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當官德風,如得其情,哀矜勿喜


時間:2018/4/16 作者:心愿

「曾子曰:『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這個是在《論語.子張篇》的一段經文,它的原文是:「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我們《太上感應篇彙編》的這一段,就是從《論語.子張篇》這裡出來的。那這一段也很多聖賢書籍都會引用這一段,這一段最明顯在哪裡呢?

最明顯引用的是在《了凡四訓》裡面,《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裡面就有這一段經文。在《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裡面,我們知道浙江寧波有一位叫楊自懲。楊自懲他剛開始是當縣吏,「縣吏」就是我們現在講,他是做一個縣衙裡面的書辦,等於是一個書記人員。但是他的心地,楊自懲的心地非常善良,他存心很仁厚,非常慈悲,也非常厚道。他本身也謹守法律,辦案他非常公平,所以「守法公平」。

當時「縣宰」,就是縣官,在《了凡四訓》裡面講,並沒有講這個縣官的名字是誰,只有講說,「時縣宰嚴肅」,「縣宰」就是縣令、縣官,我們現在講叫縣長。這個縣長非常嚴肅,「嚴肅」就是他很嚴格。「偶撻一囚」,他有一次辦一個案子,鞭打一個囚犯。古代都是杖刑,打下去很痛。「血流滿前」,打到後來流血,「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這個縣官、縣宰,他的脾氣也很大,他忿怒到不行都沒有辦法停止,就是這裡講的『見殺加怒』。他是杖打他,帶著怒氣,「而怒猶未息」。

「楊跪而寬解之」,這個楊自懲當時就是很悲憫這位囚犯,他就跪下來求縣官原諒他,「寬解之」就是原諒他,「寬解之」,原諒他。縣宰說了,縣官就說了,「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他說,我是想原諒他,可是這個犯人很可惡啊,他違背法律啊,違背道理了,這叫「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他說,我不得不生氣。

這個在我們一般民眾百姓,或者一些社會人士,可能不能體會,這真要當過官的才會體會。那當官裡面還要看他當什麼官,比如說我們警察人員,這是司法第一線的工作人員,我們直接面對的就是罪犯,就是惡人,就是作奸犯科的人。當然他們會詭計多端,他們會用各種的理由來阻擾你依法給他辦理。所以有時候辦案人員耐心比較不夠、定功比較不夠,往往被犯人這種狡猾,乃至於可能他的詭計,可能就會這裡講的「不由人不怒」,就會不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楊自懲就「叩首曰」,就跟縣官等於參拜啦,他說:「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他就引用到曾子這一句話,他說,「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這一句話怎麼解釋呢?「上失其道」就是說在朝廷中已經沒有是非可言了。在上面的人,「上失其道」這個「道」,就是不能夠用德行來感召天下,不能用德風跟德行來治國。「上失其道」,就是沒有什麼是非,已經無是非可言,我們現在俗話講,政治一片黑暗,貪污腐化,這個叫「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人心的散失已經很久了。「如得其情」就是說,審問案件的人如果審出實情,如果你問出他的犯罪情形,這叫審出實情。「哀矜勿喜」,這個我們常用的成語,「哀矜勿喜」,不要幸災樂禍。「哀矜勿喜」的意思是說,你尚且應該替他們傷心,說他們為什麼這樣犯罪?可憐他們不明白事理,誤蹈法網,「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就是說他們民眾犯罪,誤蹈法網,你不可以因為審出了、問出這個案情、犯罪的原因,你就很高興說,哎呀,我終於破案了,我終於揭穿你犯罪的詭計了。你可能會很高興、歡喜,破案的心情很歡喜。

現在這裡告訴你說,不可以因審出案情就歡喜,為什麼不能歡喜呢?因為如果你心存歡喜,你恐怕把案子可能會弄錯。如果你是發火的話,又恐怕犯人受不了你這種杖打,勉強招供,冤枉,容易冤枉人。所以這個地方才告誡說,你如果審出案情以後,你高興尚且不行,那更何況還要忿怒呢?這個縣官被他這麼一講很慚愧,「宰為之霽顏」,「為之霽顏」就是也很感動、也很汗顏。

接下來就講到楊自懲的慈悲心,楊自懲的家很貧窮,一個小官嘛,他本身又守法公平,他不貪污的,「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別人送給他的東西跟禮物還有錢財,他一概不收,非常廉潔。官場容易誘惑,台灣話有一句俗語,「一世為官,九世為牛」,很容易被五欲六塵所誘惑。有時候往往民眾無所不用其極,他為了達到目的,用各種人情包圍,用各種利誘,比如說金錢、女色。如果你都不能接受的話,還可以用威嚇的方式,用你的上級長官來威嚇你。

那在台灣就比較痲煩,還用比如說透過記者、民意代表來威嚇你。所以台灣有一句有趣的比喻,民意代表就是議員啦、委員啦,台灣叫立法委員啦。因為立法委員跟議員掌握預算,那台灣它是用美國的這種民主政治的方式嘛,所以預算一定要通過議會核准才可以動用。那你一個單位機關都一定要有預算,沒有預算你不能執行嘛,薪水發不出來,沒有辦公費。

所以他們就講一個比較有趣的比喻。他說,警察是怕議員,那議員是怕記者,為什麼?因為記者會無的放矢。無的放矢就是沒有的事情給你講到變成有。尤其現在台灣的口業泛濫,電視台的口業泛濫,名嘴。所以警察怕議員,那議員怕記者,那記者怕誰呢?記者怕流氓。流氓就是黑道份子,他會恐嚇,恐嚇記者不能亂寫,不然威脅你、利誘你、恐嚇你,暴力相向。那黑道份子、流氓怕誰呢?怕警察抓,所以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在官場要能夠一介不取,要有非常高的定功,非常高的禪定功夫,要有非常好的智慧,才能夠我們現在講的用語叫全身而退。否則都在官場的五欲六塵裡面,我們講叫隨波逐流,這個是一個大染缸,就被污染了,被財色名食睡污染,那最後不能夠自拔。

所以這個楊自懲本身,人家送給他的,他一無所取,他完全不收。「遇囚人乏糧」,他有幾次可能是押送人犯,看到這些人犯沒有飯可以吃,肚子餓,飢餓,「常多方以濟之」,他常常拿自己的錢來幫助這些囚犯。有一天,有新來,外地押過來的囚犯,有數人待哺,就是沒有食物可以吃。可是他的家又沒有米,「家又缺米」。如果他把他家的米,剩下一點點,如果給囚犯吃,他家的人沒得吃。如果他只顧自己家人的溫飽,那囚犯又很可憐,「堪憫」就是很可憐。

所以楊自懲就跟他太太,「其婦」就是他的婦人,他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說了,「囚從何來?」她說,這些囚犯從哪裡押送過來?楊自懲說,「自杭而來」,就是從浙江杭州押過來。沿路都是忍受飢餓,「菜色可掬」,每一個人的臉色都很蒼白。因此楊自懲就把自己家裡面的米拿出來,「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煮粥,稀飯給這些囚犯吃。

這一份心就是功德無量,這一念心就是同體大悲。人家說,「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看到別人飢餓,就好像自己飢餓一樣,這種是平等心才做得到,沒有平等心絕對做不到。為什麼?他會分別,他會認為他是囚犯啊,餓了應該的,我是當官的,我不應該餓。所以楊自懲本身這樣的心叫菩薩心、叫平等心,也可以講說什麼?老法師講說,眾生一體的,你跟眾生是一體的,你唯有眾生一體,你才有辦法契入平等法界。如果你沒有一體的觀念,你沒有辦法契入一體,你永遠悟不了,也沒有辦法開悟自性。

所以你怎麼樣去破我執?你怎麼樣去跟眾生能夠平等?我們講說自他不二,我自己跟別人是不二的,你要怎麼去做到呢?第一個,你要有慈悲心。第二個,你要悟自他不二,眾生一體。他有可能是你過去生的親人,有可能是過去生的父母。只是現在輪迴下來了,到人間來了,改頭換面了,轉生受身,改頭換面了。你不曉得他是你的親人,事實上有可能他是你的親人。所以佛陀教阿難尊者要祭拜的時候,要祭拜七世的父母。所以我們看這個楊自懲煮粥給這囚犯吃,我們不能說,很單純的看到說,這是他同情他。如果他沒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心量,他是做不來的。所以楊自懲這樣的心,就是平等心的落實,我們講民胞物與。所以他煮粥給這些(囚犯)以後,後來你看這種果報就很殊勝,為什麼很殊勝呢?因為他發自性德,跟自性相應。

所以老法師說,跟性德相應的善是真善,不是假善,跟性德相應的是至善。那我們剛才講說,他這樣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真誠心,就是跟菩提心相應。我們現在講,菩提心是什麼呢?直心、深心、大悲心。菩提心有三種喔,直心、深心、大悲心。你看他這個就是大悲心,那是不是直心呢?直心就是道場,什麼叫直心?跟性德相應叫直心,沒有歪歪曲曲地,從性德流露出來,這個叫直心,所以直心就是道場,道場就是你的心,你的心體。為什麼叫深心呢?這個深心就是我們自性裡面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用簡單的話說,心包太虛,有多深?沒辦法丈量。這個他跟性德相應,所以他功德就殊勝,他這個不是福報。你不要看他煮一個粥而已,這樣的粥,煮這一粒米的粥,它是可以滅罪的,是可以消災免難的。

所以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佛陀把一缽的飯供養民眾,跟把一缽飯供養一隻狗,那樣的心是平等心。所以平等心出來的供養,都是跟性德相應。也就是跟《金剛經》裡面講的一樣,《金剛經》裡面講的,離一切相,行一切善。楊自懲這個境界,這樣「煮粥以食囚」,就是離一切相,行一切善。他也沒有我相,他也沒有人相。他如果有我相、人相,他會說,他是囚犯,應該飢餓。那就有我相、人相了,那就有眾生相、壽者相,他沒有這四相。所以楊自懲這個行為就是平等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是跟菩提心相應的,所以果報殊勝。我們要學楊自懲這樣的一個大悲心。

後來他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守陳,楊守陳,次子叫楊守址,都當到什麼?南北吏部侍郎,「侍郎」,就接近我們現在講的,在中國大陸叫副部長,在我們台灣叫政務次長,叫「侍郎」。那麼他的長孫當到刑部侍郎,「刑部侍郎」也是等於法務部的副部長。你看已經富過三代囉,到第三代是長孫喔。所以我們常常強調,老法師也開示,怎麼富過三代?老法師講一句很簡單的話,要聽老人言,五個字,要聽老人言,那你要聽老人言是什麼呢?你要相信聖賢教化、聖賢的智慧、聖賢的教育,這叫老人言。

可是現在的人都不聽老人言啦,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聖賢教育、不相信聖賢教化,所以現在都富過,不要說是兩代啦,一代就結束了。兒子跟父親爭產,活生生地上演爭產風波,兄弟相殘,甚至兄弟互相殘殺,造成命案,這種逆倫的事件層出不窮。或者是母子爭產、母女爭產、夫妻反目相向,都是為了錢財,因為現在什麼?因為印光大師說,現在人不相信因果報應,所以招感了天災人禍,這是社會動亂、人心混亂、人心痛苦的根源在這個地方,迷失了,而且丟掉了中國傳統文化,相信西洋的、西方的文化。

我們講過,西方文化強調功利,你對我有利益,就是我的朋友;你對我有利益,就是我的親戚。所以西方的教育強調功利,東方的教育強調道義、強調孝道、強調孝廉。所以他那個長孫,你看已經富過三代,當過法務部副部長。第二個孫子當四川廉憲,「廉憲」是什麼?「廉憲」就是按察司,而且都是當時很重要的名臣。另外到最後,後代,已經好幾代下去了,「楚亭德政」,楚亭、德政是到後面的子孫了,也都是楊自懲的後裔。你看祖上有德,祖先有德。

我們常常在家裡祭拜,我們台灣的鄉下都這樣,中國大陸也是一樣。我們會有這個,鄉下的房子都會有一個,我們講的神桌,中間可能會拜觀世音菩薩,那麼右邊就會有一個祖先牌位,上面都會寫這個佛像,圖像寫著祖德流芳,那這個就是祖德流芳。所以我們解釋到,「曾子曰:『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我們不要很輕易的看這一段是《論語》裡面講的話,是曾子講的話,因為在《論語•子張篇》裡面也有這一句經文,我們要很透澈的這一段經文代表什麼?代表的就是跟菩提心相應的慈悲心,大慈悲心。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這個我們剛才已經敘述過了,是曾子說的。但是在《論語》的「子張篇第十九」裡面也有這一段經文,「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如得其情」的「得」,就是知道、明白。「情」就是實情、情況,就是他犯罪的原因。民心為什麼會散亂?民心為什麼會失去?它的原因在哪裡?它的真正原因,就是實情是在哪裡?這叫「民散久矣,如得其情」,「情」的意思,包括問案、問到實情,「則哀矜而勿喜」,你要哀憫他。這個當官的很難做到,我當過官員我曉得,非常困難。除非他具有善根福德,他污染得比較輕微一點,或者他本性很善良,否則一般來講很不容易。

那這個地方講說,「孟氏使陽膚為士師」是什麼意思呢?「孟氏」是當時的一個官員,可能是地方的一個小諸侯,「使」就是派,「陽膚」是誰呢?「陽膚」是曾子的學生。孟氏派陽膚為「士師」,「士師」是什麼呢?「士師」就是監獄官員,我們現在講典獄長啦,類似典獄長之類的,管監獄的。孟氏派陽膚做典獄長的工作,陽膚就去問曾子了,這一句話是從這樣來的。我們才明白說,為什麼曾子要這樣開示?是因為他的學生陽膚去問曾子。

這個陽膚也是很有智慧,他要去當官以前,他先去問他的老師。他要去當典獄長以前,他先去問他老師說,我怎麼去當這個典獄長?曾子很有智慧教他的學生,他說「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曾子說了,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離開了仁道,仁愛的仁,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你如果能夠弄清他們的情況,你應該憐憫他們,不要自鳴得意。

這一句曾子開示的話,很適合政府官員、司法人員、警察人員,好好地去省思,公門好修行,公門裡面就可以積功累德。你學楊自懲,不一定要出家修行,就可以行功立德。學楊自懲他富過三代,而且到後面的子孫還是非常地有名,楚亭、德政。就知道說怎麼去積陰德,陰德很重要。「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報紙給你報啦、長官給你嘉獎啦、人家給你誇贊啦,這「陽善享世名」。你看起來好像記者給你訪問啦,你得到一些名聲啊,那都是福報,用完就沒了。「陽善享世名」,世間的名聲很好,但是你沒有積陰德啊,那「陰德天報之」,會庇蔭子孫,所以你要多積陰德,老天會回報你。

這一段我們特別把它這整個,曾子講的這一句話的歷史淵源、來龍去脈,我們把它講清楚,非常好的一句開示。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一六五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