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祥法師:《金剛經》講解第二十一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12月11日

講別:第二十一講

請大家合掌。

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於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經文】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釋經】佛陀問須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如來過去在燃燈佛時代學習時,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有得到這個法嗎?」

【經文】「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釋經】須菩提回答說:「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時代學習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實際上不能說有所得。」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釋經】佛陀又問:「須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菩薩有修行如何莊嚴佛國淨土嗎?」

【經文】「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釋經】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如此說啊!世尊!為什麼呢?實際上莊嚴佛土是為了攝客群生,因此,並非只是攝受莊嚴的佛土來攝客群生,所以才稱為莊嚴佛土。」

【說明】

如《維摩詰所說經》載世尊對寶積菩薩說:「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眾佛友,菩薩在行菩薩道時,各有本願。依其本願而攝受佛土。或有菩薩攝取清淨佛土,以攝受多福、心清淨之眾生。或有菩薩攝取穢惡佛土,以攝受多惡、心不清淨之眾生。其目的,都是為了依眾生的根基,來教化他們,令他們能悟入佛之知見。

因此,才說實際上菩薩在莊嚴自己的佛土之時,不一定是莊嚴的,所以才叫莊嚴。因為都可以令眾生的心,由不清淨轉為清淨,由清淨而轉為圓滿,乃至成就無上菩提。

有關這樣的觀念,在《維摩詰所說經》中,就有這樣的說明。如經雲: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眾佛友!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所以見釋迦牟尼佛的娑婆國土,是五濁惡土。如果我們心清淨,則能見娑婆國土,是清淨國土。這都是因為,一方面,是我們自己的心所造的業所感應之不同之緣故。又一方面,請大家要知道,有很多眾生喜造惡業,是十方淨土所不容受的,所以無法往生十方淨土。因此,這時,如果沒有人來教化這些眾生,則這些眾生將會輪迴惡道,難以出離。而釋迦如來,於行菩薩道時,觀此現象,發大悲心,為了攝受這些下劣眾生,十方淨土所不容受者,所以就發願創造娑婆世界,來攝受這些下劣眾生,令他們有機會被教化。

如《大方等大集經》載:「善男子,彼娑婆世界有諸眾生,不到涅槃道。何以故?造五無間、誹謗正法、毀呰聖人、犯四重禁。如是眾生,十方淨土所不容者,皆生彼國。是諸眾生於三惡道,長夜受於種種諸苦。彼眾生等雖出三塗,已無清淨業因緣故。釋迦如來本願力故,還復生於彼娑婆界。」

眾佛友!我們要時時反省自己的身口意業。當我們在責怪所生的世界不好時,其實都是我們自己身口意業所攝受而來的。換句話來說就是:我們造了什麼樣的業因,就會去感應到別人所造的業緣。

例如:我們常常開車時,貼著前車的車尾開,要人家閃開讓您。如果這習慣不改,則依此業因,則在業緣的變化中,終有一天就會撞上前車的。這種行為習慣,就叫:「不定報業」,因為「習慣不改」,而轉為「定報業」。

同樣的,我們在身業、口業、意業,在平時就有很多習慣,我們都要一一去反省,去了解,如果這些行為習慣不改,將會有怎樣的定報會出現。

例如:習慣隨手亂放鑰匙的人,習慣不改,就會因為忘記放哪兒了,而會常常找不到鑰匙。

又如:習慣說人背後閒話的人,習慣不改,就會因為被對方聽到,而對方又不願意您到處傳,因此造成口角而吵架,嚴重者還會被打殺。

諸如此類,林林總總,不勝枚舉,請眾佛友自己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業的行為習慣。深入觀照,自然就能照見緣起法則,而自然會起修改之心。如果不去反省,則很難改掉的。

因此,當有任何好好壞壞的果報出現在我們生命之中時,請大家一定要去反省,究竟是我自己的身口意的哪一部份的行為習慣,所攝受來的。並要再深入觀照,我要如何改變行為習慣,則這些惡報就會消失,這些善報就會增長。

又,還要再深入觀照,我要如何改變行為習慣,則就能保持在避開危險、避開無效、避開後患下來攝受一切善報。

又,要深入觀照,我要如何改變行為習慣,則能令我於一念中,就能想要令現象生就能令生,想要令住、異、滅,就能令住、異、滅。

又,要再深入觀照,我要如何改變行為習慣,則能保持在沒有危險、沒有無效、沒有後患下來增上自己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又,要再深入觀照,我要如何改變行為習慣,能令我一念則能覺遍十方三世。

如此層層深入,澈法源底,游於法海,遊戲自在。

當知,每一個眾生,都是自己在攝受自己的國土。當知,每一個眾生,都是自己在攝受自己的國土,而感應於別的眾生跟我們相應的國土。因此,才有所謂的「物以類聚」的現象。

例如:餐廳之中,有分吸菸區,及非吸菸區。當您進餐廳時,服務人員問您,要吸菸區還是非吸菸區。這時,您的意業的決定,口業的說出,就是業因。就會感應於其業緣。一切現象,業因感應業緣的法則,也是如此。都是在當下一念的決定,加上身口之造作而呈現的。如果您不想要,請您改變您的習慣。

又,請您要知道,每一個當下,都是可以改變的。不需要等未來,也不需要依過去。因為,每一個當下的業緣來時,您的業因,都可以做抉擇「要做!」或「不要做!」。

又,每一個當下的業緣來時,您的業因,都可以做抉擇「要繼續!」或「不要繼續!」。

又,每一個當下的業緣來時,您的業因,都可以做抉擇「要改變!」或「不要改變!」。

又,每一個當下的業緣來時,您的業因,都可以做抉擇「要停止!」或「不要停止!」。

而這些決定權,實際上,可以不需要依過去的習慣,也可以不需要未來的期待,而實際上,是當下一念,都可以轉的。只是,當下這一念清淨,則成就清淨業。當下這一念不清淨,則成就不清淨業。

所以,修行,就是在修當下這一念心。所以,要照顧好當下這一念心。

您要如何莊嚴當下這一念呢?

您可以決定去莊嚴之,也可以決定不理它,任它依過去的習慣。也可以決定修正之。而這些,也都是在當下這一念下,來莊嚴之,修正之,或任由之。

當您要覺照過去的種種,也是在當下這一念來覺照過去。

當您要計畫未來,也是在當下這一念來計畫未來。

當您要發展現在,也是在當下這一念來發展現在。

您有永恆的當下可以運用,您有永恆的當下可以起這一念。

眾佛友!我們要如何運用當下這一念,來莊嚴自己的國土,就看我們自己的決定了。當您所成就的國土,不是您想要的時候,您要如何來學習及修正,也是我們自己決定的。

我的建議是,依諸佛菩薩的本願,為我們的參考,來創造我們自己的國土。

因此,「真正莊嚴佛土者是為了眾生,所以不一定就非要攝受清淨莊嚴的佛土,而是依眾生的教化的需要來攝受佛土,這樣才叫真正地莊嚴佛土。」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釋經】因為這個緣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們,因此而生起莊嚴佛土的清淨心,當他們在攝受自己的佛土時,不是因為自己想要什麼色相的佛土而來發展他們的菩提心。也不是因為自己想要什麼聲相、香相、味相、觸相、法相的佛土而來發展他們的菩提心。而是為了眾生而攝受佛土,因此應該不要被任何六塵相給障礙住菩提心的發展;而應該善用一切六塵相來莊嚴佛土攝客群生以幫助自己及眾生的菩提心的發展。」

好了!今天上課到此,下課。祝進步!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