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生死涅槃不過名言,無非空中華而已?什麼叫自性涅磐?如何理解「一生全生,一滅全滅」?
什麼叫自性涅槃?本來具足故。每個人都在信位上,信的體上,每個人具備佛性,佛性是每個人具足的。自性本來清靜,我們這個自性就是法界的本體,本來清靜體,因為只要妄除,你的自性就會顯現出來。所謂涅槃,就是生死,生死即是涅槃,生死是涅槃之因,沒有生死就沒有涅槃。佛觀生死涅槃,如空中之花。所以生死涅槃其實都是名言。因為生死跟涅槃是相對而言,但是又是絕對而言。生死的本體,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涅槃體。眾生在生死之中不識,但他的本性是不會失去的,這叫自性,每個眾生都是自性佛。法無自性即佛性,一念無生即法身。法身有證,證而無證,那是覺的一念。如果你不覺,那只是一個佛性。淫心即佛性,斷淫即法身。那個淫心就是生滅的心,生滅心就是佛性。生滅一斷進入無生之時,無生即無滅,無生就是涅槃自性。如果你無生時,就是有餘涅槃。無生,不生不滅的這個體也就是涅槃。而不生不滅的這個體,就是你現在顯現出來的生滅相。藕益大師說過,一生全生,一滅全滅。生之時一切皆生,滅之時一切皆滅。我們常把生跟滅放在一塊,大家想一想,滅的時候,什麼不在滅呢?往後退全是滅,往前走全是生,你眼睛看著前面全部是生,一切變化都叫生。往後面走,全部都叫滅,生滅不同頭,生跟滅不可能在一起,如果你把生滅放在一起,一定是妄。為什麼?舉例來講,聞和聽,聽是生滅,而聞是不生不滅,但是聽跟聞是一又是二。我們用心來聞,這個花在,這個花不在,都叫生,為什麼呢?聞性不斷,而花有變化,但是我們的聞性不斷啊。聞裡面「有」也是生,「沒有」也是生,所以它「有」跟「沒有」都是我們心中一個生起的體。就像你死了它也是一個體,孩子生出來了它也是一個體,父親死了也是一個體,你說哪個是生哪個是滅呢?死了也叫生,死了也有一個死的體,生了也是一個生的體,這個體都是從聞性裡面出來的。聞性裡面是沒有的,但是是「有」生出來一個「生」,「有」生出來一個「死」,這個生死都是聞性裡面「生」出來的,都叫生。所以一生全生,所有體都生。如果單獨的耳朵聽到的聲音就有生有滅,因為耳朵看不見啊,聽到的聲音滅掉了,聲音沒有了、出來了,是耳朵上面出來的。用耳朵聽,它就有生有滅。但是聞性上面說,聲音有也是一個體,沒有也是一個體,很清靜了你心中有一個清靜體。這裡很吵鬧啊,心裏面是一個吵鬧體。吵鬧跟清靜不都是心裏面生起來的體嘛。所以聞性裡面是沒有生和滅的,它全部是生,是故呢一生全生。一滅全滅,往後追。往前找,這個出來的時候那個滅掉了,一滅全滅,每天都在滅,沒有一個東西不在滅,沒有一個東西往後退,沒有一個東西不在消失。你走了,滅掉了,來了又走了,每個東西都在變。我們現在清靜在哪裡?我們走掉了,清靜又在哪裡?煩惱又在哪裡?很多人很少人,很多人在廟裡住著,那我問你,剛才很少人在哪裡?人又走掉了,那我又問你,很多人又在哪裡?一滅全部是滅,我們每天都在滅,往後走全部是滅,往前全部是生,所以生滅兩個不可能在一塊。在聞性上面,生滅是不住的,不會放在一塊。只有耳朵上面我們的妄見上面,認為生滅是同頭的,認為生跟滅是一起的。所以藕益大師講,一生全生,一滅全滅。如果全部是生的體,沒有滅的體,你就沒有得失了。沒有滅哪有得失呢?你有滅體,你就有追了。如果沒有滅體,全部是生的話,你把這個滅跟生放在一塊,就是妄見,有了這個妄見你就會執著。東西掉了,我要去追求那個過去丟失的東西。如果你沒有這個丟失的體了,那就是諸法的變化,只是一個變而已。所以這個變,是在一個法上面顯現出來。所以生滅無生。剎那時間,無量諸佛示大涅槃,剎那時間,無量諸佛成等正覺,剎那之間,無量諸佛八相成道,剎那之間,無量諸佛示大涅槃。大涅槃也在當下的一念,成等正覺也在當下的一念。一念生,無量諸佛成等正覺,一念滅,無量諸佛示大涅槃,就進入到圓寂。一滅全滅,一生全生。
何謂心空、法空?心清靜的體是什麼?
從自性涅槃來講,我們了解空性之時一切本體清靜。清靜的體有兩種,有自性涅槃,聲聞涅槃。緣起性空,體空它裡面通達於法,通達於心,就是心清靜故,法平等故,叫心空與法空。如果你識自性涅槃的話,心空跟法空都會顯現出來。妄斷的時候你徹底的不相信自己的妄見,了解一切法本體是清靜的,這個世界清靜的叫心空;就是說我現在看到這個體清靜。我問你,這個瓶子會不會說自己清靜呢?這個瓶子它不會說自己清靜,它是一個法。清靜故,法就莊嚴;不清靜故,法就不莊嚴。如果你心清靜,法上就清靜。心不清靜,法上不清靜。但是阿羅漢重視心清靜,他法不住,他住在心清靜的體裡面,他有清靜可得。所以自性涅槃裡面,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心清靜與法清靜。現在我們在這裡,我罵你的聲音,我罵你,你會煩惱不?就代表著你不了解聲音的本體是清靜故。如果你了解聲音本體清靜故,法上面它就會清靜,並且你心地上獲得一種清靜。所以了解諸法之清靜,你就會獲得心地上的清靜,所以一法二相。一法裡面生出兩個體出來。
如何感受清淨之體?如何入、會、融於清淨之體?如何受用所有的清淨皆為一體?阿羅漢心清淨入的是哪個涅槃?菩薩擁有的是哪份莊嚴?
我們簡單的修行,從自性涅槃上講就可以趨向第一義諦,你聞到了就安住。何期自性本來清靜,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來無住,何期自性本來就是自在體。我們在這個體上面注重妄識,不注重這個法的本體就是清靜,心清靜,就是世間上所有都是清靜體;世間所有的法都是平等之法,所有的體都是清靜的。平等的法叫做菩薩,清靜的心就是羅漢,所以羅漢是心清靜,菩薩是法平等。進入法平等的時候,叫做莊嚴。心清靜的時候,就是涅槃。所以阿羅漢住在涅槃體裡面,菩薩是住在法平等的體裡面,能利益無量眾生。了解了這個自性本來清靜故,而不住妄見,不以自己的妄見為根本,以法安住。法上清靜我應該清靜,法上平淡我應該平等,法上涅槃我應該涅槃。了解這個自性涅槃本來具足,本來清靜。如果人家罵你,一剎那時間了解聲音本來清靜故,還有誰在罵你呢?如果你注重分別相,「我在罵你」,我建立了,人建立了,然後分別你在罵我,分別心具足,眾生具足了,然後我來再罵你,這個壽者相續了,壽者也具足了。所以一念妄生四相具足。如果你一念悟到了明了了,喔,你罵我的本體是清靜故,我不住妄念,我住在這個清靜的體裡面,那你妄念不生,沒有我了,因為我這個體本體是清靜,所有清靜是一體的。你想,我的身體跟你的身體絕對不一樣,但是清靜絕對是一樣的,這個清靜就是心,是你的涅槃自性。所以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一切諸法本體清靜故,這個清靜是一,不是二。所以任何人安住在不住法,住清靜體,不住這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分別相,要了解男女老少的本體是清靜的,我安住清靜法,以這個法以這個清靜的體來攝住心,你妄心自然不生。包括我自己的身體的本體也是清靜的,我講話的聲音還是清靜的。這個清靜體把我們的妄念去掉,妄念就是妄想分別,分別心不生,徹底地認識到這個,你還有一念覺。但是在這個清靜體裡面了解一念覺,這個時候你的妄念當下頓空,你當下了解我這一念覺也是假的,你猛然就到清靜體裡面了。如果快速馬上進入涅槃,一直到你臨命終時。你到這個時候,那個境界是個什麼境界呢?相當於三果阿羅漢,三果位還是果位,還沒有見道。如果見道位是什麼樣子的呢?就是證量上進道位,就徹底地把我這個妄念斷了。妄念一斷,所有的空就現前,那你就證阿羅漢,親證阿羅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除非你自己有這個善根,有這個過去修行的因緣,一念趨入,因為一念清靜一切法都清靜,你就通達了,通達一切法。所以你的清靜心力量有多大,可以觀察得到。但是你不會去觀察於法,為什麼呢?此清靜體不受污染。為什麼不污染呢?與一切法不共故。清靜體與一切煩惱不共的。煩惱是妄見,沒有實有的體,安住清靜的時候,一切法不會顯現。就是不生妄見,妄見本假故,不真實。所以清靜的體跟一切法是不共的。但是這個清靜體,它又能生妄見。為什麼呢?因為清靜體能生諸法,而這一切法是妄體,無明妄動,是故有四生存在,有四生就有妄念,有妄念生有識生,妄識無明動的時候你就會造業,就產生了現在的我你分別。你一念覺,一念你悟到實相後抓住實相不放,清靜的體是永遠不受染著的。有人講,我本來就是佛啊,為什麼被妄念所染呢?其實現在我們這個種種妄想是妄念,我們的清靜體不受污染的,包括我們現在,清靜體不會受污染的。誰說我們的清靜體受污染呢?你想一想,你現在受不受污染,我現在講話的聲音,我在罵你,但是我罵你這個聲音它的本體還是清靜的。但是我們兩個罵的這個力量來自這個清靜體,沒有這個絕對的體,哪來相對的相呢?沒有絕對體,就沒有相對的緣起,沒有緣起,就沒有現在的這個假。這個假是依這個真而產生了這個無明妄動體。但一覺永覺,一旦覺悟了所有都覺悟了,所以妄就不生了,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這叫自性涅槃,眾生本來具足,每個眾生都具足了。經過這個自性涅槃的認識,了解了,產生觀注、思維、觀照,實相現前,現量證得了,不斷的破無明,不斷的破這個世間的迷惑,這叫住、行。住,就是住在這個體上面,然後不斷的觀照,然後很多的妄習慢慢的斷除,斷惑,斷除你自己無始以來的迷惑的體。斷惑就是見惑煩惱、思惑煩惱,一直斷,無明的煩惱全部斷盡了,你就見法身。在斷的過程之中,有次第的證量,如果你抓住這個自性的本體的清靜,那麼你這個妄心斷盡,你就能夠證到法身,你就證阿羅漢,見到法身,斷了六品無明見到六品法身。你就初見於佛啊。
無餘涅槃是哪個余?你的無住是意識中的分別還是伏住妄心後無生的無住?
有餘涅槃進入無餘涅槃,什麼叫無餘涅槃呢?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餘涅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上求佛道,對上不入涅槃,對下不入生死。這個覺念,對下面不住生死,對一切生死不執著;對上不入涅槃,不是說我到寂滅之中,就是像阿羅漢一樣,進入涅槃里不度眾生了。他不在涅槃,他跟眾生打成一片,全部的心就是眾生的心。只要你進入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度眾生無眾生可度,成佛無佛可成,因為佛已現成,為什麼呢?因為現量上眾生就是佛,沒有眾生可度。無佛可成,因為現在的眾生就是佛,佛就在眼前。佛度眾生,沒有眾生可度,佛就在眼前,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對上求成佛,對下化眾生,但是中間無所住,不住涅槃不住生死,這個叫無餘涅槃。這個不住體不是我們妄念裡面的不住體,是覺性裡面了解了第一諦以後,從自性中所有妄念不生之時自然無住。伏住了妄心,你就會達到無住,如果你妄心未伏,那你無住的這個體是你用意識衡量出來的,用意識分別出來的無住,那還屬於是妄念。必須要去親證它。不親證它有什麼用?
佛陀為何勸於眾生髮願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不是自性涅槃,也不是有餘涅磐?這樣做的利益何在?
佛陀勸於眾生啊,你應該發這個願,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你發了這個心出來的人,也就是說了解第一諦的人,你就可以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解義的。要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想跟我一樣,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一定要發起這個念頭出來;要度一切眾生,實無一切眾生得滅度。眾生一聽到這個話之後,就會產生無住之體,就是說應生無所住心。這樣的分析沒有眾生可度的話,那後面為什麼又講度眾生呢?後面會詳細的講。
佛陀是無住之體嗎?自利利他之心中的遮與止各是什麼?生死涅槃滅度眾生皆方便立名,何情偏空?何情偏有?何情無相?
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就是常住涅槃了。而菩薩叫無住涅槃,菩薩是無住之體,還有無住之一念。佛陀是現量的證,菩薩是現量的修,此修此證是一體,但是菩薩還是在發心之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裏面有很多不可思議之妙用,不管你是迷的還是悟的,只要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起自利利他的心,裡面有一個遮止之說。這個遮跟止啊,不可思議的遮止,這個法的妙用。你要利他,本身就是自利;利他心廣,利他金剛智就會顯現出來。利他本身的體,本身就是一個智身。這個利他的心生起來的時候,已經就不可思議了。
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就是說他要讓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滅度,其實就是涅槃的意思。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也就是說眾生本來是無涅槃可得,無生死可得。就是說,眾生生死涅槃,猶如空中之花,假立名字。所以眾生本來就是沒有生死可得,沒有涅槃可得,涅槃生死本來就是空中之花。因為佛陀講過,眾生本來就是佛,只是妄心未除而已,妄心一除佛性即顯。只要你把妄心舍掉一分,你的佛性就顯現一分。所以不可以有涅槃可得,因為這裡面要滅度無量無邊眾生,而無餘涅槃還是有涅槃可得。後面講無涅槃可得,是眾生本來真實之體,是沒有眾生,但是菩薩還有這種執著,不通過這種執著,他沒辦法悟到這個體。
佛陀讓我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本懷是什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體是什麼?其中的遮和止又各是什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與修行及解脫是何關係?眾生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方面為何一直難以真正深入,或真實的發心?利他是一種覺悟?還是一種真受用?
所以先讓他發起度眾生的心,為什麼要令他發起度眾生的心呢?最重要的,要讓他理事圓融,要他不偏有不偏空不偏妄見。因為眾生不是在有裡面的執著,就是在空裡面的執著,空有都是妄見,但是如果你不讓他利益眾生,他進入空見,不誓成佛道,也沒有涅槃可得,他又執著有見。所以要讓他度無量眾生,進入無餘涅槃;又要讓他對無餘涅槃何生死產生一個執著。這裡面一個非常很細的一個心。是釋迦牟尼佛導致於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體。所以仔細的思維一下,這個佛為什麼要我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的這個含義,是不讓我們住生死住涅槃,但是又不能夠離開生死,離開涅槃,都是偏執。離開生死離開涅槃,與法身、報身、化身不能相應啊,因為離開眾生就沒有佛啊,離開涅槃就沒有智,就沒有覺性,那就進入妄見了。我們要知道法身就是報身,報身就是化身,化身是跟眾生心相應的,報身是莊嚴跟利他是相應的,法身是自莊嚴。你不要涅槃,那你的法身自莊嚴了不可得,你得不到。如果你不度眾生,你的這個報身莊嚴,你就得不到。你報身跟法身都不能相應,那你講的不都是空話了嗎?如果真正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定是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廣度眾生,而無眾生可度。但是我們眾生呢,往往要不就是住在那個體上面,要不就是住在這個體上面,在這邊講要度眾生,又不能夠發起覺性即無所住的體,上成佛道但是又不能發起利益眾生的心,所以我們往往就偏執一邊。因為你偏執一邊,就進入大失,失去什麼呢?在淨土裡面說,常寂光土跟你沒有份,實報莊嚴土你又沒有份,你就在方便有餘土和化身土裡面,方便有餘土和聖凡同住土,在這裡面安住著,法身、報身皆失故。你要不發起自利利他的心,你本身所想成佛的這個心就是錯誤的,不能夠得到,你有大失。只有你從因地上發起自利利他的心,你就是妄執也可以,因為這是遮止之法。什麼叫止呢?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一定要這樣做,發無上的菩提心。什麼叫遮呢?就是說,這種做法雖然是妄的一念,但是這個妄的一念,與法身、報身、化身有一個相應的量。就像我們說,把一念功德回向於十方,其實回向十方的那一念是叫心量與法相應的那一念。雖然是妄念,但是我回向於法界這種果報跟法界是相應的。這一念雖然是妄,但從遮上面講跟這個實相是相應的,只是眾生執著了。如果你不發起這一念,你跟根本的實相都不能相應,那怎麼能發起你覺的一念呢?
能和佛心相應相會的根本之心是什麼?何種情形下十方諸佛都是你的化身?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三輩往生中為何獨獨強調發菩提心?真發菩提心的難關何在?
所以這一念發自利利他的心,跟你將來法報化有一個相通相融的這個體。如果你要是不跟它相應,不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發這個自利利他的心,那你本身跟佛陀全部的相融心融合的心就沒有建立。那你怎麼修行也沒有辦法得到,就是妄想我要成佛,也在妄想之中,根本跟佛毫無關係。因為佛陀就是一個自利利他的體,也就是說法身就是報身,報身就是化身。我們不要把眼睛盯著法身看,在經典上面講得很清楚,你眼睛盯著法身、報身,而認為化身是虛假的,老盯著法身以為是那個樣子的,其實這個觀點就犯了一個錯誤。法身、報身、化身是一體的,講到最後面還是講到你現在。還是講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體,這個體它是法身不離報身,報身不離化身的,還是那個化身里的自利利他的功德。佛陀的清靜莊嚴,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個智身還是要現前的。在你現量上的福德現前,不然哪有自利利他的功德呢?你怎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等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你說你有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肯定具足啊,為什麼?十方諸佛皆是你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方諸佛都是你的化身。如果你要是跟化身不相應,那十方諸佛怎麼跟你相應?如果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利利他的心,是跟十方諸佛所有的三十二相相應的。從淨土法門來講,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是要轉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像妙法蓮華經,龍女成佛一剎那之間,在空中把龍珠供養給佛以後,立即就在空中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化身就是智身。他的法身跟報身不可思議處是不可以在我們凡夫面前示現的,等你證到報身跟法身的時候,那是不可思議境界,絕對的境界。只有化身才是有相對量而說。如果你成佛的那一剎那,不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管你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在此方世界,還是在他方世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定會顯現出來。
我們一般人都認為,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佛陀八萬四千相。你就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諸佛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東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相續成佛。你想一想,難道西方極樂世界不具備化身嗎?不具備法身嗎?不具備報身嗎?法身叫無極之體,報身叫虛無之身,什麼叫虛無?就像虛空一樣,叫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就是法身。法身、報身、化身在西方極樂世界都具足了。如果你要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具足的話,就落於邊地疑城裡面。不管你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在此世界,一定要跟這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相應,也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要相應。如果跟自利利他的心不相應的話,你就落於胎生。所以佛教在三輩往生裡面講道,叫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讀大乘經典,深信不疑。這也叫發菩提心。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叫菩提心。所以上三輩都是要發菩提心。上上品也是講發菩提心。唯有下六品或者胎生,沒有發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具足,那就痲煩了。所以要發起自利利他的心,不管此世界、彼世界,跟大乘第一義諦都是非常相應的。南摩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