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純智法師:受戒後破戒罪過大,還不如不受戒罪過反而小?(11—18)


時間:2018/2/2 作者:藎木

《在家居士律儀五百答》

11、五戒是消極的不作惡嗎?

答: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教弟子們如法持戒,如法持戒的作用是增長功德,但是此功德,都是由悲心的擴大而起。看五戒的表面,是消極的不作惡,而沒有積極為善的作用。事實不然,守持五戒,實際上含有無限悲心。

這裡所謂的悲心,可以理解為無限的同情心。

其一、因為不忍自己被別人殺害,所以,知道他人及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被殺被害的心,於是就有了不殺生戒。

其二、因為不忍自己的資生財物被別人偷盜而去,所以,知道他人及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被偷被盜的心,於是就有了不偷盜戒。

其三、因為不忍自己親朋好友被別人姦淫,所以,知道他人及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被奸被淫的心,於是就有了不邪淫戒。

其四、因為不忍自己被別人欺騙,所以,知道他人及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被欺被騙的心,於是就有了不妄語戒。

其五、因為不忍自己被酒鬼騷擾傷害,所以,知道他人及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被騷擾被傷害的心,於是就有了不飲酒戒。

12、為什麼稱五戒為五大施呢?

答:在佛教典籍中,往往稱五戒為五大施。持五戒能持得徹底,絕對不僅僅是止惡,當能做到行善。不殺生而要護生救生;不偷盜而行布施,其餘三戒亦是如此。

不過五大施的本義,是在施於一切眾生的無畏怕心!由於我持殺戒,不必害怕我傷害;由於我持盜戒,不必害怕我偷盜;由於我持邪淫戒,不必害怕我淫污其親屬;由於我持妄語戒,不必害怕我欺騙;由於我持飲酒戒,不必害怕我以飲酒而瘋狂。所以稱五戒為五大施。

13、為什麼要提倡人人受持五戒?

答:在目前的人類世界中,可以說人人都生活在恐懼之中,我們每天在電視和報紙上,幾乎天天看到人間悲劇的報導,那無非是為了金錢美女與酒的作崇,因而演出了層出不窮的罪惡。哪些罪惡的範圍,總是不出殺、盜、淫、妄的範圍。人類的安全,雖然有法律的保障,但是法律只能制裁與事後,卻不能防患於未然。要殺人的、要偷盜的、要姦淫的、要欺騙的,仍然我行我素。生活在現今的人,誰也沒有把握絕對不受殺、盜、淫、妄等災難的威脅。正因為如此,我們要提倡五戒的受持了。如果多一個人受持五戒,便為人類社會減少了一個製造災難的威脅,人人受持五戒,那麼我們的世界,便是人間淨土了。

14、別的宗教「不殺」於佛教的「不殺」是一樣嗎?

答:不一樣。別的宗教講的不殺,是講不殺人,而不戒殺人類之外的動物。(或者有些宗教只崇拜某一動物,而對別的動物就可以殺。)然而我們佛教不殺,是不得殺一切動物和植物。(因為按照大乘精神,植物也有生命,不得故意傷害。)

15、五戒中哪些是性戒(罪)?哪些是遮戒(罪)?

答:五戒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四條戒是性戒——因為其本性就是罪惡,不管是不是信仰佛教,違犯了都犯罪或違反社會公德;不飲酒是遮戒——沒有信仰佛教,喝酒不犯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而只犯了佛教戒律。

16、什麼是遮戒?

答:在沒有信仰佛教,沒有歸依佛門受戒前,犯了不犯戒,而歸依佛門受戒後,犯了才犯戒,這就是遮戒。比喻不飲酒戒,在沒有受戒前,喝酒不違反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只是犯了佛教戒律。飲酒戒是五戒中,唯一的遮戒。因為酒的本身並沒有罪惡,而是喝酒後容易犯罪。

17、受了五戒後破戒能懺悔得掉嗎?

答:五戒的毀犯,有輕重的區別,重罪不通懺悔,所以稱為不可悔。輕罪可通懺悔,又分為兩類:中可悔與下可悔。根據大乘菩薩戒,雖然犯重罪,如果能作取相懺,在佛前禮懺,得見好相,見光見華,見佛菩薩前來摩頂,罪即懺除。但是,懺悔除罪,只是除的犯戒罪,而不是性罪。

比喻犯戒殺人,戒罪應該墮落三途,如能取相滅罪,即可不墮落三途,然而欠人一命仍然需要償還(國家的法律也要制裁的),因緣成熟時,必定還報,如果不入無餘涅槃,即使證得阿羅漢果,仍然得還他一命,以至與殺一蟲蟻,性罪永遠不滅。盜戒也是一樣,不過盜戒的戒罪雖然與殺戒一樣,但是盜戒的性罪,只要償還所盜的東西,或者賠償相等的價值,便可了結。

18、受戒後破戒罪過大,還不如不受戒罪過反而小?

答:其實,受戒是為了戒除惡業,難道說受戒之後,還準備造惡嗎?即使真要造惡,也可隨時舍戒,萬一沒有來得及舍戒,便造了惡業,雖然將下墮三途,但是畢竟有機會成佛(因為種了成佛的因,因緣成熟,必定會結成佛的果!)。如果永不受戒,也將永遠沒有成佛的可能,因為,沒有種成佛的因,就象農民種田一樣,沒有種子,怎麼能收穫果實呢?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