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17

1264經:本經主題為:「知恩報恩」。

我們知道,在1262經中,佛陀提到了夜間聽聞到了野狐孤獨地哀鳴聲,從而勸導諸比丘要努力認真修行,不可隨己放逸而墮落到畜生道中去。在1264經中,佛陀再一次以野狐夜間的鳴叫聲作為譬喻。佛陀問諸比丘:「汝等於夜後分聞野狐鳴不?」大家回答是「如是,世尊」。佛陀分析道:「彼野狐者,疥瘡所困,是故鳴喚。若能有人為彼野狐治疥瘡者,野狐必當知恩報恩。」

雖然二經均提到了後半夜野狐的鳴叫聲,但是二者旨趣完全不同。1262經的主旨是精勤而不放逸,1264經的主旨卻是「知恩報恩」。此時野狐的哀鳴,為因為自己身上生有疥瘡,雖為畜生,但是卻懂得知恩報恩。這一點,我們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十分常見,比如說一介書生由於某種因緣,救了一隻老狐狸的性命。過了沒多久,書生遇見老者,並且還見到老者的妻小兒女,甚至還與老者的女兒有了一段姻緣佳話。雖然故事多數是以悽美悲涼而結局,但是也可以說明這樣一個道理:畜生道尚且知道「知恩報恩」,所謂「滴水之恩,以湧泉相報」,更何況我們身為萬物靈長的人類呢?身為人類卻不思上報四重恩,這豈不說明我們反倒不如畜生麼?所以佛陀在分析這個問題上,將野狐與部分愚痴之人作了對比:「而今有一愚痴之人,無有知恩報恩。」這個「愚痴之人」究竟指的是誰,經中沒有詳細交待,但很顯然,佛陀肯定有所指向,我個人揣測是部分比丘身為佛弟子,對佛陀的再造之恩並無半點感念之心,相反卻對佛陀很不尊重之故。故而佛陀告誡弟子們:「諸比丘!當如是學:知恩報恩。其有小恩尚報,終不忘失,況復大恩?」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既然本經的主旨為「知恩報恩」,倒讓我想起去年八月份去北京中國佛學院考察之時,到佛學院的教務處時,見到一個巨大的木製屏風,上有趙朴老書寫的「知恩報恩」四字,據說此四字被奉為中國佛學院的院訓。據佛學院網站對此四字的詮釋是:

「『知恩』位列校訓之首,是期望全體法師、老師、學僧及員工無論在何何時候都應該想到自己應怎樣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要做感知和報答四恩(父母師長恩、眾生恩、國家恩、三寶恩)的人。《大智度論》云:『知恩者生大悲之根本,開善業之初門,人所愛敬,名譽遠聞,死得生天,終成佛道,不知恩者甚於畜生也。』可見知恩的重要性。『報恩』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利益他人,來回饋社會。具體到佛學院裡的教職員工和學僧來說,就是教職員工忠於職守、盡職盡責;學僧志存高遠、勤奮修學,為將來走出校門發揮住持正法、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大用儲備資糧。」

據我的粗淺理解,「知恩」即為對別人的恩德沒齒難忘,「報恩」即將這份感念付諸行動;「知恩」重於「心」,「報恩」重於「行」。若將心與行完美結合,便是知恩報恩的完滿善行。而對於我們所說的「上報四重恩」,已故趙朴老曾作這樣闡釋:「一報父母師長恩,他們對我們有養育、教育之恩;二報眾生恩;我們的生活,依靠大眾多種多樣的勞動,我們應以同等的勞動報答他們;三報國家恩,我們居住在國土上,享受公民一切權利,應該奉公守法。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來報恩:四報三寶恩,佛教導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饒益有情。」當我們在拜讀佛典時,對佛陀非但不心懷感恩,相反卻一個勁地品頭論足、橫豎挑刺,此種無知之舉,豈不是連野狐都不如了麼?(3.7.)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