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解卷一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 第七章 聲聞未度變易死  


第七章聲聞未度變易死

本章有四節一聲聞以為諸根不作是涅槃二一切法不生三五類無間種性四兩種一闡提

第一節聲聞以為諸根不作是涅槃

經文

複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

白話解

聲聞認為妄想生滅是苦,追求脫離生滅苦海的涅槃。但他們沒有懂得生滅和涅槃的真實義,不明白一切自性妄想都無實性,把生滅和涅槃完全對立起來。他們認為如果修得六根休息,六塵不顯現的境界,就是涅槃。如此想法,不可能修到自覺聖智。因為藏識不滅,直到如來自覺地,藏識都與變易生滅共轉。

經文

是故凡愚說有三乘①,說心量趣無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②。

[注]

①凡愚說有三乘乘,有載的含義,能載修行人度過生滅苦海到達理想的、圓滿的彼岸。以修菩薩行為核心的如來乘興起之後,便有聲聞乘、緣覺乘和如來乘這三乘之分,稱聲聞、緣覺二乘為小乘,如來乘為大乘。如來自覺緣自得,非由他力可成,從這個意義上說,三乘不是乘,只不過是未到真實處的方便法門。這些話是對佛子說的。佛否定了三乘,說只有一乘,即是一佛乘。又說,一乘也非乘,明白了這一點,才能超越二邊見,入萬法如如的殊勝境界。

②生死輪常轉在如幻三昧中,面對不思議變的景象,菩薩離相不生心,趣向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聲聞乘、圓覺乘及外道緣相生心,妄想不斷,前滅後生,永不止息,所以說他們生死輪常轉。

白話解

說有三乘法,說可修到完全沒有心量,這是愚痴凡夫的說法。已過去的、將要出現的與及現在眼前顯現的種種境界,都是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他們不能如實了解這些影像的本來面目,把這些影像和心外的境界聯繫起來,以為是實有的事物,因而生死輪常轉不停。

第二節一切法不生

經文

複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

白話解

既然生死輪常轉,為什麼所有如來佛都說『一切法不生?過去、現在的如來這麼說,將來的如來還是要這麼說。因為一切法都是自己心中顯現的,不能說它有性,不能說它無性,離有無二邊。

經文

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實妄想,自性妄想故。

白話解

一切法的種種性質,有性、無性、常性、無常性等等都不生,一切法都像兔角馬角一樣,是愚痴凡夫妄心所生的、並無實在的妄想。

經文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

白話解

一切法不生。修習接近自覺聖智境界的人,不會產生任何法性的自性自相。不像愚痴凡夫那樣妄想執著有無、常無常等二邊見。愚痴凡夫總是依於自己既有的識身,執有執無,強加給自心現量種種自性、自相。

經文

大慧,藏識攝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滅二見,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聖賢也。大慧,於彼應當修學。

白話解

由於藏識攝受心外境界在自己心的影像,便有種種識相展轉生、住、滅,愚夫對如此種種生、住、滅現象,在識相的發生、形成和消滅這些問題上陷入二邊見,希望產生種種性,因而生出有性無性、有相無相等種種妄想。這等愚夫,還未到聖位賢位的境界。修菩薩行的人應當修學一切法不生的觀點。

第三節五類無間種性

經文

複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①。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

[注]

①無間種性人們的性格不一樣,這決定了人們接受不同事物的態度也不一樣,所以在修學禪定中表現出不同種類的品性。無間,指對所聽聞的修行法門沒有隔閡,容易融合。聽法人跟說法人兩心相通,隨著說法人的引導進入種種微妙境界。修行人的這種心性,稱為無間種性。

白話解

佛菩薩教化眾生,依眾生不同的根機施設最易成就的方便法門。因此要善於分析眾生的種性。根據實踐經驗,可把眾生分為五類無間種性。這五類無間種性是:聲聞乘無間種性,圓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

經文

云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舉身毛孔熙怡欣悅,及樂修相智,不修緣起發悟之相,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

白話解

根據什麼可知道誰是聲聞乘無間種性?如果能隨說法人的引導,斷除五陰、十八界、十二入所生的煩惱,即時感到渾身輕鬆安樂,連每一個毛孔都感覺到熙怡欣悅,很樂意修習所說的法門,不喜歡修習觀因緣虛妄而得覺悟的法門。便說這種人具有聲聞乘無間種性。

經文

聲聞無間,見第八地,起煩惱斷①,習煩惱不斷②,不度不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正獅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實知,修習人無我,乃至得般涅槃覺。

[注]

①起煩惱斷起煩惱,指三界所起的煩惱,即以欲界的欲愛、色界的色愛和無色界的有愛為主所引起的煩惱。修習色界四禪及無色界四定,能斷除起煩惱。

②習煩惱不斷在深三昧境界中,由於藏識流注的作用,因不思議熏和不思議變生起的生滅現象所引起的煩惱,稱為習煩惱。亦說這是無明習氣引起的煩惱,又稱為無明煩惱。聲聞乘、圓覺乘和外道還未能斷習煩惱。

白話解

聲聞無間種性的人可證入菩薩地中的第八地。他們斷起煩惱,未斷習煩惱;只能超越分段生滅的干擾,還不可能脫離不思議變易生滅的干擾;便像獅子吼那樣宣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他們如實了解人無我的觀點,認為這就是涅槃境界。

經文

大慧,各別無間者,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①,彼諸眾生作如是覺,求般涅槃。

[注]

①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圓覺經》中,佛答淨諸業障菩薩說四有為相:以自我為中心,未離感性認識境界,譬如坐禪,似乎忘了我身,忽然微受針艾刺激,便知我身還在,這是「我相」。以理性思維悟得此身非我,但還是從自心流出的認識,或悟另有一物主宰生滅。這種悟性,亦是自心所想,心有少想,都是「人相」。已離三界,仍受禪中變易生死的幻境所惑,這是「眾生相」。以為已得清淨心,面對一切幻相,能不逐境生心,覺知諸幻都是塵垢。仍有覺察之心和所覺之相,即是「壽者相」。大乘經典說修行地都說有三賢位,三賢位中的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這四個階位,稱為長養聖胎,執著長養聖胎,是「長養相」。有造作能力的人、稱為士夫,追求造作神通,是「士夫相」。

白話解

各別無間種性(即外道種性)的人,在坐禪中或未忘我相、或還有人相、或跟著心中眾生相轉、或雖已覺一切如幻,但還未離壽者相、或覺得是聖胎長養相、或覺得是士夫造作的神通相,這些都是修習有為法起幻觀幻出現的境界,叫做有為相。那些人對如幻三昧中見聞覺知的有為相產生如此種種錯覺,以此為涅槃境界。

經文

復有異外道說,悉由作者,見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覺,法無我見非分,彼無解脫。

白話解

亦有另一種外道的荒謬見解,認為不思議變易生滅現象另有作者造作出來的。見到這些景象,以為是聖妙天、自在天等天神出現了,是涅槃境界了。因為他們未建立法無我的觀點,才會有如此荒謬見解,所以他們未得解脫。

經文

大慧,此諸聲聞乘無間、外道種性,不出出覺。為轉彼惡見故,應當修學。

白話解

這些聲聞乘無間種性和外道種性,都未出離生滅妄覺,卻自以為已離生滅苦海。為轉變他們的錯誤知見,應當弄清楚他們的特點。

經文

大慧,緣覺乘無間種性者,若聞說各別緣無間,舉身毛豎,悲泣流淚。不相近緣,所有不著。種種自身,種種神通,若離若合,種種變化。聞說是時,其心隨入。若知彼緣覺乘無間種性已,隨順為說緣覺之乘。是名緣覺乘無間種性相。

白話解

緣覺乘無間種性的人,如果聞說某些令其易生感觸的因緣,感到緊張,甚至毛髮豎直,由於懼怕而悲哀哭泣,眼淚鼻涕一齊來。由於心情極度專注,對與此無關的心外事物,則全不在意。進入這種境界,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好像有了神通,或離或合,發生種種變化,聽聞說法人說什麼,便跟著產生什麼變化。這種人屬於緣覺乘無間種性。如果知道他是緣覺乘無間種性,便隨順他的特點,對他說緣覺乘法門。

經文

大慧,彼如來乘無間種性,有四種,謂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性法無間種性、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外剎殊勝無間種性。

白話解

如來乘無間種性有四種類型:一、修習自性清淨圓明的「自性法」無間種性,二、修習離性非性而得圓滿正覺的「離自性法」無間種性,三、修習唯依自力得自覺聖智的「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四、修習平等看待所有法界、任何境界都清淨殊勝的「外剎殊勝」無間種性。

經文

大慧,若聞此四事一一說時,及說自心現身財建立不思議境界時,心不驚怖者,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相。

白話解

不論聽說自性法、離自性法、得自覺聖法、外剎殊勝法,也不管面對自己心中什麼樣的不思議境界,都沒有恐懼心,並能一心專注,毫不動搖。這樣的人屬於如來乘無間種性。

經文

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說彼三種時,隨說而入,隨彼而成。

白話解

不定種性的人,不論說聲聞乘、圓覺乘、如來乘這三種中的哪一乘,都能隨說法人的引導悟入如來地,修得圓滿聖果。這樣的人稱為不定種性。

經文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謂種性建立,為超入無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覺藏者,自煩惱習淨,見法無我,得三昧樂住聲聞,當得如來最勝之身。

白話解

這些都是初發心修習菩薩行的人,為了引導他們超越無所有地的境界,於是建立這些種性。讓他們能迅速淨除藏識種子引起的習煩惱,確立法無我的觀點;使樂住三昧的聲聞,亦能證得如來最勝法身。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須陀盤那果,往來及不還。

逮得阿羅漢,是等心惑亂。

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說。

愚夫少智慧,諸聖遠離寂。

白話解

世尊把上面的主要精神再宣示一遍,說偈言:

須陀洹那初入流,二果往來三不還,

四果名為阿羅漢,聲聞四果仍惑亂。

所謂三乘與一乘,我說其實不是乘,

愚夫少智說諸乘,聖智悉離種種乘。

經文

第一義法門,遠離於二教。

住於無所有,何建立三乘?

諸禪無量等,無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滅,亦無有心量。

白話解

我說第一義法門,遠離二邊善觀察,

立足諸法無所有,何須建立三乘法?

色界四禪無量相,無色四定三摩提,

一切受想全寂滅,一切心量都不起。

白雲按可以說釋迦牟尼是偉大的教育家。施設五類種性進行教化,就是當今教育界積極推行的因材施教。

第四節兩種一闡提

經文

大慧,彼一闡提①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

[注]

①一闡提小乘經典說的一闡提,指犯了弒父、殺母、破和合僧、害阿羅漢、噁心出佛身血這五逆罪的人。在這專為發大乘心的大比丘、大菩薩說的《楞伽經》中說的一闡提,指本願「未度盡一切眾生誓不入涅槃」的「菩薩一闡提」。

白話解

現在,說說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芸芸眾生欲求解脫,誰去轉化?

經文

大慧,一闡提有二種:一者舍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髮願。

白話解

有兩種一闡提:一種是舍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一種是菩薩初發心時便發大願不入涅槃的一闡提。

經文

云何舍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之說。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白話解

怎樣是舍一切善根的一闡提?指那些堅持惡見,口出惡言,誹謗菩薩藏,言行背離經律的人。因為他們舍一切善根,所以此等人不得入涅槃。

經文

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

白話解

第二種一闡提,指菩薩一闡提,菩薩本願度無盡眾生,如果還有眾生未入涅槃,菩薩便不入涅槃。其實這些菩薩已到涅槃境界,只是不顯示入涅槃的法相。表面上跟舍一切善根的一闡提相似。

經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畢竟不般涅槃?

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畢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闡提也。

白話解

大慧問佛:世尊!怎麼說『畢竟不入涅槃\』?

佛告訴大慧:菩薩一闡提,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已是涅槃境界,只是示現不入涅槃之相,說這是畢竟不入涅槃,這不同於舍一切善根的一闡提。

經文

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

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白話解

即使是舍一切善根的一闡提,由於如來神力的作用,也會復生善根。

為什麼呢?因為如來不捨棄一切眾生。正是這些原因,菩薩一闡提畢竟不入涅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