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海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2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海法師宣講)2

南無大慈大悲廣大靈感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三稱)

我們在上午說了《法華經》的一種宗旨和意趣,因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他是從《法華經》當中出來的。我們要知道他的出處。那麼《法華經》的意趣呢;對於我們今天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非常重要,我們學任何佛法的時候,他的一個總的指導思想我們要清楚,如果不清楚這個總的指導思想,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難免就會有偏差。上午用三句話來概括《法華經》的一種意趣,所以說這些大家可以學一下,要理解理解。我們應該以什麼的態度來對待三藏十二部經典,應該以什麼的認知來對待釋迦牟尼佛的講經說法,包括我們今天怎麼來認識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救度眾生。在《法華經》當中應該是佛在最後階段一些開示,主要是把主要應現精神給我們揭示出來。

他的一種宗旨從「開權顯實、開跡顯本、會三歸一。」這些角度來說總結起來;那就是一乘實相,所以我們要理解一乘實相,對於修學佛法那就很關鍵。一乘實相在「新羅元曉法師」當中一種註解當中,他就給我們說了四個方面;一個方面他可以顯現為能說人;能說的人釋迦佛他的本跡,從百合集這兩個方面。一個是本能、一個是跡門。「跡門」就釋迦牟尼佛應化救度眾生,那可以說是不知道來了多少次了,費勁千辛萬苦講解種種經法,應機予藥。對才施教來這樣講經。他的「本能」也是他的根本立地,那就是非常久遠了,並不是今天才成佛。也就是因為成等正覺以後,憐憫眾生、尊重眾生,眾生有如來藏性都能成佛。但是每一個人都冤枉用心,把我們那個心用偏了,用偏了以後就在輪迴當中受苦,受生死。本來我們是可以不受這些痛苦的。但是我們今天卻在受這些苦,原因不是別人引起的,原因是我們自己的虛妄分別心、執著心、煩惱心、造業而成就的。從所說的法方面呢;他給我們開示一乘成佛的這種道理,給我們說的種種教法都是一乘教,都是直去成佛。那麼我們要明了這種理,懂得這種教法。然後要起因修行,那叫一乘因,有這種一乘因才能平等的得到一乘果。有四個一乘;一乘理、一乘教、一乘因、一乘果。這個乘就是一佛乘。沒有別的理由、沒有別的目標,只是為了讓我們成佛。所以說我們要明了這種諸佛的發心,你今天就能夠發大菩提心,把這個大菩提心發起了,那個才是修行的根本。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好,修學各種各樣的佛法也好,菩提心他是一個根本。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法是諸魔也,你看看那就走偏了。我們在修各種各樣的佛法當中,發菩提心作為一個根本。菩提心說的通俗一點,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要發起這種心。你要發心就要明理,明理就要學教,如果不學不明,我們就難以發起這種菩提心。所以說他首先講這種一乘的因,一佛乘的道理。拿我們今天說佛法,有講唯識緣起的、有講宗觀緣起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業感緣起的、還有如來藏緣起的。在《法華經》當中他給我們主張的是什麼?那就是如來藏緣起。就是說我們要成佛,你就要懂這個如來藏的道理,不懂如來藏,不明了我們自己的真心,那你要想成佛那就天差地別,就像在《薩遮尼揵子經》裡面他就跟我們所說,他說;文殊師利白佛言;「若無三乘差別性者,何故如來說三乘法?」就問了,文殊師利是智慧第一,他就問釋迦牟尼佛。平時我們大家理解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有這些差別。但是我們現在理解了,沒有這三乘是差別,說有三乘的差別,主要是因為我們自己認識、修行、境界、他的一種差別。但是這種差別不應該作為最終的一個歸結。而是要你一步一步一直到走到成佛。總體的來說就是要達到究竟成佛才算圓滿。釋迦牟尼佛就講這個一乘的佛法,他為什麼要說這三乘法呢?佛就跟他說;諸佛如來說三乘佛法,那是表示個人境地的一種差別,不是這種佛法的一種差別,說這個人有差別,不是佛法有差別。諸佛如來才根據我們說這些人的根基,來說三乘,然後讓我們從這些小的功德,能夠知道有大的功德,由近及遠。我們現前我們能夠辦到什麼?我們現前小力量小發心,能夠得到小功德,那麼依這個小的發心、小的功德那沒有關係,只要你能夠發一點心,積累一點福德,成就一點果位,慢慢的這個境地就越來越來廣大。

比喻說我們這個廣德寺,開頭有些人還不喜歡進來,然後好不容易被人勸說;我們到廣德寺去燒香、去拜佛、去聽經,就進來了。進來了一個殿堂一個殿堂的接著拜佛,自己感覺到很殊勝。有一個居士、有一個師父交流一下、聽聽經法,思想裡面忽然開朗了。第二次你在叫他來,他很喜歡,就是你不叫他來,他自己也會主動求來。為啥呢?他已經邁出第一步了,有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跟著來。萬事開頭難,我們由近及遠。把這些小功德積累以後,那些大功德,非常多的功德,他也就能積累起來。說修行就是從我們自己力所能及,能夠積累一點是一點,不要怕。早晚因為這些微小功德這一種積累,功德就慢慢的積累大了。哪有一步登天的事情呢?一步就想成佛,有沒有這種事情呢?沒有。我們今天修行很多鞠躬盡力的,恨不得一念之間就成佛了,恨不得一下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間了。就由於這種著急,他是我們學佛過程當中很大的一種障礙。這種佛法當中;他沒有這種三乘佛法的一種差別,為啥呢?因為這種法界他沒有差別,我們每個人的心,真心如來藏他是沒有差別的,諸佛這樣,我們眾生也是這樣。我們目前這麼多的眾生,男男女女都是一樣的,這叫佛性,這叫如來藏。你也一樣,我也一樣。你要明了這個無差別心以後,他才是修學佛法的一種基礎。

就像《金光明經》上跟我們所說的。他說:「法界無差別,是故為異乘,為度眾生故,分別說三乘。」三乘佛法是一種權巧方便,到最後是讓我們開發如來藏性,開發佛性,達到究竟一佛乘。《金光明經》上跟我們所說:「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一切世出世間法的究竟實相。這個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如來藏,那就是法身之體。因為這種如來藏,哪怕就是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他也沒怎麼變壞的,不變異的。我們說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你成佛了他不多一點,那麼我們做眾生的時候,他也不少一點。那個《楞嚴經》上給我們講這種真心,就說你要開始真修行的時候實心達本,他實的什麼心,也就是這種不生不滅的心、不增不減的心。你三大阿僧祇劫流轉生死過程當中,這種真心不生滅。但是我們不能夠認識這種真心的時候,他就背覺合塵,有愚痴、有無明、有執著,然後就輾轉造業,然後把我們真心如來藏覆蓋了,才有這些輪迴的現象一種出現。在這個《辨法法性論》裡面就專門講,《彌勒菩薩五論》當中有一部論,《辨法法性論》。釋迦牟尼佛講那麼多的經法,實際上就兩個意思。一個方面;我們要能夠認識一切輪迴的這種真相,你要認識一切輪迴的真相,輪迴的真相是什麼?虛妄,本來沒有的,本來沒有而顯現為有,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我們背覺合塵,本來我們這顆心是靈靈明明、不生不滅的,今天不能夠認識真心了,起虛妄分別心,這就是無明的開始。

我們念佛也是要認識這種根本,認識了根本;念念、念阿彌陀佛,啥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明。什麼叫無量光明,無量光明就是我們人人本具如來藏性。他是光光明明的,無量光明,沒有點愚痴、沒有一點執著、沒有一項黑暗,隨時隨地都是這樣的,三世諸佛成佛他證到的也是顆心,我們人人本具的也是這顆心。你念佛,平時我們說你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南無阿彌陀佛,你僅僅知道一個名號而已,但這個名號表示的是什麼呢?還是我們這顆真心,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是心是佛是我們自心本來是佛,你只要認識了如來藏心了以後,成佛沒有什麼成佛不成佛的,只要認識了這種如來藏心以後,一切功德具足,就是這樣。念佛也就念這個如來藏心,念好了無量光明就念出來了,西方極樂世界自然不在話下。為啥呢?西方極樂世界法界藏身,什麼叫法界?就是我們這種真心。所以說你要念佛的時候,我們說有一種方法叫;念法身佛。我們從理論上也能夠懂這種如來藏性的道理,懂這種人人不生不滅的真心了以後。從這兒起修,明理以後起修,那你就不迷惑了。那我們是心做佛呢?根據這種道理不在迷失,念念學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反聞聞自性光明如來藏,這樣子來。這個如來藏是法身的本體,他是不變異的。

他下面給我們所說:「諸佛如來,法身之性」。和我們這些菩薩、聲聞、辟支佛乃至我們這些凡夫,這個法身他都是平等平等的,沒有差別。釋迦牟尼佛只所以講經說法,就是尊重我們自己這種無差別性,本來你和佛平等平等的,但是你現在沒有認識這種平等心。這種如來法身,如來藏性乃是一切眾生平等所具有的。我們認識這個道理以後,依具這種人人平等具足的佛性,他能夠讓我們歸於本源,當我們回歸於本源了,回歸於如來藏性了,認識了這種法身理體了,依這種法身來修。還本還原了以後輪迴的現象就沒有了,本來具足三明六通、十八神變,包括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這種福德莊嚴,三十二、八十種好等等,我們都本自具足,由這個道理,沒有那些差別的。《法華經》給我們講的這個法。就是這個一乘法,就是這個一乘佛性。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他就叫做什麼?一乘法理,一佛乘的這種法理,那就成佛的根本道理,最圓滿的一種教法。釋迦牟尼佛三轉法門,最後第三轉法門當種就講這個如來藏性。

那麼第二個是一乘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初成道的時候乃至涅槃之教,他所說一切言教,沒有不是教我們還本還原究竟成佛的。所以你要成佛了,我們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隨處應化自如自在沒有障礙。我們要成佛了,我們也像阿彌陀佛一樣,能夠以自己的功德名號、神通智慧來救度眾生。本來我們都有這種功能,但是你今天開顯不出來,叫你拿來救我,拿不出來。不要說拿來救我,拿來救你自己,我們自己也認識不了。《法華經》在方便品當中他有跟我們所說:「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這些法都是一佛乘法。我們眾生聽聞這些佛法之後,究竟的都能夠得到一切種智。像這樣的一乘教可以說是遍通十方三世,無量無邊。你光看我們今天藏經樓上三藏十二部經典,所講因果也好、講出離心也好、講菩提心也好、講方等教法、教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等,這些都是一乘佛法。要說深:深得不了。什麼唯識、宗觀、因果、真如、佛性這些,也許我們腦袋都弄暈了,太深奧了。窮起一輩子的精力夠你研究、夠你學習的。要說大;廣大甚深,他就從這個兩個方面。深道理非常深。多呢:廣大甚深這些方面非常多,你看我們今天淨土宗、律宗、禪宗、密宗、多得很。隨便你學那種法,頭頭是道,法法成佛,學那一個法都能夠成佛。在上午就說到,大家要有一個廣大的心量,要發心修學這些無量的佛法。沒有包容心的時候、那個心非常狹隘的時候,那不是外面狹隘而是表現我們自己狹隘。由自己的狹隘認識不了這種一佛乘法,往往我們自己就有很多的欠缺,這是一乘教。

第三種是一乘因;一乘因就是我們成佛的基礎,因在什麼地方?那在一乘因上。一乘因拿我們今天來說;他有二種,一種是性因,本性具足的。我們說佛法不從外來,對不對。實際上揭示了一種什麼?還是一種本性具足。佛法非因非果,本自具足,他是不從修來,不從外來,本自具足,那就是性因。第二種是作因;就是我們剛剛說的,是心是佛,那就什麼——性因。作因是心作佛,那是作因。這二種因,通達這二種因以後,我們要學習成佛,那就方便了。你比喻說首先是性因,一切眾生所有佛性這就是基礎。認識我們本具的佛性,他是為法、報、身、三身的結果而作根本原因。

比喻說常不輕菩薩在《法華經》當中,常不輕菩薩品當中,常不輕菩薩對每一個眾生都這樣頂禮,都給他磕頭,乃至引起了很多人的誤會,人家拿石頭打他,他也不怕,我不該輕視你,你將來畢竟要作佛,他就有這種修忍辱,修尊重眾生。為啥呢?就因為他認識到每一個眾生,將來畢竟作佛的。這揭示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我們今天如果有這種心了,有這種認識。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我都該尊重。我為什麼起心去整他、去害他、去罵他、去打他,這些惡業自然而然就沒有了。包括我們在外面那些眾生,要恭敬眾生,他有佛性,畢竟成佛。恭敬眾生能夠讓諸佛歡喜,能夠開顯我們自己本具的佛性。像那些聲聞、還有那些菩薩、還有那些凡夫、都有這種佛性,都應該做佛。這是什麼?這就是本性具足的,要認識這種;生佛無差別的平等佛性以後,這些學佛法我們就信心了,而切不是從你修的來的。你修只是修什麼?修正我們那些虛妄的觀念、錯誤的觀念、把我們那些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以後,這些虛妄現象沒有了。我們現在就是活在虛妄當中,活在夢境當中。夢裡明明有六趣,醒來空空無大千。一大生死都是在一大夢境當中,我們今天白天在做白天夢,晚上也做夢,不管是白天黑夜都在做夢。怎麼樣能從這種夢境裡面醒過來呢?當你認識到自心是佛了以後,可以醒悟了。不要在尋那些煩惱轉、不要在尋那些習氣毛病轉,那些習氣毛病不是我們自己得到快樂的根本,相反的害了我們的,往往就是這些煩惱,往往就是這些習氣毛病。這叫性因。

作因,我們自己不管是聖賢還凡夫,不管是內道還是外道,不管你是究竟成佛還是求福德,今天你所做的一切善根;包括讚嘆、包括頂禮、包括燒一柱香、包括合一個掌,這些點點滴滴的善法、點點滴滴的功德,最後都是讓我們究竟成佛。就像下面所說的;說有人禮拜,或者說有人合掌、乃至有人舉手、有人會說以散亂心進入寺廟當中,或者隨便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這些都是成佛的一種資糧,畢竟都能夠成佛的。所以說;你看看,不要輕視眾生這一點一滴的功德。包括今天早上我那個公園裡面,很早就有人在那鍛鍊,然後扯開嗓子在哪兒喊:南無觀世音菩薩!在鍛鍊,也許他在哪兒練聲,但是你這種練聲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功德,將來都究竟成佛。你說這樣好不好呀?好!好!(大眾)。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的過程當中,學習了這種《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以後。你要會善用,怎麼用呢?看眾生喜歡什麼,能夠跟眾生搞好關係,哪怕叫就是他合一個掌、哪怕就是叫他頂一個禮、哪怕就是叫他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功德都無量無邊。你不要說給他講經說法,你說我跟他講經說法我講不來,沒關係,教他念阿彌陀佛。好不好,好!(大眾)。所以說我們以前走出去,往往走出去,那個法師說,哎呀你來了,我們到城裡面轉一圈,幹嘛要到城裡去轉呢?他說:到城裡去轉功德大,哈哈,為啥呢?人家一見你這個光頭,一見你這個和尚,他就會念佛;哎;和尚,阿彌陀佛。只要這樣他都能種功德,知道吧,這個是不可思意的。很多居士在家學佛的時候,他掩掩藏藏,哎呀:他知道我在學佛,這樣多不好呀,他知道我掛一個佛像在哪多不好啊、知道我在誦經多不好啊,沒有什麼不好的。當人家看著你在念阿彌陀佛,他會跟著你念,哪怕是以輕視心,嘲笑心跟著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學你一下,他都種善根。什麼叫普門示顯呢?你總要以你力所能及的角度示現給眾生教他。所以這些就讓我們好好的按著這種去修。在《本乘經》當中他就跟我們做說:「凡聖一切善,不受有漏果,唯受常住之果。」看到沒有,諸大經典中都這樣說,不管你什麼樣的善法,暫時的說是有漏的,究竟的就是說涅槃處回歸到真心上來。《大悲經》上他有說:「佛告阿難,若人樂著三有果報,於佛福田,若行布施,諸餘善根,願我世世莫入涅槃,以此善根,不入涅槃,無有是處。」你看看,就說一點一滴的善根究竟都能成佛,如果不成佛的沒有這個道理,以這些善根轉轉增長,到將來究竟成佛,哪怕是暫時不欣求這些佛法,不欣求解脫、不欣求涅槃,但是你已經對於這種佛種種了善根,薰習了我們自心,如果一入我們自己心田永遠都是一個種子。這個大家可以體驗一下,比喻說你今天做一個什麼事情,這個事情久久不能忘,哪怕經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在回想的時候依然是那麼清晰,是不是。我們今天五十歲了,兒時小的時候,幾歲的時候,你所做的一點點事情,今天也許多少會想得起來,對不對。這是在生滅心當中自然而然所流露出來的一種功德,那麼要修這些所有的善根,他也有這種功德,一直要到將來究竟成就我們自己的果。所以說:從這些地方我們就知道,佛法不管你是教他怎麼做人、不管你教他求什麼福報,或者教他懂因果、教他修出離心、教他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教他這些般若、宗觀、這些道理,唯識的道理。所有所有的一切,都能夠為眾生成佛打下基礎。到將來都是究竟能夠成佛的,都能夠開發我們自己的佛性。所以說: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就是一乘之因、平等佛性。我們要能夠根據這樣的一種本具的佛性法音,今天發大菩提心,做廣大的善事,天天增長、天天薰習,是不是,他就來嘛。隨時隨地你看眾生不管他做什麼善事,都能夠隨喜。普賢行願品當中。諸佛的善事我要回向、我要隨喜。包括我們今天,哪怕是導遊帶著很多遊客來,介紹一下大雄寶殿、觀音菩薩、光德寺功德如何。他也起歡喜心是不是善法呢?他也是善法,當我們隨喜了既能夠成就別人,也能夠成就我們自己。中午吃飯的時候,我還聽裡面兩個師父談這個問題:他說我們要多包容一些,理解別人,人家有工作之責,他為了對工作負責,於是大家相互體諒一下。說人家要收票我就主動亮一下皈依證,這也是對別人一種善。我說;這個師徒兩講得非常細緻。你說佛在那裡嘛,就在這個地方,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隨喜一切眾善,能夠讓眾生歡喜,都是一種善法。那我們能不能夠這樣做到呢?如說能夠發起這個廣大隨喜之心,隨時隨地配合眾生,隨時隨地隨喜眾生的功德,包括我們在座的這麼多人,那一個人又沒有善根的呢?那一個人又沒有做過些善法呢?只要你朝好的方便看,沒有一個人都有鼻子有眼,都像菩薩一樣的莊嚴。假如說你沒有這種欣賞心、沒有這種隨喜心。你要有這種挑刺的心,怎麼看眾生怎麼不順眼,哪怕就是菩薩你也能夠找到毛病,哪怕就是佛你也能夠找到毛病。更不要說我們這些出家人、我們這些居士、還有那些不學佛的,哎呀;一看你是什麼也不順眼,偏偏不順眼的不是外面讓不高興。而是我們內心走偏差了,虛妄分別。你用這些虛妄分別的時候,那就枉受生死輪迴的痛苦,遭不糟糕,很糟糕。所以說,我們學佛隨時隨喜的把這個心裡的智慧明燈要點燃,隨時隨地能夠欣賞眾生,發覺眾生的這些善法,恭敬眾生的一種佛性。從這些欣賞方面來增長一些歡喜心。修行的一種最佳訣竅,那就是與那些善法隨時溝通、隨時聯繫,與諸佛菩薩隨時溝通、隨時聯繫,與我們本具的如來佛性隨時溝通、隨時聯繫。你要溝通了他就相應,你要不溝通他就不相應。像一句阿彌陀佛一樣,我們隨時隨地能夠與信願之心念起,他就是一種溝通,他就是一種聯繫,當你與阿彌陀佛萬德名號相聯繫了,我們的心也變成像阿彌陀佛一樣,三明六通十八神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沒有不具足的。萬德名號你念一句,這些萬德對我們自心都是一種恭敬,他能夠成就。你要認識自心的佛性以後,隨時告誡自己,我們是具足有佛性的、我們是畢竟成佛的。我們怎麼能夠睡懶覺,怎麼能夠轉紅塵、怎麼能夠起煩惱、怎麼能夠造惡業,是不是。這樣隨時隨地與自己的佛性相聯繫,那就很好。如果不信,跟你講這個,你可以試驗,一個方面;你有空了以後,你就到最美最美的風景區,在風景區裡面很享受很享受,走一處、走二處、走三處都是風景名勝,很享受、很舒服。但是如說你不選擇這些好的地方走,你要選擇那些壞的地方走,經常有打架、經常有鬥毆、經常抬死人的,你看看,你晚上做惡夢,沒什麼善惡不住相,為啥呢?因為你所聯繫的不一樣,對不對。你選擇什麼來聯繫。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就是選擇諸佛菩薩的名號來聯繫、選擇諸佛的功德來聯繫、選擇我們每個人的如來佛性來聯繫、選擇一切善法來聯繫。讓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都能夠與這些相應,這樣子隨時隨地,把我們按住在自己的佛性當中。然後身口意三業,不說話就算了,一說話就你說的是佛話。不做事就算了,一做事你做的是佛事。不待人接物就算了,一待人接物就是相當於對待菩薩一樣,對待諸佛一樣。我們要是有這種心態,回到家了,一個家庭裡面父母親是佛、兒女是佛、夫妻是佛,這個時間你以佛的一種態度來對待他,你看看,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以前你是把他當作眾生來看待的,現在你是把他當佛來看待的,以前你也把自己當凡夫來看待,把自己當業障凡夫來看待。今天我們認識自己具有佛性,也對待佛的一種態度來對待我們。要發起一種自尊自重,於是我們自己行為上自然就高妙的多,不在自甘墮落。我們今天要選擇這樣的環境,要把自己按住在這樣的環境當作,這樣子通過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付出,一種造作,一種薰習,將來成佛那就快的多了,修行要成功那就快的多了。這叫一乘因,兩種因中,一種叫做本具真因、本具佛性。還有一種;是用這種佛性來顯現我們自己的功德法身,所以說那叫作因。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