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02集


時間:2018/11/7 作者:心愿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02集

《安士全書》(第005集)

黃柏霖老師講於2018年07月28日

台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請各位同學翻開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的《安士全書》第一頁,經文,《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我們先來解釋這段經文的白話解。這字義上很簡單,我十七世都做士大夫身。我們來先解釋這裡面有兩個重要的字句,一個是「吾」,一個是「士大夫」。

「士大夫」是中國古代,在中國、朝鮮、越南、琉球這些地方,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的統稱。那麼官員選拔制度,就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他們擔任士大夫的一個途徑,也是他們本身的一個保障。他們考上以後,考上這個科舉以後,他們就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同時也是社會上層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傳承者。至於士人,一般是指沒有官銜,介乎官民之間的讀書人。這個是「士大夫」的意思,就是擔任這個官職的這個身分。

「吾」,這個「吾」,我們就要好好來探討一下,到底這個「吾」是說我呢?還是真如呢?一般的凡夫或是一般的民眾,他認為這個「吾」就是我。為什麼他認為這個「吾」就是我呢?因為他有我執,他不明白什麼叫自性,他不知道我們這個身是業報身,覺悟的人他這個身體叫願力身。所以對一般芸芸眾生來說,這個「吾」他們是,理所當然的認為是,就是我現在的我,就是現在我這個會賺錢、會做事、會吃飯、會睡覺,有家庭的這個我,這樣我們稱他是叫迷惑的眾生,我們稱他為凡夫。只有親近三寶,學佛的,他從皈依佛門以後,依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的教誨來學習佛所說的,我從哪裡來。所以這個「吾」,如果是從迷的角度來說,是指輪迴身,是指凡夫,如果是從覺悟的角度來說,那是真如自性、是法身。

佛陀說,每一個眾生皆俱足佛性。也就是六祖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是六祖大師他覺悟以後,他開悟以後,他對他的師父、他的老師五祖弘忍大師的心得報告,所以證明每一個眾生都俱足這個真如佛性。

所以我們如果從這個文字上來說,本文的字義上來說,這個「吾」,我們可以這樣說,它是真妄和合。但是如果按照,「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是指輪迴,所以是凡夫的我。

那麼這個「吾」就是我的意思。這個我,在佛教上有四個我:

第一個是「凡我」,就是凡夫的我。

第二個「神我」。

第三個「假我」。

第四個「真我」。

一般如果沒有學佛的話,一般沒有深入經藏的話,他不知道有四個我,他大概只知道是一個凡夫的我,會煩惱的我、會貪愛的我、會生氣的我、會嫉妒的我。

所以這個「凡我」就是凡夫所執迷的我。

「神我」是指外道,什麼叫外道呢?外道就心外求法,在佛陀那個年代,叫「六師外道」。心外有極樂,心外有涅槃,心外有解脫,向外求法的這個都叫外道,這個是「神我」。

那麼「假我」呢?「假我」就是,是「指並無實體而假名為我」,「如稱呼由五蘊假合」的肉體,這個身是「假我」,這個五蘊四大的這個身叫「假我」。所以菩薩要去救度眾生,他必須要藉這個假體,他是一個載具,我們現在講的,計算機的名字叫載具。所以菩薩去普度眾生,他也是用這個「假我」。這個是「假我」。

第四個叫「真我」,「真我」就是「如來法身」,就是「八大自在」的我。

所以一般我們以前在學《內典研究》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講,我有四種,凡夫的我,外道的我,菩薩假我,如來真我。

那麼這裡我們就引用玄奘大師的開示。唐朝玄奘大師翻譯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上面有講,它說,「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實見故不名惡見。外道亦說,實有補特伽羅我,補特伽羅非實有性,虛妄見故名為惡見」。

這一段的經文的意思是這樣,它說,我有兩種,一者是「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這是梵語。會說法者,只有說這個真實的「法我」,法性實在是存在的,也就說我們的自性。那麼如果能夠如實見到這樣的自性跟本性,這個不叫惡見,這個叫正見。外道他也說,有一個「補特伽羅我」,但是補特伽羅我「非實有性」,它說妄見,虛妄之見,所以叫做惡見。

我們再來進一步詳細解釋這一段經文。「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這個「法我」它的意義很深遠,你可以依照不同次第做不同淺深的解說。為什麼說要依照不同次第的做不同淺深的解說呢?譬如說阿羅漢,阿羅漢把我執破掉了,可是阿羅漢並沒有破法執,也沒有破根本無明,所以阿羅漢他證的是我空真如,他是正覺,阿羅漢還沒有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菩薩,權教菩薩的話,他是破塵沙惑,他破見思惑,他破塵沙惑,並沒有破根本無明,還沒有離開十法界,所以菩薩他在十法界內,他還沒見佛。如果按照圓教的說法,要離開十法界一定要分證位,破根本無明,才離開十法界,進入一真法界。所以阿羅漢也可以說,他證得無我,菩薩也可以說他證得無我,佛所證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個「法我」,它這裡面講說,依照不同次第做不同淺深的解說,就看他悟到什麼程度。

第二種,「自我」,就是「假我」,「補特伽羅」是指「有情眾生」,是「輪迴中的正報主體,依報則是客體」。人是主體,「就是正報」,車子、房子是客體,「就是依報」。「『補特伽羅我』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自我』,就是『有情眾生所認為的自己』」。譬如說這個房子是我的,這個身體是我的,這個太太是我的,這個小孩是我的,這個銀行存款是我的,這個都是他堅固的自我,他不知道這個是假我。

所以一般的法師的講法就是說,這是借你用的,你擁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這法師他就比較方便的這樣教也是對的。因為他一下子也沒有辦法破執著,他要破執著他就出三界了,他至少也像阿羅漢。那沒有辦法,只好跟他講說,這都是借你用的。你自己實在再聽不懂,佛陀說,這個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以我們說這個財是五家共有,有水、火、戰爭啦、盜賊啦、官府課稅啦,再加一個不肖子啊,陳大惠老師再加一個癌症,陳大惠老師加一個癌症。尤其現在計算機很發達,有時候你的帳戶被黑客侵入的話,甚至上千萬的錢都被五鬼搬運,就搬走了。這大陸就發現過這樣的情形,整個存款被銀行的人,行員把它全部都盜光了,存款簿明明是有你的錢,一下變成歸零啦。

幾乎所有眾生沒有覺悟的,都很難放下那個我。所以我們今天要探討這個「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學人就會好好跟各位講這一句經文。你要真懂了這一句經文,就誠如周安士居士說了,「識得此篇開端語,亦思過半矣」。我們說曾琦雲居士解釋的這一本,他的翻譯比較特別,他解釋這個經文說,「識得此篇開端語,亦思過半矣」,他的解釋是說,理解這篇開頭語,就等於已經懺悔了一半的過失。我也不認為說他講得不對,他講得也對,懺悔業障嘛。但是我覺得那個深度還可以更深、更圓融,就是你體悟那個我,你離開凡夫的我,離開那個外道的我,離開那個菩薩的假我。你分證法身入究竟位的時候,成佛,見到如來真我了。周安士菩薩說,你「識得此篇開端語」,等一下我們就會探討「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禪宗講「若人識得一,大地無寸土」。

所以車子、房子是客體,「人就是主體」,就正報,車子、房子就是依報。「『補特伽羅我』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自我』」,所以凡夫一般都認為指這個肉體跟觀念中的我是我,其實佛一直跟我們講說,不是,它是有四大五蘊。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四大開始分離,神識離開這個肉體,就離開了,這等一下我們都會一一討論。

「外道亦說,實有補特伽羅我」。外道他認為也有一個我,所以他想要長生不老,最好可以活到一百歲、二百歲。所以佛法上認為真實的「法我」,「外道也認為有真實的我」,不過外道所認為真的「自我」,「外道或一般凡夫」,通常執著那個「肉體的我」,或者執著那個「自我」的觀念上,那會認為那個是真我。

「至於『法我』」呢?「法我」就是佛法上來說,就是指真正真實的我,就是我們的佛性,究竟我,「根本的我,實相的我,覺悟的我」。

所以佛陀在涅槃的時候跟阿難交代那四件事情:

第一個,依四念處安住。

第二個,以戒為師。

第三個,跟六群比丘默擯。

第四個,以後經藏結集。

經文開端依安「如是我聞」。

那個「我」就是真實的我,就是覺悟的我。

那個「如」就是我們的本體、我們的性德。

那個「是」就是我們性德的作用,從體起用,攝用歸體。

「如是」就是體用不二,就是我們的性德。

所以「如是我聞」那個「如是」兩個字,是信成就。

「我聞」就是你的根性,你六根的根性,你舍識用根,你用聞性。簡單的說,譬如說,現在有個敲鼓的聲音,你有聽到了,現沒有敲鼓了,你有沒有在聽?也有在聽,聽一個沒有打鼓的聲音,那個聞性,那就是我們本來的我。所以我們的見聞覺知,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能嗅,在舌能嘗,在手能抓,在身能觸,在腳能奔。

所以以佛法中的不同的佛法名稱來說,你透過成佛以後轉識成智,你轉八識成四智菩提。成佛以後還有沒有我?有,那個真如自性的我變成什麼?變成第九識,叫「菴摩羅識」,佛學上的名詞叫「菴摩羅識」。「菴摩羅識」是什麼?菴摩羅識是第九識,叫清淨識,或者佛性,或者自性,就是真實的我,就是我們的自性的本體。

那麼這個「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我就解釋到這裡。

接下來我們看第一段的經文:

【發明。篇中所言。皆帝君現身說法。故以吾字發其端。曰一十七世。特將吾身中亙古亘今。生生不壞之物。指示後人也。人惟生不知來。死不知去。便謂形神消滅。無復來生。所以肆行罔忌。帝君深懼此種自誤誤人。流毒不淺。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曉然正告天下也。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則吾儕皆有一十七世。由是將為善。思及身後之福。必果。將為不善。思及身後之福。必不果。人為知道有來春。所以留著來春糓。人若知道有來生。自然修取來生福。識得此篇開端語。亦思過半矣。】

這一段,學人在探討這個《文昌帝君陰騭文》,我覺得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先看名相注釋:

第一個,『陰騭』,《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這個「陰騭」,「陰騭」在《書經•洪範》,「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周安士先生注下文,「廣行陰騭,上格蒼穹處,解為陰德。」所以「陰騭」就是陰德。我們一般講陰德是什麼呢?為善不欲人知。佛法上講的境界比陰德還高,在《金剛經》講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沒有布施的我,也沒有布施的對方,也沒有所布施的物品,三輪體空,這個是無上的陰德。

再來,『廣義』,本義的推廣,以闡發其蘊義。

第三,『崑山』,「崑山」就是周安士先生他居住的地方。崑山是在江蘇,位於江蘇省東南部,以前是稱為鹿城,又稱為玉峰。

『發明』是闡述、闡發。在宋朝蘇轍〈歐陽文忠公神道碑〉,「公於六經,長於《易》、《詩》、《春秋》,其所發明,多古人所未見。」

『亙古亘今』就是時間和空間延續不斷,叫「亘」,「亙古」的意思。

再來,『形神消滅』,這個「形神」,「形」就是身體,「神」就是神識,有情的「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曰神識」,一般民間的說法叫靈魂。以前我們在講座裡面,也常常提到神識跟靈魂,可是我們並沒有詳細的解析神識跟靈魂到底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佛家不講靈魂?為什麼一般民間講靈魂?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神識跟靈魂。

佛教講神識,佛教不講靈魂,但是佛教裡面有一個名詞,叫「中陰」,我們一般講叫中陰身。就人要舍報以後,離開現在這個色身、這個肉體,神識出離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助念八小時,或是二十四小時。神識離開以後,大善跟大惡的,他不經過中陰身,大善的,淨土成就的,直接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走了,大惡的,直接到地獄去了,所以大善跟大惡,他是不經過中陰身的,只有一般不善不惡的,善惡夾雜的會經過中陰身。在還沒有投胎以前,就下一生還沒有投胎以前,那個時候短暫的有一個意識身,有一個意識身。這個是,佛家雖然不講靈魂,但是佛家有講一個叫做「中陰身」。

我們知道密教裡面有一本書叫《中陰身救度法》,這本書我也看過,是密教裡面關於臨終關懷的一本書,叫《中陰身救度法》,也有很多人有在學習這本《中陰身救度法》。所以「靈魂」是一般民間或是世俗宗教的通俗說法,代表死後的精神狀態。所以「神識」和「心識作用」,這樣的眾生,我們稱他叫「有情眾生」,或者叫「含識」。

再來,佛教它講八識、講九識。八識就是什麼呢?八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樣叫六識,第六識叫意識,第七識叫末那識,第八識叫阿賴耶識,第九識就是剛才我們講的菴摩羅識。所以佛家講神識,或者講心意識,一般講說,像禪宗裡面講說,離開心意識參,那個心意識是什麼呢?那個心意識,心意識那個心是指第八識,是指第七識,識是指第六識。

所以在《金剛三昧經》裡面也有這些經文,譬如說,「如彼心地,八識海澄,九識流淨,風不能動,波浪不起。」《入楞伽經》裡面,「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大乘密嚴經》裡面講,「心有八種或復九種」。在《大佛頂首楞嚴經》裡面講,「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這個是指,講到神識,在佛經上有講八識、講九識,這個在經典上的印證,是有這些名詞的。

所以末那識,第七識的執著,還有第八識的阿賴耶識,在許多佛經裡面,「關於生死輪迴」,在《大乘顯識經》《那先比丘經》裡面,也有詳細地探討,「有情眾生」生死輪迴中的「神識」的流轉過程。

所以為什麼我們這個地方要來學習這個神識跟所謂的靈魂,其實每一個人都要去認識他,他就是輪迴的原因,他就是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你去相應三善道也好,或是相應三惡道也好,所謂的「去後來先做主公」啊,「去後」就是離開這個肉體,最後離開就是這個識,就是這個神識。「來先做主公」就是什麼?就是還沒有來投胎以前,他知道父母已經要交合了,就在旁邊等啊。

我們以前也講那個因果故事,台中那個張雅雯小妹妹,像現在天氣這麼熱,被關在那個幼兒車裡面。幼兒車的司機伯伯沒有注意說,裡面還有一個人,就把門關起來啦。她在裡面叫都沒有人知道,結果在裡面活活地悶死。她母親陳美月老師非常傷心,就對著她相片說,哎呀,雅雯啊,妳要不要再來當我女兒啊,媽媽很想念妳。因為她是試管嬰兒培育出來的,試管嬰兒是非常困難才培育成功的。這個小女生大概她是善多於惡,所以她也沒有到惡道去報到,所以她始終在她母親旁邊。所以她母親跟她祈禱的時候,她當天晚上就給她母親入夢,她就跟她母親說,媽媽,妳再準備,我還要下去。她母親又去跟地藏菩薩許願啦,希望能夠再懷孕,再把她生回來。很多女生都這樣啊,很多女生都小孩子離開以後她捨不得,她說媽媽再給你生回來,很多都有這種想法。那還要看因緣,看他們是哪一種因緣,是報恩,報怨的,還是討債、還債的,對不對?要是報恩的當然會再來啦。

這個張雅雯小妹妹聽到她媽媽祈禱,她就跟她託夢說,我還要再來。她母親就趕快去行善積德,讀誦經典回向。後來經過兩年的努力,培育了試管,就準備把它植入胚胎的時候的前一天晚上,她又來託夢了,她說,媽媽妳準備好了沒有?我準備下去了。你看不到,但是你感受得到,她是在不同維次空間裡面,是證明這個地方是五趣雜居地,你不要以為只有人法界啊,你在講,天人都知道,鬼道也知道,閻羅王也知道,極樂世界也知道。我們不是講說,人間竊竊私語,「天聞若雷」,那麼「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啊,我們講《感應篇》有提到這樣啊。所以這個,一念動三千,這個真的是真實有這回事,是絕對。因為眾生有堅固的我執,相信科學,相信物質。所以證明這個神識是根本存在的,靈性不滅,還沒有成佛以前,靈魂也不滅啊。所以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是這樣來的啊。

所以人不是只有一世,老和尚說,人如果只有一世,那就是很好辦啦,那何必修行呢?人不是只有一世啊,人不是一死就了,這人一死就沒完沒了。所以人身很可貴啊,一失人身就沒有機會修行,要再重來的時候,以前我們老師跟我們講過啊,說你現在薰習佛法,如果你有薰習到般若,譬如說你現在,雖然你還沒有開悟,你可能也沒有辦法,還不一定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你已經有薰習般若了。

譬如說你這一世,你薰習的程度,大概是我們,用簡單的比喻說,你薰習二十分,你已經到二十分的基礎了,那麼你下一世再來,你從二十一分開始修起。你現在有薰習這個金剛般若。所以老師講,我們這個種性裡面有菩薩種性、有外道種性、有不定種性,他說,你一定要薰習菩薩種性。他說,千萬不要去薰習那個外道種性跟那個不定種性。什麼叫不定種性呢?一會學基督教,一會學回教,一會學道教。就像金地藏菩薩說的一樣,金喬覺菩薩說的,他在當新羅太子的時候,他在讀那個儒釋道三經的時候,儒家、道家、佛家的時候,他說汝佛家最究竟。

所以老師說,如果你是修不定種性了,他說,你下一世去投胎的時候,你剛好到一個外道的家庭,他說,你的薰習,從年輕薰習,就是在修外道薰習,他說,那痲煩了,你要脫離就很困難了。老師說,如果你薰習的是金剛菩薩種子,你下一世萬一是到外道家庭,你馬上彈出去,一接觸三寶,你馬上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我過去生應該是有薰習菩薩種性的。我是出生在一個道教的家庭,我爸爸他也沒教我佛法啊,可是我現在是研究這些三藏十二部經典,我皈依三寶,依佛的教誨在講經,學習講經說法,薰習的就是這種菩薩種性。這在你的阿賴耶識裡面、你的神識裡面,要種下這樣的種子。

所以我們要了解,阿賴耶識掌控生死輪迴。所以佛教相信,在「『有情眾生』在累世生死輪迴過程中,存在某個不生不滅的『識』」。那個不生不滅的識就是「菴摩羅識」,就「空如來藏」,就是第八識的「阿賴耶識」,它是掌握那個輪迴。我們剛才有講說,那箇中陰身他是短暫的,也就是說,「『前六識』會因為生死輪迴而生滅」。所以,佛教常說,真如佛性是不生不滅的,但是因為我們的真如佛性「被無明雜染所覆蓋」,「所以稱為『阿賴耶』」,而由不清淨的第八阿賴耶識「掌控生死輪迴的一切,隨著心中的污染而幻化一切」。

佛陀教育基金會的創辦人簡豐文老師,我非常敬佩他,雖然他是修禪宗的,但是我覺得說,我們都是皈依佛陀的教誨,八宗都是佛陀所說的,我們也要僧贊僧,佛法才會興,所以我對老師非常地恭敬。老師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簡單地說,就是說你沒有破根本無明,你沒有破塵沙惑,你沒有破見思惑,但是你現在心很清淨,如果你還有五欲六塵的欲望,可是你沒有禪定功夫,你的心也沒有像色界天跟無色界天那麼禪清淨,那麼你的佛性真如就變現成欲界六天的果報給你,你就到那個地方去當欲界天的天人。你如果修五戒十善,上品的五戒十善,或者是你有修慈悲喜舍,你就到欲界六天去當天人了。那如果說,你見思惑也沒有破,塵沙惑也沒有破,根本無明也沒有破,你染著貪瞋痴非常地重,你的真如佛性給你變現成三惡道的法界,你臨命終的時候,中陰身就去那個地方報到了,一出來就改頭換面了,就是《無量壽經》裡面講的,「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根本來不及救了,那怎麼辦呢?那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轉識成智是很重要的。

為什麼〈慈雲懺主淨土文〉裡面講說,「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他後面加一個「如入禪定」,對不對?「預知時至」是功夫,歷來祖師都示現給我們看,六祖大師啦、海賢老和尚啦、印光大師啦、蓮池大師啦、蕅益大師啦、永明延壽大師啦,我在講課裡面講了太多大師了,統統預知時至,十個,九個念佛成就的。禪宗也有,不是禪宗沒有啊,《景德傳燈錄》裡面,你看那些禪宗的,也很多有修有證的,只是說黃念祖老居士說,現在這個年代,禪宗要修成就不多了。因為現在末法時期,是念佛成就嘛。你看,鍋漏匠也是預知時至。「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最後「如入禪定」了,「佛及聖眾」,「來迎接我」。

所以一般所謂的「靈魂」比較像佛教講的「中陰身」。

所以「中陰身」跟「鬼」是兩回事。「佛教講的六道輪迴是一種複雜的因果過程」,所以生死過程中的變化很大,「也不盡相同」。至於鬼道,「鬼魂」跟「靈魂」,「這些都是一般世俗的模糊說法,一般世俗可能沒有清楚的界線,而佛教則不同」,佛教認為,鬼是一種三惡道的眾生,「和死後的『中陰身』是兩回事」的。「靈魂」的用法是在一般民間,「『靈魂』一詞或許沒有佛教探討得深入,但是也不算虛假,只是比較模糊不透澈」而已。

以上,我就簡單稍微解釋一下「靈魂」跟「神識」的不同。那重要性是我們必須要了解這個阿賴耶識的重要性,它掌控你的生死輪迴。所以你就必須要修到你的阿賴耶識裡面,念佛的種子多於你的貪瞋痴的種子,或者是說,你念佛的能力跟功夫把你的貪瞋痴伏住了,你至少要這樣。那就看你平常的對應了,你做人處事的對應了,如果你很容易生氣,你很容易起煩惱,往生很困難。你平常如果說,碰到不順的啦,或是逆境啦,或是人家毀謗啦,你馬上就轉念了。馬上就轉念以後,這個就是什麼?雖然你不是做到轉識成智,但是你把這個境轉掉啦,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心就清淨了,你轉成阿彌陀佛。

所以李炳南老師說,看你的阿賴耶識裡面是哪個種子強。臨命終的時候,神識出離,強者先牽,就好像一棵樹一樣,平常都往西邊倒,到臨命終的時候,怎麼往東邊倒呢?不可能啊,它一定往西邊倒的啊。你如果都是往西方,你都是念念求生西方,它一定往西方倒啊,對不對?

所以今天我們就利用這個機會,把「神識」跟「靈魂」稍微再深入探討一下。

再來,『肆行罔忌』,「肆行」是任意妄為,「罔」就是通無的意思,就無所顧忌了,沒有顧忌了。那「忌」呢?沒有在怕,現在的用詞叫沒有在怕。現在人就是「肆行罔忌」了,也不怕輪迴,也不怕報應,也不怕下地獄,什麼都不怕了,「肆行罔忌」。所以印光大師說,怕死是好的,要不怕死就痲煩了,所以要把一個「死」字掛在額頭,他才會想要求出離。所以「肆行罔忌」,就是任意妄為,無所忌憚。

『吾儕』,「儕」就是輩分的意思,「吾儕」就是我們同輩,我們的意思。

再來,這段經文的最後一段,這一句的這個經文,『識得此篇開端語,亦思過半矣』,這個我們就來探討「識」這個字。這個「識」很重要,這個「識」就是看透了、悟透了、覺悟了、領悟了,這個「識」,這跟一般的我認識你那個識不可同日而語。「識得此篇開端語」,那你要怎麼樣?要有智慧啊,你要有慧眼啊,那才叫「識」啊。

所以探討這個「識」,我們就說,佛經上講,禪宗裡面講的,佛法上講的,「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在《六祖法寶壇經》裡面,六祖大師也給我們這樣開示。所以如果你把心認識的清楚,那大地連一寸土地都沒有。為什麼?都「變成黃金為地」了,「七寶莊嚴」了,你看到人也是佛,你看到螞蟻也是佛,你看到水就是琉璃,你看到樹就是七寶樹,你看到所有眾生都變佛,你看到蚊子也是佛。這是什麼?這叫「黃金為地,七寶莊嚴」,這「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你所居住的環境統統變成極樂世界了。可是有些人說,可是我看的不一樣啊。那當然不一樣啊,因為你不認識你的心啊,如果你認識你的心,你就不會啦。因為你戴了一個有色眼鏡,你看到的境界就是有色。

所以我們佛門裡面有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所以一定要有這種禪定的功夫,因戒得定,因定發慧。你要去認識自己的本心,你的心起心動念了沒有,你的心攀緣了沒有,你心安住了沒有,你心動了沒有。你要識自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所以如果你戴紅色的眼鏡,你看到外面世界就是紅色的,你戴黑色的眼鏡,看到外面就是黑色的。所以這個地方,你要了解,如果你沒有妄想雜念,那這個世界就沒有塵土了,那這個世界就沒有怨恨惱怒煩了,如果你沒有妄想雜念的話,那這個世界變成琉璃世界了。

所以我們那個蓮友王觀如女士,一、二十年前,在我們台北市的福州街,台北市立婦幼醫院生產。她生產的時候羊水先破,接生的醫生晚到,結果流血過多,神識出離,出離了十一個小時。離開了婦幼醫院以後,她所熟悉的台北市的福州街,四周全部都變了,建築物也不見了,街道也不見了,變成一片冰天雪地。

結果她在那個神識出離的時候,離開那個婦幼醫院的時候,她還看到她自己的流血過多、臉色蒼白的色身,她還跟她問訊,她說,妳好可憐喔,妳怎麼臉色蒼白?她不知道那是她的前身。她在中陰身的時候,她還記得跟她講一句阿彌陀佛,可見我們這個王女士本身也有念佛種子。所以我在老和尚那個學習班報告的時候,老和尚說,這位王女士善多於惡,所以在中陰身的時候見到地藏王菩薩。所以證明我們剛剛前面討論過,佛教講神識離開肉體的時候有一個中陰身,她中陰身見到地藏王菩薩。還沒有去轉生以前,那箇中陰身在那邊飄蕩,那就是中陰身。

所以她飄離開的時候,她還會看到婦幼醫院的情況,她有看到人,也有看到人坐電梯,她說,誒,她也進電梯,說,誒,他怎麼有腳?我沒有腳著地啊?離開這個四大,離開這個四大五蘊,她不需要用腳啦,用飄的啊,所以台灣講那個鬼叫阿飄啊,也是有道理的啊。

那麼她飄離開這個台北市立婦幼醫院以後,出去,街道全部都變了。因為什麼?因為她以前常常到附近去買水果,西瓜,她是我們國內湖南嫁到台灣來的,她先生是文化大學副教授。

我們這王女士最近回到老家,她發願要到老家去講《太上感應篇》,她現在學講經。她現在考上,因為她擔任我們台北我們孝廉講堂所舉辦的二O一五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祀大典暨萬人念佛法會,她是大會司儀的助理,二O一五年、二O一六年,她都擔任助理,所以修到了福報,在去年就考上台南極樂寺的培育講經人才的弘法班,她考上佛學班,在台南極樂寺學講經教。這是為了配合老法師在英國推動漢學院的教育,所以極樂寺特別培養了儒學班跟佛學班的講經人才。我們這個王觀如女士,我們萬人念佛兩位都考上,一個是我們萬人念佛的大會秘書周惠玲居士,還有大會司儀的助理王觀如女士,兩個都考上了。怎麼樣?因為她萬人念佛有修到福報,累積了那個福報,馬上就可以學習講經說法。

所以她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她說,她的神識,中陰身飄離開婦幼醫院的時候,她看到外面全部都變成冰天雪地。結果她就,她也不是慌張啦,她說,怎麼沒有路?怎麼沒有路?正在那個緊張的時刻,前面站了一位,她不知道是地藏王菩薩,戴了法帽,然後拿個錫杖,她也不知道是地藏王菩薩。她說,怎麼沒有路?地藏王菩薩就用錫杖往前面一揮,前面那個冰天雪地變成一條筆直的道路出來,她就走那條筆直的道路又飄回到婦幼醫院。她原來是在三樓斷氣的,但是屍體、大體已經被移到婦幼醫院的地下室太平間。因為接生的醫生遲到,所以她先生非常地不能夠接受這個事實,所以拒絕簽名,這就是因緣。

所以有時候,我們講說,一切法從緣起,那個因緣很重要,因緣就是福報。那這個因緣裡面,也有善因緣,也有惡因緣,在我看來,一切都是好因緣,善因緣也是好因緣,惡因緣也是好因緣,都是覺悟的因緣,都是善根福德因緣。所以我們被人家輕賤,被人家辱罵,我們被人家毀謗,要感恩對方,他成就你,他幫你消業障。

結果我們這位王觀如女士她又飄回去了。因為她先生拒絕簽名,她先生要是同意簽名了,她的屍體就推到冷凍櫃去冰起來,她就回不了陽了,沒辦法回陽,她被冷凍了就沒辦法回陽啦。所以她神識離開肉體總共十一個小時。所以我們今天談到這個「吾」,剛好用這個故事來做一個印證,然後再加上前面剛剛討論過的神識跟靈魂,再加上我們剛才提過的,阿賴耶識非常重要。因為「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就是輪迴身,就是阿賴耶識在決定的嘛,它就是阿賴耶識嘛。

我們往後都會探討到,文昌帝君他在每一世,他當過天人,他當過太子,當過帝王的兒子,他當過畜生道的龍,他當過山神,他當過讀書人,他什麼都當過了,六道全部都當過了。我對這部《文昌帝君陰騭文》,我是真的是也很用心的去了解文昌帝君十七世他都在做什麼。所以往後我們探討,很精彩,真的很精彩。

所以這個王觀如她就飄到三樓的時候,誒,找不到她的屍體啊,她說,怎麼不見了?怎麼不見了?所以你看,這箇中陰身,所以佛法上也有解釋說,他也有見聞覺知的作用啊,不然她怎麼會找到三樓呢?那誰在見呢?覺性在見,阿賴耶識也有見聞覺知的作用,不然她怎麼知道飄回婦幼醫院?她怎麼知道是婦幼醫院呢?阿賴耶識裡面有這個資料,資料庫裡面有這個檔案。所以所有東西都會存到阿賴耶識裡面,她絕對不會弄錯的,她比計算機還準確。

結果她在講怎麼辦的時候,地藏菩薩又出現在旁邊了,用錫杖在地上一畫,圈圈,畫一個圈圈,裡面空掉了,她從那空掉的地方飄下去,就不用再坐電梯了,直接飄到地下室,就看到自己的大體了。護士剛好在那邊做工,工作。她看到她的肉體,她就像倓虛老法師回魂一樣,倓虛老法師也曾經下過陰間,也是一樣,到她的大體的時候,就往後躺下,就像我們要睡覺躺下去一樣,很自然就這樣躺下去,就站起來啦,回魂了,又回到人間來啦。

所以你看中間,有時間跟空間嗎?離開人法界就不同維次空間了,那個算法全部都不一樣了,時間的算法也不一樣。總共離開多少小時?人間十一個小時,她死掉十一個小時。但是她離開的時候,她見到地藏王跟見到冰天雪地,好像沒有十一個小時啊。所以每一個維次空間的時間計算方式是不一樣,這也是,是真的。四天王天的一天,人間五十年,忉利天的一天,人間一百年,那三惡道就更久了。

我們從這個故事來去印證佛法,佛陀說的全部都是真的,我們很幸運現在我們都了解了,那我們就要把握人身好好修行,希望能夠當生成就。

所以你認識本心嗎?你認識本心,你見到你的自性了嗎?自性什麼顏色?它非青黃赤白,非大小方圓,但是它知道青黃赤白,它也知道長短方圓。所以自性它是無相的,它無相,它本體是無相的,它的用是無不相的,它無相無不相,合起來叫實相,所以實相是無相無不相。那無相呢?黃念祖老居士解釋說,「離一切虛妄之相」。如果按照《金剛經》的說法說,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沒有我見、沒有人見、沒有眾生見、沒有壽者見,離開四相四見,他就是見到真心了、見到本心了,就認識本心了。

所以識自本心,自見本性,是大丈夫,是天人師,就是佛。所以你要認識本心,見自本心,就是大丈夫,也就是天上的導師、人間的導師,就是佛。我們如果現在認識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那就是佛,那是眾生成佛。所以我們要是不認識本心,沒有見到本性,那就還要再繼續修行,要努力精進,希望在今生能夠念佛成就,功夫成片,帶業往生。如果你功夫好的話,你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這是這一段我們名相解釋,我們探討到這裡,就把這幾個名相注釋,我們我們把它解釋一下。

接下來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我們以前《感應篇》都叫白話解說,那我們這裡《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我們就用白話解。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的翻譯:

本篇中所說的,都是帝君現身說法。因此以「我」字做開端,說我一十七世的事情。特地把我身中,從過去到現在生生世世都不壞的東西,就是什麼?是指我們這一念覺性,指示出來給世人知道。世人只是因為生,但不知道生從哪裡來,只知道死,但不知道死後要去哪裡,要到哪裡去,就說人身體死了,就形神消滅了,一切都沒有了,也沒有來生了,於是他的行為就非常地放肆,沒有半點顧忌。帝君深怕這種思想,自己耽誤自己,又誤了別人,流毒不淺,所以用自己一十七世的事,揭開來忠告天下的人。帝君既然有一十七世,我們也都有一十七世。因此現在種了善因,就想到下一世一定會有福報,種了不善的因,下世就一定不會有好的果報。

這一段,經文不錯,『人唯知道有來春,所以留著來春糓。人若知道有來生,自然修取來生福』。白話的話就是說,人只知道有明年的春天,「來春」就明年的春天,所以「留著來春糓」,來春的稻穀。如果知道有來生,那自然會去修來世的福。體悟這篇開頭語,就等於已經懺悔一半的過失。這個是曾琦雲居士他的註解解釋,這樣也是對的,他說是懺悔一半的過失。「識得此篇開端語,亦思過半矣」,我個人的理解也可以解釋說,如果你明白「吾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這個開頭語,你就領悟了這一半的妙義了,「過半」,過半的妙義,這是我個人的體悟,提供給各位參考。

這一段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最重要的第一段,裡面有幾個重點,我給它分類出來。

第一個重點,了解「吾」字,剛才我們已經探討「吾」字了。「篇中所言,皆帝君現身說法,故以吾字發其端。曰一十七世」,「吾身中亙古亘今」,「特將吾身中亙古亘今,生生不壞之物」,這是第一個重點,我們先探討這個第一個重點。

這個重點,我就引用老法師的說法、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說,我們為什麼沒有辦法契入中道?因為我們有我執,我們分別你我,我們跟人之間就有界限。你只要我一出來,你跟別人就對立了,你跟別人就有距離了,那溝通就有困難了。因為你沒有覺悟,你不知道自他是不二的。

所以我們為什麼不能契入中道?是因為我們沒有覺悟,沒有認識這個本心,沒有認識這個真如自性的我。就像六祖大師在得到衣缽以後,弘忍大師的眾弟子要搶奪這個衣缽,在四處追尋,找尋這個六祖大師藏在何處。其中在出家前當過四品將軍的惠明法師,惠明他出家以前是當將軍的,他就到避難石那邊追到了。他在看到六祖大師的衣缽的時候,因為六祖大師把衣缽放在避難石上面,惠明將軍就講了一句話,他表示也是他懺悔,他說,仁者,仁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這句話就表示懺悔,他是想要求智慧啊。他說,仁者,仁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就是我想要求智慧,我不是要拿那個衣缽,所以衣缽代表智慧。

所以當時衣缽傳給六祖大師的時候,眾弟子就問五祖弘忍大師,說衣缽誰得?弘忍大師說,「能者得之」啊。

這「能者得之」有兩種解釋:

一個是,由事相上解釋是,惠能大師拿去的啊,惠能嘛,惠能大師,「能者得之」。

第二種「能」是什麼意思,你會嗎?你契入嗎?你證悟了嗎?證悟的人拿走了。所以關鍵是在悟。

老和尚說,學佛學了這麼多,修了這麼多福報,老和尚說,夢幻泡影。他說,沒有悟,什麼都假的。所以當惠明將軍在跟六祖大師說這句話的時候,六祖大師馬上在避難石上面跟他講了一句話,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有時候要讓對方開悟,也要用文字般若,雖然佛法說,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名字相,但是沒有文字也不行啊,要教化眾生,你必須要文字啊。

所以六祖大師就說,「不思善,不思惡」是什麼?跳開善惡對待,你好的也要放下來,壞的也要放下來,喜歡的也要放下來,討厭的也要放下來,你唯有放下討厭跟喜歡,你才有辦法見到真如自性,因為你就不會對立了,你就能夠自他不二。如果你有好的,就有壞的在對面等你啊,在對面等你,有一個喜歡,就有一個不喜歡在那邊等你,那就是進入對立。對立永遠怎麼樣?對立永遠是生滅法,對立永遠是煩惱,對立永遠見不到自己的本心,見不到自性。後來惠明將軍就因為這一句開示,他就契入了。所以要探討這個「吾」字開端,你就要放下善惡對待,你就要放下對立,老和尚說,絕對不跟人家搞對立,他要就讓給他,你才有辦法見到這個「吾」字是誰啊。

所以佛法上講的修行,第一個就是先破身見。你看見惑裡面第一個就要先破身見。你破見惑,你就證得初果須陀洹,人天只要來往返七次,就可以證阿羅漢。所以佛法先告訴你,修行,你先破身見再說。那你實在是破不了,佛陀就教你,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念處觀。所以台灣那個在美國弘法的那個妙境長老,妙境長老已經往生了,他是專門講天台宗的,他也鼓勵念佛。妙境長老就說,他說,念佛人應該再加四念處觀。一點都沒有錯啊,因為你修四念處觀,容易把身見破掉,就觀身不淨嘛,比較容易放下貪慾、貪愛。觀受是苦,就會離開苦樂憂喜舍,你樂受到後來也是樂極生悲,也是苦啊。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所以首先佛法是教你先破身見。你這個身是什麼,你要搞清楚啊,這個身是業報身啊,凡是有業報必定會受苦,會有因緣果報。那你要去轉業,你如果是殺生你就要轉成放生,你就要吃素,你這個業報就會轉啊,你這個身體才會健康啊。你要了解這個身是什麼身,是業報身,那業報身就好好去努力啊,去放生啊,用這個身去利益眾生啊,你才會改變這個業報身,你的身體自然就會好起來,你光吃藥沒有用。你一直在那邊煉身體、煉身體,你那個打拳,什麼煉身體,鍊氣功,那個坦白說,我不能說那沒有用,它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為什麼?因為決定這個依報的那個東西,你沒有把它抓到,就是那個心。所以這個身是什麼身?你要搞清楚啊,這個身是業報身。業報身就會有生、老、病、死,就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佛陀說的八苦。所以既然這個是業報身,這個身是假身,假身就會有生滅。覺性沒有生滅,見聞覺知沒有生滅啊。

所以在《楞嚴經》的楞嚴會上,波斯匿王那時候六十二歲,他跟佛陀是同年的,他老了,他就跟佛陀說,我老了。佛陀就問他了,大王,佛陀還尊稱他叫大王。波斯匿王是有修到福報了,他是佛陀的大護法。也就是說,楞嚴會上的功德主就是波斯匿王,他就是打齋供佛,佛陀接受他的供養,剛好有個落單的,就是阿難尊者。阿難尊者遇到摩登伽女,業障現前。阿難有難,佛陀在楞嚴會上用楞嚴神咒,知道阿難有難,就請文殊師利菩薩去救阿難尊者,到楞嚴會上來,才有七處征心的問題。

所以波斯匿王就說,他老了,他煩惱,他還會死掉。佛陀就問波斯匿王說,你幾歲見恆河啊?波斯匿王就跟佛陀說了,我三歲的時候跟我媽媽到恆河旁邊有一家神廟去拜拜。那佛陀就問他說,你三歲見恆河,後來又多久見過呢?他說,十三歲有見過。佛陀說,你現在六十二歲,佛陀問他說,你三歲見恆河,或者十三歲見恆河,跟現在六十二歲見恆河,有沒有什麼不同?波斯匿王說,一樣啊。佛陀說,對啊,那個見性沒有變啊。可是你從三歲已經到六十二,增加了五十九年,你老了,你三歲的時候很年輕,小小的,可是你現在已經六十二歲,白髮蒼蒼了。他因為長得很胖,吃得很好,佛陀說,哎呀,你吃得太好了,這個應該求智慧啊。

佛陀就開示他,他說,見性是一樣的,見恆河水的水沒有變化啊,見性沒有變化啊,但是這個假身有變化,你三歲到現在都已經老了,那不是變化嗎?如果你了解這個道理,你就不會害怕生死了。因為什麼?你還有來生啊,知道有來春,就要留著來春糓啊,剛才講的「人唯知道有來春,所以留著來春糓」啊,「人若知道有來生,自然修取來生福」啊。

所以見性沒有變化,假身有變化。見性是不生不滅的、不垢不淨的、不增不減的。所以《心經》裡面講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什麼?「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智慧,大智慧登彼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經》是觀世音菩薩說的,他說,我有去查證經典,雖然是玄奘大師,去西域取經的時候,經過西域遇到危險,真的是觀世音菩薩教他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他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真的是觀世音菩薩說的。所以,各位《心經》裡面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靈性是沒有生死的,這個就是我們這個經文裡面講,「吾身中亙古亘今,生生不壞之物」,就是講這個覺性,就是講這個見性,就講這個見聞覺知。

所以周安士菩薩不簡單,怪不得印光大師說,他若不是乘本願輪再來,講經說法度生,「說法度生」,我不信也。印光大師說我不相信。他們一個讚嘆一個,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那周安士居士,大菩薩再來的,大菩薩讚嘆大菩薩。所以認識這個「吾身中亙古亘今,生生不壞之物」,這很重要,就認識你的覺性。

這一段我用淨空老法師的開示來做這樣的報告。首先我們要先破掉身見,然後去覺悟我們這個本心,識自本心,了解我們這個自性是不生不滅,老法師特別引用佛陀對波斯匿王的開示,幾歲見恆河?三歲見恆河到六十二歲,那個見恆河的見性一直都生生不壞,讓波斯匿王能夠覺悟,這個假身是有生有滅的。

再來,本段經文的第二個重點,「人惟生不知來,死不知去」,這個就是我們俗話講的,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很通俗的一句話,但是我們很少去探討這個問題,每天都這樣在過日子,一天過一天,也從來不會想說,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從來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只有念佛人,信願懇切,求生極樂世界,除了念佛人以外。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死從何去。為什麼?因為好生惡死,這是人性,人的這個,對這個我貪、我愛、我瞋、我痴,這個我的習性的執著,我執,所以很忌諱談死,所以也看不開。所以印光大師說,修行人把「死」字掛在額頭,可以跟道相應。

一般人活的時候迷惑造業,死的時候無奈,被業力牽引。所以要怎麼樣呢?我們要透過修行的過程裡面,你要先了解,一般的人都怎麼樣?死的時候「被業力牽引」,「倉惶無奈地離去,這種生死都做不了主」。所以縱使你今生是「達官貴族」、是「億萬富翁」,「縱使你是沉魚落雁、貌賽西施,死亡一到來」,你還是必須「捨棄所擁有的一切」。

所以要怎麼辦呢?所以必須要在活的時候,「將身心的妄執,布施給空性;;將安詳喜悅,布施給眾生」。「將身心的妄執,布施給空性」是修慧,「將安詳喜悅,布施給眾生」是修福,福慧雙修,聽佛陀的話。

那麼真正有覺醒的人生,他了解本來沒有生死,對他來講,死亡是一種藝術、是一種表演,我們稱他就叫示現。就像劉素雲的姐姐一樣,她是一種表演。所以一般的芸芸眾生,「有情眾生」,都是「一群迷惑的演員」,重複地「演出痛苦的悲劇」。

再來,我們常常在看歌劇表演,這場成功的歌劇表演,在謝幕的時候,演員到舞台那邊,那一種「喜悅、篤定、感念眾緣的神情」,我們印象深刻。所以在人生舞台上,要謝幕的時候,內心是否充滿著安詳和踏實的覺受呢?如果是的話,可以肯定的說,你這一生一定是盡心盡力地演這一場「『深信因果,植眾德本,淨業成就』的人生大戲」。這句話很重要,如果你能夠把這幾句話落實,「深信因果,植眾德本,淨業成就」,那你這一場人生的大戲演得非常成功,你就知道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了。其實也沒有死,是往生了。那麼你得到人家的掌聲跟讚美,那是一定的。

你看台中蓮社的《近代往生錄》裡面那些菩薩示現,你看林看治菩薩,那個都在表法,那就是什麼?表法「深信因果,植眾德本,淨業成就」。周邦道夫人周楊惠卿,就是我們漢學院的周春塘教授的媽媽,我在《如何依地藏經修行》裡面,我有寫到地藏菩薩的示現、化身,就是周楊惠卿,就周邦道的夫人,也是我們淨空老法師的師母。她的大悲咒非常靈驗的,她的大悲咒可以讓瘋狗被大悲水灑淨以後,馬上就不叫了。她的大悲咒水可以讓驚嚇的小孩子,可以心安定下來。

她後來,她在台中蓮社依止李炳南老師。她在南京蘭園官家的宿舍裡面,地藏王菩薩親自去跟她化緣,去跟她開示。她後來把這個故事講給李炳南老師聽,李炳南老師說,那是地藏王菩薩示現。周楊慧卿到最後她也是癌症,但是她往生的時候,燒出三百多顆舍利子出來。她就是怎麼樣?她的人生大戲,她不僅是輔佐她的先生教育出淨空老法師這樣的高僧大德出來,她也是做到了「深信因果,植眾德本,淨業成就」,當然一定是往生西方的了。

所以死不是滅絕,是另一個生命起點,死亡心念「接續來生的近因」。死亡的心念它是會延續,「接續來生的近因」。所以臨終的願力,臨終的信心,信願懇切,這是重中之重。明白生從何來?死向何去?須要預先做準備,因為一般的凡夫,在臨命終的時候,你要叫他業識放下貪,要叫他轉貪,非常困難,非常困難。要叫他放下眷屬,要叫他放下這個色身,非常非常困難,必須要靠信願念力。

再來,我們剛剛講說,死後有經過中陰身,神識出離。所以雪公說了,何者強?強者先牽。所以念佛重要,你念佛心一出來,佛放光接引,你就到佛國啦。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你也許你這一輩子,是從天道來的,你也可能是從人道來的,但是你走的時候是到極樂世界。所以為什麼臨終要助念?因為臨終助念是怕他中陰身顛倒,因為臨命終的時候,神識出來顛倒了,那如果你在旁邊幫助他助念,往生的人意識一出來,他阿賴耶裡面的念佛種子出來,阿彌陀佛就發光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如果是「證果的人」,家就在極樂,家就在虛空,心等虛空,「就在當下你的心」。沒有證果的人,「處處都是執著,罣礙這個家」,這個娑婆的家,這個煩惱的家,他出生的家,他眷屬的家,他放不下這個家,這個色身也是他的家,這五陰熾盛的色身也是他的家。

所以以前,佛門裡面有一個公案,有一位高僧大德,國王想請他到皇宮去說法,他因為不讓人家誤會說他攀緣權貴,所以他就拒絕不去了。皇帝就很生氣,就下令要把他判刑,來逮捕他。他進到房間以後就打坐,就告訴徒弟說,他們來了,就說師父已經不在了,如果他們不相信,再打開門給他們看。我現在因緣俱足了,我要往生了,因為上輩子,這個國王是我壓迫他的,所以現在這輩子,換成他壓迫我。但是這一個高僧他修到他自己本身對世間的名利他已經毫不在乎,這個叫什麼?這是真的放下的人,他就有這個功夫了。

所以對這位修行已經有成就的人,他知道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了,對他來說,皇帝也不算了什麼。所以真正淨土成就的人,你給他名聞利養,你給他美色,你給他權力,你給他天帝,你皇位都給他,你說我皇帝來認識你,我跟你講,他都根本不在乎。我們修行就要修到這個程度,才有稍許的相應跟信心。

所以這位禪師他兩腳一盤就回去了。因為他上輩子壓迫皇帝、冤枉皇帝,這一輩子也被壓迫了。所以證果的人,家就在虛空,家就在極樂。不證果的人,他處處都是執著,罣礙這個家,最後不得不死去,隨著業力去報到,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說,「出家無家,處處是家」,這是自在啦。「出家無親,處處是親」,天下都是同參道友,都是極樂世界的眷屬,法親眷屬。

這一段裡面第三個問題,人不是只有一世。帝君既有十七世,「則吾儕皆有一十七世」,這個是在第一頁的倒數第二行,帝君既有十七世,「則吾儕皆有一十七世。」這段我們一樣引用老法師的開示。

帝君講他自己十七世所造的業,這個值得我們警惕。《文昌帝君陰騭文》前面有很長一段大篇幅都是在說,帝君說他一十七世為士大夫,所造的業、所受的果報,這個我們以後都會探討到,很精彩,非常值得我們警惕,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尤其在講到他有一世,是擔任劉邦的兒子,赤帝子的兒子如意太子,那一世是最悽慘的。然後他的母親戚夫人被當成豬對待,灌了啞藥,啞巴的藥。那個地方非常精彩,我們以後就會講到。所以這個叫做冤家宜解不宜結。

所以因果是通三世的,不是只有一生。所以說我們學了佛以後要相信,因果通三世,人決定不是只有這一生,如果只有這一生,那何必要修行呢?所以知道自己造業,要覺悟,要有前後眼。什麼叫前後眼?這也是李炳南老師說的,做人要有前後眼。老法師的解釋說,前後眼是要有慧眼。因為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過去已經造了不少罪業,養成深重的煩惱習氣,這個沒有法子。那麼我們現在親近佛法了,我們遇到善知識了,我們知道改過行善了,我們遇到善知識的指點、教誨,我們覺悟了,覺悟以後就要改過自新。覺悟之後就不會為這一世著想,你的眼光就放大了,眼光看到什麼?看未來、看來生、看生生世世,你就有前後眼了。

所以所謂前後眼就是你見到過去,你反省自己過去的罪業行為,你反省到自己這一世的業報身,看到你過去生沒有修好。譬如說你這一世是短命多病,你就想到你過去生一定是造了很重的殺業,這就是要你要見到過去。你看你自己這一生的習氣就知道啦,你看到你這一生的毛病就知道啦,看到你自己這一世的執著就你知道啦,你就知道你過去世是怎麼修的啊。那麼你也看到未來。這個前後眼是智眼,就是慧眼,我們《無量壽經》裡面講,「慧眼見真」,你就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啦。我們要怎樣來為來世著眼呢?這個就對了。

所以做人要有前後眼。我們讀到這一段,我們要記得,『既有一十七世』,就是要告訴你,你要有前後眼,也就是說你要有慧眼。你有慧眼,就能夠去悟透那個「一十七世」。你不要以為說你現在年輕,你時間還早啊,你要知道,活到一百歲,也是彈指之間而已啊,所以要求出離。

《大學》裡面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什麼?第一個「明」就是開發。第二個「明德」是什麼?把我們自性本具的功德開顯出來,「明德」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那「親民」是什麼?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所以「明明德」是自利、自覺,「親民」是覺他。你能夠自覺就是「明明德」,你能夠覺他就是「親民」,最後怎麼樣?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止於至善」,那就是佛的境界啊。

所以《大學》裡面講說「大學之道」,這個「大學之道」是什麼?「大學之道」就是什麼?這個「大」不是普通的大啊,這個「大」是體大、相大、用大,是華嚴的境界啊,是菩薩摩訶薩。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老和尚說,我們要把「止於至善」定為我們的人生目標。這個叫做什麼?知止而後能定,「止」是什麼?「止於至善」。你如果懂這個道理,你就能夠學習這個「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你才能夠消歸自性,對你有幫助,而不是只有讀一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周安士菩薩編述的,那你是只有這樣而已,那你能不能得到什麼啟發呢?能得到什麼覺悟呢?

所以「至善」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叫「知止」。世出世法一切不染叫萬緣放下。老和尚說,禪宗裡面講,人從百花過,片葉不沾身,這是何等的瀟灑,何等的自在的境界啊。你可以看,你可以走一遍,人從百花過,你可以欣賞,但是不帶走一片雲彩,「片葉不沾身」,這就是萬緣放下。來到這個世間,看到這個花花世界,「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有些人,有些講經的人就說,人從百花過,片葉不沾身,老法師說,「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意思是一樣。

所以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至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至善」,我們要把心定在這個目標上,這個叫「知止」。你「知止」以後什麼都不求了。而後定呢?你就入甚深禪定了。「知止」就是把一切煩惱全部都伏住了,把一切煩惱都斷除了,這叫「知止」。而後能定呢?你就入甚深禪定了。入甚深禪定怎麼樣?就「片葉不沾身」了,你就萬緣放下了,對於世間法、出世間法一樣都不沾染,就是宗門裡面說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這是對這一段,「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則吾儕皆有一十七世」,就是人不是只有一世。所以我們必須要定一個目標,知止而後能定,老和尚用儒家的法語,來解釋這個佛家的成佛境界,也是相得益彰。

再來最後,做為我們今天的結論,六道輪迴是真有,所以用帝君的一十七世做證明。在西方流行催眠術,西方已經證明,用催眠的方法,可以回到八十幾年前,八十幾代、八十幾世以前,四、五千年前都有可能。老和尚在開示裡面有提到,甚至到洞穴的時代,還沒有房子,住在山洞裡面,他都可以經歷過,催眠都可以追查得出來。所以按照這樣推算,他來到這個地球,應該有一千次了,出生一千次了。但是老和尚說,來了一千次還沒有離開輪迴,這不是好訊息。沒有離開六道輪迴,輪迴太苦了。如果我們在這個地球上一世、二世、三世都像佛菩薩所說的「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當然是可以啊,那就好了。就好像說,心理醫生說,你所學習的,考試全部及格了、全通過了,通過了那就畢業了,你就不再來了。阿羅漢就是不再來啦,那我們呢?我們是一面消業,一面又造業啊,這個事情就痲煩了。

所以我們應該要怎麼樣?我們應該歡歡喜喜的,不要再造業,順境、善緣,決定不起貪戀,因為你一起貪戀,貪戀又造業了。這個很不容易做主,你在順境的時候,你要說順境不起貪,你除非要有相當高深的定功。達摩祖師講理入、行入,你道理要通達明白。理入呢?達摩祖師說,理入,你要通達明白。那行入呢?達摩祖師說,要「報冤行」、要「隨緣行」、要「無所求行」,最後「稱法行」。「稱法行」就才有辦法順境、善緣,決定不起貪戀,至少你要做到達摩祖師的行入,就是「無所求行」跟「稱法行」這兩個,你才有辦法順緣、善緣,決定不起貪戀啊。但是如果念佛人能夠念到功夫都到家了,順境,他也是阿彌陀佛,逆境,他也是阿彌陀佛,碰到善緣,他也是阿彌陀佛,碰到逆緣,他也是阿彌陀佛,這些齋公齋婆他是做得到的,他是可以做得到相應這個境界,就是順境、善緣,不起貪戀。這種老阿公、老阿婆,我見的很多。反而大部分人都怎麼樣?碰到順境,善緣都起貪戀,老和尚說,一起貪戀就造業了,那造業造輪迴啦。

所以我們要怎麼樣呢?我們碰到逆境、碰到惡緣,我們要感恩、要感謝,為什麼?因為它在消我們的業障,消我們負面的,我們決定不起怨恨、不起煩惱,不怨天、不尤人,知道這是我們過去生所造的不善業所感召來的。其實我個人覺得,一切都是自己感召來的。你今天會碰到這個眷屬,你今天會碰到這種朋友,你會碰到這種逆境,你會碰到這種惡緣,你會碰到這樣的毀謗,你會碰到叫人家輕賤,統統是你自己感召來的,都是因果感召、業力感召的。所以說因果通三世,絕對是千真萬確的。

知道是我們過去生所造的不善業,才有這樣的回報。所以因果的定律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惡報裡面我們必定要怎麼樣?要歡喜接受。歡喜接受,業障消一半,利息還可以抵減,對不對?所以要怎麼樣?要學習普賢菩薩恆順眾生,普皆回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切隨順眾生的因緣。只要沒有怨恨,不怨天、不尤人,能夠隨順,普賢菩薩講過,「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能夠隨喜就成就自己的功德,這是功夫。問題是你根本沒有辦法做到隨喜。所以你不嫉妒就可以隨喜了,你要是嫉妒,你隨喜就隨喜不起來了。

所以逆境、惡緣,惡緣是不善的人,逆境是不好的環境,遇到了,我們要反省、要改過,這是我過去生中所造的不善業所招感的,不用怪別人。以前有位法師要成立道場,被人家毀謗,被人家攻擊,那時候我幫助他。開車經過新北市的隧道的時候,我告訴那位法師,我說,你過去生一定有毀謗別人,你一定有障礙別人,所以你今天要成立道場,就受到這麼大的一個惡緣,這樣大的一個毀謗。這個就是什麼?我們遇到別人所造的不善,我們遇到別人的毀謗,我們要怎麼樣?別人侮辱我、羞辱我、毀謗我、陷害我,都應該生感謝心,消除業障。

《金剛經》裡面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段經文,我們重複地在講座裡面不斷地提過很多次。因為一般人都怎麼樣?被人家輕賤受不了,我執就跑出來,報復心就跑出來,瞋恨心就跑出來了,這樣就到時候變成冤冤相報。從來都沒有把它當成什麼樣?罪業消滅,他從來不會,他沒有覺照能力,他沒有感恩的心。所以我常常這樣,我這幾年這樣在弘法,我常常相信一個道理說,我相信佛菩薩的力量,你只要用一個至誠心就好了,其他不用太多,你用真誠供養,用至誠心就好。我們俗話說,行道有天知,你用至誠心。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接受,我們不服氣,還要據理力爭,那就錯了。

所以老和尚曾經告訴我,他教我說,曾經教我說,在萬人念佛的時候公開的告訴大家,你是要爭的話,就有無窮無盡的災難,你要是不爭的話,就有無量無邊的福報。老和尚講的就是《金剛經》這個道理啊,所以你只要接受就好,才能夠消業障。我們學習什麼?學習孝順心,我接受,不用辯駁,我接受,這樣才能消業障。否則的話,你又造業了,又有怨恨了,你又起報復了,來生還要再來,你的課程沒有修完,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就永遠都是一樣,「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一十七世為輪迴身,那你薰習這個課程對你沒有幫助啊。

最後,本段裡面兩段很好的經文,第一,「將為善,思及身後之福,必果。將為不善,思及身後之福,必不果」。第二,「人唯知道有來春,所以留著來春糓。人若知道有來生,自然修取來生福」。以上兩句法語,各位就把它背起來。我們往後的課程,都會把經典法語朗誦出來,我們就把它背起來,以後做為我們修行的準則。

今天講到這裡。若有講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