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法句經》:道行品第二十八原文和白話譯文


時間:2018/7/6 作者:藎木

《法句經》:道行品第二十八原文和白話譯文

作者:尊者法救維只難

前言:

《法句經》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經》道行品第二十八

二十有八章。道行品者。旨說大要度脫之道此為極妙。

八直最上道四諦為法跡

不淫行之尊施燈必得眼

是道無復畏見淨乃度世

此能壞魔兵力行滅邪苦

我已開正道為大現異明

已聞當自行行乃解邪縛

生死非常苦能觀見為慧

欲離一切苦行道一切除

生死非常空能觀見為慧

欲離一切苦但當勤行道

起時當即起莫如愚覆淵

與墮與瞻聚計罷不進道

念應念則正念不應則邪

慧而不起邪思正道乃成

慎言守意念身不善不行

如是三行除佛說是得道

斷樹無伐本根在猶復生

除根乃無樹比丘得泥洹

不能斷樹親戚相戀貪意自縛

如犢慕乳能斷意本生死無強

是為近道疾得泥洹貪淫致老

嗔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

釋前解後脫中度彼一切念滅

無復老死人營妻子不觀病法

死命卒至如水湍驟父子不救

余親何望命盡怙親如盲守燈

慧解是意可修經戒勤行度世

一切除苦遠離諸淵如風卻雲

已滅思想是為知見智為世長

惔樂無為知受正教生死得盡

知眾行空是為慧見罷厭世苦

從是道除知眾行苦是為慧見

罷厭世苦從是道除眾行非身

是為慧見罷厭世苦從是道除

吾語汝法愛箭為射宜以自勖

受如來言

吾為都以滅往來生死盡

非一情以解所演為道眼

駛流澍于海潘水漾疾滿

故為智者說可趣服甘露

前未聞法輪轉為哀眾生

於是奉事者禮之度三有

三念可念善三亦難不善

從念而有行滅之為正斷

三定為轉念棄猗行無量

得三三窟除解結可應念

知以戒禁惡思惟慧樂念

已知世成敗息意一切解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28道行品

【譯文】

道行品旨在闡述人生的根本要義:在各種解脫的方法中,此品所說的道理最為精妙。

「八直」是最上等大道,「四諦」是(佛)法之真跡:不淫是諸行之中至上法寶,布施燈火必然獲得光明。㈠

(擁有)這種法則不再有所畏懼,知見已經(清)淨便可擺脫世俗羈絆:(擁有)此(道)可以破擊魔兵(的攻擊),盡力踐行(此道)就可以滅除邪惡痛苦。㈡

我(佛)已經開啟了正道,(已經)為(世人)大放異樣光明;已經聞聽了(此道的人)應當自我踐行,踐行(此道)便可解脫邪念的捆縛。㈢

生死(之苦)乃是因為不能永恆而導致的痛苦,能夠觀察到此種苦(相)便是智慧的人:要想遠離一切塵世苦難,力行正道一切苦難均會解除。(四)

生死(之空)乃是因緣離散無自性,能夠看穿(生死空相)便是智慧的人:要想遠離一切塵世苦難,只應當勤勉地踐行八正道。(五)

能夠從世俗的泥潭中站起來的時候應當立即站起來,不要像愚闇之人深深地掉進深淵:隨同墮落與瞻前顧後的人相處相聚,思慮疲憊難以精進走進「道」的境界。㈥

念與念相應則(品行)端正,念與念不相應則(德行)易邪:(擁有)智慧則不起邪(念):思念八正道則道(行)成功。(七)

謹慎言語護守意念歸於端正,身處不善之境就不行動;能若具有這樣三種品行,(我)佛認為這種做法已經得道。(八)

砍伐樹木(若下)掘出樹根,樹根在地仍然可以再生新苗;清除樹根便就不再產生樹(苗),比丘(因斬斷意念大樹之根)便可以進入涅槃境界。(九)

不能斬斷樹根,親戚相互掛念:貪戀之意自然綁縛(人心),猶如牛犢貪慕母乳不肯相舍。(十)

能夠斬斷意(欲)之根,生死(之期)就會無邊無際:這樣便是接近大道,迅速進入涅槃境界。(十一)

貪婪淫蕩令人速老,瞋怒憤恨令人生病,愚闇痴心令人致死,除去貪、瞋、痴,便可獲得八正道。(十二)

消除以前業障解開以後過結,解脫心中煩惱進入彼岸:一切塵世意念熄滅,不再產生老與死的種種痛苦。(十三)

人們精心地照料妻子兒女,看不出(萬物均將)壞死的趨勢:死神突然降臨之時,猶如急湍流水突然而至。(十四)

(命盡)父與子互不能救,其他親戚又有何指望?生命將盡而想依靠親人,就像盲人空守燈火(毫無用處)。(十五)

若能慧解這些道理,即當修習佛教的戒律,勤於修行度脫世人,一切痛苦皆可消除。(十六)

遠離各種煩惱的淵藪:就像大風捲走雲朶,如若徹底地熄滅思想,這樣便可稱著有了知見。(十七)

智慧是世間第一等重要(價值),安於無所作為的狀態:知道接受端正教義,生死(之苦可以)超脫乾盡。(十八)

知道塵世所作所為皆空幻,這便是智慧之見;厭倦人世間種種苦惱,從此便可消除(世俗之苦的束縛)。(十九)

知道庸眾所為是「苦」,這便是智慧之見;厭倦人世間種種苦惱,從此便可消除(世俗之苦的束縛)。(二十)

知道庸眾所為皆是於身有害,這便是智慧之見:厭倦人世間種種苦惱,從此便可消除(世俗之苦的束縛)。(二十一)

我告訴你們(佛)法,「愛」是離弦之箭(快利無比);人們應當自我拯救,接受如來的勸說。(二十二)

我的所有行為都已除去了(世俗的牽掛),來來往往的生死之念消除殆盡:並不是以某種專一的感情(關注)來解脫(世俗的其他雜念),(我所)闡釋宣演的都是大道的(關踺)之義。(二十三)

快速流動的河水注入大海,潘(河)之水蕩漾(又會)迅速地漲滿,所以向有智慧(之根)的人說法,可以趨奔飲服如同甘露般甜美的佛法(以免生死之苦)。(二十四)

前世沒有聆聽過佛法(的教誨),(今生)迅速地轉化為可哀的芸芸眾生:因此奉事(佛法)之人,學習(佛法)可以度脫三界的(苦惱)。(二十五)

三種念頭可以善為念的(內容),三種念頭也很難不以善為內容:由念開始方才有行(動),熄滅(各種邪念)便是真正的解脫進入涅槃。(二十六)

「三定」便是轉變意念,拋開了倚賴之心其(福)無量:獲得「三定」則貪、瞋、痴便可驅除,解開了怨結便可以使意念端正以佛法僧三寶為念。(二十七)

知道憑依戒律來禁制惡(的傾向),思想只有以智慧保證才能以心念為樂(不為雜念煩惱):既然已經知曉世間成敗之道理,熄滅一切妄意所有束縛終將解脫。(二十八)

【原典】

道行品第二十八二十有八章

道行品者,旨說大要;度脫之道,此為極妙。

八直①最上道,四諦②為法跡,不淫行之尊,施燈必得明!㈠)

是道無復畏,見淨乃度世,此能壞魔兵,力行滅邪苦。㈡

我已開正道,為大現異明,已聞當自行,行乃解邪縛。㈢

生死非常苦③,能觀見為慧;欲離一切苦,行道一切除。(四)

生死非常空,能觀見為慧;欲離一切苦,但當勤行道。(五)

起④時當即起,莫如愚覆淵⑤;與墮與瞻聚,計疲不進道。㈥

念應念則正,念不應則邪;慧而不起邪,思正道乃成(七)

慎言守意正,身不善不行;如是三行⑥除,佛說是得道。(八)

斷樹無⑦伐本,根在猶復生;除根乃無樹,比丘得泥洹。(九)

不能斷樹⑧,親戚相戀;貪意自縛,如犢⑨慕孔。(十)

能斷意本,生死無疆⑩;是為近道,疾⑾得泥洹。(十一)

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十二)

釋前解後⑿,脫中⒀度彼;一切念滅,無復老死。(十三)

人營⒁妻子,不觀病法;死命卒至⒂,如水湍驟。(十四)

父子不救,余親何望?命盡怙親,如盲守燈。(十五)

慧解是意,可修經戒;勤行度世,一切除苦。(十六)

遠離諸淵,如風卻雲;已滅思想,是為知見⒃。(十七)

智為世長⒄,恢樂無為;知受正孜,生死得盡。(十八)

知眾行空,是為意見;疲厭世苦,從是道除。(十九)

知眾行苦,是為慧見;疲厭世苦,從是道除。(二十)

眾行非身⒅,是為意見;疲厭世苦,從是道除。(二十一)

吾語汝法,愛箭為射⒆;宜以自勖⒇,受如來言。(二十二)

吾為都已除,往來生死盡;非一情以解,所演為道眼。(二十三)

駃流注于海,潘水漾疾滿(21),故為智者說,可趣服甘露。(二十四)

前未聞*輪(22),轉為哀眾生,於是奉事者,禮之度三有。(二十五)

三念(23)可念善,三亦難不善,從念而有行,滅之為正斷。(二十六)

三定(24)為轉念,棄猗行無量,得三三窟除,解結可應念。(二十七)

知以戒禁惡,思惟慧樂念,已知世成敗,息意一切解。(二十八)

【注釋】

①八直:即八正道。指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②四諦:即苦、集、滅、道,佛教對人生特殊意義之認識。

③非常苦:即無常之苦。下文非常空,其義相同。

④起:從世俗迷惑之中走出來,這便如人睡而醒,故曰起。

⑤覆淵:走進深淵。覆,翻也、栽到。

⑥三行:即懼言、守意正、身不善不行三行。

⑦無:沒有。

⑧不能斷樹:此為譬喻之語,指不能斬斷意識之樹根,割斷對塵世依戀之情根。

⑨犢:小牛。

⑩無疆:無邊、無限。

⑾疾:迅速。

⑿釋前解後:理解前因後果,澈悟人生因與緣之關係。

⒀脫中:前句之意,此「中」乃指前與後之間的時間段,即此生、現世。脫中,從現世中解脫出來,從而超度此岸而進入彼岸。

⒁營:經營、細心照顧、關照。

⒂卒至:即猝至、突然降臨。

⒃知見:依自己之思慮分別而立之見解,曰知見。

⒄智為世長:智慧是世間最重要的。長,第一。

⒅眾行非身:依上文應為知眾行非身;非身,否定自我。眾行不遵佛法於身有害,而來人不知,故曰眾行非身。

⒆愛箭為射:被愛箭所射。為,被也。

⒇自勖:即自勖、自我勉勵。勖,勉勵、努力。

(21)潘水漾疾滿:潘水,水名,在今天河南省毀陽境內。漾,古水名。是漢水的源頭。

見《辭海》「漾」字條全句意為:潘水和漾(水)雖然不像一般河流駛入大海,但也常常易於漲滿,言下之意說易到極限、邊界,與上句意同,生命易盡。

(22)*輪:即佛法,是佛法的別稱。它有兩種解釋,一是說佛法力量甚大,如輪王之輪寶,能摧毀山嶽岩石一般,摧破眾生之惡業;一是說佛說法如車輪輾轉,不滯留一處一人而代有傳人,處處傳人,故稱「*輪」。

(23)三念:即念佛、念法、念僧。

(24)三定:又譯作三昧,是禪定的異稱,它意指心體寂靜,離於邪亂,稱之為三昧。三昧又有有漏、無漏之分,有漏定為三三昧,無漏定為三解脫門。另,又作三等至。其意皆指心體寂靜,離於邪亂,不過在性質上有味、淨、無漏等三種區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