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22

三、淨不動道經

說法地點:拘樓國的都邑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乃毀呰一切之欲、色、欲想、色想。以欲為無常,為虛偽,為妄言,為魔餌,為生無量的惡不善之法的本。假若能善觀,就能淨不動、淨無所有處想、淨無想處而次第升進,以至於舍我、我所之本有。然而如又執著此舍的話,就不得涅槃(因法執)。如果不樂、不住、不著此舍的話,就能獲得涅槃。

首先我想說的是,這部《淨不動道經》雖說篇幅不長,但是其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很不容易把握。經中的關鍵字主要有四個,即欲、色、欲想、色想。而經中,一共可以劃分為五個部分內容,主要為:①淨不動道;②淨無所有處道;③淨無想道;④無餘涅槃;⑤聖解脫。

在經文的開始,佛陀沒有過多的客套話,而是直奔主題,對弟子們說:

一、淨不動道

1、關於「欲」。所謂「欲」,就是指我們的各種貪慾、欲望。佛陀教導我們說,「欲」實際上是無常的,是虛偽的,是虛妄不實的,是屬於愚痴之法;

對於「欲」,不管它們是現世還是後世,全都是魔的境界,它們都是魔王蠱惑眾生的誘餌;它們只會使我們生起不善邪惡之法,它只會徒增眾生的貪慾和嗔恚,以及會引起我們眾生之間紛爭不已。對於修行者來說,如果沒有認識到欲望(貪慾)的本質,那麼將是莫大的障礙!因此我們在修行時,必須要用心觀照欲與色的本質,行事低調、不事張揚,時時攝伏己心。只有這樣,才能不至於生起不善之法,才能使我們本來染污的心,能夠徹底地清淨下來。在此基礎上進入禪定,那麼就會成就一切智慧。由於這種功德,那麼比丘在身壞命終之際,就不會畏怖於死亡,就不會被生死所轉。

2、關於「色」。所謂「色」,它實際上也是無常的,也是虛幻不實的,也同樣屬於愚痴之法。廣義的「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世界;狹義的「色」,是指我們眼根所攝及的境相。對於色相,我們也應該樹立這樣的觀點,就是一切色相,都是由於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和合而成,它們實際上是沒有實體的,是虛幻不實的,是屬於無常之法,是苦滅之法。作為出家修行的比丘,應該要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

3、關於欲想、色想。無論是現世之欲,還是後世之欲;無論是現世之色,還是後世之色;無論是現在的欲想,還是後世的欲想;無論是現世的色想,還是後世的色想……這所有的一切色,一切想,一切的一切,都是無常之法,都是苦滅之法。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就必定會得到不動之想——不為一切色、色想、欲、欲想所動,那麼我們的心就會逐步清淨下來。

二、淨無所有處道

1、不管是現世的欲想、後世的欲想、現世的色想、後世的色想、不動之想,乃至一切之想,所有這些,都是無常之法,都是苦滅之法,都是虛幻不實的,最終都是歸於消滅的——出家比丘修行之眾,應該作如此的觀察與念想。

2、上文說一切色皆為無常,皆為空,那麼就可以推演出,此世間是空的,是我們心識的顯現,是無我的,是不被我們所擁有的,因而也是虛幻不實的;不僅如此,這個世間並不是恆常不變的,也不會永遠不壞不變易的,它也會遵循著成住壞空的自然規律,總有一天會歸於消亡。

3、由於「我」也是由物質與精神的綜合體,因而「我」實際上也是個「假我」、「無我」,「我」也是虛幻不實的。我們修行的目的,既不是為了「他」,也不是為了「我」。一切都是不真實不究竟的,因此也不存在一個「自我」和「實我」的問題。

三、淨無想道

不管是現世之欲,以及後世之欲;不管是現世之色,還是後世之色;不管是現世欲想,還是後世欲想;不管是現世色想,還是後世色想;不管是不動之想,還是無所有處想……這一切的一切之想,這一切一切之色,都是無常法,都是苦滅之法。如果比丘能作此念,那麼就會證明得無想處的境界。

四、無餘涅槃

佛陀在說上面三種義理時,侍者阿難尊者就向佛陀提出一個問題:「假如比丘按照上面所指示的去做,也就是所謂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如果有的話,就全部捨棄掉。比丘做到了這些,是不是就一定會證得涅槃之境了呢?」

阿難所提的這個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與針對性。

佛陀明確地告訴阿難說:未必。就是說,若比丘按照上面去做的話,那麼有的可能會證得涅槃,而有的則無法證得涅槃。

那麼為什麼不能證得涅槃呢?

佛陀的觀點則更深一層:對於「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這些觀點與念想,到最後也要全部捨棄。就是就,僅僅樹立「無我」、「無常」、「空無」、「假有」等這些觀念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我們很容易執著於這些念想。最後,連這些觀點統統都要捨棄。既不能執著於「有」,也不能執著於「無」,不著二邊。實際上,佛陀在這裡所講的道理,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中道」,也就是「不二法門」——對於這些佛教理論,我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決不能因為難以理解難以領會就一眼帶過,因為明白這些道理,對於我們平時的修習實踐,相當有幫助!

正因為如此,佛陀對阿難說,如果比丘喜樂於「舍」,執著於「舍」,住止於「舍」的話,那麼,這類比丘,是註定不會證得涅槃之境的!這樣的比丘,最多只能證得有餘涅槃,而無法真正證得無餘涅槃。我需要說明一下,在這部經典中,所謂的「涅槃」,一般都是指無餘涅槃,它和有餘涅槃有所差別。而在此經中,「有餘涅槃」幾近於修行不究竟、不徹底的同義詞。

那麼,比丘怎樣才能證得無餘涅槃呢?

一句話,就是既不執著於「有」,也不執著於「舍」。這樣,就可以證得無餘涅槃。

五、聖解脫

對於現世之欲、後世之欲;現世之色、後世之色;現世的欲想、後世的欲想;現世的色想、後世的色想;不動想、無所有處想,無想想……對於之想,都要樹立此無常之法,是苦滅壞空之法。這些對我們來說,是的確存在的。既然是作為一種存在形式,那麼就會有生、老、病、死或者成、住、壞、空的自然演化規律。如果想要把這種規律打破的話,那麼就要從源頭上去破除它們、消滅它們,不讓它們再次產生,再次成為一種生命的存在形式,從而達到沒有生老病死的解脫狀態。

在這裡,我們首次見到了「甘露」二字。什麼叫做甘露呢?在《吠陀書》中,甘露被認為是一種天神飲用的藥酒,只要喝一點,就可以達到長生不死的狀態,因此甘露可以理解為不死的神藥。佛陀在這裡將它的涵義擴大了,它既指「不死」,也指「不生」的一種生命狀態,即不生不滅的解脫的高妙法門。這種高妙法門是什麼?就是去除我執、法執,最後舍其二邊,而住於中道的不二法門,就會證得無上的聖果。

最後,世尊一再叮囑阿難:如果比丘照此法門精勤不怠,就一定能夠早日證道!

由於本經有些名相只能靠我們去細細領悟,因此不便多作展開,就此住筆。

(界定,2009.03.26,於南海普陀山)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