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喝蜂蜜、吃燕窩 這些偷盜罪你一不小心就犯了!


時間:2018/4/12 作者:至誠感通

不與取的等起是什麼

大多數不與取是以貪心引起的;

也有些不與取是以嗔心引起的,比如兩個人關係不好,一個人就以嗔心偷走對方的財物;

還有些不與取是以痴心引起的,如有些外道的教義認為偷東西沒有過失,他們的教徒常以痴心而偷盜。

偷盜罪的分類

按照罪業的嚴重性,不與取可分為三種——大不與取、中不與取和小不與取。

大不與取是指竊取三寶所依的物資、供養三寶的物品以及父母的財物。

三寶和父母是嚴厲的對境,偷他們的財物過失非常大,果報也特別可怕。

在座的有些道友小時候偷過父母的東西,這些人應該好好懺悔。

中不與取是指盜竊、掠奪、摧毀一般人的財物,或者在經商時以短斤少兩等手段騙取他人的錢財。

按現在的法律,暗地盜竊和公開掠奪有一定的區別,但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二者同樣是不與取,沒有什麼區別。

中不與取的情況非常普遍。有些農民在田地的界線上搞小動作,通過打亂田地分界的標記、破壞田地籬笆等手段來竊取田地,或者偷鄰家的一把禾秸以上的東西。

有些牧民偷盜繩子、牛奶等東西。記得小時候,藏地牧區很貧窮,有些婦女偷合作社的牛奶,領導抓到她們後,把奶桶扣在她們頭上,然後狠狠打她們。

盜取旁生和非人的財物,

也屬於不與取

除了盜取人的財物,盜取旁生和非人的財物也屬於不與取,這也有很大過失,我們也不能盜取它們的財物。

在藏地,人參果是一種高檔的食物,它的來源有兩種:

一種是牧民在草地上挖的,還有一種是挖鼢鼠洞,盜取鼢鼠儲藏的人參果。

有些上師說,當人們挖走鼢鼠的人參果時,鼢鼠特別傷心,甚至心臟都會裂開。

在漢地,燕窩和蜂蜜是很好的滋補品,有很多人採集燕窩和蜂蜜。

其實,人參果、燕窩、蜂蜜雖然是旁生的財物,但也是旁生辛勤積累的,而且它們將其執為我所,如果盜取也有過失。

我們也不能盜取非人的財物,如果要使用非人的財物,首先要得到它們的開許。

比如,在修建寺院之前,首先要請土地神賜予土地,然後方能動工興建。

現在有些人建寺院時什麼經都不念,只是做一個奠基儀式,其實奠基儀式並不重要,關鍵是要得到土地神的開許。

藏地在修建寺院時,都要念特定的儀軌,向土地神要到土地後才動工。

不過這是修建大型建築的做法,如果自己修房子用不著這樣做。

土地神歡喜賜地建經堂,

奇異彩虹空中現

1990 年秋天,法王如意寶從印度回國後,準備在學院建大經堂。

我記得當時法王先念了護法神和土地神儀軌,然後對土地神說:「我們打算建一座大經堂,為僧眾提供聞思修行的場所,希望您能將這塊土地供養僧眾。」

法王說完之後,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奇異的彩虹,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看到了那道彩虹。

法王高興地說:「今天的緣起非常好,這樣的彩虹非常罕見,我到印度鹿野苑時曾經出現過一次。以後這個經堂里會聚集上萬數的僧眾。」

後來大經堂確實建得很成功,法王圓寂多年以後,還有很多僧眾在經堂里聞思修行。

我覺得這就是土地神歡喜賜予土地的緣故,如果土地神沒有歡喜賜予,肯定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買通關係而獲取財物,也屬偷盜

此外,以買通關係而獲取財物也屬偷盜。

比如有些人向官員行賄,官員便批給他一大塊土地的使用權。

藏地也有「以狐皮換馬匹」的說法,意思是以一塊狐皮那樣的少許財物作為禮品,最後獲得一匹馬的大回報。

如今以此類手段聚斂錢財的現象非常普遍,媒體上也常有曝光。

還有些官員利用職權貪污,這也屬於偷盜,我看過一段視頻:某國的總統為了掩飾貪污的醜行,把非法聚斂的錢用車轉移到親戚家,可親戚也不敢收,最後車不得不開回去。

不擇手段撈錢是何因?

為什麼人們如此不擇手段地撈錢呢?

一方面是有些人前世當過盜賊,所以即生仍然喜歡撈取不義之財,另一方面是現在人缺乏佛教的見解和行為。

翻開現在學校的課本,儘是些「大熊貓是什麼樣」、「柏樹爺爺是什麼樣」的膚淺文字,不要說對來世有意義的道理,甚至對今生有意義的道理都很少。

如果學生的課本里有一些佛法的道理,孩子們從小樹立佛法的見解,長大後肯定不至於貪得無厭。

如今的世人普遍也沒有戒律的約束。

如果這些人能守持戒律,暫且不談出家戒律,即便能守持居士五戒,也能斷除很多不如法的行為,這個世界也會變得非常清淨。

這裡要特別提醒大家,從事經商不僅容易造下不與取的罪業,而且就像《大圓滿前行》中所講的那樣,在十不善業中,除了邪見、邪淫偶爾發生以外,其餘的罪業基本上都具足了。

尤其是作為一個出家人,如果從事經商,如開商店、酒店等,即便獲得一錢銀子也會犯他勝罪,會從根本上破戒 。

一般來講,出家人不會去經商,但現在也不完全排除這種情況,有些人雖然出了家,但相續中沒有清淨的戒律,經常做一些不如法的事,不僅沒有對佛法帶來好的影響,反而使許多人對佛法產生邪見。

特殊的不與取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不與取,即不具戒律、無有聞思修行之人,以諂曲奉承、裝腔作勢等狡詐行為獲利。

有些人既沒有清淨的戒律,也不聞思修行佛法,卻在別人面前裝模作樣、詐現威儀,甚至還自吹自擂:

我有如何如何的功德。

這暫時能矇騙一些人,也能得到不少供養,可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功德,一段時間後就會露出馬腳,最後的下場肯定不會好。

出家人一定要注意,以此類手段騙取錢財實際上就是不與取,這樣造惡業非常不值得。

這以上講的是中不與取。通過上述分析,大家要知道不與取的情況非常複雜。

《律藏》中也說:有些人依靠權力偷盜,有些人以狡詐的手段偷盜,有些人通過搞關係偷盜,有些人借東西後不還,等等。

很多人以前不懂這些道理,明明已經犯了偷盜,還覺得自己很清淨。

懂得了這些道理後,今後大家要避免一切形式的偷盜。

小不與取

小不與取是為他人利益而偷盜。

如果看見有些人很貧窮,為了幫助他們而從富人那裡偷一些財物,再布施給這些窮人,這就是小不與取,這個罪過不是很大。

總而言之,如果別人開許了,自己拿對方的錢財就不算偷盜,如果別人沒有開許或者受到欺騙而開許,在這些情況下占有別人的財物都屬於偷盜。

自己偷盜或唆使他人偷盜,

所犯的罪業完全相同

此外,自己偷盜或唆使他人偷盜,所犯的罪業完全相同。

有些人對別人說:「我是居士,不能偷東西,你可不可以替我偷一些東西?」

如果對方真的去偷了,則唆使者實際上也造下了偷盜的罪業。

《大智度論》云:「不與取者,知他物,生盜心,取物去,離本處,物屬我,是名盜。」

這裡講到了不與取的五個條件:

一、知道是別人的財物;

二、產生了偷盜的念頭;

三、把財物取出來;

四、使財物離開原來的地方;

五、心中生起「這個財物已經屬於我」的念頭。

凡具足這五點的行為都屬偷盜。

舉一個例子,比如知道別人的銀行卡里有錢,自己對此產生了貪心,想把這筆錢據為己有,之後通過一些手段將別人卡里的錢取出,然後存入自己的卡中,最後心裡生起「這筆錢已經歸我了」的念頭,這時候就犯了偷盜。

什麼樣的人容易犯不與取呢?

具大吝嗇、所需甚多、貪得無厭、恬不知恥、催稅所逼、懲罰所迫之人容易犯。

當今時代,人們對物質的需求日益膨脹,這也需要、那也需要,沒錢就到銀行貸款,最後為了還款不得不去偷盜。

藏地有些沒頭腦的人就是這樣,為了買高檔消費品,也不考慮自己的能力就到銀行貸款,還信誓旦旦地說「半年後絕對還款」,並且找很多人擔保,結果不要說還本金,連利息都還不上,最後實在沒辦法時就去偷盜。

另外,現在社會與古代社會不同,這也導致有些人迫於經濟壓力去偷盜。

按某些學者的觀點,由於計畫生育和社會老齡化的影響,現在是 30%的人養活 70%的人,比如一對年輕夫妻,上有四個老人,下有一兩個子女,兩個人要養活這麼多人,經濟壓力確實相當大,很多人在巨大的壓力下不得不去偷盜。

相比之下,出家人因為所需不多,生活比較簡單,一般都不會去偷盜。

尤其是修行好的出家人,因為內心知足少欲,所以不需要很多錢財,即使有一些錢財也都用在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上,這樣的修行人根本不會為了錢財去偷盜。

不過有的出家人不是這樣,他們的所需還是比較多的——漢地有些出家人要買手機、電腦,藏地有些出家人要買機車,這些出家人也不得不尋找很多錢財,可是除了信眾供養的信財和亡財之外,出家人也沒有其他收入,所以這些出家人搞不好也會去偷盜。

重視因果,勤修淨土,往生極樂

學習因果的道理後,有時會產生歡喜心,有時會產生恐怖心,這是正法入心的好現象,如果什麼感覺都沒有,那說明佛法還沒有融入自心。

以前法王傳講《釋迦牟尼佛廣傳》時,我經常生起歡喜心,傳講《百業經》時,我經常產生恐怖心,甚至害怕得晚上睡不著覺。

因為這些道理融入相續了,對自己的修行起到很大的作用,有時候看見某些人的行為,自己也明白是不如法的,也非常替他們擔心。

總而言之,通過這次學習藏傳淨土法,希望佛友們能明白一些基本的佛法,尤其是要對業因果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

如果大家能在這方面打下很好的基礎,然後再精進修持淨土法,就有很大的把握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連最基本的佛法都不懂,連不殺生、不偷盜這些最起碼的行為都做不到,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只是一句空話了。

敬摘錄《藏傳淨土法》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