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08集


時間:2018/11/13 作者:心愿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08集

《安士全書》(第008集)

黃柏霖老師講於2018年08月22日

台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請各位同學翻開《安士全書》課本第十一頁,第二段,【情動入胎】。

我們看經文:

【帝君曰。予既遷化。將往西方。適至洞庭君山。愛其勝境。因少留焉。予時上無君相臨制之威。下無骨肉繫纍之念。超然物外。此樂何窮。久之。有二仙童。自天而下。以予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一日見一婦人。年三十餘。呼號而來。祭且祝曰。良人不幸。得罪於君。竄死南荒。家鄉萬里。旅櫬難歸。痛念堂有二親。身懷六甲。若山川神靈。察吾夫君。以忠獲罪。憐吾姑嫜。暮景無依。使得誕生一男。以續張氏。縱妾命不保。亦無憾焉。予在雲路中。不勝其悲。涕泗從出。謹按天人之身。無有涕泗。唯當命終之後。五衰相現。腋下始有微汗耳。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忽身墮婦懷。懵然無覺。久之。聞人語曰。是男是男。予開目視之。身在浴盆中。蓋已生世矣。】

好,這一段『情動入胎』,是講文昌帝君祂輪迴的故事。

這一篇故事非常地精彩,雖然它是講一個輪迴的故事,但是它裡面蘊藏著妙義,非常地殊勝。當我在備課,看完這一篇以後,如獲至寶,真的可以從這一篇的垂訓裡面,就根本地體會六道輪迴的問題,妙不可言,非常地殊勝。所以等一下我們會一一來解析、來了解,為什麼會輪迴。這個問題搞清楚以後,一大事因緣就有把握了,往生西方就有把握了。為什麼一位即將往生西方的人,因為信願不堅固,留戀人間的美好山水,以至於在動念之間,動了情執,貶墜到山神、河神。最後入胎,也是因為情執所牽,入胎到人間來投胎轉世。

所以文昌帝君大慈大悲,把祂的故事一一公開,令人非常地震撼,也非常地感動。告訴我們,輪迴怎麼來的;為什麼會輪迴;為什麼情執難斷;為什麼印光大師一再苦口婆心,叫我們一定要信願堅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極樂世界;為什麼祖師大德都是苦口婆心地、不厭其煩地一勸再勸。

歷代的淨土宗的祖師大德,他們都是開悟的聖僧。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說彌陀再來的。徹悟禪師,像徹悟禪師、永明延壽禪師、蓮池大師,這都是禪宗大德,高僧,最後歸心淨土的。他們為什麼完成了《蓮池大師全集》,還有《印光大師全集》,為什麼會這樣?他們就知道,輪迴這件事情,非常非常地必須要警惕。所以這一篇的垂訓,讓我們可以覺悟。

我們先看這一篇的名相注釋:

『遷化』就是死亡。

『適』就是正巧、恰巧、偶然。

『洞庭君山』,「洞庭」指洞庭湖,在今天的湖南省北部,長江的南側,納湘、資、沅、澧四水,四條江匯合,具有調節長江水量的作用。「君山」是山名,位於湖南省岳陽縣西南,在洞庭湖當中,或稱為湘山、洞庭山。所以洞庭湖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湖泊。所以文昌帝君,祂是做這一座君山的山神兼洞庭湖的湖神,水神啦,山神跟水神。

再來下面這個『愛』,貪物、染著之意。

《俱舍論•九》,「貪資具淫愛」。這個貪它是幫助這個淫的,它是幫助淫愛的,貪好美色才起淫心。所以貪瞋痴是三毒,「資」就是幫助啊,那就具足了淫愛啦,所以兩情相悅一定是起了這個貪心、貪愛以後,才會造成淫事的行為,淫愛的行為,所以「貪資具淫愛」。《大乘義章•五末》曰,「貪染名愛。」貪是雜染,所以貪又是愛的同名詞,也是貪跟愛是掛鈎的,貪就等於愛,愛就等於貪,因貪生愛,愛由貪起,叫「貪染名愛」。《唯識論述記•十六》曰,「耽染為愛。」

《楞嚴經•四》曰,「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我們人為什麼互相對立呢?為什麼會互相討厭呢?為什麼會變成冤親債主呢?為什麼變成反目成仇呢?「異見成憎」,就是見解不同啊,我的看法跟你不一樣,兩個就打起來了,甚至對簿公堂,這個就是「異見成憎」。「同想成愛」,兩個銅板,一個銅板不會響,兩個銅板才會響,我們所謂男歡女愛,男的喜歡,女的如果不愛,這個愛也生不起來啊,所以「同想成愛」,兩個都有意思,相看兩不厭啊,情愛就產生了。墮胎也是這樣來的,結婚也是這樣來的,談戀愛也是這樣來,「同想成愛」。

《圓覺經》說,「輪迴愛為根本。」為什麼會輪迴?「愛為根本」,你就喜歡嘛,你愛財色名食睡嘛。不見得是說,這是一般凡夫,就算是修行人也是一樣,愛緣沒有斷的話,輪迴世界就有你的份啊,所以「輪迴愛為根本」。等一下我們就會討論,愛不重不生娑婆。

再來,『祝』就是祈禱、祈求。

『良人』,古時候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叫良人。

以前不叫丈夫,叫良人。現在叫丈夫,一丈之內是妳的夫君,一丈以外妳就找不到了,丈夫就這樣來的。所以古時候,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叫良人,擇良人而嫁。《孟子•離婁篇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它這一段是縮小版,這等於截取了〈離婁篇下〉這一篇裡面的原文,它主要是要提這個良人。所以「趙岐註:『良人,夫也。』」是丈夫。

我們看原文的《孟子•離婁篇下》,很有意思,《孟子•離婁篇•齊人章》,「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所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閒,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這一篇非常有意思,這個《孟子•離婁篇•齊人章》,它這個白話,就「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這個齊國人,這在古時候齊國男子同時可以有妻子跟妾的生活,這中國早期可以有一夫多妾的多妻制,不像現在只有一妻,所以,以前都妻妾成群。

〈離婁篇•齊人章〉這一篇白話的意思就是說,齊國有一個人,他家裡有一位妻子跟妾,而處在屋子裡。有一天,她的丈夫,就良人就出去了,「則必饜酒肉而後反」,每天都是這樣,一定要吃得酒醉飯飽了,他才願意回來。

這有一點像日本,日本人聽說也是這種情形,日本人他們去上班,晚上一定要去喝個兩杯再回家,帶一點酒意,表示說先生在外面很有成就,有人應酬,所以日本的這種小酒吧特別多。所以你注意看那個新聞報導,或者你到日本去觀光,你會看到很多這種小酒吧,高朋滿座,都是上班族的,下班以後,不會馬上回家的,一定在那邊喝一點,小酌一番以後,帶了點,就是微醺,或者醉醺醺的,再回家,表示事業有成。太早回來了,不行,被人家笑,事業沒有成就。這個很有意思的一個文化。

那麼這個齊國人就是這樣,他每天一定要吃飽了、喝醉了,然後才回家。他的妻子就問他啦,請問夫君哪,你今天跟誰吃飯呢?「所與飲食者」,你跟誰吃飯呢?她丈夫每次都是這樣說,哎呀,我都是跟達官貴人、跟有錢人一起吃飯啦。丈夫都愛面子,「則盡富貴也」。坦白說,現在還是有人這樣啦,這個就是比較誇張了,台灣話叫膨風啦,膨風,就比較誇張了,盡其富貴也。

「其妻告其妾曰」,他的妻子就告訴那個妾說了,「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我們的丈夫每天一定要喝得酒醉飯飽才回來。問他跟誰吃飯,跟誰喝酒,他都是說富貴人家,可是從來沒看到一個富貴人家到我們家來作客,「而未嘗有顯者來」,這就露出馬腳了,從來沒看到一個顯貴人家到我們家來作客。

「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我將偷偷地,「瞷」就是偷看,我將偷偷地跟在後面,偷看到底先生跟誰吃飯,「良人之所之」,他去哪裡?「蚤起」,有一天早上就起來了。「施從良人之所之」,他的妻子就尾隨在她丈夫的後面,就一路跟隨啦。「遍國中無與立談者」,走遍整個國家,沒有一個人跟他講話,「遍國中無與立談者」,沒有一個人站著跟他打招呼、講話。

「卒之東郭墦閒,之祭者」,原來跑到哪去呢?原來最後跑到了是東邊的外城,東邊的外城墓地,人家在祭拜祖先,他去那邊乞討人家的祭拜的食物,「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吃不飽了,又到隔壁人家在掃墓的,到隔壁祭拜祖墳的,去跟他再要食物吃,「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這就是我們丈夫他酒醉飯飽的道理。

「其妻歸,告其妾曰」,他的妻子回來以後,就告訴她丈夫的妾說啦,「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我們丈夫是我們一輩子的仰望、寄託。「今若此」,今天怎麼淪落到這種地步呢?到墳墓旁邊乞食呢?「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妻妾兩個人都互相嘲罵她丈夫,然後兩個相擁而泣,在中庭當中。「而良人未之知也」,她丈夫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又跟他妻妾顯示,他今天又跟誰吃飯了。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最後就重點是這句話啦,由君子的角度來看,一般的芸芸眾生,一般的民眾,一般的凡夫,想去追求富貴、利益、發達,想要去求功名富貴,大部分都是不擇手段,用盡心機,大部分都是這樣。「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當他的妻妾知道她先生丈夫是用這種手段去謀得這個財富,去謀得這個官位,會感到很羞恥啊,「其妻妾不羞也」,他的妻妾不感到羞恥,不相擁而泣的,幾乎很少啊。這個就是《孟子》在探討,所謂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我們要求功名富貴,我們應該學袁了凡先生。我們求世間法的、世間的功名富貴,我們應常怎麼樣?學袁了凡先生改變定數,「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創造變數出來,改變定數。像袁了凡先生,他不僅可以求得功名,而且命中無子變成有兒子,本來是短命的變成長壽。這樣要從因地下手,去求富貴利達。所以這個良人到墳墓間去乞食,回來「驕其妻妾」,這也是《孟子》要給我們的一個啟示,就是功名富貴不是說用這種方式去追求的。

好,這一段最主要是講一妻一妾,我們這裡面講良人,所以附帶解釋這個〈離婁篇下〉這個典故。所以我們一般講說享受齊人之福,就是這個意思,成語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齊國那時候可以有一妻一妾,所以說享受齊人之福。

再來,『竄死』,「竄死」就是貶逐而死,被貶官以後死在異地,他鄉異地。

『旅櫬』,「旅」就是客居外地,「櫬」就是棺材、棺木。意思就是說,因客死他鄉而停羈他鄉的棺木,這叫「旅櫬」。以前我們知道國內很大,中國地大廣博,所以有時候去外面做生意、擔任官職,有時候就會這種情形,「旅櫬」,要運回家鄉,落葉歸根,就會有一種因客死而停羈他鄉的棺木。

『身懷六甲』,「六甲」,據說為天帝造物之日,後來因以身懷六甲,謂婦女懷孕。

再來,『姑嫜』就是丈夫的父母,這是以前的稱呼。

『暮景』就是年老的景況。

『雲路』就是雲間、天上。

『懵然』是糊塗無知的樣子。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情動入胎」,就是情動入胎,為人作子。帝君說,我已離開人世了,正在往西方走去。路過洞庭君山,被它的優美景象所吸引,就稍微停在那裡一會兒。這時候,上無君王管制的威脅,下無骨肉牽掛的念頭,真是逍遙自在,成為世外之人,多麼快樂啊。過了一段時間,有兩位仙童從天降下來,擁戴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水域的主管,就是山神跟水神,君山的山神,洞庭湖的湖神、水神。

有一天,我看見一個女人,年紀三十多歲,大哭而來,祭拜時說道,我的丈夫不幸得罪了國君,被放逐,死在南方邊遠荒涼地區,離家鄉有萬里之遙,棺材難以回去,不能埋骨故里。痛念家有雙親,我已身懷有孕。如果山川有靈,考察我丈夫因忠獲罪,可憐我的公婆,晚年無依,就請降生一個男孩來續張家之後,即使我的命不能保全,我也沒有什麼遺憾。我在雲中走過,看見這個情景,禁不住心中為她悲痛,同情之淚潸然而下。

謹按,就是天人的身體,已經沒有眼淚鼻涕啦,只有在命終的時候,出五種衰相。五種衰相,這個等一下我們再解釋。腋下才開始流微汗,帝君這個時有眼淚鼻涕,可以推知祂當時是在神道中間,不是天人,天人是五衰相現。忽然身體墮落到這女人的懷中,糊裡糊塗地沒有知覺了。過了很久,聽到有人說話了,說,是男孩,是男孩。我張開眼睛一看,身體已經在浴盆裡面了,此時我已經投胎出世了。

剛才提到這個『五衰相現』,天人他有天福,有福報,但是天人他福報用盡,還是貶墜。他要貶墜之前會有五種衰相:

第一個,「頭上花萎」。天人頭上都有花,他的花開始枯萎了,「頭上花萎」。

第二,「衣裳污垢」。天人的天衣開始會有污垢了。

第三,「身體臭穢」。身體會發生異味出來。

第四,那「腋下汗出」。腋下會流汗。

第五,「不樂本座」。他就不喜歡坐那個天人的位子,「不樂本座」了。

以上這五個是天人的五衰相。

那麼這一段裡面,剛才我講過,有蘊含很深的妙意在裡面,所以我們逐一逐一地探討。我們這一段先探討,探討一跟探討二。

探討一,我們先來探討愛不重不生娑婆。

帝君祂本來要往生西方,但是經過洞庭君山的時候,被這個美麗的勝境所吸引了,所以停留了片刻。這個叫做什麼?這個叫做六根對六塵的時候,已經起了攀緣取捨心了,也就是我們講住相生心了。

所以證明在往生西方的這個身裡面,他還是有見聞覺知,所以他看到洞庭君山的美麗勝境。所以我們今天探討的就是說愛不重不生娑婆。他本來在那個地方的時候,他本來是想說稍微停留片刻。那個時候因為大概祂也是一個從事公職的人員,官宦人家,所以祂說,『上無君相臨制之威』。『下無骨肉繫纍之念』,祂也有家庭,但是情執還是沒有斷。

祂這個時候祂自己覺得祂『超然物外』,事實上祂也沒超然物外。換句話說,祂的禪定功夫還不夠,祂沒有把煩惱伏住,也就是說沒有伏惑。李炳南老師說要伏惑。什麼叫伏惑?眼見色,耳聞聲,可以把煩惱習氣伏住,讓煩惱種子不起現行,這叫伏惑。這個時候,眼見色的時候,變成阿彌陀佛了,耳聞聲的時候,也轉成阿彌陀佛,他自然就流露出來,就變成阿彌陀佛了。

黃念祖老居士說,你把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的妄想,轉換成一句阿彌陀佛,這是總持。因為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壽就是自性,就是菩提自性。雖然他沒有證得自性,他沒有斷煩惱,可是他伏惑以後,他帶業往生。他到極樂世界以後,他就能夠巧入無生,暗合道妙,這個念佛法門的殊勝在這個地方。

可是問題這個時候,你離開佛了,那就跟娑婆相應了,那就是看到洞庭君山,被這個美麗勝境迷惑了,迷惑就動心了。你只要一心動,你就起心動念了,你只要有動念,老法師說過了,你只要動念,那就有命運了。為什麼聖人沒有,為什麼聖人他可以,他還了命債跟錢債以外,他可以離開三界六道的輪迴?他可以離開十法界?因為聖人他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他證得無生了,他念不退了,所以他離開十法界,入一真法界,是這個境界。

所以文昌帝君祂雖然是有修行,但是祂碰到這個美麗的河山景色的時候,祂還是心動了。所以祂這個地方,祂其實沒有辦法完全超然物外,祂自己做不了主。祂如果做得了主的話,祂應該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了了知,了了見,知道它是洞庭湖,知道它是君山,雖然美景還在,但是祂人從百花過,但是片葉不沾身,祂要有這個功夫啊,那才是真正的超然物外,祂可以自己當家做主。

為什麼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你用佛號把煩惱伏住以後,你就可以當家做主了,這等同是禪宗裡面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它的殊勝在這個地方。所以老和尚說,我們做不到無念,無念就是怎麼樣?無念是當家做主,無念是離開相對待,它既不落有邊,也不落空邊,無念是非常高的境界。老和尚說,我們做不到無念,無念就是正念。老和尚說,你只要把這個阿彌陀佛念到我放下來了,念到我伏住了,把我伏住了,你把我念空掉了,那你就相應無念了,你就可以相應無念了,往生就有把握,那才叫做超然物外。

如果是超然物外的話,祂只能說祂可能有一些修行的功夫,但是信願不夠堅定。這個時候一動念的時候,你看馬上招感天神就派兩位仙童下來了。你一動念的話,馬上仙童就下來了,恭請帝君你擔任我們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做我們的山神跟河神,就確定了,這也是福報。第一個動念變成山神湖神。

第二個動念就到人間來投胎轉世了。祂的母親在人間,祂在那邊當君山的山神跟湖神的時候,跟祂有緣的這位婦人來了,這也是跟祂有緣。所謂來當夫妻、子女,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四個因緣來的。這位忠臣之家,因為她的丈夫良人因忠獲罪,「竄死」他鄉,「旅櫬難歸」,沒辦法運回來。正好她懷孕了,「身懷六甲」。堂上有公婆。她祈求山川神靈,念在她丈夫因忠獲罪,希望賜個兒子給她,可以傳張家之後,縱使『妾命不保』,她也沒有遺憾了。

結果文昌帝君在雲路中動了情執,流下眼淚,涕泗而從出,祂流下鼻涕、眼淚。流下眼淚以後,就墮入懷中裡面去了,就聽到人家說,是男,是男的。眼睛一張開,已經在臉盆裡面了。

所以我們今天就探討愛不重不生娑婆。

《地藏經》裡面有一段經文,老和尚特別把這一段來開示,「如魚游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

這一段經文來形容這一段實在是太恰當了。

「如魚游網」,「魚」比喻眾生,六道裡面這些眾生就是魚,願者上鉤,願者上鉤嘛,魚喜歡吃魚餌,魚就比喻眾生。

「網」就比喻六道,三界六道。

「長流」比喻造業,「將是長流」,永遠沒有止盡的一條不歸路,就是造業。「長流」比喻造業,永遠不斷在造,假如沒有覺悟的話,永遠不斷地在造,為什麼?因為從來沒有覺悟過,從來沒有往生過。

「脫入」就是比喻生死輪迴。

正是比喻六道裡面的眾生性識無定,他為什麼性識無定呢?因為真妄和合。他如果是成佛了,他成分證佛了,他是轉識成智,他就定慧等持了。但是眾生他是性識無定,因為他是名字佛,他是理即佛,但是他做不到觀行即佛、相似即佛,更不要講說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那才是轉識成智。所以眾生性識無定,性是如來自性、是本性,性體是佛性。

但是「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以後,無明業相、能見相、所見相,這是三細相,你見不到的三細相,非常微細。再來,智相,開始分別境界。相續相,那個妄想不斷不斷地如瀑流,相續如瀑流,就像瀑布一樣,沒有止境地一直出來。再來就執取相,那個第七識的末那執著就堅定地執著,一定要這個東西,一定要這個人,一定要這樣,末那的執著,執取相。那就有一個名字讓他喜歡,讓他愛,讓他討厭,那個叫計名字相,就開始有一個名字了,誒,我很愛她了,她很漂亮啦,有這個計名字相出來了。最後,開始產生造業,去追求,去造作,起業相。最後,帶著這個業去輪迴受報,業系苦相。這個冤親債、男歡女愛就是從這樣的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產生出來的,這叫性識無定。

就像魚游來游去,沒有一定的方向。你看那個魚,你在湖裡面或在水裡面去看,那個魚牠游都沒有方向的啦,沒有一定的方向,哪個地方有魚餌,就往那個地方游,沒有一定的目標啊。常常游到網裡面去,都還不知道啊。網是羅網,魔的羅網,魔是貪瞋痴,魔是什麼?魔是折磨,你自己自動跑進去折磨的,你的身心永遠在受折磨、在受摧殘,苦不堪言。其實為什麼後來會痛苦?會受折磨?其實是你剛開始那一念不覺嘛,背覺合塵以後,就是「如魚游網」了。

所以根本的原因,佛法當中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念不一」就是你沒有辦法正念現前,或者伏住煩惱,那是沒有辦法生淨土的。說明六道輪迴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情執。這個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在這裡被這個洞庭君山的美色所吸引,也是動了情執。被祂的母親,這位婦人,哭嚎而來,前來祈願、來祭拜、來祈禱,也是動了情執。祂「在雲路中」,『不勝其悲,涕泗從出』,就流下同情的眼淚,動了情執。所以情執是六道輪迴根本的原因。

情是什麼東西呢?老法師說,情就是智慧。有的人說,誒,情為什麼會是智慧?迷的時候叫做情執,悟了的時候叫做什麼?覺有情。覺有情是什麼?覺有情是菩薩,覺悟的眾生就是菩薩啊,迷的眾生叫做情執。所以情是什麼?情是智慧,覺悟了它就是智慧了,迷的時候就是輪迴跟煩惱。所以迷的時候它是情,悟的時候它是智慧。所以問題不是從你這個情執來看,它情裡面產生執著了,你要是不迷,這個情是覺有情。

所以佛常在經上講「煩惱即菩提」,覺悟的時候煩惱是菩提,迷的時候菩提變煩惱。佛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也不垢不淨,迷了時候,菩提變煩惱。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智慧是無量無邊,煩惱也是無量無邊,這一迷一切迷,把你自性裡面的無量無邊的智慧統統變成煩惱、變成情執。一旦覺悟以後,所有一切無量無邊的煩惱,又恢復成無量無邊的智慧。所以我們禪宗講一句話,還沒有修行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透過修行以後,有一點覺悟了,誒,知道這是因緣所生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了解因緣所生法,它是空性的。

等到你修行到圓滿,回到原點的時候,三百六十度回來原點的時候,你還是要「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還是跟眾生講同樣的語言,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但是心境完全不一樣,已經悟到當下的一念覺性,了了見,了了知。

今天我在讀《金剛經》的時候,佛陀說,所謂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所謂善法者,我們說這個是好事一件,結果好事搞了半天,動了情執以後變成壞事,變成惡事了,起煩惱了。所以你要去覺悟,它是因緣所生法,它是緣起之法,緣起之法它本質就是空性的,它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不要動了情執。講得更白一點,你所用的依報世界、正報世界,都是借你用的,你不要起了執著,他就是菩薩的化身。

所以所謂善法,如來說即非善法。如果你能夠了解前面這個所謂善法,它是假有的。如來說即非善法,如來,佛陀說,自性裡面沒有這些東西,自性它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無動搖。所以如來說,也可以說佛陀說,也可以說如來自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它是本自清淨的,所以如來說即非善法。如果你能夠體悟這個空,真空,再體悟前面那個如來說所謂善法,假有,你能夠空有不二的時候,進入第三階段的時候,「是名善法」,那才是真正離開輪迴的善法,那才是解脫之法。你要去體悟這個佛陀所要講的這個空假中,一心三觀的妙義。

所以一念之間,一定要覺、一定要明白,六道眾生所講的情、所講的愛,他前頭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在於什麼?性識無定。所以老和尚為什麼說,愛人講的話,聽聽就可以,不要當真,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覺悟,他根本的前提就是性識無定,他會變的,因為心是生住異滅的。你只要是凡夫,動念了,起心動念,他一定會變,這是生住異滅的。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所以老和尚說,六道眾生所講的情跟愛,他的前提是、原則是性識無定。換句話說,他的情無定,他的愛也無定,會變化的。各位要好好去體會這句話,你才有辦法跳脫羅網。這個覺悟了,講實在話,你可以六根對六塵,用根性不用識,舍識用根了,你可以做主了,在境界裡面可以做主。

所以今天愛了,明天不愛了,今天有情了,明天絕情絕義,無情。我們每天看了這麼多的愛情故事,這麼多的夫妻對簿公堂。昨天還有一個好朋友打電話給我,我的好朋友啊。他的丈母娘在我們台北市的中山區有一棟房子,以前孝順,供養她的母親,就是我朋友的丈母娘供養她的母親,給她母親住了,孝順,好事。結果她母親往生以後,房子空下來。那母親總是比較疼弟弟,讓給弟弟住。住到後來漏水了,弟弟不修,因為房子不是他的,他不想修啊,就表示現在人都是自私自利,他房子不修,漏水了,好了,就搬出去住啦。那我朋友的丈母娘就拿回來自己修啊,因為所有權是她的嘛,她就修好以後,她弟弟到中山分局去告她說侵占。

昨天打電話給我們講。我說,走官司,對簿公堂,父母是「貽親羞」,父母是會感到羞愧的,這「德有傷,貽親羞」,這乾不得的,不用幹這種事。他一定要拜託我,我沒有辦法,我說,好,警察秉公處理,好不好?但是我最後講一句話,因為我不想介入你這個因果跟共業。我說,你告訴你丈母娘,量大福大,有福報的人,要跟沒福報的人分享福報。世間的無常,生命無常,人命是在呼吸間,為了這點小事,為什麼姐弟變成反目呢?變成冤親債主呢?來世還是冤冤相報,何苦來哉呢?

我附帶後面講這句話。你拜託我,我有時候人情上不好意思,說不過去,但是我是一個學佛人,是一個講經的人,我不能說,在人情世故,我必須兼顧,但是因果道理,我必須講給你聽。我最後跟他講,有福的人要跟沒有福的人分享。菩薩有福德不受福德,那才是真正的福德,那個福德是跟功德相應,那不是錢可以計算的,那是慈悲喜舍,那才是真正的福德。但是我講歸講,我不曉得他聽懂聽不懂,我沒有辦法,凡夫畢竟凡夫啊。

所以你一定要懂得,世間人不管怎麼樣地講情、講義、講愛,你一定要心裡清楚,明明白白覺悟,那是什麼?虛情假意,可別當真,當你當真,你真就上當了。上什麼當?生死輪迴的當,不是真的。真的愛、真的情,跟諸位講,菩薩才有,佛菩薩才有。永遠不會變。永不變心,就是佛菩薩,永遠都痴痴在等你往生極樂,永遠不變。因為佛菩薩他是性識是定的嘛。

誒,這個地方有人就會問說,那佛菩薩不是覺悟了,他怎麼還性識是定?他還有識嗎?跟各位報告,他開悟以後,他轉識成智,他那個叫什麼識,你知道嗎?菴摩羅識,在佛經上的解釋叫菴摩羅識。那我們呢?我們叫八識五十一個心所,天南地北。他們那個覺悟是轉識成智,那個識叫菴摩羅識。佛菩薩的性識是定的,凡夫眾生的性識是不定的。

所以佛菩薩那個情,真的情、真的愛,他不用情跟愛的名詞,他用什麼?他用慈跟悲。悲就是拔眾生之苦,慈,給予眾生安樂。所以佛菩薩的情是給眾生安樂,這叫慈。佛菩薩為了憫念眾生,所以拔眾生出離六道的苦,這叫大慈大悲,這叫佛菩薩是用慈跟悲。所以慈悲是真情真愛,永遠不變,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我們要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真正有情,真正愛護,永恆不變。所以假如你是這樣對待眾生,你就是佛菩薩,你真正是有情有義,真正是愛護,永恆不變,這就是佛經上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多說幾句,就佛在一切經裡面,可以說四十九年佛常說,不知道說多少遍了,總是在提醒我們。佛當年講經說法,天天有新來的聽眾,佛都很慈悲。

所以為什麼佛在講經的時候,裡面有長行文、有偈語?

你們注意看佛在經典裡面,一定有長行文,後面有一段偈語,尤其是《華嚴經》特別多,還有其他大乘經典也有,為什麼?因為佛在講經的時候,有些人他聽一堂課,有些人到了一半才進來,佛非常慈悲,不忍眾生聽不到他前面所講,所以後面用偈語做一個總結。像《無量壽經》裡面有很多偈語,那都是什麼?那都是佛陀先講完長行文,後面再講偈語,其實那內容是大同小異,是一樣的。這叫什麼?「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有一個人是新來的,重要的開示沒有聽到,你看佛都要重複說一遍,佛這麼慈悲。

迷失了自性,心性是不定的,所以這個裡面生出來的情跟愛是短暫的,是很容易產生變化的,決定不是真的。我們必須要學佛,學佛的情、學佛的愛是真的,永恆不變。而且他情與愛是清淨的,一塵不染,是平等的。不是對這個人愛,對那個人就討厭,沒有。盡虛空遍法界,對佛菩薩敬愛,對地獄、鬼道、畜生也敬愛。

所以有一次我們一個蓮友,因為現在網路很發達,他就設計了一個,在我們臉書,我們這個海外叫做FB,叫臉書,他在臉書裡面就鋪了一張相片,就一個小朋友跟一隻鳥頂禮。然後旁邊是老和尚他的開示,老和尚說,對佛菩薩的恭敬是如此,對魔恭敬也如此,才是真正的恭敬,那就是佛。

所以我們這位蓮友推出這個臉書的照片以後,跟這個法語,一天之間,點閱率七萬人。這叫什麼?就是佛菩薩的情跟愛是清淨、是一塵不染的,他對佛恭敬,對魔一樣恭敬,他對親人恭敬,對敵人也恭敬,這了不起,這是真正的平等,他不是對這個人愛,對那個人討厭,沒有。他盡虛空遍法界,對佛菩薩的愛,對地獄、餓鬼、畜生也敬愛,地藏王菩薩就是這樣。這個敬愛一定是平等的,不會說對佛菩薩多一分,對畜生少一分。

所以我在講《壽命是自己一點一滴努力來的》裡面那個陳女士的故事,她家要發生火災的時候,後來她三個小孩跟她員工沒有被燒死。陳女士是大慈大悲,我在講座故事裡面講很多。她夏天的時候,她經過台北市衡陽路,她帶了三個小孩,在台北市的中山堂隔壁衡陽路跑出一個算命的,一定要跟她們三個小孩算命。她們三個小孩就喜歡這個老伯伯,說,好了,給他算了。媽媽就不要,媽媽是大學畢業的,這陳女士。結果那位算命先生就看到三個小孩都是短命相,在夏天就會被火燒死。最後離開的時候,含著眼淚說一句話,老天無眼,老天無眼。不用收錢了。

結果她們經過台北市新公園的時候,二二八公園的時候,剛好看到一群人把一個老婆婆圍起來,老婆婆呼天搶地的跟大家哀求,她兒子在台大開刀,需要一筆五萬塊的現金周轉,保證金。這小女生鑽進去人群,從人群裡面鑽進去看,她說,妳不用哭啦,我叫我媽媽救妳。出來跟她媽媽說,媽媽,妳一定要救她這個人。她媽媽沒有辦法,就從皮包裡面拿了幾萬元,再向附近的商家再借幾萬,湊五萬元,到台大醫院,把她兒子救活了。

陳女士喜歡看書,在台北市的牯嶺街,常常有這些舊書攤,這些老兵總是白天從房子裡面把舊書搬出來,晚上又把舊書又搬回去了。陳女士非常地慈悲說,你這樣總共多少本?他說,十萬本。我全部給你買下來,我買回來家裡自己慢慢看。

所以有一天,就要發生火災的前幾天,她家來了一大群的螞蟻,陳女士就在旁邊放了糖跟水給螞蟻吃。她女兒就跟媽媽講說,媽媽妳不要,妳怎麼還放糖跟水呢?那不是引來更多的螞蟻嗎?她媽媽就講這句話,妳把牠當成自己的女兒、兒子,妳會不會給牠吃?她女兒說,會啊。她說,那你把牠當成女兒就好了,當成兒子就好了,妳就不會說牠是螞蟻了。這是對佛菩薩恭敬一分,對畜生也是恭敬一分,這樣就可以什麼?這樣就可以消災免難,才真正可以滅掉罪業。

所以眾生為什麼都沒有辦法轉變命運?他就是不知道學佛菩薩,對佛菩薩恭敬,對畜生也恭敬,對眾生的恭敬,你的業就消了,你的業就消了,你一定可以消災延壽的。可是問題眾生因為我執深重改不了,我見深重改不了。

最後這位陳女士有一天在公司看到仁愛路發生火災,她叫她的司機開車馬上要到現場看,有沒有需要救助的。結果一看是她家,燒起來了。一樓跟二樓跟四樓全部都燒光了,只有三樓是濃煙密布,就消防隊不給她上去,她堅持要上去。一上去以後,她三個小孩跟她的員工就趴在那一堆書,十萬本的書堆上面,因為還有水氣,所以沒有死掉。這叫什麼?這叫一善破千災!

廚房還有兩個瓦斯桶,那時候還沒有天然瓦斯,就是所謂的裝在管子裡面叫天然瓦斯,以前都叫桶裝的瓦斯,兩個桶裝瓦斯沒有爆炸。這是什麼?人助天助啊,上天總是常親善人啊!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老和尚說,對所有地獄、餓鬼、畜生的愛,他是平等的,他不會說對佛菩薩多一分,對畜生少一分,決定沒有這個現象。為什麼?因為這個大愛是從性德流露出來的,從真如自性流露出來的,是真心本具的德能。

所以《無量壽經》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他的慈悲、他的大愛,清淨、平等、覺,決定相應的。如果與清淨、平等、覺不相應,那就是性識無定。為什麼?意識心作主。我們凡夫用心意識,心意識不定,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所以六道眾生不能夠出離生死輪迴,主要的原因在這個地方,用心意識。所以禪宗說,叫你離開心意識參。心意識是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末那執著,第八識的阿賴耶識。

你說,那我不會放下啊,你用恭敬心。所以至誠心就相應菩提心。你用清淨心,我們常講的清淨心、孝順心、恭敬心、平等心,這四個心修布施,它等同供養,「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所以我們這一生念佛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常常要看破、要放下。放下頭一條,要把世間的虛情假意放下來,徹底放下。放下之後要提起什麼?提起學佛菩薩對眾生的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放得下是自己的煩惱執著,放下自己的名聞利養,提得起的是自己對眾生的慈悲、對眾生的大愛,這樣捨己為人,什麼都可以犧牲,什麼都能放棄,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地藏王菩薩,效法地藏王菩薩。

這一段我們主要是探討老法師開示的,愛不重不生娑婆,「如魚游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這一段裡面另外探討二,就是迷戀洞庭君山,『愛其勝境』。

這個我們引用台灣土城承天禪寺,他也是從我們福建泉州承天禪寺到台灣來的,當生成就的高僧大德,我們廣欽老和尚。

我到上海,我有很多蓮友特別喜歡廣欽老和尚的《開示錄》。廣欽老和尚是我師公。廣欽老和尚他講一句法語,他是不認識字的,他是開悟的聖僧,他說,貪戀(人間)一枝草,就要再來輪迴。

有一天,廣欽老和尚跟他的常住法師到後山去經行,忽然之間他旁邊的這位法師看到旁邊有很美的花草,那位法師就講了,說,等一下,老和尚你等一下,我去拿剪刀把這個花剪下來,插在瓶子裡面供佛。廣欽老和尚就說了,這些花草長在這裡,本來就是供養十方佛,哪裡需要你剪來去供養大雄寶殿的佛呢?要知道,「娑婆世界,只要貪戀一枝草」,你「就要再來輪迴」。這個法師被他的師父一講,非常地慚愧,為什麼?「對一一境,發廣大心,供十方佛」,這廣欽老和尚的心量就是這樣。

你看,同樣你看的是路邊的一處這個花草,人家廣欽老和尚看了,他是什麼?他是發廣大心,供養十方佛。廣欽老和尚對世間的一枝草、一朵花,都是發廣大心供養,供養心,供養十方佛。所以「老和尚的眼中,每一枝草都是佛的提醒」,這句話很重要,「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就是這個意思。

永明延壽大師有一天經過天津橋,看到劈了木柴,咚一聲,他開悟了,他說,「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我們不容易體會,對不對?可是我現在如果講廣欽老和尚這個故事,你就能體會了。

這一堆花草對廣欽老和尚來說,他是發廣大心,供養十方佛。那這一堆花草是什麼?這一堆花草對覺悟的人來講,它都是佛的一一地提醒。在廣欽老和尚的眼中,「每一枝草都是佛的提醒」,提醒你什麼?提醒你覺悟,提醒你要放下內心的貪瞋痴,不要再來輪迴。

所以你看他旁邊那個法師,那個悟性就沒有廣欽老和尚來得高,他還要拿剪刀去把它剪哩,他說要插在瓶子裡面拿回去供佛。廣欽老和尚說,在這裡可以供養十方佛,你幹嘛拿回去呢?會用功跟不會用功就差在這裡啊。會用功的,一枝草可以提醒他念佛往生西方。不會用功的,就用這枝草來爭取貪愛,爭取輪迴。爭取輪迴啊,不是用來爭取什麼?是爭了要去輪迴啊。

這是因為我是看到這個故事裡面,文昌帝君看到洞庭君山,「愛其勝境」,我特別用廣欽老和尚所開示的,「貪戀一枝草,就要再來輪迴」。果然印證文昌帝君,他真的再來輪迴了,他就看到洞庭君山,也是一山一色、一草一木、一花一草。所以對老和尚來說,「每一個境界都是使他覺醒」。

各位,我們看完這樣的一個開示以後,我們要去體會,每一景,每一物,每一件人、事、物,都是佛的提醒,對你的提醒,你要這樣去修,這叫做根本修。每一個境界,不管順的境界,逆的境界,都是佛對你的提醒說,你覺悟了嗎?你爭取輪迴了嗎?他在提醒你這個。所以每一個境界,都是讓他覺醒,這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意思各位要搞懂。

所以說會用功的人,好壞的境界都可以生智慧。好的境界也是佛陀提醒你說,不要起了貪戀,不要生起了貪愛了。壞的境界佛都是在提醒你,印光大師說,人生是酬業而來,都是在償債的,都在了業啦。你這樣看起來,好壞境界都可以生智慧,都是佛的提醒,提醒什麼?提醒你覺悟。不會用功的人,好壞境界,處處都會生起貪瞋痴,好境界生貪,壞境界生起瞋,那就痴了,所以處處都會生起貪瞋痴。

這一段很有意思,我特別用我師公,「貪戀一枝草,就要再來輪迴」,來讓我們啟發。

好,我們再看第二段,這個故事的第二段:

【按。生死海中。一經耽染。便成墮落。苟非大修行人。未有獨往獨來。不迷真性者。帝君宿生聞道。本欲為西方之行。特以一念戀著山水。遂被洞庭君山粘住。縱意中絕無作山靈河伯之想。不覺已墮血食之神矣。至於心憐張婦之禱。本一片善念。豈料遂為其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墮其懷。迨見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帝君此際猶乃爾。何況茫茫業識人。】

這一篇更有意思,這一篇很好發揮,非常好的一篇周安士菩薩的開示,這是『按』,就是他的開示,果然是菩薩的智慧見解。

我們先把這一段裡面的一些名相注釋,我們解釋一下:

『大修行人』,「大修行人」這個地方是指證果的聖人,初地菩薩以上的,圓教初住位以上的,叫做證果的聖人,這叫「大修行人」。他是什麼?他是破根本無明,分證法身的,這個叫「大修行人」。

『山靈』,「山靈」就是山神。

『河伯』呢?「河伯」就是河神。這個「山靈」就洞庭君山,「河伯」是洞庭湖河神。

『迨』就是等到。

『即』,「即」就是當下。又謂便、就,如: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乃爾』,就是猶言如此,還是如此,這個意思。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說:

『生死海中』,一經沉溺污染,就會墮落。如果不是「大修行人」,從來沒有誰能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獨往獨來』,不迷失自己的真性。帝君前世已聽聞出世之道,本來想要往生西方淨土,只因一念貪愛戀山水,就被洞庭君山拖住了、粘住了。即使意識中絕對沒有做「山靈」河神的想法,也會在不自覺當中已經墮落為『血食之神』了。至於心中可憐張婦的祈禱,本是一片善念,怎麼會料到就成為她的兒子呢?可是情之所向,就墮入到她的懷中了。等到發現身在浴盆當中,即使想要毅然跳出來,已經不可能了。帝君這番遭遇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沉沒在茫茫業海當中的凡人呢?

所以這一段也提醒我們,臨終一念,最為重要,一心念佛,跳出生死,一有愛染,便入輪迴。

這一段我們有探討一,「生死海中』,這裡面講的,「生死海中,一經耽染,便成墮落。苟非大修行人,未有獨往獨來,不迷真性者」。那麼我們就根據這一段,我們來做探討,為什麼「生死海中,一經耽染」,他就便成墮落?除非他是大修行人,他自己可以「獨往獨來,不迷真性」。

我們在以前《感應篇彙編》的時候,我們也有研討過,有一位出家人,因為他道眼未明,他還沒有開智慧眼。所以他智慧還沒有開,他虛受淨德父子的供養,有一位父子叫淨德父子,他供養他。這位老和尚往生以後,他沒有辦法報這個恩,就在淨德園中,他生為草菌,每天提供他家蔬食,來報恩哪。

所以這一段,我們探討的主題是輪迴,我們引用的是印光大師的開示。

《印光大師文鈔卷二•淨土決疑論》裡面說,「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假設你念佛只是執著這個理,「唯心」就執著這個理,你只是懂那個道理,而且你執著那個理,但是你沒有真心發願,沒有信願,「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或者你有信願,但是你不真切。每天還是過得「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敷衍故事」是怎麼樣呢?就是生死心不夠切。

「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者是說,你雖然看起來很用功,但是你的「心戀塵境」,你還是貪戀五欲六塵,放不下名聞利養。「或求來生生富貴家」,或者你想要來生投生到富貴家庭,享受五欲之樂。或者想要生天,「受天福樂」,享受天福。「或求來生,出家為僧」,或者想下輩子當出家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佛道,「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我們常說我是淨土法門,什麼是真正的淨土法門?這個地方,印光大師跟你開示地非常清楚,前提就是信願真切,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你雖然精進,但是不能貪戀塵境。接下來,有四個地方,印光大師是不同意你這樣做的,第一個,你不能說我下輩子,我要當這個首富,首富的兒子,「生富貴家」,這不行。第二個,你不能說,我想到天上去享天福,這也不行。第三個,你說,那我下輩子,我到人間來當出家人,可不可以?也不行。我當出家人,我「一聞千悟,得大總持」,我「宏揚法道,普利眾生」,可不可以?印光大師說,不行,這不是真正的淨土。這三點,這三點是不準的。所以你有這三點,你自己必須要隨時觀照自己這一念心,有沒有這三點?這是印光大師在<淨土決疑論>裡面第一段的開示。

再來,就有人問印光大師啦,「問:出家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過,而亦簡除。答:若是已斷見思,已了生死,乘大願輪,示生濁世,上宏下化,度脫眾生者,則可。若或雖有智願,未斷見思。縱能不迷於受生之初,亦復難保於畢生多世。以雖能宏法,未證無生,情種尚在,遇境逢緣,難免迷惑。倘一隨境迷,則能速覺悟者,萬無一二」。

這一段非常重要,這一段是針對出家人。為什麼他剛才說,印光大師說,那我下一世當出家人,我當出家人宏法利生,可不可以?我能夠一聞千悟,好不好?得大總持。印光大師說,不行。就有人就會起懷疑了,那就問印光大師了,當出家人有什麼不好?我可以宏法利生啊,有什麼過錯呢?這樣你也要把它算進去,也要把它排除。

印光大師說,如果你斷見思惑,你斷見惑跟思惑,見惑我們知道,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或者你斷思惑,貪瞋痴慢疑。斷見思惑,在小乘來說是阿羅漢。大乘來說呢?大乘來說,是圓教七信位的菩薩,他已經是怎麼樣?他已經是相似即佛了,在天台宗的六即佛裡面,是相似即佛了,他是斷見思的。如果你斷見思,什麼意思?你我執破了嘛,你我執破了以後,他就離開三界六道了,已經了生死了,那可以啊,你乘大願輪,示生到五濁惡世啊。因為我執破了以後,他就不是輪迴了,他可以發願再來,乘大願輪,示生五濁惡世,你這樣就可以宏法利生啊,廣度眾生啊,這樣是可以,印光大師說可以。

如果你只是有一點點的智慧跟願力,有「智願」,可是你沒有斷見思惑,如果你發這個願再來的時候,因為你前生是出家人嘛,你有福報,有修福,你可能第二世再來的時候,你就有得到福報了。

就像我們上一次提過啊,宋朝的時候那沂親王,宋寧宗的弟弟,親王,沂親王啊,阿育王寺有一個出家人要建塔,去跟沂親王募款,沂親王大概給他錢不多,這位出家人回去就非常懊惱,就拿起斧頭以後,把自己的手砍斷,血流而死,就死掉了,血流而死,就死掉了。他很苦惱的,我的福報真薄,怎麼募一個款都沒有?他跟親王是好朋友啊,他想親王會拿一大筆錢給他,哪曉得只有一點點錢,根本塔建不起來。這就是什麼?一生行善,惡報現前,他惡業先受報,但後面有大福報在等他。

這個就是印光大師說,為什麼你沒有破見思,你就不能夠再說,我發願要再當出家人,他就是不準,印光大師說不行。阿育王寺這個故事是非常值得我們反省的。

結果這個小孩子一出生,就投胎到親王家裡,當他小孩啊。他一出生就一直哭,一直哭啊,從來沒有停止過。奶媽就抱著他,怎麼樣都哭,都沒辦法止啼,一直哭啊。那個親王有掛了一幅那個塔,那個舍利塔的圖像。這位阿育王寺的僧人已經變成小孩了,就抱到那個舍利塔下面,他就不哭了。這個奶媽就把這個情形告訴沂親王,沂親王覺得很奇怪。後來就把這個舍利塔圖掛在小孩子的房間,這個小孩子從此不哭了。你看,這個小孩子是那位法師再來的,他上一世就一直心心念念地想蓋舍利塔,在他阿賴耶裡面還這麼強烈,一看到舍利塔,他就不哭了。

所以有一天,沂親王就到這個阿育王寺去問這位出家人在哪裡。寺裡面跟他講,他上一次跟你募款,募不到錢,就用斧頭把自己砍死了,砍手臂就死掉了。沂親王心裡就有數了,他到他家來當他的小孩了。就是宋理宗,宋理宗在位四十年。

印光大師說,他就是阿育王寺那位斷手的出家人再來投胎轉世的。他當皇帝啦,他沒有斷見思啊。他縱使「不迷於受生之初」,也難保他「畢生多世」,他在累世在轉生的時候,他這一世當皇帝,到下一世他就不能再當皇帝了,福報用完了。再轉生受生到第二世、第三世,他沒有證得無生以後,情種還在,那個情執還在,縱遇逢緣,「難免迷惑」。假之隨境再一迷惑,要再求覺悟者,一萬個人找不到一二個。也就是說,你享受福報以後,有福報一定會造業,造業一定要受報,那在轉身轉身受生,轉身受生裡面,有哪一世,在哪一世裡面,他真正的可以覺悟回頭呢?印光大師說,很難,一萬個找不到一個到兩個。

所以印光大師說,「從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沈淪,實繁有徒矣。如來為此義故,令人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然後乘佛慈力,及己願輪。回入娑婆,度脫眾生。則有進無退,有得無失矣。未斷見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淨宗斷斷不許也」。這個地方印光大師點出淨宗跟其他各宗派的差別,在這個地方。其他各宗的,你沒有斷見思,你可以在這個娑婆世界宏法,但是淨土宗絕對不允許。印光大師是說,你怎麼樣呢?因為你「從迷入迷」,你沒有斷見思,就「從迷入迷,不能自拔」,所以一直在沉淪裡面,他是沒有辦法去,「實繁有徒」,已經沒有辦法去計算了。

所以佛陀知道這個,「此義故」,知道這個緣故,所以「令人往生淨土」。「見佛聞法」以後,你證得無生法忍,然後再「乘佛慈力」,根據自己的願力,乘本願輪,「回入娑婆,度脫眾生」。那這樣的話,就「有進無退,有得無失」,這兩個,一個是「有進無退」,第二個「有得無失」。如果你沒有斷見思,在這個娑婆世界宏法,他宗不會反對,淨宗斷斷不允許。

再來,印光大師在<淨土決疑論>里說,「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那「有禪無淨土」呢?「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歷緣煅鍊,「令其淨盡無餘,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姑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輪迴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

印光大師說,你有禪沒有淨土,十人九個都是走錯路了,中陰身如果一現前,你就隨著中陰身的善惡業力,隨他去了,「瞥爾隨他去」,你眼睛要閉起來那一剎那,就跟著它去了。這個人雖然徹悟禪宗,明心見性,但是見思煩惱不易斷除,還必須要怎麼樣?要歷緣煅鍊,讓他淨盡,讓他完全徹底地清淨,「淨盡無餘」。這樣分段生死了了以後,才可以出離。如果有「一毫未斷」,或者說有「一毫未能淨盡」,那「六道輪迴依舊難逃」。所以「生死海深,菩提路遠」,還沒有回到極樂世界,就命終了,這一世的生命就結束了。所以我們知道,大悟之人還要悟後起修。所以「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

印光大師說,「蹉跎」就是「即俗所謂擔閣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這個地方印光大師就說,「蹉跎」就是耽擱啦,「陰境」就是中陰身。臨命終的時候,這一輩子跟累世裡面,我們所做的所有的善惡業力,都會全部在那個短短時間裡,讓你全部在要離開這個娑婆的時候,全部見到,善惡業力全部現出來。

這個是有可能,我認識一個台灣雲科大,國立雲科大大學的一個教授,他是研究宗教學的,他就跟我講,他曾經有一次是有靈魂出竅的境界,這個生死的經驗,他後來又回魂了。那麼他靈魂出竅的時候,他是躺在床上,他的靈魂出去的時候,浮在半空中。然後他要浮出去的時候,他這一輩子所行的善跟惡,全部在短短的非常快速的全部展示給他看,就像電影的影片一樣,就快速地給他看。就是這裡講的,現生跟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就隨他最猛烈的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之中」了。

所以這個業力是非常地強的,它強到什麼時候?強到一毫都不能自己作主,你自己作不了主,就跟著這個業力走了,這很可怕的事情。尤其在臨命終的時候,百病交煎。印光大師說,就像那個螃蟹墮到那個鍋裡面去,自己沒有辦法作主宰。就像你欠人家錢一樣,強的先牽走,先去負債,「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你想的太多事情,一會兒牽掛太太,一會兒牽掛財產,一會兒牽掛公司,一會兒牽掛你心中所愛的人,「心緒多端」。重處偏墮,最重的就墮下去了。

印光大師說,五祖戒禪師到宋朝來變成蘇東坡。這個五祖戒不是說,他是禪宗的五祖弘忍大師,不是。剛好有一個佛寺叫五祖戒禪寺,五祖戒禪寺裡面有一位法師來投胎,出來就變蘇東坡了。蘇東坡並沒有往生西方,這個我們有講過了,他沒有往生西方。草堂清他也是一位禪師,再來投胎變成曾魯公,他來報恩的,曾魯公,當宰相。但是印光大師說,這還是比較好一點的,「此猶其上焉者」。

再看下面這一段,「試觀顯蔭之死,遠不如愚夫愚婦。而顯蔭之所知,非愚夫愚婦所能企及,而愚夫愚婦之所得,又非顯蔭所能企及。」「正光所謂性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涌,因佛號而渟凝,故致上智不如下愚,弄巧翻成大拙」。這一段我也曾經講過,我很喜歡講顯蔭法師之死,他是民國二十幾年代的人。

我先介紹一下顯蔭法師的情況。

這個原文我們把它念一遍,印光大師特別寫這篇原文,因為顯蔭法師曾經寫一封信,請示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了解顯蔭法師是什麼樣個情形,所以他當時就一再地跟他開導,但是顯蔭法師聽不進去。

我們看印光大師寫給游有維居士的這一篇原文,這個是在《印光大師文鈔•復游有維居士書》裡面,印光大師答覆游有維居士的問題。

他說,「諦閒法師有一徒弟,名顯蔭,人極聰明,十七、八歲出家。但氣量太小,一點屈不肯受。初次講小座畢,拜其師,其師並未說他講得不好,但云音聲太小,由此一語便生病。而諦公之人,一味令彼心常歡喜,故傲性日增月盛。後由日本學密宗,彼所發揮密宗之文字,通寄上海居士林登林刊。其自高位置,已是唯有我高。後回國,至觀宗看其師。諦公雲,汝聲名很大,惜未真實用功,當閉三年關,用用功方好。彼一聞此語,如刀割心,即日便病。次日帶病往上海居士林,年余而死。死後不久,光到上海太平寺,林員朱石僧來,問其死時景象。言糊糊塗塗,佛也不會念,咒也不會念。此乃顯密圓通,自覺世無與儔之大法師,以不自量,仗宿慧根,作二十二、三歲短命而死之糊塗鬼,豈不大可哀哉。設使顯蔭能不自高,謙卑自牧,中國學者,未能或超出其上者。」

這一段非常精彩,我們寧可把他相信說,顯蔭法師是菩薩來示現的,提醒我們什麼?不要被名聞利養所迷惑顛倒。

我把這一段翻成白話:

諦閒老法師有一位徒弟叫顯蔭,顯蔭法師,人非常聰明,十七、八就出家了,但是心量非常狹小,一點委屈都不肯受。剛開始講小座。小座就是聽的人沒有幾個,在一般小的佛堂,先找幾個人來聽他講課,這叫小座。他就去拜諦閒老法師了,諦閒老法師就跟他講說,諦閒法師並沒有講說他講得不好,他說,你的聲音太小了。他師父講這一句話,顯蔭法師一聽就生病了,可見他也很執著。

「諦公之人,一味令彼心常歡喜」,諦閒老法師是天台宗的祖師,人非常慈悲善良,他可能也不忍心這個徒弟給他太大的挫折感,就常常就給他歡喜,結果養成了顯蔭法師的傲性「日增月盛」,增加他的傲慢心。後來顯蔭法師到日本學密,他是到高野山學東密,他對於東密的密宗的這一塊的這個文字,他的文字般若見解,他就寄到上海居士林去登林刊。當時佛教雜誌上海居士林。當然他因為常常投這個上海居士林的林刊,所以他的名氣愈來愈大,增加他的貢高我慢。

後來他回國以後,他到觀宗寺,觀宗寺是諦閒老法師的祖庭,就到觀宗寺去覲見他的師父諦閒老法師。諦閒老法師說啊,你的名氣太大了,你沒有真實用功啊。你看,人家老和尚看弟子,就像父親看兒子一樣,這些老法師都是有智慧眼,你有沒有功夫他知道啊。他說,顯蔭啊,你的名氣太大了。所以名氣太大也是痲煩,也是福報,沒有實至名歸必有奇禍,你沒有實至名歸,沒有真修行,都有奇禍。你沒有真實用功,你應該去閉三年關。

一般法師都是閉三年關、三年關。果清律師我去見他的時候,我請教果清律師說,師父你怎麼閉關?他說,我就去閉一個三年關,閉完人家就請我回來當正覺精舍的住持。因為他閉關是在修清淨心,因戒得定,那要因定發慧,還要再歷緣鍛鍊。剛才我們講說要歷緣鍛鍊,你還要到人間,到娑婆來,去接受考驗,要有很多境緣,順緣跟逆緣來考驗你。我剛才講過,廣欽老和尚說,一切順境跟逆境,都是佛菩薩對你的提醒。提醒什麼?提醒你要覺悟,你遇到順境不要起貪心,遇到逆境不要起瞋心,這樣你才有辦法離開輪迴。

果清律師就是閉完三年關以後,他就回來正覺精舍領眾,當住持,還有很多事情來磨一磨以後,他可以用觀照般若,來體悟這個實相般若。那三年下來,事情很多,因為領眾共修其實是非常辛苦的,要勞心勞力,老和尚講的,要管錢、管人、管事,你縱使不管錢,也要管人跟管事。我們老和尚是不管錢、不管人、不管事。那果清律師呢?又歷任了三年以後,又跑回去閉關,又三年。三年到又出來,又當正覺精舍的住持。然後再歷鍊三年,又跑進去閉關三年。這樣連續閉三年關,三次三年關。所以才有今天的德行崇高的果清律師。

「當閉三年關」。所以諦閒老法師說,你應該去閉三年關,好好用功用功才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可是這句話一說,哇,顯蔭法師又心如刀割,他貢高我慢的心還在,當天就生病了。第二天帶著病往上海居士林,經過一年就死掉了。

死後不久,印光大師就到上海太平寺,剛好上海居士林有一位林員,就有一位佛友叫朱石僧這位居士來,這朱石僧也是當民國年代一個非常有名的大居士。印光大師就問他啦,說,顯蔭法師死的時候什麼個樣子呢?朱石僧說,胡裡胡塗的,「佛也不會念,咒也不會念」,胡裡胡塗死掉了。佛號念不起來了,咒也念不起來了。

印光大師說,這叫做顯密圓通,自己覺得世界上沒有人可以跟他比的大法師,這樣不自知量力,很可惜他有宿世的這樣好的善根,結果二十二歲、二十三歲,就死掉短命的一位糊塗鬼,印光大師說糊塗鬼,豈不是實在是太可悲了嗎?太可哀了、太悲哀了嗎?假如顯蔭法師能夠不要這樣不自量力,以少為足,不要貢高我慢,要「謙卑自牧」,中國現在佛教界對經教很深入的學者,沒有一個人可以超過他。

所以我們回到剛才那個位置,印光大師說,顯蔭法師的死,不如那個愚夫愚婦,「試觀顯蔭之死,遠不如愚夫愚婦」,因為他最後是昏迷的,佛號也念不起來,咒也忘記了,也就是說,昏迷中死掉了。所以淨空法師有講,他說,如果是昏迷中死掉的,往生非常渺茫,為什麼?因為正念不能現前。

而顯蔭法師所知道的佛門常識、佛門知識,這些愚夫愚婦統統不懂,他們根本就不會講,什麼顯密圓融,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只知道一句阿彌陀佛。而愚夫愚婦所修得的功夫,不是顯蔭法師所能追得上的,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功夫,他只會講不會做。而這些愚夫愚婦,他會做不會說,他做什麼?他可以伏住煩惱,他可以斷除煩惱,他在順境來、逆境來,他都變成阿彌陀佛。你誇贊他,他也變成阿彌陀佛,你侮辱他,他也變成阿彌陀佛,他根本就不理你。

我給你講個笑話給各位聽,我們這邊悟道法師辦一個法會,有一個義工,葉水嬌菩薩的蓮友,張鳳英師姐,她頭髮都白了。那個義工頭,就是負責義工那個大菩薩,就跟她摸她的白頭髮說,哎呀,師姐啊,妳明年就不用再來了啦。她意思說,妳老了啦,妳明年不要來當義工啦。你猜那個張鳳英怎麼說呢?師姐,我明年不會來的啦。她說她明年不會來。

結果回去,她還穿著義工制服。到凌晨四點,寫個便條紙,這才是功夫啊。人家她預知時至啊,而且還可以談笑風聲說,師姐,跟那個義工的組長講,我明年不會再來,妳不要嫌我頭髮白啦。結果人家往生西方啊。

這什麼意思?愚夫愚婦所修得的,不是顯蔭法師所能跟得上的。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性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性水」就是我們自性,這樣清淨的法水,本來是清澈得不得了,是寂照不二的,因為你分別執著而產生昏動,本來是性海變成業海。「識波奔涌」,裡面就是無明風一吹,裡面這個性海就變成驚濤駭浪了,「識波奔涌」。但是你念這一句佛號,「因佛號而渟凝」,這個風停止以後,這個浪水就平息了,就變成水清月現了。如果你能夠這樣修,像顯蔭法師這樣的糊塗地死掉,是「上智不如下愚,弄巧翻成大拙」。

印光大師這一篇是開示得太好了。你慧根那麼好,你竟然輸給那個愚公愚婦他的功夫,「下愚」就是愚公愚婦,老實人,你弄巧反而是變成大拙。

今天啦,我後面還有探討二,都沒得講。探討二是參禪如此,尚未了脫,就講曾魯公跟秦檜的故事,還有這個蘇東坡的故事,沒有辦法講,下一回有機會我再來分享,都是印光大師開示的,非常精彩。我們現在,就必須要依止這種大善知識。

所以今天就講到這裡。

最後要結束以前,還是跟各位呼籲,我二O一三年六月九日講《感應篇彙編》,承蒙東北太上共修網義工菩薩的支持,五年來功不唐捐,利益了很多人。從國內,全中國,到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澳洲、歐洲,我們都接到電話來,昨天也接到從洛杉磯打來的電話,他們在收看《安士全書》。所以東北太上共修網的領眾李居士跟我講,他說,東北太上共修網非常欠缺聽打義工。我們現在的《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是由東北太上共修網來幫我們聽打的。

所以我們歡迎各位義工菩薩發大心,你們直接上百度搜尋,像東北太上共修網,或者因果教育弘化網,你們跟他報名,參加線上網路的聽打義工。他們的電子信箱是ganyingpian.com,ganyingpian.com,東北太上共修網,因果教育弘化網。

歡迎各位菩薩,加入我們的聽打陣容!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