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今天來有兩樣很好的因緣,一個因緣是昨天剛收到上海寄來的五十本經,是轉給咱們蓮友的,將來交給法務組。大家願意讀的人,這是《大方廣圓覺經》和《大乘起信論》的合訂本,這兩本書都非常好,能讀的將來跟法務組聯繫。這都是供養的,是南方印的,結緣的,法寶流通這是件喜事。再一件事,也是昨天剛到,這個事很多居士聽見我說過,但是還不是很詳細。這一次信來了,照片也來了,這個因緣很殊勝,所以就在開始咱們講之前介紹一下。這個照片回頭大家要看,這個照片我看我也留在這一下,等大家都看了之後再還我,因為這個要寄到上海去。因為我這個《淨土資糧》,咱們居士林印了兩千部之後,各地都在印,上海他們正式經過政府批准,印了一萬五千部。去年冬天印出來的,在東林寺、國清寺跟靈岩寺三個廟流通,剛一出來就一搶而光。現在預備再印幾萬本,就想再增加一點往生事跡,新印的一萬五千本只加了一點現代往生事跡。
徵求這些事跡之中,這個事跡是很殊勝的事跡,這個個人的歷史我不長說。這個人是福建的,有地點、有名有姓,是鄭月明居士的母親。鄭月明居士大病,他有宿世的善根,他夢中遇見觀世音菩薩帶他去看地獄,從這病就好了,病好他就信佛了。他母親看見兒子這麼信佛,兒子都吃素,她也就吃素了。後來在七十幾歲的時候這母親重病,兒子割股,所以這母子都很難得,母親吃了就好了。後來母親活到八十八歲,這一生就專心的,丈夫也早早死了,大兒子也死了,這是二兒子,鄭月明居士,這是很虔誠的居士。她八十八歲的時候,她聽見人授戒,就是一九八三年的冬天,她就去求了戒,得到戒之後第十八天她就生西了。
在她姓謝這謝老居士臨終的前八天,就和她的兒媳婦說,她說我已經看見佛了,我就要往生了,所以不要再給我送飯,不需要送飯了。她就八天不吃東西,晝夜就單條腿的靜坐,她沒有能雙趺坐,這樣在八天八夜裡頭佛號相續無有間斷。就這件事情就很了不起了,所以說這是個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現在咱們地球上中國的事情。到了第八天臨終的時候,她就看見阿彌陀佛放白毫光,佛的白毫光相是最殊勝,看見佛的白毫光相。她就跟她的兒子說,她說,「佛之光明無以比喻」,佛的光明之殊勝沒有法子可以做比喻。她又說,「西方三聖都前來接我」。一生念佛,臨終接引往生,這是一個最好的事例。這是昨天剛到,今天大家有緣。合掌念佛坐化,這麼念了八天八夜,坐化,七天之後才火化。
這個就是她死了以後坐著的時候拍的照,這叫亡者之遺像,已經眼睛閉著,還是合著掌,還是坐著的。坐化之後火化的時候,得堅固子三十多顆。火化的時候在場的人,在火化場的人,都聞到異香。大家可以看看,回頭可以看看,這樣虔誠、清淨,這樣清淨,骨子還合著掌在念佛。現在我們給大家留在這,大家願意看一看,看完之後還給夏居士。大家不妨都這麼看一看,這很清楚。八十八歲的人這麼精神,臨終之後還是坐著,還是合掌,這樣虔誠、清淨。所以我們看了都結緣,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結一個緣。這個就是在沒有講之前,先把這件事說一說。
底下我們講了,也不是講,只是漫談,因為也不是說法,更不是說開示,只是向大家匯報自己看經、實修的一些體會而已。漫談談什麼?就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所以稱為漫談,就不一定有個專題。為什麼大家都說這兩部經一般人都覺得好像是很不同的,怎麼會連到一塊?這是有三個因緣。頭一個因緣,正果法師一直在講《金剛經》,現在正果法師生病了,我來代替,我們還有點接續的意思,所以從《金剛經》談起。大家都知道我寫了一本《無量壽經》的註解,而且三月份的時候我就預備來向大家談這個的,後來廣化寺增信班那邊需要,把那個講跑到那邊講去了,那邊講的是《無量壽經》,講的是淨土法門。當然我們這方面也是要談到的,所以就從《金剛經》,接著正果法師的《金剛經》談到我所要談的《無量壽經》。這是一個因緣。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也就是《阿彌陀經》,也就是從般若到淨土,這是第一個因緣。
第二個因緣,咱們居士林一恢復之後,咱們開始印經,咱們念的那個法本不是居士林印的,是我印的供養居士林的。居士林印的第一部是什麼?就是《金剛經》,就是秦譯、唐譯,《金剛經》兩種,老居士有人得到,有王繼紅居士寫的一篇序,秦、唐兩譯。接著就印什麼?就印《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印了三種《阿彌陀經》,可是王繼紅居士就提議叫我寫一篇序。印完了《金剛經》就印《阿彌陀經》,我這個序就說,居士林我們這麼印經是很有意義的,也就是我們修行的人的途徑就是以「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我們拿什麼來導引,我們要有個導航,我們要有個方向,我們要有個指南針,這個靠什麼?這個靠般若,《金剛經》之類。但是我們走到哪去?我們要有個歸宿,以什麼為歸?就以淨土為歸。歸宿這個歸字有幾個解釋,這個序是我寫的,我說「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這個歸字有幾個解釋,一個是歸宿。你說我歸宿,你在外頭跑你要回去,回去你住在哪,歸宿就是這個意思。你得回家,回家得有個住的地方,你要有個宿處,投個宿舍,歸宿。而且這個歸字也是一個究竟終極之義,什麼才究竟、什麼才很圓滿?所以要以淨土為歸,會歸大海。一切水流流到哪?都要流到大海裡面去,淨土就是我們這個海。所以,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這個是第二個因緣。
為什麼要般若為導?我們菩薩都要修六度,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前五度,第六度才是般若。我們要修六度,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前五度是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這個話我回頭可以從《金剛經》裡頭把它找到,就是這麼說的。常常有人批評人說你這個人是盲修瞎練,是不是?他沒有目,不就盲修嗎?你沒有般若,你就行五度你也是如盲,如盲那就是免不了盲修的批評。所以般若為導,如有目。一個人要去行路,沒有眼睛怎麼行?不辨方向怎麼行?
又有經上的話說,入佛的寶藏,是智慧為目。到了寶藏裡頭,你要拿寶,你得看見寶。那什麼是你的眼睛?智慧是你的眼睛,不然佛的寶藏,你進了寶藏你看不見它,你不知道拿什麼。「信為手」,信心就是手。你要有般若,你才知道拿什麼,你怎麼能拿到手,就要有信,「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般若為導。反過來說,就是咱們很多在迷的人,「如大富盲兒」,大富的瞎眼睛的孩子,「坐寶藏中」,天天坐在寶貝裡頭,珊瑚樹、水晶瓶、大金元寶,天天坐在寶裡頭,「為寶所傷」,讓珊瑚樹扎破了臉,讓水晶瓶碰破了腦袋,讓金元寶絆了摔一跤,成天在那受傷。大富盲兒,坐寶藏中,為寶所傷。所以,般若就非常之重要,般若為目、般若為導的重要性就在這。
淨土為歸那是很好的一個證明,最高的經就是《華嚴經》,《華嚴經》八十一卷,最後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不是再現成沒有的?一部佛法就在這。佛一開始就說《華嚴》,成了佛,一開口告訴眾生就告訴的是這個,把佛的全部的所得都給眾生了。最後導歸到哪?歸到極樂世界。普賢菩薩是華嚴的長子,第一位大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所以,以淨土為歸就是《華嚴》的宗旨,也就是普賢菩薩所給我們示範的,所帶頭的,他親自給我們帶頭,以淨土為歸。這個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從《金剛經》談到淨土法門、談到《無量壽經》的第二個因緣。
第三個因緣就是我自己本人的一個因緣,有很多老同修總想問問我,你是怎麼回事?我是怎麼回事,首先我要感激《金剛經》,是《金剛經》救了我,不然我已經是叛徒了。我這個叛徒又變成信徒,就是由於《金剛經》。我小時候跟著家長到廣濟寺來,這個廟裡沒有一個角落我沒有走到的。在我十一歲的時候,那次是臘月初八,晚上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那天那個道場非常莊嚴,從大殿繞著念,一直念到第二天凌晨。當年這個地方一直是甬道過去通到天王殿,不是現在這,是院,一直是甬道過去通到天王殿。從這個大殿繞出去,經過甬道經過天王殿,再從這繞回來,人都這麼來回這麼繞。鈐錘也好,鐘鼓聲也好,念得也好。在那天裡頭,我母親她們都走了,我還不肯走,我還跟著大家繞。後來到了十二點就送車來把我叫走,大家還沒有完。所以小時候佛教家庭,一開始的印象是很深的。
為什麼又成為叛徒?慢慢慢慢的,知識就增加了一些,就覺得不是僅僅參加道場、拜拜佛、念念佛,就想看看這些佛教徒到底是什麼樣的思想和行動。就發現許多有名的法師、有名的大居士,他的名利心還是不淡,他在人我是非上還是很多分別,還是有時候是瞋恨,有時候是貪心不淡。貪瞋痴都不淡,還是一些計較分別,所以咱們佛教裡面叫機械心,還是有機械心,勾心鬥角。我看到在家、出家人許多人這個情況,這些有名的人,我就有一個錯誤的結論,我說這些人修行了幾十年,敢情這個修行是不管事。要管事怎麼還是這樣?你們那時候念《活頁文選》,有蔡元培的一篇文章,就是「以美育代宗教」。我就想到恐怕這個是對的,所以這些人這麼念、這麼拜,實際上沒起作用。
直等到我到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考試完了之後,書都不想看,考完了也不想出去玩,把我母親的佛書拿了兩本,看了一本《靈魂論》,看了一本帶註解的《金剛經》。這部經,這卷《金剛經》的看,那就是不知道多少次的,一次又一次的,從身而心,從頂到踵,如同甘露灌頂一樣,一陣一陣的清涼,一陣一陣的清涼,一陣一陣的清涼,一切世間的事情不能相比喻,這就明白了《金剛經》的道理。我那時候就恍然大悟,不是佛法不靈,是這些個修行人辜負了佛法。從佛法裡頭也就看到,這一部《金剛經》的宗旨就是無住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這就轉變了,就不是叛徒了。
同時自個兒在這個時候也有個體會,無住生心不是一般你主觀願望能夠達得到的。我要無住生心,你生心了你就有住,你就不是無住,你無住你就不生心。那時候第一遍看的時候我剛二十歲,那是我一個體會,我說看來這個念佛法門是很巧妙,你在念佛的時候就容易達到無住生心。從我個人說,也就從《金剛經》到了《阿彌陀經》這個念佛,從《金剛經》體會到淨土的道理。而這樣一個體會道理,剛是第一次,開蒙,開蒙的第一課,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就深化多了。今天底下我們要談的就是更深化一些,許多大德的討論、他們的著作、他們的遺教。這麼多年的學習回顧起來,當年這一轉還是正確的,當然是很幼稚、很膚淺,但是基本上說,一部佛法也就是這麼回事。
無住生心的重要性,從六祖的因緣就很清楚。六祖是個一個字不識的勞動者,很孝順,養母親,自己去砍柴擔水,這麼一個人。他的信佛就是因為聽了半部《金剛經》,也就是無住生心。他給小旅館裡頭送柴來,放下擔子,聽見一個客人正在念經,他就放下擔子聽,聽他念經。這個人念到無住生心,他心中就豁然。他就問,他說你這個經是哪來的?他說我是從五祖黃梅那來的。他就要去黃梅,廣東去黃梅還不是太遠,他就去了黃梅,他只是聽經聽到這無住生心,他就去了。一個從來不識字,沒聽過佛法的人,就聽了半部《金剛經》,就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樣的一個水平。可是大家知道他見了五祖時候問答,這個公案大家都很熟,我也還想老說,因為這則公案實在是有意思,你不老去提,咱們總是體會得有時候不親切。
他就是這麼一個水平,沒有多少年的修持,一字不識的一個年輕的勞動者,這就見了五祖。五祖一看他就說,你這個獦獠,你也學佛!獦獠那時候是罵南方少數民族的話,就好像你這個蠻子,你這個什麼,這類的話,不是恭敬的話。你這個獦獠,你這個南方沒有開化的人,你也來學佛!五祖他禪宗,他有的時候說話他都有個機鋒。六祖當時就回答,人有南北,人是分南分北,佛性何分南北?人人都有佛性,這個佛性還分南北嗎?你看看這個水平什麼水平,是不是?這麼一說,他馬上就回答。五祖說,這個獦獠根機還挺利的,你帶他到槽廠去勞動去。比方說槽廠作務,就是說你到槽廠幹活去吧。他又回答,這他就厲害了,「阿那自家」,他自稱為我就是阿那,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每天都生出智慧來,「未審再作何務?」我不知道還要幹什麼?我自生智慧之後還要幹什麼?你看說這話是個什麼人?僅僅聽了半部《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金剛經》的殊勝功德我們要深入體會,就在這。五祖說這獦獠根性太利,快去快去。勞動去了。後來就作偈子,大家就很熟了,我就不多說了。
作偈子,這個地方有很多人錯會,他已經就超過神秀。所以大家有許多人不相信頓法,這個是很可惜、很遺憾。你能不相信頓法嗎?這是中國歷史的事實,你能不信嗎?神秀能講多少部經論,《楞嚴經》在宮中第一次給武則天講的就是神秀,神秀是五百人的善知識,神秀是上座。所以五祖一傳說你們誰來作個偈子,我就傳衣缽的話,五百個人沒有一個人敢作,當然是神秀。你看眾望所歸,五百個人都說我們不必再作了,你看神秀這麼高的威望。神秀作了之後,他不得衣缽,竟讓一個勞動者,南方來的,還不是出家人,還是沒剃頭的,廟裡一個勞動的。所以後來追衣缽,很多人就誤會了,認為佛教徒搶衣缽,不是這個,當時佛教徒不是這麼低,咱們低估了,我要給他平反。那是想不通,怎麼一個在家人把衣缽拿去了?你想想,連戒都沒受,連和尚都不是,他變成祖師了,有這個事嗎?所以大家想不通,不是爭名奪利,這一點要明白。可是他雖然高過神秀,還是沒有見性,這一點要肯定,其他就不多說了。所以五祖又把他找來,又給他講,又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無住生心是《金剛經》這一部經的宗旨。現在香港寫了一部《金剛經》的註解,它對於「無住生心」一句也沒有發揮。所以有些事情很什麼,挺有意思的。
在這時候六祖就說了,這是第二遍聽《金剛經》,他沒有別的基礎,念別的經,他就是《金剛經》。坦白說,他就是在客店裡聽一次,到了五祖那做勞動,在他自個兒做,五祖再給他講又講到這,又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說了,就大徹大悟,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是六祖說的,一個文盲,一切萬法。所以大家有時候說我不識字,我說怕什麼?這個不是考狀元,大家要知道,沒什麼可怕,你看佛性一點不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哪裡能想得到,何期,我哪裡能想得到,我自性本來自然就是清淨的,本來就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他說我哪裡想到這個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都具足,沒有任何欠少,一點不缺。「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咱們這個妄心有動搖,哪裡想到我這自性從來不增不減,沒有動搖。底下還有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真正認識自性了。
當下五祖話就說了,「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不認識你的本心,你學法沒有用處。不是說一點用處也沒有,當然可以種福,但是對於解決你的生死根本,要開慧,明見本心,你如果是愚昧就達不到,這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倒過來說,你如果能識本心,見自本性,怎麼樣?「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這就是頓法,迷即眾生,悟即佛。明自本心,識自本心,你就是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沒有全說,就說了這個,丈夫、天人師、佛,就給衣缽了。所以《金剛經》之殊勝,也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如此。
般若的重要我也在這提一提,就是說,這個地方說是「五度如盲,般若如目」。《金剛經》裡頭有證明,《金剛經》就是這麼說的,「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你心裡有所住,你雖然行布施,像什麼?像人家入了黑屋子裡去,什麼也看不見。你就是行布施,你沒有般若,你就像進了黑屋子一樣,你什麼也看不見,這《金剛經》的話。「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無所住,而行布施就生其心,它這不是要無住生心嗎?你無住怎麼樣?「如人有目」,般若如目,有眼睛。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好好的在眼睛上,大家現在很多人願意練腿,想跑,都是好事,但是先別光練腿,你跑得太快,你眼睛要看不清楚會摔跤。所以眼睛很重要。若人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光明明照之下,「見種種色」。也就是說無住生心,無住、般若它的重要,從經文上我們可以看到。
所以經文也說,若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早上我以多少多少身布施,中午多少多少身布施,晚上還是這麼布施,這麼布施了百千萬億劫,拿身命來布施。做不到百千萬億劫。這個福多大?這個福要是比較的話,「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如果有個人聽到《金剛經》你真相信,你不跟它矛盾,信心不逆,你得的福比這百千萬億劫拿無量身命布施的福要超過。所以,《金剛經》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這個行一切功德,就如人有目,見種種色。你不如此,你做的就如人入暗,則無所見了。這就說明《金剛經》的功德的重要,《金剛經》的功德就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但是這個是什麼人的境界?根據蕅益大師的《破空論》,這是地上菩薩的境界。他說羅漢能夠無住,不能生心。他見到我空,真正沒有我相了,他證有餘涅盤,他證了真諦,他就入般涅盤,他生不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心。所以他是無住,他不能生心。所以釋迦牟尼佛呵斥這些個聲聞乘焦芽敗種。其實他已經是聖人了,但是就是由於他發不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些事度的菩薩,他也發了大乘心,就那些拿頭目腦髓來施捨,拿這種種,修忍辱,這些事度的菩薩。他是生起了大乘心,但是他不能無住,他是有所住。只有到了地前的三賢,幾十個聖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地前三賢是什麼情況?這個十住、十行、十回向,他們只能夠有的時候是無住,在無住的時候就不能生心,有的時候生心了他又不能無住;交換,一段時間無住,一段時間生心。只有在登了地,破了無明的菩薩,生心時即無住,無住時即生心。所以我們剛剛讚嘆了《金剛經》的殊勝,又根據蕅益大師的《破空論》,這麼殊勝,但不是凡又夫境界,也不是羅漢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薩境界,也不是三賢的菩薩境界,是登地以上的菩薩的境界。
我們讚嘆這個經,大家覺得是不是高不可攀?剛才我不是說過了嗎?在我當時我二十歲的時候我就體會到。當你就是這麼單單純純、老老實實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一句之後又是一句,一句之後又是一句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心裡沒有想別的。所以說念佛的人應當萬緣放下,什麼功名富貴,什麼考績,什麼家庭糾紛,這一切都應該放下,你萬緣放下不就是無所住了嗎?可是我們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一念聲聲不已,一聲接一聲相續不斷,這不是而生其心嗎?你心沒有斷滅。所以經典告訴我們,以凡夫的生滅心,要入諸法實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佛的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不好的,但以我們現在這種生滅的妄心,這個心要入諸法實相,那就是以念這一句佛號,持名,或者我再補充一個,持咒,這種方法是最為容易。
所以蕅益大師就說這個念佛,「即事持達理持」,也就這麼事念,我相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我就這麼念,這是事持。我不想別的,就這麼念,執持名號,從這個事持達到理持,也就變成了實相念佛。蕅益大師這個大德,他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功德?就憑這一句佛號,就暗合道妙。你雖然不懂得《金剛經》,但你在你念的時候,不知不覺你就合乎無住生心這個無上的道妙,妙道也可以說。蕅益大師說,「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一個人你能信願持名,就完全攝佛的功德全攝成自己的功德,它是最直捷的。所以我們這就是剛才說,從《金剛經》談到咱們《阿彌陀經》,就全攝成自己的功德。我們知道《金剛經》如此殊勝,但是非我們的境界,那我們怎麼辦?淨土法門就解決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以剛才大家所念過的《阿彌陀經》的最後一段,根據《彌陀要解》向大家匯報一下。
大家剛剛念過,我們剛才從《金剛經》談到《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就是小本的《無量壽經》。這樣一個漫談,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今天咱們先談談小本《阿彌陀經》。我們這個最後,在廣化寺我講了一個《無量壽經》的開頭,還沒說法佛放光,大家很多人聽了也覺得很有啟發。接著我談一個收尾,最後經的收尾,也就很多讀經人忽略了。六方佛贊之後,釋迦牟尼又說,「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剛才說了,諸佛,六方的佛都在讚嘆這個經,這也就是佛在讚嘆一切諸佛。「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十方的佛都在勸大家要信這個經,同時也在稱讚,稱讚釋迦牟尼的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這些十方的佛是這麼說的,說什麼?「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釋迦牟尼佛能夠做到非常難得、非常稀有的事情,了不起的事情。「能於娑婆國土」,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這個五濁是什麼?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在這個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在這個世界上示現成佛。「為諸眾生」,為這個世界的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說這個一切世間都難信的法。大家在讚嘆釋迦牟尼佛。
大家為什麼做這個讚嘆?蕅益大師就把這個事情講清楚了,我就把蕅益大師他《要解》中的話來供養大家。蕅益大師這個《要解》是九天中寫出來的,完全是三昧境界,完全是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的文句。所以近代的大德印光大師,咱們後人,現代的人推崇為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稱讚,所有的註解之中,以蕅益大師這本註解是最好。而且這本註解,釋迦牟尼佛自己來寫也不能超過。這個話只有印光大師才敢說,所以他說了這個話,我們對於他被稱為咱們中國現代三大高僧深信不疑,確實可以和諦老、虛老並列。印老,過去總覺得印老弱一點,這也是我的妄見,現在覺得不是,確實可以並列。
蕅益大師這些話就說得好,「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佛佛平等,佛佛道同,「而施化則有難易」,他所施行的教化就有難有易。實際上佛法沒有不好的,佛沒有不同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結合到具體情況就可以比較了。我為大家舉個例,一本給藥方的書,這個藥方沒有一個不是好的,都是能治病的蒐集起來。你不知道到底哪一個藥方好,你隨便說是不可能的,都是好的,都是經驗的總結。但是結合到具體的病人來說,那我就可以說,你用這個藥方才對症,別的那些藥方對你不對症,是不是?人參是好的,你正感冒發高燒,你吃人參,吃了之後會死的。這是一樣的事情,你哪能說,哪個藥好?人參好,什麼病都治,都能好。那砒霜也能治病。它一結合到具體的病,就有比較。一結合到咱們這個世界,結合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那就可以說,稱讚淨土法門就得當。
施化有難有易,所以稱讚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稱讚釋迦牟尼?給五濁惡世的眾生說這樣的法。我給濁世眾生說一般的法容易,是不是?說些漸法就已經是,也就很難了,但是還是比較容易。你要給眾生說頓法,你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就成佛,《大乘起信論》就是講三大阿僧只劫才成佛,那還是個漸法,但是《大乘起信論》信就不容易了,但是還是比較容易。這個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往生極樂世界,生了極樂世界你就等著成佛,這是頓法。禪宗當下開悟就成佛,這是頓法,這個就不好說了,一般人信不及。你說你要修三大阿僧只劫之後才成佛,他說這個對,我慢慢修去。他能接受。你說當下成佛,他就不能接受。你給咱們濁世的眾生說其餘的頓法,要說禪宗、說密宗,或是其他還有別的法,天台,什麼什麼,這個還容易,你給說淨土法門這種橫超的法,就不容易說,就難了。
你給大家咱們眾生說一般的淨土法門的法,淨土法門念佛有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要說前三種,大家信起來還比較容易,可是你要給他說單是持名,不需要你怎麼樣閉關,不需要你多少多少的修證,「但持名號」,只要叫你念,你就「徑登不退」。你直接就達到不退轉,變成阿鞞跋致了,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轉直到成佛。「奇特勝妙」,出奇、特殊、殊勝、微妙,奇特勝妙。「超出思議」,不是眾生的思想、眾生的言論所能夠及的,所能夠達到的,是超出去。是「第一方便」,是方便法中的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這是難中之難。所以十方諸佛稱讚,稱讚釋迦牟尼,你甚難稀有,能做這樣的事情。給娑婆世界五濁惡世這樣的眾生說這樣殊勝的法,說這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所以難中之難。所以,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沒有一位佛不推崇我釋迦牟尼是勇猛,能做這樣殊勝的事情。
再解釋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是個總的名詞,就是這些個濁法都聚會了,見也濁了,煩惱也濁了,眾生也濁了,命也濁了,這五個濁都匯聚,這樣一個時代就叫做劫濁。所以濁劫是這樣的一個名稱,就是「濁法聚會之時」。在這樣一個時候,在這種濁法聚會的時候,你一定被這個時代給你限制住,為苦所逼,有種種的苦來逼迫你,你要受到時代環境的限制,你要受種種的苦所逼迫。在這個劫濁,誰都有這種感覺,所以古人說「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個人一輩子不如意的事情常常是八件、九件,「可與人言無二三」,能跟人說一說的沒有二、三樣,苦在自己心裡頭。劫濁,誰都不例外。在這種時候,要不是帶業往生這種橫出的這種修行,「必不能度」,就肯定了。
結合這個時代,藥方就出來了。佛法都是好的,沒有不好的,你要跑到藥師琉璃佛世界,你要跑到什麼什麼別的佛土,那不一定,但是咱們那就決定肯定,就是這個法是最殊勝。必不能度,你看這個很肯定,佛說這個法絕不能度。但是這個說了一個帶業橫出。現代就是說很苦,就有人在國外在那反對帶業往生,寫了很多著作,帶業往生他反對,人家學密教的人。也是我師父的弟子,我沒有和他師兄弟,但是他背叛了我的師父。密宗最要尊師,你要背叛師父,就沒有可說的了。這麼一個人,他忽然間寫了些文章,還有他的雜誌,反對帶業往生。有些人給他作了些文章辯論之後,說帶業往生是指的帶善業。其實不是這個意思,就是帶罪業。你這個罪業消不了,佛大慈大悲,你罪業不消你能往生,這才是佛的大願。這是淨土宗的根本,但是有人他就是反對。所以我們現在,這就是劫濁的特點。
見濁是什麼?見濁就是見惑的前五種,頭一個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這五樣稱為五利使。因為它非常之迅速、非常之伶俐,它比誰的動作都快。這個見,就是以俗話說,當然不很恰當,就是你的觀點、你的看法,你說這個事你怎麼看,你是怎麼看問題的,這是屬於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但是這個見,這個五利使,就是見惑的前五樣,是什麼?第一個就是身見,就把這樣一個五蘊假合的血肉之軀當作是自己,愛護這個身體,種種想營養它、保護它。女同志身見還多一點,她覺得這個很美,很留戀它、裝飾它。要不,現代的人哪有練氣功,練這個練那個,想通周天,大周天,任督脈轉,說這個脈通了,那個脈通了,發些奇異功能,使這個身體起些變化,這些也都屬於身見。這是見惑裡頭的第一個惑,惑是惑亂,惑就是迷惑,濁是混濁,都是貶義詞。
邊見就是落在邊,落在邊上。一個事情一分為二,二就是兩邊,就出來了。一個球就沒有邊,你刀一切就有二邊了。一個就是空、有,有的人是空見,有的人是有見。有的人就把這一切都執為實有,這都是真實的,一切都看成是真實的。我這人民幣是真實的,我這電視、冰櫃也是真實的,明天還要買個彩色電視。把這個看成真實的,臨死的時候有留戀,捨不得,這看成有。有的人就是空,外道,看空,本來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變成斷滅,也是邊見。
有的人執斷、執常,這也是二個邊,斷、常二見。斷見,許多科學家說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現在國外大量的試驗,證明了前生。一篇文章叫做「Memoryovertime」,裡頭作大量的報導,證明他記得他前生的事情。所以他那個記憶超乎時間,overtime,他還記得,這裡舉了很多例子。但是,斷當然不對,有的人就是常,很多宗教徒說常。你看耶穌教,人死了之後將來等著耶穌來審判,有罪的人入地獄,永遠入地獄了,有善人升天,永遠升天,這是常見,老是如此。也是錯誤,這是墮邊見,落斷落常,不落斷就落常,種種的所謂邊見。見濁裡頭,不是這樣就是那樣,是、非,種種的,落邊,不多舉了。
見濁就是這樣一個性質,在見濁中如何?蕅益大師說,在見濁中,決定你被邪智所纏,就被這種邪的智慧把你纏住。所以現在有很多氣功很什麼的,他有時候想來跟我,或是找朋友來跟我談談,我說這樣的,一位你也不要跟我接見。我說現在他們連外道也不是,不是孔子、老子、莊子的道理,這些人只能稱為什麼?只能稱為養生家、氣功師。所以就被邪智所纏。在這種情況之下,有身見、邊見這些見怎麼辦?你如果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他已經被邪智所纏,他沒有什麼智慧,你沒有特殊方便的這種辦法叫他修行,他不能得度。還要叫他很艱苦,很什麼什麼的度他,他就沒有這個心,他就做不到。這是見濁。
煩惱濁,就是見惑中的後五樣,貪、瞋、痴、慢、疑。貪瞋痴是三毒,我們都知道,不用再說。「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對治咱們的三毒,這大家都知道,不說了。慢就是我慢,我慢僅次於貪瞋痴。人人自個兒想一想,總覺得自己不錯,總覺得自己對,別人不對,兩個人有點意見,一定是錯在對方,你對於自個兒的信心總好像比別人強一點。還有大我慢,未得謂得,未悟謂悟,未證謂證,這種種的,這慢。疑是懷疑,對什麼事情都不能信,總得要有點懷疑,對於正法要懷疑那是最不得了。所以「疑根未斷,即是罪根」,疑的那個根沒有斷,就是犯罪的那個根沒有斷。所以貪瞋痴慢疑就稱為五鈍使,就是我們的煩惱濁。煩惱濁就是「煩動惱亂」,煩是煩躁;動是亂動,這個人就是喜歡動,他靜不下來;惱是苦惱;亂,心裡很亂。大家種種的心情,實際說起來就在這四個字裡頭,煩動惱亂;很煩躁,心裡頭不安,老在動,很苦惱,心中散亂。所以叫做濁,要不怎麼叫做濁!又稱它為鈍使,因為它很痴重,它就那麼樣,好像有慣性一樣,貪就老叫你貪,瞋就老瞋,轉不過來。
在煩惱濁中是如何?蕅益大師說: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所陷。你在煩惱濁中,一定被貪慾,這個像陷阱一樣把你陷進去。各種的貪,貪吃、貪色、貪享受、貪舒服、貪名、貪人家恭敬,種種的貪,貪慾所陷。「為惡業所螫」,蠍子螫了,黃蜂螫了,像惡業螫了你一樣,你決定有這樣一個遭遇。在這種情況之下的眾生,要不是把「即凡心是佛心之行」,你念佛是個什麼心?就是即凡心是佛心。這幾句話我們要好好的珍重,把你的凡心,就你這個凡心就成為佛的心。不是這樣的妙行,「必不能度」,這個必字是很肯定。要不是把你的凡心,就你這個凡心當下成為佛的心,沒有這樣的妙行,你決定不能得度。這也就是十方佛稱讚釋迦牟尼佛的道理,因為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這樣的妙法。
怎麼說「即凡心是佛心」?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念這一句名號,阿彌陀佛之能成為佛,出現這個名號,是萬德的一個果實,是萬德之所莊嚴,是萬德成了這個名號。所以這個名號之中就包括了萬德。你念這個名號的時候,你念這個名號就在你心裡頭,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把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攝集成為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這就是密宗的道。大家要學密,密宗它就是把凡夫的三業,身口意都是造業的,三業頓然同於佛的三密。念佛就是這一法,使你的口業同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也就是莊嚴你的意密,也就是你的意業同於佛的意密。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凡心成為佛心。若不是這樣的妙行,不能得度。
眾生濁,怎麼是眾生濁?因為他又是見濁、又是煩惱濁,這樣所感的五蘊假合這麼一個身,所以色跟心都鄙劣。身色就這麼個樣,是不是?我說把這個皮剝開,裡頭人就是一個行動的廁所,這個身體很劣。心呢?也就是剛才說了,見濁、煩惱濁,心也很劣。這個叫做眾生濁,五蘊假合,假名為眾生。在眾生濁,你「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因為你是濁了,就安於這種臭穢的環境之中不會感覺到。昨天晚上我還批評我的兩個女兒,我老是這麼舉例,我說大家就是糞坑裡頭的蛆。現在新社會,各位不感覺了,從農村來的或在農村勞動過的人都知道。這糞坑裡頭的蛆,那個蛆就在這忙忙亂亂,爭呀!這塊糞好,這塊糞不好,我要丟掉這塊糞去奔那塊糞;那個蛆不如我,我比它強。就不想我出糞坑。蕅益大師說了,他說大家在煩惱濁中,你決定安於臭穢你不能覺得,你不認識這是糞坑,就在這爭。這是個大富翁營養充足的糞,這是個病號的糞,我要從這個糞換那個糞。
「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就覺得我總是不行。有很多人說,我還能往生?我念佛就求一個好死。這是我自個的妹妹,她修一輩子佛她的話,就求個好死。還有一位居士跟我說,我念佛就希望我一個亡者,我一個親人死了。他就不是想我自己也都有佛性,跟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平等的,我們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攝成為自己的功德,我們決定可以往生,我們決定可以如阿彌陀佛一樣廣度無量無邊眾生。他不能擔負起,很多人也很關心佛教,我說你關心佛教,你第一件事把你自己這個燈點著。你不要去管別人,這個廟怎麼樣,那個和尚怎麼樣,那個什麼什麼,你先管你自己,你這個燈先放光。他不能奮飛,他盡想管別人的事,這就是眾生濁的現象。如果說這種情形之下,沒有「欣厭之行」,因為眾生鄙弱,他沒有這個雄心壯志,沒有廣大的願力,他安於這個臭穢。你就告訴他欣厭,你告訴他這是苦空無常,你要厭離,極樂世界你可以欣求。這個欣厭之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願,包括了苦集滅道四諦,今天時間不夠,不多講了。我們要有這種欣厭之心,而且很切合實際,一般人都感覺到,就說年歲大了,看看無常就到了,或者看看輪到我,這輪到我了。就是說這時候得欣厭,這是眾生濁,也能懂得這個道理,要求往生極樂世界。
命濁,因很劣,所以果也很劣,就不滿百歲,所以有到一百歲的人很少,很稀有,所以叫它命濁。我們最苦的就是這件事情,也發心了,也懂得了,什麼什麼了,但是壽命沒有了。很多很多都是錯誤、不覺悟,也明白了,理解力也強,種種,也有了決心,可是身體不頂勁,老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說,老了之後修行就如那個吃過水的甘蔗。所以希望年輕的及早努力,莫待老年方學道。《涅盤經》講,老年人修行如擠出了水的甘蔗,造糖廠把那個甘蔗擠出水了,剩下甘蔗渣,你吃那個甘蔗渣去了,命濁就是如此。在命濁之中,蕅益大師說,「決定為無常所吞」,很快,「石火電光」,像那個打火石打個火,像閃電閃個光,「措手不及」。
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只有不花多少時間,修密的人有時候要十二年閉一次關,一個關接一個關,那就不容易,一般人做不到,這個不讓你費時節。像明真長老,他一天修十念法,修十念法可以往生了,你早上起來沖著西方念十口氣。但是像退休的沒有別的事情的人,你就這麼念,表示你還是不想念。他是修禪的人,他禪淨雙修,他這個十念法也可以往生。所以不是一定要你功課很多,能否往生決定於你信願的有無,你品位決定於你念佛的水平。它這個不需要多少時節、多少勤苦,只有這樣不需要花多少時間,不需要你勤苦去修的這樣一個法,你才能得度。因為他命濁,生命很短。又到了現在,事情很多,我以我們在家居士,我們社會上的事、家庭的事,我們不能不管,也是我們菩薩道、菩薩行的一部分。現在就是這樣,但是我們淨土宗的好處,就是「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世間法我應該做的事你一樣也不要廢除,還能證佛法。這個話最妙了,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你沒有離開佛法行世法,你在炒菜你何嘗不可以念佛,你在帶孫子,拍孫子睡覺,你要念佛的時候,你對你的孫子有很大的加持,那你一舉兩得。所以沒有這個就不能得度。
底下,最重要的一句,「複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你有信、有願,你以這個信願的心來莊嚴你這一句阿彌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信願持名,光持名而無信願,不能往生。這是最要緊,來不及多說了。用信願來莊嚴你這一聲阿彌陀佛怎麼樣?不是五濁惡世嗎?就轉了,「轉劫濁為清淨海會」。這不是劫濁嗎,整個時代這一切環境濁,現在還可能有核戰爭,種種,到處鬧災,這種災情很普遍,而且恐怖主義分子到處搞爆炸。但是你這一聲,就把這樣一個環境變成了清淨海會。當然你往生之後,這個很好體會,你就在清淨海會,跟諸善人俱會一處,這清淨海會。還不知道你這一聲正念的時候,你已經當下對於你來說就是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見濁是糊塗,你就變成智慧的相。無量光,光是照映,是智慧,你就把你的見濁完全變成無量光,轉煩惱濁就成了常寂光。剛才不是說你無住生心嗎?你念的時候什麼都不想就是寂,你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就是照,這不當下就是常寂光嗎?寂而常照,照而恆寂。「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現在眾生濁這樣一個污垢之體,成了蓮花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本來不過百歲,你這一句佛號這麼莊嚴之後,你把命濁變成無量壽,就是無量壽佛。
「故一聲阿彌陀佛」,念一聲阿彌陀佛,今天我要供養大家的,報大家的加持之恩,這句話很重要,拿這句話來報大家的恩。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阿彌陀佛,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什麼?就是咱們本來導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今以此果覺」,現在把佛所得的這個果實的覺悟,「全體授與濁惡眾生」。把這個果實,全體的,一點沒有留的,一點沒有保存的,給與濁惡的眾生。在五濁惡世,見濁、煩惱濁咱們各個都有,佛也具足,濁惡眾生。釋迦牟尼佛他把他的這個果實給與我們濁惡眾生,這是什麼?這是諸佛所行境界,這是佛所行的境界,只有佛才能做得到。所以佛都稱讚釋迦牟尼佛甚難稀有。
這種修行,「唯佛與佛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夠究竟、徹底能夠行、能夠解、能夠信、能夠說,「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一切世間包括什麼?包括九界,九界,咱們六道是六界,天、修羅、人、畜生、鬼、地獄,這是六界,阿羅漢(聲聞)這是七,緣覺是八,九界菩薩。所以這個九界就是包含一切世間。大家都有個普通概念,世間哪有不能知道。不是這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只指到這,包括了阿羅漢,包括了緣覺,包括了菩薩,一直包括到等覺,不是這些菩薩他們的智力所能夠信、所能夠解的。但是佛給加被之後,你能夠信解。這才說明這是真正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把佛這麼多劫修行的一個果實,能夠直接全體的給與濁惡的眾生,這是唯佛與佛所行的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所以,十方的佛都稱讚釋迦牟尼佛甚為稀有。今天時間也不早了,這個供養大家。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主講(第一集)北京檔名:51-02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