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開示(一)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自在菩薩!

諸位師父、諸位大德居士:

今天是四月二十八日。我們坐在這裡以怎樣一種因緣發心來到這裡的呢?我們大家是為了聽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而坐在這裡。

自從去年觀音閣、風林禪寺、乃至地方宗教局都有邀請到這裡來講經。好幾次要過來,後來都沒有成行。今年在開春以來,中國南北都有,尤其是現在所流行的非典。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我們這裡講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普門品。這個時機好像是特別成熟。從天時上來說,我們風林禪寺也是地處中原,這是占地利;來聽經的不單有本地的,也有浙江的、河南的甚至北到內蒙、新疆;南到廣東、福建,還有台灣、香港這就是人和具足。

那麼妙法是什麼法呢?它不是一般性的人乘、天乘;也不是聲聞緣覺,它是佛法。這個法很高,微妙不可思議。所以在天時、地利都具足的情況下來講;雖然我們今天在坐的人數量不是很多,但是這個《經》特別殊勝。參加法會的人與眾生,或許不是我們所能看得到的、所能知道的。在經典里說:「人非人等」,『人』還有『非人』等,有可能都會加入。

今天這裡有可能有沒有皈依過三寶的。由於聽經聞法是神聖的;所以在前面先給大家做一個三皈依。沒有皈依三寶的,也在這樣的機會下發心皈依三寶,得一個皈依體。

上午給大家受過三皈依,在坐的有沒有不是三寶弟子的?如果不是三皈依的聽經不是很如法。同時大家也應該知道,在聽經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專心地諦聽。

為了發廣大的心,為一切眾生都能夠開智慧、出生死;以報四重恩、度三塗八難的法喜之心來聽經。發的心大,聽經的功德就大。我們在坐的有一些佛弟子,有的也去朝過普陀山,甚至朝過其它的聖山;但是我們講經真正的功德、意義,要在朝山之上呀!佛法如果能開顯的話,能夠聽明白,就是我們自己轉凡成聖。

我們是佛的弟子;是觀世音菩薩的弟子;怎麼樣學觀世音菩薩從因到果?如果聽明白了這個法,自己也能轉凡成聖。不單單是觀世音菩薩的弟子,也可以修得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所以希望我們的弟子在聽經的十天當中最好是能夠食素,不要去吃葷。在藏地有一些在聽《觀音經》或者是《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時候也都是吃素的。

有的甚至發心一生吃素。我們這裡也有吃長齋的,也有曾經吃過長齋的,後來放棄。我想肯定以後也會有吃長齋的,由於聽了觀音菩薩的經之後,我們的悲心也升起來了,不再吃眾生的肉;所以我希望至少在這幾天當中能夠吃齋,能夠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以這樣子的狀態來聽經,齋戒身心,進入清淨的狀態,也表示我們對經法恭敬。希望大家聽經的時候進入到這樣子的狀態,還有就是在聽經的法會上,不能講話;因為在講經的時候,我們說話的話,這個罪過很重很重,這是地獄的罪。你看雖然沒有做什麼其它的壞事,但是在聽經時,交頭接耳,就有很重的罪。

所以儘量在講經的時候不要離開,有所出入,這樣會打擾別人。保持一種清淨的心,也護持大眾有一顆清淨的心。在聽經的過程進入一種定的狀態來聽。因為佛法不單單用耳朵聽,最主要的觀世音菩薩教我們,「觀世音自在菩薩」,最重要的是用心來聽。把佛性能夠在聽經的過程當中能夠覺悟出來。

所以上午我們簡單的講了經的題目,《妙法蓮華經》前面四個字『妙法蓮華』。

其中的『妙法蓮華』是指法。『妙』是指佛的法。『蓮華』是對這個法的比喻。很多經的題目有許多議題的方法,這個議題的方法有人、有法、也有比喻。有的是法,有的是人,有的是比喻。比如說《阿彌陀經》,這部經全部是『人』,「阿彌陀佛」是人,「佛說」佛也是人,都是人;還有的經全部是『法』,比如說《波若波羅蜜多心經》,就全部是法;還有的經全部是『比喻』,比如說《大寶集》,《大寶集經》全部是『比喻』,沒有法也沒有人;還有種經是人和法都有,《文殊菩薩波若經》這就『人』和『法』都有;還有一種經是『人』和『比喻』都有,《如來獅吼經》,獅子吼是比喻,如來是人,人和比喻都有;還有一種經是『法』和『比喻』都有,就像我們今天講的這個經。

『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佛經的題目,就是說你們聽了之後是不是很清楚,當時你們聽糊塗了,但是我講的是很清楚,所以說佛的經典是講得清楚的,不是說迷信迷得它講不清楚的。

『經』是通稱,通一切經,『經』是什麼意思呢?『經』梵語叫修多羅。我們這裡翻「契經」,上契諸佛的理;下合眾生的基;所以叫契經。『經』又是標、又是真理;『經』又是道路。我們怎麼樣轉凡成聖,從一個凡夫,做佛的弟子;變成佛、變成菩薩;所以『經』也是一種道路。我們對佛法的了解,往往有時候需要一個比喻,比較直觀。我們可以熟悉了。

但是為什麼要用『蓮花』來作比喻呢?因為蓮花它是花和果實同時存在的;而且『蓮花』的性質出污泥而不染。特別的能夠比喻佛法清淨的一種特質。我這裡沒有廣開去說這個經題,要是廣開去說那就不得了。以前智者大師將《妙法蓮花》其中一個「妙」字,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去講,三個月講一個妙字,講了九十天。我們這裡總共講這個經只能用七天時間。這個是略說.

上面把這個經的題目解釋了一下,下面把這個『品』的題目再解釋一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這位大菩薩我們都知道,在西方三聖裡面她為上首,是阿彌陀佛的上首菩薩。在我們中國,就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對觀世音菩薩都很熟悉。

他過去就是佛,名號叫正法明如來,以後阿彌陀佛涅槃之後,觀音菩薩那時就示現成佛,功德山王如來為國土名號。這個時候國土比極樂世界還要莊嚴。

我們對觀世音菩薩略微的解釋一下:

觀世音菩薩暫時還是倒駕慈航,現菩薩身的。現菩薩身是什麼級別呢?菩薩裡面也有很多級別,有五十三種:「十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有五十了,還有「等覺、妙覺」。這個很多的,觀世音菩薩顯現『等覺』的,他是『果地』的菩薩。不像有的只是顯現一下,我今天起了一個好心,這個好心就是菩薩心;那我這個好心保持住就是菩薩;如果退失了,菩薩就沒的做了。觀世音菩薩是真正的菩薩,永永遠遠不會變質的。我們因地的菩薩有時候一念善心起來了,菩薩心起來了就是菩薩,這個菩薩心如果退掉了那就不是菩薩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是什麼意思呢?「普」是普及一切,什麼東西普及一切呢?『佛性』是普及一切的;『智慧』是普及一切的;不生不滅『法』是普及一切的。什麼叫『門』呢?『門』是方便、通達;『門』是一種出路。所以說『普』是智慧;『門』是方便。所以觀世音菩薩叫「悲智雙運」。這個『品』是專門介紹觀世音菩薩怎樣上和十方諸佛等覺妙心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和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是講這麼一個法意。所以,「普」、「門」,也可以說『智慧』方便;也可以說上『門』代表諸佛;下『門』是通達一切眾生叫隨機感應。

我們再講翻譯者,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姚秦是時代的一個概念。因為秦朝有前秦,這個叫苻秦。當時翻譯這個經典的時候是後秦姚興時代,所以稱為後秦,又叫姚秦。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三藏』指的是哪三藏呢?我們大家佛教徒都知道,是『經、律、論』三藏。『經、律、論』三藏也是我們修『戒、定、慧』三無漏學所依止的法寶。三藏法師他自己通達『經、律、論』三藏。可以做人天師表,就是這個意思。『鳩摩羅什』指的是在苻秦的時代;也就是姚秦之前。當時符堅有一次看到瑞相,後來太史也來回報,說看到西北方向有一顆很亮的異星,西北有一個大聖人,到時候可以幫助我們中原。當時太史也奏請皇帝當有智人入府中國。苻堅也特別喜歡人才,既然有這樣一位好的人才我們應當請。

這個人是誰呢?就是很有名的在龜茲國的鳩摩羅什大師?當時就派了下面一個大將叫呂光帶了有十萬部隊,說到龜茲把鳩摩羅什法師給我搶回來、迎請回來。他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他告訴呂光,我派你們去不是為了搶錢財,不是為了要國土,只要得到法師馬上回來。呂光帶了這麼多兵就到了龜茲國,位置在現在的新疆境內,靠近庫車附近。

鳩摩羅什法師他的父親是天竺的人,精通大小五明,對佛法也精通。當時他也是游巡參學到龜茲國,後來皇帝就請他做一個大臣,幫助治理自己國家。由於功績特別好,很顯著,皇帝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生了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我們漢文叫童叟。『童』是小的意思;『叟』是老的意思。為什麼喊他童叟呢?因為雖然他很小,但是具有老人的德性。他的知識特別廣博,德性特別好。因此大家都尊他為童叟。他七歲的時候去廟裡,就能把一個很大的一個銅香爐抬起來,舉著玩一樣。後來別人一發現說他:咦?這個小孩在幹什麼?這一喊!他才想起:對啊,我怎麼舉起這麼重的東西來了呢?結果就再也舉不起來了。他就通達了「萬法唯心造」這個概念。

他的母親也是勤學佛法。後來也出家,證得了三果阿那含果很殊勝。自己也從小就出家修學佛法,到很多佛法盛興的地方去拜師。曾經學過小乘,後來學大乘。他有很廣的當傳記。

當時鳩摩羅什法師在龜茲國求學歸來就已經是名震遐爾。大家都仰望這位法師,苻堅就派了呂光來搶他,國王一看這麼多大兵,兵臨城下,就跟法師商量:他們這麼多人過來,就是為了要你;如果我們交出你,我們國家人民免糟塗炭。你看怎麼樣?要是願意去,我們全國上下雖然不捨得你走,但是也是免遭災難。

鳩摩羅什法師最後還是答應了說:我願意跟他們去。因為他母親以前也得過授記,說以後要去中原秦朝,你後半生多災多難。後來呂光帶著鳩摩羅什大師回來了,回到半路上有訊息傳來說:苻堅被殺,姚秦把苻堅給替代了,國家還叫秦朝。這是歷史上可以說是很重大的一樁事情。為了人才,派了這麼多兵去搶一個人才,可以見得苻堅是一個很愛才的人。

但是突然遭政變,姚秦取而代之。呂光這個時候看到自己的國主被殺,國家另有其主了,自己就在歸來的途中,開闢了一塊土地;攻下了一個城;在那做三河王。自己建立了一個國家,叫三河寶治,自封為三河王。鳩摩羅什大師就在這裡呆了將近有十多年時間,困在這裡,也不能走。

呂光死了之後,他兒子繼位,才答應把他送回長安。鳩摩羅什大師到長安的時候,長安大街小巷的人都擠到法師必經的路上,萬人空巷一樣來迎接,這成世間一大奇觀了。前面一任皇帝為了迎請這樣一位法師派了十萬兵將去搶,經過這麼多周折,終於到達了漢地;所以大家都想一睹這位法師的風采。

這時姚興做皇帝,迎請了他,專門為他造了一個廟,叫草堂寺,在西安郊區,終南山的腳下,當時有八百多佛教界著名的法師,都是修行也好;道德學問都是很好的,跟隨著鳩摩羅什大師學習,幫助他一起翻譯經文。當時就翻譯了這一本《妙法蓮華經》,有很多經典我們所熟知的《佛說阿彌陀經》、《金剛經》、《梵網經》等很多的佛教經典。

在他翻譯《妙法蓮華經》之前,就是在西晉的時候,西晉會稽永康年中,長安青門敦煌菩薩竺法護尊者,他也翻譯過這部經典,這部經翻譯出來的名字叫《正法華》,鳩摩羅什大師就排在了第二位。在我們中原東晉安定龍安年中。當時在長安這個地方是屬於後秦,龜茲商鳩摩羅什大師二次翻譯,名字叫《妙法蓮華》。

後來又有人翻譯過,就是隋朝時候。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菩薩他也翻譯過這部經。翻譯的名字也跟鳩摩羅什大師一樣叫《妙法蓮華經》。這個《妙法蓮華經》總共有三個翻譯版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大家最喜歡受持的,就是羅什大師翻譯的版本。

他一生當中翻譯了許多的經典,皇帝看到這麼有智慧的一位大師,另外又給他造了一個逍遙園。大家早上轎子抬回來,抬到廟裡草堂寺;晚上轎子又抬回去。專門給他造一個住處,就像宮廷一樣。在圓寂之前就對眾人說:「我翻譯的經典不會有錯」。從哪裡可以證明呢?他說:「我圓寂之後舌頭不會爛」。

後來果然就是這樣子,火化的時候舌頭無論如何都燒不壞,而且敲起來鏗鏘有聲,有金屬的聲音。他這個舌頭就像佛的廣長舌相一樣的功德,翻譯的經典不會有錯謬。

後來唐朝的道宣律師修行特別的用功,持戒清淨。在終南山的時候住山,每天吃飯的時候天人送供,天人天天送飯給他吃。有一次道宣律師就問這個天人,鳩摩羅什大師的經典為什麼這麼讓人歡喜受持呢?他翻譯的為什麼讀起來朗朗上口?縱使是將近一千七百年這麼長時間過去了,我們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人來誦持法師的經典,還是那樣子的順口。意義讓人那樣明了,不像有的經典看上去看也看不懂。鳩摩羅什翻譯的《阿彌陀經》我們天天誦。《阿彌陀經》多簡單,簡捷、明了,而且壓韻。現在誦起來依然是那麼朗朗上口。古啊……今啊……它沒有這樣的區別。為什麼會具有這樣的功德呢?

天人就說:「鳩摩羅什大師他不單單現在顯現的是一位經師;其實七佛以來,他一直是七位佛的大翻譯師。把七尊佛的教典翻譯到各個地方去了」。我們才知道,有這樣一種甚深的因緣。原來羅什大師不單單是現在人的翻譯經典的大師,也是七佛的翻譯經典大師。鳩摩羅什大師還有很多故事,在這裡也不廣說了。

經典有正題。正題又分三部分,第一是、長文部分;第二是、偈頌部分;第三是這一品的功德。分這三部分。

我們現在講正文的長誦部分。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由於《妙法蓮華經》總共有七卷,二十八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經當中正好是第二十五品;所以這裡面沒有什麼「如是我聞」這些。一上來就是「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當時呀!『爾時』是什麼概念呢『爾時』可以理解成法會當時;也可以理解成就是現在。因為佛法的時空它是超越一切的,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爾時『也可以理解成現在。

這個無盡意菩薩是誰呢?這個『無盡意菩薩』按照經典里文字上來解釋,就是東方不眴佛普賢如來座下的大弟子;但是我今天還可教你們這樣理解:無盡意菩薩就是你,就是在坐的你們聽經的。為什麼叫無盡意呢?我們的腦子裡面的想法有沒有有始、有終啊?有沒有始終呀!無窮無盡;但是能夠起來、從座起來問佛;為什麼問佛呢?是發菩提心來問佛,所以稱為叫菩薩。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因為眾生苦難沒有窮盡啊!所以他的願!他的行!是沒有窮盡的。這也可以這樣子理解無盡意菩薩。

向世尊請教問題的時候是要很具足恭敬的,當時不是坐在那裡直接就問;而是偏袒右肩。起來的時候他要把自己的肩也偏袒出來,這「偏袒右肩」是表示什麼意思呢?是指自己作弟子持勞役相,就像我們起來之後把袖子捲起來,覺得很利索的樣子。這在印度偏袒右肩是持勞役相,好像是主人身邊的傭人一樣隨時準備著做事情,這是表示很低下的意思。起座,從座位上站起來,這表示很恭敬。偏袒右肩表示很低下的。合掌向佛,這是具足禮儀的,合掌是把散亂心收起來;一心的這種狀態,這叫如理、如法。

「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所有一切都具足了之後,如禮如法了才開始說話,不是莽莽撞撞的。「世尊」,稱世尊,我們很多佛教徒不一定能知道,有時候為什麼叫佛?有時候為什麼又稱為叫如來?這裡為什麼又稱為世尊呢?社會上的人就更不可能知道了,說如來佛是一個人;釋迦佛又是一個人;其實不是這樣子的。每一位佛有很多名號、尊號的,佛的名號本來是無量無邊的。任何一種名字你只要講得出來,它都是佛的力量化現出來的,都是佛的名字。有情無情,一切諸種都是佛的名字;我們聽不懂,為什麼如果喊我們某個人的名字,是在喊佛嗎?我們眾生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經典上總結,把無量的名字總結成一個萬字,佛有萬佛名號。

你不容易記,縮短到一千。佛有一千個名號,再縮短佛有一百個名號。最常用的,佛有十個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士、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由於他在人中、天上最為尊貴,所以稱為世間之尊——世尊!

這十佛名號有什麼功德你知道嗎?曾經阿難一個人在偏僻的地方,有點膽子小,有一點害怕。就請問佛,如果我一個人在僻靜處,心中有種恐怖感怎麼辦呢?世尊就告訴阿難:如果你一個人走到偏僻的地方,很恐怖的地方,狼蟲虎豹經常出沒,山精鬼怪常常藏身的地方;你汗毛豎起非常恐怖的地方;你應念如來十號。這樣馬上沒有怖畏。所以在這十號當中,世尊最後。是人間、天上世間至尊,所以無盡意菩薩稱世尊。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在這裡是不是我們也有這樣的疑問呢?就像我們前面說的『無盡意菩薩』也是你。或許你也會這樣子問:觀世音菩薩!大家知道觀世音菩薩名號遍滿十方,她的功德;她對眾生的利益;我們能夠知道一樣。

那他為什麼名叫觀世音呢?佛是怎麼樣告訴無盡意的呢?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裡佛是先總的回答他;因為無盡意這樣子問。觀世音菩薩以怎樣的因緣名為觀世音呢?首先佛是從觀世音的角度,不從她的名號是怎麼來的,而是以眾生這種苦難的角度,眾生有多少苦難呢?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這世間的苦難有多少種啊?你不要說無量百千萬億眾生了;就是一個眾生,有多少苦惱?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活一天有一天的苦惱吧,是不是?你說:我怎麼不覺得呢?你們坐在硬硬的地上,這也是一種苦惱呀!是不是?最好坐在沙發上。

但是仔細想一想就是讓你坐在沙發上;讓你坐個五個小時你也會覺得很辛苦;是不是?你就說:坐得這麼久了需要散散步,散散步就顯得很享受了。

讓你散五個小時的話你會覺得怎麼樣呢?如果覺得我老是在走,這麼辛苦;你又希望能夠最好躺一會兒,休息一下。人的任何狀態都在一種堪忍狀態;所以每天都在經歷著各種各樣的苦。這種苦是外在的、內在的;『惱』是內在由心而生起的,稱為「惱」;『苦』是外在的身受的一種苦稱為「苦」;所以都在「受諸苦惱」裡面。每個人都會有各式各樣的,更不要說還有百千萬億眾生。

佛先是告訴無盡意菩薩,有各種各樣的眾生,每個眾生又有各種各樣的苦惱,但是大家能夠「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佛首先是為無盡意菩薩讚嘆觀世音菩薩的威德之力。有的人說我有這樣子的問題、那樣子的問題;乃至於你有很多問題。如果你稱觀世音菩薩名!都能有求必應。

對一個眾生是這樣;對無量百千萬億眾生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塑了尊菩薩形象叫千手千眼!由這樣一個道理開顯「千手千眼」;其實想一想,觀音菩薩何止千手千眼啊!眾生有無量,觀世音菩薩就有無量個手、無量個眼;可以照見我們,可以用他的手幫助我們。所以這一句話先是佛說出來的;是無盡意菩薩這樣問?然後佛這樣說的。

我們對佛所講的這個方法大家應該心生誠信。什麼叫誠信呢?就是一點不要疑惑,我們在很多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錄當中可以看到的。不管是老的還是小的,各種各樣子的人,只要他能夠想起觀世音菩薩;在最危難的時候想起觀世音菩薩;都會得到極大的感應。

我們在座的就會有很多人,得到過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道交。所以要相信佛親自這樣告訴,我們哪一個沒有苦難的,誰不想解脫這樣子的苦和難呢?苦、惱外在的苦難、內在的煩惱,誰不想擺脫啊?這個方法其實是很簡單的,只要我們能夠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前面是總說。總的說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受無量無邊的苦惱;他都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下面是逐個的說:從地、水、火、風,這些眾生最怕的難中,再分別地講。

「觀世音菩薩」前面無盡意也有這樣地問: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再給大家作一個補充。「觀世音菩薩」她在經典裡面講過。久遠劫前,有觀世音佛出現於世。彼佛交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在這樣子的修法當中,「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是修靜心,而入三昧。

修這樣的法門,證得與佛陀一樣的果位。後來觀音佛就叫觀世音。這個名字是佛給他取的,這個法門也是佛給他傳的。

這個因緣在這裡補充一下。這個修行,佛傳他的是以『正思惟觀智,反觀能聞的聞性』。她用功不是我們現在聽的耳朵就聽著聞塵;而是能聞的這個本性。用正思維的觀智,來回光反照,反觀能聞之性,之後再「入流亡所」,這樣從本性、聞性上來下手做功夫;聞性是無有生滅的,我們這個聞塵是有生滅的。

所以說我們修行也要像觀世音菩薩學;能夠回光反照,能夠反聞聞自性;所以在《楞嚴經》裡面,就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從『佛』到『觀世音菩薩』都這樣教的。要怎麼樣修行啊?不要隨著塵埃去,不要隨著外面的根啊塵啊去;能夠背塵合覺,回光反照;背塵而覺,反聞聞自性,用這樣的觀智來讓自己去修。

所以從聞、思、修不是簡單的聞法、思法、修法,而直接的就是以『聞性之法』『思』以這樣正思的觀智乘性起修的「聞、思、修」。這樣直接就可以入三昧。「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

為什麼我們聽經這麼尊貴?因為《經》可以告訴我們修行方法。所以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面講到:「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寂靜,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就是達到一個很深的定的時候。在這個定當中,「如是漸增」,定久了之後「聞所聞盡」。

能聞的、所聞的都消失掉了。到這種「聞所聞盡」,也就是我們的耳根已經開始失去作用了。我們平時有了耳根就開始追逐外面的聞塵,修行把它說是家裡有六個賊。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賊,把家裡的財寶都偷完了;所以說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怎麼樣把這個賊抓住呢?現在我們講的「聞所聞盡」就是把這個賊給抓住了。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這個『根』抓住了,把這個漏洞給堵住了。「覺所覺空」把這個『根』所起的『識』;『根』和『塵』之間有個識;這個『識』是這個賊的頭頭。

「覺所覺空」,也就是把『識』也給滅了,實滅了怎麼樣?識滅了就轉識成智。平時學《唯識》的來講:『轉識成智』沒有具體的方法也會成為空談。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不單單識滅了;『智』所顯現的一切法到『空覺極圓』的時候,空和所空都會滅掉;這就是空性圓明。

在『智』裡面所顯現的各種『法』也開始解脫掉了。因為有我的執著,再到甚深的地方還有法的執著;這些執著的結你如果不把它解開的話,我們就會被牢牢地拴死,拴死這個生死大河當中。這個輪迴是怎麼輪迴的呢?有輪迴的根結在裡面,這個『結』必須一個一個的把它解掉。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到這個程度之後,觀音菩薩以前就是這樣修的。一直到寂滅現前。這個寂滅現前是什麼?就是人解脫了。佛教裡面的概念:就是人無我也證得了、法無我也證得了。

雖然人無我,法也無我了;但是連這個空也都沒有執著,法也解脫了,寂空也不生。這個時候會「忽然超越,出世間法」。本來我們在修的時候還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區別,修到這個層次的時候就都一樣了;也就是六祖大師他那時候說的「煩惱即菩提」了。煩惱和菩提沒有兩樣,出世間法都一樣,也就是我們天天念晚功課的時候,「二諦融通三昧印」,勝諦和俗諦是完全一樣的,是融通的,這個時候才真正修到法的中道上。

所以在修這箇中道之前,我們應該有出離心,那個時候我們佛弟子要應該有求學的狀態。不是說我們佛弟子要消極避世,不是這樣的,我們有一個出離心是學習的一種狀態,就像小孩子去讀書,七歲的小孩子,不可能一邊讀書、一邊叫他打工,做童工吧?那樣是違法的。

我們學佛的人暫時放下執著,一心投進去好好的修行,修行到及格了之後,「出世間法」,忽然就能夠超越了。這時候做世間的法也是在行菩薩道,也是在修行。就像觀世音菩薩天天一刻也不停;有眾生請求他就會有求必應,救度一切眾生。我想觀世音菩薩肯定比江澤民還忙,你們相不相信呀?(眾:相信)但是他是不是世間的凡夫呢?他是大菩薩。再忙也不會忙得忘了自己,變成凡夫了,不會吧?所以說我們佛弟子有一個修行的機會,作為一個真正的佛教的國家;往往也給這種機會,一般性的社會是不理解的。

佛弟子他們不勞動啊!光是吃啊!喝啊!學這些有什麼用呢?他們不理解。但是對於佛教的國家他們都知道。就像日本、韓國、泰國,泰國的國王也要出家一段時間專門的修行佛法。然後再還俗,升王座;作國王。這樣做國王才會做得比較好。

作為我們來說,以後也給自己創造一些修學的環境,給自己爭取一點時間,這個也可以稱為一種出離心。對世間的法看得輕一點,對修行應該多把握機會。所以我們東方的人是這樣一種思維價值觀念,這叫安貧樂道、知足常樂。

安貧樂道就是你對現有的物質條件滿足了;但是對你自己修道要抓緊。因為物質方面的東西,再多也填不滿我們的欲望,欲望是無邊無際的。現在有的人也慢慢了解了,你給子孫留了很多財產不一定有好處,或許害了子孫也不一定。

現在就會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有一些暴發戶,他自己很忙,他們夫妻都非常忙,但孩子卻是在外面變壞。口袋裡裝了一百塊、一千塊;在外面甚至學校也不去了,泡網咖。稍微大一點就學壞。是什麼作怪呢?也就是說這個小孩子,他也是貪著這個物質世界裡,對自己的道德修養放棄了。就中國古人來說,一個人安貧樂道這是最佳的狀態。

幸福是從哪裡來的呢?包括佛陀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為什麼知足常樂是作為我們東方人的一種修養。如果一個人很知足的話,就是躺在地下他也是快樂的;如果一個人他不知足的話,就是處在天堂裡面他也是憂惱的。是不是這樣?道理是很簡單,因為幸福它是屬於我們心靈的狀態,它是精神的範疇。

物質只能起到一種催化的作用,或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我們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快樂將不會存在。我們東方人說這是一種做人的大哲學,它本來就是一種財富,有的人以為擁有多少錢才是財富;其實這個正確的人生指導,會省去我們很多奔波勞累,會把我們的心靈填滿保存下來。

在這裡面我就要深入的去補充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以何為『因』,我把這個『因』講得比較多。就用《楞嚴經》的角度來講,因為《楞嚴經》是諸佛菩薩的正因。《楞嚴經》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意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個經里把這個『因』講得最徹底。

《妙法蓮華經》是講果的,所以在這本經里,佛陀來回答的時候,沒有去側重在因上,而是在果上講。所以為什麼我要作這個補充呢?因為我們大家不知道,佛已經在《楞嚴經》裡面講過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現在佛就直接講這個功用,觀世音菩薩只要聽聞音聲,即時解救苦難。但是這個因、緣從哪裡來?我們在座的或許不知道,佛已經清楚講過了。我在這裡再給大家補充一下:佛以前說過的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個因講得很清楚,但是我們這裡或許沒有聽過。我以前講過《楞嚴經》,在楊岐寺講過三卷,在石家莊講過一卷。這都是側重在因上。

現在這個《妙法蓮華經》是我第一次講,它的側重點是在果上,所以我們佛教里叫「開智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一個是如來的正因;一個是如來的果德;所以這裡佛就不再重複的講這個因,就直接的講果德。《妙法蓮華經》是重在講果的。

我來給大家再補充這個「因」:從因緣上讓大家知道,我們也應該像觀音菩薩這樣去修,也祈求觀音菩薩!我們也能向您這樣去修,迅速地轉凡成聖。因為我們苦難的根本;就是知見太狹劣,無明太多。也就是說我們是一個凡夫;如果是聖人的話,我們就不會有這麼多的苦難。所以我們在這個「因」和「緣」上作了這麼多的補充。在這個因上,觀世音菩薩是修耳根圓通而入三昧,而成就的。

為什麼修了一個耳根,就能得這麼大的成就呢?因為文殊菩薩後來也證明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地,實以聞入」。就是這一方真教體,最能夠顯現的是從音聞上、聞性上。而且說眾生的根器,此處從生耳根最利。我們眼睛只能看前面,耳朵能耳聽八方,可以聽到到處的聲音。在這樣聽的過程當中回光反照,反聞聞自性,性就是無上佛。修得快不快呀!

前面你這個耳朵跟著聲音去了的話就是凡夫,耳朵一回光反照,反聞聞自性,這個「聞自性」,自性就是佛。一念反聞就是一念佛,念念反聞念念佛。為什麼觀世音菩薩頭頂上坐的是阿彌陀佛?因為觀世音菩薩最會念阿彌陀佛!我們雖然嘴上念,不過真正的不會念,叫染污修;也是一種叫相似修。

相似念阿彌陀佛的人後來得往生的人很少,真修的就萬修萬人去,一萬人真修一萬個人得往生。誰是真修的模範呢?觀世音菩薩是真修的模範。觀世音菩薩手裡拿一個念珠,頭頂著一尊阿彌陀佛。他是怎麼念的呢?他是反聞聞自性,這個性就是阿彌陀佛,無上道,無上就是無量,就是沒有超過他的,就是阿彌陀佛。

反聞聞自性,這個性就是阿彌陀佛,這是真念佛,大家要知道,所以不管你是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還是修其它法門,還是念佛法門,在這裡你都應該找到一個答案,學會修行。我們來這裡講經也就不空過了,而且這一次講經有錄像,以後會有很多人聽得到這次講經。也希望你們以後看到這個錄像的人,也提起這種正念來,學觀世音菩薩念佛,文殊菩薩親自出來給我們證明,而且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印可,是這樣子的。所以這樣的話從耳根起修,一根歸元六根消,真正的有一根回到了佛性裡面,那其它的根也自然地都會有這個功能。所以自然地達到了都攝六根的作用。

在《楞嚴經》裡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如何都攝六根啊?有很多人就會這樣問;但是在講經法會上我基本上沒有這麼方便地講。在這裡我可以跟大家講,一根歸元、六根消融;你一根耳根能夠反聞聞自性,性就是無上道;性就是都攝六根的;離開這個其它都攝不了,這樣的去念就叫淨念相繼。所以觀世音菩薩「解六結越三空,得二聖,發三用」,全部是從這種緣當中發出來的,所以彼佛稱我為觀世音。當時觀音佛對弟子說:你也已經可以像我一樣了,也可以稱為叫觀世音了。

所以在佛法裡面,我們為什麼聽到這樣子的名字呢?因為觀世音菩薩以前成佛的名字叫「正法名如來」,聽了這個法之後,你有沒有覺得正法明了起來?有沒有明了正法?要明了正法以後能度一切苦厄,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你說我們佛法裡面有自他嗎?我們現在要明了正法,我們大概也叫正法名如來,而且我們如果明了了,就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待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