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信仰的價值


時間:2016/1/9 作者:淨山

信仰的價值

《淨土》雜誌2015年第4期 文/釋德一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中國,大多數的人沒有宗教信仰,缺乏精神食糧,導致近些年,出現了很多的社會亂象。有社會責任感的大眾,都在持續關注這些問題,並試圖尋找解決之道。央視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本書《幸福了嗎》,就在探索幸福和信仰的關係問題,現將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又一天,翻閱與梁漱溟先生有關的一本書,就是《這個世界會好嗎》,翻到後記,梁先生的一段話,突然讓我心動。

梁老認為,人類面臨著有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

第一個,首先要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最後一定要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是啊,從小求學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決讓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與物之間的問題嗎?沒有學歷、知識、工作、錢、房子、車這些物的東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後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為人友為人敵,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你又怎能不認真並辛苦地面對?

……

中國三十餘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標很物化,小康、溫飽、翻兩番,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個個體,也把幸福寄託到物化的未來身上。

這些物化的目標陸續實現,但中國人也逐漸發現,幸福並沒有伴隨著物質如約而來,整個人群中,充滿著抱怨之聲,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窮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們似乎更加焦慮,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傳染病,交叉感染。領導不安,怕下面鬧事;下屬也不安,怕上面總鬧些大事,不顧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財富有一天就不算數了;窮人也不安,自己與孩子的境遇會改變嗎?就在這抱怨、焦慮和不安之中,幸福,終於成了一個大問題。

……

在一個十三億人的國度里,我們該如何解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我們人群中的核心價值觀到底是什麼?精神家園在哪裡?我們的信仰是什麼?

都信人民幣嗎?

我們的痛苦與焦慮,社會上的亂象與功利,是不是都與此有關?

而我們除了幸福似乎什麼都有,是不是也與此有關?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問題的同時,也成了未來最重要的目標。

可是,幸福在哪裡?

幸福在哪裡暫且不說,痛苦卻是隨時可以感受得到。

整個社會的底線正不斷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傷人的農藥;僅僅因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奪走與自己無關人的性命;為了錢,可以隨時欺騙,只要於己有利,別人,便只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個被嘲笑的辭彙。

……

沒有辦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裡,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忘記千百年來先人的古訓,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獄。

……

隨著人生腳步的前行,走著走著,便依稀看見生命終點的那一條線,什麼都可以改變,生命是條單行道的局面無法改變。於是,不安、焦慮、懷疑、悲觀……接踵而來,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還是那一個老問題——我從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去哪兒呢?

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

走在人群中,我習慣看一看周圍人的手腕,那裡似乎藏著一個屬於當代中國人的內心秘密,從不言說,卻日益增多。

越來越多的人,不分男女,會戴上一個手串,這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與安心的意味,這手串停留在裝飾與信仰之間,或左或右。這其中,是一種怎樣的相信或怎樣的一種撫慰?又或者,來自內心怎樣的一種焦慮或不安?

手串有助於平靜嗎?我們的內心,與這看似僅僅是裝飾的東西有什麼樣的關係?人群中,又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談論過它?

沉默之中,埋藏著我們怎樣的困惑?

……

二〇〇六年的最後一天,我去301醫院看望季羨林先生。到達時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經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講》。他說:『對這個問題,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話題也就從這兒開始,沒想到,一發不可收,並持續到整個聊天的結束。『您信佛嗎?』我問。『如果說信,可能還不到;但我承認對佛教有親近感,可能我們很多中國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來,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國人,現在和將來,拿什麼慰藉內心?

……假如人們一天解決不了對死亡的恐懼,怕還是主義先消失吧,也許早一天……

白岩松的這部書,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下面是一篇有關此書的報導文章:

「央視主持人白岩松新作《幸福了嗎》正式面市,對於書中多次提到的『信仰』一詞,白岩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對於現在談『信仰』這個詞是不是為時過早了一點,白岩松並不這麼認為,『中國人真挺累的,你說信仰早嗎?我說已經太晚了。』在談及信仰之倫理價值,白岩松認為,今天社會道德風氣的退步,『根源在於,第一我們沒有信仰,第二卻具備強大的欲望。沒有信仰就沒有底線,底線之所以能夠被不斷地突破,就是因為人無所畏懼。而恰恰與此同時,我們這個社會又出現了欲望的巨大挑戰:錢、權、利等種種因素混雜在一起。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二者結合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所以他十分主張:『應該是把中國人被摧毀掉的信仰鏈條重新接上,如果一個人活著沒有任何畏懼,他會讓整個社會感到不安。』 白岩松最後講的一個故事意味深長,他說:『在墨西哥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群人一起趕路,突然有一個墨西哥人停了下來,旁邊人問他為什麼停下來,他說,我走得太快了,把靈魂扔在後面了,所以要等一等……」

現代化的中國在高速發展,我們都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穿梭,但我們的靈魂是否也被扔在後面了呢?所以偶爾也該停停腳步,想想我們為何而快速奔跑?這一生的價值和意義到底是什麼?

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第一層次是生存的需求,第二層次是安全的需求。中國人現在大部分活在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而學佛的人,他的精神追求超越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也超越了第三和第四層次的社交以及尊重的需求,到了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求。人的自我實現就是價值、意義的問題。學佛的人,在考慮我這輩子為何而活,怎樣才活得更有意義?怎樣才能獲得永久的安樂?所以有宗教信仰的人的生命質量是與一般人不同的。

有篇文章講到了姚明。

「經歷過多年NBA熬煉的姚明就特別體會到信仰的力量,在二〇一一年的博鰲論壇上姚明講到,在NBA比賽前,牧師都會在球員的座位前放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一起祈禱的地點。他深深感受到美國受到基督信仰文化的影響,面對博鰲論壇的聽眾,姚明感嘆地說:『信仰是我們現在缺失的東西,信仰中包含道德。』

姚明說:『當我拿到第一張NBA十萬美金的支票時呢,我確實很幸福,但是幸福之後呢,你會有無止境的欲望,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他認為,相比物質來講,我們最缺失的是信仰,信仰中包含道德。『在某個時候,我需要某種依靠,純粹追求金錢就找不到依靠。』」

佛教的信仰體系

前面引用了一本書和一篇文章的內容,他們考慮的問題就是目前國記憶體在的現狀。因為過於物質化,忽略了精神追求而產生了種種問題,最終反映到人的個體身上就是幸福指數下降,乃至於抑鬱症患者的大幅增長。這個問題在佛門裡有解決的方法。

概要地說,佛教到底在講些什麼呢?佛教能夠給我們什麼利益呢?可以簡要概括成八個字——離苦得樂,普度眾生。離苦得樂是說學佛能夠讓我們獲得世間的利益,比如家庭幸福、身心愉悅、諸事順意,遠離身心的痛苦;還能夠讓我們獲得出世間的利益,比如說不再輪迴,最終成就佛果。普度眾生,是說當你發了菩提心之後,就能夠隨分隨力地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佛法是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的。但首先,我們要知道苦是什麼?人生的苦一般講有八苦、三苦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對於這些苦,人們已經有了深切的感受,從而發出了「幸福在哪裡」的感慨。

苦從另一方面也可概括為三苦,那就是苦苦、壞苦和行苦。苦苦:四大成身……如篋盛四蛇。癰瘡刺箭,常自是苦,有何可樂?加以饑渴寒熱鞭打系縛生老病死,是為苦苦。壞苦:樂相壞時,生苦想,謂之壞苦。行苦:行者遷流之義,一切有為法,遷流三世,無剎那常住安穩之苦,謂之行苦。行苦一般人感受不到,但理解、領會或者體悟到行苦之後就會想修行,想跳出輪迴。而感受到強烈的苦苦和壞苦後,有些人也會想要尋求解脫的途徑從而離苦得樂。

那麼如何離苦得樂呢?這是現代的中國人急需了解的方法。要想離苦得樂,首先要知道業果的道理。《大寶積經》:「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我們今天所有的一切,依正二報,包括有什麼樣的身體、財富、父母、兄弟、妻子、孩子都是我們的果報。我們這一生來到娑婆世界是來受報的,我們的身體叫業報身,就是我們以前種的因這一世結果了。業果的道理就是世間人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佛教教理的角度說,應該是「善有樂報,惡有苦報。」因為造善業就會感召快樂的果報,造惡業就會感召痛苦的果報。想離苦得樂,就應改惡修善,遵從業果的規律,即能獲得幸福快樂的果報。《了凡四訓》這本書裡,介紹了袁了凡先生如何通過做善事而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

按照世間業果的道理修行,能夠獲得人天的安樂,但不能擺脫輪迴之苦。所以不夠究竟。人天的福報享用完了,還會到三惡道受苦。要想不再輪迴,就要如此修行: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雪山童子捨身求法而求來的偈子。通途佛法的修行是按照這個偈子的方法修學的,最終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永遠不再受輪迴之苦。

末法時期的眾生,靠自力無法解脫生死,就要靠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阿彌陀佛的因地——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大願,九法界眾生信願持名,就能在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到極樂世界,就永脫輪迴,一生取辦佛果,獲得永久安樂。下面的兩個偈子,「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就是在介紹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我們依教奉行,往生極樂,就能獲得解脫的利益。

那我們平時該怎樣做才能臨終蒙佛接引呢?印光大師要求我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簡單地說就是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更重要的是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如此行持,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佛必接引。念佛行人,佛光攝受。平時吉祥安樂,臨終取辦往生,終獲無上大利。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世間和出世間的無盡利益都因信佛、學佛而能夠獲得。而信佛、學佛的第一步,就要皈依三寶。皈是皈投、皈向;依是依託、依止。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三寶,以三寶為依託,就稱為皈依。皈字,返白為皈。白是白業,也就是善業。奉行佛陀的教法,止惡修善,由黑返白。這就能獲得安樂的果報,得到世間乃至未來出世間的利益。

三寶就是佛、法、僧。佛,梵雲佛陀,Buddha。譯言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覺知為賊者,故云覺察,是名一切智。覺知諸法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謂之覺悟,是名一切種智。自覺復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為佛。

法,梵雲達磨,Dharma。為通於一切之義。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事物者,道理者,皆悉為法也。

僧,梵雲僧伽,Sangha。譯曰和,或眾。四人以上之比丘和合而為眾。

佛、法、僧為什麼都稱為寶呢?因為佛、法、僧和合而成的教團自利利他,度化眾生,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無極無限,無邊無際。世間常以金銀珠寶的價值為高,功用為大,所以稱之為寶;佛、法、僧的功德妙用,乃通於世出世間,所以更可稱之為寶了。由於三寶的化導,可以使我們平安地在人間生活,更可使我們在人間離苦得樂。所以三寶是超出於眾寶之上的寶中之精。

學佛必須要皈依三寶,以三寶為依託,在三寶的引領下學習,而不是有些人認為學佛自己看看書就可以了。原因是,首先佛法的修學,不是單純的理論學習,佛法是教、證二法,教法和證法。欲知山中路,需問過來人。修行需要有善知識指導,所以要依止善知識。其次,通過皈依的儀式能產生戒體、皈依體。戒體,是通過受戒羯磨產生的心行力量(阿賴耶識中的善種子),在內心能形成防非止惡的自制力。這個自制力在我們今後的修學過程中必不可少。

皈依能獲得八大利益:(1)入佛子數(成為佛的弟子);(2)諸戒之本(是受戒的基礎);(3)減滅諸障(減輕業障);(4)集廣大福(能積廣大的福德);(5)不墮惡趣;(6)人與非人不能為災(人與非人均不能嬈亂);(7)隨願皆成(一切好事都會成功);(8)速得成佛(能成佛道)。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中,佛陀談到皈依三寶所得的福報:「阿難。如是合數總名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佛如來。譬如竹葦甘蔗稻痲。彼等諸佛世尊至真等正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萬歲中。常以一切娛樂之具衣服飲食床臥湯藥。種種奉施。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華香伎樂繒蓋幢幡香燭油燈。如是供養。於意云何。彼善男子及善女人。得福多不。阿難白佛。甚多世尊。佛告阿難。若復有人直能供養一佛世尊。滿二萬歲。四事具足供養恭敬。乃至滅度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華香伎樂幡蓋香油燈燭。一切奉施其福尚多。無量無邊不可稱數。何況滿三千大千世界諸佛如來。二萬歲中常以四事供養供給。乃至滅度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各以華香伎樂幡蓋及香油。種種所須悉皆供養。實得無量無邊不可算不可數福德之聚。佛言。阿難猶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淨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及。

爾時世尊。復告阿難。若有人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乃至一彈指頃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緣得無量無邊功德。阿難。若復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齋已。如說修行。所得功德勝前福德。千倍萬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難。若能受持五戒盡其形壽。如說修行。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千億萬倍。非算數譬喻所能知及。」

《灌頂三皈五戒戴佩護身咒經》裡面講到,只要有人皈依三寶,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把這三十六善神的名字寫下來,隨身佩帶,可以避除邪惡,出入無畏。這三十六位善神是:彌栗頭不羅婆(善光),主疾病。彌栗頭婆呵娑(善明),主頭痛。彌栗頭婆邏波(善力),主寒熱;彌栗頭栴陀羅(善月),主腹滿;彌栗頭陀利奢(善見),主癰腫;彌栗頭阿婁呵(善供),主顛狂……彌栗頭波利那(善藏),主嫉妒;彌栗頭固陀那(善音),主咒咀;彌栗頭韋陀羅(善妙),主厭禱等。

所以,在競爭激烈、物慾橫流的世間,想要獲得幸福、祥和的生活,乃至想要跳出三界,獲得永久的安樂,我們就要皈依三寶,信佛、學佛。已傳承了兩千五百多年的佛教,而且是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必將為現代的中國人提供心靈的慰藉,成為助益國人不斷進取的強大精神力量。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