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師: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八集  


第二十八集

終不可取

在這個地方張揚自己這個因緣,就取了,自以為是取了,取什麼呢?自己認為有所得了,自己認為是有這種因緣了,這都是起思念了。這個法主要是在不起思念上運用。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

所謂地三昧這種幻化、功用。

當先憶想

他從憶上發起的,這是作意的因緣了,這跟前面的行持方法(即奢摩他)不一樣。

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

這個地方要立願、立誓,要憶,這個地方要有個勤勞處,要反覆地思惟、運用某種東西,反覆練習某種東西,練出一種幻化之力。

以前有一個與我有緣的在家的居士,他經常到我那兒說,法師我見你在屋裡幹什麼、幹什麼!我說你怎麼知道呢?我就害怕了,因為我在房間做什麼他都知道,我說你怎麼知道呢?後來告訴我說,是他家祖傳一種方法、民間的一種方法,很簡單,叫圓光術,一想就知道你在幹什麼了。

其實這個地方是雕蟲小技,但是他的的確確反覆訓練,就可以訓練出來。他對我說,你要想學也不難,我說我不想學,你不要教我,他說我跟你說一點,你就不會害怕了。我說我也不是真害怕,我感覺人要是生活在一個被全世界都看得到的地方也挺好,但也挺可怕,我說我們出家人本來是被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到的,我一直都感覺到我在玻璃匣子裡裝著,被全世界人審視、被一切佛菩薩審視、被一切含識審視,所以我們一定會端正自己的。

象這種方法其實很簡單,方法也很多,它主要是反覆地練習,但它也有禁忌的地方,否則會受業報的。我這個地方舉個例子,使大家有個感受罷了。這種三摩缽提是一種反覆訓練的方法,好比說入火光三昧、月光三昧等等很多的,他可以觀某種因緣,反覆地修持,得勤苦修持罷了。但要在前面這個不起思念基礎上修持這個,那就很簡單了。

勤苦三昧,

在這個地方它要反覆去練習,好比說八萬次的練習就成了,或者說是一千次的練習就成了,的的確確要去做,反反覆覆地做這個事情,就是要勤苦地練習。這是為了度眾生示現個方便罷了,並不是炫耀。你要是心底沒有掛礙,不要追求神奇,一般像這樣的因緣,也不是太難。你要是喜歡怪異,喜歡妖魔鬼怪,可能這個東西馬上就會遮起來,這是必然的。

廣發大願

你要不發大願,這個地方這個三昧不能給予你,給予那就會危害世間的。所以法寧可使它寂滅,不可把它傳與非人。因為有些人根本不能給他法,你要給他法,這世界都壞了,這世界都成他手裡的東西了,他不會利人的,會害人的。所以說法決定不能傳與非人,一些方法很簡單,幾句話,照某個時辰、某個方向、穿某種衣、做某種法,很快就修成了,七天、三七天,就成了,很快。但現在根本不能傳,為什麼?現在的人心根本不是利益人的心。

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這也不是我們能想像出來的東西,行持過來才能知。這種境界是不可取的,一取就著,一著就壞,一壞魔難就現前,或者狂亂、或者是驕慢、或者未證言證。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

這種禪那的行持方法也很多的。數門者,以種種法的修持。

心中了知生住滅念

對生、住、滅這樣的念能方便運用,能分別區分。我們現在的人並不能區分東西,我們這個分別,不是真正的區分,是愛舍的區分、是妄想的區分;這個地方的區分是智慧的、清淨的、無有取捨的區分,就是木石就是木石,磚就是磚,它沒有好壞,也沒有取捨,明明確確的區分,無情地區分,這麼說比較簡單一些。

分齊頭數

它把這世界差別清晰地分開,在密教中有法界體性智,就是這個區分因緣,它能把法界清晰地分開,哪一類,哪一類,它沒有愛取,這個分別不生煩惱、不起心念,不象我們一分別就會起愛取,愛的就取,逆的就舍、嗔這一類因緣。它沒有這個,它就象保管員一樣分東西,是無情的。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

那在行動坐臥中都可以運用這種條理性,往那兒一坐,這種條理性自然地就可以運用出來。

分別念數,無不了知

好比說十人知十人之念,百人知百人之念,念念分明,清晰得很。能不能這樣呢?佛在講法的時間,這樣的因緣挺多、挺多的。大家有時間多看看經書,佛在經書上舉這樣的例子還是很多的,可以引發我們的志向。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

我們還舉個近代的例子:藏地密勒日巴尊者有一次和他的弟子一塊兒上山去講法,他許多在異處的弟子都說密勒日巴尊者在他們處,受他供養,與他講法,大家說的都是一樣,還相互爭論,尊者說,大家不必爭論,大家說的都沒有錯。何以故?每一滴水都有他一個分身,這個身——無身之身、異生之身。

大家讀《梵網經》知道,千百億化身,釋迦佛說一世界一菩提樹為一身,無量世界亦復如是,各坐菩提樹,教化無量的眾生。學菩薩戒的讀《梵網經》可能也會引發出來一點覺受,說覺受比較方便一點,不然你會覺得迷悶;讀讀《普賢行願品》也可能對這個迷悶有個解開的方便。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終不可取,我們眾生與佛菩薩的作業就有這一點差別:佛菩薩作任何教化因緣,廣大功德的因緣,都沒有取處,沒有占有處,沒有自以為是處,沒有所得處,沒有度處,沒有被度處,但是度無量眾生,利益無量眾生,差異極大;我們一般做個什麼事情,有個什麼善緣,為人做了個什麼了,記得清楚著呢,以求圖報,不報就起嗔恨,為你服務,你就聽我的話。

古時有個故事,說荊軻的故事:有一天荊軻回家時,其母對他說:兒啊,你有痲煩了。荊軻說:怎麼啦?其母說:太子要來找你。他說:為什麼,我又不求於人。其母說:不是呀,他要索你的命啊,他恭敬你呀。後來燕太子以厚金厚報以待荊軻,使荊軻為其刺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我們出家人的命也經常地會被人索的。不要認為恭敬是好東西,要審視。我們學佛人,許多人要別人恭敬,希望別人恭敬,我也不知道恭敬是個啥物件?現在許多人與燕太子是一樣的想法,我給你磕頭,拿金銀供養你,幹什麼呢?要索你的命。

恭敬,希望大家不要這個東西,沒有好處,你要有這一點沾染,別人會索你的命的,終不可取。這個清淨的行持與社會上的行持差別極大,一個是沾染,一個是無得無失、無作無起,差別極大,學佛不學佛,從這個地方就可以判斷出來。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這是下手的方便。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若諸眾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這是佛法行處,每個後面最重要一句話就是終不可取。最重要的因緣就是前面行持要真實。真實,終不可取。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

我們現在不能成就,《占察善惡業報經》寫得最為清楚,最重了。說末世眾生無由發起神通、自在、宿命方便。無由,沒有這個理由,為什麼?業障深故。所以,要我們懺悔。

當勤懺悔,

唯有懺悔可消除,雖然有種種垢障,但是懺悔可以迅速使它消退,真正的痛懺如大山崩。不懺悔,障越來越熾盛。這個地方是決定平等的,懺悔者得清淨、得光明、得安穩、得種種善巧利益,不懺悔者不得利益。

常起希望

這就是法欲,常嚮往法,常對這三種法作為嚮往、歸依之路,其它的不作嚮往。

先斷憎愛嫉妒諂曲

這三個因緣,一定要把它清除掉。懺悔,實際上就是懺悔這個東西——憎愛、妒嫉、諂曲。這個名詞很好理解的,其內涵也很好去審視自己。

求勝上心

這樣的人可以作善友,可以作朋友。現在的人運用不好,就會在愛憎、嫉妒、諂曲中發明。眾生在這裡面捕風捉影,孜孜不倦,可憐可悲,不能自制,讓人不能忍受。

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

二十五輪你要是不能發明,那就可以於此三種淨觀不斷地實踐,這是又一種說法。二十五輪是一種定輪說法,就是定下來不能動,就會成就。這個地方是你不斷反覆地薰習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肯定沒有前一種方法方便,為什麼呢?定輪者,一定能迅速成就。佛在經典上講,至心一處,無事不辦。說定輪,肯定是直快,我感覺是直快。

此觀不得複習彼觀

這樣的修持是對鈍根的人說的,什麼叫鈍根呢?沒有辦法,選擇不定,怎麼辦呢?就慢慢地搞,看哪個有緣,找個因緣,再來修持。

心不放舍

對任何生命都可以放舍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放舍,唯有這三個法不能放舍。你放舍這三個法就是放舍十方諸佛。就象我們念佛,實際都含著這三個法的。你要是放舍你的行持,你就是放舍十方一切菩薩摩訶薩了,那你不墮落不輪迴,那是不可能的。你在這個地方不放舍,乃至在睡中、行中、四威儀中都不能放舍。那你說這是法執嗎?不是。利益現前了,你自然會調整了,這種執著的因緣,不叫執著,是名法欲。法欲會發起善法的成就與修法的因緣,因緣成就了就可以修法,修法成就自然可以放舍執著,可以得安穩。

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圓覺汝當知

圓覺唯此三法方能證得。

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若百二十日,若百日,若八十日,這是佛給我們定下來的三期日。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

這個三七是個假設說,若不得相好,都應說是三七之數,這在其它經典上有如是解釋。三七就是懺悔之數,什麼時候懺悔得善境界相——歡喜輕安,這時候方能正思惟。若不然,以前的思惟叫邪思惟、顛倒思惟、妄想思惟,叫勞慮,沒有意義。

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

因為我們見到的境界都是我們過去記憶里取下來的東西,若以為真實,那境界不能發生,真正的利益不能現前。

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

象奢摩他,它最主要的是至靜,不起思念,那當然也不斷思念,因為啥呢?叫不制不隨,最方便。

三摩缽提要正憶持,主要靠憶念、觀察來發起利益,這方法差別大得很,主要是運用憶根。

禪那明數門,禪那可以以種種法發起利益、輕安、功德,發起寂滅輕安,在行動坐臥中都得到寂滅的圓成、圓用,悉除煩惱。

禪那是個根本的法、法身的法、清淨的法,在任何處、任何時都不被相境所轉,見諸相非相,一切時處都住在清淨寂滅中,得寂滅輕安;三摩缽提是大悲輕安;奢摩他是至靜輕安,有這種輕安的人會特別明快,生命安穩,消耗得少,體力熾盛,這熾盛並不是其它的,就是說自己受用特別地喜悅、平和、安詳。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若在三種法上能修持,那就名佛、就名世尊,就能饒益有情,與眾生作依祜主,作世間眼目,開眾生法藏,真正地饒益有情,拔眾生的生死苦本,使一切眾生離幻化業,不可思議!所以我們遇到這樣的法,是我們的慶幸。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

懺悔是我們末世鈍根眾生最殊勝的超越自己鈍根的方便。

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十二、賢善首菩薩啟教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最後這是流通分。這個地方直接地告訴我們,是佛為我等開悟,並不是我們自己能悟出個什麼、能得到個什麼。所以,這是一種給予,就是饒益之教,不假修持而得善利。這樣的法到底有沒有呢?我們打一個世間的比喻,大家能看得到這樣的因緣:好比自己的父母若衰老、若將亡,就會把自己家裡珍藏的東西,交付給自己的兒女,毫無保留地交付,兒女得到這一筆財產,就可發起種種運用。我們從佛教中得到利益,亦復如是。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

怎麼樣使這樣的經典傳播下去。

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達到什麼樣的境景?達到什麼樣的功用?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這是個目的,這十二菩薩所行持的目的都是為我們末世眾生及菩薩們。

問於如來如是經教

為我們而問的,非菩薩本需。何以故?為了使我們末世眾生及學佛者,有所依祜,不生迷惑。若深信不疑,那行法就有利益了,要不然無有實利。

功德名字

經題名字可以使人脫生死,消無量的罪業。佛在很多經典上都是這麼說:若人臨命終時,與其人念誦大乘了義經典之名,此人速得度拔,乃至往生諸佛淨國。你說經題的名字能有這麼大功德嗎?有的,這都是名號的功德與運用。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

賢善首,一切賢善的功德從哪兒來?從流布中來。若沒有經教的流通,我們現在可能都不是佛教徒,也沒法聞佛法。我們知道,過去七佛出世有的廣說廣教,廣說經教,有經、律、論遺教於後世,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有的佛,但說略教,說略教者,佛滅度後,佛法迅速地就消亡了,它沒有住世的因緣。佛法住世,皆依經、律、論的這種流傳——文字的流傳,使我們有一代一代的學習、接受佛法的工具。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