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華嚴經經首 第十六卷  


華嚴經經首第十六卷

海雲繼夢和上

今天我們再看經文,第六頁第二行,「身遍十方,而無來往,智入諸相,了法空寂」,我們再看這一句。

前面提到「悉能容受一切世界」,就是一一毛端中,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各現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這個部分呢,我們跟各位談過了,這個也是我們叫做巨觀的佛法它所特有的一種特色。

巨觀佛法跟微觀佛法有明顯的差別:微觀的佛法就好像個體經濟理論一樣,它講的就是廠商理論,供需曲線來確定工廠的經營政策,這是個別的;巨觀的佛法,它就好像總體經濟學一樣,它在研究財政的政策、政府支出,或者是貨幣政策,在研究怎麼樣調整利率、匯率、重貼現利率,它為的是整體國家的經濟利益,差別在這個地方。這裡面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政策、策略的問題。巨觀的佛法它有,它有的是教化眾生的政策,教化眾生的策略;那麼在個體的經濟裡頭,它只有個別的這種策略,那你就要了解到你個人的個性,你個人的專長和缺點,你自己有,那你不用人家教,這是很簡單的事,可是整體的所有的眾生,是不是每個人都了解呢,那就不一定了。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認為他人格性是最健康的。你知道嗎,我告訴你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當你認為你的人格性沒問題的話,那就是問題。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他會常常檢討自己,我哪裡出錯?我哪裡不對?對不對?吾日三省吾身,我常常反省、檢討自己,哪裡不對,檢討自己,改進自己。身心不健康的人,他認為自己是健康的,都是別人不對,都是別人錯,這是關鍵,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當你不具備這個條件的時候,你是沒辦法的。但是個體的這微觀的佛法裡,它沒有辦法提這個部分;巨觀的佛法就是看到這個地方,因此它才有「教化調伏一切眾生」。他在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的時候,首先就訂立制度來調整,普遍性的調整,提升眾生生命質量的水平,怎麼樣讓大家到達修行開始線。

你自己要是會反省和檢討的話,你遲早會走到修行開始的這一個起始點上。你自己要是一直以為,用想當然爾、一廂情願、自己想的——我想我一開始修就可以怎樣,所以一開始修就倒頭栽。為什麼?因為他弄錯了,他完全用他自己想的。這樣的話,你修行有困難,而且有嚴重的障礙,嚴重的障礙。那個壁壘啊,你是無法翻越的。

大乘的菩薩他了解這一點,眾生你跟他講沒用,因為他就是會自以為是,通通是別人不對,你再教他,他還是說你不對。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他要擬定一些制度。他擬定製度的這個時候啊,就是慈悲,他要把他的經驗來教化、傳承給眾生,眾生能不能接受,這個就是智慧。你假如連這麼一點能力,接受人家教化的能力都沒有的話,那根本沒用了,你根本沒用,你沒有辦法學佛,你怎麼學啊,人家講,你不聽啊,你還學什麼,你只有在社會上去衝撞,因為你自己想的。可是這些人你會發現,他在社會上他有嚴重的挫折感,他才會要想到要改變自己,要改變他自己是對的,是好的,但是你必須接受人家的指導,你不接受人家的指導,你自己來,那你還是一樣,你會跟在社會上一樣,所有的遭遇會再出現,這個是你要留意的。所以人家在講,你有沒有在聽,還是他一講,你就說「喔,對,我就是這樣,我就是這樣。」那你就完了,你就不是這樣,你要好好地去檢討、去反省。

那麼歷來——現在是工業時代不講了,以前在農業時代的時候,那種文盲時代,那種封閉的時代裡,那麼祖師們他們創造哪些制度來幫助大家呢?你要知道,他所幫助的那一套制度在古代和現代是不一樣的,你現在必須要改變,但不否認他們那個時代那些方法的正確性,因為那些方法都是當時所擬定的政策,是針對農業時代,文盲的廣大民眾,以及封閉時代的需要。

現在已經不一樣,現在是個開放的時代,大家都受高等教育,你再用他那個方法,你就沒有用了,沒有用。所以你會發現現代人誦經,會比速度,《地藏經》三十五分鐘就可以誦完了,很快。你可以保證,他絕對是三句經,他說「不,我是一字一字念下去」,絕對是一字一字念下去,嘴巴是一字一字念下去,腦袋裡只有三句,從「如是我聞」就不見了,一片空白,然後到「信受奉行」結束了,就三句,就只有三句而已。為什麼?因為你識字,你能趕速度,古代人不識字,他趕不來,他一定要看著那個字形啊,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似懂非懂的情況,他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他慢慢這樣念過去。現在你認識字了,所以你會快,古代人不認識字啊,他很慢。所以你能不能想把你現在的心調過來和古代人的心一樣,你先想想看,能不能?你要能調到跟古代人的心一樣,這個經文拿起來,就是慢慢讀,慢慢讀,你有沒有這種閒情逸緻?沒有啊,一看剩下半個鐘頭,我趕快一點就可以把它誦完。《華嚴三品》那樣一本,三十五分鐘,夠了。然後還沒坐好就開始誦了,有半熟半不熟這樣子很快,都是三句經,都是三句,你熟了就變成這樣,這樣的話就不對了。

那麼你現在已經發心,成為大乘的菩薩,普賢乘的普賢行者,那你自己要先調自己。有沒有過?誦經的時候,熙怡自在,怡然自得,一面讀啊,一面搖個扇子,有沒有?你不來這一套啊,你說這樣不恭敬,可是像騎馬一樣地衝過去,這樣恭敬嗎?這不恭敬,為什麼?因為你心裡一點都沒有留下來,一滴都沒有留下來,那怎麼叫恭敬呢?所以我勸各位,你最好是慢慢念,慢慢念。

經本發給你是方便,你最好是用這一種,我們這個大本的,這個字寫得很好,不是我寫的,這是王教授寫的,印的很好給你,你都不會用。你每天打開,每一次,這個經文你讀的時候,就這樣慢慢以欣賞的立場——欣賞,你仔細地這樣看過去,仔細,慢一點,以同樣的時間,你縮為三分之一的量。《淨行品》,我這樣誦完,四十分鐘,或者一個鐘頭,不要緊,你不要《淨行品》誦完一定要十五分鐘,你趕得那麼快幹嘛,這個又不是工廠在趕生產量,說按件計酬,不是,你打開,慢慢的一句一句念過去,你將會在每一句每一段,甚至於每一頁當中,發現很多的寶藏。

印這個就是給你用的,你為什麼不會用,對不對?好,我們都放在那裡,你一看,知道《華嚴三品》,卻說:「這個『品』怎麼寫錯了,一個口在上面,兩個口在下面,你怎麼兩個口在上面,一個口在上面?」不會欣賞,你要懂得欣賞,經文以欣賞的立場進去,你會改變你的生命,尤其《華嚴經》的經文,文辭那麼華美,你感受得到嗎?你在讀誦的時候,你的心境會被它轉化,你才會發現讀華嚴多富貴!

我希望各位一人一套帶回去,在家裡,早上一本,下午一本,剛好,早上一本,早課嘛,下午一本,晚課,看你是怎麼樣用功的。讀誦完畢一品,那你就十六洪名,歌詠讚嘆,唱個一百零八遍,可以嗎?慢慢唱,不要又趕速度了,這個給大家,這個時代,一拿到手上,大家就拚命的往前衝,不要趕。修行就是陶冶嘛,養成自己心性的一種穩定的習慣,然後把經文的那種感染力啊,把它攝受進來,這就是制度啊,你要怎麼樣去進行?我也希望我們這裡啊,大殿裡誦經也不用趕,大家在早課、晚課都來參加,都養成不趕的習慣。

像你剛才拜懺,不是拜得有夠慢嗎,我看有人拜下去都忘記起來,為什麼?慢,可以陶冶,拜下去,不是拜下去就等著「鏘!」才起來,不是等,拜下去,你就放下,放下,肩膀有沒有放下,臀部有沒有放下,有沒有壓下來?全部都放下,你全身的肌肉就像沒有神經一樣全部都癱下去,能不能放下?要那麼慢,你就慢慢放下嘛。你說我肚子太大了,壓不下去,肚子壓下去,頭就翹起來。慢慢地去訓練,把自己那僵硬的身材給柔軟化,我想比胖瘦更重要。柔軟你就要慢來,慢慢來,透過這種韻律陶冶自己,調養自己,這就是修行啊。你不要以為說,我們現在在拜願,哎呀,早知道不要那麼早來,來了進去拜,才剛吃飽,不進去拜,在外面又不知道幹什麼。就是要你們每一個人來,都先消消業障,大家來參加,講課之前,早到的人有福報,多拜幾拜,晚到的人,沒福報,你拜不到,對不對?即使要消業障,你也消不到,這是什麼?這就是制度,這個就是政策,訂定政策來教化調服大眾的心性,關鍵是在這裡!

那在微觀的佛教里就沒有了,它主要是講你要怎麼做,你自己(要怎麼做)。你必須要懂得,每個人之間是不一樣的,法的那一串是一致的,中軸線是不變的,可是每一個人的性格是不同的,那你要去調整。大乘佛法也就是巨觀的佛法裡,它是要幫助眾生,它先做調整眾生的部分,所以你在大乘裡頭,會有很多地方在修行,在小乘裡頭你找不到,因為那是出家人的權利,就變成這種文化的氛圍會出來。所以各位在這裡要了解到,巨觀的佛法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你要懂得運用,假如你還是一直以意識形態照著過去的方法,這樣來運作的話,你是不能成就的。

我們要的是你現在的心境,能不能調到古人的心境去,你去看這一點,古人在不認識字的前提之下,要誦經,他要怎麼誦?你現在認識字了,那你的心境能不能調到和他一樣,你用這種方法來,那你就會跟古人一樣,你又回到正法的時代了,你在修行上啊,會自得其樂,安然適泰。要不然呢,你會覺得,啊,我怎麼業這麼重,誦那麼多都無效。不是無效,是很好笑,你每次誦呢,地藏王菩薩就在那邊就笑到彎腰,哪有這種人呢?就像大家,每次上遊覽車就睡,下遊覽車就尿尿,尿完了就又上車,上車又再睡,這叫觀光,這個叫旅行?天天都這樣趕,那有用嗎?沒有用,照了很多相片回來一看,這個好像在哪裡,好像看過了,你心根本都不在,你誦經要是跟這種觀光旅行一樣啊,根本就沒用,根本就沒用。

所以先跟各位談的是,大乘的基礎里它有這種教化的力量和教化的方法、教化的政策,也因為有這樣的政策,它能夠普及,這個普及的力量就是功德,它在協助眾生。各位你也都在進行這種功德,你要知道,為你未來的法身、為你未來的慧命成就而努力,這是一份榮耀!除了自修以外,你更可以廣植福德因緣,那善根福德因緣你就都能具足!所以我們一向都是以一種歡喜心,喜悅的心情,那種榮耀的心態,來投入,來參與。那你就要用心,善用其心地去把這件事給完成,這個才是重點。不是我被點到了,有夠衰,又叫到我,那你就修不到功德,你會越修越苦瓜。不是,你以一個榮耀的心態,喜悅的心境,來參與,那一定會有很好的這種善根福德因緣。你既然在巨觀的佛法中要來修行的話,那麼這個部分呢,你就應該這樣發願。

因為有這樣的情況,你要記得,你參與政策,參與這種方法的推動,而政策可以饒益十方眾生,可以饒益盡未來際的所有眾生,那就這裡講的「身遍十方」,對不對?自己有沒有去呢?不一定去,「而無來往」,你制度下去,政策下去啊,它自然就推動出去,就是指這個部分。這個身就是法身,他遍十方,其實也是盧舍那佛的報身,圓滿報身,所以他遍十方,而自己應化身實無來往,對不對,你注意看看。

「智入諸相,了法空寂」,智啊,是智慧,智慧是本體;相啊,是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以智為引導的話,那你當然知道法法皆空,這就很清楚了。那麼在這種狀況中你會發現,菩薩為什麼不執著,菩薩為什麼會平等平等饒益眾生呢?因為他用制度推下去,他就一定平等嘛,對不對?那差別在眾生的根器啊,菩薩是不分別的,所以他平等平等,對吧?他為什麼窮盡?因為政策下去誰都可以用啊,所以他能窮盡。這就是大乘,巨觀佛法的特殊性,所以他明白到一切相皆是虛妄,眾生,誰的根器好,誰的根器不好,不是從表相上看的,這完全不一樣的。可是人呢,容易執著,都自以為是,那你就痲煩了。

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說,你從微觀佛法的立場來講,那你必須莊敬自強,你必須自己努力,做給人家看。做給人家看,不是愛現、愛表達,不是,你自己有辦法做出來,做出什麼?實力來!你要做給人家看,譬如今天晚上,師父講完,我做給人家看,那你就拜佛拜到明天早上,對不對,這個才叫做啊,不是一直講給人家聽我多厲害,沒有用。從今天開始,每天晚上叩完鍾,大家都去睡覺,那我就開始拜,拜到明天早上,大家都起來叩鐘,那我就接著做下去。厲害吧,你就做給人家看嘛。我就做給人家看,你們去做早課,我去睡回籠覺,那就不是了,要拿出你的實力來。這是從微觀的立場——自修去達到成就的目標。

從巨觀的立場,那就真的是培養善根福德因緣,是在幫助眾生的時候自己在成長。你要知道,幫助眾生的時候,自己在成長,那個成長就是法身。法身不是自己捏一捏——用紙粘土捏一個叫法身,不是那個。法身你要體會它,是從你在幫助眾生的時候,你自己有所感受的那個覺受,那個就是你法身在成長的時候。假如你在幫助眾生的時候,一直在苦悶中,那叫業力,那就是你的業了;你必須有所覺受,那覺受一定來自喜悅,不會來自苦,你留意喔。你有沒有在幫助眾生,協助眾生,你自己看看。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維那我們是開放的,香燈也開放,引禮也開放,在家眾都可以來學。就是說一個功課做下來,你就要想啊,因為我的參與,那麼大眾有沒有更喜悅,你這樣去想就好了。大眾有沒有喜悅,有兩個地方可以看,譬如我當維那,大家是不是唱的很高興,或者只有我一個人唱。只有你一個人唱,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大眾沒學到,對不對?你要怎麼唱,大眾可以合音,可以一起唱。有的人是很高音,唱得他很高興,大家通通倒嗓子了,因為你唱就好,別人都不要唱了。你要留意到,你的聲音能夠引起大家來參與,不是我一唱,人家通通……不是孟姜女哭倒長城。你起音,大家會很喜歡唱,你去學這個,你的法身一定成長嘛,你去留意看看。我執法器,我這法器要執得大家很喜歡。給你一用法器,大家都聽你敲,看你在那邊表演就好了,那就不對了。你怎麼做到令大眾歡喜,那從眾生的反應你就看到了,這是現場的情況。那麼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我早課、午課、晚課,都這樣做,越做人越少,這一定是弄錯嘛!你在做,你會發現,怎麼人那麼多,人山人海擠不進來,那就是你成功了。因為你在帶領的時候,他們一再一個加一個,一個加一個,一直加,「這裡我喜歡,我喜歡」,大家來,那就對了。那你看看你在修行嗎?每一件事,不是說要做什麼,你在做這件事……

在大寮的也是一樣,我煮飯大家有沒有很喜歡,我們一用功煮飯呢,大家都吵起來了,「你們人來那麼多,我們煮的不夠大家吃」。要不然你要怎麼樣嘛,你煮飯還怕人家吃啊,來吃的人越多就表示你成功嘛。結果我們這裡不是,人一來多了就嫌囉嗦,要煮那麼多飯,累死了,這個叫造業。你在大寮,歡迎大家吃,俗語講的「開餐廳的還怕人家吃」,對不對?人家要吃,不是很好嗎?那你在五觀堂負責,那當然是人家來的越多越好,一看,怎麼一堆人來,馬上問,吃飽了沒,還沒,大寮!再開一個爐灶,這個飯煮來不及,自己用手炒,就硬炒也要炒到熟,夠人家吃。你有沒有這種精神?沒有啦,那不行。這個使你在這個地方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那一個喜悅啊,就是令你法身成長的地方。

修行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做大寮也做不好,做大殿也做不好,什麼都做不好,人家一問,都是別人錯,只有你對,那你法身絕對不會兌現,你只有業識身。留意喔,從這個地方去看,這個都是生活中可以處理的很好的,你在家裡也是一樣。這個從我們華嚴的行法中來講,這個叫法供養。你在做任何一件事,尤其出家眾,都在供養啊,我執法器也在供養啊,那怎麼供養呢,我有沒有「不捨菩薩業供養」,我有沒有「勤修善根供養」,我有沒有「如說修行供養」,我有沒有「教化眾生供養」,對不對?我有沒有「不離菩提心供養」,就在這個地方。我為了使大家弄好,我要修得很痛苦,練習練得很辛苦,人家在睡覺我在練習,這「代眾生苦供養」,對不對?我為了使大家很高興來參加,我要準備很多東西啊,那就是「代眾生苦供養」。你為什麼不修啊?我只聽到說「我很累」,你知道嗎,很累又怎麼樣,累到死喔,累到死再講嘛,代眾生死有什麼不行?真修行啊,不怕!可是呢,你現在不是在修行,是在計較,沒有用,這個都是法供養啊,法供養。

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以修行人的立場來看,你真的是用心把制度、把組織給架構起來,那就是「身遍十方」,你就有辦法「智入諸相」。你不一定要為自己怎樣,只是這樣去做,很自在,這個叫「了法空寂」。這不是講投資報酬率,我投資多少,我收入多少,我這麼辛苦,你們都沒看到。看到叫報酬,這麼辛苦叫投資,是嗎?這樣的話就不對,所以在修行中我們看到。這是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鹹睹」,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這些佛他們的這個「神變」。這個「神變」呢,當然一般講是神通變化,「神」是指智慧的運用,「變」是定力的運用,這傳統這樣講,那麼這種講法不太好用,現在對你來講不太好用。

我們從昨天跟各位談的這種行法中,我再講一遍,給各位去感受一下。昨天我講了,我想大家都沒有整理這個重點、這個綱要。我們跟各位講,這個叫普賢乘,華嚴不叫華嚴乘,叫普賢乘,或者叫一佛乘。普賢乘它稱為不共別圓,這個不共別,跟法華的共同圓不一樣。共同圓是會三歸一,你記得這一個,會三歸一,就是大中小三乘,會到它這邊來。那麼,大乘也好,中乘也好,小乘也好,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都是在這娑婆成就的,這個娑婆成就的叫可思議解脫境界。它把這個三乘匯通過來,在法華的圓教裡頭完成,所以叫做共同圓,你把這個弄清楚。這個事實上,我們可以這樣講,在這個大地上,雖然有大中小三乘不同,但是法華天台宗把它圓融起來,叫做會三歸一,事實上它還是完全用大腦,可思可議的修行方法得到解脫,只是這一個大腦所得到的解脫,有大、有中、有小,但是在法華裡頭,全部可以融通,全部可以接納。差別在這裡啊,這是一個重點,你先把這個可思議解脫境界弄清楚。當我們這樣講,你會覺得說我們都把人家給貶低了,不是貶了,這是說明狀況。

普賢乘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它跟三乘完全無關,完全無關。所以基本上來講,法華行法叫做聖解脫道,是聖解脫道,或者叫做聖解脫次第道。這個我們在前面跟各位講過,它是佛陀最大的遺產,因為它告訴我們佛法與其它的修行法截然不同的地方,所以是佛陀給人類最大的遺產,其它宗教做不到的,佛教在這裡做得到。這是天台宗所代表的這個系列。法華是這樣,華嚴不這樣,這個就痲煩了。華嚴到底怎麼樣呢?華嚴我們用另外一個名詞,叫做普賢圓融道,或者叫圓融道,它不是聖解脫次第道,不一樣,它是圓融道,它不用大腦在大地上成就,你留意到這一點——不用大腦在大地上成就。

法華以前,法華是圓教沒有錯,但是它共同圓,它會三歸一到它這裡來,它是這樣的情況。這兩個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華嚴在講的這個「不用大腦在大地上成就,不用大腦在大地上解脫」,它是怎麼來的,這就牽涉到我們跟各位講的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它叫不共別圓。不共相對於共,別相對於同,所以法華是叫做共同圓教,我們是不共別圓——一乘不共別圓的圓教,跟法華一乘共同圓的圓教不一樣!

不一樣在哪裡?我們昨天講了,我再進一遍,講這個是要給你對照的。你要真發菩提心,這是一個關鍵!這真發菩提心就好像交流道,你真發菩提心你就上了交流道;你不發菩提心,不是真發菩提心,你沒有上交流道。你說我發了,怎麼沒上去,那你叫團團轉,你看到交流道都是這樣子繞圈子轉,那你自己也在操場這樣繞圈子,你在操場轉不叫上交流道,不算。交流道要怎麼上,真發菩提心要怎麼樣?

發菩提心有兩個前提,叫做有理有事,理,對三寶具足信根,以普賢菩薩為本尊。你弄清楚這個定義:對三寶具足信根,以普賢菩薩為本尊。你不要再開其它特例,就這麼很簡單的定義,這是理。第二個呢,事,事啊就要盡形壽行菩薩道,盡形壽行菩薩道。你要選一個,理是法界一體,沒有別的,事可以因人而不同。你怎麼發願,怎麼去做?發願盡形壽去做以後,可能因為我們的能力、我們的智慧、我們的福德不夠,所以會有挫折、有困厄,有逆境、有毀謗,全部承受下來,承受以後呢,回到普賢本尊這裡來懺悔!一切榮耀歸三寶,那麼一切挫折我們懺悔。就這麼樣三件事情,你這樣去做。

事一定要有,盡形壽要做什麼?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你來聽經了,來聽經不要光坐著,這裡有些事要你做,你可以發心,投影可以嗎,可以來發心嘛,有時間可以早一點來,我們能不能打打字,把圖表輸上去,師父講的時候把它跑出來啊,這個都可以啊,可以做的事很多了。那我只要在這裡發心,要來聽經,我就可以做一點,做一點嘛。

那麼你要想盡形壽行菩薩道,那很多菩薩道可做啊,那你總要在事修上定下來,這關鍵就在這裡。當你這樣事、理具足以後,你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定了,這一定那就產生很大的變化——生死輪迴的那個業識身就開始產生分離作用,(業識身它分三個:一個業力,一個識性的作用,一個就是這個色身的身緣,身的因緣。)它就開始產生作用了,這個身還在這個世界,當然過去所造的身口意三業的業因,你要隨緣受報,但是你的業力已經轉到法界了,那個事剛好在你的色身和業力之間起作用。原來你的事是在你的大腦裡頭作用,現在你就轉變了,這一轉變呢,你就可以不用大腦。你現在在想你不用大腦,是不可能的,你只有這樣定位以後,你才會發現,很多事我不要用大腦處理,因為用大腦不會更好,用大腦常常會怎樣呢?我都準備好了,到現場,啊!已經弄好了,哇!這沒用!用大腦,你真的定位就會產生這種情況,都產生這種情況。唉,我看這個不行,我要用大腦推理,好,把它準備好,啊!你弄好了,這不是多餘的嗎?幾次以後你就知道,根本不用用大腦,但是你沒有這樣發菩提心,你沒有這種感受,你不會有這種感受。很多人說,發菩提心以後生命改變,是改變,但是你不真發菩提心,你還真不知道,為什麼呢?因為你的色身在這個世間,你還是按照這種基本的物理現象和社會現象在運作,沒有錯,但是你的業只要現前的時候,在法界裡的業力啊,它就開始跟淨土裡頭的諸佛菩薩的願力相交織。這個時候,法身已經開始在成長了,法界你已經得到了,但是你不知道。它這個關鍵就開始起作用,而這個識性在運作的時候,它只有一種狀況,它只有送過去,不從那邊接回來。你知道,我們的識性是在那邊往來,往來你就很痛苦,但是你只要這樣來的話,你的識性只去不回,換句話說,你會業盡情空,因為你只有輸出沒有進入,所有的事都是污染,那這個事啊,只要送到法界去就不見了,送到法界去就不見了,因為它是把業力送過去,它只出口不進口,這個污染就一直不見,會一直不見,同時成就了法身,也成就了法界。但是告訴你,這個不是用大腦在這個大地上所成就的解脫境界,這個是你真正用法身在法界,所成就的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你知道嗎?我想各位都很認真聽,聽到入定了都不知道。

這個不是理論,這是普賢乘行法的特色,所以叫做一乘不共別圓,它的修法跟前面完全不一樣,跟聖解脫次第道完全不一樣。聖解脫次第道它一定要按照次第來,從淨識到初果,到二果,到三果,到四果,你看初果是一信,二果向是二信,二果位是三信,三果向是四信,三果位是五信,四果向是六信,四果位是七信,破我執無明證七信位,然後開始要破法執無明的時候是八信位,破了法執無明是九信位,然後一分保衽十信滿心才進法身初住位。有沒有?好,那下面再過去通通是《梵行品》上面的位次了,一直到等覺、妙覺位。

那我們用這一法,不是聖解脫次第道,你直接就用不思議解脫的圓融道來修的時候,你一發心就變異生死,入緣起法界,一直到緣盡,這個最後生的分段生死一走,你馬上進極樂世界,得第二法身慧命。馬上就進入法身,最起碼圓教初住位,那就不是一般所講的,什麼九品往生了,你最少十品以上的位置了,不只九品而已,你已經變成法身大士了,你的色身已經轉為法身了,因為分段生死了,那法界你早就進去了。這下子就從這最後生的分段生死以後,你的緣起法界盡了,你已經進入到性起法界了,不一樣。

那你假如要用聖解脫道來修行的話,也可以到第二世界,然後再經過修行到第三世界,再修行,由第三世界轉第四世界,你假如樂意也無妨,只要能解脫都沒關係,這是每個人的性格,性格不同。但是我們告訴你普賢乘的部分,事實上你可以這樣做,尤其年紀大的人這個是更好。年輕人呢,你可以從另一個方向,一方面圓融道,一方面聖解脫道,同時都可以進行,圓融道保證你無憂,沒有副作用。聖解脫道呢,可以很踏實地滿足你求知、求行,實事求是的這種願望,這個就是普賢乘修行的一個特色。所以你透過這樣的訓練,你就可以感覺到這個地方——當你變異生死,你一定位,把業力交給緣起法界,色身在這個世間隨緣前進,已經是隨緣前進了,因為你不會用大腦去追求目標了,你只是隨緣前進,就在這樣的一個時空中,你的業力在緣起法界跟諸佛菩薩的願力相交織的那個時候,願力如何攝受你的業力,來錘鍊你的法身性德的時候,那個工作,那一項工程,那一套工程,就是這裡所講的「神變」,「所有神變」,「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是指這個部分。願力如何錘鍊我們的業力成為性德,這個就是「三世諸佛所有神變」。

那我們的大腦,挾持著我們的色身,在這個娑婆世界,那不是神變,那是魔的業力,魔咒跟你的業力在錘鍊,打造你三惡道的無敵鐵金剛,讓你可以進阿鼻地獄,就是這樣啊。因為你在這個地方想要掙扎,確實有很大的困難,習氣、環境……你在掙扎的過程當中一定會造業。

各位現在生活都很幸福,你沒有以前那種三餐不繼的生活。你看三餐不繼的人,他如何活下去?有沒有?有沒有去撿過火車來的時候拖著木材從阿里山,宜蘭那邊是從太平山拖下來的木材,木材都有樹皮啊,有吧?對不對,火車一停啊,這7、8歲的小孩子,一大群就擁上去,所有樹皮通通剝下來,為什麼,回家要煮飯,那算不算犯盜戒,根本就是盜戒,樹皮是火車上的,你去把人家剝下來,那火車站的那些員工不知道多大,那時候我們7、8歲,什麼也不懂,人家一來趕,就趕快跑,人家沒趕,就儘量剝,整個大木頭的樹皮通通給你剝下來,你知道造多少業嗎?運煤的、運鹽的火車來了,它一停,「咣~咣~」,掉下來白的就是鹽,掉下來黑的就是煤,煤也好,鹽也好,黑的好,白的好,通通好,一起抓,第一次抓不知道,黑的和白的放一起帶回家了。那掉下去是可以撿,因為變成無主物嘛,可是多危險啊,火車什麼時候開動,我們都不知道啊,所以那些阿伯就來趕,我們非常氣他,可是他一趕你走,火車馬上動了,不趕你走,你什麼時候掉了手、掉了頭、掉了腳,你都不知道,你造多少業啊。撿稻穗,有沒有?撿撿撿,撿那個無所謂,撿是撿的嘛,可是人家還沒割,你也拔了,拔了就盜了。你都不知道我們造多少業,這個業好像小事。幫人家殺雞、殺鴨,有沒有,殺幾隻雞要還幾碗血,雞血,賺雞毛啊,為了多賺雞毛,那個雞頭本來用來割的,乾脆用剁的,剁成兩截,要不然它不死啊,你看你造多少業?現在沒了,都只會吃雞肉,不會殺雞了,所以你不知道,人在整個奮鬥,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當中,為了生存沒錯,事實上我們造了很多業,而你不知如何去處置。

所以在聖解脫道的過程里,我們在掙扎,有很多是莫可奈何,等你將來福德善根因緣修成以後,再去受報。你知道嗎,你在生存邊緣掙扎的,它不會馬上叫你報,但是當你福報到的時候,你就要報了,對不對?那你禁得起嗎?到那時候你反過來了,不公平!為什麼,我才剛賺到錢,還沒享受就要我死?這些多了,所以圓融道有圓融道的好處,它可以先給你一個保障,然後呢,你願意踏踏實實的再修聖解脫道,那你就再修聖解脫道,兩方面都可以同時進行,這個是普賢乘最大的特色。

第一個特色是,你一發心就可以轉過去了,業力交到法界去,跟佛菩薩的願力相交織,這是第一個,直接就改變了,然後等分段生死圓滿功德。第二個特色就是,我既修圓融道,又可以修聖解脫道。而你在只修聖解脫道的時候,你可能不知道圓融道的殊勝在哪裡,這是關鍵!所以這裡所有神變你看不到,它就是因為圓融道才有這種東西——性起法界的菩薩願力跟緣起法界的眾生業力相交織,於「光明中靡不鹹睹」,就是在交織的過程所迸出來的火花,當你成就以後就全部看到了。現在我跟你講,你會想:是這樣嗎?是這樣,又怎樣?因為你是半信半疑,你不知道這裡面的狀況,真到這個時候,「於光明中靡不鹹睹」,你就看得很清楚了。這個就是三世諸佛的神變,願力與業力的交織。好吧!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