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林清玄:如是我聞


時間:2014/11/9 作者:明華居士

釋迦牟尼佛將涅槃的時候,弟子阿難隨待在側,想到師父很快就要命終,忍不住悲從中來,流下眼淚。這時候,另一位弟子須跋陀羅也趕到了,他看到阿難哭泣,就勸阿難說:"師父在世的時候我們可以隨問道,師父死後我們就無法請教了,因此,你哭是無益的,還不如師父沒有入滅之時,請師父開示幾個重要的問題。"阿難止住哭泣,說:"要問什麼呢?"須跋陀羅說:"第一,師父死後,應以誰為師?第二,師父死後應以何為住?第三,師父死後,應經何為法?第四,一切經的起頭,套用什麼文字?"阿難就向前請佛陀開示,佛陀說:"我圓寂後,你們應以波羅提木叉為師。應以四念為住。應以默擯為法。一切經典的開頭用'如是我聞'。"這是佛陀最後弟子簡短的開示,等於也是佛陀的遺教,非常重要,我在這裡特別加以簡短的說明:波羅提木叉是梵語,譯成中文是戒律,佛陀要弟子以戒律為師。 "四念"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翻成白話文是:觀照自己的身體及身體所處的環境都是不清淨的。觀照自己的妄想都是無常的,不能究竟,觀照世界上所有的法,都是無我的。第三個問題,佛陀的答案是"默擯",默是沉默,擯是擯棄。意思是自己應該沉默離群修行,如果有變心的弟子,有不信的人,不要去理他。第四個問題的答案,對後世的佛教影響極大,而且它也影響到一切的經典,佛陀說:"如是我聞",翻譯志白話是:"這是我聽佛陀親口說的。"為什麼佛陀要用"如是我聞"為經典的開頭呢?我想,是為了強調經典的真實性,佛陀在許多經典里說過:"我是真語者,實語者;語者,不誑語,不異語者。"是在說明他從來不說假話,從來不說模稜兩可的話,不說騙人的話,這是佛教里極重要的一種精神,用"如果我聞"使得未法時代不能親耳聽見佛陀開示的眾生,也能生起對經典的信念。因此,很自然地把"如果我聞"做為一切經典的開頭,我們今天打開任何一卷佛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就是這樣來的。

其情其景,歷歷在目

除了"如是我聞",佛經里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先說時、地、人、事,然後才開始記載經典。這也是為了說明經典所說的經過是確有其事的,其情其景,歷歷在目。

舉個例子,像《金剛經》的開頭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吃,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腫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我們看這段開頭,可以清楚地看到經典的記述是如何慎重其事,如何不厭其細,它說明了佛陀說法的地方,聽法的人數,佛與弟子如何到城中托缽,吃過飯後是如何坐著,須菩提如何站起來,對佛陀行了一個禮節,向佛陀提出什麼問題等等。所有的經典是如此,對人、事、時、地有清清楚楚的描述,這是非常有歷史感的寫法,真實記錄了一部經典的誕生,給後世讀經典的人有可資依循的基礎與方向。最有意思的是"一時"兩字,一時是一個不確定的時間,是"那個時候"的意思,為什麼用"一時"呢?我們要知道,佛陀說法有次第之分,有大乘小乘之別,不是每一個時間都說一樣的法,這種時間的因緣成立就是"一時"。在佛陀所說的法裡,我們可以知道佛陀並不輕易說法,而是因時、因人、因地而說,因時是要機緣成熟,因人是要智慧根器,因地是要道場莊嚴。只有這三個因緣都會合,佛陀才開演說法,此可以看出"一時"的重要。只要我們深入經典,必然知道佛陀從不在不當的時機地點對不當的人說法,由這時里更可以看出佛陀智慧之深廣。後來,演變到今天,《菩薩戒本》裡有一條就是"不能對大根器者說小乘法,不能對小根器者說大乘法。"說了就算犯戒,見法之不易。

一聲新雁覺天寒

我們閒話表過,還是回去到"如是我聞"吧!

記得我第一次讀《金剛經》,讀到"如是我聞"四字,有一種特別的感受,送我《金剛經》的朋友對我說道:"'如是我聞'就是這是我親耳聽佛的意思。"我聽了,疑惑地問我的朋友:"就是這麼簡單嗎?""是呀!就這麼簡單!""好像不應該這樣簡單的,那麼,'如'是什麼意思呢?'是'以是什麼意思?'我'是什麼?'聞'又是什麼呢?"朋友被我問得滿頭大汗,說沒有有這樣讀佛經的,應該去找明師指點才行。我後來找到了明師。可卻不是教讀經的,而是教禪定與智慧的,於是"如是我聞"就成為心中的小石子,找不到落腳之地。我找了許許多多關於經典的注釋,發現"如是我聞"確可以更深入的來解釋。

六祖慧能的解釋是"如是指義,是者定詞,阿難自稱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明不自說也,故言如果我聞。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內外動作,皆由於性,一切盡聞,故稱我聞也。"傅大士更進一步說明"如是"兩字:"如者,眾生之性,偶別千左,動靜不一,無可比類,無可等倫。是者,只是眾生性之別名,離性之外,更無加緊法。又雲,法非有無,謂之如。綿是佛法,謂之是。"在《金剛經百家集注》有一位川禪師,他給"如是我聞"的解釋更有意義,他說:"如如,明鏡當台萬象居。是是,水不離波波是水。鏡水塵風不到時,應現無瑕照天地。我者,為性自在,強名之也,又雲身非有我,亦非無我,不二自在,名為真我,又雲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頌曰:我我認著分明成為兩個,不動纖毫合本然。知音自有松風和。聞者,聽離也。經云:聽非有聞,亦非無聞,了無取捨,名為真聞。又云:切忌隨他去。頌曰:猿啼嶺上,鶴唳林間,斷雲風卷,水激長湍,最愛晚秋霜午夜,一聲新雁覺天寒。"川禪師的文字真是美,境界也很高。可見得"如是我聞"真不是那麼簡單,我們用簡單的話說,"如如"是指我們心性的動靜,它像明鏡一樣反映著我們的一切:"是是"則是指這種情況是確定不二的;"我我"是指佛性的永恆才是真我,開悟的時候就與我們的肉身合一;"聞聞"是指我們若有所聞皆是假象,因為所聞一切都將變滅消失,要內外了無分別者真的聽聞呀!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其實,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如果能細解,就能觸及到佛教的基本精神,當一個修行者到達如如不動、是一不二、了破我執、平等無別的境地,也算修行有了成果了!

這四個字也是佛教里極重要的字。在佛教經典里,"如"的意思是諸法的實相,般若經里,如是指空義;法華經里,如是中義。其實兩者指的都是實相,佛教里的法門雖個個不同。它的法性,實際、理體則一味平等,這就是"如",正是維摩經說的:"如者不二不異"。所以,如也是真如、如如不動之義。《大智度論》把"如"字解釋為:"諸法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各各相就是如地屬堅相,如水屬濕相,如火屬熱相等等,是可變的。穿過這可變的事相,找到了不變的空相,就是實相。 "如"是實相的緣故,所以佛教里的一切佛都有十個名號,其中一即是"如來"。成實論說:"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大智度論說:"如實道來,故名為如來。"引伸出來,對於一切契理的法叫"如法"印可稱讚時叫"如是",隨順已意叫"如意",真實不妄的話叫"如語",變化出來的種種事物叫"如幻"、"如化"。可見,"如"是佛教中重要的字,一個人能如實空、如實智、如實知自心、如實修行、如如不動,就能體證到佛教修證的精妙之處。"是"是定詞,不像"如"有奧微之義,我在這裡謹引《觀無量壽經》的一段經文來說明:"諸佛如來是法界,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是到了"我"字,問題又大了,我是誰呢?佛教里指色、受、想、行、識和合者是為"假我",破除這假我,真我即現前。真我在佛以里有很多名稱,"自性"、"佛性"、"神識"、"八識心田"都是。《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大乘起信論》說:" 一爭邪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牙執。"說的無非是我們這個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肉體,不是真正的實我。因此,佛教修行的道路,是撫看清了假我無常,拼寫著破掉對假我的執著、貪愛、傲慢,才能見到真正清淨的自心,也才有解脫的可能。這正是先天無我、我空,才能證行自性無垢的妙諦。 "聞"字在佛教里也很重要,"聞、思、修"在佛教里稱為"三慧",聞是三慧之首,也是觀音菩薩修行的法門。《楞嚴經》裡記載了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向釋迦牟尼及大眾報告修行的經過,這段經文非常之美,我抄錄在下面:爾進,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年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天,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一悲仰……由於觀世音菩薩由聞性修起,後來"聞所聞盡,盡聞不住",所以才能"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所以"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耳根淨聞的修持方法觀音法門中的重要法門。耳朵是五官中最圓滿的器官,它能聽上下十方一切音聲,不像眼睛只能看前不能顧後;它能不動自在地聽左右內外,不像鼻子進進出出,忙個不停;它不需要什麼東西,所以藏污納垢,不像嘴巴愛吃又常亂說話……在《法華玄義》裡說:"聞慧具足,如有人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聞是多麼重要呀!

放滿一池清涼的水

光是"如是我聞"四個字的奧義精深已經解不勝解,可知佛教經典確實不能等閒視之,裡面的一字一句都大有智慧在。

前已述及,"如是我聞"是諸經起頭,接下來大部分經典都有說法之時、說法之主、說法之處、說法之眾,無非在證明其可信而不是妄言,這種堅固具足不可破的開頭,佛教里稱為"六成就"。 "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在舍衛國只樹孤獨園"是處成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總稱"六成就"。有時候讀經,開口一念"如是我聞"想到少年時代初聞此句時的心情,感覺這四個字真是動人、真是美,仿佛包圍了人的一切,就像放滿了一池清涼的水,自己正要舉步走進池水徹底的洗滌一樣。述說了這麼我,其實"如是我聞"也並不難,它確實只是說:"這是我親耳聽佛陀所說",可是這麼簡單明白的話我卻繞了十年的圈子,才算篤定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