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第二百四十七面,倒數第四行,請看小注第三段。
【真如者,無可遣,名真。亦無可立,名如。實相者,雖無相,而亦無不相也。所以結之曰,故名如來。名者,假名也。】
這是解釋經文「如來者」這一句的含義,真如,尤其是《般若經》中,自始至終教我們離相,離到無可離了,這個地方「遣」就是離,無可離那就是真的,能夠離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能離之心是假的,所離之相也是假的,能離所離都是假的,到離無可離那就是真的,真性是這樣顯現出來的。佛門裡面講明心見性,性是怎麼見到的?一直到離無可離的時候,真心就現前了,那就是真的。真性裡面也沒有一法可離,為什麼?如果建立一法,這一法是虛妄的,你能夠建,當然你就能夠離,能夠離的那就不是真的。所以從無可離,我們叫它做「真」,也無可建立,我們叫它做「如」,這是真如兩個字的含義。什麼叫實相?實相就是事實真相。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凡是講到相,我們一定要聯想到它有體,它有作用。體、相、用,說一個,裡面就包含這三個,體、相、用。體是空寂的,無相。體是空寂的,所以說是無相。可是它的作用,作用有相,作用不是沒有相。我們現在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森羅萬象,你不能說它沒有相,所以叫做無不相。無相無不相,這一句裡面諸位一定要懂得,說無相是從體上講,說無不相,無不相就是有相,是從相上說的,從作用上說的。相雖然是假的,但是它有,有這麼一回事情。雖有,它不是真實的,為什麼?剎那生滅,了不可得;但是它有。
世尊在經文將要結束的時候,說出「故名如來」,這是如來的意思,在這裡又有一番說明。佛是用種種不同的講法,讓我們體會這個義理既深又廣,又極其微細。故名,名是假名,也不能執著這個名,如果執著名,我們又錯了。在《金剛經》裡面,即非是名這個句子我們讀得很多,用意就在此地。再看底下這一段,
【念佛人往生,須知彌陀來接,而初未嘗來也。往生西方,而亦未嘗去也。雖未嘗來去,亦何妨現來現去。】
我們先來研究這一句,這在我們修淨土的人,尤其是要發心將來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問題要清楚。沒有問題當然最好,心很清淨;如果有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要不是徹底解決,這個疑問會產生障礙。嚴重的,障礙我們這一生不能往生,那個問題真的就大了;淺一點的,怕因為這個疑問,將來生到西方邊地去了。實在講,能生邊地也算不錯,不過就是耽誤五百年不能見佛聞法而已。實際上西方世界講的五百年,是我們人間的五百年,因為西方世界沒有年月日,是我們人間五百年來算的。既然有這麼一個問題,我們要搞清楚,我們往生,阿彌陀佛來迎接,這是真的。無論是三輩九品,下下品往生佛也來接引,還是來接。佛來了沒有?在我們看,佛真來了,真的現在我們面前。有一些人臨終見佛,佛從天上下降,從雲端裡面下降,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佛真的來了,來接引他,來帶他,他跟他去;大家也看到佛真的往西方那邊去,這個在相上有來有去。
可是你要懂得,在理上講,佛沒有來,也沒有去。沒有來、沒有去,為什麼見到來、見到去?實在講就跟我們看電視那個畫面一樣,你來接畫面上看到他來了,也看到他去了,始終沒有離開那個方框框。這樁事情,就是眾生與佛感應道交,它的真相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現代科學家所講的,佛是從另一個維次的空間,轉變成我們現在的三維次空間、四維次空間,我們見到了,這個相見到了。他把往生這個人帶去之後,又轉變另一個維次的空間,我們見不到了,消失了。這個說法是現代科學家的講法,不同的空間,這是事實,確有其事。我們曉得,宇宙之間不同空間的維次,應當是無限度的,不只是三維空間、四維空間,現在科學家已經證實,有十一維次的空間。可是我們從理論上來推想,不止,應當是無量無邊。這個空間怎麼變現的?是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如果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空間,我們佛法裡面叫一真法界。那是真實的,就是一絲毫沒有改變,從真如本性裡面顯現出來的,沒有改變過。改變,誰去改變?唯識所變,所以是識變的。識,每一個眾生不一樣,因此,每一個眾生生活的時空也不應該是一樣的,這個在理上才能講得通,事上一定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這裡文上說「而初未嘗來也」,佛來接,佛有沒有來?佛沒有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眾生在這個時候,心裏面起了感應,他要往生。我們念佛,為什麼佛不來?臨命終人念佛,佛為什麼來了?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現在念佛,嘴巴里求往生,心裡實在不想去;如果是阿彌陀佛現前,嚇死了,那還得了!所以佛不來,這個心跟佛沒有感應,只是通通訊息而已,不可能有感應的。臨命終的那個人,他求生的意念非常懇切,他真要去,他這個世間活了這麼多年,看得不耐煩,真的放下了,不想再多住,這個心跟佛的心就能感應到佛現前。由此可知,真的是感應道交,絲毫不爽。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在哪裡應?就在他面前應。像我們看電視一樣,電視機擺在面前頻道一撥,畫面就現前。所以緣具足了,佛就現身,是這麼回事情。佛接引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實在講也未嘗去,剛才講了,只是一個空間的轉變,空間的轉變實在說是念頭的轉變。我們這個念頭,一念相應一念佛,念頭轉變了;這個念頭是非常的強烈,讓這個境界立刻就轉換。所以雖然不來不去,事實上就是不來不去,但是我們看到這個現象,表面上這個現象,說他來去也沒有說錯。只要你真正明白事實真相,佛現相了,來了,佛相消失了,走了,我們也能夠這樣說。所以,亦何妨現來現去。
佛能現,我們每一個眾生都能現,能現不是佛的專利,所有一切眾生個個都能現,不過眾生所現的不自在。怎麼曉得一切眾生都會現?我們從一個例子上能夠體會到,凡夫之人你睡覺會作夢,不但晚上睡覺會作夢,你要是疲倦了,在那裡打個瞌睡都會作夢。你要曉得,夢就是另一個不同的時空,可見得那個境界真的是自己所變現的。我們作夢自己做不了主,不想做它也得要做,不想做惡夢是偏偏要做惡夢,做不了主宰,這就是業障,我們有業障。諸佛菩薩沒有業障,所以他現身自在,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很自在。我們是被業障障礙了自性,也現,現得不自在,不是不現。這些理事如果我們多去想想,細心去思惟經裡面的要義,多少也能夠體會到一些。底下說,
【何以故,不來不去者,理體也。】
從真如本性,從理上、從體上說,確實沒有來去,我們的真心本性、法身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哪有來去?
【有來有去者,事相也。】
說有來有去,是從事上、從相上講的。但是要知道,理事不二,理跟事是一不是二,性相圓融。凡夫之人,所謂迷惑顛倒,他是把理跟事分開了,性跟相也分開了,不知道理事、性相是一不是二,於是他在一切法裡頭,他圓不過來,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它還是會變,但是愈變那個境界愈差,愈變那個境界他愈感覺到苦。三界六道的苦境界從哪裡來的?就是自己變現出來的,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如果覺悟了,明白這個道理了,他變的境界就很自在,他能夠得到樂的受用。所以明了的人得樂,迷惑的人受苦,境界給人苦樂的感受不相同。要曉得,
【理事不二,性相圓融,本無礙也。此等事實真相,今人謂之不同因次之空間轉變然也,何去來之有哉。】
這是我剛才講的,現代的科學家,他們曉得這些現象,確確實實是不同維次的時空的轉變。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確實不來不去,就像我們看電視收這個頻道一樣。我們頻道撥對了,這個畫面現前,不能說它來;我們把頻道關掉,沒有了,也不能說它去,真的是不來不去。
【即是來去要在不來不去上體認】
這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相上見性,如何在事上見性,你要會了,就是宗門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那就真的得自在了,真的開智慧了。這是舉一個例子,要我們從來去,來去是相,現象,不來不去是理體,我們從相上去體會性體,這樣修法會開悟,這是開悟的一個方法、一個門徑。
【不來不去,這是理、是性,即在來去中做出。】
性雖然是空寂,但是它不是死的,它是活活潑潑。活活潑潑的性體,從哪裡表現?從事相上表現。由此可知,有體有用,這個就對了。
【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訣。得此要訣,決定往生,決定見佛。】
特別說給我們念佛人聽的,教導我們念佛人,平常要用這個功夫,要在現相當中體會性體,要把性體活活潑潑套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生活有樂趣。我們一般人常講,這個生活有價值、有意義,有價值、有意義就是講的幸福、快樂、美滿。如果生活沒有價值、沒有意義,那個如果講幸福、快樂、美滿,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像這些地方,我們都應當要細心去體會。修性宗的,這是重要的觀行,用功的原則,念佛人也一樣用得上。具體而言,我們前面說過多次,如果實在不會用,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雖然你還搞不清楚,古人常講,你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叫暗合道妙;雖然沒清楚,確確實實合乎這個原理原則,沒有違背這個原理原則,這是念佛法門不可思議之處,念佛法門第一殊勝之處。
【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一切對待之相,不能離絕待之性而別有。】
佛菩薩、覺悟的人、開智慧的人,為什麼他們的心那樣的平靜?我們凡夫的心有很大的起伏,這個起伏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像波浪一樣有起伏;可是覺悟的人,真有功夫、真有學問的人,他這個心的起伏就小了。諸佛菩薩,像本經裡面講的法身大士,他們的心是平的,几几乎乎看不到有起伏,水平!他那個心平。雖然沒有達到究竟,如何達到究竟?就如同我們看水一樣,我們看海水,在沒有風浪的時候,水很平、很靜,但是底下它還流動。往深處走,深海裡面它還是在流動,上面不動了,下面還在動。這就像法身大士們,表面上平了,裡面還有差別,一直到如來的果位,完全平了;再往深處、廣處都不動,都達到清淨,那叫究竟圓滿覺。
我們現在先談粗顯的,「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他明白一個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他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既然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一切法的性體無二無別,覺悟的人從相上見到性,從事上見到理,自自然然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不再打妄想,不再幹這個傻事了。所以他心清淨,他心平等。我們的心為什麼不清淨、不平等?我們聽經也聽了很多,也讀得很多,佛講宇宙人生體、相、作用的大道理,我們也好像懂得,也似乎明白了,可是境界風一動,我們的心馬上就起波浪。你要是不相信,你走到門口,遇到一個無緣無故的人罵你幾句,你馬上就生氣了,你的心就動了,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禁不起考驗。為什麼?實在講,佛講的這些理,我們聽了似乎懂得,沒有真正懂得;如果真正懂得的話,你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你的心一定是平靜的,絕對不會被外境轉動。你要問為什麼?道理很簡單,都在《金剛經》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什麼好動心的、動念頭的?沒有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道一切法緣起性空,了不可得。無論是什麼境界,再大的變化,他見到如如不動,天翻地覆他看到若無其事,沒事!這是真正從相上見到性,從事上見到理。所以這種功夫,大乘佛法裡面叫做「性定」,他不是修來的,不是修的定,修的定靠不住,這叫自性本定。就像《楞嚴經》裡面所說的首楞嚴大定,它是屬於自性本定,決定不受虛妄境界的動搖。請看底下這一句,
【絕待之性,亦未嘗離對待之相而獨存。】
前面一句明白了,這一句好懂了,性跟相一體,事跟理一體,決定不是兩樁事情。性不可以離開相而獨存,正如同相不能離開性而別有,兩個關係是一不是二,是一體之兩面。
【是故當於日常一切對待之事相上,雖無妨隨緣而行,卻不可隨緣而轉。】
底下這幾句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修行的秘訣。如果你要會了,那你的本事可不小了,你的生活就改變了。這個改變不是小的改變,是從凡夫的生活改變成佛菩薩的生活,那得大自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沒有一法不是相對的,眼所見的,耳所聽的,乃至於你心裏面所想的;你所想的有能想、有所想,你見的有能見、有所見,你聽的有能聽、有所聽,全是相對的,全是對待法。這裡教給我們用功,如何能在一切對待法裡面隨緣?底下就是不變,「卻不可隨緣而轉」,就是不變的意思;可以隨緣,但是不能變,變就壞了。那個不變是什麼不變?要懂!清淨、平等心不變,這個東西不能變。我們依這個經義來講,相可以隨緣,事可以隨緣,隨緣裡面不變自性,我們就成功了。實在講,諸佛菩薩跟我們生活在一起,有什麼不一樣?他就是這個本事,隨緣不變。
這句話,我在講席裡面把它說成四句,隨緣不變是教菩薩的,我們要學,我們一定要隨緣。隨緣裡面修什麼?修不變;不變,簡單的講,不分別、不執著,學這個。隨緣裡面學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能夠到不起心、不動念,那是高段的。開頭下手,從不分別、不執著下手;如果能到不起心、不動念,那你是已經得到三昧了,你已經有相當的功夫了。這個要真乾,這叫真修!這不是裝模作樣的,是真實功夫,這是菩薩行。第二類,再來人,佛與大菩薩倒駕慈航再來的,他們是「不變隨緣」,他已經不變了,所以不變隨緣是倒駕慈航。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是不變隨緣,不變功夫到家了。我們現在隨緣裡頭學不變,人家是已經不變隨緣了。像印光大師,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的,他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人家也是不變來隨緣的。在中國袓師大德裡面,有不少人身分暴露的,是古佛再來的,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唐朝的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彌勒菩薩再來的,示現在家人的身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再來的;豐乾和尚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些再來的人不變隨緣,再來人!還有兩種:小乘阿羅漢跟辟支佛,我們叫他做小乘,這種人「不變不隨緣」,他不到人間來,不跟你們接觸,不變不隨緣。另外一類是我們凡夫,「隨緣隨著變」。所以我把這一句說成四句,我這個講法你們很好懂!佛菩薩、羅漢、凡夫,到底什麼地方不一樣,你就明了。一樣穿衣,一樣吃飯,一樣工作,沒有兩樣,就是隨緣不變不一樣,那個不相同。這個地方教給我們的,好!教給我們隨緣不變,這是教菩薩法,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雖無妨隨緣而行,卻不可隨緣而轉」,這就是隨緣不變。
【緣應了者,得機便了,不與糾纏。】
人與人之間,這舉例子給你講,真的是愈講愈細。人與人之間凡是有關係的,什麼關係?見個麵點頭笑一笑,這也是關係,這個關係是淺的;關係深的就變成一家人,變成父子家親眷屬。緣很複雜,非常複雜,數不盡,也述不盡。佛為大家講經說法,只好把複雜的因緣歸納,歸納為四大類,再複雜也不外乎這四大類。這四大類是什麼?報恩的。那你們的關係非常好,非常友好。為什麼?有恩義在,來報恩的。報怨的,那你們的關係會處得非常不好,冤家聚頭,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來了,這是報恩、報怨的。還有兩種是討債、還債的,總不外乎這四類。一家人在一起四種緣,親戚朋友也是這四種緣,只是這四種緣裡頭有親有疏、有近有遠。所以你在馬路上走路,在外國是常有,中國人沒有這個習慣。外國人遇到,不認識也跟你打個招呼,點個頭,那也是緣。中國人好像沒有這個習慣,不認識就是不認識,理也不理會一下,這都是緣。緣該了的,譬如你遇到個討債的,討債要還他。我們現前借人家錢,當然到時候要還他,可是有些債是前世的、過去生的,我們不知道。這個錢或者是無緣無故被人拿走了,或者是被人騙去了,或者是某一種環境之下,人家強取了,我們也拿不回來了,統統有緣。就連那個小偷,把你的財物偷去了,也是緣。他為什麼不偷隔壁的,偷你的?你要曉得,隔壁那個人不欠他,前世不欠他,他不會去偷他的。他來偷我的,我不學佛我不知道,學了佛才曉得,這個帳了了。他偷去算了,不必去報案,帳到這裡就結了,這個好!你要真正懂得,你不懂得不行!總而言之,不是我欠他的,就是他欠我的;我沒有欠他,他偷去了,他來生欠我的。來生欠我的怎麼樣?也一筆勾掉,我也不要了。那到來生我還再去偷他的嗎?來生我們到極樂世界作佛,不要了!這就是說,緣應了者,得機便了。這舉一個例子,不必再羅嗦了,從這個例子諸位就要能體會到,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學佛的人很開心、很自在,這就了了。不與糾纏,一糾纏就沒完沒了,那個痲煩才大,生生世世在糾纏,這是愚痴,這不是智慧。智慧的人一刀兩斷,再不搞這個痲煩事情。
【緣應結者,亦無妨結,但不攀緣。】
結緣,特別是佛教菩薩,菩薩要與一切眾生結法緣,你不結法緣,你怎麼能度眾生?緣要結,不妨礙結,但是不要攀緣。什麼叫攀緣?我們用最簡單、很清楚的話,來給諸位說,結緣裡面有感情,就攀緣了,那個不好。結緣裡面是智慧、是理智,這個對的。為什麼?後頭沒有痲煩,沒有糾纏。有個情在裡頭就有糾纏,智在裡面沒有糾纏。所以我們要鼓勵學佛的同修,要與一切眾生結法緣,把佛法介紹給他,把斷惡修善的這些方法介紹給一切眾生。介紹就好了,不要去扯關係,介紹就完了,這樣就好。前面講一切隨緣,不要去攀緣。這一段好!這一段真的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佛怎麼樣過日子,怎麼樣生活,非常的具體,非常有用。
【二六時中,果能如是勤勤觀照,密密勘驗,心把得定,腳立得牢,不為相所縛,而泯相入體矣。】
我們看這幾句。前面把方法教給我們,要認真去做。二六時中就是講不間斷,古時候的中國,用的時間單位是晝夜十二時,現在一般算命還用中國的老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算命排八字還是照這個,還是用這個。我們中國一時,是現在的兩時,現在的兩時是我們的一時,我們現在的時間單位叫小時,外國人不稱小時,沒有小時這個意思,我們中國人稱小時,比我們中國原先的時辰小一倍,現在用二十四個時辰。二六就是白天六時、晚上六時,晝夜不間斷,功夫要這樣做法,現在人用功就很困難。
你看在古時候,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的,佛當年在世,跟釋迦牟尼佛學佛的這些人,佛給他們規定,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夜晚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要起床,就要用功辦道。所以他真的可以做到不間斷,睡眠的時間少,不是很長,因為睡眠是昏沉,你的功夫中斷、間斷了。出家人在那個時候睡眠,佛並沒有限制,但是絕大多數所謂不倒單,他們不躺下來睡,打坐,睡覺也打坐,坐在那邊睡,容易警覺;躺下來睡,會睡得很熟,不容易警覺。古時候用這個方法,勉勵自己,希望做到功夫不間斷,這是我們所謂的苦行。吃不會吃得很飽,當然也不會吃得很好,睡也睡不好,穿也不會穿得很暖。這種生活方式很有道理,叫你時時刻刻知道作人很苦,趕緊脫離六道輪迴,他用意在此地。你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一切都很舒服,不想離開六道,這六道還不錯!跟你講西方極樂世界,搖頭,我沒有見到,我現在這裡很不錯,不想去!所以佛教弟子們過這種苦行的生活,常常提醒警覺,這真的是大智慧。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里打滾,苦不堪言!諸位要細細想想就知道,太苦了!能有警覺心,想出離六道輪迴,這叫真正覺悟。所以佛一切的教導設施,都是幫助人覺悟的。
這是說二六時中,果能如是勤勤觀照,密密勘驗。這個密密是細心,很細心的去體驗,就能曉得自己的功夫了。功夫在哪裡做?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剛才講的「隨緣不變」,在一切隨緣裡面去學不變。在境緣當中,應當了的,要趕快了;應當結的,可以結。結不能攀緣,結緣裡面不能有感情,有感情就是攀緣。結緣最好是結法緣,善、惡緣都不好,惡緣更不能結,結了惡緣將來冤冤相報,結了善緣將來要報恩。總而言之,報恩、報怨都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你還是在搞六道輪迴。結什麼緣好?結法緣好。法緣就是勸人念佛,勸人求生淨土,這個緣好!我們自己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如其我一個人去,為什麼我不多勸一些人,多帶一些人去?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看到你帶一大批人來,這個很高興,這不是一個人,這麼多人跟你一道來,這個很有意義,所以是多結法緣。勤勤觀照,密密勘驗,都是講前面的功夫。
底下兩句話很要緊,我們功夫能不能成就,我們念佛能不能得一心,能不能功夫成片?這兩句話關係很大。心要把得定,腳立得牢。心把得定,我們在境界裡面絕對不會被外境動搖,我們的心始終就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念佛求生淨土,不會為世緣動了心。腳立得牢,是講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隨緣,不會隨緣所轉,不會為境界所轉,也就是我們持戒要清淨,戒律清淨就是腳跟站得牢,一切如法,如理如法。心把得定,心地清淨,不為相轉,身心都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正是本經末後,世尊教給須菩提尊者,「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腳立得牢,如如不動,心把得定,這樣就能成功。泯相入體,要用在淨土宗來說,你就容易得一心不亂,你能夠這個修法,你就能得一心不亂。
【此是學人第一著功夫,便是隨順真如,便是直指向上。】
這裡頭三句,第一句是泛說,無論你是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你能夠運用這個原則原理,這是第一等的功夫。隨順真如是性宗常講的,這就是隨順真如;直指向上是禪宗裡頭所講的,這種修法就是宗門裡面「向上一著」,講的就是這個。由此可知,我們念佛用得上,我們在方法上、形式上,跟宗門教下不一樣,但是在精神上,在原理原則上完全相同,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的。
【果能如是】
你果然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而且這個理論與方法,你都可以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把它用在你工作上,對人對事對物,你統統都會用了。
【則任他萬相紛乘,自不為其所動。】
這個社會怎麼樣的複雜,人事甚至於怎麼樣的混亂,你也不亂,你也不雜,你不為其所動。
【以上皆是從諸法空相起修之方便】
《金剛般若》到最後,結歸在諸法空相,這是說出諸法空相的修法。
【有緣人隨修行之,大有受用。】
哪些是有緣?我們都是有緣的。你今天讀到這個經,聽到這個經,這就是有緣,沒有緣的聽不到。我們在此地講經,我們的錄相帶、錄音帶流通出去了,將來能夠聽到磁帶也都是有緣的。有緣!你要真聽懂了,聽明白了,肯照這個樣子去做,那就恭喜你,你一定得大受用,你可以改變你的生活,你能夠改變你的工作。這個改變不是在形式上的改變,不是叫你在工作上改行,不是的!你還照樣生活,還照樣工作,改變是你在生活工作裡面得樂,你不會得苦,這就是大受用。再看底下這一段,約塵界明離一多: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塵是最小的,是物質裡頭最小的。界是世界,是物相裡面最大的。《金剛經》上講的這個,現代科學研究的重心也是這個。他研究大的,在那裡探討、觀察,在探討研究太空,無量無邊的太空,現在科學家在探討。虛空、太空有沒有邊際?邊際在什麼地方?這是講大的。小的研究微塵,佛法叫微塵,他們在研究原子、電子、基本粒子,現在最新的量子,這是最小的。佛在這一段,就是把一個最大、最小的,來告訴我們如何在觀念裡面,把一多、大小,這都是相對的,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來的,不是真的,也要把它舍掉。我們看註解:
【此明眾緣聚散無常之義】
經文的真正意思在這個地方。這個意思現在科學家懂得,宇宙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都是從最小的基本粒子聚集而變現出來的,科學裡面所謂是方程式,它的組合,組合排列不相同,所以變成原子;原子的組織排列又不相同,這樣變成分子;由分子變現出動物、植物、礦物一切萬物,這是把物質的根源找到了。其實說到最小的,今天講到量子,講到基本粒子,有許多科學家也觀察到了,實在講這個東西就是波動的現象,科學家承認,他們講基本粒子,或者講波動,意思都相同。基本粒子就是波動,波動就是他們觀察當中所謂的基本粒子。認識這個事實,那就是《金剛經》後面講的「一合相」,合是組合,同樣一個東西,組合不相同,變成種種複雜的現象。相有沒有?相沒有。相,實在講就是這個基本粒子的聚散,聚集起來,有了,相現前了;散開來,沒有了。聚散無常,所以相是假相不是真相,相是幻有不是真有。這是事實,一定要曉得。這是說眾緣聚散無常之義。
【文中重在碎合】
先說把這個世界碾碎,這正是科學家用分裂的方法,最小的物質,一粒微塵,把它分開來,分成小的,然後再分,才發現原子、電子、基本粒子,愈分愈細才發現到,這是碎,用這個方法。「合」是組合,這個基本粒子組合,那就變成世界。所以這兩個字意思很深很深,我們現在講分解,「碎」就是分解,「合」是組合。
【因其可碎可合,足證微塵世界之相,皆是緣生,當體即空。】
世界怎麼來的?微塵組合的。它可以組合,它可以分解。所以從基本的物質上來觀察,現在在一般上說,過去認為物質最小的是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了;以後科學再進步,技術再進步,把原子也給它分裂,這是大家都曉得,把它分作中子、質子。以後認為中子、質子不能再分了。現在中子、質子又可以分,它裡面還是三個最小的東西,現在科學名詞叫夸克,組合的。夸克將來還能不能再分?科學家現在在一般觀念上講,應該還可以,但是現在我們還沒有這個技術,看看將來技術再進步,大概還可以分。所以才曉得,一切法緣生,因緣生法。緣生之法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是沒有自體,所以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說宇宙的現象,所有動物、植物、礦物,小到微塵,大到太虛空,都是因緣生法,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哪一樣東西是自己的?你要能了解事實真相,你還會執著嗎?你還會打妄想「這是我的,那個東西我要占有它」?那個念頭就沒有了。這統統叫妄想、妄念,絕非事實。說老實話,身體都不是自己的,身體也是這些基本物質組合而成的,緣聚身體就在,緣散身體就沒有了,哪裡是真的?連這個身都不可得,《金剛經》前面講,不但身不可得,心也不可得,心也沒有。這是我們講得更抽象,因為心不是色法,不是物質,心是精神這一部分,也是緣生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緣生的。這才了解原來身心萬物都不可得,都是緣聚緣散的假相而已。
【而法性中,本無此物。】
法性是真的,真如本性那是我們自己。佛法歸根究柢就是找到自己。這個跟科學不一樣,科學在那裡探索,到後來沒有結論,科學走到最後一場空;我們佛法走到最後,有個真正的自己:真如本性,這個東西不生不滅,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裡面沒有這些東西,本無此物。
【故雖不斷滅,而不可執著也。】
這些幻相,前面說過,我們覺悟的人、修行的人,應當是任他萬相紛紜,自不為其所動,就行了。這就是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諸佛菩薩如是,我們今天學佛、學菩薩亦如是。所以,一切萬相需不需要斷?不需要。為什麼?假的,當體即空,你要斷它幹什麼?你有個斷的念頭,錯了!不理會它,不執著它,它就沒有了,就不相干。要緊的,決定不能執著。能不執著,四相就破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破了。只要有絲毫的執著,誰執著?我,就有我相,有絲毫的執著都不行。諸位一定要記住,有四相就是六道凡夫,有四相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著了相決定不能成就。相不容易斷,說老實話,講是講得容易,你斷斷看,我要斷,「我」還在,我想斷,還在。起心動念它在,不起心不動念它還在,這才知道難!
因為難,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給我們開了一個方便法門,教我們帶業往生,不斷也能出去。可是諸位要記住,不斷也能出離六道輪迴,只有這一條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就跟中獎一樣,你中了特獎,只有這一條路才走得通,你怎麼剛剛好碰上,這不容易!真的比中特獎還要困難。我們今天中了特獎,自己不曉得,那是糊塗,那才叫真可惜!這就是中了特獎,不去對獎,多可惜,太可惜了!我們今天中了特獎,念佛往生就對獎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對獎了,這個要曉得。所以最要緊的是不執著,知道事實真相,於一切法都不執著;不但不執著,連分別都不要。一心一意抓住,念阿彌陀佛,一句彌陀念到底。
【當知世界微塵,大小雖殊,無實則一。】
大是世界、太空;小,我們今天講量子,量子力學是現在講的最小的。大小不一樣,但是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大世界緣生性空;小,小到微塵,小到中子、質子、原子,也是緣生性空。無實則一,無實就是空、性空,體性空這是一。
【世尊說此,是欲人徹底了解世間所有。】
了解這個幹什麼?叫你放下,叫你不要苦苦的去執著,佛講經說法目的在此地。
【大至世界,小至微塵,莫非虛妄,當體即空。】
講到世界,講到微塵,這裡面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包括在其中,這個要知道,要曉得當體即空,要曉得統統都是虛妄。《金剛經》經文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後面偈頌里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後面夢幻泡影四句偈,是整個《金剛般若》的總結。你要常常念著,常常想著,你自然就會放下,就會看破;放下,煩惱就輕,智慧就長。放下的好處太多,開真實智慧,那真是得大受用。溫哥華陳老居士刻了一個印章,就是這四句偈,我們現在把印章放大,印在背心上,我看到很多人穿著,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是好事情。
【不可執著,不必貪戀。】
諸佛菩薩真的是苦口婆心的勸我們,不要執著,不要貪戀。
【一切放下】
佛教給我們,諸位要曉得,他做到了。他要是沒有做到,教給我們,我們會不相信。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帝王之家,世間人要求富貴,他是現成的,富貴現成得來的,統統捨棄掉,統統放下。他要不出家,可以繼承王位,王位不要了,榮耀不要了,地位不要了,權力不要了。出了家,富貴也不要了,他真放得下,真沒有貪戀。出家之後,三衣一缽,每天到外面去乞食,做給我們看,他的生活樂不樂?非常快樂,非常自在;我們世間人看到苦,那個生活是大自在,身心沒有絲毫壓力。我們看現在這個世間富貴人,他得富貴,享受富貴;你仔細去觀察,他付出多大的代價!我看到有一些同修經商,不錯!賺錢是不少,太辛苦了!如果這樣辛苦,我寧願不要,這是真的。為什麼?得不償失。一定要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然後聽到佛這個話,我們自然會點頭,會肯定,不再執著,不再貪戀。
【一切放下,方於實相相應。】
實相是事實真相相應,事實真相相應,你過的生活是真實的生活,正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就是說的實相相應;「真實慧」,真實的智慧;「真實之利」,我們凡夫講利益,佛告訴你那才是真實的利益。
【迷人長劫之中,唯造惑業苦耳。】
反過來看,沒有覺悟的人,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們過的生活,無論是富貴,無論是貧賤,總而言之,他們過的生活是迷惑、造業、受報,他們的日子是六道輪迴的日子。佛菩薩過的日子,是一真法界的日子,那怎麼會相同?完全不相同。佛菩薩那種生活之樂,凡夫不知道。凡夫能看得出來的,那不是普通人,那真正是有學問、有修養,身心清淨,觀察到佛菩薩這個生活自在、快樂。
過去我出家受戒的時候,我的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師,在戒壇裡面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我記得我過去好像也曾經說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出現在他們的家鄉,他是江蘇蘇北人,那個時候他還很年輕,在當小和尚。家鄉有這麼一個新聞,奇怪的事情。有一個要飯的乞丐,這個乞丐的兒子以後發了財,在這個地方經商很成功。他的老爸爸在外面要飯當乞丐,人家看都看不過,親戚朋友都責備他、罵他,你不孝,你不是沒有,你家裡這麼富有,怎麼可以叫你的父親到外面去要飯?他也是有口難言,他父親甘心情願的,但是為了自己面子,派了很多人到處去找,好不容易把老先生請回來了。請回來之後,給他換了新衣服,不讓他出門了,在家裡養尊處優,過一個好的生活。大概住不到一個月,老先生看到防範的人比較鬆了,他又偷偷的跑掉,又去要飯了。後來有人問他:你為什不在家裡享福?他說:家裡面有什麼福享?我這個生活才真享福!每天沒有事,遊山玩水,走到哪裡吃到哪裡,走到哪裡住到哪裡,身上一文也沒有。那個社會動亂,到處都是土匪,土匪不會搶乞丐,所以他的天下太平,他的天下沒事。這個人了不起,不是普通人,他會找他自己的樂趣,過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是真正看得破、放得下,有智慧的人,他不做這個事情。老法師告訴我們,講這一樁事情,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這個人並沒有學佛,他有這個智慧,他要過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願意受約束,擺脫繁雜的社會,他連家庭都統統放下了。在我們想像,他這個人這一生沒有學佛,過去生中一定是學佛的,一定有很深厚的善根;否則的話,他怎麼會想到過這種生活方式。這是真實自在、快樂、幸福、美滿,我們世間人怎麼看得到?他快樂在哪裡?身心沒有罣礙,沒有一絲毫憂慮,沒有一點煩惱,沒有一點牽掛,這個才叫真正了不起,世間人不能跟他相比的。世間人迷在長劫之中,乾的是惑業苦,迷惑、造業、受果報。我們看這個經文,確確實實如果不細說,這個經文很難看得出來它裡面有這麼深的意思,真的是深廣精微。再看底下一段,世尊叫著須菩提,問他這一句,當然尊者要答覆,下面是尊者答覆的話。
【甚多,世尊。】
世尊問,把這個世界碾碎為微塵,不要說是大千世界,一個世界就不得了,那個數字他沒有辦法計算,何況是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甚多,世尊。
【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眾是眾多的意思。須菩提尊者很聰明,佛這一問,他就曉得佛的問意所在,這個非常重要。如果問意在哪裡都不曉得,你怎麼答覆?這就懂得佛的意思。我們看註解,
【問意著重在眾字】
「是微塵眾,寧為多不」,著重在這個眾字,眾多的意思。
【微塵是集合之幻相,並非實有。】
這個意思剛才說過,小雖然很小,小到很不容易發現,現在科學這個發現也相當不容易,是因為現代技術進步,特別是光學,比過去二、三十年進步太多太多了,利用這些先進的科學儀器才發現。依照這個發現理論來推測,如果我們科技再進步,可能還會有新的發現。佛經裡面講的微塵,極微之微,講的鄰虛塵,鄰虛塵佛就說不能再分了,跟虛空做鄰居,佛還是用這個塵。今天已經觀察到波動,跟鄰虛這個意思就有一點靠近。佛告訴我們,物質是怎麼發生的?是從「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波動的現象,無明是個動相。所以法相經論裡頭說,「無明不覺生三細」,這是三細相,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相要用現代話來說,極其微弱的波動。從業相再變成「轉相」,轉還是一個波動,不過波動的幅度比業相要大。從轉相就變成「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質,就可能變成現在所謂的基本粒子,這個東西是這麼發生的。如果在佛經理論上講,為什麼波動會變成物質?佛教給我們一個原理,教給我們一個理論的基礎: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分別執著。這個物體,執著變現出來的,它本來沒有,是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分別就是波動;執著,把這個波變成了物質。我們用現代科學的觀察,再看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你合起來看,容易明白多了。這是現代的物理學,佛經上全都有,佛在三千前說的,沒有這些科學儀器,居然所說的是最進步的科技才發現。我們相信佛的五眼圓明,佛的眼睛比你現在什麼樣高級的光學還要銳利,他看得很清楚。現在科學家還沒有看到轉相,還沒有看到業相,頂多只看到現相而已,看到這個東西。佛給我們講的,的確非常之微細。所以要曉得,這個東西是緣生的,緣生的沒有自性。
【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不可得,當然就不要再分別,更不需去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給諸位說,這個真相你就見到了。你為什麼會見到?自性般若。這個高度的智慧,圓滿的能力,佛是五眼圓明,他見到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五眼,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圓滿的般若智慧。我們今天的智慧沒有了,能力沒有了,怎麼沒有的?佛告訴我們,《華嚴經》上講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這是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穿了。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諸位要曉得,妄想就是分別。離開妄想執著,我們本能的智慧能力都恢復,佛能見到,我們也能見到。佛告訴我們,妄想執著離一分,你的智慧能力就透一分;妄想執著離兩分,你的智慧能力就得兩分,就恢復兩分。是不是真的?真的。《金剛經》上就是這麼說的,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也就是妄想執著放下一分,他的智慧德能恢復一分;二住菩薩放下兩分,他就得兩分;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品無明統統都放下了,他得到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這個得也是很勉強說的,他本能恢復,哪來的得?得是從前沒有,你才可以說得,他本來有的。所以得也是不得已勉強說的。不能執著真的有得,不能執著真的有智;《心經》上最後告訴我們真話,「無智亦無得」,那個智圓滿的,那個德能圓滿的,圓滿的智慧德能不是得來的,是自性本來有的,現在恢復而已。我們今天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