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阿彌陀經》的時候,誦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就感覺:要求生彼國──極樂世界,一定要多種善根、多積福德,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平常要是有人故去了,我們說是往生了,其實都是沒有真正往生的多呀,往生的當然有,得要真正的多修善根、多積福德才能往生彼國。善根福德中,有說是:念佛的功夫為善根。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體會體會,那都是念佛的功夫:這一句佛號念到一心不亂,這裡頭就有定、又有慧;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定要精進勇猛去念;要是精進勇猛去念,這裡頭有甚深的信心,這個信心還有般若、有理智,能降伏一切妄想、雜念、不信的心。所以這個善根,不出五根,我們就長期這麼熏修。五根增長,能降伏愚痴、以至於貪瞋種種的妄想雜念。得要長期的精進去念,念到心裡定、又有慧,一心不亂,才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還有我們也要知道,念佛的人,不但將來能往生極樂世界,現世就增福增慧、消災免難。並不是念佛的人都不顧現實一切,但是求生極樂世界;你好好修,現世自然增加福報、增加智慧,減少種種災難。現世也是吉祥如意,一切較比順利。
要是講求福德呢,說是萬德洪名:常常念佛的人,自然增加自己的德行。萬德洪名包含一切的德行,由無量光明的心發揮作用、依體起用──六度萬行、孝悌忠信一起修。這裡頭要是修起來啊,「百善孝為先」,這個「孝」字最重要。萬德洪名常常持,再修孝順父母師長、修孝道,自然能積聚福德。百善,善都是德呀,百善孝為先、孝為基本。常存孝順心哪,百善就增加、萬德就增加。所以諸位記住:我們佛門弟子儘量要孝順父母、孝順師長。還有,婦人家要緊還要孝順公婆。孝順父母,是我們的父母;孝順公婆呀,這個心量宏闊大量。我的父母我孝順,這還從我執發起;要是孝順公婆還像孝順父母一樣,那是以無我的心修孝道,這個功德、福報更廣大,我們就這麼修。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是萬德洪名;我們修善哪、積德呀,以孝順為基本,「百善孝為先」,這就很容易發揮善根福德種種的因緣。那麼,我們這樣孝順父母、孝順公婆,我們的子女自然孝順我們。以至於出家,我們要是孝順師長、孝順父母,我們要是有徒弟,徒弟也能孝順我們。印光大師說:兒女孝順父母,就像房檐的水呀,一滴一滴照樣來。我們孝順父母,兒女就孝順我們;我們孝順師長,我們的弟子就孝順我們,一樣一樣照樣來。這是《阿彌陀經》這一段很重要。
要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啊,說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緊接著,什麼叫多善根、多福德的因緣呢?「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的因、的緣。要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就這麼一直持去呀,各經的修持方法都包含在內。我們要想一心不亂,就是要得定慧的功夫;要是修定慧的功夫,這裡頭一定要有戒呀,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也都算是戒。若一日、若二日……這麼一直持去,戒定慧齊修,這一句佛號就是萬德洪名。八萬四千法門,不外戒定慧三學,我們就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一直持去呀,八萬四千法門都在我們心中。這樣子,一日一日就這麼持、一時一時就這麼持,所積的德行就很多很多呀──所以叫萬德洪名。久久了,自然得一心不亂。
這裡頭要是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相融通呢:要想一日、二日……就這麼持、得一心不亂,自然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因為什麼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呢?因為《金剛經》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什麼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呢?因為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呀!
《圓覺經》說是:六塵就是「境界」,我們修行要先離開這個境界──六塵。離了境界之後,還要離執著境界的心──就是六識。六塵離開、六識又離,心中還有個「離」,離了又離,心中還存個離,這個離的心也遣除出去──「遣離」。離不想了,還有個遣離的「遣」這個心,這個「遣」啊,也把它遣出去。所以《圓覺經》的要義,在離這個境界、在離執著境界的心。境界是六塵;執著境界的心就是六識。這和《金剛經》相通:「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應住六塵生心,和《圓覺經》的離境離心相通。要在微細上說,以至於「離」的心也遣;最後「遣」的心再遣。《圓覺經》就講四離:離境、離心、遣離、遣遣。遣到不可再遣的時候──便一心不亂了。
那麼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呢:「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就是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我們所想的這些。「入流」就是入了真如之流了:念念念佛,無量光明、無量壽命─自性彌陀;那麼紅塵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自然都打消了、都忘了──就是「亡所」。就這樣修、不停,這個「所」──境界,都寂滅下去了。還往前進修,不但動的靜下去了,連靜的,動靜二相瞭然都不生。到了極處,能聞的心、所聞的心,都盡了,對世間萬緣放下,我但聽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以至於工作的聲音:外面有車呀、有人哪,工人工作,打的、敲的......,種種聲音,都是念佛的聲音。我不想、沒有第二念,但有念佛這一念。念得不念而念,還要念;念而不念,不用勉力念,自然而然就這麼念。觀音菩薩的耳根法門、反聞的法門哪:世間這些,我不去聞;進一步呢,以這個換那個,我就萬德洪名一直念去。所念的佛號,就是我的自性彌陀──無量光明、無量壽命。我這麼念,念到阿彌陀佛心裡頭──「入流亡所」:入了清淨、不生不滅的法身流,阿彌陀佛的法身中,我一直念去。這時候,世間一切能聞所聞盡了,還有個能覺「聞所聞盡」的覺,就有能覺、所覺,我也不要,我把它空去。進一步,能空所空的心,我也把它空去。空到極處,能空所空都滅了,這時候「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心裡頭再沒有妄念,但是一念萬德洪名一直念去。
所以,《彌陀經》和《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也是相通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個功夫不停,進一步「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呢,「聞所聞盡」了,「盡聞不住」:能聞所聞都盡了,而還不住,功夫還不停的往前。感覺能聞所聞都盡了,這個感覺的心,我也不要:所覺的「聞所聞盡」這個心不要;能覺的心也不要──「覺所覺空」。能覺、所覺都空了,還有個能空所空的心,這個「空」也不要。能空所空都盡了,這時候生滅心,就都滅了,達到不生不滅,萬德洪名就這麼一直念去。
那麼《金剛經》說是不住六塵而生其心,因為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啊。和《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至於和《般若心經》的意思都相通。和《維摩經》也相通:文殊菩薩見了維摩居士,一問一答、一問一答……,問到最後,兩個人就在那兒停了,停在不生不滅的心上。就是:一經通、經經都通。我們研究《彌陀經》,不要以為《彌陀經》太短、《彌陀經》太淺哪,和大乘經典都相通。
和《法華經》也相通:能念的心哪,就是「真觀清淨觀」,就是「廣大智慧觀」,就是「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啊──常念、常常念,和《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相通。所聽的念佛的聲音、大眾同修的念佛聲音,很寶貴呀,就是梵音,超世脫塵;念了又念、念了又念,就像海潮音一樣──「梵音海潮音」。你說空,空而不空,有萬德洪名;你說有萬德洪名,你得空出一切,萬念歸作一念,萬德洪名才留在心中。說是「妙音」:空而不空,有萬德洪名的妙音;雖然是妙音,一字一句、一字一句,念念就這麼念去、不停。說是這個聲音是空的: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剎那剎那就這麼過、空的。空而不空,念得這麼好聽,大家都願意聽聽念佛的聲音,念了消災延壽;多麼重的病,有時候念佛,就念好了;不如意的事情,念得順利吉祥,都超越過去了,空而不空。說是空而不空,就不可思議:佛號聲音是「有」;而剎那不停──「非有」,空有不二,就是不可思議,就叫做妙、妙音。我們也跟著觀音菩薩這麼學、這麼修、耳根就這麼聽啊,就能以大慈悲心,隨喜功德、廣結善緣哪,就是妙音、就是觀世音。我們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弟子,都學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妙音觀世音」。這麼修行起來,一波跟一波、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天跟一天、十天齋戒會圓滿,就像海潮音一樣──「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比世間那些凡俗的聲音,那超越過去了,太好太好了,「是故須常念」。和《法華經》也通,一經通、經經都通。
現在講到這兒,我們開始念幾句佛號,我們聽聽大家一齊念,就是梵音;念念跟著念去,就是海潮音──梵音海潮音;這一句萬德洪名,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就是妙音;我們都跟觀世音菩薩他老人家學,我們都要觀──世──音。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楞嚴經》耳根圓通: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