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淨土法要新白話版(二)


時間:2017/5/24 作者:夢醒時分

書摘一

念佛的人只要能真真切切的念佛,自然可以借佛的慈悲願力,免除那些刀、兵、水、火。就是過去世的那些因果業障所牽引的災禍,以及本該下地獄的重報,轉成現在這一生的輕報。偶然遇到這些災禍,但因為平日有真切信願的念佛,一定會在此時得到佛的接引。如果是現在證到三昧了,那當然就已經進入到聖人的行列了,自己的身體像影子一樣,刀、兵、水、火,都傷害不到。就算是現在遇到什麼災,實際也沒什麼痛苦。只是茫茫世界,有幾個這樣的人呢?(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書摘二

念佛三昧,說起來好像容易,能達到實際很難,但只要控制住心很認真的念佛,時間久了自然得到。即便不能得到,也因為真信切願、一心清淨的念佛功德,必定穩穩地蒙佛接引,業障未消就可以往生。關於「事一心不亂」,若是按照蕅益大師所評判,能達到這個境界的都不是這一世才開始修行的人,何況「理一心不亂」的境界呢?因為斷了「見思惑」,才叫做「事一心不亂」,破除無明證法身自性,才叫做「理一心不亂」。如果內在是隱秘的菩薩心行,外在表現為凡夫的樣子,那麼這兩個一心不亂本是一體,對這種人都不算難事。如果是真正的罪障煩惱纏滿全身的凡夫,那麼「事一心不亂」都不可多得,何況「理一心不亂」呢?(增廣文鈔·復袁福球居士書)

書摘三

打坐很久不覺得久,念佛很久不覺得久,這是心神凝聚的原因。但不可以把這個狀況當成很有修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努力做工夫,自然可以提高。如果以為這個狀況很了不起,那這個狀況也保不住啊,何況繼續提高呢?「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這是意識跟著妄心跑、正念轉變了才出現的情況。初修者這種情況比較多,如果工夫有把握能保持,那還可能不至於顛倒錯亂啊。不過這個顛倒錯亂,還是屬於工夫的範疇。如果沒有工夫,那連這個糊裡糊塗的念也不可得了,何況明明白白沒有差錯呢?

般舟三昧,不是今天的人能修的了。你這樣說,是好高務勝呢?還是真為生死大事呢?如果真的為生死大事,就應當按照一般凡夫的修法;如果是罪障深重福慧很淺的凡夫,胡亂效仿已有證量的聖人所修的法,結果必然會著魔而退失道心。就請停止這個念頭吧,也許還可以得益啊。(文鈔三編·復恆慚法師書二)

書摘四

念佛是以信願為主的,如果有真信切願,決定能得往生。至於要證三昧,不可不發這個心,實際上現在的人絕對很少能證三昧的。因為能證到念佛三昧,現在這一生就已經超凡入聖了,千萬不要隨便輕視它。(文鈔三編·復陳士牧居士書一)

書摘五

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以阿彌陀佛的佛果,作為凡夫因地的發心,必然能親證到念佛三昧,臨終一定能登上上品蓮花。只要真的願意老實念佛,決定能成就。但是世上的人念佛的多,證三昧的太少太少,這是因為沒有全身心都放下只單念一句佛號。所以心與佛難得相應啊。你的放下既然很真切,決沒有不成就的道理。(增廣文鈔·復法海大師書)

書摘六

全身心都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念的時候必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就是不開口,心中默念,也必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因為心裡一起念頭,就有聲音的相狀,自己的耳朵,聽自己心中的聲音,還是明明朗朗。能經常聽得清楚,那麼心思集中到一處,精神不散亂。所以眼睛也不亂看,鼻子也不亂聞,身體也不貪圖安逸,所以叫做「都攝六根」。這樣念佛,名叫「淨念」。因為把心念集中在佛號上,那麼雜念雖然還不是完全沒有,但已經減少很多很多了。如果能常常不斷的念,便可以得到比較淺的一心不亂,念的比較深入就得念佛三昧了。(文鈔三編·復夏壽祺居士書)

書摘七

念佛的方法,各隨各自的情況,不可以執著一個固定不變的法。但在一切的法中,要選擇最主要的,莫過於用耳朵專注的聽。念從心中升起,聲從口中發出,音從耳朵進入。行住坐臥,都是這樣的念,這樣的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是這樣的聽。默念的時候,心中還是有聲音的相狀,不是沒有聲音的啊。《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的時候能用耳朵專注的聽,就是都攝六根的道理了。因為心裡念屬於意根,口裡念屬於舌根,耳朵聽眼睛就不亂看,鼻子就不亂聞,身體一定不能貪圖安逸放鬆懈怠,所以叫「都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專注的念,雜念就漸漸停息,甚至達到沒有的狀態,所以叫做「淨念」。淨念能夠經常相繼不間斷,就可以達到念佛三昧。「三摩地」,就是三昧的另一個名稱。我們平常人隨自己的條件和能力去念,雖然不能很快達到三昧,也自然會與三昧比較接近。切不可以把達到三昧看得很容易,就想要快速達到,那樣會引起把魔招來的痲煩事。得念佛三昧的人,現在這一生已經進入聖人的行列了。所以要有自知之明。(文鈔三編·復徐志一居士書)

書摘八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的意思,就是把念佛的心,專注在阿彌陀佛的名號上,就是控制意根。口中必須念得清清楚楚,就是控制舌根。耳朵必須聽得清清楚楚,就是控制耳根。這三根集中在佛號上,這樣眼睛決不會亂看。念佛時眼睛應該垂下眼帘,就是放下眼皮,不可以睜的太大。眼睛既然控制了,鼻子也不會亂聞,那麼鼻子也控制了。身體必須恭敬,那麼身體也控制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既然能控制而不散亂,那麼心無妄念,只有念佛,這才是淨念。六根不能約束,雖然在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那是難得真實利益的。如果能經常的「都攝六根」而念佛,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那麼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都可以漸漸得到了。(文鈔續編·復幻修大師書)

書摘九

淨念如果能常常相繼,沒有間斷,自然可以心歸一處。淺一點就得到一心,深一點就得到三昧。三摩地,也是三昧的別名,翻譯過來叫正定,也叫正受。「正定」的意思是,心安住在佛號中,不再向外亂跑。「正受」的意思是,心所容納接受的,只有佛號功德,一切外在的境像因緣都是不可得的。能真正都攝六根而念佛,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文鈔續編·復楊煒章居士書)

書摘十

善導和尚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他所宏揚闡發的淨土,不追求玄談妙理,只是在真切平實的地方,教人修持。至於他所開示的專雜二修,帶來的好處更是無窮。專修指的是身業要專一禮佛(凡是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都是),口業要專一稱佛(凡是誦經咒,能志心回向西方淨土,也可名專稱),意業要專一念佛。那麼這樣專修的情況下往生西方淨土,一萬個裡面也不會漏掉一個。雜修指的是同時修其它種種法門,回嚮往生。因為心不是專一的,所以難以得到利益,這種情況一百個裡面很難得有一二個,一千個裡面很難得有三四個能往生的。這是金口所說非常誠懇的話,千古都不會改變的鐵案啊。二位應當以這個道理自利,也應當以這個道理利益一切眾生。至於持咒一法,可以作為助行。不可以把念佛作為次要的,把持咒作為正行。應知道持咒法門,雖然也不可思議,但是凡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在於對極樂世界的信願真切與阿彌陀佛的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啊。(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書摘十一

善導大師的「專修淨業」,可以說是主張專注一心的。永明大師的「萬善圓修」,怎麼說是不主張專注一心呢?這種認識真是一錯錯到底了。應當說:「淨土法門,有專修也有圓修。因為眾生根器不一樣,所以才有各位祖師所講的法不同。善導大師教人一心持佛名號,不要雜修其它法門的道理。是怕中下根基的人因為雜修導致心念很難歸到一句佛號上,所以開示要專修啊。永明大師教人萬種善法都可以修,並回向淨土的道理。是怕上等根基的人修行偏到一邊去了,結果福慧不能圓滿成就,所以開示要圓修啊。」(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二)

書摘十二

除了念佛以外,屬於第二念「夾雜」的,這樣的例子多的難以細數了。舉主要的來說,比如求什麼大徹大悟,得什麼精通佛教的大總持等等,不是指發願為第二念、為夾雜啊。必須清楚淨土這一法門,是以信願行三個法則為宗旨。行就好像車和牛,願就好像駕御車和牛的人,信就好像前面的導向。前面導向和駕牛車的人,正是完成牛車的前進方向啊,所以早晚必須向佛發願。那麼有不念佛的時候,也不可以太死板,就是一念遍滿萬年,也不妨礙每天做什麼。如果認為有不念佛的時候,有發願的時候,就成了間斷或夾雜,很難辦成,那試問這種一心念佛的人,也曾經見過外物聽過聲音,也曾經穿衣吃飯,舉手動腳,有沒有?如果有,那這些都不算間斷夾雜,為什麼單單發願卻是間斷夾雜呢?如果沒有,那除非是法身菩薩。但是法身菩薩,端居一個地方不動,而現身塵世間化身無數。那個間斷夾雜,更是太多太多數不清了。(增廣文鈔·復濮大凡居士書)

書摘十三

善導和尚說:如果想要學佛理教義,從凡夫的狀態開始,直到佛的境界,所有一切的法門理論,沒有不應當學的。如果想要學實修,應當選擇契合本人機理的方法,專一精進努力用功,才能快速得到實效。否則經過無數大劫,還很難出離輪迴。所謂契合本人機理的方法,沒有超過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了。(增廣文鈔·復鄧新安居士書)

書摘十四

像你這樣所定的章法程式,對著經禮拜,拜下去時想著偈語,然後拜起來念佛觀佛,當然不如在供經的佛龕前,專一禮拜阿彌陀佛,那麼專精一致。且不要以為緣想一個佛,不如緣想多個佛的功德大。必須知道阿彌陀佛,是全身遍滿法界的。所有十方法界諸佛的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就全體具足了。就像裝飾天庭的帝網寶珠,千顆寶珠光影都包含在一顆寶珠里了,一顆寶珠光影遍滿千顆寶珠。舉一顆寶珠就看到全部寶珠,不少不多。如果是長久修行的大菩薩,任何外緣境界都不妨礙他的寬廣,外緣境界越多而心越專一。如果是初發心學佛的人,外緣境界如果太多,那麼心識紛擾散亂,而障礙深智慧淺,就可能招來各種魔事干擾破壞。所以我們的佛祖世尊,以及歷代的祖師,都是教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意義就在這裡啊。待他念佛念到證得三昧,那麼成百上千的法門,無量的佛法妙義,全都具足了。古人說:「已經洗浴大海的人,必然是用過百川水。(因為大海包含了百川水)」「已經到了含元殿,就不須再問到沒到長安。(因為含元殿就在長安)」可算是最好的形容了啊。(增廣文鈔·復高邵麟居士書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