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3/20

基督教與中國佛教的對話——21世紀的精神修練與實踐智慧

千年少林:慧命的追求◎釋永信

尊敬的杜維明教授,尊敬的麥克格拉斯教授,尊敬的芒德福特博士,尊敬的寧梵夫教授,各位尊敬的嘉賓,大家下午好!應杜維明教授與牛津大學的邀請,能夠來參加這次基督教與佛教的對話活動,我感到由衷的高興與榮幸。我們今天對話的主題是「精神修煉與實踐智慧」,我很願意結合少林寺1500年的歷史與現狀和各位分享一下這方面的體會與理念。藉助功夫、電影和大眾傳媒,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的少林寺。相由心生,念由心起。不同的人對少林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他自己的少林寺。不能說誰心中的少林寺就對,誰的就錯,誰的就好,誰的就壞。作為少林寺道統與法脈的傳承人,我也可以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心中的少林。公元495年,印度高僧跋陀創建了少林寺這個皇家寺院,使之成為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坐禪中心和譯經中心,並肇始了中國佛教的律宗和淨土宗;數十年之後,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面壁九年,首創禪宗,開啟了中國佛教的嶄新時代;之後700多年,福裕禪師住持少林寺,因參與元朝皇帝主持的宗教大辯論而使禪宗少林名揚天下……一代代高僧從四面八方來到天地之中的嵩山少林寺,使禪宗少林祖師輩出、歷經千年而不衰。做為一個禪宗行者和1500年少林寺的傳棒人,我理解的少林寺慧命傳承,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因拔苦而生,為眾生而在;二、因對話而生,為和平而在;三、因實踐而生,為超越而在。

一、禪宗少林,因拔苦而生,為眾生而在。少林寺歷代祖師大德無論來自中外,代代相承的傳統就是關注人間當下的苦難,並發願徹底拔除苦難的根源。少林禪修、功夫、佛醫傳承,無不貫穿著大慈大悲的精神信念,進而體現出人類對生命智慧的透徹理解和出神入化的套用,蘊藏著禪宗的精髓——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二、禪宗少林,因對話而生,為和平而在。有西方哲學家說:「不同文化之間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少林寺1500年的歷史是很好的例證。與本土宗教對話,禪宗少林成為各宗教和諧發展的媒介。「和而不同」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就被提出,但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得到充分實現。而少林寺所在的嵩山地區卻成為一個特例:在這裡,儒釋道三教在交流中各自都不斷傳承、創新、發展,宋明理學因借鑑禪宗而將儒教提升到一個新高度,而禪宗少林則在互動學習借鑑中花開五葉遍傳中國和世界,同時形成少林功夫和少林醫宗這一獨特的禪宗法門,而少林寺則成為功夫和佛醫的傳承聖地。另一方面,持續一貫的交流對話,逐漸成為少林寺的文化基因,並由此形成一個開放的平台,通過不同宗教、流派的交流對話,和而不同,各自成就,也使少林寺精神理念融入到中華文化的血脈,直至今日無論走到世界各地,以少林的名義,在不同民族和宗教社群中都很容易找到同道和知音。與世俗對話,禪宗少林成為世俗社會走向信仰的媒介。全球化和商業化大潮,使得少林寺文化傳承面臨壓力和危機,但也給少林寺走向世界、走向當代社會提供了機遇。我相信,健康的世俗社會和商業社會一定需要信仰和傳統文化的支持和引導,而信仰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需要世俗社會的理解、認同。向社會、向世界開放,不斷激勵少林寺僧眾在戒定慧、在慈悲和智慧修為上更加精進,少林寺通過連年舉辦的「傳戒法會」、「禪七法會」、「少林問禪」、「機鋒辨禪」等活動,以及電影電視、舞台劇等形式,將佛教禪宗文化和少林生活方式廣泛普及到中國大陸的不同階層。少林寺三十年來的實踐得到中外佛教界的高度認可。與政治對話,禪宗少林成為政教和諧的媒介。少林寺歷史上一直是皇家寺院,為國為民始終是少林寺的一個傳統;多年來,少林寺與現實政治保持積極互動,有參與、有合作、有衝突、有堅守,堅信心淨則國土淨,為了實現自然和諧、社會和美、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我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各種合法場合為傳統宗教、為非遺保護、為慈善立法、為生態保護、以及為少林寺傳承所做的呼籲,都得到有關方面的積極回應。與世界對話,禪宗少林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媒介。1993年我帶領少林寺佛教文化訪問團應邀訪問台灣,首次打破了兩岸宗教文化界數十年的隔絕狀態,受到官方和民間的一致歡迎。此後我帶少林寺僧團遍訪世界各大洲,特別是歐美各國,與不同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界領袖人物對話,不斷增進了相互間的了解和信任,結識了眾多的朋友,同時在長久的交往與合作中,少林寺也日漸明確了少林文化在當今世界的價值和定位。近三十年來,少林寺順應國家開放和世界大潮,將開放交流的傳統,以及「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理念不斷發揚光大,使少林寺成為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一張名片。目前,少林寺在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六十多個城市設有少林文化中心,提供少林功夫學習以及少林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養生、醫學、禪修以及中國文化的體驗和修習,學員絕大多數來自所在城市社群,每一個少林文化中心都是跨宗教、跨種族、跨文化的多元和諧大家庭。少林文化作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屬於中國,更屬於全人類。學習和了解少林文化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無論是不是佛教徒、有沒有佛教信仰,大家都可以學習少林功夫、參與禪修和養生,任何人通過自己的實踐都能達到內在的超越,證得般若智慧。

三、因實踐而生,為超越而在在中國佛教中,寺廟也稱道場,道場是傳道、學道與修道的地方。因此少林寺不僅是一個宗教場所,也是一個傳道、學道與修道的空間。1500年前,達摩在少林寺創立了佛教禪宗。達摩的禪宗教法告訴我們,入道之門主要有:一是理入,即通過經教與思維而入道;第二是行入,即通過實際的修煉而入道。後者禪宗的落腳點,借教悟宗,可以頓悟成佛。少林寺的傳統是堅持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實際修行的路子,而從事實際修行的出家人也叫行者。從少林寺的傳統而言,我不是一個寫作者、演說者或者學者,我是一個行者。在中文中,道不僅有形而上終極真理的含義,同時也是道路的意思。而行者不僅指行走者與實踐者,也是終極真理追求者的含義。因此,我是一個來自少林寺的行者,今天又走到牛津的行者。行者的最終目標是「成佛」——成為一個徹底覺悟宇宙和生命真相的人。佛陀是覺悟的人,學佛就是以佛陀為師、以佛陀為人生的榜樣。在學佛修行的道路上,總的可分為「學教」和「悟宗」兩個方面。「學教」即是學習佛法的教理教義,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理論上的學習。這也是修習佛法的基礎。而出家修習,我們更要落實到實踐,即「悟宗」。中國佛教史上的「法難」,過去有過「三武一宗」,近代有文革(有學者這樣說)。「學教的人」離開也就離開了。「悟宗的人」證得三昧感觸到了法喜,終身都不會放棄修行。所以中國禪宗恢復很快,乃至一枝獨秀。「悟宗的人」在通達佛理之後,我們一切的行為思維,都要如法如律地去實踐,才能讓自己真正地有所超越。在心性上的超越,千百年來很多高僧大德都在禪堂參禪打坐,開悟得大智慧,所以禪堂也被譽為「選佛場」。少林寺是依宗法制度建立的子孫寺廟,完備嚴格的戒律、寺規和傳承制度,提供了一個制度化空間,使懈怠者持續受到激勵;而通過實踐,真修實證,則使得每一位無論在家和出家的修行者都能因次第覺悟而獲得內在的激勵、而不斷精進。這是一條內在超越和外在超越兼備的不二之路。少林寺禪、武、醫三位一體。這麼多年以來,我們一直把少林寺定性為一個修行寺廟、一個修行道場,因為這是出家人的本分事、根本事;我相信沒有修行,就沒有佛教。少林提倡禪拳歸一。因為功夫與禪,本質上是如一的,禪與拳皆為降服自心的有效手段。功夫的表現形式是動,禪的表現形式是靜,動是靜的補充,靜是動的靈魂,動極趨靜,靜極生動,動靜的有機組合就是禪武合一。少林功夫成為佛教禪宗的一個方便法門,實際上打破了佛教禪宗令當代人疑惑的神秘性,從而為普通人開闢了一條通過身心合一的次第訓練,步入明心見性的內在超越的大道。因此,少林功夫禪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全世界、全人類都可以學,都可以從中受益。少林武術禪的傳播方式主要是口手相傳,言傳身教,師徒相傳的傳承模式。在我來牛津之前,我與一位學者交流,他建議我談談少林寺的寺院建設——那是聯合國公布的人類遺產。我說這不重要,因為只要有錢,在三到五年之中,誰都可以建設一個像現在少林寺一樣規模,甚至遠遠超過少林寺的新寺廟。甚至1500年的建築遺產也不是最重要,像少林寺這樣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寺廟,在中國可以找出好多個。在我看來,真正的少林寺是一個傳承了1500年,今天依然活著的,充滿了生機的智慧生命。《金剛經》把肉體與物質的生命,稱為「身命」,而把精神的或者心靈的生命稱為「慧命」。這種慧命的傳承不是死的書本或器物,而是主要體現在傳統的生活方式上——我們少林寺僧團300多名出家人,從凌晨四五點鐘起床,大殿開始上早課,禪堂開始坐禪,一天之中,無論誦經、習武、行醫、素食,還是接待、做飯、掃地、穿衣、睡覺,我們就是在日常生活的實踐行為中,延續著少林寺的慧命。

少林寺的重點是智慧生命,它使得建築、壁畫、碑刻、塔林等物質化的遺產,成為充滿生命活力的傳承空間。從這個角度看,世界的問題——例如道德問題、社會問題、經濟問題與環境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太重視有形的物質,輕視無形的精神與意識。但是物質與資源是有限的,追求物質與資源的欲望卻是無限的;精神與意識的空間是無限的,但是追求精神的升華與意識精華的願望或動力卻日漸匱乏。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當人們都能把精力集中在對智慧生命的追求上,追求佛陀的智慧,追求耶穌的智慧,而能減少甚至最終放棄對有形物質的追求,我們就能夠從根本上改善甚至解決這些問題。這種對智慧生命的追求不能停止在一時、一生或一世,這種追求必須一代人接一代人,從久遠的過去到現在,從現代到永恆的未來,都不能停止。我們少林寺的早課與晚課上,我們天天都要發出如下的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種追求是超越了人生,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超越了無限與有限的。我給自己設立的一個比較實際的願景,是讓少林寺的慧命再傳承1500年。如果我們人類都能夠把目光從眼前放遠到子孫後代,放遠到百年之後或者下一個1500年,乃至放遠到永恆的未來,我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不加節制地浪費資源,破壞自然,不計代價地滿足自己肉體與物質的欲望。下面我想談談少林寺與世界的關係。中國佛教是屬於大乘佛教,大乘在中文裡的含義是大型交通工具,比如大船或大車。也就是說中國佛教的核心從來就是關心大眾,關心世界的。中國佛教強調一,一就是道,一就是整體,一就是沒有分別。中國佛教把這種歸一的方法稱之為最高的「不二法門」。少林寺與世界是一個整體,不是二。如果從我的角度而言,少林寺是「自」,世界是「他」,自他不二,自利與利他不二,自害與害他也是不二。這其實是佛教基本理念「萬法相依,眾生同體」的體現。只有當世界充滿了和平、寧靜、愛、幸福與和諧的時候了,才能給少林寺帶來和平、寧靜、愛、幸福與和諧。與此同時,當我們少林寺為世界做出一點即使很微小的貢獻,也會這個世界多帶來一點和平、幸福與希望。現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練習少林功夫,而藉由修習少林功夫,很多人走進少林健康的生活方式、走進禪宗的智慧修煉。我們傳授少林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獲得身體、心理與靈性的整體健康和快樂,有助於實現身心合一、家庭和睦、社會和美、自然和諧。練習少林功夫,不僅做好形體的動作,還有配合氣與神的練習,因為每個人都是身、氣與神三方面合一的整體。比如,我伸手,不僅要有手的動作,還要把氣運到手上,我的意識也要集中在手上。一個人的健康不僅是肉體的健康,還需要全身氣血的通暢運行,還要有精神的寧靜與安定。在全世界傳播與弘揚少林文化就是少林寺面對當今世界和自然環境問題所做的積極回應。從練習功夫入手,可以超越語言、文字、種族、宗教甚至受教育水平的障礙,只要他喜歡,人人可以都參與,人人都可以修煉。無論誰,只要參與,只要堅持修煉,就能夠改善與提高他的身心靈整體健康水平。我們正身處知識爆炸與網際網路迅速普及的時代,我們花在虛擬空間與文本空間的時間越來越多,我們獲得的死板知識在日益增加,但是對我們生命最重要的真實實踐智慧卻越來越缺乏。練習少林功夫,不僅能夠強壯身體,而且還是進行精神修煉,獲得實踐智慧的有效途徑。當然,在少林寺的傳承體系中,功夫僅僅是一個部分,禪,使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地都充滿詩意和快樂。禪、武、醫、藝、詩、書、畫、茶、香、齋……少林寺是一個「無盡藏」,大家都可以來發現其中的精神寶藏與智慧寶藏。至於是否能夠獲取寶藏,完全取決於他的心靈,取決於他為這個世界,為眾生服務的決心、誠心與願心。基督教與佛教作為當今世界最有影響的兩大宗教,他們兩者之間以及代表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我相信,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重新走在追求耶穌智慧與佛陀智慧的道路上,當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遵循《聖經》與佛經的教誨,以此作為日常生活與靈性修煉的準則,這個世界將變得越來越美好。禪宗的教法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因為語言文字自有它的局限性,它往往無法完美表達我們的內心以及思想。這就是所謂的言不盡義。更何況,當我們進行對話的時候,還存在著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這些障礙肯定會影響我們之間的互相理解與交流。我認為比對話更重要的是見面與開心。禪宗就起源於見面。佛陀手中拿著一朵花,與大家見面,只是靜默,什麼也沒有說。當時,在參加靈山法會的大眾中,只有迦葉尊者一人直接了悟了佛陀的內心,於是他開心地笑了。結果,迦葉尊者就由此成了禪宗的一個傳承人,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心傳心的禪宗就誕生了。因此,我們這次基督教與佛教的對話,時間也很短,談話的內容也有限,我想很多人可能沒有機會發言,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我們見面了。最重要的是,我們見面的時候,還很開心——我們的心都像當年佛陀手中的花兒一樣,是開放的,而不是關閉的。在中文中,心如花開的時候,肯定是很高興的,很幸福的。因此,開心就是幸福。所以,大家的心如能打開,感到很高興,就笑一笑吧。開心地一笑,忘記了煩惱,思慮與憂傷,這就是禪。當全世界有煩惱,有矛盾,有衝突,有仇恨的人們,都能見面,見面的時候,都能開心一笑。我想,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我覺得,我們今天對話的目的也就實現了。感謝杜維明教授給我們佛教與基督教搭建這個對話與交流的平台,感謝所有組織與支持這次對話活動的人士與機構。你們所做的工作,功德無量!感謝在座的每一位來賓。最後,我願藉此機會真誠祈願——祈願世界和平祈願普天大眾共享人類的文明成果祈願遠離一切的恐懼與不安祈願人人健康自在阿彌陀佛!

(2014年10月14日於牛津大學)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