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慧老和尚:皈依三寶辛巳臘八授三皈五戒儀式開示


時間:2016/2/27 作者:佛前明燈

——辛巳臘八授三皈五戒儀式開示

各位居士:

非常高興你們在今天這樣一個好的日子發心加入佛教,接受佛教的三皈依,有的還可能要受五戒。為了能使這個活動比較順利,希望各位要很好配合,因為我要講幾句話,可能要時間長一點,所以你們先就地坐下。受皈依的都坐下,那些不是受皈依的可以在兩邊站。

大家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眾答:釋迦牟尼佛成道日)釋迦牟尼佛成道紀念日。釋迦牟尼是誰呀?釋迦牟尼就是佛教的教主。我們今天來皈依,主要的就是要皈依釋迦牟尼佛和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以及按照釋迦牟尼佛所說教法而修行的僧團,這就叫佛法僧三寶。首先我們說佛,或者說佛教。要皈依佛教就要知道佛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你們說你們為什麼要皈依呀?(有人答: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這個回答當然也非常好,但是好像不夠專業化。皈依佛教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應該求覺悟。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你要為人民服務如果你的覺悟不夠,你或者是不想服務,或者是服務帶有私心。如果你提高了覺悟了,你就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學習佛法就是要提高我們每個人的覺悟。佛的意思是什麼呢?佛者覺也。佛就是一個覺悟了的人,怎麼樣的覺悟呢?就是覺悟到一點迷惑也沒有,一點煩惱都沒有,他的人格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缺陷,這是佛。你看我們學佛如果要能學成這樣一個人,那我們人人都是佛了。我再說一遍,佛就是覺悟。覺悟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覺悟到沒有任何的疑惑,沒有任何的煩惱,他的人格沒有任何的缺陷,是一個至善、至美、圓滿的人格,這就是佛。佛不是這一個銅鑄成的一個像,這僅僅是代表佛的形象,我們賦予他一種迷信,賦予他一種莊嚴的人格,我們對他生起恭敬心,其目的是為了藉助外邊的形象,來淨化、啟發、覺悟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所以佛教從他的理解來說他應該是理性的。當然如果佛教只講理性那不夠,還要講什麼呢?還要講情感,有情感才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佛教講兩個東西,一個叫智慧,那就是我所說的理性;一個是慈悲,就是大家所理解的情感,這兩樣具足了,在佛教里是叫做悲智圓滿,學佛始終不離這兩個目標。一個是求得圓滿的覺悟,一個是求得大慈大悲。我們拜菩薩,菩薩是什麼呢?菩薩是覺悟了的有情,叫「覺有情」。菩薩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覺覺他。具體到我們剛才講到的兩句話,自度就是有高度圓滿的智慧,度他就是有廣大的慈悲心,沒有廣大的慈悲心想要發起度他的這種信念是不可能的。所以佛教圓滿地講,是講理性與情感同時要具足。從理性的角度來講,怎麼樣才能有理性?怎麼樣才能有智慧?怎麼樣才能夠自覺?那就要辦得來提高我們自身的修養,最佳化自身的素質。最佳化自身素質就是整個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是這個過程,不斷地來最佳化自身的素質。現在我們是講素質教育、素質修養,實際上佛教是叫覺悟,不斷的提高覺悟,也是我說得那一句,叫覺悟人生。

接下來情感,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做什麼呢?就是要不斷地和周圍的人、自物把關係協調好,這叫和諧自他關係,就是覺他,就是利他,靠什麼呢?靠大慈大悲。沒有慈悲心能夠和其他人搞好關係嗎?搞不好。沒有慈悲心能夠很好地去面對每一件事、每一個物嗎?也不可能。要能夠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來和諧自他關係,那必須是要有慈悲心作為基礎。自他關係不光是你我他的關係,不僅僅是人際關係,還包括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團體和那個團體的關係,也就是說還包括人與環境的關係。我們不能善待環境,環境就不會善待我們人類。現在我們大家都在高聲大喊,喊什麼呢?喊要保護環境。幾十年前我們都幹什麼去了,幾十年前我們都在睡大覺,拚命的要向大自然進軍,說得多麼害怕呀。大自然每天在給我們服務,每天在提供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卻不能夠善待它,要向大自然進軍,說得很害怕。有了這麼一個口號,大家就無限制地來掠奪大自然,最後怎麼樣呢?大自然也不能善待我們,它也在向我們進行報復。大家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啊?在二十四節氣中是什麼日子?(眾答:大寒)大寒不寒,哪裡寒呢,我的腦袋還沒戴帽子,天氣反常了,是不是啊,大寒不寒。到了立春的時候,本來是要到春天了,可能就冷起來了,天氣反常了。實際我們人類沒有很好地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在跟我們進行報復。冬天都不冷,對我們人類本來應該是非常好啊,這不冷該多好了,實際上這個好就是不好。為什麼呢?明年的農作物怎麼辦呢?土壤沒有經過立凍,它不能疏鬆,明年它那個莊稼長下去土是粘的,莊稼的根系不能夠發達,這是一點。第二點有些害蟲不能自然淘汰。有些害蟲它是要經過自然淘汰,就是氣候來淘汰它。害蟲病毒不能自然淘汰,受害的是誰呀?是我們大家,我們每一個人。這就是我們沒有善待我們居住的環境,自他關係沒有協調好。當然自他關係還包括家庭關係、社會關係、民族關係、國家關係。把所有的這些關係都和諧了,那是什麼世界呀?那就是和平的世界。如果再進一步地得到協調,協調得圓滿了,那就是人間的極樂世界。所以人間的極樂世界並不是很遙遠,就在我們目前,那就是看我們每個人能不能夠真正地最佳化自身的素質,和諧自他關係。能夠做到這兩條,人間極樂就在眼前,就在當下。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看現在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大家很安靜,你我都能互相尊重,等一下就會亂套了,自他關係不容易搞好。現在這裡講到我們接受了佛法僧三寶的薰陶,回到家裡去如果有一點不順心的事,無名火來了,不是兒子不好,就是閨女不好,就是媳婦不好;不是老頭不好,就是老太太不好。自他關係很難協調,很難和諧,如果我們時時刻刻有一種感恩的心、報恩的心,沒有父母就沒有我,父母也想到我沒有兒子沒有閨女到哪兒做父母啊,你做父母是因為你有兒子啊,是不是啊?沒有兒子那你做什麼父母啊。兒子也是一樣啊,沒有父母你兒子從哪兒來呢。時時刻刻想到自此相依、缺一不可。沒有這個家庭,這個家庭成員都不存在了,人就成了自然的人,就不成其為社會的人了。從自然的人到社會的人,那是一種進化,那是一種文明的進化,到了社會的人才會曉得有禮貌啊,才知道有這一切的人情世故啊,純粹是個自然的人,他就沒有這個。還有社會關係,社會關係就超出了家庭關係了,這個範圍就很廣,社會關係表現得最具體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往往我們一個人考慮自己的比較多,考慮集體的很少。沒有集體哪有個人呢?沒有他人又那有自己呀。你們想想看,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舉行這一場活動,如果就是一個人的話,這個場面肯定沒有。那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場面,正是因為有大家這麼多的人,所以才有這麼一個壯觀的場面出現,你看大家是不是你少不了我,我也少不了你,這是個很簡單的事情。社會生活極為複雜,我們衣食住行都是來自社會的方方面面,沒有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個人將是寸步難行。很多人到這裡來都要坐車子來呀,沒有人開車我們怎麼能來得了;沒有人製造車哪兒有車子;有了車子沒有人修路,車子開不動了;路沒有人維護,車子照樣也走不動。所以社會的一切的一切,一環套一環,每一套每一件事物都是有緊密的聯繫,所以我們要和諧自他關係。搞好人際關係,搞好個人跟集體的關係,認識這種道理對我們提高修養,提高思想覺悟至關重要。當然還有民族關係,國家關係,現在世界上由於民族糾紛引發的戰爭很多,由於國家的關係引發的戰爭也有,這些事件的存在,威脅著我們世界的和平,威脅著我們人類的安寧,威脅著我們的生命財產。大家知道2001年9月11號「9·11」事件,在美國的紐約發生了,誰敢保證在我們身邊不會發生呢?如果我們人類還是不曉得和諧自他關係,還只曉得老子天下第一,還只曉得就是我是真理別人都是錯誤,這種暴力行為,到處都可能發生,真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講到這裡我們就講講佛教。佛教也是個宗教,它有信仰,要接受國家有關宗教法律的規範。假如說佛教不是宗教了,誰來保護我們呢?那就不適用宗教這個法規了,佛教是宗教。佛教這個宗教我總結一下,它和其它的教不同的地方,或者是說佛教所具有的特別的優勢。至少有八個方面:

一、教主人格的莊嚴性。

世界上信教的人也好,不信教的也好;信這個教的也好,信那個教的也好,對於釋迦牟尼佛他的人格,幾乎是沒有任何人有異議。大家承認這一點吧?不管你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都覺得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偉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像我剛才講得那樣一種人格,覺悟到一點疑惑也沒有,一點煩惱也沒有,他的人格當中一點缺陷也沒有,他是這樣一個人,所以教主人格的莊嚴性。當然用佛教的話來講,佛是福慧具足、萬德莊嚴。眼前供尊佛像在這裡,他具足圓滿德相。大家能不能挑得出什麼毛病來呀,是不是比我們每個人長得都好看哪。我看是的,跟每個人比一比,他都是最莊嚴的。

二、教義體系的圓滿性。

佛教的教義最圓滿,為什麼最圓滿呢?因為他告訴我們的是真理,他講得真理最究竟。什麼叫作究竟呢?他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沒有一個方面沒有照顧到,沒有漏洞,這個就叫圓滿;沒有缺限陷,這個就叫圓滿;沒有偏見,這個就是圓滿;不會把我們引到極端,這就是圓滿。當然要展開來講,要講這一句話講半個月也講不完。

三、教團組織的穩定性。

從釋迦牟尼佛創教到現在兩千六百多年,創建教團組織。兩千五百多年前是這樣,兩千五百年以後還是這樣;在中國是這樣,在外國也是這樣。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們今天大家馬上就變成了在家弟子嘛,在家弟子就是男居士、女居士,用佛教的術語說就是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是什麼呢?淨信男,優婆夷淨信女,具足清淨信仰的男士和女士,佛教就稱男居士、女居士,居家修行之士。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這種教團組織從古到今、從中國到外國,沒有不同,都保持了一個穩定。為什麼能夠穩定呢?就是因為有戒律作保證,戒律就是這個團體的道德規範。這個佛教教團有戒律作保證,有道德保證來維繫這個教團長期的穩定,這個不容易啊,兩千多年哪。

第四、教化目標的利他性。

教化目標一切是為了利他,自利也是為了利他。當然反過來說真正的利他,最後所表現出來的是什麼?是這個人人格的圓滿。所以每個人求得自己人格的圓滿,求得自己素質的最佳化,只有一心一意地為他人來服務,才能夠體現出來你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如果我們只想到我的存在就是為了我,肯定你的生活會非常的無聊。天天為了你,吃一斤米一天;住一間房子,有三百平米一個房子給你住,你晚上都不敢進去,你就睡二米長一米寬的地方;衣服穿得有多少啊,一箱子一柜子不就是穿一身嘛,應能穿一套衣服嘛,你就會感覺這個生活非常的無聊。相反的,如果你老有事在做,老能夠為他人服務,你的生活情緒馬上就不同了,就覺得你的生活非常豐富,生存的價值就突顯出來。我看今天大家很多年輕人,你們一定會想像我說得這些話,跟你們的生活對照一下。所以佛教的這個教化他是為了利他,不是為了自利,當然包含著自己在內,所謂叫自覺覺他,或者自利利他。不管是自利也好、自覺也好,最終的目標,菩薩的存在是為了眾生,是為有眾生才會有菩薩,是為有眾生才會有佛。

第五、終極關懷的究竟性。

每個宗教都有他的終極關懷,終極關懷是什麼呢?就說宗教究竟為什麼?究竟解決個什麼問題,解決人的根本問題。人的根本問題就是不知道生從何來、死歸何去,這是我們人類的千古之謎,一切的宗教、一切的文化幾乎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哲學要想說明這個問題,科學是想探討這個問題,宗教是想體驗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他首先來體驗,他怎麼體驗呢?六年苦行,菩提樹下坐了四十九天,不解決這個問題我不起此座,終於在今天早上解決了。所以我們大家來紀念佛成道日,成道日是什麼?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個終極關懷的問題解決了。我們今天皈依做什麼呢,也是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想就是解決我們生從何來、死歸何去呀。所以佛教終極關懷的究竟性,什麼叫作究竟呢?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你生從何來死歸何去,大徹大悟了,人生的根本問題永遠解決了。佛教告訴我們這件事,佛教一切的活動、一切的教義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終極關懷能不能實現呢?我告訴大家,能夠實現,為什麼呢?佛實現了,我們每個眾生也能做到,因為佛與眾生是平等的。

第六、佛與眾生的平等性。

不是佛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做不到,佛能做到的事情我們每個人只要有決心才能做到。因為佛的佛性和我們每個眾生的佛性是平等的,不是說佛他能成佛,他是特殊材料,不是,是一樣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有迷與悟的不同、覺與不覺的不同。

第七、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從印度來的,他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道教。還有儒家的文化,現在在中國爭得到一個什麼位置呢?「儒釋道」三家鼎足而三。爭得到這樣一個位置不是偶然的,假設佛教文化沒有包容性,她不能扮演這個角色。當然這也包括中國的文化也具有包容性,中國的文化如果沒有包容性,它硬是不讓你佛教在這裡存在,你佛教也存在不了。中國的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都是具有博大的胸懷,能夠包容一切,能夠相互的在發展當中提高、圓滿。佛教在中國是這樣,佛教現在傳播到全世界,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佛教。不同文化,能夠相互的適應。這個適應根本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佛教不光是承認他說的道理是唯一的,他不說這個話。我的主張是善法,除了我的主張是善法以外,世間還有善法。佛教到中國來以後,說孔夫子是什麼人呢?孔夫子也是大乘菩薩現身教化眾生來了,他是這樣來看待,他把孔子也歸到佛教里來了。他說這個話也是對的,他不過教化不同的層次。道家也對,道家他是要成神仙哪,佛教里也有神仙這個概念。所以到了中國以後,儒釋道三家鼎足而三,各有分工。佛家治心,儒家治國,道家治身。所以儒家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嘛,道家煉丹求長生不老,佛家認為一切以心為主,把心修好了,國也能治好,身體也能夠健康,以心為主,它互不排斥。

八、不同時空的適應性。

兩千五百年前講的話拿到今天來用,好像還就是針對我們現在的人講的一個樣,這是從時間來說。從空間來說,世界上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佛教的存在,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能夠突破時空,這是她教義的偉大。一個是具有包容性,一個是具有適應性。現在我們又提出來佛教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能不能適應呢?完全可能適應。因為佛教在社會主義的國家也存在了五十多年了嘛,半個世紀呀,適應得非常好。這就是說佛教他的理論是逾時空的,佛教他不是說要具體的為哪一個社會服務。現在有一個人有一篇文章,說佛教既不姓封,也不姓資,也不姓社,就是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嘛。另外又說宗教既姓封、又姓社,也姓資,在封建社會有宗教,在資本主義社會有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還是有它生存的廣大空間,生存的土壤。就從我們今天皈依的人來看,就可以看得出來,皈依的人每年會多起來。大家對宗教的需求,這是人生的根本需求,因為信仰的問題、信仰的選擇,是人生的根本選擇。一個人有了信仰了,他才真正有了精神的支柱,真正有了生活的目標。佛教能夠適應,是因為我們大家有這種追求,而且這個追求佛教又能滿足我們,這就彼此能夠適應。

佛教有這樣一些特色,我們今天大家選擇了皈依佛教,我覺得這是最具理智的選擇,最明智的選擇,也是最圓滿的選擇。那麼佛教在今天的社會它究竟要發揮什麼作用呢?就是佛教的社會責任、社會功能,這個題目我在新加坡講過一次,在那裡講的題目是《佛教的社會責任》,今天我把這個題目改了,就是佛教的社會功能。佛教的社會功能是什麼?

當然也有人提出來,宗教的功能有兩面性,一個是消極的,一個是積極的。我覺得為全面分析,從分析上來講,還通得過。但是我今天講得是佛教它本身所具有的積極性,積極的一面,這是他的本質。那些消極的一面往往是由於怎麼去認識它,怎麼去弘揚它,或者怎麼去貫徹落實佛教的宗旨而引起了不同的效果,如果我們都能從積極的一面去運用、去落實,那它所起的作用、所有的功能都是積極的功能,佛教的社會功能我覺得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

第一、佛教應該成為今天文明的方向。

是不是我這個話太大了,今天的文明方向,我們今天的主流思想、主流文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你是不是要跟馬克思列寧爭奪地盤哪,沒這個意思。我們也承認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我們今天的治理國家、治理社會一個了不起的思想體系。我所指的文明的方向是什麼意思呢?它不是說它的社會意義,而是說他究竟要具備什麼性質。我覺得今天文明的方向應該是向善、向上,這個才是我們今天文明的方向。今天的文明也有消極的一面,也有把人引向腐敗、引向墮落的一面。那就是它沒有善用文明,把文明錯用了。如果要有向善、向上的思想做指導,這種負面的東西就不會有,就會發揮文明的積極性、積極作用。什麼叫向善呢?就是保持這個文明的性質是什麼,就是要一切為人朝好的方向發展。佛教講的善有現善、後善、究竟善,現善就是現在的善,現在的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有利於我們眼前的利益。如果這個善法貫徹了,明天就沒有飯吃,明天就沒有衣服穿,明天沒有房子住,那行不行呢?不行。我要穿衣服、要住房子、要吃飯。如果我這個生活需求完全是建立在剝奪別人的基礎之上,那對不對呢,不對。你好了別人苦了,現善要包括自善、他善。還有一個後善,後善就是你做了這個事情要符合長遠利益,這個長遠利益不僅僅是明天,還有後天、再後天,有今生,還有來生。我們今生修好了,今生要好,來生也要好,就符合後善的利益。還要符合究竟善,什麼叫究竟善呢?我們是現善也好、後善也好,要符合解脫的目標,符合解決我們人生最根本的問題,生來死去之迷,符合這個大目標。這個就是佛教的善。這些善都是為自己,不為他人,都是消極的在那裡做,那還不夠,還要向上。向上是什麼呢?向上是要把善的範圍擴充,從個人擴充到全家,從家庭擴充到社會,從社會擴充到國家民族乃至全世界,這個就是向上。所以佛教講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同時要求我們要積極向上,佛教不是引導我們向消極方面,而是向上,要積極。如果我們今天的文明,像這樣的去發展,那我們每個人享受到文明的積極成果。文明那就真正是文明,就沒有任何消極的東西,給人類帶來災難。

第二、佛教它是要做生命的歸宿。

就是開始講的那個問題,我們人究竟往哪兒走,我們這個生命究竟歸到哪兒去,搞不清楚。佛教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生命生活的價值是什麼。生命的歸宿就是要覺悟,要自覺,要覺他。自覺覺他生命的存在才有意義,才有價值。生命存在的價值體現出來了,那才是生命的真正的歸宿。

第三、佛教可以做道德的依託。

現在我們不是說要以德治國呀,以德治國,德的基礎是什麼?佛教在這方面有非常圓滿的措施。道德的依託是因果,知因識果,道德就有依託,道德就有基礎。不懂得因果,這種道德它往往都是表面化的東西,往往是說給人看的東西,不是自己真真實實的要去投入、要去付出。只有懂得因果的道理了,這種道德才真正有基礎。

第四、佛教可以做我們良心的保證。

良心,良心是什麼呢?良心就是我們人們的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子女對父母天經地義的孝養供養的責任,但是有許多人他不做,他不但不做還虐待父母。父母對子女要疼愛,要教育,望子成龍嘛。在報紙上也看到有的父母親手把自己的子女殺掉的也有啊,人類的良心何在呀,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佛教它的最終的社會功能是給我們提供良心的保證,我們不能這樣做,這樣做不人道,這樣做不道德,這樣做是犯罪。

在今天這個皈依的儀式上,給大家簡單地講一講,佛教的特色,佛教的社會功能,提供大家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作為一個思考的線索,思考的目標。然後自己可以在你這一輩子的信仰生活當中,認真地去落實,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虔誠的三寶弟子。

大家就坐著,也不要站起來,站起來後邊的人也看不見。要頂禮的時候躬身一下就可以了。先說受三皈依,受三皈依前要懺悔,懺悔的話有四句,我說一句,你們跟著說一句。四句說完了,要聽著引磬。現在開始懺悔。

(以下皈依儀式略:懺悔、三皈依、三誓、五戒)

三皈依、五戒,本來受三皈也就接著受五戒,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你們還有沒有受戒的,以後要按照這五條戒的要求慢慢地去做,能夠做一條有一條的功德,能夠做到三條了,你們就可以受五戒,因為五戒可以次第受。可以受一條,可以受二條,可以受三條,四條五條都可以。不一定五條戒要一次到位,所以你們不要害怕,慢慢地來規範自己。信佛以後怎麼樣來規範我們的言行,就是靠五戒,你們受了五戒,就要嚴格遵守。沒有受五戒的,要慢慢地習慣過這種戒律的生活。所謂戒律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下面我們來發願。

(略)

下面有四句話,就是佛法的大綱,佛法叫我們做什麼?剛才講了那麼許多的道理,有四句話你們把它記在心裡,好好地去做,我說一句,你們跟著說一句:

皈依佛法僧三寶,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痴三毒,淨化身口意三業。

你們要記住這四句話。還有四句話,學佛的口訣,皈依證上面有:

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眾。一定要記住這四句話,按這個話去做,這個是學佛的口訣。按照這樣做了,你的信仰就落實了,做的內容就是五戒,五戒做好了,就是在修善了。另外再給大家提個要求。大家回去以後,就照著我說的那兩句話去做,一是要提高個人素質,二是要和諧自他關係。和諧自他關係首先回去看你的家族表現怎麼樣。夫妻之間的關係怎麼樣,父母之間的關係怎麼樣,子女之間的關係怎麼樣,親戚之間的關係怎麼樣。回去以後,我皈依佛教了,我天天把香燒一大把在那個地方,家裡的人都反對你,你們懂什麼哪!我現在信佛了。家裡人對你怎麼樣啊?他不是尊重你,他是反對你。你自己著了魔一樣了。家裡人都在看電視,你非拿木魚在那裡敲,弄得看電視看不成。你做那個好事,人家看電視就是做壞事了?不要像這樣,要和諧自他關係。要尊重別人的選擇,你選擇了信佛,他暫時還意識不到這一點,你要尊重他。你不就是從今天開始嗎!你想想你昨天呢,想想你的前天呢,也是一樣嘛。所以你要用你的行動,去和諧他人,感化他人。你看電視,希望你好好地看,希望你選擇健康的節目來看,選擇有教育意義的來看。馬上過春節了,希望大家家庭過得和和美美的。再呢可能有的人,我信佛了,我以後就不吃肉了,看著家裡人要吃肉你也不高興,你也不要像這樣,尊重他人的生活習慣。他要吃肉,你要吃素,相互尊重。我要吃素菜,另外炒點素菜吃,不要嫉妒別人,我不吃你也別吃。你跟大家距離越來越遠,你讓他信,他才不信呢!你要能夠同情他尊重他感化他,他就會信。再就是你信佛以後,不是打坐就是看經,要不就是在那兒拜佛,家務活什麼都不乾。飯也不燒,衣服也不洗,地也不拖,家裡人對你怎麼樣啊?你看,信了佛以後成了個懶人了,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在生活裡邊去磨練自己的身心,要更加的勤快,更加的讓家裡的人能夠享受到你學佛的那個樂趣,要從你學佛的身上讓他得到實際的好處,讓他少乾點活,讓他少生氣,讓他能夠在家庭里享受這種和睦美滿的家庭生活,是不是這樣啊?做不做得到?(眾答:做得到)好像沒有信心,要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做得到做不到啊?(眾大聲答:做得到)哎!做得到。一定要尊重那些不信的人,在社會上在親戚之間,在家庭成員之間,都要尊重人。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嘛,不同時空的適應性嘛,到處要體現這種精神。

最後有一個要求是不是有點過分,你們在你們信佛的有生之年,每個人介紹三個人加入佛教,做得到做不到啊?(眾答:做得到)我們今天大概有兩三百人加入佛教,如果每個人介紹三個人,十個人就是三十,一百個就是三百,三百個人就是九百。

好!祝各位學佛精進,家庭生活美滿幸福。還是剛才那四句話:

皈依佛法僧、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淨化身口意。謝謝!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