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慈法師:《六祖壇經》第十四講  


《六祖壇經》十四講

(附註:每期講稿都由弟子們根據錄音整理。師父很忙,不能親自審稿。限於水平,若有錯字漏字,敬請大家原諒!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說實在話,我每次讀到這段經文,我冷汗都出來了。為什麼呢?六祖大師這句話是一面非常明亮的鏡子,放在我們每個人的面前,自己照自己,我們平常總是用電筒去照人家,面對六祖大師這句話,就面對一面鏡子,照自己。學道者,「學道」這兩個字,古時候,他包括所有所有求真理的人,都用這句話。佛教也用,道教也用,儒家也用。孔子有一句話「招人道…..」也用了這個道字。就是凡是尋求真理的人,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若不識法意。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自錯猶可,更勸他人,這個「猶可」兩個字,意思太深了。而且用的太微妙了,六祖大師用了這兩個字,猶可,這個猶可是猶可以還是猶可憐?自己錯了是還可以呢?還可憐呢?這個「可」字下面應該接什麼?怎麼解釋這個可?這就很微妙了,換句話說「一語多關」,他沒有說自錯猶可也沒有說自錯猶可憐,他說自錯猶可,說上句就把下句涵蓋在裡面了,其實我們是猶可以還有可憐,自己錯了,自己錯了還可以,還說的過去還要勸他人錯,自己已經夠可憐了還要亂說亂講,導至他人也可憐,也就是自己墮落了還要牽扯他人一起墮落,這就是六祖大師的這句話。自迷不見,又謗佛經。佛法本來就是「破迷開悟」的,迷信這個字眼本來就是佛法要醫治的重病,迷信是一種很深的病,佛法就專門治這個病,但是什麼時候佛法被戴上迷信的帽子啊?而且我們學佛的人不知道學什麼?我都遇到這樣的人很多啊!師父啊,其實我都信你們這個迷信的,每當我遇到這樣的人,還是你不要信最好了。我們這個迷信你最好跟他脫離關係。這叫什麼事啊?他還以為說這句話跟我套近乎呢,以為這樣說以後,我跟他有認同感,跟我站在一條戰線上來了,師父啊,其實我都皈(ban)依佛門了,師父兩年前你親自給我皈(ban)依的,連皈依那個「皈」字他都念成「板」依了,他還說我是親自給他「板」依的,親自板依,簡稱為親板。這麼簡單的都錯了,還不要說更深的。這個話把天下學佛的人都給提醒了。我們出家多年的師父,學佛多年的居士,面對這句話問一問,我懂佛法嗎?你知道什麼是佛法,這句話看來問起來很簡單,我學佛多年了,我還不懂什麼是佛法嗎?你就不懂。你真的不懂,我學了很多名詞術語啊。你學的那些名詞術語經不起我一駁,經不起我一反問,一問就把你問倒了。比方說你學佛二十年了,那麼我反問你學佛為了什麼?學佛為了了生死啊,學佛為了生死解脫啊。那麼我就問你了,你解脫沒有啊?如果我再問的狠一點,學佛也要生,不學佛也要生,學佛也要死,不學佛也要死,我沒有看見那一個學佛的不死啊,我也沒有看到那個和尚活一千歲啊!出家也要生病,出家也要死,那你為什麼要學佛?這個問題很現實吧,我看到很多出家多年了,還說什麼啊,哎呀!這個佛法裡面說的這些神奇鬼怪的事情啊,我也沒有看見,我也沒有遇見,我也沒有看見那個和尚有神通,我也沒有看到那個師父有不得了的本事,不就照樣過日子,照樣吃飯睡覺嘛,有什麼好稀奇的。是啊!這個問題很嚴峻呢,這個問題如果不問了,不客氣的說,我們很多人學佛不是在學佛,頂多我承認你在趕學佛的熱鬧,追學佛的這個時髦,甚至把師父當明星來追,這個社會上追明星是一種時髦,你追師父也是一種時髦,師父也成了明星了嘛,是啊,自迷不見,還謗佛經。還有誹謗,還要用自己的行為言語誹謗。所以,佛法的根從哪裡認識呢?從懂得什麼是三寶?佛寶是什麼?法寶是什麼?僧寶是什麼?為什麼要稱為寶?寶就是寶貝啊,珍貴,很難得,很稀有才叫寶,不懂的就變成活寶。不懂真的不懂。青蛙跳河不懂。懂不懂啊?不懂,這就叫做青蛙跳河——「撲通(不懂)」就跳到水裡去了。發出那個聲音出來,所以,佛法不是掛在嘴上的,也不是寫在紙上的,學佛是要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你要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你要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你要用自己的身、行,自己的所修所證來顯示給人家看,比你說一千句還重要。世間有這麼一句話叫:嘻笑怒罵竟成文章。就說這個人的文學境界達到很高以後,嘻笑怒罵都是高水平,很多時候我是不敢嘻,什麼是不敢嘻?我自己就有這個感受,我這麼多年,很多師父也好,很多居士也好,在背地裡私下裡評價我,說我這個師父不隨和,很難親近。確實;確實有些時候我不隨和,前些年更不隨和,這兩年稍微隨和一點,但是隨和了,我發現有些人不值得跟他隨和,你跟他隨和,他就跟你隨便,本來是隨和,他就理解成隨便了。這一隨便了,我就很難過了,他可能感覺不到,我就痛不欲生了。所以,自迷不見,你們怎麼迷都可以,沒有關係,我是不能迷的,佛菩薩度眾生,有時候用我們的心去體會佛菩薩,為什麼要度眾生呢?佛菩薩為什麼要苦口婆心的,非常非常不厭其煩的,非常非常的慈悲這樣來教化眾生呢?其實我們有時候站在一個凡夫的角度,凡夫這個自私狹隘的角度,我想一想,這個凡夫要墮地獄也好,要變畜生也好,你關佛菩薩什麼事情啊?佛法講因果,個人因果個人了,個人吃飯個人飽,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那既然是這樣的話,那關佛菩薩什麼事情啊?話又說回來,凡夫挺有意思的,佛菩薩度他呢,教化眾生很難教化,如果有一天那一位菩薩說,用凡夫的語氣說這麼一句話,你愛墮落不墮落關我什麼事情呢,我度眾生這麼辛苦,我不度了,馬上這個話眾生聽見了,不行啊,你是菩薩你不能不管我們。你看這個凡夫就很有意思啊!我們佛門裡面齋堂門口寫了一幅對聯,當然齋堂門口又很多對聯,其中有一副對聯我推薦給大家,上聯:有彌勒肚皮千金易化,下聯:無維摩手段滴水難消,這個才叫正宗法規,上聯:有彌勒肚皮千金易化,有彌勒菩薩的肚皮,千兩黃金都可以消化了,這叫有彌勒肚皮,是什麼肚皮呢?吃八個饅頭兩大碗乾飯,飯量很大是不是?不是。度量、心量有彌勒肚皮千金都能夠化掉,這是上聯。下聯是什麼呢?無維摩手段,維摩詰菩薩,如果沒有維摩詰菩薩這樣的手段滴水難消,喝一滴水下去都消化不了。這是佛法的境界,這也是佛法的修正。我們提倡開心學佛,開心學佛是我提倡出來的宗旨,開心打開心菲,打開心裡寶藏,容天容地喜悅,身心都非常祥和這叫開心。但是這個開心一定要建立在有彌勒菩薩這個度量,有維摩詰菩薩手段,建立在這樣的水平之上,那你就真的是高水平了。當然另外還有一幅對聯叫:五觀落成今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和前面那幅對聯說的境界差不多,吃飯的時候要存五種觀想,那個觀字就是觀察的觀,好好的觀想,好好的思考,追究這個問題這個飯不怎麼好吃,如果有五觀存在的話,今都容易消化,如果三心未喝水都難以消化。三心且不要說高境界的三心了,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這是很通俗的三心,貪嗔痴三心都沒有消,難以消化啊。所以,我們建立佛法要從這個角度來建立。我們從生活當中修正佛法、體證佛法來看,我們很多時候有意無意就是在做謗佛經,不是在做功德是在做謗佛法的工作。人家從你的舉止沒有看到對佛法的崇敬,沒有看到對佛法的高山仰止,而是看到討厭,不是往上看,是往下看。看到這樣的現象,學佛多年了,反而變成兩種現象了,一種變成佛呆子了,一種變成佛油子了。讀書讀多了,呆頭呆腦的,呆頭呆腦還不嚴重,頂多被人說的這個人學佛學得不靈光了,沒有以前這麼狡猾了,以前他腦精轉的好快噢,現在有點呆呆的,這個從某種意義上講還有可取之處,這樣不變成痴呆就可以了。但是佛油子就很可怕了,什麼叫佛油子啊?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佛法掛在嘴邊,因果講給別人聽,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名詞術語倒背如流,這個倒背如流把這些佛法讀給人家聽,這個就叫講經嗎?這個就叫弘法嗎?或者這就叫懂佛法嗎?不是,這樣講叫懂佛法哪裡需要費很長時間的修正?哪裡需要費很大的功夫來埋頭苦幹呢?所以,六祖大師這句話正宗法規,我們千萬不要在這個地方迷惑了。所以,接下來六祖大師他才講,所以立無念為宗,他之所以要立無念為宗,他的宗旨是無念,六祖大師的宗旨,無念什麼呢?六祖大師生怕我們理解錯,所以馬上就說,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為什麼說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佛法是追求什麼?佛法要建立什麼?為什麼要學佛?我們看看古往今來,古時候不要說學佛了,翻開古時候的典故,比方說古時候學武術的人,他要拜非常高明的師父,他要拜一個能夠教他了不得的本事,能夠讓他學會這套本事以後能夠闖蕩江湖,甚至於撈取榮華富貴,如探囊取物這樣的本事,他如果要得到這樣的本事一位高人,一位師父,怎麼拜訪?什麼態度?怎麼去學?那就不用講了,有些時候很多師父想方設法去折磨他,想方設法考驗他,是不是有這個的毅力?有這個學的根基?我們把這樣的典故還是要讀一讀的,因為人心同然,一萬年、十萬年不管歷史怎麼發展,人心是一樣的,心心是相印的,你用什麼態度對我,我用什麼態度對你,不可能說過去求真本事需要謙恭,需要客氣,需要誠意現在就不需要嗎?現在可能更需要,現在人胸懷也好,容天容地也好,不要說大本事了,你就去問個路,你一句話說不好,還不給你說了。現在可能更講究這個,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在面對佛法的時候,我們使用什麼態度呢?之所以佛法的利益得不到,原因在哪裡?這個要問自己。口說見性。口上說我已經見性了,我已經開悟了,開始錯誤了,當你說開悟的那個時候,你已經開始錯誤了,而且錯的厲害,自以為是,這個成語我們不妨改一改,什麼叫自以為是啊?有時候不妨自以為非,要多有一點自以為非的這個精神,也許就跟佛法所講的這個修證方式吻合一下了。口說見性,不得見性,沒有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六祖大師的話每句都很輕,但是說的輕,落的重。我們老是說學佛,那個佛字怎麼寫啊?那個佛字左邊是個人旁,右邊是個弗字,這個弗在上海話、浙江話、江浙一代的人,說不要,你要不要啊?弗要。那個字就是「不」的意思。就是個反義詞、否定詞。佛法沒有傳到中國來之前沒有這個字,傳到中國來才有這個字。現在簡化字裡面把這個仿佛怎麼樣?用佛教這個佛字實際上是不對的,在文言文古漢語裡面仿佛這兩個字不是這樣的用法,他也簡化,後來簡化成雙人旁,為了區別跟這個佛教這個佛字,後來簡化成「弗」字,不是仿佛的佛,變成仿佛(fo)了。那個佛什麼意思啊?就是佛法傳到中國了。佛就是先要做好一個人,先要做一個像樣子的人,然後從人的基礎上,否定語,「弗」就是否定。把什麼否定呢?把所有的污垢清洗乾淨了,所有的習氣、煩惱這些渣子的東西清洗了,就是佛了。佛是什麼?佛是人。所以佛不是神。這就是中國文字的偉大啊!你看那個神字怎麼寫啊?神字跟佛字那個是天差地別的概念啊。神左邊一個式字旁,就是專門用於祭司,用於拜天拜地、通天達地、不可思議,神鬼莫測而表達這個意思。而佛不是。佛是整個宇宙法界當中最偉大,最偉大,而福慧圓滿,萬德莊嚴的這樣的成就者。所以學佛先要學做人,人都沒有做好,別騙我了,你沒學佛。你說你在學佛,我聽起來怎麼感覺像是上當受騙一樣啊。所以,什麼是學佛?要把這個問題問清楚。六祖大師他老人家是講空的,講一切皆空。禪宗把什麼都否定了,但是把什麼都否定了,才會把什麼都肯定了。我們學六祖大師這些詞句掛在嘴邊,變成實實足足的偽君子。為什麼呢?因為他把六祖大師的話,充當門面的招牌了。所以在佛法裡面還要這樣如此虛偽啊,那真的是無藥可救了。邪見從哪裡產生呢?就是從這個地方產生,邪知邪見,邪在哪裡呢?他的心邪,他用他的邪的心,然後去理解所有的境界,他用他這個邪的狀態去揣測,去衡量人家所有的。那麼在他的心他的眼裡,全部都是邪的,一切塵勞妄想就因此而產生了。這樣學佛還不如不學。所以六祖大師接下來這句話很實在,自性本無一法可得。有什麼可得呢?沒有可得。真的沒有可得嗎?佛法講的沒有可得是大得到了,有非常大的收穫了,他才有資格說沒有一法可得。佛法講的無為,佛法講的這种放下,他是在非常大的成就的前提之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姿態,或者說一種修養。我們要搞清楚這個放下是什麼放下?無為是什麼無為?無念是什麼無念?放下是什麼?放下是有非常大的提起,然後他一點貢高我慢都沒有,一點飛揚跋扈的姿態都沒有,他平和的跟一切眾生都沒有一點驕傲之心,這個叫放下。依此類推所有的概念都是這樣的。所以,這才叫本無一法可得。那麼萬一認為自己有所得,只要認為自己有所得,三世諸佛都不加倍他了,龍天都會遠離他了。為什麼呢?這個人只要自己沾沾自喜,尤其是拿佛法的招牌來為自己沾沾自喜,什麼叫無所得?《心經》裡面講,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故,因為沒有所得,所以從菩薩證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這就是心經,而說到心經,我有一次不知道在哪裡遇到一個人他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師父啊,你們佛門裡面的那個多心經,我經常念的。我當時沒有反應過了,什麼?多心經?就是你們那個般(ban)若波羅蜜多心經。他的心也夠多的了。世間的凡夫他那個心就夠多的了,他還要念一個多心經。所以,用什麼心來理解佛法,佛法在他的心裏面就是什麼。塵勞所見,塵勞邪見,正知正見在哪裡劃分界限呢?就在這個地方劃分界限。那個典故,我們很多居士都知道嘛,蘇東坡和佛印禪師打坐,一個坐這邊,一個坐那邊,兩個面對面打坐,坐在那裡,坐了一柱香下來以後,禪堂裡面坐完以後,兩個就問話了。哎!剛才你看我打坐怎麼樣啊?挺好的。蘇東坡問佛印和尚,老和尚你看我打坐怎麼樣啊?挺好的,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自鳴得意,捋著鬍子就笑了。老和尚問他:蘇學士你看我打坐像什麼呢?像一堆牛屎。哎!你別說了,這個人打坐確實像一堆牛屎。你們看到過牛拉屎沒有?沒有看到,改天街上有牛拉屎的時候,你去看看。牛拉屎,拉稀屎不行,那個牛拉出來的屎熱氣騰騰的,咚落在地上,就堆起來了,然後冒一個尖尖,上面還飄著熱氣,這個人盤腿打坐,特別是禪堂裡面的師父,這個衣服一披上,坐在那裡,你看那個腦袋就像那個牛屎的尖尖,如果這個人是個活人的話,還飄著熱氣,不就像一堆牛屎嘛。所以,才留下這麼千古流芳的典故啊!你看我像什麼?我看你像一尊佛。那麼你看我像什麼呢?我看你像一堆牛屎。兩個人境界就拉開了,拉開了還不算,蘇東坡回家一天都很得意,今天總算贏了,這麼長時間,從來沒有對禪機對贏過,今天終於贏了。回去以後,臉上飄著得意的神色,他妹妹,蘇小妹歷史上沒有這個人,故事裡面講出來的。蘇小妹就說:哥哥你感覺怎麼樣啊?今天怎麼這麼高興呢?今天我把老和尚說得一塌糊塗,我大獲全勝,他大獲全敗。他妹妹說:你怎麼勝的?我問他我像什麼?他說我像佛!他問我像什麼?我說他像一堆牛屎。他妹妹馬上就說你今天輸得更慘。為什麼說輸得更慘?老和尚心裡是佛的境界,所以,他看誰都是一尊佛啊,因為你的心裡是牛屎,你把誰都看成是牛屎,所以你把老和尚也看成牛屎了。所以,生活當中就這樣的,小偷是最好的防盜專家,因為他最能偷,所以他防盜這個心特彆強。他看誰都像小偷,每一個人要偷我,叫他去防盜得話,他研究出來的防盜設備,其他人是想不到的。這就是因為他的心衡量人家嘛。正邪也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法門。六祖大師說: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什麼叫無念呢?正的邪的都超脫了。連正邪這個概念都沒有了,不是不能區分正邪了,不是分不出來正的;不是分不出來邪的,不是。分不出來善的,分不出來惡的;那也不是。是真正很高很高的成就了,真正做到了壞事不如好事,好事不如無事,這個叫無念。沒有了,做壞事當然不如做好事了,做好事不如不做事。你想想這個話是不是有問題,做壞事不如做好事,做好事不如不做事。這是有極高的修養,做好事不如沒事做,與其大家都在做好事,還不如這個社會沒有事情可做,不是沒有事情可做。比方說到處都是災民,到處都是很可憐的人,那大家都要去幫助,那沒有可憐的人,那幫助誰啊?沒有橫行霸道的人,沒有為非作歹的人,沒有罪惡滔天的人,沒有給人造成傷害,給社會、給國家、給家庭造成傷害的人,都是好人,那你到哪裡去做好事啊?這就是好事不如無事,如果一天到晚都有好事做,其實說明這個社會都有一些問題,如果在加上做假好事,那就更有問題。我要做好事了,我要做善事了。做沒有做呢?打一個很大的問號。怎麼做的呢?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很窮,他已經吃不起飯了,我要去幫他,怎麼幫呢?你們給錢給我,我沒有錢,你們給我一萬塊錢,然後我吃八千,給他兩千塊錢。這樣做好事嗎?所以,佛法講的「無」是這個無,不是那個什麼都沒有。接下來的經文: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他把這兩個字分開來解釋。可見六祖大師對我們的擔心,尤其是末法時代這個擔心擔心到什麼程度,兩個字他都要分開來強調再強調。無是什麼意思?念是什麼意思?他把兩個字分開來解釋,無,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叫我們無要無什麼?念要念什麼?這個真的是苦口婆心啊。不要理解錯了,千萬不要理解錯,你理解錯,就好像我們有些人自己理解錯,比方說:孔子寫了一部《春秋》,孔子這部著作千古流芳,然後左秋明就為春秋作了一部,相當於解釋,後人簡稱他這部著作叫《左傳》,有些人看了,歷史上有一部鼎鼎大名的《左傳》,還有一部鼎鼎大名的《右傳》。既然有《左傳》肯定有《右傳》嘛。這個就「莫明其妙」了,你自己不懂。有一個秀才,他給他的老師寫信,他說老師啊,很多年沒有見面了,我在那裡工作,這個地方盛產枇杷,就是吃的那個枇杷。請老師有空到我這個地方來,我請老師吃枇杷。「枇杷」兩個字他寫成什麼枇杷呢?寫成彈的那個「琵琶」,叮噹;叮噹彈的那個琵琶。這個地方盛產琵琶,味道好極了,請老師有空來吃枇杷。老師看了這封信以後,給他回了一首詩。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當年讀書差,若是琵琶能結果,滿城樂器盡開花。這首詩寫的多好,你說的這個琵琶不是這個枇杷,為什麼呢?因為你當年讀書很差,錯了,所以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當年讀書差,若是琵琶能結果,滿城的鋼琴啊;手風琴啊,都開花都結果了。吃枇杷要吃鋼琴,還要吃手風琴,還有吃笛子,還要吃蕭呢。這種笑話,很多人亂下定義,有些人很懂,哎呀,你們那個是迷信,你們佛教是迷信,說實在話,我們有些時候遇到這樣的人,我們反問他一句,當你看到一個桶蓋著蓋子放在那個地方的時候,你根本沒有打開蓋子看看桶裝的是什麼東西?也沒有看值錢不值錢?你就看了一眼,你就說那個是一個垃圾桶。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那麼萬一有一個人跟你較真,請你過來我打開桶給你看,這裡面就是寶石,鑽戒,黃金怎麼辦呢?連下台的台階都沒有。這不自己把自己給封死了嘛。武斷了,片面了。所以,好像是莎士比亞說了這麼一句話,千萬不要輕易的否定你所不知道的真理,否則你可能用畢生的生命代價來嘗還你所犯下的錯誤。凡是這些大智慧者的話。無什麼?念什麼?無這個,念這個。無者無二相,念者,念真如本性。那麼什麼是塵勞之心呢?什麼是塵勞之心,什麼又是真如本性呢?當年有一個人,去問孔子,說你老人家都在提倡學聖人的境界,要學仁的境界,仁慈的仁,要達到仁的境界,這個境界非常高,但是又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我有沒有很多時間來聽你老人家來慢慢細講,你能不能簡單的用兩句話說這個境界這麼高,要怎麼樣才能達到呢?孔子說了這麼一句話:不遷怒,不二過。就差不多了。什麼叫不遷怒?什麼叫不二過?不遷怒,雖然是文言文聽起來很簡單,不要把這個地方發生的怒氣,發洩到另外一個地方。這個叫遷怒,遷怒於人遷怒於事。這就叫不遷怒啊。比方說我們打電話前一個人打電話,打錯了,騷擾我。你打錯了,放了。那個人又打來了,你打錯了。又打來了。第三次,你腦子有毛病啊?第四次是前面那個人打錯了,吼他了,第四次是另外一個人恰好湊巧打來了,也不分青紅皂白,你神經病啊,好,正好,這個神經病三個字就罵到另外一個人頭上去了,那邊嗯?那個人為什麼罵我?這個就叫遷怒。什麼叫遷怒?我們隨時隨地都在遷怒。在單位遇到的煩惱事情遷怒到家人,在長輩遇到的煩惱事情他遷怒給同輩,在同輩遇到的事情他遷怒給下輩,在自己不好發作的,冒火的事情給他遷怒到好發作的人身上去。這就叫遷怒吧。所以,一天到晚都在遷怒。不二過,什麼叫不二過啊?就是同樣的錯不要犯第二次,我摔倒了,在石頭這個地方,我一腳給踩滑了,當,摔一個胞。但千萬不要在同一個時候,同一個路段,同樣方式摔的姿勢都一樣,這就叫不二過,我們不但不二過,很多時候我們不但是二過,還三過,四過,五過六過七過八過九過無數過,他不是不二過,今天在這個地方摔倒,明天到這個地方還摔倒,後天到這個對方還摔倒,最後摔上癮了,不摔他還不行了,不摔他還不自在,一定要摔一下才起來,才走。你看這個生靈活現。非常非常生動的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都是相通,一樣的。真如本性是什麼?真如本性跟塵勞是相反的,只要懂得了塵勞,你就懂得了真如本性。你懂得他的反義詞了嘛,懂得他的反面了,你就知道他的正面是什麼。每天我們生活在塵勞當中,身心處在塵勞當中,所以,你就看不到真如。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體用不二,由體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這句話是六祖大師告訴我們修行念佛的最高境界,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但是這個境界太高了,我們一般做不到,或者說非一朝一夕能做到。那就慢慢來,我們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肯定不如心念。心念肯定不如無念。但是,你口念都還沒念好的時候,不要奢談心念,就象蒸饅頭一樣,就象我們持咒一樣,說這個咒語一定要持多少遍,這個佛號一定要念多少遍。我不念那麼多遍行不行呢?不行。一萬遍就是一萬遍,十萬遍就是十萬遍,那怎麼念呢?像機器人一樣的。我們有時候念經,念佛就是這樣完成功課。師父我十萬遍佛號念完了,你什麼時候念完的?我兩個小時就念完了。我說你念給我聽一下,他「唰唰唰」,念的我都分不出來他那一句是那一句,那麼快的念佛啊,除非你的根基很高,除非你的定力很深,要不然的話,還要弄巧成拙,本來心裏面就夠急躁的,很毛躁。本來通過念佛讓你的身心祥和下來,所以,念佛聲就像一泓泉水一樣,一泓清泉一樣達到這個目的。那知道急上加急,本來俗事的東西就很毛躁了,念佛還要念的上氣不接下氣這樣念,這個就不見功夫了。所以,蒸饅頭,你看那個蒸饅頭怎麼蒸的?不能急躁的,蒸饅頭蒸十分鐘,這個饅頭才會熟,蒸汽要竄上去才回下來,這個饅頭才好吃了。如果來個一個急性子說我一分鐘燒大火,燒大火水也燒乾了,連蒸饅頭的容器都全部燒燃了,饅頭都燒焦了。燒焦了他還給自己找理由啊,熟了,熟透了,肯定熟透了嘛,那肯定比熟了還熟了嘛,已經燒焦了,肯定熟了嘛,但是不能吃了。持咒念佛也是這個樣子。所以,真如自性和眼耳鼻舌,這是一個步驟,先要從眼耳鼻舌身意來培養,念到無念而念,你沒有嘴巴這樣念佛,你都能夠隨時隨地不忘記佛號,你的境界起來了。所以,以前法音老法師有時候遇到個別人去請教他的佛法,他不跟你講佛法,老法師我來問一下,什麼?老法師把他這個狀態上下觀測一下,看他兩眼,不用問了,先回家去拜一千拜佛再來。這個人回去了,回去了大概十天半個月來了,老法師問他,你一千拜佛拜完了嗎?拜完了,老法師我按照你老人家布置的功課拜完的。老法師說:回家去再兩千拜。這個人一聽就急了,老法師你不是說很好,我拜了一千拜,來了以後你給我講嗎?現在你不是需要拜一千拜了,需要拜兩千拜了。這個人回去過一段時間更毛躁來了,老法師說這次你需要拜一萬拜了。這個道理跟另外一個典故是一模一樣的,另外一個什麼典故呢?有一個人去拜一個名師學武功,這個人是世外高人啊,高的不得了的高人,這個人去拜這個名師,名師說你打算跟我學幾年啊?我沒有想這些,我想跟你老人家潛心的學,用功的學,廢寢忘食的學,只要你,老人家肯教我。我一定學好。我著急下山去作定國安邦,齊家治國的大事情。師父一聽喔!那你得學三年。那這個人說:不行啊,師父我等不及了,三年太長了,我拚命學我晚上睡覺都不睡了。師父一聽那得學五年。這個人更急了,我飯都不吃了。開始說不用睡覺,後來飯都不吃了,我分分秒秒簡直就是學過不停了。師父一聽那得學十年。這個話絕對是真知灼見。當我們拚命強調我自己要拚命學的時候,那已經不是拚命學了。那個心已經急躁了,那個心像開水一樣已經跳起很高了,已經沒有辦法很好的去學東西了,所以,越是這個狀態越是學不到東西,所以,老法師告訴這個人回家去拜佛,拜佛的目的是叫他把心安定下來。在七八年前的時候,我都遇到這樣一個人,他說我心好亂,心裡好難過,他說有什麼辦法?那我就馬上給他一個辦法,你現在馬上到那個文具店裡面去,買一個很好的本子回家,每天你就抽一的時間出來,橫是橫,豎是豎,點是點,撇是撇,捺是捺,這樣寫心經,每天寫一部或者是兩部,你這個本子買厚一點,寫完空兩三行,又寫第二部,一絲不苟的這樣寫。這個人回去,臨走的時候,我還說你寫好以後,過段時間你拿回來給我看。他過了一個多兩個月他拿來給我看,開始確實是橫是橫,豎是豎的寫,大概寫到第七第八篇的時候,開始是楷書,行書,草書,狂草,噢!草到最後自己都認不得了,從開始觀自在菩薩觀字,到最後薩婆訶,我一個字也認不得看得出來嗎?不用說了,怎麼叫念而無念?這個是騙不了人的。你真正做到念而無念了,眼耳鼻身意都在念佛,整個身心都處在佛號當中,你那個狀態擺在那裡,人家有智慧的人一眼就看出來了。就算看不出來,感受都能感受到,所以,狂躁很容易,寧靜不容易。你看騎腳踏車,騎的飛起來跑,那是很容易的。剛剛學會騎車的人都可以,只要能夠跳上去跑都可以做的到,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前面是牆也好是河也好,都還給他衝過去,這個都很容易做到,但是你把那個飛奔很容易做到,叫你騎著這個腳踏車我拿個酒瓶一個一個疊起來,一個一個擺起來,用酒瓶擺成一溜,擺十米長五米長一溜,然後你又能把你那個腳踏車在那個酒瓶瓶口,那麼一點的直線上面,穩穩噹噹衡直線的走過去,不偏不倒,那才叫本事。所以,心的狂躁和心的安靜也是同樣的道理。你能夠狂躁,越狂越好,狂到最後自己都神經都不正常了,那很容易做到,但是心寧靜到一泓清泉一樣,別人怎麼攪,在有煩惱的人,在有業障的人,在習氣重的人,他來破壞你都破壞不了,他能夠被你所感化,那你這個無念而念,你才真的做到了。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無性,眼耳色身當時即壞。這個就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因什麼而生呢?因境界而生。心就像鏡子,心沒有境界的時候不生心,有境界的時候生心,生什麼心呢?生聖賢和凡夫,生的心不一樣,所以,凡夫也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聖賢也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佛法講的是往高的水準來講。凡夫那個應無所住是我不貪了,我不貪了。貪不貪,你悄悄的這有兩萬塊錢要不要?是美金還是港幣?肯定要。那個應無所住,應不是應該的應,應就是答應對應,有一個東西出現了,出現在鏡子裡面,鏡子裡面本來沒有東西,當有一個東西出現在鏡子面前的時候,鏡子裡面就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離開了,鏡子就乾乾淨淨了。這就叫真如起念。非常深的境界來起到一個非常深的作用,如果這個境界你達到了,講一個大家很羨慕,很希望達到的境界,六根互用你就能做到。你想得神通吧,神通的第一步是什麼呢?六根互用,什麼叫六根互用啊?說得幽默一點,眼睛當鼻子用,鼻子當耳朵用,耳朵當嘴巴用。那麼你今天聽完經你就試試看,能不能六根互用啊?吃飯的時候你不要用嘴裡吃了,用耳朵吃了。六根互用嘛,我已經六根互用了,我看看你怎麼互用的?確實能夠互用,六根互用這個本身就是能夠實現的。原因是什麼障礙了?原因是我們這個自己給自己豎起每一道牆,這個牆既有身世界當中的,也有心世界當中的,更有知見上的,還有修證上的。這一堵一堵的牆把六根互用給大亂了。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能講什麼叫六根互用?能夠達到吧。比方說現在人都很喜歡說的營養學的問題,營養學的這個話,尤其是在佛法的六根互用的道理當中是一點都講不通,因為佛法一點都不承認絕對的營養和絕對的不營養。營養不營養是取決於幾個條件,第一你能不能夠很好的狀態來吃下去?很歡喜的吃下去?第二你能不能夠很好的狀態來吸收他?第三能不能夠互用?什麼叫互用啊?比方說貧窮山區的人,他一輩子就吃那個單調的食物,就吃土豆,就吃玉米,就吃紅薯,他沒有很豐富的營養,但是他身體非常好,也不缺這樣;也不缺那樣。要補鈣嗎?要補鈣到太陽下面去曬曬就補鈣了,一定要吃鈣片嗎?不用了。我們一定要很死板的理解的補鈣的話,那就越補越軟,補到最後路都走不動了。佛法講的是六根互用啊!六根互用你轉移了,你吃下去的東西它就直截了當的從這個成分轉移成這個成分,從那個成分轉移成另外一個成分,互相轉移了,互相轉來轉去,豐富了,如果你不能夠六根互用的話,就算你吃龍肉吃鳳肉你吃下去不消化,身心狀態不好照樣還是營養不良的。我這裡想到這裡學中醫的時候,中醫有一部書叫《壽食寶園》,《壽食寶園》說到藥性…四百位後面,一開篇就有這麼幾句話叫:諸藥之性各有其功,溫涼寒熱補瀉易通………..立見吉凶。哎呀!這幾句話說的太好了,諸藥之性,所有的藥,他的性格溫涼補瀉易通,你補也好,瀉也好都一定要通才好。如果不通,什麼叫不通啊?把全身貼上膏藥不讓他出汗,也不要上廁所,也不排大便,也不排小便都不通了嘛,全部補起來,一個縫隙都沒有,這個人絕對補死。通,你是補也好,你是瀉也好必須是通才好。你看這個話說得多好,一般人就貪心,貪心越重的人,我就是不讓他通,通了以後多划不來啊。上面補下去,下面出去了,這個補下去,就一定要讓他存在。有一個人他肚皮裡面生蛔蟲了,這個蛔蟲在他的肚子裡面他想,這麼也打不下來,那麼也不下來,很氣人,最後想一下,我喝毒藥。他的理論是什麼啊?你不是在我的肚子裡面喝我的營養嘛,我就偏偏喝毒藥下去,你不是也喝毒藥了嘛,我喝毒藥你也喝毒藥了嘛,你就死掉了,所以,他把毒藥喝下去蛔蟲死了,他也死了。真如若無就是你失去了根本。失去了佛法的根本眼耳色身這些外在的東西,就算你講的頭頭是道也好,裝得很象佛法也好,當時就壞了。所以,佛法是什麼樣的狀態,自己和人家能夠感受的到呢?絕對他有一個真實不虛的這樣一個狀態,沒有這個狀態,你讀了五本經,我讀了八本經,他讀了十二本經,然後來一個臉紅脖子粗的辯論,吵的一塌糊塗,你說出來的名詞術語比我多,我說出來的又比他多,然後爭強好鬥,逞強斗凶,這個不是轉煩惱為菩提啊,這個是轉佛法為煩惱,因為他把佛法的這些詞語,這些理論全部拿來作為逞強鬥狠的一種的工具了。所以,要學禪宗從哪裡來學?要從這個地方來學,佛法裡面經常提到的一個如來擔子,挑如來擔子,就是把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一切諸佛傳下來的一副擔子,挑在我們的肩上。他可不是隨便什麼都空啊。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六根雖然見聞覺知,雖然生活當中方方面面都要去應對,你這個莊嚴成就了,所以你的開心就自在了。沒有這個前提沒有這個後續,我聽說那個地方有一個寺院叫「滴水寺」,那個滴水寺怎麼來的?好象我還去過,當地的居士還告訴我,師父為什麼叫滴水寺呢?最當初的時候,懸崖峭壁上有一個縫,很神奇,非常神奇就往下滴米,一顆一顆的米從上面滴下來,叫滴米寺,不叫滴水寺,他滴下來的米夠多少人吃呢?剛好夠一個師父吃,這個師父在那個山洞裡面打坐,修行,所以感動了龍天八部,那個米就從那個崖縫當中一顆顆的滴下來,滴下來,他剛好煮一碗粥,放一點菜剛好夠,後來就來了一個同參道友師父,這個師父道心也好,修行也好都差不多,兩個人又在一起修行,那個米粒不用講又多滴了一點下來,兩個人夠吃也不錯,在後來又來了一個師父,這個米還往下滴,多了幾個師父以後,其中就有了貪心的人了,這個米啊,老是這麼往下滴,我們吃多少他滴多少,也不富裕,也不能拿去換錢,這個孔太小了一點,鑿大一點,那個鑿子「梆梆邦梆梆」,你這麼一顆顆的往下的,滴的我多不耐煩嘛,把這個洞打大一點,讓他滴下來米多一點,我們就可以從吃稀飯變成吃乾飯,乾飯吃不完,我們就拿去換錢,換完錢以後,我們穿棉布不過癮了,我們穿綢緞吧,用緞子來做袈裟穿,這多好啊!做僧裝,做襪子做什麼都可以。好,把這個洞一打大了,打倒是打大了,很奇怪哎,他不滴米了,而滴水了。所以,滴水寺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貪心在哪裡產生啊?貪心不是在不學佛的人身上產生,也不是在不懂佛法的人的身上產生,或者說也不是在對佛法有偏見,有誤解的人的身上,這些煩惱實實在在都在生活當中,每時每刻都有機會產生。所以,六根見聞覺知要不染萬境,這個才是真實的,這個才是過硬的功夫。所以最後六祖大師用了這麼一句話來總結,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能不能善分別啊?能不能善分別,佛陀度眾生有四個角度,叫著四悉檀,「悉」就是上面一個采字下面一個心,「檀」是檀香木的檀。這個四悉檀,我們懂得四悉檀了,你才懂得諸法相。哪四悉檀?第一對治悉檀,第二世界悉檀,第三個個為人悉檀,第四個義地悉檀。那麼我們簡單的說一說,因為六祖大師這句話太濃縮了,太囫圇吞棗了。什麼叫對治悉檀,了解諸法相就知道要從那個角度去。對治悉檀就是什麼樣的煩惱,什麼樣的根基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千萬不能錯用,錯用方法就像病人錯用藥方一樣,佛法是拿來對治我們的習氣,所以,佛法要對機。法不對機就等於錯用藥,有時候藥貽誤病情的。所以,叫對治悉檀,對治習氣嘛。對待,治療。那麼我們概括性的介紹怎麼對治貪嗔痴這個煩惱?貪心眾生不淨觀,嗔心眾生慈悲觀,痴心眾生因緣觀。這就是三個病,用三個藥方老醫。貪心的眾生藥用不淨觀給他講,這個人貪心很重他什麼都貪,對這樣的境界,對這樣根基的人要告訴他什麼呢?不淨。不乾淨,貪吃、貪財、貪色,種種貪,不淨觀,不乾淨,不清淨,不恆長永久,要讓他知道真實情況。所以,貪心眾生不淨觀。所以修白骨觀也好,修九想不淨觀也好,都是為了對治我們這個貪心嘛。比方說一個人特別喜歡美麗的女孩子,就是貪色,那怎麼辦呢?修不淨觀。首先告訴他到醫院裡面去看看解剖,解剖一下人,隨便你平常怎麼漂亮的人,上手術台一看,就像一隻剖開的青蛙一樣那就半死不活的躺在那裡。這就開始不淨觀了。然後美麗的皮膚下面是什麼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頭,骨頭下面是血液,是什麼什麼什麼,哎呀!平常多美麗的,看都沒法看了。當年摩登切女去追求阿難尊者的時候,就是看到阿難尊者太漂亮了。阿難尊者長得儀表堂堂很帥。摩登切女,摩登女郎這個詞語從哪裡來的?就是從佛門來的。什麼叫摩登女郎?摩登女郎的源頭就是從佛門來的,他本來是一個貶義詞,怎麼搞的現在變成一個褒義詞了。摩登女郎的名字叫,翻譯就叫摩登切,長得很漂亮,他看到阿難尊者,他就喜歡了,喜歡以後她就一直追到那個佛陀那個地方去了,講經的那個地方去,佛陀把阿難尊者藏起來,這個摩登切女就跑到佛陀面前去,我要我的阿難。她挺有意思的,話都沒有說上一句,她說她要她的阿難。佛陀說呢為什麼要你的阿難?阿難是我最喜歡的了。你喜歡她什麼地方?我喜歡他那雙漂亮的眼睛。佛陀說:是嗎?那我就馬上叫阿難尊者出來給你看。然後,佛陀就用神通變化,阿難尊者出來。哎呀!眼睛變得亂七八糟的,又流膿,有化水,哎喲!摩登切一看,怎麼成這樣子了?啊!佛陀就問你還喜不喜歡?噢!當然就不喜歡,這個眼睛爛的象桃一樣的。我喜歡那個清澈明亮的眼睛,怎麼爛的這個樣子啊?還問她,你還喜歡他什麼?我喜歡阿難尊者這個走路的樣子。好帥啊,好儀表噢!馬上佛陀用神通讓阿難尊者老態龍鍾,步履蹣跚,又咳嗽又吐痰,你還喜不喜歡?不喜歡。多現實啊。就是這樣子,今天說我喜歡你呀,喜歡你呀,如果馬上告訴你說,我已經查出來了,我的了癌症,潛伏期二十年已經到期了。不喜歡了。是不是?佛法講的就是這個問題。所以,對治悉檀怎麼對治啊?貪心眾生,貪心重他就忽略了他不該忽略的真實狀況,生活裡面很真實的東西他忽略了,他只看到一個片面的,很片段的。嗔心眾生他的嗔恨心太重了,怒火中燒動不動就要發火,一念嗔心火上來啊!簡直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樣,阿修羅的嗔恨心非常重。佛陀當年有這麼一個預言,說世界有一天要毀滅在阿修羅的手裡。這個話經常品味一下,非常非常危險,世界要毀滅在阿修羅的手裡,什麼叫阿修羅就是嗔恨心極其重,他這個怒火,這個自私狹隘一旦膨脹到極限的時候,不管三七二十一了,不管天下人死活了,就象我們看新聞新聞裡面說什麼地方殺人,什麼地方又有人幹壞事了,幹完壞事說,某某組織宣稱對這個事負責,這叫什麼負責,這個負責的話就是言下之意這個事情是我乾的,你想怎麼樣?這叫負責嗎?這不叫負責,這對天下眾生都負責,這是一種挑釁行為,挑釁(pan)行為。還負隅頑抗,負隅頑抗變成負隅(ou)頑抗了。都是這樣的行為才搞的天下大亂,所以,佛陀說嗔心眾生要慈悲觀,要教他懂得慈悲的道理,沒有別人就沒有他,沒有你就沒有我,這個世界是共生共存的。沒有誰是老大,沒有誰該欺負誰,沒有什麼弱肉就應該被強食的,這些道理要告訴他,這就叫慈悲觀。為什麼不能錯用啊?錯用就壞了。還有痴心眾生因緣觀,他愚痴,太愚痴了,分不清黑白,分不清邪正,分不清好歹,人家對他好他也分不清,這個愚痴就要給他講因緣果報,講這個來龍去脈,講這個事情發生的過程。講的清清楚楚,他就不愚痴了,他就開竅了嘛。這三個藥方治三種病,千萬不要治錯,你試一試看,萬一顛倒一下是什麼後果?比方說貪心眾生,貪心很重應該用不淨觀醫他的病,可是你沒有用不淨觀,你給他用因緣觀,好,貪心嘛,貪心啊,這個本來就是上輩子欠你的,好,他更貪了嘛。你去跟他講因緣,本來就夠貪的了,你還給他講,這個本來就,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屬於你的,你還貪的不夠,你還變本加厲的貪,這樣貪的方式還不夠過癮,我再教你一些先進的辦法來貪,本來他恨貪財,你教他這些錢怎麼去掠奪,上輩子大家都欠了他的,他的這個貪心就更加膨脹了,把整個國家的錢都貪給他他都不夠了,這就用錯藥了嘛。嗔心眾生本來他嗔恨心很重,動不動就發火,動不動就打人,動不動就罵人,如果你假如說嗔恨心的眾生要用慈悲觀,要用慈悲的道理,你又用錯了,你用因緣觀給他,你打他,他就該你打的,他上輩子打過你,現在你打它是應該的,你打他還不夠,你應該用刀去砍他,刀砍他還不夠,還應該用毒藥去毒他,你打他一個人還不夠,你打他全家。這不是火上澆油了嘛。所以,這個因緣觀用在愚痴人身上剛好對症下葯,用在貪心人身上是火上澆油,用在嗔心人身上也是火上澆油,那麼愚痴的人應該用因緣觀,可是你又反過來,也用錯藥,愚痴的眾生他本來很愚痴,你給他講,哎呀!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骯髒的。這個世界本來沒有什麼活頭了,乾脆早死早了吧,他一聽就絕望了。你這就不成了,助紂為虐了,或者叫著煽動人家去自殺,本來人家已經自卑刀極點了,已經對生活失去信心了,或者說已經情緒低落的不得了了,這個人跑去給他說:我跟你講,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留戀的,這個人心太壞了,爾虞我詐,社會非常可惡,沒有什麼咳留戀的了,三十歲也是死,一百歲也是死,早死早了。好,你這些話等於是雖然你沒有拿毒藥毒人家,本來想活,人家自己去死了。你這個話是在度眾生嗎?不是,是在害眾生。所以,對治悉檀,什麼叫對治,是對症下葯,一點都不能錯。四悉檀剛剛開了一個頭,時間就到了,很精彩,我們下一次再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