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知識

《法句經》:惡行品第十七原文和白話譯文


時間:2018/5/15 作者:藎木

前言:

《法句經》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經》惡行品第十七

二十有二章。惡行品者。感切惡人動有罪報不行無患。

見善不從反隨噁心求福不正

反樂邪淫凡人為惡不能自覺

愚痴快意令後郁毒凶人行虐

沈漸數數快欲為人罪報自然

吉人行德相隨積增甘心為之

福應自然妖見福其惡未熟

至其惡熟自受罪虐貞祥見禍

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

施怒得怒世人無聞不知正法

生此壽少何宜為惡莫輕小惡

以為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

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

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凡福充滿從纖纖積夫士為行

好之與惡各自為身終不敗亡

好取之士自以為可沒取彼者

人亦沒之惡不即時如構牛乳

罪在陰祠如灰覆火戲笑為惡

以作身行號泣受報隨行罪至

作惡不覆如兵所截牽往乃知

已墮惡行後受苦報如前所習

如毒摩瘡船入洄澓惡行流衍

靡不傷克

加惡誣罔人清白猶不污

愚殃反自及如塵逆風坌

過失犯非惡能追悔為善

是明照世間如日無雲曀

夫士所以行然後身自見

為善則得善為惡則得惡

有識墮胞胎惡者入地獄

行善上升天無為得泥洹

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

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

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

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17惡行品

【譯文】

惡行品的大意是要感動惡人,讓他們知道只要有惡行就會有惡報,不可能逍遙無患。

明白了何者為善卻不順從,反而(故意)隨順惡之心念,尋求幸福不從正道,反而喜好邪僻淫慾。㈠

凡庸之輩行惡(之時),往往處在不知不覺之中;愚痴之輩只知使(心)意快樂,後來便陷入憂鬱痛苦之中。 ㈡

歹毒之徒行使暴虐,(開初)也是從一點一滴的小惡做起:只知以實現欲望為快樂的人,罪惡的果報是自然而然的。 ㈢

善良之人處處積德,(其福也將)伴隨善德漸漸積聚增大…心甘情願行善積德,福報之來亦是自然。(四)

妖孽之人暫見幸福,只是其惡還未到報應之時:等到惡報來臨之際,自然承受罪惡的煎熬。(五)

禎祥之人暫見禍患,只是其善還未到果報之時:等到善報來臨之時,必然享受善德之福報。㈥

打擊別人必然遭到別人的還擊,行使怨恨也將遭到他人怨恨的(果報),罵人之人必遭他人回罵,施發怒氣之人必遭他人之怒。(七)

世間之人沒有聞聽(許多大道法則),不知(何為)真正的佛法。人生在世壽命短暫怎麼應該行惡(作惡)呢?(八)

不要輕視小惡,以為小惡無殃:水滴雖然微小,慢慢地就會充盈巨大器皿:凡是惡貫滿盈,都從小惡積累而成。(九)

不要輕視小善,以為小善不會致福:水滴雖然微小,慢慢地就會充盈巨大的器皿:凡是福(慶)充滿,皆從纖纖之處積蓄而成。(十)

所有士人的行為,無論出於愛好還是出於憎惡,(只要)各自均從愛護自我出發最後都不會走上敗亡(之路) 。(十一)

喜愛多取的士人,自以為(多取)的結果非常滿意:(哪知)吞沒奪取了他人的(果實),其他之人又會以同樣的方式從其手中奪走。(十二)

惡行並不即時(報應),猶如(母)牛吃草(慢慢)孕育牛奶;罪惡在陰間地府伺候等待,猶如灰中之火等待(時機)復燃。(十三)

不經意的態度便是惡行,若是如此且身體力行:(結果必然是)號啕大哭遭受果報,隨順(戲笑之惡行)罪(報)旋踵而至。(十四)

作惡(之報)未來之時,猶如商兵遭到堵截;一亘(被)牽進(惡報之境)方才知曉;(自己)已經墮入惡行:後來遭受的痛苦果報,就同從前所作惡行(一模一樣回報自身)。(十五)

就像毒聚成皰,船入洄流漩渦之中(一樣),惡行潛流暗滋,(人性美德)沒有什麼東西不被(惡行)傷害戕伐。 (十六)

假如惡(人)誣衊陷害他人,清白(之人)仍然不會被污染;愚闇(的)罪殃結果反而是自作自受,猶如灰塵逆風而揚仍被吹回原地。(十七)

因為過失犯下罪惡,(後來)能夠自我追悔一心向善:這樣的人(人性)光輝普照世間,猶如紅日當空,再無雲翳遮覆。(十八)

大德之士按照這一法則(行事),然後親身即可看到:行善就得善報,行惡就得惡報。(十九)

(執著於)有的見解就墮入人世的輪迴,作惡之人就會墮入地獄;行善之人可以升入天界,無為之人可以進入涅槃的境界。(二十)

無論是遁入虛無的天空寥廓的大海,還是隱藏在深山的石縫之中,沒有一個地方,能夠躲避往昔之惡的果報。(二十一)

芸芸眾生皆有苦惱,不得免除直至老死;唯有仁人智上,不記掛(他)人是非罪惡(故爾了無苦惱)。(二十二)

【原典】

惡行品第十七二十有二章

惡行品者,感切①惡人,動有罪報,不得②無患!

見善不從③,反隨噁心;求福不正,反樂邪淫。㈠

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痴快意,令後郁毒④。㈡

烈人⑤行虐,沈漸數數⑥;快欲為人,罪報自然。㈢

吉人行德,相隨積增,甘心為之,福應自然。(四)

妖孽⑦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五)

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熱,必受其福。㈥

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七)

世人無聞⑧,不知正法;生此寺少,何宜為惡!(八)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⑨;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九)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⑩積。(十)

夫士為行,好之與惡⑾;各自為身⑿,終不敗亡。 (十一)

好取之士,自以為可;沒取⒀彼者,人亦沒之。 (十二)

惡不即時,如構⒁牛孔;罪在陰伺⒂,如灰覆火。 (十三)

戲笑為惡⒃,已作身行。號泣受報,隨行罪至。 (十四)

作惡不起⒄,如兵⒅所截;牽往乃知,已墮惡行。後受苦報,如前所習。(十五)

如毒摩⒆瘡,船入洄液⒇,惡行流僣(21),靡不傷尅!(十六)

如惡誣罔人,清白猶不汙;愚殃反自及,如塵逆風坌(22)。(十七)

過失犯非惡,能追悔為善;是明照世間,如日無雲噎(23)。(十八)

大士以所行,然後身自見;為善則得善,為惡則得惡。(十九)

有識(24)墮胞胎,惡者入地獄;行善上升天,無為得泥洹。(二十)

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25),避免宿惡殃。 (二十一)

眾生有苦惱,不得兌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二十二)

【注釋】

①感切:感動告知。

②不得:不可能。

③從:追隨、順從。

④郁毒:很深的痛苦、罪過。

⑤烈人:即歹人、不善之人。

⑥數數:一點一滴。

⑦妖孽:歪門邪道之輩。

⑧無聞:無所聞,見識不廣,即是無知。

⑨殃:禍災。

⑩纖纖:細少。

⑾好之與惡:此為「好之與惡之」之省略語。意謂不管是喜歡它還是討厭它。

⑿為身:愛護身體,保護自身。

⒀沒取:平白無故地吞侵占有。沒,沒收,吞為已有;取,攫取。

⒁構:合成。牛吃草在體內通過生物分解而慢慢地合成牛乳。

⒂陰伺:亦作陰祠,即陰朝地府,冥中。

⒃戲笑為惡:以不經意的態度行惡。

⒄不起:未發作,沒有暴發出來。

⒅兵:部隊。

⒆摩:慢慢地形成。

⒇洄液:洄流、漩渦。

(21)儀:即潛;暗流之意。

(22)僣:同玢音ben,塵土飛揚之意。

(23)雲噎:即雲緊、雲塊之意。噎,陰晦的樣子。

(24)有識:有識這種根性之人。識,被佛教看作是人的六根之一,它執著於我,故始終不得涅槃,墮入輪迴之苦。

(25)此處:指上文空、海、山石等空間。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