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亭法師:華嚴經 淨行品 講義 第六卷  


華嚴經淨行品講義第六卷

南亭法師

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十八願。

「袈裟」者,不正色衣也。紅、綠、青、紫、黑等,是為正色。吾人既捨去榮華、富貴、妻室、兒女等天倫之樂,出家為道。第一、不於人身生起愛心,我就亦不喜人於我而生起愛心,第二、為富貴驕侈者作一榜樣。所以原始佛教的制度,比丘、比丘尼祗許三衣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黎,譯成五衣、七衣、大衣。五衣又名作務衣,和我們內衣一樣,朝夕不離身,是管理事務用的。七衣又名作法衣,聽經或出外乞食用的。僧伽黎是大衣,相當於大禮服。其製法是:五衣五條,每條一長一短;七衣七條,兩長一短;大衣又名祖衣,九至二十五條,三長一短。每條相間隔如水田相,所以又名福田衣,良以僧寶為眾生之福田故。至於質料,說起來有點可憐相了,都是撿人家垃圾堆上的破布,或齋主家的襯;襯也是一塊不同顏色的布。撿回來洗淨、聯綴而成,所以又名壞色衣。我們可以想見,那顏色多麼難看。有時也有施主布施某一比丘一件新衣,但制度上祗許三衣。多了,就轉施他人,不許有多餘的財物,生貪心,多煩惱。

袈裟亦名染色,表心染於法。要無所染,方名染也。然二乘之染,亦非真染,必心染大乘、為於正法、除其結使,方為「心無所染」。因此我們著袈裟時,一定要願一切眾生,皆和我一同如此而得「大仙」之「道」。「大仙道」者,佛道也。

疏文說:「二乘之染,亦非真染,必心染大乘」,方能「具大仙道」。南本的《涅槃經》1〈哀嘆品〉2中,佛訶斥三修比丘說:「汝諸比丘,勿以下心而生知足!汝等今者雖得出家,於此大乘不生貪慕。汝諸比丘身雖得服袈裟染衣,其心猶未得染大乘清淨之法。」3蓋聲聞乘為學菩薩道而成佛之過渡法也。

正出家時,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二一願。

剃髮、染衣,都準備了。其次就是「正出家時」。真正履行出家的義務,同時也願一切「眾生」與佛一樣地犧牲國王尊榮、嬌妻、愛子而出家修行。為什麼要如此呢?為的是「救護一切」。「一切」是指眾生而言。一切眾生愚昧無知,造善、造惡,不得解脫。所以我們要救他、護他。如何救護呢?第一是說法,使聽者明白知曉宇宙、人生的真相。救孤恤貧、慈幼養老,皆方法也。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二十願。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二一願。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二二願。

「自歸」於佛、法、僧的「自」,是歸依者身心的全體。我以整體的身心歸投、依靠於佛、法、僧三寶,依三寶的教誡而修學佛法。同時,我要發願,願一切「眾生」與我一同負起「紹隆佛種,發無上意」的責任來。「佛種」,成佛之種子也。瓜、豆皆有種子,學佛亦然。法相宗有五性眾生之說:一、不定性,半成佛,半不成佛;二、聲聞性;三、緣覺性;四、闡提性,皆不成佛;五、菩薩性,悉皆成佛。然而這是勉勵的性質。依性宗來說,一切眾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當作佛。這才是合情合理的說法。所以我們歸依佛已,就要為眾生種佛種子。禮佛一拜、念佛一聲,都是種善根而引起自性中本具佛性,這就是紹隆佛種。不但此也,我們還要使它興隆起來,那就是普及佛教的工作了。

歸依法已,要「深入經藏」。前面的佛寶是大覺世尊。法寶則指定是經。經是佛說,也包含了律、論在內。法者,法則。宇宙萬有緣起的正理以及如何修行、修行什麼,這都包含在三藏之內。我們如果博覽全藏,那就可能「智慧如海」,因為三藏都是佛陀智慧的結晶。藏者,含藏的意思。

僧寶的僧,應當是僧伽,譯雲和合。和合有六,前面已經講過。「歸於僧」已,我們應當發願,願一切「眾生」,皆能「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一個僧團,人數不拘多少,皆恭推一位年高德劭、戒齡最久的長老,而為羯摩說戒的首領。這位首領就是「統理大眾」者。統理大眾而要「一切無礙」者:大眾同居,和合無礙;明辨事理,事理無礙;通曉經律,教化無礙。

中國的佛教,自馬祖建叢林、百丈制清規而來,有了叢林制度。住持僧領導大眾,有高、低級的職事,挑水、搬柴、燒飯、燒菜的是苦行僧,又名行單。馬祖、百丈那些大禪師們〈北宋張方平4譽為聖人〉孜孜矻矻領眾梵修,堪稱統理大眾。後來演變到掛鍾板,容納行腳僧掛單,皆可稱叢林。起初當然多多少少都有幾人或幾十人同住,後來剩了三、五人,而住持照樣稱方丈〈不知起於何時〉、稱和尚。時丁末世,不成體統的人,夤緣有法,照樣住方丈。然而到民國以來,江蘇省的金、焦二山、高旻寺,浙江省的天童、育王二寺,規模還是可觀的。那些不像樣的叢林,祗是偏僻地區才有此怪像〈待續〉。

【註解】

1.南本為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2.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壽命品〉第一。

3.複次比丘,若有疑念今皆當問。若空不空、若常無常、若苦不苦、若依非依、若去不去、若歸非歸、若桓非桓、若斷若常、若眾生非眾生、若有若無、若實不實、若真不真、若滅不滅、若密不密、若二不二。如是等種種法中有所疑者,今應咨問,我當隨順為汝斷之,亦當為汝先說甘露,然後乃當入於涅槃。諸比丘!佛出世難人身難得,值佛生信是事亦難,能忍難忍是亦復難,成就禁戒具足無缺得阿羅漢果是事亦難,如求金沙優曇缽花。汝諸比丘,離於八難得人身難,汝等遇我不應空過,我於往昔種種苦行,今得如是無上方便,為汝等故無量劫中捨身手足頭目髓腦,是故汝等不應放逸。汝等比丘,云何莊嚴正法寶城?具足種種功德珍寶戒定智慧以為牆塹埤堄。比丘雖行乞食經歷多處,初未曾乞大乘法食。汝諸比丘,雖除鬚髮未為正法除諸結使,汝諸比丘今當真實教敕汝等。我今現在大眾和合,如來法性真實不倒,是故汝等應當精進攝心勇猛摧諸結使,十力慧日既滅沒已,汝等當為無明所覆。諸比丘,譬如大地諸山藥草為眾生用,我法亦爾,出生妙善甘露法味,而為眾生種種煩惱病之良藥。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4.張方平:〈西元1007至1091年〉宋王公。字安道。宋城〈河南商丘〉人。官太子太師。慶曆中為滁州守,游琅邪山地藏院,偶遇楞伽經,視之,如舊物,宿障冰釋,遂明心要。暮年,將此授蘇子瞻,並以錢三十萬,托印放送江、淮。嘗語王介甫、張商英,謂馬祖、汾陽、雪峰、岩頭、丹霞、雲門等師,過之孔孟之教。後預知時至,作詩坐化,諡文定。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