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三十三)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三十三)

第四十三、聞名生處尊貴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說:法藏菩薩觀察到他方國土修行還淺的菩薩,雖然游化在世間,但因為宿業沒有消盡,被業力牽纏,還會多世生在下賤家庭,受世人輕慢,使他利生的事業不廣大。為此法藏菩薩立誓成就萬德洪名,使他方菩薩聞信名號就能消除業障,從此生在尊貴之家,種姓高貴,不論自己說什麼法,大眾都敬重奉行,由此能展開菩薩道的廣大修行。

「他方國土菩薩」是這一願加被的對象;「聞信名號」是得加被的條件;「壽終之後,生尊貴家」是加被的利益。

第四十四、修行具足德本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說:法藏菩薩見到很多國土裡的菩薩,縱然長久勤修,仍然不能具備菩薩行的無量功德,除非具金剛心的人能夠勇猛、銳利、堅固不退,因此發誓成就萬德洪名,使菩薩們都能「聞名一稱而成萬德」(就是在深信佛的名號後稱念名號,就能成就菩薩的無量功德)。

「他方國土菩薩」是這一願加被的對象;「聞名」是得加被的條件;「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是加被的利益。《妙法文句》裡說:內有信解在心,就成為歡喜;這種歡喜表露在外,就叫踴躍。結合這裡,是指菩薩聞到彌陀願海和名號時,心裡生了信解,而充滿歡喜;表現在外,就有踴躍的行為。

「修菩薩行,具足德本」這一句可以作共通和特別兩種解釋:

共通的解釋:所謂的功德之本就是指六度,因為一切功德都來自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和般若。他方菩薩聞到彌陀名號而信受,就能完成六度萬行。

特別的解釋:菩薩行指念佛之行,由於念佛具足萬善,成為無量功德的根本,所以叫做「德本」。比如經上說:「歡喜一念,具足大力無上功德。」就是指在念佛這一行中具足萬行。蕅益大師開示:真能做到一心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真能做到一心念佛,不再起貪、嗔、痴的心念,就是大持戒;真能做到一心念佛,不計較是非人我,就是大忍辱;真能做到一心念佛,沒有少許的間斷和夾雜,就是大精進;真能做到一心念佛,不再妄想賓士,就是大禪定;真能做到一心念佛,不被其他歧途所迷惑,就是大智慧。像這樣,一切波羅蜜多的妙行都自然從一心中流出,以念念即佛的緣故,菩薩具足一切萬行。以名號即實德的緣故,持名能流出無量妙行。

唐譯說到:「聞我名已,應時修菩薩行,清淨歡喜,得平等住,具諸善根。」從「應時」這兩個字看出,這是頓時就得到利益。以名號的作用力能轉化菩薩的心,菩薩聞信名號後一心念佛名號,就能得到平等住。這個境界淺說是指在一心持名中,沒有其他妄念,這樣就遠離了高下、大小、親疏、智愚等的分別;深說是指功深力極,念到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一時脫落,能所雙亡而親證法界。這時周遍一如,無二無三,就稱為「平等住」。平等住中具足無量善根。

第四十五、皆得三昧見佛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說:法藏菩薩見到很多國土的菩薩難以見到佛,尤其是初學菩薩沒有修證功德,業障還沒消除,就見不了佛;又有雖然能見到佛,但佛住世的時間太短,很快就入滅了;還有雖然能常隨一佛,卻不能遍見無數諸佛;又有雖然能遍見無數諸佛,卻不是一時普見,而是有先後次第。因此立誓成就萬德洪名,使菩薩由聞信名號就都獲得念佛三昧,在現在和未來恆時見到無量諸佛。

「他方國土菩薩」是這條願加被的對象;「聞名」是得加被的條件;「皆悉」是指大願普遍加被一切菩薩;「逮得」等以下,是加被所得的利益。

「普等」是所得三昧的體性。由於在三昧中,無量諸佛一時平等現前,無所不見,所以叫做「普等」。這是念佛三昧的異名,也稱為「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說:「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華嚴經》說:「得圓滿普照念佛三昧,悉皆睹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淨剎土。(得到了『圓滿普照念佛三昧』,就能普遍見到諸佛和諸佛的眷屬,以及清淨莊嚴的剎土。)」「逮得」就是宋譯說的「應時證得」,這是指當時就得到了,所以是頓證。(宋譯:「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應時證得寂靜三摩地,住是定已,於一念中,得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世尊。」)

這樣以聞信佛名就頓證普等三昧,完全是彌陀願海的加持所致。《菩薩念佛三昧經》裡說:比如,眾生站在金色的須彌山旁邊,頓時身體就變成像山一樣的金色,這是以山的勢力加被了他;江河的水匯入大海後,就跟大海同一水味,這是以海的勢力同化了他。類似地,至心念佛就得到念佛三昧,這是以佛的勢力同化了他。

總之,念一佛能見無數諸佛,生一土能入無量諸土。曇鸞大師在《贊佛偈》裡說:「我以一心歸一佛,願遍十方無礙入。」其中「一心歸命一佛」是入門的捷徑;「無礙遍入十方」是證入的結果。所以以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來實現無礙遍入十方的普賢行。這也就是「一門即普門」的意思。

一心念佛,如來的定慧妙德就會映現在行者心中。因為名號就是實德,持名能攝受佛的定慧妙德為自功德,所以能成就深妙的證德。

問:上面的大願里講到以聞信佛名就得到清淨、解脫、普等這三種極其殊勝的三昧,利益超過了以前各願,這是什麼原因?

答:因為聞名者是菩薩,惑障已經減薄,容易跟菩提相應。好比鏡子經過打磨,垢障已經很薄時,來什麼人立即就現出影像。類似地,功行深的菩薩一聞到彌陀名號,佛的妙德就在他心中顯現。所以這句佛號因果同時,具足寶王三昧的功德,也就是一切三昧的功德。他方菩薩在聞名相應時,就共同契入寶王三昧、一切三昧,而且具足一切三昧的功德。

第四十六、自然得聞妙法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也稱為「聞法自在願」。願的大意是:法藏菩薩見到很多國土的菩薩雖然常常見到諸佛,而聞法卻不自在;又有雖然自己見到世間有佛法,但求法有很多困難,不能稱心如意。因此誓願成就功德極其殊勝的淨土,使往生淨土的菩薩都能隨心所欲地聞到所希求的法,而免去跋山涉水、尋師訪道等的辛勞。更妙的是菩薩們一聞到法,就豁然開解,是這樣如意自在。

「國中菩薩」是這條願加被的對象;「所欲聞法」是指佛國的菩薩各有志願,有的想聞一乘法,有的想聞三乘法,總之法門無量,菩薩的志願也無量;「自然得聞」是指菩薩們各隨心中的願望,無論想聽什麼法,都自然聽到。

淨土的功德莊嚴都是自然顯現,每一法都在說一切法,所以自自然然見佛、聞法、了知法,一切都隨意自在。所以讚嘆這是大悲願海,這是徹底方便。彌陀無量劫的努力就是為成就萬德莊嚴的淨土,來給予眾生真實利益。確實是方便波羅蜜多登峰造極的成就。

舉個例來說,在淨土的七寶池裡,不斷地波揚自然妙音,菩薩們都各自聽到適合自己的法,或者聞到佛、法、僧法音,或者聞到寂靜法音、空無我法音、大慈悲法音等,聖眾們隨心所欲地聽到自己想聽的法,歡喜無量。

第四十七、即得不退轉地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條大願是加被他方菩薩由聞信佛名,而迅速達到不退轉地。唐譯里說:「若我證得無上菩提,余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退轉者,不取正覺。」可見指的是於無上菩提不退轉。

願的大意是:法藏菩薩見到十方世界的菩薩都希求達到不退轉位,而能夠持續精修、實際達成的人如同鳳毛麟角,退轉的人多如牛毛。好比舍利弗往昔,有時是從一住的地位,上進到五住,然後又退回到初住;又從初住修起,等修到五住、六住等時,又退下來。這樣進進退退,經過了六十劫,還修不到不退轉位(《十住斷結經》)。法藏菩薩觀察到這種情況,發誓要成就萬德洪名,來作為菩薩速疾達到不退轉地的方便。

「聞名即得」的「即」字,是指不必很久,現生就得到利益。就像《阿彌陀經》所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有人過去已經發願、現在正在發願、未來將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土,這些人由於生起了求生淨土的真切志願,所以都在成佛之道上得到不退轉。)」《十住毗婆沙論》說:「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這裡講到快速達到不退轉的途徑是以恭敬心持念佛的名號。

還有一種解釋說:在聞到名號時,內心有很深的信解,有歸投、依止的心,就得蒙佛光攝受,很快就獲得不退轉。這裡面講到的「不退」有特別的內涵,是指信心不退。因為只要信心不退,就一定出現「不退轉菩提」的結果。也就是說,對佛的信心不退,就必然往生;而一往生,就必然不退。所以首要的關鍵是對佛的信心不退。

總之,不退轉功德全攝在一句名號里,有信心的人稱念這句名號,以名和義不分離,就能獲得名號中所蘊含的不退轉功德。這種加持會和自己的心融為不二,心自然就轉成堅固而得到不退轉。

第四十八、即得諸忍究竟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本願和上一願都說到了「聞名得不退轉」,兩者的差別是:前者是於無上佛道得不退轉,而這裡是於佛法得不退轉。

願文中的一、二、三忍,就是本經後面講的見菩提樹得音響忍、柔順忍和無生法忍。這三種忍都是指對於無生空性獲得法忍。

初步是得到音響忍,指在觀察聲音的時候,看起來有一個顯現,實際上去尋找時什麼也得不到。由此舉一反三,就能領會到萬法都是如此。對於諸法空性,首先要藉助比喻來引生信解,無論是夢、幻、泡、影等比喻都是在傳達這個意思,而這裡是以音響作為表示。

比如對著山谷發出「餵、餵、餵」的聲音,就會傳來「餵、餵、餵」的迴響。現在觀察這個回聲有沒有來處,是不是一個實有的回聲從某處來到了山谷中,觀察後會發現:這既不是從人的口裡跑出來的,也不是從地下冒出來的,又不是從空中飛下來的,也不是從山谷里的任何一個角落、一棵樹、一棵草等中走出來的,所以沒有它的來處。實際上,這只是如幻的因緣和合了,就忽然顯現這個迴響。再觀察它有沒有住處和去處,正顯現的時候,在任何處都得不到它。消失了也沒有去處,並不是它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所以這只是一種假相,而假相哪裡有來處、住處和去處呢?如果是實有的法,會有它的來、住和去,但只是一個虛相,哪裡有來、住和去呢?像這樣,凡是因緣生的法,都只是在迷亂識前有這麼一種假相,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法產生,所以是「生即無生」。

像這樣由音響等的比喻,對諸法無生得到甚深定解後,隨順定解而增長觀行,就能得到柔順忍。進一步會證到空性,而得到無生法忍。總之,對於無生空性能夠信受、通達而達到不退轉,就能快速成佛。

所以在淨土的回向偈里說到「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指往生淨土後,得到佛力加持,很快就證悟無生。這樣得到了無生法忍,就能遍入十方世界,實現普度眾生的宏願。

以上整個說下來有十多條願,一直在講聞信名號的利益。聞信名號能得到這麼多殊勝的利益,充分證實彌陀名號圓具萬德。由於萬德統攝一個名號中,由於持名時名和義不分離,所以能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