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茂森:無量壽經簡講(第十九集)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品,我這個經本是第六頁的第四行,我們從最後一句開始讀: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我們先讀這一句。在科判裡面,我們看到這個是八相成道第七相「轉法輪相」,這一段很長。我們講到這一段的第二大段,就是「文殊智德」裡面的第二小節,是「超情離見」。這一段是「遠超二乘」。

『遠超聲聞辟支佛』,「聲聞」是小乘,佛的小乘的弟子。聞佛說法,講苦集滅道這四諦法,能夠解悟其中的妙理,就能夠斷除見思惑,能夠出離分段生死(即六道輪迴),證得阿羅漢果,這種弟子是叫聲聞。所以出離六道的標準,就是斷除見惑和思惑,這個「惑」就是煩惱,疑惑的惑。見煩惱就是我們見解上的錯誤,我們看錯了;思惑是我們思想上的錯誤,我們想錯了。見惑、思惑有很多種,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三界八十一品,所以要斷除見思二惑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一般佛教導佛弟子是先從小乘入手,小乘主要是講四諦法。四諦,諦是真諦的諦,叫做苦集滅道,這個就是講因果。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的因果。在世間,就是我們六道裡面,有苦無樂,經上講三界統苦,只有苦,所謂三苦、八苦這些名相,我們之前已經有講解過。苦是果,因是什麼?因是集,集就是聚集的集,聚集煩惱,煩惱在不斷的累積就形成我們的苦報。所以六道裡面輪迴這條鏈是惑業苦,因為迷惑,有見惑、有思惑,就會造業。你想錯了、你看錯了,你就會做錯,做錯就造業。做錯了,就會有果報,這個後果就是苦。苦當中就更加難覺悟,所謂愈迷愈深,變成了惡性循環。因此我們凡夫就在六道裡面無量劫的去輪迴,從來都沒有真正覺悟過,非常可憐。

而在六道輪迴裡面,三惡道的時間是多的,占大多數,三善道的時間很少。你做人,人身難得。佛他有一日為弟子做一個表演,從地上抓起一把土,將這把土向地上一甩,然後伸手給弟子看。就問弟子,我現在把土甩掉了,夾在我手指甲裡面還有一些土,這些土多,還是大地上面的土多?當然大地的土要多太多了,不成比例。釋迦牟尼佛就說,這一生是人,來生失人身,不能夠再做人墮三惡道,如大地土;來生再能夠得人身,如我指甲上的土,所以是沒得比的。所以我們能夠遇到人道,得到人身,這個真真正正叫做千載難逢,不止千載。

而在人生裡面又得到佛法,這個是難上加難。你看全世界現在是七十億人口,佛教徒有多少?據統計,全世界佛教徒大概是六到七億,沒到十分之一。六、七億的佛教徒裡面,又有多少是真正聞到佛法?不是說你在寺院裡面皈依,拿了個皈依證,拜了個師父,就叫做聞到佛法了,不是的。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迷惑顛倒,就還是要造業,還是要受報。所以聞到佛法是不容易的,佛法在哪裡?在經教裡面。所以學到經教,明白佛理、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而遇到佛法的人當中,遇到淨土法門的又難上加難,經裡面講「無過此難」,真是難。淨土法門可以令你這一生能夠成就,當生成佛。密宗講「即身成佛」,淨土宗也是即身成佛,靠阿彌陀佛願力加持你,這一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往生你就不退轉,你就不會再輪迴,你就出六道,出生死苦海。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阿彌陀經》講阿鞞跋致菩薩,這兩個都是指不退轉菩薩,翻譯的音不同,都是同一個名相。你不退轉,只有向成佛的道路上進步,你不會退步,你看這個果報多麼殊勝!所以遇到淨土了,如果你不能把握這個機會,真修、真放下,那就真的太可惜!這一生你想了脫生死就難了。所以真正明白六道之苦,要生起厭離心。

在六道裡面,確實我們想要覺悟很難。你看現代這個社會,個個都是將功利擺在第一位,功利是什麼?貪,貪錢、貪名。你在這個大染缸裡面,想不受污染非常難。我很幸運,跟隨淨空老法師學佛二十年,能夠可以將世間這些名利放得下,走上弘法利生、自度度他的道路,靠什麼?就是靠每日經教沒有斷過。在家的時候日日起碼聽經兩個小時以上,每日有早晚課,有發願求生淨土。功課非常重要,功課是修清淨心,你念阿彌陀佛、你拜佛,是將你的真誠、恭敬發出來;你聽經聞法是受教育,經教是提醒你自己不可以再迷。我們很多時候做事做錯了,自己沒有辦法觀照,你反省也反省不出來,一聽到經教,知道自己錯了,想錯了、做錯了,所以經教是幫助你反省。古人講,「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為何可憎?貪瞋痴這些煩惱都起來了。這是講古時候,古時候的社會的風氣比現在好多了,古人也有貪的,但是不會像現在貪得這麼離譜,現在的人是叫做太離譜,為了貪可以謀財害命。譬如說建築的材料用假的材料,最近我們看到哈爾濱一個大橋整個橋倒塌了,剛剛開通這個橋不久,整個橋就倒塌了,幾輛大貨車就這樣掉了下來,這個材料問題。還有所謂的染色饅頭、地溝油、毒奶粉等等,都是顯示什麼?人心唯利是圖到極點了,這些就叫做謀財害命,為了賺小小的利益,將人的生命視為草芥。

我們如果在這樣的大染缸裡面,想要保持出污泥而不染,唯有一個方法,每日不離開經教,每天跟佛菩薩在一起,不要和這些世間的五濁凡夫在一起,你才有可能保存你的清白。經文前面講的「洗濯垢污,顯明清白」,用什麼來洗?用經教來洗。我自己的體會,一日不聽經不聞法,就面目可憎,真是這樣。你未聽經、未聞法之前你不覺得,為什麼?因為你整個都是污濁的,自己都不覺得,學了佛法之後,你才發現自己原來全身是罪業。我學佛就是這樣的體會,愈學愈知道自己是罪業深重,真是一個地獄人。幸虧真的前世有這個善根,今世祖宗有德,父母曾經修過善業,我們沾了光,得到佛法。佛菩薩加持我們,終於能夠明白、終於能夠回頭,然後痛改前非,將自己過去的所有的錯誤改正過來。將自私自利要放下,將名聞利養要放下,將貪瞋痴慢、五欲六塵的享受統統要放下,你才叫做入到佛法門口,還沒有進門,到了門口。入門的人是什麼?斷見惑了,《金剛經》裡面叫做「入流」,入聖人之流。斷了見惑叫做須陀洹果,小小聖,聖人裡面第一級,一年級的學生。我們現在是幼稚園,還沒有進一年級。所以二十年經教的薰習,才可以說到了門口;但是還要努力,稍微一疏忽,或者是輕慢,你立刻就退轉,那就真的叫面目可憎了。

所以苦集,我們想要斷苦一定要斷集,你的煩惱、你的習氣一定要放下。最大的煩惱是什麼?自私自利。什麼都講利,什麼都講錢,甚至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也離不開這個利字,都要看一下,對我有沒有利?甚至,我從中可不可以得到利益、得到錢財?如果絲毫利都沒有,他不肯做。這是什麼?大的煩惱,出不了輪迴。出輪迴首先要破我執,我執第一個,你自私自利要破。要求往生這個是最簡單、最容易的,叫易行道,不需要你斷見思煩惱,你真正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你就可以往生。但是條件也是你要放得下才行,即使不能從根本上放下、徹底放下,你起碼要暫時放下,從現在開始到往生這一段時間,你要保證放得下才行,這你才能往生。如果放不下,學經教都沒用,只是種一些善根,就是過去台灣李炳南大居士講的,該怎樣生死還是怎樣生死,該怎樣輪迴還是怎樣輪迴,出不了三界。所以要斷苦必須要斷集。

你想要得到涅盤的妙果,「滅」就是涅盤、滅度,「道」是方法,按照佛的教誨如理如法的修學。這個道,學道跟學世間的常識、知識是不同的,老子在《道德經》裡面也講得很清楚,「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東西當然要增加,知識要一天一天豐富;但是為道就完全相反,要日損,損是減少,就是放下,一天一天的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你的執著、放下你的分別、放下你的妄想,等到你統統放下,你叫證道了。道不是在外面,你自心裏面本來具有的,只要你放下那些障礙道的東西,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道了,你就證道了,你就得到滅道、涅盤。

我們求生極樂世界,就是要暫時放得下。雖然沒有斷根,但是起碼要伏得住,好像石頭壓草,草好像煩惱。你想證得阿羅漢,小乘的聲聞果位,都要斷了見思煩惱的根才行。根斷,伏斷都不行,伏斷只能是得到四禪八定,沒有出三界。而求生極樂世界是最容易,不需要你根斷,你伏得住就可以。就是你現在這句阿彌陀佛的佛號能夠有這個功力可以將煩惱壓住,你起貪瞋痴的時候剛剛要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壓平了;剛剛要發火罵人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就叫伏住。你伏得住,你的功夫才能夠成片,你才能夠得到念佛三昧。

所以我們學了經教,就要每日去檢查自己。用《十善業道》可以檢查,今天有沒有殺生?有沒有偷盜?有沒有邪淫?有沒有妄語?有沒有惡口(惡口罵人)?有沒有綺語(花言巧語,講一些無聊的話、騙人的話)?有沒有兩舌(在人背後說壞話,挑撥離間)?我們的心裏面有沒有貪瞋痴?每天就反省,這些是見思煩惱的根。有就要改,一開始,可能早上做的錯事,到晚上才反省到,今天早上十點鐘我做錯了一件事,這個不錯了;努力,接著慢慢功力加深,你能夠一個小時之後,你就可以反省到,剛才一小時前我做了錯事,立刻要改、立刻要懺悔,這個功夫就提升了。繼續努力,一分鐘之前你做錯了事,立刻想到不對,懺悔,前一分鐘發了脾氣,後一分鐘「錯了,又犯了」,這個功夫就不錯了。再加功用行,前一秒鐘第一念要發火了,後面一念立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慢慢你就壓得住了。

所以降伏見思煩惱,就是要用懺悔,就是要用念佛。常生慚愧心,知道自己不行。不要跟旁邊的人比,要跟祖師大德比,跟《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的這些往生的人來比,看到他們這些人真是修行,我們自己真的一無是處,而且是滿身罪業,一定要慚愧。在末法時期,慚愧心是能夠保住我們不墮落的最好的心態,所以你看近代的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為我們示現,印光大師自稱「常慚愧僧」,常常慚愧。如果沒有慚愧心,就一定會有傲慢,覺得自己了不起,看到別人都不如我,自己也不錯了。你看一念傲慢起來,功夫立刻大倒退,這時候魔就會乘機而入,使你破戒、使你造惡。所以慚愧心是善心,保住自己的修持。我們暢公師父的老師倓虛大師,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傳人,你看看他的傳記,他裡面就講,每天用慚愧水洗塵勞心。塵勞就是在我們從早到晚跟這些人事去交往、去奔忙,你這些塵勞很多,難免就會犯很多錯事,用這個慚愧水來洗淨這個心,就是「洗濯垢污,顯明清白」。真正大修行人,你看看他一定是很謙卑的,知道自己不如人,別人都是佛菩薩示現,我自己是凡夫。你這樣看到他,是真修行!

所以這裡講,出分段生死,一定要用最真誠恭敬的心念佛,求阿彌陀佛來加持,我自己真是罪業深重,唯有阿彌陀佛才能夠把我救出去。在火宅裡面靠自己的力量是沒有辦法,唯有靠阿彌陀佛,自己真是不行,那你這一生才有出離生死的希望。

下面「辟支佛」是梵文,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叫做緣覺,辟支是因緣,佛就是覺,佛者覺也。辟支佛就叫做緣覺,因緣覺的意思,簡稱緣覺,又叫做獨覺。這些人他們的修持比阿羅漢要高,他們觀十二因緣法得到了覺悟,這個叫緣覺。有些人是觀自然的景象,譬如說風吹樹葉,或者看到落花流水,他忽然能夠覺悟,這些就叫獨覺。他們的果位又叫做中乘,聲聞是小乘,他們是中乘,這二乘都是還沒有真正發起大菩提心。他們能夠自覺不能夠覺他,所以他們沉沒在小乘涅盤的空寂當中,不能夠發起平等普度無量眾生的大心,所以他不能夠圓成無上的佛果。在《法華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就批評這些二乘人,沒有發大慈悲心、大菩提心,住於偏真涅盤裡面,所以他提升不了。

這些人的心態不是說他不想度眾生,他們覺悟了之後,他發現眾生是非常難度,不容易度,《地藏經》裡面講,叫「剛強難化」。你不要說其它人了,就是家裡人,度他們不容易。我度我爸爸的時候,度了十幾年才把他度過來。一開始他反對得很厲害,我皈依佛門的時候,偷偷的皈依,不敢告訴他。他知道我要皈依的時候,他發火,不讓我學佛。就要用善巧方便,你不可以跟他對立,「我好心度你,你還這樣對我」?這就痲煩,對立了。一定要柔順,一定要忍辱。所以度眾生一定要忍,菩薩六度裡面有布施、有持戒、有忍辱,布施是修功德,忍辱是能夠保存你的功德。眾生對你可能他不理解,甚至他毀謗你,你要忍得住,對他依然是用那種敬順、愛護的心態,希望他能夠受感化。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十年、二十年,恆常的保持自己的慈悲普度的心,他終於能夠回頭。

一般度眾生都要令眾生歡喜才行,所以我對我爸爸就是一定要孝順,要他覺得我是世界上最乖的兒子。你看看學業也好、工作也好,我去美國留學不用他花錢,反而我倒過來供養他,我用我的獎學金每月省吃儉用給他寄,然後每年回來探望他,每個禮拜打電話,每兩個禮拜寫一封信。回來探望他,帶他去旅遊,去九華山、東天目山,接引他學佛,入佛門。慢慢的,他覺得學佛的人還真是不錯,佛法應該不是一件壞事,可以學一下,可以接觸一下,他才接觸到。接觸了之後,他才認識到這個好,慢慢的他就入門了。到現在,他自己隱居在一個道場裡面,每日就念佛聽經,求生極樂世界。時間是二十年,不是短時間,一開始不讓我皈依,現在贊成我出家。

所以對眾生你一定要生起慈悲心,而慈悲心就是愛心。愛心的根是什麼?是孝順、孝心,真正愛父母,你才懂得愛眾生。孔子在《孝經》裡面講,他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你連自己的父母親都不愛不敬,你去愛敬其它人,這個違背道德,違背禮,不合禮。父母的恩德是最大,我們父母都不能夠愛,怎能夠愛眾生?所以一定是從愛父母開始,漸漸把這個愛心擴大。孟子講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親,第一個親字是愛的意思,是動詞,愛自己的父母,然後對人民、對百姓你才有仁愛的心;然後再擴大愛物,物的範圍比人民就更大了,物是一切眾生,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你都愛。這個就上升到大乘佛法的境界了,一切眾生跟自己一體,愛眾生就是愛自己,這個就是菩提心。

所以小乘這些修行人,他覺得愛眾生他也愛,但是他沒有辦法做出這樣的犧牲奉獻,他覺得很難。而這些來參加法會的大菩薩,是『遠超聲聞辟支佛地』,遠遠超過二乘這個境界,不但能夠自度,而且恆常度眾生。好像《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一樣,盡未來際,念念普度一切眾生,無有疲倦、無有厭倦。這些參加《無量壽經》法會的,統統是這個境界。這是顯示淨土法門不是小乘、不是中乘,是大乘、是一乘。你想要求生極樂世界,你都要把這個心發出來:我要發願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如若有一個眾生未得度、未成佛,我自己不成佛。要發這個大願,那你求生極樂世界,你一定可以。

有些人說,這個心我發不出來,太難了,口上可以發一下,你說真的這樣做我做不了。做不了是一個問題,但是你沒有發這個心是另一個問題,我們是凡夫當然做不到,但是做不到不可以沒這個心。現在是有心無力這可以,如果無心那就不行。現在我們有心無力做不到普度眾生,怎麼辦?先求生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你就做得到。因為你有阿彌陀佛加持,你可以立刻化身十方,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普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所以菩提心現在要發出來。

現在發出來的樣子是什麼?你一定是努力求生極樂世界,儘快去。既然現在做不到,那就儘快去了之後做得到;如果你還是悠哉游哉,不是勇猛精進,那個願心就不是真的。所以有些人聽我講怎樣才能夠取得往生極樂世界的把握,你有信有願就可以往生。他說我有信,我信了,我也發願了,我就有把握往生。未必!可能只是口上說而已,要看你的實際行動,如果說有信、有願,無行,那個信願是假的。行是什麼?精進念佛,一切放下,這個信願就是真的。你能夠精進念佛,你的煩惱就絕對能夠壓伏得住;凡是煩惱壓不住的,你的信願不夠堅強,無根。好像一棵樹有根,根很深,風雨吹不倒它。風雨就是譬如外面境界的誘惑,順境你不會起貪愛,逆境你不會起瞋恚。如果你還受外界這些影響,還起貪瞋痴,那個根很淺,風一吹就倒了。我們的根一定要深,你就可以抵禦外界的誘惑,抵禦外界境界的考驗,所以精進修持就非常重要。

再看下面一句經文,『入空無相無願法門』。空、無相、無願叫做三解脫門,菩薩都已經入這個法門了,他們的境界相當高。什麼叫空?一切法都空,《心經》裡面講的「無色聲香味觸法」,一直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智亦無得」,一切都是空,無所有。成佛,不是說真的有一個佛果可以成、可以證,你有佛果的這個相,還沒有空。所以證得無上菩提是證無所得。

一定要將有所得的心放下,為什麼?整個宇宙諸法一切的現象、一切的物質統統是空相。現在的現代物理學家對這個已經發現了,他們的研究已經是相當之深入。你看量子力學裡面講到,把物質分析到最後,就不再是原子了,原子已經是很大了,原子是八十年前發現的。現在發現原子裡面有原子核,原子核裡面有中子、有質子,外面圍繞的是電子。中子和質子也是夸克組成,而夸克、電子也不是最微細的,現在發現一種叫中微子,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這麼小的體積,再往下面分就沒有了。所以,中微子它可以在十億公里的鐵板裡面自由通過,因為它很小,沒有任何障礙。中微子是不是佛法裡面講到的極微之微,就是物質最小的一個單元?有可能。再下面就沒有東西了,他們發現只是一個波動,只是振動,由振動產生這些粒子,這些粒子再組合成原子、分子、物質。所以一切的萬物分析到最後只是波動,只是一個動相,這個動不是物質。

究竟是什麼動?德國的物理學家普朗克他就提出來,他說這個是人意識的動,就是我們說心動。佛法講「一切唯心造」,所以一切的現象統統是心動產生出來的幻象,它不是真的,所以《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物質,物質就是空,空就是什麼?如果空裡面有動就有物質,空即是色。色是物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是講精神,精神的活動也是空,一切皆空。所以我們很感恩現在的量子力學家,他們研究很深入。科學愈發達,佛法應該愈昌明、愈興盛,為什麼?他們愈來愈證實佛在三千年前講的宇宙人生真相。所以愛因斯坦曾經講過,說未來的科學發展要依賴佛教,他認為佛教是所有宗教裡面跟科學最密切的。這個是現代物理之父愛因斯坦講的,確實是非常難得。

這個空,如果是你觀空了,一切法皆空,而有一個空的相可得,那也是一種障礙,你還沒有空。為什麼?你還有個空相,連空相也要空,你才叫真正空。所以有些修行人,他的禪定功夫很深,看到一切法皆空,但是他住在這個空相裡面,這就痲煩了。那就好像什麼?剛剛入城門,這個涅盤城有三個門,有空門、有無相門、有無願門,三個門入,你哪一個門入都可以。你從空門入,剛剛入門,結果就被塞住在那裡了,進不去。所以連空相也要放下,空相也都了不可得。所以叫你無相,將相也都要放下,不能有「有」的相,也不能有「空」的相,無相,真正無相。所以對一切的境界無取無著,無執著,你就不會塞住在那裡。

你真正無相了,結果《大智度論》裡面又提醒我們,「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這也不能夠真正無相,你著了無相的相。空放下了,結果又著了無相,始終是有,所以心不能有絲毫的執著,一起心動念已經全錯了,所以叫你無願,無願也叫無作。無作是什麼?不要動,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凡夫痲煩的是經常就動,遇到什麼境界了,他就會起心動念。見到空了,空又起心動念;見到無相了,無相又起心動念,始終入不了城。所以我跟著淨空老法師,在旁邊聽到最多的兩個字就是不動、不動。我幫他拿一條毛巾,不動、不動;拿一個水杯,不動、不動。不動、不動聽得最多,一開始根本沒有去想他為何這麼講,現在明白了,叫你「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叫你不起心不動念,有動就錯了。

所以,我們聽經也好、學佛也好、念佛也好,要懂得用這個功夫。你聽經,聽經也是修戒定慧,你坐在那裡就定定的聽,不昏沉、不掉舉(掉舉是打妄想),專心致志聽經法,聽明白了,馬上過去,千萬不要住在講的這段的什麼意思,反覆在想,你就住在那裡了。這些就叫做住心緣相、住文字相,這個不可以住,就這樣聽,聽不明白隨它去,隨它過去。都是空的、都是假的,《金剛經》裡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連佛法也要放下,更何況世間的非法?所以你懂得聽經,你能夠開悟,你的心定定的聽,聽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去想,時間長了,你就能夠得三昧。如果你聽《無量壽經》,你能夠入念佛三昧;聽《華嚴經》,你入華嚴三昧;聽《法華經》,你入法華三昧。三昧就是不動,正定。定的時間長了,忽然開悟,大徹大悟,所有經教,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都可以通達,沒有一樣不通。為什麼?因為你已經通到了自性,自性是萬法的本體,你通到自性,開悟了,所有的法門全部清楚。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方便』就是善巧的意思,我們一般講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是說佛菩薩救度眾生用的方法,「方」就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最合適的、最適宜的方法,可以幫助眾生能夠開悟。這些唯有是過來人才懂這個道理,才知道用什麼方法,這個完全是智慧型的套用。智慧是本體,從本體顯出來的作用就叫做方便,所以《涅盤經》裡面說,「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我們以大智慧為根本,智度是菩薩之母(母親),這個比喻它是我們的根本;然後從智慧當中能夠隨順眾生的根性建立法門,應機說法,隨緣救度,這個就是方便,方便是眾生的父(父親)。

所以佛講經說法很方便,你看他從鹿野苑開始講經,講什麼?講小乘經。因為眾生的根性還是很低,你講很高的法門他不明白,只能從最低的一個年級開始。國小一年級,接著二年級,慢慢將眾生提升。所以佛說二乘法、三乘法,甚至有五乘法。五乘是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這些統統都是善巧方便。

而在《法華經》裡面是「開權顯實」,權就是方便,將方便放下了,專門講真實的。真實的是什麼?只有一佛乘,「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好像《法華經》裡面講的比喻,如果一個小孩子或一群小孩子,在一個大樓裡面,結果大樓起了火,小孩子在裡面玩不知道。大人在外面看到很危險了,喊小孩子快點出來,小孩子就是不出來,在裡面玩得不亦樂乎。於是大人想了一個辦法哄他們出來,就說:快出來,這外面有你們最喜歡玩的牛車、鹿車、羊車,你們快點出來就全部給你們。那些小孩子聽到非常歡喜,立刻全衝出來,出來一看,也沒羊車、也沒鹿車、也沒牛車,統統是大白牛車。大白牛就是馬車,馬車跑得最快了。這個比喻什麼?馬車是一佛乘,羊車、鹿車、牛車是二乘、三乘,哄你出來的時候,用三乘、用二乘,你出來之後,只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所以你叫做出乎意料,很歡喜。

所以《法華經》裡面就說開權顯實,「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講眾生皆能成佛,為每一個弟子來授記,連提婆達多,想要害佛的墮了地獄的人都授記,將來都能夠成佛。這個是佛的真實說。為什麼?因為佛已經教了四十年,你看看前面講小乘的《阿含經》十二年,講方等經講了八年,就二十年,講《般若》二十二年,最後講《法華》、講《涅盤》八年。所以《法華經》是講到最後,好像《阿含經》是國小,方等是中學,《般若》是大學,《法華》是研究所,你將會拿博士學位了,所以這個程度才能夠聽《法華經》。

而法華會上,也不是個個人都聽得到,你看看,經上講有五千人退席。法華會的地點跟《無量壽經》是一樣的,都是「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耆闍崛叫做靈山,我們說「靈山一會」,就是講這個法華會。人數跟《無量壽經》人數一樣,也是兩萬人,但是其中五千人退席。為什麼?這些都是大比丘,跟佛學了很多年,都沒有這個根性接受《法華》這個一乘了義,沒有辦法,程度不夠。所以退席怎麼樣?退席就退,佛都說善哉善哉。你夠這個程度,才能夠接受這個大法。

所以《法華》、《華嚴》這些是一乘法,而《無量壽經》也是一乘法,所以他這個大會跟《法華》沒有兩樣。《法華》會上兩萬人,這裡也是兩萬人,而且這裡沒有五千人退席,法華會上五千人退席,這裡沒有,說明什麼?《無量壽經》比《法華經》還要殊勝。殊勝在哪裡?不但它是一乘了義,幫你一生成佛,而且它是什麼?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統統包含。《法華經》是什麼?接引上根人,你跟佛學了幾十年,慢慢從下根提升到上根,所以你能夠接受。《無量壽經》不用,你從來沒有聽過經的一樣可以接受,所以沒有人退席,個個都適合聽。《無量壽經》殊勝!所以蕅益大師講,淨土法門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髓是骨髓的髓。《華嚴經》的奧妙的密藏,《法華經》秘密的精髓,全在這部經裡面。而且你最適合聽,你不會說這麼高我聽不到,不會,一定適合聽,所以這部經就殊勝在這裡。所以佛顯示三乘都是隨機來教化眾生,等到眾生慢慢提升了之後,他自然能夠接受大法。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下面經文是八相成道第八相,叫做「入涅盤」,經文只有兩句: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中下』是講中根、下根,我們眾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三根,這個根性就是講我們程度。我們的智慧、我們的福德,如果分上中下就可以分三根。對上根的人,佛就跟他講真實法,講什麼?不生不滅,所以不會有什麼滅度不滅度的問題,不生不滅,沒生怎麼會有滅?他示現的滅度,佛入涅盤,我們看到佛離開人世,八十歲離開,講經四十九年,七十九周歲(虛歲八十歲)離開人間,我們看到這樣的現象覺得很可惜,佛離開我們了。所以佛離開的時候,阿難尊者哭得不得了,情執。這個是什麼?中下根。上根的人,他知道佛不生不滅,他不離開我們,這裡的緣盡了,他會去其它的地方繼續度眾生,隨類現身。只要你能夠肯學,他就來現身;你不肯學,他就走,他不會有情執。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才有應。

連滅度也是教導眾生的一種方法。為什麼?如果眾生知道佛不會滅度的,他就說慢慢學也不遲,反正佛是無量壽,我們慢慢學不用急,就會有輕慢心,就會怠慢,恭敬心、真誠心就會減低,這樣學法就很難學得成。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我們認為,不怕,我現在還有很多時間,佛還有很多機會教我,慢慢學也不遲。好了,到時佛一走,你就怕了。阿難尊者就是這樣,他在佛滅度的時候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很悲傷,佛要走了,他才知道那種危急。所以佛走之後沒多久,他就證得阿羅漢果,他知道這個時候要靠自己,靠佛沒得靠,他就努力精進。你看連佛滅度都是幫助眾生。而中根、下根的人,他才看到有滅度,上根的人他知道不生不滅。所以這個統統都是佛的善巧。

我想到我自己是怎麼發心的?我是原先在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書的,跟我們師父學了十幾年,跟淨空老法師。每日都聽經,也聽得很歡喜,但是沒有一點成就,為什麼?沒有真乾。什麼叫做真乾?你放下才是真乾。所以學佛覺得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調解我們的心,幫我們解脫煩惱,所以有煩惱的時候,可以好好聽一下經就沒煩惱了,多享受。師父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要好好享受一下,沒有那種生死迫切感,沒有那種弘法利生的使命感,過著悠哉游哉的生活。

結果到了二00五年十一月,當時我在昆士蘭大學,那時是三十三歲,聽到師父有一次在北京訪問,在酒店裡面突然就病了。可能是因為太勞累,他從六月份去了法國,接著去英國,接著一路這樣回來,一路從香港去北京,去到每一個地方都是講法。可能在北京十一月天一冷,遇到風寒就感冒病了,重感冒。我們師父是不進醫院、不看醫生的,一有病就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在酒店那裡就念佛,有幾個同修照顧我們師父。他說當時(十一月),他知道自己壽命要到了,那年是七十九歲。釋迦牟尼佛也是七十九歲走的,他自己也是七十九歲,他說應該走了。他年輕的時候別人幫他算命,是四十五歲的命,四十五歲那年他就得了一場大病,他也是不看醫生、不吃藥,念阿彌陀佛,他知道自己要走了,結果念佛念著念著就好了過來。延壽到七十九歲,他認為夠了,四十多年了,了凡先生改造命運延壽才二十年,他延了四十多年,該走了。所以他就在那裡念佛。

結果有一日凌晨,早上大概三點鐘左右,他就很清醒,看到什麼境界?他自己躺在一塊草地上,看到一層一層的遠山非常漂亮,好像雲南,不知大家有沒有去過?大理蒼山,一層一層非常漂亮,草地也是很舒服,他就躺在那裡。結果他定眼看到,山上很多很多人向他作禮,他就想,這些是不是聽經的人,這麼多?然後,很快這些人突然全部變成了野獸,他看這個境界不好,立刻他就坐起來合掌念,因為他講經,他當時講《華嚴經》,都是合掌先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阿彌陀佛、南無本師毘盧遮那佛,他是念這三佛。他就自己很自然的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結果一念出來之後,他就看到整個虛空出現了一尊本師釋迦牟尼佛,非常大,整個身體好像虛空那麼大;然後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又看到阿彌陀佛出現了,釋迦牟尼佛隱去,阿彌陀佛出現,也是好像虛空那麼大;然後,又念南無本師毘盧遮那佛,這個時候阿彌陀佛隱去,毘盧遮那佛現前。所以可見得你這個念,當下念佛的時候,佛就出現了,我們臨終的時候也會這樣。他當時又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又出現了,這個境界非常殊勝。

這個時候他就聽到有人在他身後問他,這個聲音,他沒有回頭看,就只聽到聲音。就問他,你現在在世間還有什麼牽掛?我們淨空老法師就回答,沒有,我沒有任何牽掛。他又問,你還有沒有什麼人要見,什麼事要辦?淨空老法師說,我什麼事情都沒有,也不要見什麼人,希望現在就要求生極樂世界。然後他說,如果是阿彌陀佛看我還需要留在人間,可以幫助眾生,接引更多人往生極樂世界,我也可以留,這個不妨,由阿彌陀佛來安排。就這樣講完這幾句話,他突然就驚醒了,是似夢非夢的境界。結果醒了之後沒多久,病就好了,回到香港休養了兩個禮拜,就恢復講經。現在也是,每日四個小時講經,從七十九歲到今年八十六歲,七年時間。所以我們知道師父留下來是有任務的。確實你能夠往生,而阿彌陀佛沒有來接你,那一定是什麼?你還有使命,可以幫阿彌陀佛多接引一些人去往生極樂世界,除了這件事之外沒有其它事,沒有其它理由。

當時我聽到師父跟我說了這件事,我心裏面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什麼?我們師父可以留住世間,可以利益更多的眾生,這是眾生的福報。憂的是什麼?自己還沒有成就,如果師父突然走了,我就沒有辦法依止。我現在還沒有證得念佛三昧,還沒有往生把握,所以更加要努力、要放下。自己就好像一個嬰兒一樣,這個時候離不開父母,萬一父母走了,這個嬰兒就一定是要死的,所以有這種憂患意識。

所以那一次之後,我就真正發心,不可以再過悠哉游哉的教授的生活,不可以再搞個人享受了。當然自己在學校做教授,這個工作非常舒服,一個禮拜教六個小時課,然後每日跟我媽媽一起早上去河邊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回來做一下早課。吃完早餐,到九點來鍾去學校辦辦公,做兩個小時工作,又回來,中午一起吃飯,吃完飯又睡一個大覺。接著下午讀讀經、聽聽經,晚上又吃完飯去散散步,是很舒服。但是這樣不行!所以我就要發心,那時候我寫了一個「報恩立志文」給師父,這個「報恩立志文」就是自己發願要將工作放下,去跟師父老人家專門學經教,發心弘法利生。我將這個「報恩立志文」給大家讀一讀,是用文言文寫的,就是比較文言一點,大家慢慢聽。

「敬請師父上人慈悲納受報恩立志文:舉目世間,聖教衰微,人心少善,不信因果,染穢三業,以致紛爭迭起,災厲日增;眾生與我,迷失真性,不識宇宙本來一體,但生妄想分別執著,損人利己,造諸惡業,遂感三途苦報,長劫輪迴,苦哉痛哉!恩師上淨下空上人,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一生光闡佛陀教育,偏贊淨土法門,拯群蒙於苦海,示成佛之殊途。今雖八十高齡,仍日講經不斷。弟子自一九九五年聽上人講經錄音錄像帶以來,十載有餘,聽經時常有觸動善根,淚如泉湧,或有豁然之悟,法喜充滿。深感救慧命之宏恩,常恨遇明師之太晚。然雖有悲世度生之願,卻無捨己為人之勇;稍具往生教理之信解,缺少精進念佛之功行。總由宿障太深,習氣太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私自利、貪瞋痴慢不能徹底放下。欲得成就,須憑聖教熏修之力。弟子在大學任教,工作繁忙,欲集中熏修卻身不由己。每日感光陰似箭,今三十三矣,如少水魚,常恐道業未成,而無常不期而至。古人云:欲請善知識住世,惟有真實依教奉行。數日前,上人教我看破放下,學儒學佛,專攻《論語》及《無量壽經》。我立志遵依師教,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待今年於世界各地講演《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四十八次圓滿後,弟子將辭去大學教職,放下世間塵勞紛擾,靜心深入儒佛經典。

借上人八十大壽之際,弟子在佛前立下志願:願繼孔孟釋迦之絕學,願開天下環宇之太平,願拔一切眾生之惑苦,願生彌陀上品之淨土!蓋聞孔孟釋迦之絕學全是本性本善之流露,天下環宇之太平無非真體本具之面目。眾生乃心性之所現,欲拔其苦,何勞外求?淨土唯淨心之所感,往生見佛,實屬分內!是故弟子有信心,在上人指導下,此生必可成就志願!弟子遺憾覺悟太晚,未能在一九九七年跟隨最後一批法師在上人座下剃度,而今上人已封刀不剃矣。然上人常講,身出家是形式,關鍵是心出家。弟子願盡形壽受持《弟子規》、《十善業道》、《首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無量壽經》,做在家的出家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止於至善。弟子今日立志,願以真實成就,報答上人施我法乳、生我慧命之深恩大德!亦期望早日成就,以度父母眷屬、歷代祖先、歷劫冤親,離苦得樂,同生淨土!惟願上人慈悲,不計弟子根性之下劣,憐憫弟子求道之誠懇,加意指導,嚴格要求!恭祝恩師上人生日快樂,健康平安,常住度生!慚愧弟子:鍾茂森頂禮拜呈。二00六年三月十日。」

這個就是當時的因緣,為何我發心走這條路。真是緣分,也是師父上人的示現,「於此中下,而現滅度」,他現出來,知道你如果不好好學,錯失機會了,將來想學都太遲了,後悔已晚。所以就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他的示現也都是一樣,都是幫助眾生。所以八相成道,每一個相都是為眾生示現的善巧方便。

講到這裡八相成道就講完,我們將八相成道的名相再溫習一遍:第一是下生,「舍兜率」;第二、三是投胎、出生,「降王宮」,這個兩條;第四是出家,「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第五是降魔,「以定慧力,降伏魔怨」;第六是成道,「得微妙法,成最正覺」;第七是轉法輪,這個經文很長,「天人歸仰,請轉法輪」,一直到「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最後是入涅盤,就是這裡經文講的「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所以佛最後的示現,正如《法華經》上面講的,「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所以滅度是示現出來的,為了什麼?為了幫助我們生這種恭敬心,生這種難遭想,很難遭遇到的,好像曇花一現出來,你錯過這個機會了,以後再沒有機會。所以這些統統都是教導。我們希望佛菩薩住世,希望善知識住世,自己要怎樣去請佛住世、請轉法輪?最要緊的是自己要依教奉行,六個字:老實、聽話、真乾。你要拿出這種真誠恭敬的心,自然能夠感應佛菩薩、善知識的住世;要不然,即使佛菩薩、善知識當面來教導我們,我們都沒有這種恭敬心,就沒有這種利益。

經文八相成道就講到這裡了。時間又到了,我們下午再跟大家繼續來學習。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