圓滿了。現在有些人雖然會說法,但是行為不如法,這樣是不行的。

此處說供養百千俱胝那由他恆沙數如來,這說明只有長期精進才能得到大菩提。《俱舍論釋》中說,世尊在三個阿僧祇劫中供養了諸多如來,最終才得以成佛[10]。《菩提資糧論》中也說:「少少積聚福,不能得菩提,百須彌量福,聚勝乃能得。」

又願當獲大神光,倍照恆沙億佛剎,

及以無邊勝進力,感得殊勝廣淨居。

願我獲得大神光,照耀百千萬億恆河沙數佛剎,願我以無邊精進力感得廣大清淨的殊勝剎土。

精進非常關鍵,有了精進才能獲得殊勝的剎土,否則不可能獲得剎土。如來的精進非常殊勝,能夠感動一切人。我遇到過一個世間人,這個人對他的領導很有信心,他評價自己的領導說:「他的每一句話都讓我感動,當他開會發言的時候,我在本子上只寫兩個字——真行。」作為佛教徒,我們也應該被佛陀感動,沒有感動是不行的。

如是無等佛剎中,安處群生當利益,

十方最勝之大士,彼皆當往生喜心。

如是無與倫比的佛剎(即極樂世界)中安住著無量眾生,這些眾生都能蒙受無邊的利益,十方的大菩薩都將往生此剎,往生後生起無比的歡喜心。

人們不是常說「極樂世界」嘛?這個名稱就源於法處比丘的發願——願我以精進力獲得殊勝的淨土,十方眾生對我的剎土生起信心,往生後都生起無比的歡喜心。我在講《阿彌陀經》時也說過,因為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者都快樂無比,所以他的剎土名為「極樂」。

唯佛聖智慧型證知,我今希求堅固力,

縱沈無間諸地獄,如是願心終不退,

一切世間無礙智,應當了知如是心。

希望佛陀以智慧證知我的心愿,希望佛陀賜予我堅固的願力,縱然沉淪無間地獄受苦,我的願心也不退失,一切世間的無礙智(即一切佛陀),但願你們了知我的發心。

今天聽課的每個人也應該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乃至獲得菩提果之間不要退失對三寶的信心。其實每個人都要像法處比丘那樣發堅定的大願,當時他和我們一樣也是凡夫,但因為發了堅定的大願,所以最後成就了佛果。學佛者都應該有他那樣的長遠目光,這樣才會有成就的時候。

《經莊嚴論》雲:「雖恆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意思是,雖然恆時處於地獄,這不會成為大菩提的障礙,但如果生起自私自利心,這就是大菩提的障礙。對大乘修行人來說,最可怕的魔障就是自私自利心,一旦產生這種心,以後的菩提之路就很難說了。

世間人常說: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從小事做起……但這些大多是好聽的話,不一定能實現。但對於大乘修行人來講,一定要從內心發願:從今天開始,我一定要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的心是菩提的唯一因,因此大家應該經常發願:願我早日成佛,利益無量眾生。

聽經聞法之後,大家要清楚自己未來的目標,遣除貪嗔痴等亂七八糟的分別念,在相續中裝入智慧、禪定、戒律的功德,總之,每個人的相續要有所改變,讓人生變得有價值,最好能像法處比丘那樣發願: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甚至墮入地獄中,也不要退失利益眾生的心。

世間的無礙智就是佛陀,佛陀能如實徹知眾生的心態。法處比丘發願時,世間自在王如來等諸佛知道他的心,在座每個人發願時,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等諸佛也知道自己的心,所以我們要讓諸佛為自己的發願作證。

以上簡單介紹了這段偈文。有時間大家要讀一讀這些金剛語。漢地歷來有讀誦《阿彌陀經》的傳統,但基本上沒有讀誦《無量壽經》的傳統,以後如果諸位能讀誦這部《無量壽經》,這應該是個非常好的緣起。現在漢地流行的《無量壽經》是康僧鎧翻譯的,康僧鎧是康居國人,大概三國時期來到漢地,他翻譯的經典不是很多,我看過他翻譯的一些經典,感覺還是很好的。但不管怎麼樣,我覺得菩提流志的譯本非常有加持力,與一般人造的儀軌完全不同,如果你們不能讀誦整部經典,可以將這段偈文放在念誦功課里,有時間經常讀一讀。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 優曇花是一種稀有的花,只有佛陀出世時才開,佛教常用它比喻極其難得之事。如《開顯解脫道》在宣講人身難得時說:「暇滿難得猶如優曇花」。

[2] 之所以說「假設」,是因為如來住世是要觀待種種因緣的。

[3] 那由他: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術,那述。數目名,諸師定那由他之數不同。本行經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數千萬。」玄應音義三曰:「那術,經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當中國十萬也。光贊經雲:億,那述劫是也。」

[4] 一地以上的菩薩就獲得了長壽持明,但最究竟的長壽持明是如來的果位。

[5] 在會集本中,這些佛號都沒有。

[6] 其它經論中也有五行的說法: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

[7] 明處:「明」即學問、學科,「明處」即經由學習而生智慧之處。古代印度有五類學科,全稱為五明處,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前四明是各學派共同的,後一明各學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內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經典教義為內明,婆羅門教則以四吠陀為內明。

[8] 藏文譯本中說「獲得」六度。

[9] 俱胝:古代印度數量單位,千萬或者億。

[10] 從大釋迦牟尼佛(往昔一位古佛)起在第一個阿僧祇劫中承侍七萬五千如來,最後寶髻佛出世,圓滿了第一個阿僧祇劫;接著於第二個阿僧祇劫中承侍七萬六千如來,最後燃燈佛出世,圓滿第二個阿僧祇劫;此後在第三個阿僧祇劫中承侍七萬七千如來,最後毗屍佛出世,圓滿了第三個阿僧祇劫。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