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提婆達多欲害佛陀,佛陀以慈悲力化解


時間:2017/12/12 作者:心愿

再來『昔有惡王』,這個「昔有惡王」,這個「惡王」就是提婆達多所慫恿的阿闍世王,叫「惡王」。在《大方便報佛恩經·卷第四》,這個在《大正藏》裡面第三冊有這一段經文,「時提婆達多報阿闍世王言:『汝可作新王,我亦欲作新佛。』」我們知道佛陀的僧團裡面,可以講說慫恿阿闍世王,這個提婆達多他跟佛在過去生,因為嫉妒心,在過去世的時候提婆達多也是修行人。那當時佛陀在那一世的時候,佛陀說法非常殊勝,所以當時修行人都喜歡聽佛陀說法跟開示。提婆達多的信徒都跑去聽佛陀開示,提婆達多就起了一個嫉妒心,就說啦,他說,來生他世,我就投胎到你家裡當你的親戚。

果然提婆達多到這一世,釋迦牟尼佛到當淨飯王的兒子,悉達多太子的時候,提婆達多就是阿難尊者的兄弟,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叔叔的兒子。你看,那一世他就發了個惡願說,我要投胎到你家當你的親戚,甚至要障礙你的佛法,破壞你的佛法。這就是當時提婆達多跟六羣比丘,破壞佛陀僧團的戒律。在當時提婆達多就跟阿闍世王講說,你把你爸爸推翻,當新國王,我把佛陀取代了,我當新佛。「阿闍世王報言」,阿闍世王就說了,「此事不然,父王存在」,他說,這事情不能做,為什麼?我父王還在,就是頻婆娑羅王,頻婆娑羅王跟韋提希夫人是佛陀的護法。

「提婆達多言:『汝應除之,我亦欲滅佛。』」他說,你應該把你父親除掉,我也想要去滅掉佛陀。我們知道這個五逆罪裡面,有一條叫什麼?出佛身血,當時佛陀要去托鉢的時候,提婆達多就在山頂,知道佛陀會經過這一條路,他就從山上滾了一個大石頭,下來要殺害佛陀。當時四大天王,金剛護法就利用神通力把那個石頭打碎,那個石頭的碎片去傷到佛陀的腳,這叫出佛身血,這是五逆罪。

那麼提婆達多跟阿闍世王說,我也想消滅佛陀,我欲滅佛。「然後新王、新佛教化眾生,不亦快乎?」你去作新國王,作我的護法,我當新佛,我們一起去教化眾生,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不亦快乎?」「時阿闍世王即隨其言,斷父王命」,當時阿闍世王就聽從提婆達多的慫恿,想要害、要殺害他的父王。所以阿闍世王就統治波羅奈國,把他的父親,他把他的父親囚禁起來,要把他餓死。我們讀《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是頻婆娑羅王被阿闍世王拘禁起來,幸好韋提希夫人,每天去探視她的丈夫身上塗蜜,所以頻婆娑羅王才沒有餓死。那麼當時非常的痛苦,因為生出一個惡子,這裡講說「惡王」,生出這麼一個兇惡的兒子。所以當時就跟釋迦牟尼佛祈求,釋迦牟尼佛勸韋提希夫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觀無量壽佛經》就這樣來的。

「提婆達多報阿闍世王言:『我欲毀害如來。』」阿闍世王言:「如來有大神力,豫知人之所念。」提婆達多說,我想害佛陀。阿闍世王就說了,他說,釋迦牟尼佛有大神力。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有三明、六通、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畏,這佛陀的神通功德。他說,釋迦牟尼佛有大神力,他知道人在想什麼。六通裡面有他心通,「豫知人之所念」,你在想什麼佛都知道。「汝今云何乃能加害」,你今天講說想要害佛陀,怎麼可能呢?「如來兼有諸大弟子」,而且釋迦牟尼佛旁邊還有幾位大弟子,比如說舍利弗啦,比如說大目犍連神通第一啦,阿㝹樓馱啦,等等這些。

「提婆達多報阿闍世言」,提婆達多又告訴阿闍世王,他說,「王今助我」,你現在幫助我啊。阿闍世王言:「何所作為」,我要怎麼幫助你呢?「答言」,提婆達多回答說,「大王!當立制限,不聽施諸比丘衣被飲食。」他就說,大王,你應該立一條法律,規定這些民眾百姓,如果你不聽阿闍世王所制定的法律,你供養這些諸比丘的衣服或是飲食,那你就是犯法。「阿闍世王遍宣令言」,阿闍世王就頒布法令到全國了,「若有施諸比丘衣被飲食者」,如果有人供養這些比丘的衣服棉被或是飲食的話,「當斷汝手足」,要把你的手腳都砍斷。

「是諸大弟子一切大眾」,因此這條法令頒布以後,佛陀這些大弟子跟一切常隨眾,共佛住耆闍崛山中,跟佛住在耆闍崛山中,「次第乞食,了不能得」。這條法律頒下去以後,這些眾大弟子跟佛陀住在耆闍崛山中,要出去托鉢,都沒有食物可以得到供養。「一日乃至七日」,甚至連續七天都托鉢不到食物。「舍利弗諸大弟子等皆以神力,而往諸方求衣乞食。」舍利弗跟諸大弟子就用神通力,到他方世界去求這些衣服還有乞食,托鉢食物回來。

「時提婆達多白阿闍世王言」,這個時候提婆達多告訴阿闍世王說了,「佛諸大弟子等,今皆不在」,他說,佛陀這些大弟子,現在都不在耆闍崛山中。「如來單獨一身」,他說,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在。「王可遣信,往請如來」,他說,阿闍世王你派一個人,帶一個你的口信,就是你的話,去請釋迦牟尼佛。「若入宮城」,請釋迦牟尼佛到宮城來,入城來,「即當以酒飲五百大惡黑象」。因為提婆達多故意教阿闍世王說,你假裝去請佛陀到城裡面來接受應供。然後再教阿闍世王說,你用酒把五百隻的大象,大惡的黑象把牠灌醉,「極令奔醉」,讓這些醉象奔跑流竄。

「佛若受請來入城者」,佛陀如果接受邀請進到城裡面來,「當放大醉象而踏殺之」。佛陀一進城,就把這五百隻大惡的黑象,牠們已經喝醉了,把牠放出去,讓牠們把佛陀踏死,「當放大醉象而踏殺之」。「時阿闍世王遣使往請如來」,當時阿闍世王派的使者就帶著這個口信,去見了釋迦牟尼佛。「佛與五百阿羅漢」,佛陀就跟五百尊阿羅漢,這些都是證果的阿羅漢,「即受王請,前入王舍城」,佛就帶領這五百位阿羅漢到王舍城接受阿闍世王的邀請。

「爾時阿闍世王即放五百醉象,奔逸搪揬」,當時阿闍世王就把這五百隻醉象,喝醉的大象放出去,到處奔逸搪揬,就是到處流竄奔跑。「樹木摧折,牆壁崩倒」,當時這五百隻醉象一放出去以後,很多樹木被踐踏倒下去,很多房子都倒掉了,牆壁都倒掉了。「哮嚇大吼,向於如來」,這五百大象就向著佛陀咆哮大吼。「時五百阿羅漢皆大恐怖」,當時佛陀旁邊這五百阿羅漢就生了大恐怖了。「踴在空中」,阿羅漢用神通力先把自己跳在虛空中,因為他們已經有神通了嘛,就用神通力就踴上虛空,「踴在空中,徘徊佛上」,他們徘徊在佛陀的上面。

「爾時阿難圍遶如來」,當時只有阿難保護佛陀,就在佛陀旁邊把他圍起來,「恐怖不能得去」,當時非常地緊張、非常恐怖,不能夠離開,離開不了,旁邊五百隻大象都喝醉了。「爾時如來以慈悲力」,你看,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大慈悲力,佛陀當時有大慈悲力。「即舉右手」,佛陀就把右手舉起來,「於五指頭出五師子」,就在五根手指頭裡面生出五隻獅子,「開口哮吼」,這五隻獅子就張開大口,咆哮大吼。「五百醉象恐怖躃地」,這五百隻醉象就恐怖害怕,就趴在地上了。

「爾時如來」,當時釋迦牟尼佛,「大眾圍遶,前入王宮」,大家就把佛陀圍起來以後,進入王宮。「時阿闍世王即出奉迎」,當時阿闍世王就出來迎接了,「請佛令坐」,就請佛陀升坐了。「佛即坐已」,佛陀就坐下去了,「求哀懺悔」,阿闍世王就向佛陀懺悔。「白佛言:『世尊!非是我過,提婆達多耳。』」告訴佛陀說,世尊,不是我犯這個錯,不是我的過錯,是提婆達多教我這樣做。

「佛告大王」,佛陀就告訴阿闍世王,「我亦知之」,佛陀當然知道,佛陀說,我當然知道啊。「提婆達多常欲毀害」,提婆達多常要毀害、殺害我,「非適今也」,不是只有今天才這樣,他破壞我的僧團,但是佛陀從來沒有起瞋恨心。「過去世時亦常欲毀害我」,你看,過去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就常常想辦法要毀壞、殺害佛陀。「我以慈悲力,乃能得濟」,我因為慈悲力,慈悲功德力,才能夠免於被他殺害。這個是在《大正藏》裡面,《大方便報佛恩經·卷第四》裡面有提到,提婆達多、阿闍世王欲害佛的這個事情。

再來《佛光大辭典》裡面也有提到阿闍世王,阿闍世王在佛那個時候,他是出生在中印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那麼為什麼叫闍世王呢?這有典故,它翻成中文的意思,華文的意思叫做未生怨王,還沒有出生就埋怨了,法逆王,又叫做法逆王。「其母名韋提希」,他的母親叫韋提希,故也稱阿闍世韋提希子,所以又叫做阿闍世韋提希子。「後弒父王自立」,後來他要殺害他父親,把他囚禁起來,自立為王。「大張中印度霸權」,稱霸於中印度。「其於處母胎時」,其實阿闍世王在他母親的肚子裡面,要出生的時候,「占師預言此子降生後將弒父」,那時候占卜的算命師就跟頻婆娑羅王說,這個小孩子出生以後會殺害父親,先預告。

「父王聽占師預言」,頻婆娑羅王聽占卜的算命師的話,「十分驚恐」,非常恐慌,「遂自樓上將之投棄」。所以阿闍世王一生出來的時候,那個父王就從樓上把阿闍世王,要把他丟下去。這就是業障啊,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啊,不是你把他這樣丟下去,就好像墮胎一樣。我們台北也有發生這種情形,在我們新北市三重,有一個小女生大概十六、七歲,跟男朋友發生非婚的性行為,結果就懷孕了。懷孕了就是跟頻婆娑羅王這樣一樣,她竟然把她生出來的嬰兒,用塑膠袋包起來,從她家樓上往,台灣大樓裡面都有防火巷,就往那防火巷一丟下去,把他當成垃圾袋處理,就跟這裡一樣。

他的父親就從樓上將之投棄,但是業力就是這樣不可思議,阿闍世王是來討債的,債沒有討到怎麼可能會走呢?「然僅折斷手指而未死」,可是阿闍世王被丟下去,只有手腳斷了但是人沒有死掉。「故又稱婆羅留支」,「留支」就是折斷手腳的意思,「並以其未生前即已結怨,而稱之為未生怨。」過去生就跟頻婆娑羅王結怨了,所以阿闍世王又稱婆羅留支,又稱未生怨。「及長,立為太子」,等到長大以後,把他立為太子,「因聽信提婆達多之唆使」,因聽提婆達多的唆使,「幽禁父王於地牢中」,把父王囚禁起來,「欲致之死」,想害死父王。

「即位後,併吞鄰近諸小國,威震四方,奠定印度統一之基礎。」「後因弒父之罪而遍體生瘡」,後來阿闍世王因為他弒父,就是要殺害父王的這個罪,而感召果報,全身都長了膿瘡,「遍體生瘡」。「至佛前懺悔即平愈」,到釋迦牟尼佛座前向佛陀懺悔,這個生瘡才治好了,才康復。「遂皈依佛陀」,就皈依佛陀了。

「佛陀滅度後,為佛教教團之大護法。」後來反而阿闍世王變成佛陀僧團的教團的大護法,這就是什麼意思?這就是善惡皆莫思量,阿闍世王他的自性功德流露了,自性功德是超越善惡對待的。前面那個阿闍世王是他的業障、是他的業力,是跟他父親頻婆娑羅王之間過去生的冤業,他也受了這個果報。受了這果報以後,他透過懺悔,所以懺悔即清淨,即清淨他自性就能夠顯現出來,所以他後來變成佛教的大護法。

「摩訶迦葉於七葉窟結集經典時,阿闍世王為大檀越。」所以佛陀滅度以後,摩訶迦葉是大迦葉,跟阿難尊者、跟五百羅漢,在七葉窟結集,第一次結集經典的時候,當時護法的大功德主,「大檀越」就是大功德主,就是阿闍世王。所以阿闍世王在《無量壽經》裡面,他是上品生。「供給一切之資具」,所以他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這個就是「昔有惡王」,我們把這個阿闍世王的典故,我們就說出來。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一百七十五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