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第五講


時間:2017/4/26 作者:修心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宏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第五講

我們繼續來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家請看第十二願: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這一願是光明無量願。

阿彌陀佛在因地觀察到諸佛剎中,有的佛光明有限量,不能普利一切眾生,所以發此大願,普照十方,他的這一願已經成就。《阿彌陀經》中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無量壽經》中也講:「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耀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阿彌陀佛發願光照十方,為的是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古大德說:國土無邊,故眾生亦無邊;眾生無邊,故大悲亦無邊;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取亦無邊。有無量的國土,就有無量的眾生。因為阿彌陀佛的這一願實在是太廣大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讚嘆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既然我們講佛佛平等,為什麼這裡出來一個第一了呢?佛的法身光明和報身光明都是相同的,但是佛的應身的常光是不同的。常光,就是我們看的佛身後的背光,佛的常光。因為每一尊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他們所發的願不同,那他成佛以後的光明就不盡相同,《無量壽經》中講:「或有佛光,照於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剎」。釋迦牟尼佛身上的圓光是一尋,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後面那個圓光是一尋,一尋等於我們現在的八尺。每尊佛頂上都有圓光,這圓光的大小都是不盡相同的,但是,我們不能說,誰的光大誰就高,誰的光小誰就低,只是每個人的願不同。如果釋迦牟尼佛不發願人壽百歲的時候來度化眾生,那我們這些濁惡的眾生,怎麼能脫離苦海呢?阿彌陀佛因地發了光明無量的願,所以他成佛以後的光明,就能遍照無量無邊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界。

阿彌陀佛的光明無所障礙,不僅我們世間的物體阻擋不住,而且我們眾生的煩惱也阻擋不了,乃至於造作惡業,墮落到阿鼻地獄的這種最黑暗的地方,阿彌陀佛的光明也能穿透,也能射照過去,去救度那些受苦的眾生。曇鸞大師在《往生論》中說:「若遇阿彌陀如來光照,是等眾生,種種意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平等意業」。眾生如果遇到阿彌陀佛的光照,心裏面這種種的纏縛,種種的煩惱,都得解脫,究竟得到如來平等的意業,這就是阿彌陀佛光明帶給我們眾生真實的利益。既然這個光明能夠遍照十方,娑婆世界肯定也包括在內了,

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到這個光呢?這是因為我們被我們的煩惱,被我們的業障障礙住了。不是阿彌陀佛不照我們,我們每天都在阿彌陀佛的光照之內,只是煩惱太重,妄念紛飛,一刻也清淨不下來,所以感覺不到。《華嚴經》中說:「譬如生盲不見日,日光亦為作饒益,令知時節受飲食,永離眾患身安穩,無信眾生不見佛,而佛亦為興義利,聞名及以觸光明,因此乃至得菩提」。即使是不信佛的人,阿彌陀佛也在時時刻刻護佑。但是要想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眾生要有能感之機。因為應身佛的光明,是隨著眾生的機而示現,這能感的機,就是我們說的信願持名。我們在《無量壽經》中看到,釋迦佛問阿難,想不想見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阿難說想見,釋迦佛讓他向西方頂禮,禮拜阿彌陀佛,稱佛名號。阿難在禮拜的時候,頭還未抬起,阿彌陀佛就在虛空當中,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間。我們念佛人真切修持,就能感得阿彌陀佛現身,也能見到佛光,這在聖賢淨土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所以《觀經》中說:「光明遍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要是想見到佛的光明,想被佛光攝取,必須要信念持名。

持名念佛不但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受,還能引發我們本來的內心的無量光明顯發出來。我們眾生本具的無量光,但是呢,是被我們的無明煩惱厚厚地遮蔽住了,遮蓋住了,透不出來,通過稱名念佛,被阿彌陀佛的大願加持,罪業消滅,心光自然也就顯露了出來。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講了一個公案。桐城有兩個人,一同結伴外出去謀生。其中一個人在半路上不幸亡故了,他的同伴將他埋葬以後,將他身上剩餘的財物,帶回來交還給亡者的妻子,但是卻遭到亡者妻子的懷疑,這個人就感覺到非常地冤枉,心裡非常地憋屈,就到亡者的墳上去祭祀哭訴。他和亡者陳述原委,這個鬼魂就顯靈,決定和他的同伴一同回家,來為他做證明。當走到半路上的時候,突然遇到事故,同伴隨口念了一句阿彌陀佛,這個鬼魂非常害怕,大聲地喊,你為什麼放光來嚇我?這個同伴情急之下,又念了幾聲,這個鬼魂亡靈非常懼怕,說你一念佛,胸口就有十多丈的五色光放出,令我眩目,不能靠近你,我沒有辦法跟你一同再回去了,你自己回家,把我的妻子喊過來,我來為你做證明。這個同伴突然醒悟過來了,後來他就發心出家,成為一名高僧。蕅益大師感嘆說:只是一念,光輪便舒。正如壽昌大師云:念佛心即是佛也,豈止是此時念佛來日成佛,當下就是。可惜了那個鬼魂往昔不種善根,不聞佛名,所以一見佛光,一聽別人念佛他害怕,假如他有善根,原本是個念佛人,依靠這麼好的因緣,立刻頓生淨土。我們看,這個念佛一聲,光十餘丈,念佛心即是佛也。所以實在不能小看這一聲佛號,不能再隨口滑過。我們想成佛,就應該真信切願,執持名號,不能再錯過這個大好的時機了,人身易逝,萬劫不復。

好,我們下面再來看第十三願: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這一願是壽命無量願。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觀察諸佛剎中,有的教主壽命短促,眾生在教主入滅後,就像沒有父母的孤兒,沒有依靠,而且由於佛不住世,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眾生被邪知邪念所迷惑,在生死大海中頭出頭沒,無人救度。所以阿彌陀佛悲憫眾生少善根福德,感佛教化的時間短,由此發此大願,壽命無量,讓眾生都能夠安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壽命無量,讓眾生不用擔心佛入滅了之後,我們臨欲命終求生淨土,佛不來接引;或者擔心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佛入滅了,不能親聽佛講經說法,擔心成佛困難。所以這一願對大家來說非常的重要,給那些求生淨土、一世成佛的人,吃了一個定心丸。

佛的壽命長短,其實都是為了救度眾生的。《大智度論》中說:「諸佛壽命,皆是無量,為度人故,現有長短,譬如日出,影現於水,隨水大小,水大則影久,水小則速滅,若照琉璃,玻璃珠山,影則久住」。阿彌陀佛發願壽命無量,是為了救度眾生。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示現涅槃也是為了救度眾生的需要。那可能有人會問,既然佛陀出現世間,是為了救度世人,度化眾生,而這個無量無邊的眾生,也渴望得度,也需要佛的救度,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永久住世呢?卻要示現這麼早的涅槃?這裡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眾生得度的因緣。在《長阿含經》中,佛對阿難說,佛已經任運自在,已經隨意自在了,可止一劫,就是可以住世一劫,為了幫助世間的人除冥,亡冥的冥,幽冥的冥,可以為世間人排除苦惱,解除黑暗,多所饒益,讓人天獲安。這個話世尊說了三遍,但是阿難默然了,他沒有回答,他被自己的魔力所障礙住了,沒有立刻請佛住世,佛三次提醒,他都沒有在意。所以我們就知道,這個佛的壽命,除了自己的本願,還有和眾生的福德因緣是有關係的。在《遺教經》中,佛陀即將入滅的時候,告訴悲痛不已的弟子,若我久住於世,對於眾生而言並無大益,何況一切有緣得度的眾生,不論是人天都已經得度了,那些尚未度化的眾生,我也已經為他們種下了得度的因緣。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佛便出現於世,因緣盡了,佛便示現涅槃。《大智度論》中記載了一個公案。佛住世的時候,舍衛城東住著一位貧苦的老母,我們好說東城老母。有一次佛與阿難在城東遊化,阿難見東城老母可憐,便乞求佛去度化她,沒想到佛走到老母的身旁,她卻始終迴避。佛從北面來,她把臉轉向南面;佛從上面來,她把頭低下;佛又從下面湧現出來,她把臉就給蒙住,不肯見佛,所以佛留在世間,眾生也難以得度。第二個原因,是為了防止弟子們懈怠放逸。佛在《法華經》中說,如果佛久住世間,那些善根薄弱的眾生,不但不能生起珍惜恭敬之心,反而驕慢放逸,妄想有佛可以作長久的依怙,可以做依靠,沒有什麼可畏懼的,這個時間久了,就會懈怠、墮落,不知道修行。當他們見到佛陀入滅,就會恍然大悟,原來佛終究是要入滅的,應當振作精神,自求精進,才是修行之道。就算無成道證果,至少也可以收起驕慢放逸的心,對佛法生起難遭之想,仰渴佛陀的恩德,珍惜佛陀的教化,而種植下善根,為將來得度來做因緣。就像我們現在,師父深有感觸的,當父母在世的時候,不知道珍惜,不知道孝順,我們今天說不知道聽話。當父母不在了的時候,才生起感恩心、孝順心,時時想起父母的教誨,追終慎遠,想起父母對自己的叮囑。父母身上的優點,我們要去好好的學習,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佛陀為了防止我們的懈怠,他慈悲,故意來給我們示現涅槃。佛陀的這番話,也是對我們今天,我們在座的這些弟子們來示現的,我們不但不能怪佛的示現涅槃,還要理解佛陀的良苦用心,珍惜佛陀教給我們的念佛法門,精進修行。

釋迦佛示現涅槃了,我們娑婆沒有佛住世,這是他老人家的慈悲智慧。見不到佛,我們特別的可憐,如長久的黑暗,但是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無量劫來住世,你們要趕緊求生淨土,這是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看《阿彌陀經》中說:「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阿彌陀佛成佛於今十劫,到現在來看他才十劫,何況他是無量壽。雖然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彌勒菩薩還未下生,那我們現在不能親聆佛陀說法,但是你只要發願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你就能親見彌陀,聽彌陀講經說法,一生圓滿佛果。當然這裡說,阿彌陀佛的壽命是佛的應化身的壽命,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應化身。佛的法身是以真如理體為身,真如理體,不生不滅,所以法身的壽命無始無終。報身是以智慧為身,從迷到悟作為壽命的開始,證得法性後就不再迷了,壽命有始無終。應化身是以眾生的機為身,眾生的因緣不存在了,應身也隨之滅亡,壽命有始有終。阿彌陀佛是應化身,他度眾生的因緣盡了,也要示現涅槃的,所以阿彌陀佛無量壽,他是指的有量的無量。就像我們世間,我們在經中好用大海水用斗量來做比喻,從理上來說,是可以量盡的,但是他是有量的無量,這是從佛的角度來看的。對我們凡夫說,就是有量的無量,也是不能窮盡的,就像佛在《無量壽經》中說:「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禪思一心,竭其智力,於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之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就是說我們所有世界,六趣,所有眾生都成我們人身,這些人都修得阿羅漢果,以這樣的神通,大家一起來計算阿彌陀佛的壽命,百千萬劫都不能算得清,可見這是有量的無量。而且阿彌陀佛即使壽命盡了,有量的無量,盡了以後,他上半夜示現入滅,觀音菩薩即補佛位,立刻就補上佛位了,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名眾寶普集莊嚴,壽命也是無量。也就是說極樂世界始終都有佛住世,沒有斷檔。現在看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現在就是斷檔期,釋迦牟尼佛入般涅槃,彌勒佛要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示現成佛。在這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內,我們是什麼,漫長的黑夜,沒有佛來住世,沒有佛來教化。極樂世界是沒有一個斷檔期,阿彌陀佛入滅,觀世音菩薩即補佛位,那觀世音菩薩入滅了以後,大勢至菩薩立即就補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所以大家不必有任何的顧慮,因為極樂世界始終有佛教化,這樣大家就能安心念佛,求生淨土。

好,我們看第十四願: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總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這一願是眷屬無量,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聲聞。按通途的教理來說,聲聞就是聽佛講四諦法門,講四諦真理,而斷見思惑,聽佛講苦集滅道,斷了見思惑,了分段生死的人,也稱作二乘人。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中,讚嘆極樂世界說:「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那麼極樂世界既然都是大乘菩薩的根機,二乘種不生,而這裡阿彌陀佛發願,國中聲聞無數,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跟大家說,不是。其實這裡的聲聞,指的是極樂世界的人斷見思煩惱的功夫,而不是指斷了見思煩惱、只顧著自己、不去度眾生這種心量的二乘人。那我們現在把他說的明白一點,就是他有二乘人的功夫,但是他是大乘菩薩的心量,就這麼理解。二乘人的能量(功夫),大乘人的心性,就是這麼一種。

那麼二乘人究竟能不能往生呢?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定性二乘,指的是能夠證得人空之理,已經證得小乘之果,而不能通達法空之理。這類二乘人,只是追求自我利益,而不能廣泛利益他人,沒有辦法得生淨土。這個定性二乘,他其實不相信大乘法,他不聞他佛名,不知道阿彌陀佛,不相信極樂世界,那我們想想,他怎麼可能往生?不可能的,因為他不信,信願不具足。蕅益大師接著說:「若先習小行,臨終回向菩提,發大誓願者,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意思是說二乘人先修小乘之行,但是臨終遇到善知識,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他深信切願,馬上求生極樂世界,那這個求生極樂的心就是菩薩心,就是菩提心,就是大乘種性,所以能夠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佛順他的機,為他先講小乘,斷見思煩惱,這就是極樂世界的聲聞,他不會住於小乘之道,能跟隨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發起利他之心,直至成佛。這個大家應該就都聽的明白了。所以說,大家不要對這個極樂世界的二乘有誤會,宋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就說明了這個情況。法藏比丘說:「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雖住聲聞緣覺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剎之內,遍作佛事,皆悉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就說明了,極樂世界的聲聞緣覺是什麼程度的,他能到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剎去做佛事,去幫助那裡的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這個世界的阿羅漢,這個聲聞二乘,只是在我們這個,在一個大千世界裡面來示現神通的,不能到他方世界的,他沒有這個能量。而這個極樂世界的阿羅漢,能到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剎去做佛事,去度化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已經不是通途教理的聲聞緣覺了,都是大菩薩。他們只是在斷惑的功夫上,在他們自證的功夫上,說的明白一點,在他們自證的功夫上,雖然是聲聞緣覺,但是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加持,他們都是大菩薩,雖然還沒有破塵沙惑、無明惑,但是他們能到無量的國土去教化眾生了。像我們這些凡夫,往生的時候,沒有斷見思煩惱,到了極樂世界,先斷見思煩惱,從功夫上先證聲聞位,雖然稱作聲聞,但是已經是大菩薩了。從我們自證的功夫上來說,我們證得聲聞,但是四十八願的加持,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我們已經是大菩薩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阿彌陀佛因地發的聲聞無量願,已經成就了。佛在《無量壽經》中說:「彼佛初會,聲聞眾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初會,也就是說第一次講經說法,阿彌陀佛成佛以後,他的第一次講經說法,就有無量的聲聞、菩薩來聽經聞法了。這就說明阿彌陀佛的願不是虛願,已經有無量的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而且能有這麼多的他方世界的眾生,往生到極樂淨土,也顯示出了淨土法門的攝機最廣,利鈍全收,凡聖俱宜,下手易而收效快,用力小而成功高。所以阿彌陀佛剛開始說法,就有不可稱計的聲聞、菩薩來聽法。古德說: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如登地菩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速證佛果。所以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馬鳴菩薩、龍樹菩薩都發願往生。下下根如造作五逆十惡的、將要墮落地獄的這些眾生,《淨土聖賢錄》中的張鍾馗、張鍾和,像這樣生前都是殺牛殺雞的,罪業深重,臨終的時候,地獄相已經現前,他們生大怖畏,遇到善知識的開示、教化,拚命念佛,十念或者一念都能仗佛願力,往生蓮邦去做大菩薩。還有我們世間,佛說的八難中的盲聾喑啞之人,像盲目喑啞,耳朵不好,不能聽經聞法;眼睛不好,不能看經;喑啞之人,不能說話。但是只要心中默念,願生西方淨土中,臨終同樣直登九品。更不要說身體有些殘疾的人了,只要你信願持名,都可以往生,到了極樂世界都是萬億紫磨真金色身,圓證三不退,當生成佛。

釋迦牟尼佛講經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很微妙,片片皆香,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有的法門,可以使菩薩成佛,不能使阿羅漢成佛;有的可以使菩薩聲聞緣覺成佛,但是不能使六道凡夫成佛;只有念佛法門,能夠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因為其他的法門,都是豎超三界,要想成佛必須要先斷見思惑、再斷塵沙惑、無明惑,才能出離生死超凡入聖。這是全仗自力,別無依託,倘若一絲的習氣種子還不能斷、還沒有除盡,還是要六道輪迴。比如我們曾經講過的蘇東坡、草堂青禪師,這些都是利根之人,不是我們所能比的,宗門巨匠,尚且於生死關打不透,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而淨土法門要橫超三界,無論你的功夫淺深,斷惑與否,都可以仗著彌陀慈悲願力來接引往生。我們常用竹子來打比喻,就像竹子裡面生了蟲子,這個蟲子要想爬出竹子,有的是一節一節的爬,順著竹子往上爬。這樣很慢,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這個是比喻自力法門,非常費力,一節一節的爬。而我們橫出法門呢,只要把竹子的皮咬破,不要一節一節的爬,咬破,橫著你就出來了,他就是這麼的方便,所以我們這個是仗彌陀的願力,橫出法門,這個就是二力法門。他力就是彌陀的慈悲願力,自力就是我們的信願持名。我們只要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佛、有淨土,依著這個老實念佛,發願求生淨土,我們不要管什麼著不著相,什麼叫有相什麼叫無相,都不要管,你只要老實念佛,就是當前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信願持名,沒有不往生的。道綽大師在《安樂集》中說:「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離相,我們講過,是菩薩的境界,我們凡夫做不到。我們要不就是著有,要不就是著空。但是我們不要去管這些,我們只要依著極樂世界的這個相,專心老實去念,你只要有這個信願的心,有這個信願的心,自然暗合道妙,決定往生。這個真的是方便中的方便,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與否皆在信願之有無,不要管自己能不能念佛三昧,這也不是我們現在人能做到的功夫,你只要具足了信願,臨終的一心不亂,阿彌陀佛的佛光一照,阿彌陀佛的願力一加持,我們自然就一心了。我們這個一心,講的簡單一點,信願的心就為一心,這一句佛號裡面你具足了信願,就是一心了。厭離娑婆,求生淨土,就是一心。

聲聞無量願的殊勝,還體現在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每天我們是與諸大菩薩、諸上善人朝夕相處。就像《彌陀經》中所說: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這些往生的帶業凡夫,一生到極樂世界,每天所面對的,都是斷了見思惑的這些大乘菩薩聖人,這些隨處可見,充滿極樂國中,我們可以和他們請教佛法,同做佛事,同盡無明,成就無漏的功德。而我們現在生活在娑婆世界,雖然也是凡聖同居土,但是要想長時間地親近聖人,跟大家說非常難的,就是想見聖人也不容易。尤其是我們現在末法時期,惡友多,善知識少,一不小心,聽這些眾生把佛法給講錯了,我們又入了心了,對我們就是一種染污,不但不能覺悟,反而增加了貪嗔痴,如火添柴,五欲更加的熾盛。所以我們今天,能於末法得聞淨土難信之法,跟大家說,都是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非常大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深信佛語,發大誓願,求生極樂世界,這樣我們和觀音勢至,諸大菩薩,諸上善人共為伴侶,親見彌陀,同證無生法忍。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