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12/4/12

為什麼保不住一念覺?為什麼會退?

摘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54集(淨空法師)

「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這是大願最後一願。「願曰: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這裡面特別重要的這個「諸」字,於諸佛法。「不退轉者,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略雲不退。即梵語之阿鞞跋致(詳見前注)。蓋以菩薩行願,難發易退。據《仁王經》別教之信位菩薩,名為輕毛菩薩,隨風東西。又南本《涅槃》曰:無量眾生髮阿耨菩提心,見少違緣,於阿耨菩提即便動轉;如水中月,水動即動。」我們看這一段的意思。佛法成就,從理上講確實是一念之間,凡夫一念覺悟就圓成佛道。一念覺,有沒有?非常可能有,但是第二念他就迷了,他不能保持。保持這是功夫,果然能夠保持住,念念都不退轉,這人就成佛了。有沒有這個例子?有。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這個例子,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那就是一念覺,一念覺,念念覺。在中國禪宗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這個例子,他二十四歲,也是一念覺,念念覺,他不退轉了。這個不退轉是一時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我們為什麼那一念保不住?問題的關鍵在此地,為什麼保不住?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的認知不夠,所以煩惱習氣不能放下,問題在此地,都在自己。

彌陀世尊這一願不可思議,願十方世界一切菩薩聞名,現證不退,慈悲到極處!念老為我們註解的,「不退轉者,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增是增長,功德增長,善根增長,好事!「不更退失」,這叫不退,就是梵語的阿鞞跋致。阿鞞跋致也是阿惟越致,是一個意思,翻譯的翻得不一樣,原文完全相同,它的意思就是不退轉,這個不退轉是三種不退轉,剛才說的。位不退,位不退什麼時候證得?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初果須陀洹就位不退,絕對不會退墮到凡夫,他是聖人,雖然沒有離開六道,他決定不墮三惡道。證得須陀洹之後,如果沒有特別的因緣,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證阿羅漢果。無論這個世間有沒有佛出世,有佛出世他證聲聞果,沒有佛出世他證緣覺果,這善根深厚的人,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紮根教育做得太好了。他扎的是什麼根?是成佛之根。成佛的根是什麼?是放下見思煩惱,位不退。從須陀洹到阿羅漢,都叫位不退。他是不是真的不退轉?他也會退,但是最低他退到初果,初果就不會再退,是他的底限,進進退退,初果到四果,四果到初果。

為什麼會退?我們看底下說,「蓋以菩薩行願」,不是說發願,願發了,發了之後要行、要做到,這樁事情「難發易退」。「據《仁王經》別教之信位菩薩」,注意,這是別教,跟圓教大大不相同,圓教的信位菩薩不退轉了,他證得不退轉,別教要初住,別教初住菩薩等於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所以它的信位菩薩「名為輕毛菩薩」,像羽毛,在風中隨風飄流,「隨風東西」。我們現在的話說,禁不起考驗,遇到善緣,他的功德善根增長,遇到惡緣,他就退了,這是別教信位菩薩。「又南本《涅槃經》曰」,《涅槃經》有兩個本子,南本、北本,這是古時候翻譯,一個是南方翻譯的,一個是北方翻譯的,一個四十卷,一個三十六卷,分量都不少。經上說,「無量眾生髮阿耨菩提心」,就是發菩提心,「見少違緣」,就是很少違背你意念的這種緣,也就是說你不喜歡的這個緣,於阿耨菩提就動轉,你心就動,我們講動搖,信心動搖,「如水中月,水動即動」。

在這個娑婆世界,實在說,幫助我們提升的這種善緣少,幫助我們退轉的這些逆緣太多太多,你所見的,你所聽的,你所接觸到的,無不是退緣,都是叫你退轉的。我們要曉得,只有佛菩薩幫助我們堅定信願,我們願不願意親近?佛菩薩在哪裡?佛菩薩無處不在,佛菩薩無時不在。你說我沒看到,那是你沒智慧,你沒有清淨心。你要有清淨心,你要有智慧,你就見到佛菩薩了。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佛,一句「觀世音菩薩」是菩薩,你知不知道?知道。你念就清淨,你不念就不清淨。你念佛,佛在你心裡頭;你念菩薩,菩薩在你心裏面。心裡有佛菩薩,退緣就沒有了,你只有進沒有退。是不是這樣的?這個話你聽懂了嗎?聽懂了,可是轉身就忘掉,心還是被外面境界所轉。這什麼原因?身見沒破,念念想著我身體,在這一生一世當中,把這身體看得太重了。不僅這一生,生生世世。人死了還有箇中陰身,他也是看得太重,所以他還是在退轉,還是得不到解脫,不知道這個身是假的,不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你把它看得那麼重,你的虧吃大了。

什麼是「我」?給諸位說,阿彌陀佛是我。「我心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心」,你們常常念《三時繫念法事》,中峰禪師不是這樣子說的嗎?他說的一點都不錯。你們念得多了,幾個人肯定承認我是阿彌陀佛、我是觀世音菩薩,幾個人承認?你不肯承認,那有什麼法子?你要承認這個臭皮囊是我,這就是你退轉的第一個因素,根本的因素。我們要真正如彌陀世尊的弘願,世尊在經教里常常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一體!生佛一體,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是諸佛,彌陀是諸佛的總代表。所以六根在六塵門頭動搖了,這個時候是什麼?這個時候叫迷了,一動就迷了。怎麼辦?趕快提起,提起正念,提起正覺。什麼是正念?什麼是正覺?就是阿彌陀佛。記住,諸佛菩薩的名號就是正覺,就是正念。古大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什麼?自私自利的念頭,名聞利養的念頭,在五欲六塵起貪瞋痴慢的念頭,念頭起來就造輪迴業。念頭才起,意在造業了;開口,口造業了;行動,身造業了。這很可怕!不能不知道。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兩句話是非常重要的警惕。學佛人,特別是淨宗同學,念念不離阿彌陀佛,成就自己,念念不離觀音菩薩,救護眾生。幫助苦難眾生這個時候,你是觀世音菩薩,放下這個工作的時候,你就是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成就自己,用觀音菩薩幫助別人,這樣才能夠現證不退。

「又喻曰」,這是佛在經上說的。「譬如魚母,多有胎子,成就者鮮。」魚我們知道,魚生的子很多很多,但是魚子能變成小魚,小魚能變成大魚,這個機會太少了。為什麼?魚子都被別的魚吃掉,小魚被大魚吃掉,確確實實一千顆魚子難得有一、二個會長成,又「如庵羅樹,花多果少」,佛舉這兩個比喻。「眾生髮心,乃有無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故云: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警覺到。

今天我也把這些方法非常具體的說出來了,供養給大家。你修淨宗,你求生淨土,我們要跟阿彌陀佛融成一體,我的心是阿彌陀佛的心,我的身是阿彌陀佛的身,我的念是阿彌陀佛的念,念念不離阿彌陀,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世尊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把制心一處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句聖號,我就把心制在這一處上,什麼事都解決了。一生的學習就這一部經,常常念這部經。初學的人讀誦,把一部經念上一千遍,一般可以能背誦了。還不能背誦,就再一千遍,三千遍、四千遍。我過去曾經遇到一個人,他念了六千遍,能背誦。有決心!一天念五遍,一年一千五百遍,他念了四年。這是先把它念背。能背之後,叫細嚼,像吃東西一樣,不可以囫圇吞棗。細嚼是什麼?每天這個《大經解》看一段,細心去看,字字句句裡頭有無量義,你就細品法味,才真正體會到古大德所說的話一點都不假,「世味哪有法味濃」,真正嘗到法味,你連吃飯睡覺都忘掉了,自己精神體力飽滿,真的是常生歡喜心。歡喜是自己的受用,同時也歡喜教別人,這就是用自己的法喜、用自己的法味供養眾生。絕不能貪多,貪多痲煩就來了,為什麼?障礙現前。貪多你就退轉,一門深入就不會退轉。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