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
寶靜法師講述
經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鹹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然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回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終】
費范九
佛說於福慧並重,而講經實為修慧之要鍵,慧具而福亦應焉。吾通講經之舉,見於古德撰述者,如元初淮海和尚語錄,明末冷山語錄,上下四百年,不過數會而已。嗣是法音闃然,更不聞義解之盛。民國肇造,始漸興行。一為劉靈華居士之在教育會講法華經,二為太虛法師之在觀音岩講普門品,三為仁山法師之在*輪寺講阿彌陀經, 四為寶靜法師之在唐閘居士林講普門品。此四講之中,前三講,尚屬起信時期,聽者寥寥可數;後一講,則矞皇殊勝,凡近唐閘一二十里之男女,鹹懷餅餌,冒風雪,徒步赴會,每日常近萬人,沛澤四周,不煩呵責。講畢念佛,上徹雲霄。其真實哀祈之情,一若有大劫將臨,以得預弭者。嗚呼,異哉!夫觀世音菩薩之慈心悲願,普門品所說綦詳,寶靜法師以其妙智深解,對境演繹,達於聽眾之耳,入於聽眾之心,一顆淨種,而發芽,而舒葉,而放花結實,使家庭成為佛化之家庭,社會成為佛化之社會,各循職分,不越軌塗,慈孝友恭,純潔勇進,則於人生幸福,國家治理,其裨益寧有限量。今法師之法音,雖與時間遷流而去,而師聲教所傳之法言,則由崔澍萍居士等,於聽講時,逐一紀錄,呈請法師,詳為斧正,遂成全冊而得付印流通。未聆圓音者,得之若同參盛會,已與講席者,得之亦重覿靈山,是為施資刊印之深意也。唐閘居士林者,陳豫堂居士,鳩集善信,隨願創建,苦身鬻力,百折不辭。林成,請法師講經說戒,斥貲巨萬,初固無所儲備,竊曾憂其資竭。乃誠心四應,檀越雲施,香廚無虞,卒告圓滿。征此一念,其遂可為消除三災八難之券也歟!謹著於此,庶焚香展卷。先油然生歡喜之心,以期福慧雙修焉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
寶靜法師講述(一九三六年在南通唐閘居士林講)
崔澍萍 孫子亞敬錄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是一經的總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一品之別目。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是譯題。先講總題,次釋別目,再講譯題。現所講經,是微妙之法,難遭難遇,不輕容易聽到的。諸位很踴躍的來聽,這是很好的,但聽時,無論懂與不懂,都應當恭敬寂靜,誠意的聽。懂固然得到妙法的益處,即是不懂,亦只要具至誠恭敬心,亦可得莫大之利益。因聽經功德不可量故,所以大家要發慈悲心、殷重心,於寂靜中聽經,必能領受其中妙道,而津津有味。否則,就領會不到了!普門品,雖是法華經中之一品,然可代表全經,因皆是不可思議的妙法故。法華經共有七卷二十八品,觀世音普門品,是第二十五品,既非全經,何以此品單行呢?因有非常靈感故。當初晉末北涼沮渠蒙遜病篤,醫藥罔效,曇無讖尊者謂此是業障病, 必念法華經的普門品,即可痊癒。蒙遜依之持誦,未數日,其病果瘥。因此單行流通,而各處講解甚多。因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與我娑婆世界的眾生,緣深緣熟故,無人不知曉,無人不恭敬的。並且有許多人,感到廣大之靈驗,所以今天聽眾異常踴躍,連袂而來。又本林因二月十九觀音誕期將屆,請講普門品,誠為應時應機之教,有體有用有事有理之法。
既欲講經,必先釋題。茲先講"妙法蓮華經"五字,妙法蓮華經,以法喻立題。佛經有七種立題,所謂單三復三具足一。單三者:(一)單人,如佛說阿彌陀經。(二)單法,如涅槃經、般若經。(三)單喻,如梵網經、瓔珞經。復三者:(一)人法,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二)人喻,如如來師子吼經。(三)法喻,如妙法蓮華經。具足一者: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本經屬法喻立題,妙法是法,蓮華是喻。因妙法難解,借蓮華為喻。妙法者,其法妙不可言。法是什麼呢?所謂山河大地,世界國土,依正果報,世出世法,色法心法,雖萬象森嚴,然要言之,不外佛法、心法、眾生法三種。這三種法,原無差別,故稱妙法。何以無差別呢?請先明我人之心在哪裡。常人不明,恆將胸腔內的心,指為吾人之心,其實這是五臟之心,非真心呀!因這種心,是肉團心,又是集起心、分別心、妄想心。一旦死後腐化,就不能思量分別,是緣慮心故,不是我人的真心。須知我人的真心,是遍虛空,包法界。楞嚴所謂十方虛空,在我心內,如同片雲點太清。試看一切萬法,皆從心生,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上至四聖,下至天堂地獄,皆從心所有,可知心外無法,心即是萬法之本體。如明白了這個道理,則心悟妙理虛空小,故心法甚妙,叫做妙法。又須知心中惡念起,即僅一念生滅,已是變成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因。一善念生,便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念空,便成二乘。念慈悲平等,即成佛菩薩。所謂十方世界,都從心有。以心具十法界故,事理不二故,理具事造皆在一心故,所以佛界眾生界,均在心內,包羅萬象,有不可思議之妙。若用分別心即非,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思不到,尋不著,如能識得此心,大地無寸土。如今天這樣盛大的講經法會,其始也是因為林內主持人的心一動,就有了這麼大的法會。又如飛機輪船火車,一切萬物,何嘗不皆由心生而有呢?這便可證明心力不可思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釋迦彌陀,皆我心造;三乘聖人,亦我心造;六道眾生,亦莫不皆然。所以眾生,是十方諸佛心內的眾生;十方諸佛,是眾生心內的諸佛。觀音,是眾生心內的觀音;眾生,是觀音心內的眾生。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只要有修有作,皆可成佛成菩薩了,故曰心妙。若迷昧本心,便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眾生。所謂心具地獄,心造地獄,心具天堂,心造天堂,鬼畜等亦莫不皆然。天堂地獄,既皆由自心造作,故曰心法妙。眾生身口意三業,無非煩惱作業,以致受生死輪迴之果報。然煩惱本空,即是了因佛性。煩惱原是智慧,因錯用其心,將智慧翻作煩惱。智慧從何而來?煩惱之體,即是智慧,不須外求。身口意可造十惡,亦可做十善。楞嚴所謂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唯此六根,更無他物。吾人本性,本是不生不滅,但以虛妄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別離虛妄而滅。是知從緣而生,即是不生;從緣而滅,即是不滅。故作業原是解脫,生滅即是法身。故釋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時,即雲:"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由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是知眾生心中具佛三德, 故曰眾生法妙。心法眾生法既妙,則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之佛更妙。眾生是佛心中的眾生,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一不是佛心中的物,無有差別,故曰佛法妙。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無差別法是妙法;此妙法人人本具,各各不無。本經普門即是無差別之妙法。是法非思量分別所能解,起分別妄想便非是妙,即妙成粗。如念佛念觀音,念得一心不亂,無思量分別,即是妙。能超凡見,不著有;能脫聖解,不著空。超情離見即妙法,若是著有著空,落於凡情妄緣,即妙成粗。若無所住而生其心,離過絕非是妙法。有所住而生其心,即妙法是粗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即妙法,故人人皆有妙法,人人皆可成佛。十方三世諸佛證此無差別之妙法而成佛;眾生迷昧,錯用此無差別之妙法,而妄起分別思量,即妙為粗,成苦惱眾生。因惑作業,由業感生死。如凡夫的心,一切著有,計人我相,因致妙而不妙。羅漢雖了生死,但著於空,抱消極而不度生,雖證羅漢,還是粗而不妙。權乘菩薩,著二邊,或但中,仍非究竟,還是粗隔於妙。惟佛不著空有二邊但中,離過絕非,超情離見,證妙法而無遺,是為真妙。今以喻明之:眾生具妙法而不相應,如在礦之金。諸佛證妙法而相應,如出礦之金。金雖有在礦出礦之別,然其體本不二。所以雲:"但盡妄緣,即如如佛。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只要眾生把凡情放下, 別無聖解,在佛不增,在凡不減,在生不垢,在佛不淨,在佛不生,在生不滅,一念返照,當體便是。但現前妄想執著,而未證得。僅具本有之妙法佛性,故名理即佛。各位來此聽經,能明白心即佛,圓具妙法,名名字即佛。然雖知具妙法,若不真修,不能成佛,猶金不鍛鍊,不能成純粹之黃金。我們今天能萬緣放下,一念不掛,老實念佛聽經,清爽歷明,能所雙泯,如是一心用功修行,雖未見到妙法,而能降伏煩惱,名觀行即佛。倘念佛念觀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內忘六根,外忘六塵,內忘身心,外忘世界,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此即自性觀音相似現出,此即所謂妙法。到那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無人相、無我相,能所雙忘,用功到此地步,六根清淨,見思脫落,名相似即佛。到破根本無明,親證妙法,禪名親見本來面目,天台名圓證三諦,淨土名理一心不亂,不動自性,轉識成智,智即妙法。眾生轉智成識,妙而不妙;佛轉識成智,親見本來面目,不妙而妙。親見自性觀音,見到親生爺娘,即證妙法。到此地步,能分身百界成佛,名分證即佛。雖確證到妙法佛性,但未究竟,必須到五住究竟,二死永亡,見思塵沙無明煩惱皆究竟清淨,分段變易生死皆究竟了脫,業盡情空,而得真解脫。如釋迦究竟徹證此妙法,名究竟即佛。此以妙法顯六即佛。吾人對於一切事物,都思量分別。思量是七識作用,分別是六識作用。一起思量分別,便落意識窩裡,隱覆心性妙寶,此即生死根本。如能不起恆審思量,不起隨念計度分別,則無所住,不住有分別,不住空計度,二邊不住,中道不安,即顯妙法。到此無住生心,分別亦非意識矣!即以寢食言,雖極微極易之事,亦無不是妙法。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昔龐居士家財富有, 為辦道故,將財寶盡丟漢陽江中,願甘貧苦,使女編竹,使子耕田以為生。一日,互相談道,龐居士雲:"用功不易,證妙法難!難!難!難!十斛芝痲樹上攤。" 因貪吃好穿,恩愛習氣,分別妄念,無始以來,已成習慣。雖明知都是空,然事實上,萬不肯空,煩妄放不下。妄惑之路太熟,不易生;念佛參禪修觀,欲證妙法,是生路,不易熟。修行誠難誠難!其妻龐婆雲:"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拈來無不是。"翠竹黃花,無非般若。蘇東坡所謂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地水火風,根塵識界,無非妙法。凡情妄緣,其性本空,即粗是妙,無權不實,妙性天然,本來如是,故云易也。其女靈昭女,異常聰慧,乃雲:"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吃飯疲來睡。"行住坐臥,無非妙法,不過吾人吃睡,都不成樣罷!試思吃飯時,常起妄想,去分別菜之好醜、味之甘苦。於是好則貪而多吃,醜則厭而少吃,這即是即妙成粗法。如能一心不亂,儘管往下吃,驀直食飯,不起思量分別,所謂終日吃飯,沒有咬著一顆米。以無意識作用。故如是吃飯,謂之應供,謂之妙法佛事。吃飯如是,睡覺亦然。睡時顛倒夢想,便非真睡。真睡,要如至人的無夢才是。無顛倒夢想,寤寐一如,即是妙法。昔玉琳國師之師兄,終日睡覺,人以為惰,但他的睡與人不同,寐中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其功夫實超過玉琳,所以說睡覺也即是妙法。眠食如是,一切法無不皆然。要言之,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謂之妙法。所以不要去分別,不要去思量,一心湛然,闃爾無寄,天台所謂一心三觀,淨土所謂一心不亂,許爾與妙法,覿面相見。故昔釋迦,講妙法計有八年之久。天台智者,亦須九旬談妙。若廣開起來,橫說豎說,窮劫難盡,只好由諸位親見親證罷!
蓮花不同凡花,借作比喻,以譬妙法。蓮花內有蓮子,外有蓮花,子為果,花為因,花果一起,喻因果同時,不離本覺妙心。蓮根藏泥水之中,而蓮花則獨立泥水之上。泥猶六道之著有,水猶二乘之著空;蓮花之獨立於泥水之上,即喻妙法超然空有之上,而顯非空非有之中道義諦。蓮根之不離乎泥水,即喻妙法雙照即空即有,而顯雙照真俗之圓中妙諦,雙遮雙照,遮照不二。心包六道之有、二乘之空,故能廣度六道三乘,此所以喻法之妙也。且蓮花與蓮子,兩不相離,有花必蓮,即證因果不二。釋迦初成佛時,眾生之成佛機緣未熟,不能直談法華妙法,只好講權門方便法,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等經,先來善誘勸導。初講三皈五戒,次說四諦十二因緣, 三乘等法,然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是名為實施權,即為蓮而有花。四十年後,時至機熟,乃在法華會上,方開權顯實,三乘同歸一佛乘,無粗不妙,即如華開蓮現。經雲:"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又雲:"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又花落蓮成,喻廢權立實。實外無權,妙外無粗,妙法全彰,眾生無不是佛,此為法華前十四品之妙法蓮華。但世人只知釋迦前為悉達太子,十九歲出家,苦行六年,遊歷五年,到三十歲才成佛。其實釋迦於無量劫前, 塵點劫前,早已成佛,徹證妙法。然則何以再來成佛呢?為憐憫眾生之生死輪迴,故非生而現生,非滅而示滅,往來娑婆世界,不知其數。如梵網經雲:"我今來此娑婆世界,前後八千番。"此猶約化跡而言,這才是佛的真面目。開跡顯本,現身度生,有如千江之水千江月。水月是跡,天月是本,從本垂跡,如為蓮故華;開跡顯本,如華開蓮現;廢跡立本,則如花落蓮成矣!跡門三喻,本門三喻,無一非喻妙法。妙法玄深,恐大家不易明白,因以蓮華為喻。諸有智者,應以蓮華之喻,而領悟妙法也。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上契佛道,下契群機,故名之為經。經者常也,千途同歸,常住不變。經者法也,所以示我人以法度軌道。經者徑也,為吾人修行之徑路。經者典也,為教化眾生闡揚佛化之定典也,這就是經字的解釋。
上來釋妙法蓮華經總題五字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次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此品為法華之流通,宏揚妙法。夫觀音現三十二應化身,無非對機說法,因病與藥,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雖所現之身,有佛、菩薩、四種弟子、童男童女、天龍八部等之不同,所說亦雖有偏圓權實頓漸之不同,然無非皆為妙法。觀音已證妙法圓通,故能隨類現身說法。我們眾生,輪迴六道,而有生死,雖具足妙法,但被煩惑汨沒,不能顯現。觀世音菩薩,所以普門現身,開導眾生,慈悲教化,皆令脫離塵勞,而得解脫,故有觀音普門品之說。今次第講出。
" 觀世音菩薩"是人,"普門品"是法,因觀音已證普門之妙法門。觀世音菩薩是能證之人,普門是所證之法,所以此品以人法立題。觀音菩薩與我娑婆緣最熟,所以大家都曉得,並常念他。觀世音是別號,菩薩是通號。觀是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機。觀者,以智觀察,有藏教析法觀,通教體法觀,別教次第觀,圓教實相觀。觀有淺深,觀一切法生滅無常, 終歸敗壞磨滅,是析法觀。體達萬法皆空,即色是空,名體法空觀。先觀空,次觀有,未觀空有不二之中道,次第漸進,名次第觀。凡夫著有,以空破之;進一步空而不空,是妙有;不空而空,是真空;不空而空,非有而有,空有不二,是中道觀。若圓觀,一空一切空,一有一切有,一中一切中,一即三,三即一,圓三觀於一心。觀音之觀,即三一不二不思議之妙觀。三觀同時,無前後,無差別,無次第而圓具。世是世間,一欲界眾生,二色界眾生,三無色界眾生,都為有漏世間;二乘羅漢為無漏世間;菩薩為二邊世間;佛則為中道世間。三界六道有漏世間,即凡聖同居土。聲聞緣覺二乘之無漏世間,是方便有餘土。菩薩之二邊世間,為實報莊嚴土。佛則圓融中道世間,為常寂光土矣。故觀音即以十法界世間四土為所觀之世間。音是音聲,十法界世間,有種種音聲,惡音,善音,有漏音,無漏音,二邊音,中道音,皆為所觀之音。觀是能觀之智,世音即是所觀之境。如本品雲:一聲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雲觀音觀十界世間一切苦惱求救音聲,隨令其離苦得樂,消災免難,故號觀世音。然音聲當用耳聽,何得雲觀?蓋因菩薩六根圓通,可以互用。而我凡夫則不然,耳只能聽聲,而不能觀色;目只能閱色,而不能聽聲。所謂見不超色,耳不越聲。觀世音菩薩,觀十法界之音聲,而來教化援救眾生,無苦不拔,無難不救,故稱觀世音。凡夫世間,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乃至見思煩惱苦,觀世音菩薩觀其求救持名之音聲,即得解脫其同居土分段生死苦。聲聞緣覺之二乘眾生,有塵沙煩惱苦,方便有餘土變易生死苦;菩薩之大道心眾生,有無明煩惱苦,實報土變易生死苦。一稱名號,九界三土眾生之煩惱生死苦,皆令脫離,鹹令成佛。所以觀世音名號,不但凡夫應念,羅漢菩薩亦須要念,觀音無苦惱不拔,無剎不現身。其能觀之智,與所觀世界眾生之境,唯是一心,故號觀世音。須知觀世音菩薩,有本有跡,千手千眼大悲經雲:"此菩薩有不可思議威神之力,於無量劫前,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是本。彼既成佛,而又示現菩薩者,以大悲願力,而救眾生苦故,是跡。觀音三昧經雲:"昔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釋迦曾在其座下,充當苦行弟子,而親近之。"現在釋迦示現成佛,而觀世音菩薩,又反為其弟子而親近之。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悲華經雲:昔為凡夫,無始劫前,有寶藏佛時,轉輪聖王第一太子,發心供養佛僧三個月,太子即在寶藏佛前,發菩提心,立大誓願,倘有世界苦惱眾生,稱我名號,為我天眼所見,天耳所聽,若不得救脫者,誓不成佛。寶藏佛隨即讚嘆其拔眾生苦與眾生樂之宏願,即為取法名曰觀世音。又大佛頂首楞嚴經: 菩薩自己雲,記得我於無量劫前,親近古觀世音佛,為佛弟子,教我從耳根下手,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夫我人耳根,是向外馳求追逐,循聲流轉。今觀音所用功夫,即以耳根旋倒聞機,反聞自性,以致外亡六塵,內亡六根,能所雙亡。既亡其所,即入法界流,遂證圓通。忽然超越,獲二殊勝,故有三十二應身,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佛因為我授記,命名曰觀世音。從此可知觀世音純由自己反觀聞性,即照顧本有,豁破五蘊後,得證圓通。若專外聽,不能反聞自性,即是心外求法。故觀世音,以不自觀音,以觀觀者,即得解脫;此依楞嚴,約自利以釋觀音。若依法華,約利他以釋觀音:利他是悲,自利是智;故觀音名號有自利利他之德,智悲雙運之功也。
何謂菩薩,梵語菩提薩埵 之略稱。菩提翻覺,薩埵 翻有情。覺即上求佛道之覺,自利也。有情即下化眾生之有情,利他也。故有上求下化之功,自利利他之德,是大乘行人之名稱。世人都以城隍、土地、東嶽、財神等稱為菩薩,實大錯特錯。因土地、財神、東嶽、城隍等,屬鬼神中之多財鬼,謂之神道。菩薩位在天人羅漢之上,佛陀之下。神道在天人之下,豈可濫稱菩薩?凡未成佛而先發心度人,便是菩薩境界。如渡河然,渡人由此岸到彼岸,而船則中流,此岸喻生死輪迴,彼岸喻涅槃聖地,菩薩自了生死,則不住於生死,如不住此岸,雖證不生不滅之涅槃,而又不住涅槃,如不住彼岸,即是菩薩境界,是亦佛教積極救世之真面目,與小乘單僅自度而不肯利他者,迥然不同。須知菩薩諸位俱可現做,眾生個個有分,如慈悲益物利生,如此去做,即是肉身菩薩。諸位聽懂後,如自利是小乘,若不但自利,並發為眾生而聽經之心,聽後去勸化一切眷屬,親戚朋友,使大家懂得,都去行持,此心即是菩薩心。如辦居士林,個人圖權利,冀名譽,表面雖是辦公眾事業,其實仍是小乘境界。若為大眾謀幸福,使大家聞佛法,有所依歸,如此用心,無論為林董、理事、職員,均是菩薩。菩薩重在舍己利人,是積極救世的。無論放生,看經拜佛,念佛燒香,將此功德,皆回向法界一切眾生,普及大眾,皆得利益,希望世界和平,大家離苦得樂,此即菩薩法門。如念佛,為欲度脫眾生而念佛生西,念到一心不亂,臨終往生, 親近彌陀,再來度生,表面上是個人念佛,似為自利,其實其心為眾生而念佛生西,是菩薩心腸。即一面念佛,一面勸化眾生,此亦是菩薩之道。若以自己功夫,尚未成功,為度生故,住茅蓬而苦修。身雖住山林,不與民眾接近,然彼以度生為前題,即是菩薩事業。以打破我見,犧牲一切,所以動靜無非菩提道。永嘉大師雲:"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如同善社、理門、無為、先天、三時會等,雖翹勤苦行,明白一切,但只稱無益苦行。世智辯聰,離佛道則遠甚,實則無智慧無道心也。世人對於聰明和智慧,每混而不分,實相差天淵。聰明不能了生死。凡一切科學、哲學、物理等學,聲光化電之學,無不博學通達,這是世間聰明,因貪著迷昧,認為實有天長地久,對於萬法看不破,是有聰明而無智慧。有一般人不知各種科學,無有學問,然能明白世界幻化,對於一切看得破,識得透,安貧樂道,不求於人品自高,是有智慧而無聰明。若於世間學明白,用來弘揚佛法,是即世間聰明而成智慧了。即如小乘羅漢,雖任勞忍苦,只有精進勇猛而無道心,只自顧自,不肯拔一毛以利人天。如反過來利人,便是有菩薩道心。所以諸位來此聽經,多是佛教徒,凡看經念佛拜佛等等,應發積極救世之心,力雖不逮,只要發廣大心,有願必成, 如是方有菩薩的資格。釋迦與觀音,都早已成佛,但為度生心切,所以再示現來世間。觀音示現有三十二應身,為對機故,或男或女,世人遂以觀音是女人,實則不然,五台山塑觀音,即比丘相也。觀音有多種,如魚籃、送子、千手千眼、白衣、足踏鰲魚等,雖都是女身,無非為救度一般女人而現者,其實同是觀音,本體一也。昔某處民眾,不信佛法,以為迷信,觀音為欲教化彼輩業障深重的眾生,因化現一個女人,手提竹籃並魚,叫賣於村莊。村人羨其貌美,爭歡娶之。女雲:"你們人多,我只一身,何能都配?今有一法,若能於三天內熟背普門品,我即嫁與之。"村人於是遍尋普門品而讀誦。三日期滿,能背誦者四五十人。女雲:"我仍不可遍嫁,請再於五日內背誦金剛經者, 即嫁與之。"期滿而能者又有十人。女雲:"今仍不可遍嫁,請再於七日內背誦法華經者,即配嫁之。"期屆而能誦者,只一馬少年,家富有,即娶賣魚女人。花燭之夜,入洞房後,女忽患肚痛而死。馬少年以用盡心機,方得此美麗女子,而今竟一命嗚呼,永遠隔別。自恨福薄,從此誓不再娶。出喪後,來一紫衣老僧,詢其故,馬具以告。僧雲:"此女人是觀音化身,見你們都不相信佛法,因示現女人來教化。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耳。"隨打開棺柩,則棺中一無所有。眾遂信而佛法以興。馬少年亦以做人無什麼意思,當即出家,在山洞裡修道了。後人即以此洞,名為馬郎洞,至今猶在。觀音人人皆具,都可做到。如念觀音求福報,即為人天觀世音菩薩。若修三祇福慧,百劫相好,但著相布施,能所不忘,便為藏教取相觀世音。若體萬法皆空,當體即真,雖廣修六度, 而三輪體空。譬如布施,不見我能施,亦不見物為所施,而中間亦無受施人。如創辦居士林,無非利生益物,然如水月道場,空華佛事,幻化無實,而不取著,以為實有,此即為通教觀世音菩薩。觀空是消極,觀有是積極,觀中道是消極而積極,次第先空次有後中,是別教觀世音菩薩。若圓融三觀,於十法界之音聲,皆是我一觀之境,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唯是三觀一心,絕待圓融,徹證後,從中道體,起應化用,即是圓教觀世音菩薩。雖有藏通別圓四教之觀音,然其尅 實,同是一觀音,無二無別。不過所見,各有不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此土水,人見為水,餓鬼見之為火,魚蝦龜鱉見之為房屋,而在天視,則為琉璃也。心量小,見小觀音;心量大,則見大觀音。如敲鐘然,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菩薩自己無大小人我之分,不過眾生根機不同故。觀音周遍法界,所謂"處處池中有明月,家家門內有觀音。"觀音者,眾生心內之觀音。如吾人雖迷昧顛倒,但六根之能緣見分,其體原是觀世音之觀智;六塵之所緣相分,其體實是觀世音之世音也。觀即如如智,世音即如如理。六根粘六塵,根塵相接,則自性隱覆,不能顯現。觀世音如天上之清涼月,常游於畢竟空中,只要眾生心垢滌淨,根塵迥脫, 則菩薩之清涼月,自然應現其中,如水清則月現,故能感應道交也。凡遇盜賊水火等災難臨頭,至心拚命念觀音,念到一心不亂,心水澄清,則自性觀世音顯現,而得垂救。可見念觀音而得救的道理,極其平常,並不希奇古怪,自心中本具故。但惜世人迷昧,不肯回頭耳。你們來聽經的人,雖不個個是觀音,但我不敢輕慢你們。現在你們雖自己識不得自己,背覺合塵,認賊作子,迷境逐妄,沉淪汨沒。然諸位的本具觀音,未嘗稍失一點,此名理即觀世音。今天聽經聞法,知道明白,從而用功修行,念念照真常之性,消除塵勞妄念幻塵,如念觀世音菩薩,即念念相續於心而不懈,其妄自息,名觀行即觀世音。念得事一心不亂,不起思量分別,好境界不喜,惡境界不厭,不貪不瞋,斷見思惑而六根清淨,有神通作用,因其六根還源清淨,故明淨光通,名相似即觀世音。念得理一心不亂,繼破根本無明,親見自性觀世音,識得本來面目,此時便能化百尊佛,往百大千世界去八相成道,教化眾生,神通廣大,而有三十二應身,名分證即觀世音。到分段變易二死永亡,五住煩惱究竟清淨而成佛道的時候,名究竟即觀世音。誠意念觀世音,念得一心不亂,念極情空,是藏通二教觀世音。念得即空即假,中道現前,為別圓二教觀世音。
" 普"者普遍,"門"者能通為義。十界無門,唯人自造。如地獄以造五逆十惡為門,以瞋恚為門之當體。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十惡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慾、瞋恚、愚痴。而行善人既無惡逆,即不能通入,故非普門。飛禽走獸、蜎飛蠕動之畜生,雖亦因造五逆十惡之門而進入,然以愚痴為門之當體。愚痴是不信因果,起諸邪見等。餓鬼雖亦由五逆十惡之門而通入,然以慳貪為門之當體。自己錢財不肯一毫布施,他人錢財貪得不饜,故招感不得漿水飲食之滿足需求,而受飢餓之苦的餓鬼報。此貪瞋痴是三惡道之門,而行善者即不得入此惡門,無從通入故。至於三善道呢?人身難得,天道更不易。須受持五戒十善,方能生人天中,而為中上二品之善道。五戒與儒之五常相近,仁即不殺,義即不偷,禮即不淫,信即不妄語,智即不飲酒,此就淺近言之。若尅實而論,五戒實高出於五常萬萬倍也。但以瞋心而修戒善者,為阿修羅,有天福而無天德,所以為下品之善道。如是三善道,即以戒善為門而通入之。然六道眾生,生死輪迴,是有漏之門,不能通之無漏,故非普門。聲聞緣覺二乘著空,以空為門,入偏空涅槃,滯留化城,生死煩惱只了一半,而變易生死未除,其門不普。菩薩以空有二邊為門,內修空以自利,外涉有以利他,但各別而不融會,故亦非普門。而此普門所謂一門一切門,一遍一切遍,一中一切中,是中道妙門。依一實相中道,開十普門,一切諸法中,皆以等觀入。
(一)慈悲普門: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世人雖有慈悲,但偏於愛見慈悲。如布施錢財,人分親疏,地分遠近,同鄉同省同國同種者救之,否則不救。同為人類則救之,而於雞鴨等異類,則殘殺而食之。所以稱為愛見慈悲。須知畜生原是人變,彼亦知痛苦,想逃命,與人何異。所以凡夫愛見慈悲有限量的,非普門。次法緣慈悲,如有一種人,了知一切諸法,從緣而生,緣生無性,法法皆空,凡夫以我為實,一切法為實有,處處執著,要面子,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所以一切苦惱,由此發生,以有我相故。一旦逆境現前,不能逃過當面難關。須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界國土,山河大地,無非大海中之一漚。吾人活四五十年,在四天王天,不過一晝夜。吾人忙碌一生,在他看來,真是朝生暮死,有何足奇。世界者,吾人之旅舍。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萬法既空,何必爭論是非,妄造種種罪惡。古來隱居之士,多道高德劭,看破世界,即請其為帝為王,彼亦以為污其耳,而洗滌清淨而後止。又見世間萬法,何嘗有實。所以學佛人應不著相,則一切苦惱,自然消滅無存。所謂萬法從緣生,當體即空。將此緣生真空之理,開導眾生,令彼得真空之樂,便能解脫著有之苦痛,這種就是法緣慈悲。但只知空,而不知不空,仍非普門慈悲。何謂慈悲普門?要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才是。眾生是我心中之眾生,我是眾生心中之我。你即我,我即你。你我自他,原來同體。你能解脫,即我解脫。你苦即我苦,你樂即我樂。所謂樂人之樂,憂人之憂,人事即我事,無自他之分及人我之相,所以能捨己從人。既忘我相,亦無人相,安有能緣之我、所緣之人?如是即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又如為救被宰生靈,而行普放;為救濟餓鬼,而放蒙山以普度之,即是此意。如有我是能緣,你是所緣;我是能救,你是所救;我是能度,你是所度,便非無緣之慈,同體之悲。又如認真戒殺吃素,是真慈悲,以同體故。否則表面上是殺他,其實是自殺。所謂"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半夜聲。欲免世上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須知為我三寸喉舌,而令他受痛苦,於心何忍,惻隱之心何在?所以體達眾生與我,不二無別,而戒殺放生,即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通徹上聖下凡,四聖六道,九種十類。所以真是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舍救含識,此極緊要, 須加注意。
(二)弘誓普門:既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必有實行的目標。目標維何?四弘誓願是: 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四大願,即普門大願。知眾生是我自性中的眾生,所以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如今在此聽經回去,勸人戒殺吃素,誦經念佛,即是度眾生。如彼不相信,可念佛念觀音給他聽。使音聲入彼耳而灌入彼之八識田中,為未來得度之因。度人之心須廣大,無論胎卵濕化,都要勸化他。無處不是度生之地,無時不是度生之時,此為度生大願之普門。煩惱甚多,總有八萬四千種。如貪瞋痴,如惡毒蛇心,人面獸心,不忠不孝,不信不義,壞脾氣,惡習慣等。吾人既欲離苦得樂,必須斷煩惱,並須普勸人人斷煩惱,此即斷煩惱大願普門。法門如戒定慧等, 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經,五時八教,都要學。但吾人根鈍慧淺,遍學不能,且從一門深入,入一無妄,久久豁然貫通,則一門具一切門皆具,一門入時門門入,一路通時路路通,起初表面雖則學其一,而實則門門皆學矣!否則今天學性宗,明天學相宗,朝三暮四,而其結果,則一無所成,白費工夫了。古德雲:一句彌陀,豎徹五時,橫該八教,能老實念佛,即學一切法門,此即學法門大願之普門。凡夫有分段生死,羅漢菩薩有變易生死,唯成佛時,究盡二種生死。所以佛道雖無上,誓願其成,此即成佛道之大願普門也。故知觀音初興慈悲之普門,而發弘誓之普門。佛教目的,不尚空談,要在有解有行。解為目,行為足。有解無行,如有目無足;有行無解,如有足無目。有目無足,則不能行;有足無目,必墮坑落塹。昔某家有數十人,中有一盲一跛,皆殘廢人,留家養老看門,餘人則外出工作。一日廚中火起,盲者不見,固然不知出。跛者雖見,而亦不能出。火迫心急,無法為計。詎急中生智,盲跛二人合作,即盲者背跛,跛人指說路徑,而盲者依而行之,二人皆得出了火宅。此喻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八苦交煎,五濁混惡,只解而不行,固然不得出三界;即行而不解,亦易走入錯路。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聽經開智慧,是解。念佛念觀音,是行。解行並進,目足兼資,方能證得妙法,證得自性觀音。所以百論有盲跛之譬,牟子有說行之義,願諸大眾,注意毋忽。
(三) 修行普門:我們現在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家同來聽經念佛,即是修行。如能明白道理,這種修行,亦是普遍而為普門。菩薩修行,卻有千差萬別。即所謂聖、梵、天、病、嬰兒等五種行門,與施、戒、忍、精、禪、智等六度行門。我們修行,除聽經念佛外,必須發廣大心,以布施救災救難,普利群生,有多大的力,發多大的願,盡心而為之。並且還要嚴正修持五戒十善,忍耐一切逆順環境。我人心本慈悲,能持戒忍耐,就可了卻心中的煩惱。精進勇往,不可有絲毫之退卻。今天雨雪載道,氣候奇冷,大家到此地來聽經,就是精進勇猛。所以我覺得第一二兩日聽眾雖多,或是為著湊熱鬧而來。回想到十年前的臘月,我在蘇州講經,天天大雪,蘇州的居士,都冒雪而來,冒雪而往,此等人和今天到此地來的各位,都屬難能。但是這種精進勇往的毅力,也是學佛法的人應當具有的。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有神光大師去恭敬禮拜他,而達摩只顧著在少林寺面壁,不去理會他。一日大雪,神光依然和平常一樣的,前來殷勤禮拜,恭立不稍動。達摩被他這種精進不卻的勇氣感動,不覺讚嘆,因而問其所求何事。神光即恭敬禮拜,心中想念:我來已有數月之久,才得到祖師今天的一問,不禁大喜。立刻求祖師發慈悲心,開示用功方法,和佛法妙道。達摩就答他說,須知諸佛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甚至為法舍軀,豈易言之。神光聽了這話,立刻奔入廚下取刀,自己斷下一臂,跪在達摩面前,求他開示。達摩看他為著求法,竟斷去一臂,真是為法忘軀,是有很大的智慧,因此替他取名叫做慧可。這時天下的雪,積有三尺多高,臂上的血,灑入雪中,竟成紅雪。所謂紅雪齊腰,力求祖師慈悲,予以安心之法。達摩問他道:你的心在那裡,取出來,我就可以代你安心了。慧可一剎那間,返照回光,當即忘情空識,內外湛寂,頓覺此心了不可得。此時乃內忘身心,外遺世界,迥脫根塵,忘身忘體,身心尚無,痛復安有?即答雲:覓心了不可得。達摩雲:你既說心了不可得,我亦已經給你安心了。即此了不可得心,無邊無際,普遍法界,無有分齊,這所謂修自性之普門也。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又所謂:"皇天不負苦心人。"所以學佛的人,要吃苦,要耐勞。今天到此地來的人,是志誠懇切,還要靜心傾聽,如心一動,有了思量分別,則心有生滅,不能普遍, 即不能聽受普遍法門。所以要靜寂,要用無分別智觀察,放下凡情聖解,一絲不亂的去念佛念菩薩,以為修行,則諸妄消亡,不真何待。故觀世音菩薩,約自行及利他,皆以一心而修種種行,則無一行而不普遍,故稱修行普門。
(四)斷惑普門:能夠精進苦修,可以斷種種煩惱。如快刀斬痲,利刃切藕,一斷一切皆斷。有大智慧的人,一心去用功苦修,各種煩惑,自然斷絕。觀世音菩薩以圓通普遍法界智,斷根本無明之惑;根本既去,枝末亦亡,正顯斷惑之智普遍,一斷一切斷,無惑而不斷,故云斷惑普門。
(五)入法門普門:能夠證到中道王三昧,一切三昧法門,無不圓證。觀音親證到耳根圓通,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法門,所有百千三昧,恆沙功德,一一普遍證入,故云入法門普門。
(六) 神通普門:證得法門之後,六根清淨,即有六種神通。那六種呢?曰: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無漏通。我人凡眼,見前不見後,見明不見暗。我們的耳,只能聽此,不能聽彼,只能聽人類之語,不能聽非人類之語,處處皆有視聽的障礙。如具天眼通,則看上天下地,六道群生,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法界一切色法,如觀手中菴摩羅果,無所不知,無所弗曉。如有天耳通,能聽十法界一切音聲,如在一室,不問遠近。吾人常以為順風耳,千里眼是神通,然而比著天眼通、天耳通,相差何啻天淵!雖百千萬億倍,猶不及其一分。世人不能用功修行,都是因無宿命通,而不知前生的緣故。具了此通,就可以曉得過去一生一生的宿命,那一生在那一道,無不了知,並且還能曉得眾生的宿命。這種人知得宿命,即明白前因後果,一定是想去修行了。言他心通者,即是對於千萬億眾生的心理,皆能知曉。所謂未卜先知,無往不剋。諸位在此聽經,或有身雖在此,心則在彼,起心動念,妄想雜念,如果我知道這人是在打妄想,或不專心聽,我就具有他心通了。神足通,是輕舉遠到,不須舟車,可以飛行天下,升天入地,穿山過水,得自然之神通,變化於無窮。以上五通,天人鬼神都可以有。但尚未證得無漏通。我們凡夫,有種種煩惑,即是生死種子。見思煩惑斷後證阿羅漢果,而了分段生死。生死漏煩惱漏,猶漏瓶之不能盛水。今了生死煩惱,如完好之瓶,可以盛水。證到不生不滅的地步,便有無漏通了。吾人本具有六種神通,奈以煩惱妄想執著,未能證得,如能放下萬緣,息下煩惱,至誠用功,神通自然具足,而不待外求了。但須知佛法不以神通為貴,而重在解脫。若專以神通為事,便易落入邪魔外道,而非真實行持了。菩薩的神通,異於羅漢的神通。羅漢只能於六道中見八萬劫內的種種,而菩薩則能洞觀於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以內的一切。觀世音是果後行因之大菩薩,從無記化化禪,而起無記化化通,故他的神通,當然廣大無邊,所以稱神通普門。
(七)方便普門:方者法也,便者宜也。即以種種方法,因宜致便,而利樂度脫一切眾生。方法維何?或現男身,或現女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居士宰宦等身,隨緣示現。無時不用其方法,無處不用其所宜,以希冀普遍其教化,故曰方便普門。否則如欲度脫何種人,而現以不相宜人,則有礙矣,便非方便了。
(八)說法普門:法有大小權實,貴能隨其根機而利便說之。說法無非為度眾生,開智慧而成佛道。如僅能說大法實法,而不能說小法權法,或僅說小法權法,而不能說大法實法,則不得普遍了。觀世音菩薩具大神通,無論大小權實法門,無不通說,如一雨普潤,鹹得蒙益,故曰說法普門。
(九)供養諸佛普門:觀世音菩薩,自己早經成佛,但是還到處供養諸佛。如在娑婆世界,即供養釋迦;到西方極樂世界,便供養彌陀;到東方世界,便供養阿閦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悉心供養,故稱供佛普門。
(十) 成就眾生普門:觀世音菩薩為度眾生,成正法明如來後,示現觀世音菩薩,故到處都成就眾生,即希望眾生都用功精進。在人道中便現人相,在畜生道中便現畜生相,在諸天上便現諸天相,所以三十二類應化身,都是成就眾生,無分庸能智愚賢不肖,莫不皆然。即吾人施放焰口,也是由觀世音菩薩現作餓鬼,名曰面然大士, 餓火中燒,漿水不得入口,痛苦非常,使阿難見而問佛,佛就說施餓鬼焰口咒法。可見觀世音菩薩,是處處成就,處處教化,故曰成就眾生普門。
綜括言之,前之慈悲、弘誓、修行、斷惑,是觀世音自行之因,入法門乃自行之果。此五種普門屬自行,神通、方便、說法三種普門屬利他。末後供佛為自利,而成就眾生又系利他。雖有十種之分,但總是普門,包羅萬象,廣大無涯,所以觀世音菩薩,又稱普門大士也。
"品"者類也,凡類同者則合為一品。故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之事,萃於一處,為法華經二十八品中之第二十五品,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此品自首至尾,不外二段問答,而含十義,茲再分別申言之:
(一)人法 前段問答,言觀世音菩薩能觀世間之音聲,救七難,解三毒,是約不思議人。後段問答,言示現三十二應化身,即是不思議普門示現之法,故曰人法因緣,而名觀世音普門。
(二)慈悲 觀世音菩薩尋聲救難,拔眾生苦,是大悲。普門示現,利樂眾生,是大慈。故曰慈悲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三)福慧 觀世音菩薩具大智慧而說法,是慧。備大福德而示現,是福。慧指觀音,福指普門,故曰福慧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四)真應 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等,是觀世音不可思議之真身妙力。而普門示現,三十二化身,是不可思議之應身,故曰真應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五) 藥珠觀世音救苦救難,如藥樹王,是藥。普門示現,隨其感而應其求,如如意寶珠,是珠。故曰藥珠因緣,而名觀音普門。何謂藥樹王如意珠呢?昔有樵者,擔柴入市求售,柴捆中忽發現異光,適被一醫生名耆域者看見,奇而購之歸。尋得一枝藥樹王。這根藥樹王,放在身邊,可照臟腑,廣治百病,如今之愛克斯光。以其治病拔苦,故曰藥樹王寶。如意寶珠,可以隨心所欲,如需衣食用具,只要心中一動念,如意寶珠,就即刻化給你套用,故曰如意寶珠。
(六)冥顯 冥應是眼中雖不親見,只要你一心不亂的精進念佛,冥中自有莫大的益處。所謂顯感冥應,如親見得的謂之顯感顯應。還有一種人,並不念佛禮拜,但是在大難臨頭的時候,也會得到菩薩救護的感應。因他前生有栽培的善根,謂之冥感顯應。尚有一種冥感冥應,可例知。前段釋救苦觀世音,是冥益。後段釋普門示現,是顯益。故曰冥顯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七)權實 觀世音菩薩法身冥益,是實際。方便普門示現,是權謀。故稱權實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八)本跡 觀世音菩薩到處應現,教化各類眾生,宛如天月映千江之水,而成千江之月,天月如法身之本,水月如應化之跡。所以觀音是本,普門示現是跡,故曰本跡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九)緣了 吾人聽經開智慧,一心念觀世音,為了因種子,布施之普門,為緣因功德,故曰緣了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十)智斷 觀世音救苦,是智德莊嚴。普門示現是斷德,斷德即福德莊嚴。故又稱智斷因緣,而名觀音普門。
如此十種因緣,故經題總括而稱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釋經題竟。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這是譯題,此品原是梵文,由鳩摩羅什法師,用我國文字譯出。鳩摩此雲童,是姓。羅什此雲壽,是名。父名鳩摩羅琰,中印度人。印度分東西南北中五部,琰遊歷東印度,至龜茲國,即今之雲南邊地。龜茲國王慕其道高學博,因以女妻之,生子,即翻譯此品的鳩摩羅什法師。法師幼小,聰慧絕倫,童年而有耆老豐度,故稱童壽。七歲時,隨母入寺,見一重大鐵缽,奇而取冠於頭,極其輕易,繼乃念及缽之重大,而我童稚之年,何以能一舉即起,缽乃頓時落地,不能再舉。羅什於是頓悟萬法唯心,一切法本不可思量分別。重者不覺其重,輕者亦不覺其輕也。其所覺重而不能再舉,因羅什起了這一點思量,有了思量分別,就打妄想,忘想一動,即覺重不可舉。故知一切境界,都由妄想而有差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所謂一切唯心造,萬法唯識是也。假如心法不二,無有差別,即不落心意識窩中,便無男女之分、自他之別,而成一體,名曰不二法門。不二即是妙法。羅什法師七歲時,有一羅漢語其母曰,羅什如能過三十五歲不破戒,必為人天導師,教化無量眾生,還須到中國去宏教。後來羅什法師於十餘歲出家,他的母親把羅漢的話告訴他。羅什說,只要能宏揚佛法,就是犧牲一切,也極願意的。當他在龜茲國誦經的時候,國王以上座禮之,而以自己之身,為法師之床座,靜聽說法。龜茲國王,何以如此恭敬呢?因對佛法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福德故,且即此而能行持證果故。羅什法師長大後,到處講經說法,名滿宇內。彼時中國當五胡時代,符堅建都陝西長安,潛稱秦王,國號符秦。一日,太史公觀天象,見德星耀於西天,知天竺國將有大德來到中國宏法,便奏明秦王。而秦王心中,也曉得東印度有個鳩摩羅什法師,道德學問深邃,乃著人往龜茲國奉請。奈龜茲國王秘為國寶,終不肯放他到中國來。符堅於是命呂光將軍,派出七萬大軍,趕往龜茲國,圍城攻打,他的目的,非謀土地財物,只在迎請法師。及法師首途,未及西安,而姚萇取符堅代之,故稱姚秦,又稱後秦,而以符秦為前秦。姚萇死後,其子姚興即位,深信佛法。乃恭禮羅什至長安,奉如神聖,印度經典又在這時再傳入中國,由什師再行翻譯。留傳到現在的有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經是釋迦佛所說的一切法門,例如心經、金剛、彌陀、法華、華嚴諸經。律是佛講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誦律、五戒相經等。論是諸菩薩祖師顯理的一切著作,如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羅什把三藏教法,宏揚化度眾生,自己亦以三藏大法為師,自利利他,故稱三藏法師。所譯的經典,妙美無比。臨終時語弟子曰:我所譯之經,如無錯誤,吾身雖化,舌終不壞。圓寂後荼毗時,其舌果完好不壞。由此可證知他所翻譯的經典,確無錯誤之處。其後終南山道宣律師,苦行卓著。一日,行道跌倒,忽為四天王天之北方毗沙門天王子前來護持。吾人能持一戒,即有五神保佑。道宣律師之得此天將護持,蓋由嚴持戒律故。道宣律師既見天將,因即問曰:中國經典,多由羅什法師翻譯,人人皆喜弘揚,其故安在?天神曰:羅什所譯經典,不但釋迦,且七佛之經,皆其擔任翻譯,故毫無舛誤,所以大家弘揚。今此品為羅什法師所譯,當然正確無訛了。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中第二十五品。第二十四品是妙音品,講東方的菩薩。此普門品,是講西方的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稱為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是教主,將來退位之後,就是觀世音菩薩遞補,佛號稱普光功德山王佛。其實觀世音菩薩在久遠劫前早已成佛,號稱正法明如來。現在的觀世音菩薩,是正法明如來示現的,為普度眾生故,隨機緣的不同,而所現的相亦異,如同戲場的變幻一樣。然其本身,則未嘗稍變易啊!"爾"者,此也。" 爾時",此時也。究竟什麼時候呢?就是釋迦佛將講西方觀世音菩薩事跡的時候,正是機教相扣,感應道交的時候,亦是眾生成佛機熟,能感如來說大教可聽妙法的時候,故稱爾時。還有所謂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四種悉檀因緣的時候。夫法本無說,道本無言,但為眾生,有四悉因緣,令得四種利益,所以無說而說,無言而言。(甲)約世界悉檀說:令得歡喜利益,雖未破惡生善,而法喜充滿。(乙)約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猶聽經後眾善奉行。(丙)約對治悉檀:今得破惡益, 猶聽經後諸惡莫作。(丁)約第一義悉檀:令得入理益,因聞法而大徹悟,證入妙理。佛所以說此觀世音普門品,因有四種悉檀的實在利益,或得歡喜生善益,或得破惡入理益,各隨其根性,而得益不同。所以我們聽經,能發歡喜心,這是未種善根者種。一聽明白,改過向善,從此生善破惡,此即成熟其善根,未熟者熟。如能一悟而徹悟妙道,這是未脫者脫,得以超證菩提。現在講普門品,正是四悉時節因緣到了之時,故曰爾時。
" 無盡意"是一位菩薩的名號。這位菩薩何故名為無盡意?因為他看到無窮盡的世界上的無窮盡的眾生,感受著無窮盡的苦惱,發願去度他,有了這樣無窮盡的心意, 所以稱為無盡意。這菩薩名,曾有四句偈雲:"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號為無盡意。"世界無量無邊,眾生亦無窮無盡,到一處有一處的世界,到一世界有一世界的眾生,這些無量無盡的眾生,受了情愛的迷惑,不能了卻生死,茫茫業海,輪迴無已。無盡意菩薩不忍見這許多無量無邊的眾生,受諸苦惱,於是說,必須度盡眾生,方證菩提,這正是佛法大乘的真面目, 是故號為無盡意。這位菩薩的發願,和觀世音菩薩相同,無盡即所觀的境,一境三諦即觀世音的世音,意即能觀覺的意,即一心三觀,即觀世音的觀,能所不二,境智一如,故云無盡意菩薩。
" 即從座起"等三句,是佛弟子向佛問法時的儀式。即從座起,是當時從他的本座起立。釋迦佛講經的時候,諸大菩薩、聲聞弟子等,都坐著聽法,這時無盡意菩薩, 因要發問,所以從座而起。"偏",單也。"袒",露也。單露右肩,表示恭敬至誠。印度僧人,袈裟黃色,但無鉤環,托缽聽經,都用以被身,裹其左右肩而不露。及問法時,則露出右肩,以表恭敬。合掌即合十指爪掌,兩手拼攏,表萬念俱消,一心不亂。"向",對也。對釋迦佛致問而合掌,亦以表誠敬。"而作是言",即作是言,即作如是說。吾人善惡, 皆由身口意三業所造。三業用得好,即是功德,反是即罪惡。此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是身業恭敬。合掌向佛,是意業恭敬。而作是言,是口業恭敬。三業恭敬以請法,皆為眾生故。"向佛"之佛,指釋迦牟尼佛。佛者覺也,覺而不迷謂之佛,迷而不覺謂之眾生。其實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不同者覺與迷罷了。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釋迦佛初為悉達太子,亦是凡夫。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大覺大悟,證了佛果。因為他能夠明白世間的一切萬法無不虛妄,大地眾生個個都是糊裡糊塗,不知不覺。這句話諸位一定生出疑問來。吾人飢思食,渴思飲,寒則思衣,夏則畏熱,這不明明是知覺,殊不知這種知覺,是妄知妄覺。試問我身從何而來?人人皆知父母所生,但在父母未生前,如何是你的本來面目,此為人人所不知。吾人生在世上,只知為兒女忙,為名利忙,但為什麼要到這娑婆世界上來,又是人人所不知的。一旦身死之後,又到何處去呢?更是人人所不知的。生不知其所自來,死不知其所欲去。這種醉生夢死,迷而不覺,所謂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世上走一遭。生同行屍走肉,死與草木同腐。吾人對於事事物物,無非為著一個"有"字。妻財子祿,種種無一不存著我見。其實人事如夢,一切幻境,無不皆空,猶如電影,一幕一慕的過去,映完之後,依然一塊白布。喻之吾人有生之後,都以為這個軀殼,為我所有,稍遇忤逆,必至爭而不讓,及氣絕而死,殮入棺中,葬在土裡,肉腐血流,白骨成灰,到這時候,早不容你作主了。所以說這軀殼,生為活屍,死為死屍,何嘗有真實的我?推廣而至於金、銀、財產、子孫、房屋,一切的一切,皆屬虛設,非我所有。試看將來劫火洞燃,乾坤俱壞,世界尚無,身復安有?世人迷而不覺,看不破,識不透,所以釀成諾大的爭鬥。須知四大皆空, 五蘊非有,身世家國,猶如把戲,又如魔術。時而君臣父子,時而來去有無,皆是臨時的扮相,一時的幻境。下台以後,了無一物。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是大徹大悟,明白生死去來的道理。了萬法唯心,從心所見,一切法皆依他起性,故無不幻妄。悟此心真常,不生不滅,如是謂之自覺。何謂覺他?我雖然自覺,但許多眾生還在茫茫苦海中, 不知不覺,我要設法普度,積極施救,因發同體大悲心,盡力去度他們,鹹令覺悟,返妄歸真。佛法是空而不空,所以要自覺而覺他,先覺覺後覺,自利而利他。天下為公,一切眾生皆與我無二無別,事事公開,都得同樣的利益,這就是菩薩平等不二的心腸。自覺是自利,無所住,無所有,真空法門,屬消極。覺他是利人,空而不空,故為妙有法門,而生其心,是積極的。何謂覺行圓滿?自覺是出世的,覺他是入世的,圓滿自覺覺他,即是中道義諦。五住究竟,二死永亡,自覺復去覺他,由消極而積極,即出世而入世。覺他必先自覺,會入世於出世,即積極為消極,自他同證中道,謂之覺行圓滿。羅漢自覺,菩薩覺他;覺行圓滿,乃佛之謂也。比諸居士林的設立,要人人得了生死,究竟成佛的利益。所謂自覺覺他,吾人耳能聞,目能見,知寒識熱,這是妄知妄覺,妄見妄聞。但本心良知,具有真見真聞, 真知真覺。妄如波,真如水,因知全水成波,全真作妄,故成眾生。如能萬緣放下,波澄浪息,全波即水,即妄歸真,便究竟成佛了。
" 世尊"下又是無盡意菩薩的問語。世尊二字,是無盡意菩薩對釋迦牟尼佛的稱呼。因為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世間六道凡夫,及出世的三乘聖眾,無不恭敬,為一切世出世間的尊敬故稱世尊。眾生本亦是佛,只因顛倒糊塗,自輕自賤,變成眾生。佛當初亦是凡夫,只因正見分明,自尊自重,己心靈明,返妄歸真,慈悲喜舍,而為佛了。能若是,我等亦就是佛了。佛有十種別號:(1)如來,(2)應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間解,(7)無上士, (8)調御丈夫,(9)天人師,(10)佛世尊。佛與世尊,十號之一。無盡意菩薩稱過世尊之後,說觀世音菩薩,以何種因緣,名觀世音。因是親因種子,緣是助緣,一切法皆從緣生。如人得生世間,是何因緣呢?大家一定知道,父母所生。須知父母是緣,業識投生是因。若無業識,但有父母緣,亦不能生。所謂有緣無因,單因不立,獨緣難生。有父母緣,有業識因,因緣湊合,而後生人。如種五穀,下種為因,水土為緣,因緣和合,載生萬物。又如木桌,始因心念一動,於是買木雇匠,心念是因,買木雇匠是緣。然則觀世音三字,亦必有其因緣。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蓋眾生在苦海茫茫中,受生死輪迴的苦報。眾生受苦,求救是因;菩薩能觀聲救苦,發出慈悲是緣;以此因緣湊合,感應道交,故號觀世音。世音即眾生世間受苦稱名的音聲,是因,菩薩即以靈智觀照,慈悲救苦的觀智,是緣,故名觀世音。然亦可慈悲觀智是因,眾生受苦是緣,故號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無盡意菩薩既有如上之發問,所以釋迦佛,就有這段的答文,這段文是總答,下面再別答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等。以上語下叫"告"。佛因無盡意菩薩的問,就回答告訴他,故曰"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三字,是釋迦呼無盡意的稱謂。善是好的意思,諸位男居士稱曰善男子,女居士,稱曰善女人。善有過去現在兩種,前生果報,是過去的,現時栽培,是現在的。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大家在此聽經,都是有善根的,應當趁這聞法的時機,去栽培這個善根才是。何謂男子?有大丈夫氣,爽直痛快,無有偏曲的心。女人們能驀直聽經,不曲不諉,雖女亦男,所以亦可以稱做善男子。善謂調柔,男謂質直,二者俱足,方稱善男子。
今釋何以要稱觀世音菩薩的原故。如有百千萬億的眾生,當他受苦惱的時候,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菩薩即時觀他的音聲,總得解脫。因為觀音菩薩,神通廣大,而眾生又是觀世音菩薩心中的眾生故。世界上受苦惱的眾生,無量數的,他們的身體,都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成。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名為五陰。 (一)色,就是我們身體的四大和五根、五塵。(二)受,就是五根領受前五塵種種苦樂的境界。此指受心所,亦可指前五識。(三)想,就是心念思想常常轉著好的壞的念頭。此指想心所,亦可指第六意識。(四)行,前念已過,後念續生,一念一念的賡續,生滅不斷,名行。此亦可指第七識。(五)識,就是了別那種好、那種壞。此指八識心王,亦可指第八識。我們最初受生,是業識,即第八識,名阿賴耶識。生時先來,死時後去,無量劫來,生生死死,未嘗稍停歇。吾人由此五蘊和合而生,故曰眾生。千萬曰憶,稱"百千萬億眾生",是說眾生多得無量無邊。中國有中國的百千萬億眾生,外國有外國的百千萬億眾生,四大部洲、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於畜生道的飛禽走獸、魚蝦龜鰲、餓鬼地獄等都各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的眾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眾生,謂之惡五陰眾生;天道人道和阿修羅道各種里的眾生,謂之善五陰眾生。所以上至天堂,下至地獄,皆有無量百千萬億有漏五蘊眾生。推而廣之,二乘的無漏五陰眾生,菩薩的二邊五陰眾生,亦各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的多哩!外體受縛叫苦,內心受迫叫惱。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眾生,天天受有無量的苦惱。地獄道里眾生,有講不盡說不完萬死萬生的苦惱。餓鬼道里眾生的苦惱,是百千萬年不聞漿水之名,食物如焦炭,見水如火焰。畜生道里的眾生,有大食小、強凌弱的無量苦惱,這是三惡道眾生受的苦惱。眾生眼光淺,心量小,所見的唯人畜的少分,天堂地獄,都未曾見。我們不要以為目中未曾見到,以為迷信。譬如英法德俄諸國,我人皆沒有去過,沒有見到,不能就說是沒有。又如哥倫布未發見新大陸以前,西班牙英吉利等國,亦不知有新大陸。而新大陸未嘗沒有,更非哥倫布發見時憑空而成的。足證眼目見不到的,以為沒有的話,便不能成立了。我人類有許多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經濟崩潰,農村破產,邪黨匪亂,水災旱荒,刀兵蝗蝻,哀鴻遍野,種種苦惱,觸目皆是。這些苦,彼有此無,或彼無此有,而不普遍。吾人苦惱,無量無邊,約人人共具的,有八苦:(一)生苦:當在娘肚皮里極其氣悶,被生髒熟髒所夾住,即是胎獄。娘吃熱東西,像在火山旁一樣,是火山湯鑊地獄。母吃冷東西,像在冰山旁一樣,是寒冰地獄。母彎下腰,像山壓下,是壓山地獄。母叉起手,如懸虛空,是倒懸地獄。將生產的時候,更好比從二山中,鑽軋出來,又是夾山地獄。既出胎獄落地,冷氣被體,如刀戳心,所以小兒初生下來,一定哭叫,就是這緣故。這些痛苦說也說不盡,不過我們記不清了,這是生苦。(二)老苦:老年景況,眼花耳聾,齒落髮白,氣喘血衰,吃不動,走不來,畏寒怕熱,腰酸背痛等,這是老苦。(三)病苦:吾人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調,便生百病。一旦四大失調,病苦即生。疫癘傳染,惡疾纏身,膿血污體,要睡睡不著,要吃吃不下,這是病苦。(四)死苦:這苦更甚,臨命終時,神志不清, 渾身疼痛,四肢疲軟,百苦交煎,如黃牛剝皮,利刃解體。而且這樣放不下,那樣丟不落,真是非筆墨言語所能形容,這是死苦。這四種苦,無論貧富貴賤,智愚賢否,都不能免的。雖孝子賢孫,具有希世珍寶,都不能替代分毫。生苦不記得,死苦不曉得,而老病二苦,人人都感覺到的。(五)愛別離苦:雖父母兄弟,夫妻子女,田地房屋等,一切為心所愛,為我所親,偏為謀衣食等不能朝夕團敘。或以壽數終了,撒手而去,或因刀兵水火諸災難,只得東分西散,各走各的路,不能相顧,這叫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我們大家自無始以來,怨家對頭,不知多少,不要會面,而偏偏遇到,碰在一處,生出許多煩惱,這叫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就是要東不得東,要西不得西,求利不得,求衣不得,求食不得,求子女不得子女,求富壽不得富壽,此求不得苦,甚多甚多。(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前已說過,陰者覆蓋為義,這五蘊遮蓋了本來面目,使人迷惑顛倒,迷境逐塵,而起貪瞋痴三毒,造作種種罪惡,有如乾柴被火,必喪其體。凡此種種苦惱,固不僅人類有,即上至四天忉利等六欲諸天,也要遭劫,受五衰相現的苦。五衰,即(1)頭上花萎,(2)衣裳垢膩,(3)腋下出汗,(4)身體臭穢,(5)不樂本座。色界天人,亦受水火風三災的苦。所以我人不要生人天享福報,福盡還要墮落;應念佛生西,才可免苦。
" 諸"者,多也。說諸苦惱,正顯吾人自少至老,不知受了多少苦惱。一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是約別業,如生病等。或是多人受一苦,或是多人受多苦,是約共業,如同遭兵災、饑饉災等。今說百千萬億無量眾生,受諸苦惱,即多苦眾生受別業共業的無量痛苦。吾人少時,受家庭束縛,是家庭獄苦。長大了因為名疆利鎖, 叫名利獄。尤其是妻子纏累,此苦甚於世間的牢獄。世間牢獄還有釋放的時間,而這妻子牢獄,永無解脫的一天。除非不娶妻生子,或是妻亡子立,才可脫免這苦。吾人既有種種苦,不但不認為苦,反將苦作樂。如一般苦力,辛勞終日,把血汗換來的金錢,作吃酒賭博用去,這叫辛苦尋錢快樂用,不將金錢作供養三寶放生賑濟的用。然而吃酒容易醉,生事惹非。賭一負千金,白白化去,真是苦惱子。痛定思痛,能不悽然?!上來所說,約百千萬億六道有漏眾生來說。其苦惱最要言之,同居土六道有漏五陰眾生,有分段生死苦,見思煩惱苦。聲聞緣覺二乘,已了分段生死,是無漏五陰眾生。但他們一味消極,不肯度生,所以雖是無漏眾生,而飲三昧酒,墮無為坑。在方便土中,仍受方便變易生死苦,塵沙煩惱苦。菩薩是二邊五陰眾生,一邊度人,又一邊自修,不能圓融,而受實報土中,微細變易生死的苦,根本無明煩惱苦。夫三乘的生死,是念念生滅,因遷果易,微細流注。所以他們的生死,是心念生滅,以為生死。方便土實報土的三乘眾生,亦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所以百千萬億的範圍至廣,菩薩羅漢,都包括在內。觀世音菩薩無苦不救,無生不度,即羅漢菩薩的苦,亦去救度他。所以菩薩與羅漢等,亦要念觀世音, 無不蒙其廣大靈感。觀世音救九界眾生的苦,救九界眾生的難,故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呀!從前浙江上虞,有米商奉觀音甚虔,家中僅有夫妻二人。某夜,米商夢觀音菩薩來相告說,汝有大難,故來相救。因說四句偈,囑他切須牢記。偈雲:"逢橋莫停舟,遇油即抹頭,斗谷三升米,蒼蠅捧筆頭。"醒來還是明明白白記得,很以為怪,因牢記不忘。第二天,僱船起行,中途風雨交作,船夫欲停船在大橋之下,暫避風雨,米商頓然想起夢中的事,說"逢橋莫停舟",因力促船夫開船,船才過橋,那橋就折斷,坍壓下來。米商因感觀世音的靈驗,自後誦念益勤,禮拜愈恭。又一天,正在禮拜跪還未起的時候,忽然佛堂中懸掛的琉璃燈落下,遍地是油。米商因首句已應驗,此時恰又遇油,和第二句正相同,即將手抹地上的油,塗在頭上。午夜睡醒,忽覺有血腥氣味,燭火視之,原來他的妻已被殺死。星夜奔告岳家,岳父詢其故,米商沒話回答。因米商平素信佛,妻子不然,疑他們夫妻倆感情失常,出此謀殺的下策,岳父於是狀訴縣官。庭訊米商,不像殺人,而且察米商的口供,財物又沒有少,並無偷劫等事,而門窗又無洞穴的情形,兇手自非盜可知。又問其平日與鄰里和睦否,回答說與鄰里和睦,並無怨家對頭。既非盜非怨,且在午夜,必是米商自己殺死無疑。縣官就提筆下判,忽然來了一大群的蒼蠅,麋集筆端。縣官很以為奇。米商觀了這種情景,正合著觀世音菩薩於夢中所說的第四句。因即無問自說:奇怪奇怪,蒼蠅捧筆頭,真箇應驗了!縣官聽他這樣的自語,就問他來原。米商將夢中事,和所應驗的事,一一具告。縣官和衙門裡的慕僚商量,說這四句話。第一第二第四句已經見了,只要研究第三句"斗谷三升米"的意思好了。研究多時,悟到一斗谷得三升米,餘七升必定是糠,兇犯非康七即七康。即派吏密探,果有康七其人,拘案一鞫而服。先是康七與米商妻有染,是夜潛伏其房, 欲殺米商。因暗中摸了一個油頭,以為是商妻,即舍有油的去殺死無油的頭的人,豈知竟殺錯了。縣官於是將康七正法,把米商釋回。縣官因此感覺觀世音的靈驗, 也深信佛法了。米商從此感覺人生的痛苦,亦出家做和尚,終成道果。這個米商,得到這種感應,解除災難。因為他平時能一心稱名,到急難關頭,吾人自性中的觀世音,即來垂救觀世音心中的眾生,而得解脫。若平時並不常常念,到大難臨頭時,心已急懼惶怖,神志不清,即難想起而念。所以我們念觀音,應視同垂死的景況,如入水火里的呼救一樣,都攝六根,一心湛然,心念口稱,口稱得分分明明,耳聽得清清楚楚,意念得了了歷歷,心口相應,這是持名人最要的秘訣。否則心猿意馬,就很難得到大益處的啊!
一心持名,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吾人沒有聽過經以前,是不懂佛法的真義。但是單稱念名號,驀直念去,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叫事一心。念時能了知心為能念的心, 觀音是所念的名號,離開能念的心,別無所念的名,離開所念的名,別無能念的心,能所不二,融會一如,叫理一心。因觀世音菩薩,神通廣大,威德無比,我只有將身心皈依於他,無分別思量的去念,老實念去,念到一心不亂時,只有一句聖號。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行不知止,坐不知坐,無妄念分別,打成一片,故曰一心稱名。
" 即時",正稱名之際,即蒙感應之時,不落前後,如無線電的播音,其音一播,此發彼收,無論遠近,無或先後,感應同時,故曰即時。人的手足,如被捆縛,不得自由,叫不解脫。一旦解開,還復自由,叫解脫。人受苦惱纏繞,猶如束縛。此種束縛,是人人自作,如春蠶作繭,秋蛾撲火,至死不悟。你能一心稱名,不起妄想雜念,忘能所,泯身見,煩惱自消滅,而痛苦也即解脫了。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此段是別答救七難。七難是水、火、黑風、刀杖、羅剎、枷械、怨賊等七種。世間災難很多,不外這七種。倘遇到這七種災難,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得解脫,是口業感動的機。求男女而恭敬禮拜,是身業感動的機。下面除三毒,是意業感動的機。先講第一火難:吾人的正報,和房屋物件等的依報,倘不小心,每每被火所燒。所謂一點之火,可以燎原。火,有鬼火、羅剎火、霹靂火、樹木火等等。遇了這種火起的時候,只要一心稱名,就可解脫。有善根者能臨時不迷,但業重的人,臨時煩惱,心忙意亂,不肯稱念,就難免火災。持者,受持,念也。持有事持、理持。無論明理與否,只要知道觀世音菩薩,確能救苦,相信不疑,不管三七二十一,驀直念去,老實持念,即得感應,是叫事持。倘持念時,能了知觀音聖號是所念的名,我心是能念的心,知我能念的心,即所念的名,離心別無所念的名,離名別無能念的心,所以念觀世音,即念自性,所外無能,能外無所,唯是一心,是叫理持。事不離理,理因事顯,無論事持理持,總要老實念,才可感應道交。如能老實一心持念,設入大火之中,受諸火難,火不能燒,不被火害,全由觀音威德神通之力故。因為觀音多劫修持,故有三十二應、十四無畏。有威可畏,有德可尊,倘人剛強難化,就顯出威來,使他畏懼,是折服法門,表威。倘是老實守分的人,就以德來感化加被他,是攝受法門,表慈。觀世音既具威德,又有神通變化無上妙力,故能令持名的免火難。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有求必應,無感不通。古今來蒙觀音的靈感很多,如姚秦時,有法智和尚。一天,到外面去,經過曠野蘆葦之中,恰巧有人來燒草,放野火,正遇風狂,火焰瀰漫。法智無處可逃,即將身心放下,盤膝而坐,至誠恭敬,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俄而火燒逼近,覺身發熱,因而暈去。許久醒來,看見離三尺外的蘆葦,均已燒去,化成灰燼。而三尺內的,則未秧及,因免火死,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威德神通大力所使然。如不稱名,定被燒死了。念時要一心,外忘世界六塵,內忘生命頭臚,能所雙忘,則自心中的觀音,自然現前,獲得救難。楞嚴所謂"知見旋復,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是也。眼根屬於心,心屬火,因自心中有火,所以外面受果報的火。今一心稱觀音,收拾自心中的火,使他息滅,則外面果報火,也自然不生了。火有三種:(一)果報火:通於初禪天。現前世人,依報正報的被火燒,即由宿業所感的果報火。又大三災到時,第一次大劫是火災。所謂劫火洞燃,乾坤俱壞,天地日月世界山河,無不被燒。初劫火到時,太陽變做七個,一個太陽熱度尚厲害,何況七個太陽同時而出,可想而知。彼時大地,儘是火場,六欲天亦被燒,至初禪天為止。初禪天為何被燒呢?因此天的人,有覺和觀的心,此心屬火,所以被燒的。(二)惡業火:通三界。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上自天堂,下至地獄,皆被三界有漏惡業的火所燒。不過吾人迷昧,沒有看到,一天到晚,都在有漏業火場中討生活。所謂五濁的火,八苦的火。五濁是命濁、劫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俱是惡業火。(三)煩惱火:通九法界。無明火,是瞋火。瞋火一動,能燒盡功德林。瞋心,就是煩惱火。瞋火一發,于慧命有損。貪色慾,是慾火。色慾的大火發起,如人觸電,必定焦壞。要言之,凡夫有見思煩惱火,羅漢有塵沙煩惱火,菩薩有無明煩惱火。佛性真空火性,火性真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此火不但不傷害人,更可以作佛事,度眾生。現在講稱念觀音名號,不唯除果報火,且能除惡業火和煩惱火,是即菩薩威神之力故。從前有竺長舒,一天鄰屋火起,他屋在下風,危險異常。他無辦法,遂一心稱念觀音名號,四周房屋盡焚,唯竺屋獨存。人皆奇怪。有數惡少年,故意在夜間,再持火去燒,無論怎樣,都燒不著,這就是老實念觀音的感應道交。還有一王姓,崑山人。他一心要朝普陀,禮拜觀世音,先吃三年長齋,期滿動身,船將解纜,忽鄰家火起,家人急來報告,教他趕速回去。他答雲:我吃了三年長齋,是一心去南海,朝拜觀世音。房屋若燒去,聽之而已,我是不回去的。他遂一心稱名。朝畢,回來時,見左右前後四鄰的屋皆燒毀,只他的房屋巍巍獨存。可見觀音的感應,真不可思議啊!念觀世音不但能免果報火、惡業火、煩惱火, 而且念到真諦,一心不亂,能息見思煩惱火,證自性真空觀世音,出同居三界的火宅。念到俗諦一心不亂,能息塵沙煩惱火,證妙有觀世音,出方便三界的火宅。念到中道理一心不亂,能息根本無明煩惱火,見中道觀世音,出實報三界的火宅,便成佛了。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此是第二救水難的苦。倘若有百千萬億眾生,被大水所淹,或江湖泛濫,城池沉陷,百姓物件,皆被漂沒,或者過海,落水漂流,種種水災等難,正當危險的時候,稱觀音名號,即得到淺處。水漂是惡業,稱名是善業,以此善惡二業,而一心稱名解脫,是感;即得淺處,逢凶化吉,不致溺死,是應。水是何物呢?耳根通於腎,腎屬於水,自心中有水,故外感水災。於被水時,稱念觀音,將耳根返聞,降伏心水,則心外的水難,亦免除了。楞嚴所謂"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者此也。如是則知煩惱水,惡業水,亦根本無立足地了。然而念時必要一心恭敬,如不一心恭敬,至誠懇切,恐難得靈感。所謂口念觀音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昔有劉氏子非常信仰觀音,發心朝普陀,船行至蓮華洋當中,親見海上三朵蓮華,大如車輪,一朵上立善財,一朵上立龍女,而另外一朵大蓮華是觀世音。非常清淨莊嚴,妙相盛德。這因劉氏子一心而現,他就對觀音恭敬禮拜。忽然狂風大作,將船翻沉,餘人均溺死。唯劉氏子覺得眼前通紅,似有一人,帶他走去,走到一處,即停下,開目一見,原是自家門口。普陀山距劉家,有二千多里途程,今只一時即到。母親開門,入門後即述經過。母子二人,大嘆菩薩威神之力的加被。又有一家,辦喜事,討新婦,熱鬧非常。水災忽然暴發,大水衝來,許多親友,都被淹沒。即全村莊,亦都沉沒。桑田霎時變成滄海,死人千萬計。而這新婦,安坐椅上,不沉不翻,隨流漂行,幸而遇救。大家以為奇怪,問她何以不被水淹死?她回答說:"我母信觀音,我見水來時,安坐椅上,閉目一心稱名,故蒙救的。"所以佛法是不可思議的,不是迷信的呀!目下的世界,是世亂人非的時代,是五濁惡世, 災難頻仍。況且世界大戰,又在醞釀著預備要開始,一旦爆發,則茫茫大地,無一片乾淨土,無處可逃。唯有趕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一心稱名,才得解脫。世界的所以作亂,雖由一二人為俑,其實是吾人同業所感召。近年來,各處都有水災,南通獨免,是亦因本處人心向善的原故啊!果報水災,不僅人間,在第二大水災劫到時,大地無不是水。六欲、初禪皆水,乃至瀰漫了二禪天。因二禪天人,有歡喜心,是心一動,即是水災的因。惡業水通三界,欲界苦苦,色界壞苦,無色界行苦,故曰茫茫苦海。煩惱水通於九法界。貪慾亦是水,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波",世人迷昧,朝前行去,是苦海茫茫。若能回頭,一心稱名,所謂回頭即是彼岸。煩惱水通九界,所以九界眾生,都在煩惱苦海中。唯佛見此水火,實是真火、真水,一一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皆如來藏性,無非是妙法。比如富翁的兒子, 是個瞎子。家中金銀元寶遍地,行走時觸足絆腳,心必生厭,惡此元寶為行走的障礙物。猶之吾人迷性,則水火為災,反生煩惱。倘彼眼放明之後,則此滿地的元寶,可以受用。猶之吾人的心,因持念觀音,而得光明朗耀。所以水火,無不皆是妙法,且即此可以教化眾生,作種種佛事了。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