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故事

印祖故事:觀秋祭臭穢不堪,祭聖人當用蔬果(2)


時間:2017/11/14 作者:淨山

中國有文武兩位大聖人,文聖人是孔子,武聖人是關公。孔子因為提倡仁義道德和教育講學而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每個州、府、縣都有供奉孔子的文廟。關公因為忠義精神受到歷代崇奉和民間信仰,關帝廟也遍及全國。以至形成了文武聖廟,春秋二祭的定例,由各級官府主持公祭。

清光緒元年(1875年),趙紹伊十五歲,是年當志學的年齡。這一年秋祭的前一天,也就是農曆七月十四(古代秋祭在農曆七月十五,文廟秋祭也有在相傳為孔子誕辰的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舉行),趙紹伊來到陝西省城長安(今西安市)文廟禮謁。

他看到大成殿內,死的牛、羊和豬等,分別擱在架子上,身體都是完整的,但內臟已被挖去了,污濁的氣味、慘淒的形象,刺目棘鼻,令人作嘔,不忍見聞。已經讀了不少聖賢書的趙紹伊感到不解,不禁深深感嘆:為什麼敬聖人的儀式,卻褻瀆聖人到了如此地步呢!如果讓那些操辦祭祀的人,住在大成殿中過夜,讓他們一直看著屍體的形狀,聞著屍體的氣味,他們一定會堅決拒絕,不肯答應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萬世師表,百代儒宗的大聖人,又怎麼會心甘情願地享用這麼臭穢不堪的東西呢?

走到戟門外東邊殺牛的地方,他看見一口大鍋,鍋里的水,污穢不堪,是洗過牛的水,感到噁心想嘔吐。他又感嘆:怎麼把敬聖的禮節搞得這麼污穢呢?黍稷非馨,明德唯馨(黍稷不能流芳百世,只有完美的德性才能流芳百世)。為什麼不用黍稷蔬果來表達祭祀的誠敬呢?他想到:天下二千多個縣,每年二次祭祀,讓數萬生靈,同登死地,既褻瀆了文武二聖,又違背上天好生之德。真希望有尊敬聖人、愛惜物命的大人物,出來永遠改變舊例,制定新章,以便二聖在天之靈,不受這種熏污,數萬生命,不要變成供神的肉,最後成為操辦祭祀者的食物。聖人以仁民愛物為懷,怎麼會願意污衊自己,而讓數萬生靈都被殺死呢?

其實中國古禮,遇到重大活動如祭天祭神,主持者要齋戒沐浴,虔誠清潔,不食葷辛。儒家的古禮,在喪事期間嚴禁酒肉。如果飲酒吃肉,別人就會認為你失德。後世禮儀都喪失了,所以在喪事中吃肉、喝酒、作樂、唱戲,無所不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次親身的感受給趙紹伊深深的刺激,他後來出家弘法的時候,就提出天帝、天人,喜歡清淨香潔,應當恢復儒家古禮,用黍稷蔬果表達祭祀的誠敬。至於喪事和祭祀,更應該嚴禁酒肉。

附錄2:祭祖用素序(民二十五年)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習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為禮。故祭天地,祭祖宗,奉父母,待賓客,皆以肉為表示誠孝恭敬之物。世間聖人,不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理,亦隨順俗情而行,又復諄諄於仁民愛物之道。推聖人愛物之仁,可知以肉表誠孝恭敬之非義也。夫表我誠孝恭敬,當以極慈祥清淨之物方可。何可以豬,羊,雞,鴨,魚,蝦等極穢污之物,又復活活殺死。此等諸物死時,其慘痛怨恨,難以言宣。有仁心者,何忍以殺彼諸物,表我誠敬乎。試思此之誠敬,為順理之誠敬乎,抑悖德之誠敬乎。仁人祭祖,尚求仁者之粟,今求屠劊之肉,是焉得為誠敬乎。由是言之,殺生以祭天地,是逆天地好生之德,天神地祇,豈以此諸穢物為香潔,而歆饗之乎。蓋祭者,欲藉此以食其祭品耳。至於祭祖宗,奉父母,待賓客,當思有益於祖宗,父母,賓客,方為合理。今以極慘酷之殺業,為我致誠敬之表示,令祖宗,父母,賓客同膺殺禍,此之誠敬,是禍害,非誠敬也。而況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不加救濟,反為表我之誠而加殺害乎。梵網經雲,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楞嚴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入楞伽經,斷食肉品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殺之而食。世人只知現世,不知過去未來,故殺彼之身,充我之腹,以為理所應當。若知其生生世世,互相酬償,及我與此諸物類,互為父母,兄弟,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互殺。勿道不敢自食,即祭天地,祖宗,奉父母,待賓客,亦不敢用肉。以肉乃精血所成之物,謂天地神祇饗此,何異誣人食污。祭祖,奉親,待客,何異殺過去祖宗,父母,賓客,奉現在祖宗,父母,賓客,又令祖宗,父母,賓客,永劫常受殺報乎。且勿謂人畜輪迴,渺茫難稽,史鑑所載,多難勝數。即就近見聞,亦復不少。固當深信,勿造殺業,以既造殺業,必受殺報。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畏因,則不造殺因,自無殺報。畏果,則徒勞畏懼,了無所益。餘姚周善昌,自歸依後,不食葷腥。以明年值辦二十九世祖柳庵公祭,向之祭品,均有定例,不許改革。彼預與其族叔祖楚瑺公,議其辦法。瑺公,乃明理通人,極為贊成。遂於冬至日,聚合族通過,從明年起,以後祭祖,概用素品,不用葷腥,大家通皆允許,永為定例。祈余為序,使後世子孫,及見聞之人,各行真孝,因略說其所以雲。(民國二十五年丙子仲冬古莘釋印光謹撰,原載《印光大師文鈔續編》)

作者:余池明

摘自:《印光法師的故事》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