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知識

虛空藏菩薩經淺釋(四)


時間:2015/8/31 作者:慧根素心

虛空藏菩薩經淺釋(四)

【爾時,大眾有從座起向虛空藏菩薩所現瑞方,踴躍歡喜顏貌怡悅,端目專注俱共奉迎。余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天主、龍主、夜叉主、乾闥婆主、阿修羅主、迦樓羅主、緊那羅主、摩睺羅伽主、五通仙人主[1],各作是念:「我等當辦何等最上最妙供具,而以供養彼大士耶?」

爾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即以神力變娑婆世界,除眾穢惡及諸丘山、瓦礫荊棘、坑坎堆阜、曠野險隘,風塵雲霧皆悉澄霽,七寶為地平坦如掌,無量眾寶以為林樹,枝葉花果皆以寶成,名華軟草亦復如是,香氣芬烈普熏世界。】

[1]天主、龍主、夜叉主、乾闥婆主、阿修羅主、迦樓羅主、緊那羅主、摩睺羅伽主、五通仙人主

非人」前八者為實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

天眾

「天眾」,「天」是指「神」,包括著名的護法二十諸天中的大焚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等。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並非至高無上,只不過比人能享受到到更大的福報。

天,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天神的壽命終了之後,也是要死的。天神臨死之前有五種症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第五個症狀或說是「玉子離散」),這就是所謂「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釋天是眾天神的領袖。

龍,是一條大蟲,因為往昔修行時,乘急,前世修到道的時候,願意修法,特別勇猛精進,尤其喜歡修神通,所以有神通;戒緩,尤其是淫戒守不住,或是嗔恨心大,所以墮為畜生。龍的種類不同,有金龍.白龍.青龍.黑龍。有胎生的龍,有卵生的龍,有濕生的龍,有化生的龍,又有虬龍,鷹龍,蛟龍,驪龍,又有天龍,地龍,王龍,人龍,又有魚化龍,馬化龍,象化龍,蛤蟆化龍。龍有四種苦:1.被大鵬金翅鳥所吞苦2.交尾變蛇形苦3.小蟲咬身苦4.熱沙燙身苦。龍的職業是布雲降雨。可是有五種情形,不能降雨:1.火大增盛2.風吹雲散3.阿修羅收雲入海4.雨師放逸5.眾生孽重。

「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名詞。「夜叉」是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維摩經」註:「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現在我們說到「夜叉」都是指惡鬼。但在佛經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

「乾達婆」又稱為「香神」,是一種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的神,是服侍帝釋天的專管演唱俗樂的樂神之一,身上發出濃冽的香氣,「乾達婆」在梵語中又是「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叫「乾達婆」,海市蜃樓叫做「乾達婆城」。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難以捉摸。

「阿修羅」這種神道非常特別,男的極醜陋,而女的極美麗。阿修羅王常常率部和帝釋天戰鬥,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好食物,帝釋有美食而無美女,互相妒忌搶奪,每有惡戰,總是打得天翻地覆。我們常稱慘遭轟炸、屍橫遍地的大戰場為「修羅場」,就是由此而來。大戰的結果,阿修羅往往打敗,上天下地,無處可逃於是化身潛入藕的絲孔之中。阿修羅王性子暴躁、執拗而善妒。釋迦牟尼說法,說「四念處」,阿修羅王也說法,說「五念處」;釋迦牟尼說法「三十七道品」,阿修羅王偏又多一品,「說三十八道品」。佛經中的神話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羅王權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愛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的事,阿修羅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論卷三十五」:「阿修羅其心不端故,常疑於佛,謂佛助天。佛為說『五眾』,謂有六眾,不為說一;若說『四諦』,謂有五諦,不說一事」。「五眾」即五蘊」,四諦是佛法中的基本觀念。阿修羅聽佛說法,疑心佛偏袒帝釋,故意少說了一樣。

「迦樓羅」是指「金翅鳥神」或「大鵬金翅鳥」。這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舊說部中說岳飛是,「大鵬金翅鳥」投胎轉世,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它每天要吃一個龍及五百條小龍。到它命終時,諸吐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它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

「緊那羅」是歌神,是專門演奏法樂的音樂家。在梵語中為「人非人」之意。他形狀和人一樣,但頭上生一隻角,所以稱為「人非人」,善於歌舞,是帝釋的樂神。

「摩呼羅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頭。

五通仙人主,(1)天眼通,,2)天耳通,(3)他心通(4)宿命通︰又名宿住隨念智證通、宿住智通或識宿命通,謂能知曉自他過去之事。(5)身如意通︰又名神境智證通、神境通、神足通、如意通、神通或身通,謂可點石成金、變火成水、飛行自在、變現自在的能力。(修成這五點就是了)

【娑婆界中一切眾生無諸苦患,盲聾喑啞癃殘百疾一時除愈[2],其怨惡者鹹生慈心,地獄、餓鬼諸楚痛聲皆悉休息,飲食衣服莊嚴之具自然豐足。其諸眾生妙色端正,支節具足威德第一,除諸結使,心得寂靜,於諸善根深生欣樂,以清淨信安住三寶。一切大眾兩手皆有如意摩尼[3],於其珠內出大光明遍照世界,並奏天樂,雨種種寶雜色寶衣,又雨種種妙莊嚴具,寶鬘、寶蓋、種種寶器、種種天衣、金鎖瓔珞、真珠瓔珞,青紅赤白雜色蓮華,雨沉水香、牛頭栴檀遍滿世界。其路兩邊有七寶台如帝釋殿。又其台中婇女盈滿,顏貌端嚴猶如魔後,作天伎樂出五音聲。又於佛上有天七寶,大梵王蓋懸處虛空,供養如來。其蓋周圓百千逾闍那,復以寶網羅覆其上,真珠毦帶垂飾四面。蓋中演出種種樂音,清妙和雅超絕人天。一切大地草木叢林、華果枝葉皆出妙聲,宣暢大乘六波羅蜜諸地行法,聞其聲者於無上道皆不退轉,亦有逮得無生忍者。

爾時,大眾見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神變奇特,心生歡喜嘆未曾有,各作是念:「此菩薩摩訶薩,既現如斯大神通力,不久必來至此世界,我等今者當設何座以供待之?」】

[2]娑婆界中一切眾生無諸苦患,盲聾喑啞癃殘百疾一時除愈,身體不好想有錢要念虛空藏菩薩名字,虛空藏菩薩經。

「阿難當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無量百千阿僧祇劫修行六波羅蜜,於十方世界一切佛所種種供養,乃至滿無量阿僧祇恆河沙劫,不如有人讀誦書寫、為人解說虛空藏菩薩經及持名號,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算數譬類所不能知。」

[3]虛空藏菩薩要來娑婆世界。一切大眾兩手皆有如意摩尼,於其珠內出大光明遍照世界,如意摩尼。當令一切眾生所願滿足。

——「不如有人讀誦書寫、為人解說虛空藏菩薩經及持名號,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算數譬類所不能知。」

【當於眾會作此念時,即於佛前有寶蓮華從地踴出,白銀為莖,黃金為葉,金剛為台,琉璃為實,碼碯為須,梵色寶珠以為須本,頗梨為蕊。其華縱廣百逾闍那,有八十億諸寶蓮華,周匝圍繞。爾時,虛空藏菩薩忽然在彼寶蓮華上,結跏趺坐。又見頂上如意寶珠,以無量釋迦毗楞伽寶而為圍繞。其八十億菩薩,各各坐余寶蓮華上。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即便說偈,問藥王菩薩摩訶薩言:

「我自從昔來,見諸菩薩眾,

有來覲世尊,先圍繞恭敬,

頭面接足禮,然後退就坐。

云何此大士,現斯神通力,

不修菩薩儀,而坐寶蓮華?」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以偈答曰:

「此大智慧士,善住深妙法,

不依妄想心,而來見世尊。」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復以偈問:

「若不見眾生,及以諸法相,

其心常安住,諸法真實際,

云何而示現,自在神通力?

唯願為演說,除我此疑惑。」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復以偈答:

「今此大士夫,勇健入方便,

為熟眾生故,現此神通力。

若不住實際,愚惑諸凡夫,

明智開俗諦,為入真諦故。」】

【爾時,世尊告藥王菩薩摩訶薩:「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一切凡夫眾生,不能思量一須陀洹解脫行處;一切眾生得須陀洹,不能思量一斯陀含解脫行處;一切眾生得斯陀含,不能思量一阿那含解脫行處;一切眾生得阿那含,不能思量一阿羅漢解脫行處;一切眾生得阿羅漢,不能思量一辟支佛解脫行處;一切眾生成辟支佛,不能思量一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菩薩摩訶薩方便行處成熟眾生;一切眾生得般若波羅蜜相應菩薩摩訶薩方便行處成熟眾生,不能測量乃至得無生法忍菩薩摩訶薩舉足下足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諦成熟眾生;一切眾生得無生法

忍菩薩摩訶薩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諦成熟眾生,不能測量得四辯才菩薩摩訶薩舉足下足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諦成就眾生[4];一切眾生得四辯才菩薩摩訶薩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諦成熟眾生,不能測量住般若波羅蜜究竟首楞嚴三昧菩薩摩訶薩舉足下足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諦成熟眾生。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已無量劫得無生忍具無礙辯,究竟滿足首楞嚴定,住最上地決定堅固終無傾動,善知眾生深心所行,應睹神變莊嚴之事。又復應見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欲來瑞相,又有見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得離欲地住地入地故,示入無邊空處三昧,於西方沒而來現此,時諸眾生怖畏惑亂,入於俗諦現大莊嚴,為欲成熟諸眾生故。

「又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若現第一義諦無生莊嚴,諸天及人乃至八地菩薩,皆當迷悶無能見其境界行相,善入如是深妙功德。善男子,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巧方便慧深入一切諸佛法海,離諸疑惑不依他故,智慧善巧,於諸菩薩摩訶薩中最上幢王。

「善男子,虛空藏菩薩,是一切眾生生天般涅槃大明導主,能斷一切煩惱心患,善治身毒及四大病[5]。若有眾生起惡邪見,輪迴迷沒生死曠野,無善方便不知生天般涅槃路。若有眾生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至心歸命,燒堅黑沉水及多伽羅香,恭敬禮拜時。虛空藏菩薩觀此眾生心心善根,若見眾生諸見煩惱之所惑亂,若見過去善根種子心所行業,於佛法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余功德隨所堪能。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觀彼眾生隨所應見,於其夢中現種種形,即以方便而為說法。】

[4]一切眾生得四辯才菩薩摩訶薩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諦成熟眾生、修虛空藏菩薩經得到四辯才,四辯才。四辯又稱為四無礙辯。「有四辯。云何為四?所謂義辯、法辯、辭辯、應辯」。

第一是義辯。「所謂義辯者,彼彼之所說,若天、龍、鬼神之所說,皆能分別其義,是謂名為義辯也。」這對義辯的要求就很高,對一切法相、名字的義理皆有無礙自在的智解,連天、龍、鬼神所說的種種非人類語言或者非人類的辭說,皆能明曉其義,這需要相當的本事。就好像對於世間的各種鳥類、獸類,對於鳥獸之語都能明白它們在說些什麼,「皆能分別其義」,這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高度。

第二是法辯。「十二部經如來所說,所謂契經、祇夜、本末、偈、因緣、授決、已說、造頌、生經、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諸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諸法之實不可沮壞,所可總持者,是謂名為法辯。」法辯和義辯有些相似,都是對一切法相、名字有自在無礙的智解。然而這裡的「法」,特指佛所說的十二部經,以及佛所說的各種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和無漏法,皆能做到智慧解說。而義辯則側重於對於其他物種的語義的精通,二者所指的對象不完全相同,而且所說的次第也有差別。

第三是辭辯。辭是言辭,「若前眾生,長短之語,男語、女語、佛語,梵志、天、龍、鬼神之語(中略),隨便根原與其說法,是謂名為辭辯」。這是方便善巧的一種說法方式。在古印度當時有大大小小的國家,較大的國家有十六國,故每個國家和每個族群乃至每個種姓,都操著各自不同的語言(官方語言或地方語言)。若能做到對於每種方言不僅能聽得懂,而且能準確領會其中的含義,並把其中的含義準確無誤地向大家傳遞,而且還能做到婦孺皆能聽得明白,這就需要有相當的本事。中國方言很多,有的方言非常獨特,個別辭彙(或口頭禪)很難用普通語準確予以表達,而擁有辭辯的智者,對此則能運用自如。可以說,這是隨順眾生根機而善巧方便的說法方式,不僅讓大家聽得懂,而且能極易引人入勝,都能夠非常樂意於接受。

第四是應辯。「當說法時,無有怯弱,無有畏懼,能和悅四部之眾,是謂名為應辯」。從這裡可以看出,所謂應辯,乃是說法之時從容應對,能夠做到隨機應變,或處變不驚。什麼樣的大場面皆能面不改色,娓娓而談。這是對說法者本身所具備的氣質而言,說明說法言辭功力深厚,積澱很深。

修虛空藏菩薩經可以得到四辯才、很少佛經看到可以得到四辯才、有四辯才。。。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

四辯才世智辯聰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辯才的前提:智慧。無礙辯才的前提:大智慧

無量壽經記載可以得到辯才無礙。修虛空藏菩薩經可以得到四辯才。

[5]善治身毒及四大病:如果沒有善根——「若有眾生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至心歸命,燒堅黑沉水及多伽羅香,恭敬禮拜時。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觀彼眾生隨所應見,於其夢中現種種形,即以方便而為說法。」

如果眾生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至心歸命,以虔誠心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號,虛空藏菩薩在夢中現種種形,即以方便而為說法.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