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淨土聖賢法要新白話版6


時間:2019/4/29 作者:常念彌陀

我曾經推論,這一方世界的人,沒有不厭惡俗家的喧囂,羨慕寺院的寧靜,所以有舍家出家的,就殷勤讚嘆。而娑婆眾生的苦,何止是俗家的喧囂呢?極樂世界的快樂,哪裡只是寺院的寧靜呢?知道出家是美好的,而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第一個疑惑啊。萬里辛勤,遠方求知識的人,是為了發明心地上的大事,決擇死生的去向。而彌陀世尊,身心超勝,願力洪深,一旦演唱圓滿佛音,沒有不明了契悟的。願意參訪善知識,而不想要見佛,這是第二個疑惑啊。叢林寺院廣大人眾,都樂意在那裡住留,人少的道場,就不想依附。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那數量太多,諸上善人,俱會在一起。既然想要親近叢林寺院,而不羨慕嚮往清淨大海眾,這是第三個疑惑啊。這一方世界的人,壽命最高不過百歲,而童幼無知年老糊塗,疾病不斷,昏沉睡眠,常常占了一大半。菩薩來有隔陰的昏迷,聲聞還有出胎的蒙昧。那麼短暫寶貴的光陰,十分喪失了九分,而達不到不退的境界還要輪迴,實在寒心。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命無量,一旦托生到蓮胞,再沒有生死痛苦,修行相續沒有間斷,直到成就菩提。所以即刻能獲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佛的階位決定可以達到,卻流轉娑婆世界短促的光景,而迷失淨土的長年,這是第四個疑惑啊。若是能位居不退境界,果然證到無生法忍,在欲望中沒有欲望,住塵俗中不染塵俗,才能興起無緣大慈,運用同體大悲,回入世間塵勞,與五濁惡世和光同塵。那有聽到一點佛法有一點簡單智慧的,或與少許善法相應,便以為永遠出離四生流轉,高高超出十地境界,詆毀訶斥淨土,留戀在娑婆世界,最後閉眼空手而歸(白死了),就像流浪一樣,和牛馬並肩在畜道中,漫步走向地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卻想去跟大方便示現的菩薩相比,這是第五個疑惑啊。所以經上說:「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那不信諸佛的真誠語言,不願往生淨土,豈不是糊塗嗎?若是相信佛的話而往生淨土,那界限不能約束,劫難不能傷害,告別人間的八苦,沒有天上的五衰現象。極樂世界連惡道的名都沒有,何況實有呢?只是開顯一乘的教法,決定沒有三乘,歸依原本一體的三寶,奉事十方如來,佛光照耀全身,萬千的迷惑暗自消亡。有佛的法味資養靈神,六通就具足,有三十七品助成修道,應念就圓滿成就。三十二種應化身,遍滿微塵剎土,周旋在六道中,普救所有眾生。不動一心,就行遍三昧,灑定水(禪定心)到三千世界,引眾生出離火宅,自利利他,一切都圓滿。那麼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就是解脫的要門,也是修行的捷徑。這是因為了義的大乘佛法,沒有不是指歸淨土的。過去的賢人後來的聖人,自己和他人都願意往生,因為凡是要度人,先必須度自己啊。嗚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失人身就是萬劫,再深的懊悔也沒用了。所以率領大海眾,各自念阿彌陀佛,百聲千聲,直到萬聲,回向同一有緣的眾生,都願往生那佛國。暗暗希望蓮池勝會,金色寶地法理昌明,美好的佛光資助,必定滿足這個願望。乘船又是順水,再加上搖櫓划槳的功力,十萬億遙遠的路途,可以不費力就到達了啊。(《蓮華勝會文》)

宋有嚴

法沒有難易不同,難易是在於人的因素。難是因為有疑情,雖然近在咫尺也變成萬里遙遠。易是因為有信心,雖然萬里遙遠也變成近在咫尺。那麼說修無生的妙觀法才能往生的,這是上品往生的一門罷了。但是不可以開啟一門,就阻塞多門。《安樂集》說:「往生淨土的,有二種。一種是有相心,就是因為著淨土相欣樂往生。另一種是無相心,就是理體觀法相應圓融。」但是現今的世道,多是中下鈍根,愚迷的業障重,要到理體觀法相應圓融才能往生,恐怕太少了。原本佛慈悲接引萬物,方便有多門。有定與散的善,有佛與法的力,有修福,而借願力回向的,有臨終恐怖,而依賴求救的。如此種種,百千萬數,但只要借靠其中一種,必定能往生。所謂定善,就是修心妙觀,如首楞嚴定,就是這樣啊。所謂散善,如《無量壽經》十念念佛,也能往生,就是這樣啊。所謂佛力,緣自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眾生承借佛的願力,就能往生。如陋劣凡夫跟從轉輪王,一天一夜,週遊四天下,不是凡夫的自力,是靠輪王的力量啊。所謂法力,如佛告知蓮華明王菩薩,叫他念誦灌頂神咒,加持沙土,再把沙土撒在亡者的屍體上,或亡者的墳墓上。那些亡者,或墮落在地獄、餓鬼、畜生中,承借這個真言,生到極樂國,就是啊。所謂修福借願力回向的,慈心不殺,具足各種戒善,受持秘咒,讀誦大乘經典,種種福善,回向莊嚴淨土,成就往生淨土的因,能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啊。所謂臨終求救的,臨命終時,地獄的火車現前,因念佛的力量,猛火化為清涼風。如僧人雄俊(不守戒),以及在家人張鍾馗(殺雞為業),一稱念佛號,都往生淨土了,就是這樣啊。所以經上說:「諸小行菩薩,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佛說容易往生,你卻說很難往生。勸你寧可順從佛的教導而談容易往生,開啟他人解脫的門。不要執迷不悟而說很難往生,堵塞他人的菩提路。(淨土修因問答)

宋元照

元照自從受戒以來,便知道學戒律,但稟性平庸淺薄,行為不嚴謹。後來遇到天台的神悟法師,苦口婆心教誨,才知改正舊習,深求祖師的教導,廣博研究佛乘。於是發大誓願,願常生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作大導師,教化眾生,使眾生入佛道。又見《高僧傳》的慧布法師說:「西方淨土雖然清淨,不是我願去的。如果在十二劫蓮華中享受快樂,怎麼如三途極苦處救眾生啊。」因此堅持自己的知見,經過許多歲月,對於淨土法門,沒有什麼歸向,見到修淨業的,又生起輕視誹謗。後來遭遇重病,體力衰弱,神識迷茫,不知趣向哪裡。後來病好,頓時覺悟到以前的錯,悲泣感傷,深深自責,志氣雖然洪大,能力無法勝任。而且閱覽天台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說:「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沒有證到無生法忍),要須常不離佛。」又有《大智度論》說:「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沒有這樣的道理)。譬如嬰兒,不得離父母。又如弱羽(小鳥),只可傳枝。」從此完全放棄平生所學,專修淨土教門,二十多年,沒有暫停過,研究教理,包括古今,頓時解開所有疑惑,更加深信。又見善導和尚關於專雜二修的道理:「若專修者,百即百生。若雜修者,萬千一二。心識散亂,觀行難成。」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四字名號。多少生的逃離,今天才知道回歸。仍然把我的修行,展轉化導眾生,直到未來無窮的邊際,洪大的讚嘆哪裡有窮盡?方便有多門,因為信才能進入,如大勢至菩薩,以念佛的心,獲悟圓通境界,證入三摩地。又自己思念,以前所造的無量罪業,不信淨土,謗法毀人,業因已造成,苦果必定會有,心裡懷有慚恥,早晚警惕。於是在聖像前恭敬禮拜,吐露肝膽,五體投地,苦苦懺悔。接著發大願,普攝眾生,同修念佛法門,全部往生淨土。要經常修習,必須定立儀軌,所以收集文字,整理成這個法,從頭到尾,排列十門。並以聖言為準,完全遵照古式,行事應當簡要,法理應當精專。後來的賢人閱覽,知道我的志願吧。(《淨業禮懺儀》)

宋道琛

問:唯心淨土,本性彌陀,是有淨土往生呢?還是當下這心就是淨土呢?若是有淨土往生,那什麼是唯心?若是當下這心就是淨土,為什麼經上說過十萬億佛土呢?

答:應當知道十界四土(凡聖同居、方便有餘、實報莊嚴、常寂光),不管是淨土穢土,都不離我心,但這只是說單一具足而已。若是要達到全體遍滿來說,是遍滿眾生與佛的,每個眾生與佛,也是互相遍滿交融的。隨便舉一法,就是法界的全部,互相交替也各自具足,互相融合也互相含攝。雖然參在一起但不雜亂,雖有相離界限但也不分斷,一與多各各自在,不相互妨礙。那麼若是這樣,哪裡有娑婆釋迦佛,樂邦彌陀佛,而離開過我心呢?所以《止觀輔行》說:「學者縱知內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爾。」如果隨順凡夫情識,就生起內外分別的知見,所以應當觀照理體,本來沒有四性(地水火風),心、佛、眾生,都沒有差別。現今再用譬喻說明,如那帝釋的宮殿上,有上千顆寶珠的寶網,所有寶珠的影像,映照在一顆寶珠上。一顆寶珠具足所有寶珠的影像,那其它千顆寶珠,也是互相映照。現前這一心,就是千顆寶珠中的一顆,那彌陀佛土,也是千顆寶珠中的一顆,所有十界的眾生,隨便舉出一界,都是千顆寶珠中的一顆。既然我這一珠能映照所有寶珠,在我的珠以外不再另有千顆寶珠,那麼離我的心以外,沒有別的淨土。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釋迦佛也是一顆寶珠,既然舉一顆就全有了,哪裡是心外有法呢?所以說「唯心淨土,本性彌陀」啊。

問:若是這樣,唯心而已,為什麼說有淨土呢?

答:須知本體不是因果,一念唯心造。迷與悟既然不同,因果就分明在。彌陀是果地的覺悟,我等眾生是因地迷惑,有欣喜和厭離的心生起,就隨順佛的勸化前往。所以說唯心,又稱有淨土了。

問:那麼既然有取捨有欣喜厭離,難道不會成為虛偽了嗎?

答:應當知道圓教的人舍穢土就舍的徹底,三土九界都捨棄。取淨土就取的究竟,直接取得上品常寂光淨土。所以《妙宗鈔》說:「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取捨到極點,與不取捨沒有不同)實在是因為常寂光不離三土,十界只是四土罷了。若是用四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二智(一切智一切種智)觀察,那豐富繁雜的萬像,三土九界都須捨棄;若是用佛眼觀察,那真空寂無,不是三土九界外,另有常寂光淨土,不是常寂光淨土外,另有娑婆世界。就如古德所說:「只因為即心是佛,所以須要藉助修行證到。」就是這個意思啊。若是了悟唯心本性,只是一個三千世界圓融的妙法,十萬億遙遠的地方,都不是障礙。為什麼?因為心已具足,因為遍滿三千世界,因為圓融含攝,所以如此。以上略說大概。若要更深的證悟這個道理,須要除去情識妄想。(《唯心淨土說》)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