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現在我把一些名相歸籠一下,列成個表格分別解釋一下:羅漢有三種,菩薩有三種,佛亦有三。心性羅漢、小乘羅漢和大乘羅漢的分別是什麼呢?
心性阿羅漢,就是這個人啊,在這個世界上面,他非常的喜歡寂靜,喜歡安住,喜歡清淨的狀態,他本身具足解脫。他過去有這種善根存在,他這個人喜歡寂靜。比如有人喜歡念佛,有人喜歡打坐,有人喜歡學佛,但是也有人喜歡去造惡業。這種信心羅漢呢,眾生本身心中有這種佛性清淨亮點,而這種亮點不需要發心的,本身就具足了,所以他過去善根因緣馬上就喜歡安住。就像在社會上很多人,你要跟他講行菩薩道他也行不通,你叫他做凡夫他也不願做,但是你跟他講阿羅漢,他馬上就相信歡喜,這叫他信心裏面本身具足的阿羅漢的這種善根。有人沒有這善根,有人具足了此。
小乘阿羅漢,是對於發心的人來講,首先有這個小乘理念,理念已經通達了。他通過文字觀察,破我見,破人我知見,達到心空萬物,活在一種清淨之中,他依涅槃而住,安住在涅槃自性上面。像這樣的呢,屬於是小乘阿羅漢,他一般是住在三十三天,是不能出來的。三十三天叫識空,識空那個地方很難遇到佛法,大菩薩都不能度他,只有佛才能度他。心性阿羅漢他只是信心裏面具足了,但是他沒有像小乘阿羅漢一種強烈的安住在那個法上。
大乘阿羅漢,比如緣覺菩薩,發起了大乘的善信,像緣起性空,修因緣乘的,緣覺菩薩,或者獨覺菩薩,見法而識空,他喜歡清淨,但是他信心裏面有大乘的根機,他有功德具,住在須彌山,跟彌勒菩薩同住的。大乘的阿羅漢基本上都是見彌勒菩薩。
小乘的阿羅漢大部分都在三十三天。心性阿羅漢,就是你自性中本來具有的這個體,在生活中往往你有善根具足,會顯現出來。但是一般在講法,講阿羅漢的時候,你如果都非常歡喜,你信心具足了。
心性菩薩,比如那些當官的啊,皇帝啊,很多幫助窮人的人啊,但是他也不信佛,但是他信心裏面又知道做善事,像基督教啊,那些做好事的啊,做醫院啊,他都是心性菩薩。心性菩薩就是每個眾生,像警察啊,或者你能帶領一幫人,使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啊,都屬於是信心範圍之類。社會上人認為我不做壞事多做善事就可以了,其實他信心裏面已經有了菩薩體。社會上孝敬父母,尊重師長,修十善業啊,但是他不信佛,但是他信心裏面已經有了菩薩體。一旦信佛的時候,拿起就是。就像一個壞人,他能夠有很大的力氣把地球放在手上,可以把它壞掉,但是他一旦信佛了以後呢,他可以讓很多人得到幸福。心性菩薩本身是社會上的一個善人。菩薩不是佛教的專門的詞語。菩薩是代表一個利他的精神,是覺有情。但是在沒有信佛之前,他已經具足覺性體。不受菩薩戒,但是他心中做善,就是心性菩薩。心性菩薩是心裏面本身具足的
凡夫菩薩,過去我講菩薩戒,什麼叫受菩薩戒?受菩薩戒就是凡夫菩薩。。凡夫菩薩就是我們這些受了菩薩戒的菩薩,又通達於教義,了解了菩薩是什麼,但是你又受了這個戒,信了佛受了戒,有求無上菩提心的人。像這樣的人,雖然身體是在凡夫的體裡面,但是確實這個菩薩是通的。
大乘菩薩就不一樣了,發了無上的菩提心,要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並且求實證者,像普賢行願,就是大乘菩薩,像觀音菩薩倒駕慈航,這都屬於是大乘的菩薩再來,有實證的。
大乘也好,小乘也好,中乘也好,這種體屬於是三,但是菩薩體是一,這個是通的。菩薩是屬於通法,不通的是:心性,本來具有的;凡夫,已經發了願了;大乘,是實證的。證而無證,他證到的正好是無證的體。如果你證了體性,你認為不能和這個無證的眾生相應,菩薩不能一體,這個菩薩一定是在凡夫範圍之類。真正的了解了這個法,明心達體了,你知道三是一,證諸法是一體。因為究竟法,不因為你的生滅而產生生滅。所以這個名字並不退失,並無障礙,所以沒有多也沒有少一點。心性羅漢雖然沒有發心,但是他這個羅漢的自性並沒有失去。小乘發覺心了,可以證,阿羅漢住在識空裡面,識空就是我們眾生的心識境啊。我們的識哪個不是空的?昨天今天明天哪天不是空的?他證的正好是我們現前所講話的聲音,他這個體是空的。不可能說阿羅漢證到識空而沒有證到我現在這個本幻境空吧?所以阿羅漢證空的時候,正好證我空,當下的體阿羅漢的體是一,絕對不是三。所以一證,三個全部證。如果無證識空境界的時候有分別想,分別認為說有證的人,沒有證的人。有這種分別想的時候,就有住,有住就是凡夫。而在凡夫位,就是在幻的體裡面,在虛幻裡面撈月亮,永遠撈不到東西。只有在剛剛學佛的初步的時候,就應該要知道這個道理。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道理,你在妄的體裡面去修,怎麼修都在虛幻的體裡面,跟這個解脫一點關係都沒有。阿羅漢的解脫與菩薩的解脫是無二的。
但是阿羅漢的乘和菩薩的乘絕對是不一樣的。阿羅漢人我空,沒有眾生。而大乘的阿羅漢是大乘善信,但是他喜歡安靜,但是也有大心在那個地方。不捨,他不捨自己那個清淨體。他隨緣,我能度你就度你,我不能度你我就不度。我有緣跟你在一起,因為大乘的菩薩發願的體是要度一切眾生的,阿羅漢是隨緣性的,叫緣起性空的。他能幫助你他就幫,幫助不了他絕對不會勉強,為什麼呢?他了解緣起性空。他沒有什麼幫和不幫的體。所以阿羅漢是自了漢。菩薩的解脫跟阿羅漢的解脫是沒有二的。但是我們眾生想,這個解脫跟解脫無二,難道我們心性的菩薩,利益眾生的菩薩的清淨,跟阿羅漢的清淨,難道是一樣嗎?為什麼阿羅漢坐在那裡那麼清淨呢?為什麼這些大乘的菩薩怎麼不清淨呢?這個裡面有一個差距,以意識清淨都是錯誤的,在法上面的清淨才是真實的。所以阿羅漢獲得的這個識空叫做識空清淨。識空境上的清淨確實獲得一種大福報。在世間可以享受到一種清淨的福田。
但是大乘菩薩的這種善信,這種信心是在法上的一種信心,法空境上的這種信心,這個解脫啊,是與眾生心是相應的。阿羅漢識空境上的這種信心呢,只有自解脫,不能利他。但是菩薩的這種信心呢,是利他的。大乘的菩薩所住的這種信心,做這個善事,而對善事生起無上的信心的時候,在利他的這種信心的體上面,、利樂有情,獲得的一種清淨,往往在自利上面,清淨是同等的,除非你利他的心不重。舉例來講,如果你爸爸媽媽在火里燒的時候,和你現在很快樂的這個體,這個時候是哪一種心安呢?還是把你媽媽從火里救出來那種歡喜,和你自己坐在那裡很清淨的那種歡喜,這種清淨解脫是不二的,但是乘上不一樣了。為什麼呢?一個是把媽媽救了,一個是沒有救媽媽。但是解脫歡喜是一模一樣的。所以解脫是不二的。
自性即佛,每個人都有心中佛性,我們凡夫都是叫自性即佛,就是我們的本來,金剛經就是講自性即佛。而你經過觀察,進入菩薩道,從始到終,自性即佛就是分證即佛,從頭開始的時候你就是佛的時候,在分證的過程中都是解脫體,都是解脫的佛,在這個解脫達到究竟的時候,他還是佛。分證即佛,就是相上現的是不一樣而已。凡夫現的是生滅相,我們菩薩現的是分證相,究竟佛現的是圓滿相,佛是一證全證。分證佛,先證覺性即佛,然後證報身莊嚴,第三證自己自性清淨法身佛,第四證如來解脫佛,第五生起解脫知見一切眾生佛,叫五分法身一起證。這個佛是一,但是前面的是三,三即一,一即三。只要是一,我們就好辦。為什麼呢?這個一的體裡面,不管是自性,還是分證,還是究竟,不管是心性、凡夫與大乘,它是通達於自性,是沒有區別的。所以呢,不管是信心羅漢,沒有發菩提心的小乘的羅漢的心,也沒有發出大乘阿羅漢利益眾生的心,但是你一旦遇到實相,比如遇到金剛經,而解脫是無二的。就是說,任何一個凡夫遇到金剛經,獲得的解脫是無二的。因為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在分別相上面,我們好像是三,但是這個體裡面是一,但是我們要對這個羅漢的一生起信心,這個三心就是我們眾生現前的業裡面顯現出來的法而已。每個眾生,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女的,男女這個體我們很難改變的,但是我們對於阿羅漢的心性都是一樣的。就像我們現在講話,大家都能聽得到,這個聲音是一樣的,但是你們現的這個相,絕對不是一樣。既然不是一樣,何必勉強不一樣的東西呢?為什麼不選擇一樣的體呢?所以我們要選擇的是一樣,不要勉強的在不一樣的相上面下功夫,因為每個眾生的業力不一樣。還是我們的解脫重要呢?還是我們現在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這個體很重要呢?所以分別體這個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我們心性的解脫。
為什麼要講佛菩薩?為令佛法不滅故。不管是大乘教法是不是後來菩薩所造,還是佛陀當時說。釋迦牟尼佛終究在眾生心中也會滅,但是釋迦牟尼佛一定會看得到,因為他與一切眾生是通達的,他現在過去未來無所不知。如果你認為釋迦牟尼佛沒有通達一切眾生心,證明釋迦牟尼佛不是完全知者,既然不是完智者,我幹嗎要去跟這個佛走呢?所以大乘教法,釋迦牟尼佛一定會說,他要說究竟的一個盡未來際的佛,就是法身跟報身。化身佛是眾生生滅之體,在印度示現一下而已。但是真正要示現的是什麼呢?一定是菩薩之法,一定是究竟之佛,盡未來際不生不滅。而菩薩還是有生滅的相,阿羅漢更有生滅相。不可能佛陀重視生滅,不重視不生不滅吧?如果釋迦牟尼佛不重視不生不滅的這個體,那釋迦牟尼佛叫什麼佛呢?所以大乘的教法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其他一定是方便而立,是因眾生心。小乘阿羅漢是眾生,菩薩是眾生,唯有佛陀示現佛的究竟,是佛陀因地中想得到的東西,也就是要給與眾生的東西。
在《無量壽經》裡講,佛陀出世大因緣,唯說彌陀洪願海。就是為了說阿彌陀佛。在《法蓮華經》講,釋迦牟尼佛出世因緣,為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在般若經《金剛經》裡面一再強調,大乘善信,捨去二乘。
離言說相,在言上觀實相故。在釋迦牟尼佛口上說出來的時候,這叫言。但是不可以執著於這個言,要依言觀相,就是觀實相。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說實相的時候,應該是沒有言辭,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無法可說,說眾生當下的實相故。說實相即究竟覺,究竟覺就是無為,無為即涅槃。一切眾生、一切法界以無為為根本。一切聖賢皆以無為而有差別,無為是根本體啊,一切眾生以無為而立。只要離言說相即無為,究竟覺。
離名說相即如來,只要你活在當下的這一念裡面,,所以叫做離名說相,離開這個名字,常福也好,東林寺也好,無量壽寺也好,你我他都叫名字,離開這個名說相。這個法界沒有名字,有名字即有攀緣。比如山,這個山字叫攀緣相,而山的實體沒有名字。你說山,山在哪裡?如來說微塵非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世界為大,微塵為小。山為大,是一個抽象的東西,樹木、土很多東西在一塊,所以取名為山。你說在裡面哪個地方去找山呢?找到裡面去,什麼都找不到了,這叫離名說相。本如來體,法界本來是如來體。我們應該在當下,不應該建立這個名字,離名說相,這是《圓覺經》裡面說。
離心緣相,無緣,什麼叫無緣呢?無緣就是不攀緣之意,就是無緣,無緣就是實相,即真如。所謂離心者,就是離言說相。所謂緣相者,就是離名說相。兩者合起來,叫做真如知見,就是真如體,連見都沒有了,就是寂靜體。真如就是一大實相。如來究竟覺。對我們這些眾生來講,叫做究竟覺。對於法界的實相來講,叫如來。理事如來即究竟覺,覺一定是如來,如來一定是覺。你不覺就不如來,實相也就妄生,就像雲遮蓋一樣,妄生就起分別,事實上哪有分別體呢?分別體是不存在的。一明即悟,一旦明了了,立即悟道。所以千萬不要一根筋,那就把門給堵死了。
昨天晚上講到:「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個就是離相、離念。離相就是離言說相,離念就是離名說相。無相為體,無念為宗,這個叫做如來。無相為體就是究竟覺,究竟覺如來體,即是真如,你就識到實相了,則般若門開。從般若之大門走進去,不能離開這個般若,如果離開這個般若大門,你就走向妄生。有念生則妄生,有相生還是妄生。除此之一念之外,全是妄生。除了這個般若之門之外,另外還有門開,全是妄的。我們不要執著於這個文字,不要執指為月,因為一通百通,舉一反三。於一切事,一切境界,一切行為,都以此三心觀察,就是以實相觀察。
「須菩提,菩薩不應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我要發菩提心,我要救度無量眾生,我要滅度一切眾生,這個就是斷滅我們有滅度眾生的概念。你有眾生,本身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要滅度眾生,則不名菩薩。它不是講不要滅度眾生,前面不是講嗎「我當滅度一切眾生已,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裡面有雙意,不離開滅度眾生,但是又不能說自己在滅度眾生,這裡面是一個大智慧的顯現,這個智慧是什麼呢?就是無住之心。破除我們度眾生的執著。為什麼有度眾生的執著?因為你心中實實在在的有眾生可度的話,從離言說相究竟覺上來講,是以離名說相真如裡面顯現出來的。實相裡面,如來知見,法界這個體本來是如來,無取無舍。既然沒有取沒有舍,哪有眾生滅度呢?滅度不是舍嗎?如果有眾生可度不是取嗎?有取有舍怎麼會叫如來呢?所以說,度一切眾生實在是無眾生可度,你這個無眾生可度的體恰恰相反的正好是滅度一切眾生。就是說,你講這個法的時候,我們跟人家講金剛經,那是講法不講法呢?為什麼呢?講如來。因為前面講,前天有人問我,講我要度眾生,做菩薩難道有錯嗎?
須菩提已經問過這樣的話了。一切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證明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定要立出來,因為眾生一定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怎麼樣的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後面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實無所得,這個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心是代表我們的念啊,發心是對,怎麼樣的去證到,這是兩回事。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你都沒有發願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什麼東西講得天花亂墜都沒有用的。這句話首先就告訴我們,我應滅度一切眾生,這就是菩薩道,但是一定要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個體一定要顯現出來,你要悟到真如才有度眾生實無所度之本錢,你不能荷擔如來家業,如果你有念生,你不能發真實菩提心。你有念生就發菩提心出來了,你不能得到菩提。
你口上的呼叫,和你心上的行為,要相合一。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不念阿彌陀佛能去嗎?你念阿彌陀佛,你不信阿彌陀佛能去嗎?你說你信阿彌陀佛,你不聞阿彌陀佛哪來的信呢?你聞的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呢?你聞到阿彌陀佛以後,啊!原來阿彌陀佛是這個樣子的!懂了這個叫做菩提心啊,我終於發出來了。所以呢,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一發就成佛了。為什麼在華嚴境界,一發菩提心即成等正覺?你一受菩薩戒,位同大覺已。你現在受了菩薩戒沒有?如果你們受了菩薩戒,位同大覺已,那你就是佛了!那你為什麼不是佛呢?你為什麼不敢承認呢?因為你心裏面還有懷疑啊,沒有聞到菩薩戒體,你只是受了它的相,但是沒有受到它的體,你不知道體是什麼。包括我們將來要受戒的人。如果你受相上的戒,不聞戒體,你戒就沒有聞到。得到戒是聞到戒體,相上是無相,怎麼得呢?你想一想,我不殺生那有戒得呢?我現在不殺生,你說我有沒有戒?你不知道戒體就在當下啊!如果你識此戒體的話,戒無處不在,原來吃飯穿衣睡覺都是不殺生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喝酒、不妄語戒,都在我們這一念善心裏面。啊!盡未來際都是戒體啊!識得戒體就是得戒之時。受戒你一定要知道這個體。為什麼受比丘戒要二十位清淨大德?不斷的傳授給你無相之戒體,把這個體給你。我們能不能得到菩薩戒呢?需要法師傳承,一定要有大德傳承,如果不懂得戒體怎麼傳承給你呢?拿什麼給你呢?就像傳法,傳法是無相之法。如果我沒有無相之法,怎麼傳給你呢?以為傳一張紙給你就可以了?現在就是傳一張紙給你,傳一個本子給你就算了,這是沒有得到戒體的。所以為什麼叢林出家要三年學戒呢?就是出家以後一定要三年時間來思維這個戒體的問題,不斷的聞法,然後一受即得!在佛面前一發願我就得到戒了!所以戒在傳授過程之中,心悟到戒體信受就是。
菩薩不得此體,不知道眾生即佛啊,不得真如。連自己都沒有找到真如,怎麼令眾生見真如呢?自己都沒有究竟覺,怎麼令眾生覺呢?自己跟真如都不相應,怎麼會令眾生跟真如相應呢?這個是危險的。所以呢,發菩提心、出家都是對的,因為這個是眾生的發起點、動力。你做阿羅漢也好,你做菩薩也好,你做佛也好,都是一種動力,發心是一種動力,所以叫須菩提問:「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但釋迦牟尼佛沒有這樣的答,他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所得。無得體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呢,菩薩滅度眾生,你不了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體,那你怎麼滅度呢?你不了解真如,怎麼滅度呢?怎麼令眾生滅度呢?到哪個地方去滅度呢?根本沒辦法讓眾生去滅度,自己還是凡夫。當然你有這種心是不錯的。
就像我們講,有大乘的善信,有這種信心,聞法就很容易,有強烈的執著,我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像十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八地以下的菩薩都是資糧,九地菩薩才得願,十地菩薩才得智,八地菩薩才得體,就是力的體,力體不具足,怎麼會得九地菩薩的願成就呢?你沒有願哪來的智呢?智更不能成就了。我們要去度眾生,先要有資糧,你自己要聞法,得到這個法以後,隨意度眾生很快了因為信心具足了。菩薩得此信心,得此當下的信心,就是得到金剛經般若之門。得到此般若之門,眾生已經度盡了,佛已經成了。因為所有眾生是你寂靜相,叫自性眾生,所有的眾生跟你心相應。
是諸佛以法身而應之,是菩薩以報身而應之,是眾生以生滅相而應之。現在我們在這個生滅的體裡面,當然以生滅相而應之了。但是在生滅相裡面有無上的信心,這也是菩薩,並不礙。因為你悟到以後,現在的一念信和佛的體,和菩薩的莊嚴,和眾生的大悲心,並沒有障礙,因為菩薩是一體故。菩薩上會於諸佛智,下會於眾生大悲心,中間會於菩薩空性大莊嚴。我們以生滅相必定就見生滅相,因為我們現在在化身的體裡面。但我們所悟的,並不是我見,是法見。我能不能見到眾生呢?菩薩能不能見到眾生呢?我悟的體能不能見到眾生呢?很簡單的。菩薩一定能夠見到眾生。我能不能見到眾生?我的報身常與眾生打成一片。那我能不能像佛一樣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如來無取無舍,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眾生念佛心中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眼耳鼻舌身意裡面充滿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呢,此相微顯,你對佛有信心時,眼睛放光,耳朵聰明,鼻子無瞋,嘴巴無貪,身體柔軟,意裡面悲心生出來,這個就是化身。為什麼?意有悲心與佛意無二故,身心柔軟與佛身無二故,嘴巴無貪與佛嘴無二故,鼻子無瞋與佛鼻同故,耳朵是聽音的,聽法平等,聽到一切音聲與實相相應的,是佛的耳。你眼睛見到的,無見之見,你沒有見。你眼睛的見體與佛清淨是平等相應的。你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化的體並不一定要你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現這六根這種相的時候,我們看不到我們的三十二相,但是有人看得到,像鬼通神通菩薩通佛通啊,很多有神通的眾生,可以看到我們現前之相。比如鬼看到我們,眾生善惡有黑相有白相有紅相有黃相,還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很多的眾生都能見得到,天人都能見得到。但是我們眾生分別心非常強烈故,以相為重,不了心故。所以我們現不出釋迦牟尼佛現在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心性裡面已經具足了。
所以呢,只要我們眼睛平等,耳朵平等,鼻子平等,嘴巴平等,身體、意裡面平等,只要你聞這個金剛經,你就會得到這樣的體,與化身相應故,示現三十二相。所以佛陀問:有佛眼否?有法眼否?有慧眼否?有天眼否?有肉眼否?佛陀心眼具足這五眼。所以一切眾生所有的眼如來都見,所有眾生之心念如來都見到。所以眾生心從哪裡來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見到外面的東西生起妄心。所以佛陀對一切眾生念頭通達無礙。每個眾生動念,佛陀都知道,因為如來心眼具足一切眼。所以我們現在這個眼睛打開的時候呢,就是如來心眼。耳朵打開的時候呢,就是如來天耳。眼耳鼻舌身意都跟佛陀是相應的。如果不相應的話,如來不是有取有舍嗎?那怎麼叫離名說相呢?什麼叫離言說相?離名說相是無來無去,無取無舍。既然無取無舍,他的心眼跟我們這個肉眼不會有違背。所以我看到之時,就是如來知之時,所以它是無取。那如來有煩惱嗎?如來沒有煩惱,不取妄故。你在煩惱,是一個妄的體。但是你見到的這個體,並不礙如來。所以呢,煩惱不煩惱,完全是妄生。如來的清淨和我們的妄生,難道煩惱會障礙我們的清淨嗎?就是我見的這個體和如來的體有違背嗎?但是我的煩惱是從哪裡出來的?煩惱實在如空中之花,水裡面的月亮,實在是沒有的。沒有的東西在如來心中不會顯現出來。因為如來心中無有妄生,哪來你的煩惱的體呢?只有你的真見體,沒有煩惱的體,所以如來跟我們的心永遠是同一的,叫無取無舍。所以呢,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發心是對,但是我們不發心遇金剛經,也是如聾如啞。因為你不發心故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乘善信啊。如果你不發心,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幾種:心性裡面本發心體,你遇佛就生歡喜,馬上內心發心,但是他不知道怎麼發心,他就是歡喜,證明這個眾生心中有大乘的善信,就是心性裡面本具足了。所以我們心上說,不一定要口上呼。就象有人念父母,有人口上念:我的父母啊,我的父母啊,口上到處宣說。有人口上不說,心裏面不斷思維,他們倆心性裡面已經都具備了,但是口上有說有不說。但是我們眾生說:你不發菩提心,你不能成佛的!他說:我不懂什麼叫菩提心啊,怎麼發?但是他心性裡面有了,你一講他就通達無懷疑了,但是他嘴巴上就說不出來什麼叫發菩提心。就像過去有個人說:你一定要知道苦才能夠成佛,你不知道苦怎麼能成佛呢?那人說:我成佛我願意,我往生我都願意,你叫我怎麼知道苦我不知道。他沒辦法知道自己苦是什麼樣子的,但是你叫他成佛他絕對有信。這在《涅槃經》裡面講得很清楚。眾生有貪瞋痴,見自己的孩子掉到水裡面去了,他急迫的去救他,結果自己淹死了。阿難問佛:此人當生何處?佛說:此人生到三十三天中。此人有貪嗔痴,為什麼生到三十三天?一念誠心故,自然生到三十三天去,這個人不懂得好多,但她心性行為裡面具足了。
所以我講金剛經的時候,你信心會到的那一剎那,你發大心顯前時,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一定要口上面發起,是你心裏面發起,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最重要的是心,如果你嘴巴上呼心裏面沒有,再呼也沒有用;最重要的是你心裡有,這種人成就率是非常高的,為什麼呢?要轉的是我們的心,並不是我們的相(口);所以菩薩的心是沒有障礙的,為什麼講阿羅漢沒有障礙?乘是代表我們的妄心,但他的體是不二的,所以「舍妄即全部是真」,因為化身裡面不捨眾生故,報身裡面不捨菩薩故,法身裡面不捨諸佛故,是故他無取無舍,只有我們現在落在化身裡面,我們悟此法必能成就。
不要對這個生起懷疑;既然是化身,就以化身度。前面講:「若人惡業,應墮地獄,但聞金剛經為人誹謗,先世罪業定當消滅;」不但你不會墮到地獄餓鬼畜生,你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不要閒扯你現在能夠還是不能夠幫助別人的問題,最重要的盡力而為,最重要的你要對實相相應;如果你與實相不相應,會失去極大的利益;為什麼呢?一旦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你法身報身化身現前之時,就是說你不能度這方眾生,不等於你不能度另一方眾生;一轉身你變異生死的這個體裡面,有轉化的過程之中,可能此處無緣,彼處有緣,眾生有無量之緣;所以呢報身也不可思議;眾生髮菩提心信心的這種強烈,可以現生中做佛啊,那麼說他的轉世就是不可思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