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知識

大般涅盤經40卷連載 第三十六卷


時間:2017/9/25 作者:李鑫森

《大般涅盤經第三十六卷》(第十二品迦葉菩薩第四節七眾生)

―― ―

大般涅盤經

第十二品迦葉菩薩第四節七眾生

本節主題:

1阿那含涅盤七種,中般涅盤、受身般涅盤、行般涅盤、無行般涅盤、上流般涅盤、現在般涅盤、無色界般涅盤。

2眾生佛性,亦有亦無。

3眾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

―― ―

大般涅盤經卷第三十六

第十二品迦葉菩薩第四節七眾生

〈一〉隨自意語一闡提之佛性有無

善男子,如來復有隨自意語。

如來佛性則有二種,一者有、二者無。有者,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等無量三昧、金剛等無量三昧、方便等無量三昧、五智印等無量三昧,是名為有。無者,所謂如來、過去、諸善、不善、無記、業因果報、煩惱、五陰、十二因緣,是名為無。

善男子,如有、無,善、不善,有漏、無漏,世間、非世間,聖、非聖,有為、無為,實、不實,寂靜、非寂靜,諍、非諍,界、非界,煩惱、非煩惱,取、非取,受記、非受記,有、非有,三世、非三世,時、非時,常、無常,我、無我,樂、無樂,淨、無淨,色受想行識、非色受想行識,內入、非內入,外入、非外入,十二因緣、非十二因緣,是名如來佛性有無。乃至一闡提佛性有無,亦復如是。

善男子,我雖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眾生不解,佛如是等隨自意語。善男子,如是語者,後身菩薩尚不能解,況於二乘、其餘菩薩?

善男子,我往一時在耆闍崛山【靈鷲山】,與彌勒菩薩共論世諦,舍利弗等五百聲聞於是事中,都不識知,何況出世第一義諦?

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闡提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闡提無。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無。善男子,我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義者,不應難言:『一闡提人,定有佛性、定無佛性。』若言眾生悉有佛性,是名如來隨自意語。

如來如是隨自意語,眾生云何一向作解?

善男子,如恆河中有七眾生,一者常沒、二者暫出還沒、三者出已則住、四者出已遍觀四方、五者遍觀已行、六者行已復住、七者水陸俱行。

言常沒者,所謂大魚,受大惡業,身重處深,是故常沒。

暫出還沒者,如是大魚,受惡業故,身重處淺,暫見光明,因光故出,重故還沒。

出已住者,謂坻彌【巨魚】魚,身處淺水,樂見光明,故出已住。

遍觀萬者,所謂䱜【魚*昔】魚,為求食故,遍觀四方,是故觀方。

觀已行者,謂是䱜【魚*昔】魚,遙見余物,謂是可食,疾行趣之,故觀已行。

行已復住者,是魚趣已,既得可食,即便停住,故行已復住。

水陸俱行者,即是龜也。

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盤河,其中亦有七種眾生,從初常沒乃至第七,或入或出。

所言沒者,有人聞是大涅盤經、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常樂我淨、終不畢竟入於涅盤、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當得成菩提之道、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等必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聞是語已,生不信心,即作是念,作是念已,便作是言:『是涅盤典,即外道書,非是佛經。』是人爾時,遠離善友,不聞正法。雖時得聞,不能思惟。雖復思惟,不思惟善。不思善故,如惡法住。

惡法住者,則有六種,一者惡、二者無善、三者污法、四者增有、五者惱熱、六者受惡果。是名為沒。何故名沒?無善心故,常行惡故,不修對治故,是名為沒。

所言惡者,聖人呵責故、心生怖畏故、善人遠離故、不益眾生故,是名為惡。言無善者,能生無量惡果報故、常為無明所纏繞故、樂與惡人為等侶故、無有修善諸方便故、其心顛倒常錯謬故,是名無善。言污法者,常污身口故、污淨眾生故、增不善業故、遠離善法故,是名污法。言增有者,如上三人所行之法,能增地獄、畜生、餓鬼,不能修習解脫之法,身、口、意業,不厭諸有,是名增有。言惱熱者,是人具行如上四事,能令身、心二事惱熱,遠離寂靜,則名為熱,受地獄報故名為熱,燒諸眾生故名為熱,燒諸善法故名為熱;善男子,信心、清涼,是人不具,是故名熱。言受惡果者,是人具足行上五事,死墮地獄、餓鬼、畜生。善男子,有三惡事復名惡果,一者煩惱惡、二者業惡、三者報惡,是名受惡果報。善男子,是人具足如上六事,能斷善根、作五逆罪、能犯四重、能謗三寶、用僧鬘物、能作種種非法之事,是因緣故,沉沒在於阿鼻地獄,所受身形縱廣八萬四千由旬,是人身、口、心業重故,不能得出。何以故?其心不能生善法故。雖有無量諸佛出世,不聞不見,是故名常沒,如恆河中大魚。

善男子,我雖復說一闡提等,名為常沒。復有常沒,非一闡提,何者是耶?如人為有,【而】修施、戒、善,是名常沒。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為四?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二者為利養故受持禁戒、三者為他屬故而行布施、四者為於非想非非想處故繫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惡果報。若人修習如是四事,是名沒已還出,出已還沒。何故名沒?樂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見明故,明者即是聞戒、施、定。何故還沒?增長邪見,生憍慢故。是故我於經中說偈:

『若有眾生樂諸有,為有造作善惡業。

是人迷失涅盤道,是名暫出還復沒。

行於黑闇生死海,雖得解脫雜煩惱。

是人還受惡果報,是名暫出還復沒。』

善男子,如彼大魚,因見光故,暫得出水。其身重故,還復沉沒。如上二人亦復如是。

善男子,或復有人樂著三有,是名為沒。得聞如是大涅盤經,生於信心,是名為出。何因緣故名之為出?聞是經已,遠離惡法,修習善法,是名為出。是人雖信,亦不具足,何因緣故,信不具足?是人雖信大般涅盤、常樂我淨,言如來身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如來則有二種涅盤,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涅盤,無常樂我淨,無為涅盤,有常樂我淨。雖信佛性是眾生有,不必一切皆悉有之,是故名為信不具足。

善男子,信有二種,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雖復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為信不具足。信復有二,一從聞生、二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而生,不從思生,是故名為信不具足。復有二種,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故名為信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名信正。言無因果、三寶性異、信諸邪語、富蘭那等,是名信邪;是人雖信佛、法、僧寶,不信三寶同一性相;雖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為信不具足。是人成就不具足信,所受禁戒亦不具足,何因緣故名不具足?因不具故,所得禁戒亦不具足。復何因緣名不具足?戒有二種,一威儀戒、二從戒戒。是人唯具威儀等戒,不具從戒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作戒、二者無作戒;是人唯具作戒,不具無作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從身口得於正命,二從身口不得正命;是人雖從身口,不得正命,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求戒、二者舍戒;是人唯具求有之戒,不得舍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隨有、二者隨道;是人唯具隨有之戒,不具隨道,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善戒、二者惡戒;身口意善,是名善戒,牛戒、狗戒,是名惡戒,是人深信是二種戒俱有善果,是故名為戒不具足。

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修多聞亦不具足,云何名為聞不具足?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唯信六部,不信六部,是故名為聞不具足。雖復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為他解說、無所利益,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又復受是六部經已,為論議故、為勝他故、為利養故、為諸有故、受持讀誦解說,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善男子,我於經中說聞具足,云何具足?若有比丘身、口、意善,先能供養和上、諸師、有德之人。是諸師等,於是人所,生愛念心,以是因緣,教授其法。是人至心受持誦習,持誦習已,獲得智慧,得智慧已,能善思惟,如法而住,善思惟已,則得正義,得正義已身心寂靜,身心寂已則生喜心,喜心因緣心則得定,因得定故得正知見,正知見已,於諸有中心生厭悔,悔諸有故,能得解脫。是人無有如是等事,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三事,施亦不具。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是人雖復行於財施,為求有故,雖行法施,亦不具足。何以故?秘不盡說,畏他勝故,是故名為施不具足。財法二施,各有二種,一者聖、二者非聖。聖者施已,不求果報。非聖施已,求於果報。聖者法施為增長法,非聖法施為增諸有。如是之人,為增財故,而行財施,為增有故,而行法施,是故名為施不具足。複次是人受六部經,見受法者而供給之,不受法者則不供給,是故名為施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上四事,所修智慧亦不具足。智慧型之性,性能分別,是人不能分別如來是常、無常。如來於此涅盤經中說言,如來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盤,涅盤即是解脫,於是義中不能分別。梵行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即是解脫,解脫即是涅盤,涅盤即是慈悲喜舍,於是義中不能分別,是故名為智不具足。複次不能分別佛性,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一切不共之法,不共之法即是解脫,解脫即是涅盤,涅盤即是不共之法,於是義中不能分別,是故名為智不具足。複次不能分別四諦,苦、集、滅、道,不能分別四真諦故,不知聖行,不知聖行故,不知如來,不知如來故,不知解脫,不知解脫故,不知涅盤,是故名為智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五事,則有二種,一增善法、二增惡法。云何名為增長惡法,是人不見己不具足,自言具足,而生著心,於同行中自謂為勝,是故親近同己惡友,既親近已,復得更聞不具足法,聞已心喜,其心染著,起於憍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親近在家,亦樂聞說在家之事,遠離清淨出家之法,以是因緣增長惡法,增惡法故,身、口、意等,起不淨業,三業不淨故,增長地獄畜生餓鬼,是名暫出還沒。暫出還沒者,我佛法中其誰是耶?謂提婆達多、瞿伽離比丘、惋手比丘、善星比丘、低舍比丘、滿宿比丘、慈地比丘尼、曠野比丘尼、方比丘尼、慢比丘尼、淨潔長者、求有優婆塞、舍勒釋種、象長者、名稱優婆夷、光明優婆夷、難陀優婆夷、軍優婆夷、鈴優婆夷,如是等人,名為暫出還沒。譬如大魚,見明故出,身重故沒。

第二之人,深自知見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樂咨未聞,聞已樂受,受已樂善思惟,善思惟已,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長善法,增善法故,終不復沒,是名為住。我佛法中其誰是耶?謂舍利弗、大目犍連、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耶舍等五比丘、阿㝹[少/兔]樓陀、童子迦葉、摩訶迦葉、十力迦葉、瘦瞿曇彌比丘尼、波咤羅花比丘尼、勝比丘尼、實義比丘尼、意比丘尼、跋陀比丘尼、淨比丘尼、不退轉比丘尼、頻婆娑羅王、郁伽長者、須達多長者、釋摩男、貧須達多、鼠狼長者子、名稱長者、具足長者、師子將軍、優波離長者、刀長者、無畏優婆夷、善住優婆夷、愛法優婆夷、勇健優婆夷、天得優婆夷、善生優婆夷、具身優婆夷、牛得優婆夷、曠野優婆夷、摩訶斯那優婆夷,如是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名為住。云何為住?常樂睹見善光明故。以是因緣,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終不造惡,是名為住。如低彌魚樂見光明,不沈不沒。如是等眾亦復如是,是故我於經中說偈:

『若人善能分別義,至心求於沙門果。

若能呵責一切有,是人名為如法住。

若能供養無量佛,則能無量世修道。

若受世樂不放逸,是人名為如法住。

親近善友聽正法,內善思惟如法住。

樂見光明修習道,獲得解脫安隱住。』

〈二〉隨自意語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當觀是人,貪慾、瞋恚、愚痴、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慾多者,即應為說不淨觀法;瞋恚多者,為說慈悲;思覺多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等。是人聞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修行,如法行已,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復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得暖法。」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悉有暖法,何以故?如佛所說,三法和合,名為眾生,一壽、二暖、三識。若從是義,一切眾生應先有暖,云何如來說言暖法因善友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有暖法者,一切眾生至一闡提皆悉有之。如我今者,所說暖法,要因方便,然後乃得,本無今有。以是義故,非諸眾生一切先有,是故汝今不應難言,一切眾生皆有暖法。

善男子,如是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若言一切眾生有者,欲界眾生亦皆應有,欲界無故,當知一切不必都有。

善男子,色界雖有,非一切有,何以故?我弟子有,外道則無。以是義故,一切眾生不必都有。

善男子,一切外道唯觀六行,我諸弟子具足十六,是十六行,一切眾生不必都有。」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暖法,云何名暖?為自性暖?為他故暖?」

佛言:「善男子,如是暖法,自性是暖,非他故暖。」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先說,馬師滿宿無有暖法,何以故?於三寶所無信心故,是故無暖。當知信心即是暖法。」

「善男子,信非暖法,何以故?因於信心獲得暖故。

善男子,夫暖法者即是智慧,何以故?觀四諦故。是故名之為十六行,行即是智。

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名為暖者?

善男子,夫暖法者,即是八聖道之火相,故名為暖。

善男子,譬如攢火,先有暖氣,次有火生,後則煙出。是無漏道亦復如是,暖者即是十六行也,火者即是須陀洹果,煙者即是修道斷結。」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為。是法報得色界五陰,是故名有。是因緣故,復名有為。若是有為,云何能為無漏道相?」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如是暖法,雖是有為有法,還能破壞有為有法,是故能為無漏道相。

善男子,如人乘馬,亦愛亦策。暖心亦爾,愛故受生,厭故觀行。是故雖復有法、有為,而能與彼正道作相。得暖法人,七十三種,欲界十種。是人具足一切煩惱,從斷一分至於九分。如欲界初禪乃至無所有處,亦復如是,是名七十三種。如是等人,得暖法已,則不復能斷於善根、作五逆罪、犯四重禁。

是人二種,一遇善友、二遇惡友。遇惡友者,暫出還沒。遇善友者,遍觀四方,觀四方者即是頂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故得名遍觀四方。得頂法已,次得忍法,是忍亦爾,性亦五陰,亦緣四諦。是人次得世第一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人次第得苦法忍,忍性是慧,緣於一諦,如是忍法,緣一諦已,乃至見斷煩惱,得須陀洹果,是名第四,遍觀四方,四方者即是四諦。」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須陀洹人所斷煩惱,猶如縱廣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此中云何說,斷三結名須陀洹?一者我見、二者非因見因、三者疑網。世尊,何因緣故,名須陀洹遍觀四方?復何因緣名須陀洹?復何因緣說須陀洹喻以䱜[魚*昔]魚?」

佛言:「善男子,須陀洹人,雖復能斷無量煩惱,此三重故,亦攝一切須陀洹人所斷結故。

善男子,譬如大王出遊巡時,雖有四兵,世人但言,王來、王去,何以故?世間重故,是三煩惱亦復如是。何因緣故名之為重?一切眾生,常所起故,微難識故,是故名重。如是三結,難可斷故,能為一切煩惱因故,是三對治之怨敵故,謂戒、定、慧。

善男子,有諸眾生,聞須陀洹能斷如是無量煩惱,則生退心,便作是言:『眾生云何能斷如是無量煩惱?』是故如來方便說三。

如汝所問,何因緣故,須陀洹人喻觀四方?善男子,須陀洹人觀於四諦,獲得四事,一者住堅固道、二者能遍觀察、三者能如實見、四者能壞大怨。堅固道者,是須陀洹所有五根,無能動者,是故名為住堅固道。能遍觀者,悉能呵責內外煩惱。如實見者,即是忍智。壞大怨者,謂四顛倒。

如汝所問,何因緣故名須陀洹者?善男子,須名無漏,陀洹名修習,修習無漏名須陀洹。善男子,復有須者名流,流有二種,一者順流、二者逆流,以逆流故名須陀洹。」

迦葉菩薩言:「世尊,若從是義,何因緣故,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不得名為須陀洹耶?」

「善男子,從須陀洹乃至諸佛,亦得名為須陀洹。若斯陀含乃至諸佛無須陀洹,云何得名斯陀含乃至佛?一切眾生名有二種,一者舊、二者客。凡夫之時有世名字,既得道已,更為立名,名須陀洹。以先得故,名須陀洹。以後得故,名斯陀含。是人亦名須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善男子,流有二種,一者解脫、二者涅盤。一切聖人皆有是二,亦可得名須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

善男子,須陀洹者亦名菩薩,何以故?菩薩者即是盡智及無生智。須陀洹人亦復求索如是二智,是故當知須陀洹人得名菩薩。須陀洹人亦得名覺,何以故?正覺見道,斷煩惱故,正覺因果故,正覺共道及不共道故,斯陀含乃至阿羅漢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須陀洹凡有二種,一者利根、二者鈍根。鈍根之人,人天七返,是鈍根人,復有五種,或有六、五、四、三、二種。利根之人,現在獲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須陀洹人喻以䱜[魚*昔]魚?善男子,䱜[魚*昔]魚有四事,一者骨細故輕、二者有翅故輕、三者樂見光明、四者銜物堅持。須陀洹人亦有四事,言骨細者喻煩惱微,言有翅者喻奢摩他、毘婆舍那,樂見光明喻於見道,銜物堅持喻聞如來說無常、苦、無我、不淨、堅持不捨。猶如魔王化作佛像,首羅長者見已心驚,魔見長者其心動已,即語長者:『我先所說四真諦者,是說不真。今當為汝更說五諦、六陰、十三入、十九界。』長者聞已,尋觀法相,都無此理,是故堅持,其心不動。」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是須陀洹先得道故,名須陀洹。以初果故,名須陀洹。若先得道名須陀洹者,得苦法忍時,何故不得名須陀洹,乃名為向?若以初果名須陀洹,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果,何故不名為須陀洹?」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如汝所問,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何故不名須陀洹者?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是人爾時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迦葉言:「世尊,得阿那含亦復如是,亦得八智,具十六行,何故不得名須陀洹?」

「善男子,有漏十六行有二種,一者共、二者不共。無漏十六行亦有二種,一者向果、二者得果。八智亦二,一者向果、二者得果。須陀洹人舍共十六行,得不共十六行。舍向果八智,得得果八智。阿那含人即不如是,是故初果名須陀洹。

善男子,須陀洹人緣於四諦,阿那含人唯䱜[魚*昔]一諦,是故初果名須陀洹。以是因緣喻以䱜[魚*昔]魚,遍觀已行。行者即是斯陀含人,繫心修道,為斷貪慾、瞋痴、憍慢,如彼䱜[魚*昔]魚,遍觀方已,為食故行;行已復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是阿那含凡有二種,一者現在得阿那含,進修即得阿羅漢果、二者貪著色界、無色界中寂靜三昧,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是阿那含復有五種,一者中般涅盤、二者受身般涅盤、三者行般涅盤、四者無行般涅盤、五者上流般涅盤。復有六種,五種如上加現在般涅盤。復有七種,六種如上加無色界般涅盤。行般涅盤,復有二種,或受二身、或受四身。若受二身是名利根,若受四身是名鈍根。復有二種,一者精進無自在定、二者懈怠有自在定。復有二種,一者具精進定、二者不具是二。善男子,欲色眾生有二種業,一者作業、二者受生業。中涅盤者,唯有作業,無受生業,是故於中而般涅盤,舍欲界身,未至色界,以利根故,於中涅盤。是中涅盤。阿那含人有四種心,一者非學非無學、二者學、三者無學、四者非學非無學入於涅盤。

云何復名中般涅盤?善男子,是阿那含四種心中,二是涅盤,二非涅盤,是故名為中般涅盤。受身涅盤復有二種,一者作業、二者生業。是人舍欲界身,受色界身,精勤修道,盡其壽命,入於涅盤。」

迦葉菩薩言:「世尊,若言盡命入涅盤者,云何而言受身涅盤?」

佛言:「善男子,是人受身,然後乃斷三界煩惱,是故名為受身涅盤。

善男子,行般涅盤者,常修行道、有為、三昧力故,能斷煩惱,入於涅盤,是名行般涅盤。

無行般涅盤者,是人定知當得涅盤,是故懈怠,亦以有為、三昧力故、壽盡則得入於涅盤,是名無行般涅盤。

上流般涅盤者,若有人得第四禪已,是人生於初禪愛心,以是因緣,退生初禪。是有二流,一煩惱流、二者道流。以道流故,是人壽盡,生二禪愛,以愛因緣,生於二禪。至第四禪亦復如是。是四禪中復有二種,一者入無色界、二者入五淨居。如是二人,一樂三昧、二樂智慧。樂智慧者入五淨居,樂三昧者入無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禪有五階差,二者不修。云何為五?下、中、上、上中、上上。修上上者,處無小天。修上中者,處善見天。修上品者,處善可見天。修中品者,處無熱天。修下品者,處少廣天。如是二人,一樂論議、二樂寂靜。樂寂靜者入無色界,樂論議者處五淨居。復有二種,一者修熏禪、二者不修熏禪。修熏禪者入五淨居,不修熏禪者生無色界。盡其壽命而般涅盤,是名上流般涅盤。

若欲入於無色界者,即不能修四禪五差,若修四禪五差,則能呵責無色界定。」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中涅盤者則是利根,若利根者,何不現在入涅盤耶?何故欲界有中涅盤,色界則無?」

佛言:「善男子,是人現在四大羸劣,不能修道。雖有比丘,四大康健,無有房舍、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眾緣不具,是故不得現在涅盤。

善男子,我昔一時,在舍衛國阿那邠低精舍,有一比丘來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我時即告阿難言:『汝今當為如是比丘,具諸所須。』爾時阿難,將是比丘至祇陀林,與好房舍,是時比丘語阿難言:『大德,唯願為我莊嚴房舍、淨潔修治,七寶嚴麗,懸繒幡蓋。』阿難言:『世間貧者,乃名沙門,我當云何能辦是事?』是比丘言:『大德,若能為我作者,善哉,善哉。若不能者,我當還往至世尊所。』爾時阿難即往佛所,作如是言:『世尊,向者比丘,從我求索種種莊嚴、七寶幡蓋,不審是事當云何耶?』我於爾時復告阿難:『汝今還去,隨比丘意,所須之物,為辦具之。』爾時阿難即還房中,為是比丘事事具辨。比丘得已,繫念修道,不久即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

善男子,無量眾生應入涅盤,以所乏故,妨亂其心,是故不得。善男子,復有眾生多憙教化,其心怱務,不能得定,是故不得現在涅盤。

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舍欲界身,有中涅盤,色界無者?善男子,是人觀於欲界煩惱因緣有二,一者內、二者外。而色界中無外因緣。欲界復有二種愛心,一者欲愛、二者色愛,觀是二愛,至心呵責,既呵責已,得入涅盤。是欲界中,能得呵責諸粗煩惱,所謂慳、貪、瞋妬、無慚無愧,以是因緣,能得涅盤。又欲界道,其性勇健,何以故?得四果故,是故欲界有中涅盤,色界中無。

善男子,中涅盤者凡有三種,謂上、中、下。上者,捨身未離欲界便得涅盤。中者,始離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盤。下者,離欲界已,至色界邊,乃得涅盤。喻以䱜[魚*昔]魚,得食已住,是人亦爾。

云何名住?處在色界及無色界,得受身故,是故名住。不受欲界人、天、地獄、畜生、餓鬼,是故名住。已斷無量諸煩惱結,余少在故,是故名住。

復何因緣名之為住?終不造作共凡夫事,是故名住。自無所畏,不令他畏,是故名住。遠離二愛、慳貪、瞋恚,是故名住。

善男子,到彼岸者,喻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猶如神龜水陸俱行。何因緣故,喻之以龜?善藏五根故。阿羅漢乃至諸佛亦復如是,善覆五根,是故喻龜。言水陸者,水喻世間,陸喻出世。是諸聖等亦復如是,能觀一切惡煩惱故,到於彼岸,是故喻以水陸俱行。

善男子,如恆河中七種眾生,雖有魚龜之名,不離於水。如是微妙大涅盤中,從一闡提,上至諸佛,雖有異名,然亦不離於佛性水。

善男子,是七眾生,若善法、若不善法、若方便道、若解脫道、若次第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是名如來隨自意語。」

〈三〉七種果

迦葉菩薩言:「世尊,若有因則有果,若無因則無果。涅盤名果,常故無因。若無因者,云何名果?而是涅盤,亦名沙門,名沙門果,云何沙門?云何沙門果?」

「善男子,一切世間有七種果,一者方便果、二者報恩果、三者親近果、四者余殘果、五者平等果、六者果報果、七者遠離果。

方便果者,如世間人,秋多收谷,鹹相謂言,得方便果。方便果者,名業行果。如是果者,有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所謂種子。遠因者,謂水、糞、人功,是名方便果。

報恩果者,如世間人,供養父母,父母鹹言,我今已得恩養之果。子能報恩名之為果,如是果者,因亦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即是父母過去純善之業。遠因者,即是所生孝子。是名報恩果。

親近果者,譬如有人親近善友,或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是人唱言,我今已得親近果報。如是果者,因有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信心,遠者善友,是名親近果。

余殘果者,如因不殺得第三身,延年益壽,是名殘果。如是果者,有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即是身、口、意淨。遠者,即是延年益壽,是名殘果。

平等果者,謂世界器,如是果者,亦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所謂眾生修十善業。遠因者,所謂三災。是名平等果。

果報果者,如人獲得清淨身已,修身、口、意清淨三業,是人便說,我得報果。如是果者,因有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所謂現在身、口、意淨。遠因者,所謂過去身、口、意淨。是名果報果。

遠離果者,即是涅盤,離諸煩惱一切善業。是涅盤因,復有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即是三解脫門。遠因者,即無量世所修善法。

善男子,如世間法,或說生因、或說了因;出世之法亦復如是,亦說生因、亦說了因。善男子,三解脫門、三十七品,能為一切煩惱作不生生因,亦為涅盤而作了因。善男子,遠離煩惱,則得了了見於涅盤。是故涅盤唯有了因,無有生因。

善男子,如汝所問,云何沙門那?云何沙門果者?善男子,沙門那者即八正道。沙門果者,從道畢竟永斷一切貪瞋痴等。是名沙門那、沙門果。」

迦葉菩薩言:「世尊,何因緣故,八正道者名沙門那?」

「善男子,世言沙門,名之為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道。以是義故,名八正道為沙門那。從是道中獲得果故,名沙門果。

善男子,又沙門那者,如世間人,有樂靜者,亦名沙門。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行者,離身、口、意、惡、邪命等,得樂寂靜,是故名之為沙門那。

善男子,如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門。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下人作上人故,是故得名為沙門那。善男子,阿羅漢人修是道者,得沙門果,是故得名到於彼岸。

阿羅漢果者,即是無學、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因是五分得到彼岸,是故名為到於彼岸。到彼岸故,而自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行為清淨,斷除了一切因果循環,今日已得】,更不受有。』

善男子,是阿羅漢永斷三世生因緣故,是故自說,我生已盡。亦斷三界五陰果故,是故復言我生已盡。所修梵行已畢竟故,是故唱言梵行已立。又舍學道,亦名已立。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是故唱言,所作已辦。修道得果,亦言已辦。獲得盡智、無生智故,唱言我生已盡,盡諸有結。以是義故,名阿羅漢得到彼岸。如阿羅漢,辟支佛亦復如是。菩薩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羅蜜,名到彼岸,是佛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名為具足六波羅蜜。何以故,得六波羅蜜果故,以得果故,名為具足。

善男子,是七眾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不能修習如是四事,則能造作五逆重罪,能斷善根、犯四重禁、謗佛法僧,是故得名為常沉沒。善男子,是七人中,有能親近善知識者,至心聽受如來正法,內善思惟,如法而住,精勤修習身戒、心、慧,是故得名,渡生死河到於彼岸。若有說言,一闡提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名染著;若言不得,是名虛妄。善男子,是七種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善男子,若有心口異、想異,說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人心口異、想異,說言:『一闡提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善男子,若有說言:『八聖道分,凡夫所得。』是人亦名謗佛法僧;若有說言:『八聖道分,非凡夫得。』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善男子,若有說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善男子,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有二種人謗佛法僧,一者不信,瞋恚心故;二者雖信,不解義故。

善男子,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型,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善男子,不信之人瞋恚心故,說言無有佛、法、僧寶。信者無慧,顛倒解義,令聞法者謗佛、法、僧。

善男子,是故我說,不信之人瞋恚心故,有信之人無智慧故,是人能謗佛法僧寶。

善男子,若有說言一闡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若復有言一闡提人,舍一闡提,於異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若復說言一闡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續不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是人不謗三寶。

善男子,若有人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一切眾生都無佛性,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眾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何以故?虛空常故,兔角無故,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虛空,如是說者,不謗三寶。

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萬法,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善、不善無記,盡名佛性。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是名如來隨自意語。

隨意語故名為如來,隨意語故名阿羅呵,隨意語故名三藐三佛陀【正遍知者】。」

中華佛典寶庫大正藏

第 12 冊 No. 0374 大般涅槃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李鑫森注釋

歡迎傳播歡迎指正

2017-03-08修改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