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茂森:當生成就第一法門_無量壽經大意(第二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普賢菩薩也就是修這個因果。我們今天來看這十六位菩薩代表的功德行願。經上講到菩薩『具足無量行願』,無量行願就是阿彌陀佛的行願。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三個字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就叫做無量,阿是無,彌陀是量,阿彌陀的本意就是無量,所以我們皈依阿彌陀佛就是真實的無量行願。

下面又講到『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個是我們身心都要安住,安住在哪裡?「功德法中」。什麼是功德法?《無量壽經》的經題上講的「莊嚴清淨平等覺」,這個就是功德法。身心都要清淨,我們的心要平等,要覺而不迷,這個就是功德法。我們怎樣達到?用淨土的法門是最簡單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的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念念不移、淨念相繼,這樣你就安住一切功德法。所以很簡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安住在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上,就安住一切功德。

下面經上又說『游步十方』。這些大菩薩們無量的行願,願願都是教化一切眾生,使眾生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們見到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機緣成熟的時候,一定會化現去幫助這些眾生,為他們講法,隨一切眾生的根機,講出他們能夠接受的方法,幫助他們開悟。講什麼法?佛是無定法可說的,法完全是根據眾生本身的根機、接受的程度來跟他講,所以無有定法可說。你能夠接受什麼法他就給你講什麼法,所謂應機說教。這個一定要自己有智慧,懂得觀機才好。

下面說『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個「佛法藏」,我們統指來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所講的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應眾生根機不同而講出來,但是在這部經上我們見到,佛為我們講淨土法門。雖然佛菩薩「游步十方」去教化眾生講的法不同,但是所有佛菩薩最後都是希望講淨土法門,幫助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願。只不過我們如果不能夠接受的時候,沒辦法,只好講其它法門,慢慢接引我們。等到我們徹底明白、徹底開悟了,這個時候佛菩薩一定為我們講淨土法門。因為這個法門是我們當生成就第一法門,善導大師講,世尊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這個意思。這些菩薩『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這個就是說,應以佛身而得度的,就要現佛身為他說法,「成等正覺」就是成佛,無上正等正覺,經裡面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講這個。

下面就為我們舉出八相成道。成佛有一個次序,怎樣成佛?一般來說,菩薩成佛示現出八種相出來。第一叫做『舍兜率』,「兜率」就是兜率天,諸佛如來在未成佛之前是做補處菩薩,等覺菩薩是補處。補處就是後補,等到眾生因緣成熟了就會成佛來教導眾生。現在眾生因緣未成熟之前,他就先在兜率天,兜率內院。兜率天分內院和外院,外院是凡夫住的。天上有聖人、有凡夫,凡夫是沒出六道輪迴的,還在輪迴當中的天人,在外院住;在內院的就是諸佛菩薩。我們現在的補處佛是彌勒佛,他在兜率內院,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就會下生到人間示現成佛,這是我們賢劫中第五尊佛。我們可能就會問,為什麼所有的佛成佛之前都要住在兜率天?我們要知道兜率的意思。兜率也是梵語,古印度的文字音譯翻過來的,如果用意譯,翻成中文的意思就叫做知足,我們中國人常說知足常樂。人為什麼有煩惱?不知足,不知足他就有煩惱。即使大富大貴,他不知足,一天到晚他都是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的;知足的人即使是貧賤,他們都會快樂。所以這個知足不簡單。甚至我們要成佛,都要知足才成得了佛,知足才叫做圓滿。所以說菩薩都沒完全知足,為什麼?他還要度無量無邊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他這個四弘誓願還沒圓滿,他還沒知足。足就是圓滿,等到他圓滿就知足了。所以,一切補處菩薩在成佛之前都要住在兜率天,是這樣一個表法的意思。這是八相成道第一相,從兜率天降生人間叫做舍兜率,我們釋迦牟尼佛當年也是這樣的。

第二相,下面說『降王宮』。這個八相,本經的排列沒這麼明顯,如果你看《四教儀》,天台宗的《四教儀》,講八相就很清楚。第一就是從兜率天下降人間,第二叫「降王宮」,降王宮包括兩種,一個是入胎,第二個是出生。佛要選擇王宮去投胎,為什麼?因為世間人都是羨慕富貴,希望這一生得到富貴,所以一天到晚在拼搏,不辭辛苦拚命的做,就是為了得到富貴。佛給你示現出來,他已經是得到富貴了,「你所求的我都得到了」,得到了怎麼樣?「我現在統統都捨去,你所要的我不要」。這個表法的意思告訴我們,富貴並不是使我們真正幸福快樂。所以,佛有富貴都捨去不要,他要出家,求什麼?求佛法,佛法比富貴還要可貴。

下面第四相就叫做『棄位出家』。像當年釋迦牟尼佛,他是太子出身,將來繼承王位。王位是最富貴的,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但是他統統都放下,他出家,出家為了什麼?為了了生死。自己了生死了,還要幫助一切人能夠了脫生死。這個是大事業,世間任何事業都比不上這個事業的可貴、高尚,雖然出家是很苦。

下面講『苦行學道』。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是他苦行,因為人要吃苦才能夠成就。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上修行,吃的苦我們凡人都沒辦法想像。譬如說《金剛經》裡面為我們透露出來的一個故事,佛當年是做忍辱仙人,在樹林裡面修忍辱行。結果來了個暴君,這個暴君帶著他的宮女出來打獵,見到這個修行人在修行。這個暴君打了個盹,那些宮女見到修行人很莊嚴,所以都圍著他,聽他說法。等到暴君醒來之後,見到自己的宮女圍著一個男人,心裏面就很妒忌,無明之火就生起來,就質問他說:「你在做什麼?為什麼調戲我的宮女?」忍辱仙人說:「我沒調戲她們,只不過是她們向我請教佛法,我為她們講法,是她們自己來的。」暴君還是不解恨,就問:「你現在在做什麼?」「我在這裡修忍辱。」「你修忍辱,我給你一刀你能不能夠忍?」忍辱仙人說:「我已經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可以忍。」結果暴君就給他一刀,鮮血就噴了出來,「看你能不能忍得了?」還是如如不動。又一刀,一刀一刀就把這個忍辱仙人肢解,叫做凌遲處死。這樣很悲慘、很痛苦,但是忍辱仙人從頭到尾沒生一個瞋恚心,反而生起慈悲心,憐憫這個暴君太愚痴,為什麼?不明白這個因果的可怕,殺害這樣一個修行人,將來必定墮地獄,而且是最深、最苦的阿鼻地獄。他不知道,所以他做出這些惡行。所以他發一個願說:「將來我如果成佛了,我一定要度你,第一個度你。」

如此不知過了多少生、多少劫,到忍辱仙人這一生成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結果成佛之後,他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五比丘裡面第一個開悟的,本經裡面上首弟子,第一位憍陳如尊者,他就是前世的暴君。佛信守諾言,真正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定是實現的,果然第一個度他,他是第一個成阿羅漢果。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因地裡面,修種種布施、種種忍辱,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我們看他苦,他自己不覺得苦,為什麼?他放下,放下四相。第一個我相放下了。我相放下了,你就不會有苦,為什麼?「我」都沒有了,誰在吃苦?因為你有我才有苦,如果你沒有我了就不會有苦。所以,苦行在他自己來看不苦,很快樂,他樂在其中、不改其樂。好像孔子學生顏回,你看他生活很苦,叫做簞食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吃飯的時候碗都沒有,用竹子編一個簍拿來盛飯;飲水的時候杯都沒有,拿個葫蘆瓢,瓢飲;居住在非常簡陋的巷子裡面,居陋巷。別人如果在他那個境界裡面,不知道有多憂慮,顏回是不改其樂,他很快樂,為什麼?心中得道了,得道就快樂。

所以,我自己本人就很羨慕這些聖賢的快樂,我們師父說,學佛是人生最高享受,一點都不苦,是最高享受。師父得到了這個享受,我們很羨慕。所以我也把工作辭去了,跟著師父學道,學著修苦行。真正你學了一點之後,有一點體驗了,你真是不覺得苦。像現在,原先我吃三餐,現在我吃兩餐,兩餐苦不苦?別人覺得很苦,吃的就是兩條青菜,肉都不吃了,就是吃這麼簡單的,一點都不苦,為什麼?因為我們得到法喜。尤其是我們講《無量壽經》,這個法喜更加了不得,昨天我們才是第一天講,我已經覺得那個能量不得了。你看,昨天我是早上三點半起床,一般來說,我到晚上九點半、十點鐘就要睡覺,受不了了。但是沒想到,昨晚我講完《無量壽經》之後,回去後竟然睡不著,能量十足,看書看到十一點鐘。後來說服自己一定要睡了,不睡第二天早上起不了床就痲煩了。結果今天早上早餐都不用吃,就是中午吃一餐到現在。你看一天就吃一餐,又不餓、又不累、又不會沒精神,這個《無量壽經》特別的加持力不得了。我們的陳寶英居士昨天告訴我說,在聽經的時候三次聞到異香。我們想這部經果然不錯,十方諸佛如來共同加持、共同護念。你們在這個道場裡面聽,一定是得到諸佛灌頂加持,這個我自己都沒想到。所以現在很感恩師父,我原先還不理解,我本來想講《論語》。講這個經第一次講,講一天就覺得其味無窮了,《論語》講不講都罷了。諸佛如來共同讚嘆第一經,真正學進去怎麼會有苦?

下面第五相是『以定慧力,降伏魔怨』,這個是降魔。在這個世間「魔怨」確實很多,我們說妖魔鬼怪充斥在這個世間。魔是什麼?魔是折磨的意思。什麼折磨我們?我們的欲望折磨我們。你看為了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我們可能會很辛苦、疲於奔命,為三餐飯歷盡了辛苦,古人說了一句話很形象,「為五斗米折腰」。為了欲望,成為欲望的奴隸,被欲望所折磨。怨是什麼?冤家,冤家債主,現在特別多。用什麼方法來降伏魔怨?我們要首先明白什麼是魔怨,你就懂得怎樣降伏。剛才說魔是折磨我們的,欲望、煩惱是折磨我們的。怨是什麼?你看經裡面講的,怨是「十惡怨家」,造十惡是我們真正的冤家。所以你要遠離冤家,遠離十惡就行了。《十善業道經》裡面講的,十惡的反面是十善,用十善來降伏你的魔怨,那是叫持戒。持戒就得到定、得到慧,你能夠得到定、得到慧了,就能夠「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我們如何得到定慧?除了我們扎紮實實去落實三個根之外,還要一心念佛。光是用持戒很難得定,畢竟我們是末法時期,不同於正法時期。正法時期用持戒就能夠得定、開慧,但是末法時期持戒還不夠用。佛告訴我們,末法時期一定要以淨土成就,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所以,持戒的同時我們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你就有定、有慧。這個時候所有的魔怨對你都沒有妨礙,被你降伏、被你感化了。這個定慧的表現是什麼?《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就叫禪定。什麼叫如如不動,什麼叫不取於相?外面的境界有相,這個相現前了,我們不受它的誘惑,不取於相;內心裏面不動心,無論它怎樣誘惑我們,我們就是不動心。譬如說外面種種聲色的誘惑,在香港特別明顯,你在佛堂裡面這麼清淨,一出門立刻就有聲色誘惑現前了,這個時候你能不能夠不動心,不受它的誘惑?有人來折磨你的時候,回到家裡家人看你不順眼,批評你、罵你,你能不能夠保持如如不動、不生煩惱?別人對我好,順境現前,我能不能夠保持不生貪愛?這個都是修定慧力。只要你能夠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個世界統統放下,無論順境逆境都不動心,不忘記、不忘失你往生的大願,這樣你才有可能成就你的定慧力。

下面第六相『得微妙法,成最正覺』,這個是講成道了。「微妙法」究竟是什麼?講真實語,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微妙法,為什麼?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不退成佛。你看蕅益大師批註《阿彌陀經》,在《要解》裡面講到,釋迦牟尼佛怎樣成佛?一般人沒想到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也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如果不是蕅益大師給我們點出來,我們真是想不到,這個真是叫做微妙法。不但釋迦牟尼佛成最正覺、成無上佛果是念阿彌陀佛成就,一切諸佛如來也是靠這個法門成就。所以,我們真正明白了,不要再想其它的法門了,這個是最微妙的法門,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

下面經裡面講:『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這都是我們修行當中重要的原則,修行一定要先斷煩惱,遠離一切的欲望。這個「煩惱城」,城是代表很堅固,煩惱很堅固,但是一定要破。欲望很強,一定要斷,一定要「壞諸欲塹」,財色名食睡五種欲望一定要放下。在我們的六根跟外面的六塵境界一接觸,眼見色、耳聞聲、舌頭在嘗味道的時候,等等,這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一定要提起阿彌陀佛、提起覺悟,把六根收回來,叫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佛號不要斷,佛號一斷,六根就攀緣外面境界、就迷失了,這就是墮入煩惱城了。「洗濯垢污」,垢污不是說我們身體的垢污,身體垢污沒有很大的關係,這個是講我們心裏面的染污要洗得乾乾淨淨。「顯明清白」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你把垢污、污染洗乾淨了就明心見性。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性本來是無染的,本自清淨。什麼是染污?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是染污。這些本來沒有的,現在無緣無故出來了,叫做無明,無始無明,沒開始。當下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染污了,要把它當下放下,怎樣放下?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那些妄想起來了,你不理它,把心專注在阿彌陀佛佛號上。無論你的妄想有多少、習氣有多少,別理它,它自然就淡化了,你的心收回來專注在你的佛號上。在觀世音菩薩法門裡面,《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面講的,「反聞聞自性」,這個就是都攝六根。觀世音菩薩用耳根,六根裡面用耳根,把耳根收回來反聞,不要聽外面的聲音,收回來聞自性。

自性是什麼?自性講不出來,很難體會。我有一天向師父請教:「蕅益大師說阿彌陀佛就是自性,那反聞聞佛號不就是反聞聞自性了?」師父說沒錯。所以,反聞聞佛號,我們念佛的時候最關鍵是什麼?耳朵聽自己念阿彌陀佛,不要聽外面的聲音。專心聽自己念佛,一句一句聽得清清楚楚,這個時候你沒在那裡打妄想了;如果你沒聽清楚,忘失了佛號,雖然嘴在動、在念,但是聽不到自己念了,這個時候你在打妄想,你就沒反聞聞佛號。這個時候馬上要把精神再專注在佛號上,不理妄想,由它去,它自然就沒了,它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功夫用到成熟了,那個佛號可以不斷,嘴不動的時候佛號都可以聽得到,這個功夫就得力了。所以,我們用觀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兩位大菩薩的法門,合起來一起用。觀音的反聞聞自性,我們用反聞聞佛號;大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六根我們用一個耳根,你攝住耳根,六根都攝住了,一句阿彌陀佛相繼不斷。你看觀音、勢至是西方三聖,阿彌陀佛的左右手,教導我們如何修行,這個是教導我們怎樣去用功。

下面第七、第八相是「轉法輪,入涅盤」。轉法輪這裡說『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這個是自利利他。「調」是調和、調理,把心調順,叫做理得心安,心安理得。用什麼調?用「妙理」來調。我們真正明白道理了,心開意解,就不會有煩惱。有煩惱是那個心沒打開,你聽聽道理,明白了,心就通了。所以佛法很重要,經教一定要深入、一定要多聽,聽明白了自然就不會有煩惱。這些菩薩為眾生宣說妙理,這是度他,這是真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就是因為不明理、迷惑顛倒產生的,這是菩薩對於眾生最大的恩德。這個「功德」和「福田」究竟是什麼?一般人說,「我捐了很多錢做功德」,那個是不是真正的功德?未必。像當時達摩祖師,禪宗初祖來到中國見梁武帝。梁武帝捐了很多錢,建了很多寺院,度了很多人出家,我們一般說,他的功德很大。他自己還以為自己功德很大,他問達摩祖師說:「你看我做了這麼多的功德,我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這是給梁武帝一盆冷水澆頭,所以他很不開心、很生氣,就把達摩祖師趕出去,不護他的法。你想想,他的煩惱這麼多,瞋恚心都沒斷,功德何來?什麼是功德?定慧就是功德。你修這麼多善事,如果還沒有定慧,就沒功德,那個叫什麼?那個叫福德,你做善事一定有福。但是,一般我們世間人說「你很有福氣」,你福下面有氣。好像梁武帝,他有很大的福報,做了皇帝,福夠大了,但是他還生氣,有氣。福氣不究竟,沒清淨心。所以我們要修功德,功德裡面自然帶著福德,但是福德裡面不一定有功德。所以我們修善的時候不要著善的相,不要認為「我修了這麼多的善事」、「這個善事是我做的」、「我捐了多少錢」,你有這個念頭就沒有功德了,心不清淨。

下面經上講:『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這個是菩薩的功德,表現在為眾生灌頂、授記。這個「灌頂」,很多人可能以前接觸過密宗,都知道有灌頂。究竟灌頂是什麼,是不是請一位喇嘛為你拿點水灑灑頭就叫做灌頂?那我們問一問,這樣灑灑頭有沒有開智慧?如果開智慧了,那就叫灌頂;如果灑了頭沒有開智慧,那個沒用。我們師父講得很幽默,如果說拿點水來灑灑頭叫灌頂,不如晚上洗澡的時候拿花灑來灌,灌夠為止。所以灌頂不是那個意思,灌頂是什麼?它是表法,是一個比喻。什麼叫頂?頂比喻是無上的大法,這個叫做頂,佛法中上上乘法。灌就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力來加持你,傳授給你大法,這個叫灌頂。那我們明白了,現在我們讀到《無量壽經》,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如來所宣說、所讚嘆,這個法門是一切法門裡面的第一法門。所以讀《無量壽經》,讀一次就是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讀兩次就灌頂兩次,讀和聽這部經都是灌頂。我自己在這裡講,我相信也有諸佛如來給我灌頂,所以我跟大家說昨晚覺得能量十足,灌得厲害。我自己也講過不少儒釋道的經典,佛教裡面的,像《地藏經》我講過,《中峰三時繫念》我講過,《佛說盂蘭盆經》等等,這些經典我都講過。講所有其它經典沒有像講《無量壽經》這麼厲害,受到的加持力、生的歡喜心真是前所未有。這個不但是我的感覺,我們的師父早已經感覺出來。所以他說,講《無量壽經》是所有經典當中,第一個他是最歡喜的,第二個是法緣最殊勝的,最多人來聽的,這都是諸佛的加持。

授記,是諸佛為我們預言什麼時候成佛。要知道,我們學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本經最後「受菩提記」那品裡面就是諸佛如來給我們授記。到了最後第四十八品裡面也是這樣,經裡面說「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這些眾生是什麼人?就是我們在座諸位眾生。我們過去未曾發起菩提心,未曾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現在聽了這部經發起菩提心,發起往生極樂世界的意願,那我們有什麼福報?經裡面說,我們「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這個就是佛給我們的授記。而且佛為我們佛名都起好了,「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所以,各位你們在座現在明白之後,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可以去他方世界示現成佛,你們的佛名就叫做妙音如來。你看,這個真是授記。所以,我們師父給人打三皈依,統統都給人起一個「妙音居士」的法名。為什麼?現在是妙音居士,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就叫做妙音如來,因果相應。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皈依,我就皈依了,我的法名就叫做妙音居士。大家如果皈依了,都叫做妙音居士,你們的法名在《無量壽經》裡面。

經下面又講到『常習相應,無邊諸行』。這兩句重要,「行」就是行為,包括我們身口意三業的行為。身體的造作、口的語言、心裏面的起心動念,都要相應,跟什麼相應?跟佛的教導相應,具體來說就是這部《無量壽經》,我們要跟這部經上的教誨相應。乃至我們起心動念,一個念頭都要提起來,「我這個念頭該不該起,跟這部經相不相應,是不是佛教導我們的?」如果不相應,要把它放下。所以這部經大家要熟,如果你不熟,你怎麼知道相不相應?所以,有時間每天最好能夠讀一遍。如果你覺得有些字不會讀,不要緊,我們這裡協會有提供廣東話帶讀的MP3,大家拿回去跟著讀。我現在都跟著讀,我都用廣東話來讀,原先我用國語來讀,國語讀得很熟,我可以背,廣東話就不是很熟了,現在學講廣東話。下面講『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鹹共護念』。這個都是講到菩薩殊勝的行門,一切善根成熟。「無量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護念。為什麼護念?因為這些菩薩都是修這個法門的人。如果我們也修這個法門,也是得到諸佛如來的護念。

最後這些菩薩示現涅盤,第八相叫做『於此中下,而現滅度』。「中下」是中下根的人,為什麼?他看到人有生死。其實人本來不會有生死,生死的是我們這個身體,身體有生死;我們的靈性不會生死,叫不生不滅。一般人不理解,所以見到佛入涅盤,以為佛死了,那些是中下根的人。佛也隨順他們示現涅盤,叫做「於此中下,而現滅度」,對中下根的人來講,上根的人知道佛不生不滅。這個是簡單跟大家介紹頭兩品,這兩品是介紹出席本次法會的大眾。後面還有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人有兩萬人,這些菩薩就無量無邊了,他們統統都是修學念佛法門。

我們現在看第三章,叫做『大教緣起第三』。這個教叫做「大教」,為什麼叫大教?一般來說,大教是指《華嚴經》、《法華經》,這些是大教。但是這些大教都是本經的導引,就好像人寫書,未寫正文之前有個序文、前言。《法華》、《華嚴》這些大經都是本經的前言,引導我們來入《無量壽經》。這個話是蕅益大師講的,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裡面說,這個法門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奧藏是很深奧的寶藏,《華嚴經》裡面深奧的寶藏在本經裡面,《法華經》裡面秘密的精髓在本經。所以,這個不但是大教,是大教裡面最殊勝的。

我們來看經文裡面講:『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里,現大光明,數千百變。』這一段是講佛放光現瑞,表現出非常奇特的光明。一般人看到這個情形可能粗心大意就過去了,不知道佛在這裡顯示的密意。阿難尊者非常留心,他見到釋迦牟尼佛現出這樣的光明相好,他就自己心裏面想,你看經上講:『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這是阿難尊者心裏面的想法。他見到佛今天現這樣的光出來,阿難是佛的侍者,一直都是跟著佛的,所以佛每次講經他必定在座。佛以前講經沒現過這麼光明相好,為什麼今天突然間放出這麼大的光明,他的色身這麼清淨,跟以往都不同,比以往還更加的殊勝?所以阿難知道,今天佛要為我們講的法門一定不一樣,以前講的可能是普通法門,今天講的應該是很奇特的法門。我們看到「色身諸根,悅豫清淨」,悅豫就是歡喜的意思。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唯有這一次講這部經是最歡喜。所以「從昔以來,所未曾見」,阿難沒見過佛這麼歡喜的。為什麼佛這麼歡喜?因為眾生成佛的因緣到了,所以佛是最歡喜的。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出,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世尊四十九年講的第一法門,這部經是第一經。

阿難很聰明,見到佛這樣的放光現瑞,非常光明相好,他出來啟請。他啟請佛來說明今天為什麼這麼光明相好、這麼殊勝。他一啟請的功德就無量無邊。經文裡面講,這是佛講出來的,阿難尊者啟請佛講這個法門,他的功德「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這樣一啟請,這個功德超過供養一天下的阿羅漢、辟支佛;還要布施累劫,不是說一次,累劫的布施,包括諸天人民、一切的蜎飛蠕動生命,全部給他們布施。這個功德百千萬倍都沒有阿難尊者今天一問的功德,你看問一句的功德就這麼大。阿難尊者真是太聰明了,一般人修功德,修這麼多功德真是不容易,他問一句就問出來這麼大的功德。所以我們要有智慧,懂得請問。你請問,佛是老師,老師就可以講出大法來;你不問他,他可能沒這個因緣就不講。你一問,他就要講,眾生得到的利益就大了。特別是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諸佛如來度眾生的第一法門,阿難尊者代我們啟請世尊講這個法門,你看我們三千年後的今天都得度,所以我們很感恩阿難尊者。

這也是我們眾生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阿難尊者請問的因緣其實都是因為眾生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阿彌陀經》裡面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如果我們善根少,什麼叫善根少?聽了不信,這個善根少。什麼叫福德少?信了,但是不肯真乾。知道念佛好,不肯念,知道極樂世界好,不肯去,這個福德少。因緣少是什麼?因緣少是沒機會聽到這個法門。這三樣少一樣都不行,三樣要具足,你這一生一定成就。那我試問各位,聽了這個法門你信不信?「信!」善根具足。信了之後肯不肯真乾?「肯!」肯不肯求生極樂世界?「肯!」真的肯?「真的肯。」放不放得下?這個比神仙還要好,問題是我們真放下才行。不要現在口口聲聲說放下了,回到家裡別人罵你一句,你心裡不高興,那你還沒放下;「還有那麼多錢我要去賺」,沒放下,你還要賺錢。所以,放下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樣你才叫做福德具足。因緣今天我們確實具足了,為什麼?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部經。這個我們不但感恩阿難尊者,還要感恩我們師父上人,師父叫我們來學習這部經,我本來都沒想到要講這部經,結果師父叫我講。他叫我講,我還覺得《無量壽經》我雖然讀過很多次,也是很喜歡,但是我更加喜歡《論語》,更加喜歡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那個當然都是一部經。但是師父說《無量壽經》是第一經,你要講這部。我好在聽話,聽話就叫做有善根、有福德,促進這樣的因緣。

所以,這次我們開講因緣真是很殊勝。要知道,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人不簡單,你這一生一定成佛。你看本經第十品裡面就講到,當時在座聽經的人當中有阿闍王子和五百長者,他們聽到經也都很歡喜。他們供養佛,把自己的金花蓋送到佛前,頂禮佛,然後供養給佛。接著回到座位上,他起了個念頭,「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他有這樣一個念頭,不簡單。他聽見阿彌陀佛發大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度一切眾生,也很希望將來成佛的時候像阿彌陀佛一樣。這個大願也不簡單,但是他還沒有發願去極樂世界,說明什麼?善根福德因緣還沒具足,他只是希望自己將來成佛像阿彌陀佛一樣,但是什麼時候成佛?這個是未知數。但是,你如果現在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就知道了,一生成佛,你就比阿闍王子和五百長者善根福德更加具備、更加難得。

讀到這一品,我自己心裏面特別有感受,為什麼?因為我在未遇到我們師父上人之前,其實我已經讀了《無量壽經》,不是讀這個版本,是讀宋朝王龍舒居士會集的《大阿彌陀經》,是誰送這部經給我?是本煥老法師。可能大家都知道,他是虛雲老法師的傳人、弟子,今年已經一百零四歲了,當時他在廣州光孝寺做方丈。那時我還在讀大學,十八歲,我媽媽就帶我去光孝寺拜見本煥老和尚,當時老和尚就送我這部《大阿彌陀經》。我就把這部經帶到學校,晚上看,看得很歡喜,見到阿彌陀佛發大願建立極樂世界,使所有眾生來這裡都能夠作菩薩、都能夠成佛。當時我也發了個願,希望我將來成佛還要超過阿彌陀佛,但是還沒有這麼大的善根福德,還沒想去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你想想,我的善根福德因緣那時還沒具足。到了後來,聽到我們師父經教之後才知道,一定要求生極樂世界。所以,你今天真正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超過阿闍王子他們,菩薩都羨慕你,你真是不簡單。這是第三品,簡單介紹,佛為我們現光明。第三品就結束了本經的序分。

下面就是正宗分,第四品開始。正宗分第一句話是佛講的,這裡說『佛告阿難』。本經經題上有「佛說」兩個字,就是因為正宗分裡面第一句話是佛說的,就是說這部經也是佛主動講出來的。這個法門太重要了,所以佛要主動講給阿難聽,說『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當時這個佛的壽命有四十二劫,從這裡講起阿彌陀佛的由來,他有什麼歷史,釋迦牟尼佛這裡為我們介紹。所以,這部經等於是簡介阿彌陀佛,他的簡歷。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就要做阿彌陀佛的弟子,就要對這位老師有一個了解。佛跟我們講,當時世間自在王如來是法藏比丘的老師,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所以世間自在王如來就是阿彌陀佛的老師。阿彌陀佛就在世間自在王如來會下發願建立極樂世界,當時他們的壽命四十二劫。劫很長,有多長?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間人壽命最長是八萬四千歲,最短的時候是十歲。我們人從十歲開始,每一百年就增加一歲,一直到八萬四千歲,這個叫增劫;從八萬四千歲,最頂的,然後每一百年又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這個是減劫。現在,佛告訴我們是處於減劫,我們現在平均的壽命是七十歲。佛當年的平均壽命是一百歲,剛好佛滅度三千年,減了三十歲,所以現在我們平均壽命是七十歲。

佛當時在八十歲示現滅度,明明當時一百歲是平均壽命,為什麼他八十歲就走了?這個是當時魔王波旬啟請,啟請什麼?他不像阿難啟請佛說法,他啟請佛入滅,滅度、入涅盤,說,「佛你講經講了四十九年,夠了,不要再講了。再講,度的眾生太多,我都沒有人了」。因為魔王想統治眾生,三界裡面是他所統治。如果個個都出三界,他沒有人了,心裏面就不歡喜,希望佛早點走,所以他啟請佛滅度。我們知道這個情況,應該啟請佛常住人間,叫做請佛住世。佛,不單包括成了佛的,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佛,還包括所有宣揚佛法的老師、法師。像我們師父上人,我們要啟請他老人家長住世間,這叫做請佛住世。怎樣啟請?一定要你自己真正依教奉行,師父講的話、講的教誨,我們要百分之百做到、落實,師父歡喜,留在這裡,為什麼?有人聽他話。個個都不肯做、不肯聽話了、陽奉陰違,表面上很恭敬,但是不是真正在修行,師父他就會覺得可能沒留住在這裡的必要了。這樣我們就不是啟請佛住世,是啟請佛入滅度,就成為魔王了。當時佛八十歲入滅,把剩下二十年的余福留給後世的修行人。所以,你如果真正修行,有佛福報的加持,你不會挨餓的,不會餓肚子、不會沒有地方住,道業可以成就。除非你不是真修行,你搞假的,這樣佛的福報不會加持你。你如果真修行,你不需要擔心,在生活上一定有人照顧你,你一定能夠專心致志修行,你不會有這些憂慮,因為佛的福報加持給你。說老實話,這個福報所有後世修行人都享之不盡。

我們回到這部經,裡面講,世間自在王如來當時壽命四十二劫,一劫很長,四十二劫的壽命真是天文數字,用年來講都不知道多少億年了,這說明當時人的福報很大。『有大國主名世饒王』,當時有一位國王,他的名號叫「世饒王」,饒是豐饒,就是他的國家一定是非常富裕、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太平盛世,所以他的名號叫做世饒王,這都是當時人的福報很大。這位國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他去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那裡聽法,聽得很歡喜,「歡喜開解」。開解是什麼?他開悟了。開悟之後就『棄國捐王』,出家了,知道富貴不能夠長久,即使是有四十二劫的壽命,最後都會有死的時候。未了脫生死,富貴都沒用,虛妄的,所以他把這些福報都舍了。他出家,把世間一切的名利統統舍下,一切的享受統統放下。他出家『號曰法藏』,這是佛給他起的法名,叫「法藏」,所以他叫做法藏比丘。『修菩薩道』,出家之後修菩薩行。修菩薩行最重要的是有菩薩的心,菩薩是什麼心?慈悲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這是菩薩心。你常存這個心就叫做修菩薩道,在一切的人事物境界當中你都不失去這種心,你就是菩薩。下面說『高才勇哲,與世超異』。「高才勇哲」,我們說他是天才。這位法藏比丘很智慧、很聰明,看經典過目不忘,聽法聽一句就永遠記住,不會忘失,超過其它一切的世人。在佛的弟子裡面,他是最聰明、最智慧。我們雖然做不到像法藏比丘的那種天賦、天才,但是古人講天才在於勤奮,只要我們能夠勤奮、努力精進,可以補足我們根性的下劣。古人講「勤能補拙」,就是你能夠勤奮,即使笨一點、蠢一點都不要緊,一樣可以成就。

我們看歷史上,古人很多都是「困學成就」,什麼叫困學?真正用苦功就可以成就。最明顯的是清朝的曾國藩先生,曾國藩不是天才,從小他讀書讀得不是很好,很笨,記性又比較差。有一個典故,說曾國藩小時候讀書,他很用功,但是記性很差,記不住。他在自己的房間裡面讀,一遍一遍的讀都還記不住。古時候要背四書五經,一遍遍這樣讀都記不住。那天晚上有一個小偷潛伏在他家的樑上,梁上君子,想著等到曾國藩睡覺之後,熄燈了他就下來偷東西。結果曾國藩很用功,讀到深夜了他都不肯睡覺。那個小偷在上面等得不耐煩了,就從樑上跳下來,就跟曾國藩說,「你怎麼這麼蠢的?那本書我都可以背了,你還背不出來」。然後背給他聽,背完之後小偷就走了,曾國藩看傻眼了。你看他自己讀書,一遍一遍都記不下來,梁上君子聽都聽得明白,都可以背出來。但是梁上君子不能夠成為曾國藩,曾國藩成為一代大儒,很有成就,為什麼?因為他用功,困學成就。所謂「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別人一次可以記住的,我讀十次可以記住,別人讀十次可以記下來,我讀一百次一樣可以趕上,比別人用十倍的努力,一樣可以成功。

像我自己本身,我的根性也是很差,這個講老實話,大家別看我在這裡講得好像頭頭是道,其實資質很差。從小的時候就看出來了,我媽媽對我教導很耐心,教我讀唐詩,好像一首唐詩「遊子吟」,六句話,我背了一個月才背得出來。我的外婆是很耐心的人,見到我媽媽一遍一遍這樣教我,都不耐煩,她說:「茂森怎麼這麼笨,怎麼教都教不會?」確實,記性並不是很好。像讀《無量壽經》,有的人讀一百遍就會背,有的人五百遍就會背,我起碼讀到二千五百遍之上我才會背,我終於都背下來了。所以只要你用心、下苦功,沒有說不成就的。法藏比丘是『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就是他在同學當中學習是最好的,他最聰明。「信解明記」,信解是他悟性很高,聽一遍就明白,不用佛再講第二遍,明記是他記性很好。我們想學佛,一個要靠記性,一個靠悟性,兩樣都好,這個就是第一。像我們師父,他在同學當中記性又好、悟性又好,這種人學講經快速。我記性不好,記不住東西,但是我悟性還是可以的,師父講的我還能夠聽明白,都算好,有一半。記性又不好、悟性又不好的人,不要緊,多次重複,困學成功,一樣可以,最重要是一門深入。這個「第一」不是法藏比丘跟別人爭第一,他不跟別人爭,他自己真正有這個本事。

下邊又講到:『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他不但悟性好、記性好、肯學習,而且最難得的是有殊勝的行願,他真正發出大願,普度一切眾生。他在後面講到,他發的願就是建造一個極樂世界,接引一切眾生來成佛,這個殊勝大願就是後面講到的四十八大願,在這裡先給我們透露出來。這個願一發出來,可以說一切諸佛如來都讚嘆、都佩服,所以諸佛如來都勸導一切眾生去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是最好的。我們學佛弟子都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但是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你要念阿彌陀佛,你念我的名號不如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為什麼?「你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才是釋迦牟尼佛所希望的。這個「念慧力」,我們師父講經裡面講到,是「三十七道品」裡面的五根五力。五根五力,這個項目都是一樣的,叫信進念定慧。信就是相信、信心,進就是精進,念是我們的念頭。

我們要修學,首先要有信心,對我們自己這個法門有堅定的信心,那你才有根,信根。那些沒信根的人是什麼?好像柳絮一樣到處飄來飄去,今天聽到別人說,「參禪好,你應該參禪」,他就跟著別人去參禪;明天聽說密宗好,念咒可以當生成佛,他就跟著去念咒;過兩天見到別人持戒很莊嚴,他就跟著別人去搭衣、托缽,跟著別人學這些儀規。那個心定不下來,到處參學,到處學很多東西,但是心動搖,所謂樣樣通、樣樣松,學哪樣都不能夠成就。這是什麼?他對自己的法門信心不夠,沒信根、沒信力,當然他就不會精進了。什麼叫精進?精是專精,專一叫做精,專一你才可以進步。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定要專,如果不專,今天學這個法門,明天聽那個經典,搞到最後好像漿糊一樣,亂七八糟,這樣你如何能夠精進?你沒有精進,你的念就不能夠專。所以,最重要佛勸導我們,選擇法門一定要選擇對,這部經教導我們是當生成就的第一法門。只要你能夠一門深入、不換題目,這一生從現在開始,到我們生命結束為止,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改變,你一定能夠往生成佛。這個是什麼?念頭專一,你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心有定了、有禪定,定是什麼?你不會受外界影響。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不受它影響;出世間的佛法,法門很多,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你都不可以受影響,堅持一個法門念到底。這樣你才能得定,得定了你就開智慧。一個法門通了之後,所有法門無所不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不但佛法通了,世間法沒一樣不通。這裡講有念慧力,增上其心。

下面,法藏比丘發了願之後,還給我們說出十首偈頌。十首偈裡面前兩首是讚嘆:『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這個是讚嘆老師,這是禮節、規矩。學生在向老師請教之前,先是讚嘆,這個是尊師重道,對老師尊敬、對老師仰慕。如果你對老師不尊敬、不仰慕,你何必跟他學?所以,弟子能不能夠成就,關鍵是看他心裏面對老師是不是百分之百尊重,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法藏比丘心裏面對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是十分的誠敬、圓滿的誠敬,所以他得到的利益是圓滿的。除了讚嘆老師、表示自己的尊敬之外,還有一層意思,這個讚嘆是贊給別人聽,使其它人聽了之後覺得這個老師很厲害,都想跟這個老師學,這是做宣傳工作。因為佛法是師道、是教育,真正的好老師不會自己出去做宣傳說,「你跟我學,我很好」,這個話他講不出來。真正好老師很謙虛,都是說「我不行,你找找其它高明的人,找不到再來我這裡」。但是學生就應該讚嘆老師,為什麼?這是幫助其它眾生認識這位老師,認識之後他們都能夠生起誠敬的心跟老師學法,都能夠得度,這是度眾生。

這點我們都要學,我們師父在這裡講經,我們在外面做宣傳工作,說我們的師父怎樣。當然我們的讚嘆都有根據,不可以隨便讚嘆,你要真正了解我們師父。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師父現在講了多少年?五十多年了,五十三年了。他老人家一生就學釋迦牟尼佛,學得很像,一生就是推揚第一法門,跟佛本願是相應的,一讚嘆,大家都跟著來學。所以讚嘆老師是幫助佛、幫助老師招生。讚嘆之後,法藏比丘就要發願了。阿彌陀佛的前身是法藏比丘,他成佛之後,你看釋迦牟尼佛在經裡面讚嘆他,叫做「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確確實實他因地上就在所有學生裡面是第一的,他成了佛之後也是超過一切諸佛。釋迦牟尼佛讚嘆他是佛中之王,王是第一的意思。因為佛與佛之間都是平等的,沒有說誰做王、誰統治誰,沒這個的,這個王是表示他的行願是最為殊勝。

下面我們看法藏比丘發願的三首偈頌:『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這三首偈。偈就好像我們中國人講的詩一樣,只不過它的韻律沒這麼嚴整,叫做偈。這三首偈總共是十二句,這裡我們先讀到兩首半,先看法藏比丘發的願。發願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立志,學貴立志,人一定要立志向。古人教我們志在聖賢,學佛也更加需要立志,立志做什麼?立志成佛。你看法藏比丘這裡立志了,立志成佛,「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這個是學像佛一樣說法度眾生。所以,他的修學一定是修菩薩六度,「通達甚深微妙法」。

後面,「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智慧型是佛法所追求的目標,學佛學什麼?是為了開智慧、學智慧。智慧,要知道我們本來具足,《華嚴經》裡面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本來有的,只不過現在被一些東西障住了。就好像太陽,白天的太陽在空中,但是雲層很厚、烏雲密布,把太陽蒙蔽起來了。雖然把它蒙蔽起來了,太陽還在那裡,它不會消失,只要你把雲層撥開,太陽就在上面,你就看到了。什麼是雲層?雲層就是我們的塵勞煩惱。煩惱,佛經往往用塵來比喻,塵是污染。好像我們的桌面,天天都要擦它,如果一天不擦它就會有灰塵,一個月不擦那個塵就很厚。這是代表我們遇到的這些煩惱,五欲六塵的染污,這些我們要放下。把這些塵抹乾淨了,我們自性的光明就顯露出來,跟如來、跟佛是一模一樣的。所以佛教我們什麼?只不過教我們把心裏面的真心本性的塵抹乾淨而已。所以這裡是內心清淨絕塵勞,真正得到內心清淨,自性就顯現出來,就成佛了。

「超過無邊惡趣門」,這個惡趣我們一般來講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惡趣是怎樣去的?你要知道惡趣是果,因在哪裡?地獄的因是我們的瞋恚心,我發脾氣、我罵人、我很生氣,這些是瞋恚心,感應地獄果報;我們如果有貪心,對於五欲六塵起貪戀,這個感應餓鬼道;如果我們愚痴,不明事理、不懂因果、不能夠相信聖賢教訓,這是愚痴,感應的是畜生果報。三惡道是因為貪瞋痴感召來的,所以真正想超過無邊惡趣門,就是要斷除我們內心的貪瞋痴,在因上斷了,果就沒了。「速到菩提究竟岸」,你就能夠超越三界六道,甚至超越十法界,成法身大士、成佛。下面說「無明貪瞋皆永無」,這個無明貪瞋就是貪瞋痴,無明是愚痴。貪瞋痴統統都去盡了,你就成佛了。「惑盡過亡三昧力」,這個三昧在我們這個法門當中是念佛三昧。每一個法門都是修三昧,什麼叫三昧?三昧是正定、正受。我們的心真正得定了,這個受才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一般世間人的享受不正常,你看他好像很享受,吃得好、住得好,晚上去歌廳、去舞廳跳舞,你以為他很享受,那些享受不正常。真正享受是什麼?你得定了就享受,那個享受絕對不是世間人可以理解的,這個叫三昧,超過世間享受百倍、億倍。

這個三昧如果講念佛三昧,一般是三個層次。最初的層次叫做功夫成片,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從早到晚這句阿彌陀佛在心裏面都不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你不停,二十四個鐘頭,甚至睡著了,阿彌陀佛都不停,這個叫做功夫成片。有這個功夫你往生就有把握,你一定可以往生,功夫好的想幾時走就幾時走。好像我們昨天晚上介紹的那位黃齊秀老居士,功夫成片以上,所以她自己預知時至,坐著往生。達到這個功夫難不難?不難。《阿彌陀經》告訴我們,若一日至若七日你就做到了。那我們七天做不到,真正拿出三年到五年的時間去修念佛三昧,世間一切統統放下,你就專念阿彌陀佛,專聽《無量壽經》。你能夠拿出三年時間去專修,一定能夠得到,只要你是真乾。像深圳的黃忠昌居士,前幾年往生的,他聽我們師父說三年可以成就,他自己就想做個實驗,看看三年是不是真的成就。他三年當中止語念佛,除了念佛之外,其它什麼話都不說。別人跟他打招呼,他就阿彌陀佛,別人跟他講話,又是阿彌陀佛,講什麼他都聽不清楚,他只聽到自己念阿彌陀佛。這樣念了不到三年,兩年十個月,真是預知時至往生,才三十多歲。你看,真正想往生的一定可以成就。有些人聽到三十多歲念念佛就走了,他就怕了。好像我們師父說,打佛七的時候,如果真是像《阿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至若七日你就往生極樂世界,沒人敢來了。所以福德不具足。剛才我問大家,你們是不是真的想去?應得很大聲。假如現在阿彌陀佛來了,會不會嚇到你?所以自己要明白,如果是真正想走的,一切都要放下,做好準備隨時往生。

念佛三昧第一層功夫就是功夫成片,再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是你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念到斷了,你的功夫的境界就等於阿羅漢,你已經出三界。雖然你現在沒有走,但是你已經超越六道。再提升就到理一心不亂,道理的理。理一心不亂不但斷見思煩惱,連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都斷盡,這是成佛了。念佛成佛,你這一生就可以得到。

下面又講到,『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這個是講法藏比丘常行菩薩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什麼都可以放下、什麼都不執著,在這個世間隨緣度人。如果有一天的光陰,我們拿出這一天來幫助眾生,自己念佛幫助眾生,隨緣來救度眾生。什麼時候緣盡了,立刻歡歡喜喜跟阿彌陀佛去,一點執著都沒有。第二個持戒,持戒是守法、守規矩,持戒的戒是統指一切的法律、一切的規矩。我們佛講的五戒、十善,這些當然是戒律,都要去奉持;對於這個世間所有的法律規矩,我們都要堅守不犯。像我們師父上人他持戒持得很好。你看他過馬路,我們跟著他的時間久了知道,過馬路如果是紅燈,即使沒車,絕對不過,等到綠燈才過馬路,持戒、守規矩;坐飛機,降落了,機都停了,但是安全帶的指示燈還亮著的時候都不解安全帶。這些點點滴滴都是守法持戒。當然,五戒是我們的根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我們一定要堅守。忍辱就是忍耐,做什麼事都要有耐心。精進就是專精、進步,「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精進。定就是禪定,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會被外界影響、動搖。特別是學法門的時候,我們堅守自己的法門,一門深入,心定在這個法門上,這個是定。慧就是智慧,任何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都不迷惑,這個就叫做開智慧。這個是菩薩的六度,法藏比丘在因地上修這個六度修得很圓滿。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這裡。有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各位大德菩薩多多批評指導。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