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第十四卷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四

十回向法門第四

第四從阿修羅王至日天子。於中有十眾。用表十回向。何以然者。為阿修羅居大海中不沒其身。表十回向圓融真俗常處生死大海不沒其身。前之十住十行。但修出世悲智心增。加以回向回真入俗。以成處世悲智圓滿故。以阿修羅等十眾。以表十回向處大海而不溺。表此位菩薩。以大悲心得真不證。知真同俗。處俗無染。利生自在。第一從初一眾阿修羅王。義分為四。一舉眾數。二寄位表法。三釋名配行。四結數嘆德。一舉眾數者。如初一行是。二寄位表法者。寄阿修羅位。表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為明此初回向如阿修羅雖處大海而海水不沒雖同天趣無天妙樂故。如此位菩薩處於生死。無生死中五欲之樂。雖處涅槃。無涅槃中寂滅之樂。故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又如法界品雲。成就如來高出世間阿修羅王。又王者。自在義。明此位菩薩於涅槃生死中而得自在故。又阿修羅。亦云阿素羅。阿之言無。素雲遊故。又雲妙。又羅雲戲。如婆沙論。釋為非天也。雖天趣攝。為多諂詐無天妙樂。象此位菩薩行大悲方便萬行。似如諂詐。似如生死。無有人天五欲。無常涅槃出世寂滅之樂。主十回向中檀波羅蜜門。舊名不須。此舊翻謬矣。或雲毗摩之母。以本從生故。故名劣天。如阿含經雲。劫初成時。光音天來入海中洗浴。水觸其身。失精在水。還成肉卵。經八千歲乃生一女。身若須彌有九百九十頭。頭有千眼。有九百九十口。口有四牙。牙上出火。猶如霹靂。二十四手九百九十腳在海浮戲。水精入身生一肉卵。經八千歲生毗摩質多羅。身有九頭。頭有千眼。口中出水。有九百九十手。有八腳。其形四倍大於須彌山。純食淤泥及以藕根。又與天諍。廣如正法念經說。然阿修羅住處有五。一地上眾寶山中。二雲在須彌山北下入大海二萬一千由旬。有阿修羅王名羅睺。此雲障礙。能以手障日月明。領無量眾。三從此更下二萬一千由旬。有阿修羅王。名勇健。亦領多眾。四復過二萬一千由旬有阿修羅王。名花鬘。亦領諸眾。第五復過是數名毗摩質多羅。此雲響高。是舍脂父。舍脂是天帝釋後。父與天帝釋鬥戰時。發自海中揚聲大叫雲。我是毗摩質多羅。我是毗摩質多羅。時閻浮提山嶽一時震動。亦名穴居。謂彼中有光明城。於中住故。或天趣攝。已上佛地論。依毗曇鬼趣攝。又毗摩質多羅。此雲種種事。又毗摩者。此雲遍空。質多羅雲種種嚴儀。言此修羅與帝釋戰時嚴備種種軍仗之儀遍空而列。舊雲響高。又曰穴居者非。此依唐朝禮法師等翻是第四惡趣攝。如經中十種阿修羅王表位進修中。以明菩薩大悲徹下如大海而得其底。身出大海。明菩薩不沒惡道能離自憍慢故。以真攝俗。真俗圓融處苦海而恆出。寄其此位表回向法門。三釋名配行者。一羅睺羅阿修羅王者。明十回向中檀波羅蜜門故。此回向中十波羅蜜。以事表法中取阿修羅。明此十向純以大悲十願。以為十度之體。無自求益之心。以彼修羅所居徹下。其身處海徹上出身之半。總明託事表法令易解故。用彰此位。純以大智大悲大願。徹真俗為體。如羅睺羅者。此雲能障。明此位菩薩以大悲心入生死趣。顯大法空障諸惡趣故。二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者。明檀波羅蜜中戒波羅蜜。毗摩質多羅者。此雲響高。明以大悲大願音聲誓度三界六道故。以悲願為戒體。王者。自在義故處苦海中沉浮自在故。三巧幻術阿修羅王者。明忍波羅蜜。此位菩薩雖居生死大海常得如幻忍故。四大眷屬阿修羅王者。主精進波羅蜜。明以萬行攝眾生遍故。五大力阿修羅王者。明以法性大禪定力在苦海而無苦故。六遍照阿修羅王者。明慧光攝化眾生遍故。七堅固行妙莊嚴阿修羅王者。明大悲方便為嚴故。八廣大因慧阿修羅王者。以智慧增明以本願利生為因。為在第八位中得智增明。皆須念初發心時大願為因故。令度眾生故。九出現勝德阿修羅王者。明法師位成力波羅蜜。十妙好音聲阿修羅王者。明智位成就妙音善說法故。四結數嘆德。如文可知。已上十波羅蜜。皆是知真處俗融會大悲性中十波羅蜜。如是十度以大悲為體故。託事現法。在於阿修羅。喻菩薩處生死海而得其底而恆不沒生死海中。是故下文雲。成就如來高出世間阿修羅王。又十住十行但明達智應真。號之為神。十向十地。皆以十王表之。明以慣習增長自在故。自余廣意。至十回向品方明。

第二不壞回向。為明以真理智而同纏利生成大悲戒。為達俗性真真俗不二故。法華經名妙法蓮華者。是其義也。此經名大方廣佛華嚴者。亦其義也。以理智大悲法界自體清淨覺而興萬行故。號佛華嚴經。明菩薩以法性大智大悲不捨世流同事。名之為水。具普賢行。名之以蓮。以覺行同資。名為妙法。故名不壞回向。真性無虧同流入俗。名為不壞。明無性菩提無依住智自在故。今以迦樓羅王託事現之。是金翅鳥也。於一段文中。義分為四。一舉眾數。二寄位表法。三釋名配行。四結數嘆德。一舉眾數者。如初行可知。二寄位表法者。託事寄迦樓羅王位。明於大海上以清淨目。觀命盡之龍。而以兩翼而搏取之。明拔濟義。如法界品雲。恆願拔濟眾生出諸有海。迦樓羅王。此雲金翅鳥王。顯十回向菩薩。常於生死大海之上。以法空清淨智目。觀有根熟眾生。而以止觀兩翼而搏取之。安置自性清淨涅槃之岸。此止觀。以法性為止體。以自性無性智為觀體。非能觀所觀而有二事。主戒波羅蜜戒淨故。猶如大海不宿死屍。明大悲大智戒不宿人天及三乘染淨二見之死屍故。此金翅鳥兩翼相去三十六萬里。三釋名配行者。大速疾力迦樓羅王。明戒波羅蜜中檀波羅蜜。明此位菩薩。以性起大悲入生死海。度根熟眾生。以止觀力。如一念頃至於佛果涅槃之岸。為明於一念至法界性中非古今三世所系故。以金翅鳥取龍之喻。如速疾力以金翅鳥取龍之時。於一念頃[打-丁+段]身入海水。水波未合取龍而出。名速疾力也。故下文嘆德中。善能救攝一切眾生出生死海。得道菩薩亦復如是。以定慧觀察力。從無明大海之際。系長短心一念應真。古今三世一時見盡。如是見道。如是修道。是名為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但明十住初心從凡夫地一念應真難故。非為究竟佛果難故。至於究竟不異初心故。明法不異。智慧不異。時復不遷故。以明法界體用故。以定慧照之可見。以情思之即迷也。以下以諸波羅蜜依名義配之可知。四結數嘆德。如文可知。

第三緊那羅王。明等一切諸佛回向。以一切諸佛處於生死。以法忍門。以為萬行之主。令一切眾生皆得菩提無上法樂故。寄表。緊那羅王。此雲疑神。亦為行主。似人而頂上有角。口似牛口。人見皆疑。人耶非人耶。故曰疑神。明此位菩薩以十回向成大悲心。以法忍力生於六道。同行益生。人見皆疑。為凡為聖。若是凡夫有智如佛。若是賢聖行同凡事故。以疑神寄表其行也。此神能作行主與天作戲。主忍波羅蜜門。以忍為萬行主。若無忍者萬行不成。是故忍為行主。於中四義。如上準之。十個疑神。以忍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以名義配之可見。此類畜生道攝。

第四摩睺羅伽王。此雲大蟒也。亦云大腹羅伽。雲胸腹行也。主精進波羅蜜。胸腹行者。明趣求樂法利人匍匐離慢謙敬也。是精進義也。明至一切處回向也。六道之生無處不入。此是守護伽藍神。能護法故。如此法界品雲。見佛歡喜曲躬恭敬。摩睺羅伽王。此中十王。明精進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一一以名下義配之可見。此眾亦明方便同於眾生愛著所為。明菩薩處生死同行令除愛網。如下嘆德中。皆勤修習廣大方便。令諸眾生永剖痴網故。

第五夜叉王。明無盡功德藏回向。主禪波羅蜜。以禪定守護一切眾生心。令心不妄。得大功德藏故。夜叉者。此雲苦活或名伺察。明以禪門守護伺察一切眾生苦活心不妄。如法界品雲。常勤守護眾生。諸夜叉王。餘十王是禪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以名下義隨位配之。又毗沙門夜叉因主所管。得名毗沙門天王。領夜叉眾。在須彌山北面。

第六毗樓博叉龍王。亦依所管得名毗樓博叉天王。主領龍眾。在須彌山西。並富多那。此主熱病鬼。此之龍王主隨順堅固回向。明般若波羅蜜門如龍游空能隱現降雨潤眾生故。以般若空慧自在有無。雨諸法雨。益眾生故。以龍表之也。毗樓博叉者。具雲毗路波呵迄叉。亦云雜語主。舊雲醜目。新名毗者。種種也。路者色也。波呵迄叉者根也。以種種色莊嚴眼根。明以種種慧莊嚴諸見令無著。龍有五種。一象形。二蛇形。三馬形。四魚形。五蝦蟆形。一善住龍王。為一切象形龍王。二難陀龍王。此雲歡喜。為一切蛇形龍王。三阿那婆達多龍王。此雲無熱惱。亦名清涼。為一切馬形龍王。此一個龍王遠離諸龍三種過患。一熱沙不墮其頭。二不以蛇形行欲。三無金翅鳥畏。又更有一苦。以風吹寶衣露身生苦。唯此龍王得免斯惱。故曰清涼。依智論。此龍王是七住菩薩。如婆樓那龍王。此雲水天。一切魚形龍主。摩那蘇婆帝龍王。亦名摩那斯。此雲慈心。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亦名得意。又雲摩那。雲意高。以此龍有威德。故名為意高。為一切蝦蟆形龍王。如四分律文中說。諸龍初生時。睡時。嗔時。行欲時。此時中不能變形。余時皆能變形。此約三乘中龍王。其事如此一乘中龍王。其德並是入不思議乘。佛果位中大菩薩等。為化眾生故。遍於諸道普現其身。今於此會賀佛出興。酬其本緣寄位表法。即如此經毗樓博叉龍王。得銷滅一切諸龍趣熾然苦解脫。為明此位船若智慧之龍常游法空以種種語言設諸教網故。此是十回向中檀波羅蜜。娑竭羅龍王。此雲鹽海也。得一念中轉自龍形示現無量眾生身解脫門。明此是入生死成大悲戒報得願力神通故。此十回向大體。成慈悲願行。得願力神通。雲音妙幢龍王。得一切諸有趣中以清淨音說佛無邊名號海解脫門。此明忍招名譽。如獲益分中廣明。德叉迦龍王。此雲能害於所害。為德叉是所害聲。迦是能害聲。言此龍嗔時。噓視人畜皆致命終故。舊雲多舌龍者。由多言故多舌。非是口中有多舌故。表進修中。此是第六般若波羅蜜門。善說多法故。故云多舌。托此龍寄位顯法故。以下準上以名義配之。可知。已上十龍王。以十向中般若波羅蜜為體。表智慧游空雨法自在。

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以鳩槃茶王主之。明此位菩薩成大悲遍入諸道乘慈利生。此是厭媚鬼神啖食精氣。亦名冬瓜鬼。依正法念經說。其名字。如是惡眾生菩薩亦皆隨順。是故名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乃至地獄悉皆遍入。此神是南方天王領二部眾。一鳩槃茶。二薜荔鬼。此鳩槃茶陰囊大如冬瓜。若行乃擎置肩上。坐時而踞之而坐。法界品雲。常勤除滅諸餓鬼趣。鳩槃茶王。明愛染貪求猶如餓鬼。大悲菩薩盡與隨行斷一切貪求故。

第八真如相回向。寄乾闥婆王以表法。此雲尋香。有香氣處以作娛樂而求其食。託事表真。如相位菩薩常以真如法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無染之香。娛樂眾生。令其愛樂。故下文雲。皆於大法深生信解歡喜愛重勤修不倦。入法界品雲。常令眾生增長歡喜。乾闥婆王以法悅眾生義故。於中十王明願波羅蜜中十波羅蜜。此位智增隨根設教。悅眾生故令歡喜故。

第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託事於月天子表力波羅蜜。以無縛無著法性虛空智慧。照燭眾生淨煩惱熱。得法清涼故。於中十月天子。明力波羅蜜中十波羅蜜。隨名下義配之可見。

第十入法界無量回向。以日天子託事表之。明十回向中智波羅蜜如日處空下臨照萬有。其位於上其功益下。像此位菩薩其智甚高其行彌下。徹至人天神鬼外道邪行畜生地獄。盡同其行。猶如日月其形在上其功在下。善惡俱照故。於中十日天子明智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一一隨名義配之。常以智波羅蜜為體。已上十王配十回向中十波羅蜜竟。如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一一位中波羅蜜。各隨當位取意即得。一例取之。即不知其趣。如日月二位其形狀及高下者。如俱舍論。月去地四萬由旬。廣四十由旬。以水精白銀合為兩面。迴轉相映故有虧盈。此論如是說者。未可為定依。但依經說者。為指南。依長阿含經。其月上有城。其城正方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爾。二分天金作。一分琉璃作。以遙看似圓。天壽五百歲。子孫相襲一劫。日月相近光影相映即有虧盈。日廣五十由旬。其城正方二千四十里。高下亦爾。其城純金七寶瑩飾。王坐二千里。壽命子孫同月天子。以風持故繞須彌山。日月天子總是四天王所攝。此上多依長阿含經說。如是日月天子。皆表十回向成大悲願行之門。明悲智無依常以法空為體。隨根普照無有所為。任無功之智日。稱萬有而成益。

第五從三十三天王以下。至大自在天王。於中有十大天王。明十地利生因果者。從初第一三十三天十大天王。託事表初歡喜地。分為四。一舉天王名號。二寄位表法。三釋名配行。四結數嘆德。一舉天王名號者。如經雲。所論釋迦因陀羅天王等十大天王名號是。二寄位表法者。寄託此天。表歡喜地菩薩得歡喜地時得法悅。心無有世間五欲等諸繫著故。樂唯是法樂。以此義故。多歡喜多適悅。猶如世人創得生於忉利天上受天妙樂。又如升山頂至無相際身與空合。明此位菩薩從十住十行十回向習氣之有為。而升此地之位法空之際。一分習氣盡故。以須彌之頂忉利之天。寄表其位。令易解故。十住十行寄表如神。十回向位寄表如王。於此十地寄表如天。明進修漸漸慣習殊勝。以總別同異成壞門。三對六字義該。亦以十玄門該之。如是進修差別。總是一剎那中同異。皆不得如情所知。如理思之可見。又如仁王經雲。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道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輪四天下。初地菩薩忉利王。二地菩薩夜摩王。以次寄位配當。明福智殊勝不可以世間之樂為比也。以實而言。如菩薩悲智所攝周遍六道所生。不棄微流一切惡生之類。但以饒益故。法性自在故。寄表如天如王。自在之義。不欣世樂之所表也。如此華嚴經下文。初地菩薩多作閻浮提王。今十大天王。但為表法進修不離。一剎那間漸漸殊勝故。又此天名妙高天。其山在大海中。出水高八億由旬。入水深八億由旬。四寶合成。北面黃金。南面琉璃。西面水精。東面白銀。形如腰鼓。上有四層級。四天王各隨方所居四面。其山頂上四埵。埵別八天王。各有自部眾。中頂帝釋居。眾寶所莊嚴。以是名妙高。亦名峰山。亦名忉利天。此雲能主天。由帝釋能為天主也。依主為名故。下有七重海。重別金山圍。迦樓羅速飛七日方始達。金山有天居。皆四天王所攝。其上三十三天。所有天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重六銖。壽一千歲。一日一夜同此人間一百年。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已上依俱舍三法等經說。此天王有五種名。一名能主。一名釋提桓因。一名憍屍迦。一名天帝釋。一名因陀羅天。此名天主。具雲釋迦因陀羅。釋迦者。此名百也。為先因百度設無遮齋得作天主。此配歡喜地中檀波羅蜜。已下十天王是檀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各隨名義配之可見。其四段配文。如前可知。此位菩薩對治觀行苦空無常世法非實皆從十二緣生本無體相。成於舍法身命財等。如是於諸佛法信順修行。且治欲界粗慳吝業行檀波羅蜜。於十二緣生未善了知。六地菩薩方明十二緣法。作如煉真金數數入火喻。明對治慳障。

第二復有無量夜摩天王。託事表離垢地。為此天離地際故。依空而居有眾妙樂也。象此位菩薩戒波羅蜜增勝有妙樂。以法身為戒體故。漸增進離前地世間系故。初地檀度為勝。此位上上十善淨戒為勝。名為離垢地。須彌之頂界與人連。寄同世間。此位以空居。寄同出世間。故名離垢。初地喻煉真金。未雲加藥。但數數入火轉轉明淨。此地鍊金如加礬石轉令明淨。以戒為礬石。然金體無二。明以戒對治欲界中愛欲等粗障。但以法身大慈大悲大願四攝四無量十波羅蜜三十七道品之法藥。互相磨瑩使令智悲自在故。夜摩天者。此雲時分天也。為此天無日月天光自相照不分晝夜。但蓮華開合知其晝夜時分故。此天身長二由旬。廣二由旬。衣重三銖。壽二千歲。日月歲數與前天倍。此天王有十天眾。即明此戒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各隨位名義配之可知。此位修上上十善戒。治欲界現行粗惑習氣。三地修九次第定。方無三界煩惱。生如來家。同如來性。

第三復有不可思議兜率天王。此託事表發光地。此名知足天。佛地論雲。最後身菩薩於此教化。如瓔珞本業經。十一地等覺地始名一生補處。方名最後身。配在第三禪。此知足天為最後身。菩薩在中者。皆是如來隨時方便。設法利生不可定也。前位明以上上十善淨戒離欲界現行粗惑垢故。此位菩薩以九次第定淨色界無色界並欲界心習。得出三界心作鍊金喻。善巧煉之不失銖兩。轉轉明淨。以九次第定煉之。以法眼觀之。以行和之。無虧。本法但轉明淨。欲界修定以治慾障。上界修慧以治定障。如是對治。即如六地菩薩位。在色界初禪修十二緣觀。用治定障。隨順法行。方便利生無所染著。名發光地。以忍波羅蜜為體。於中十大天王。是忍波羅蜜中十波羅蜜。此天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旬。壽四千歲。日月歲數皆與前天倍。此知足天當修三法得生其中。所謂戒定慧。若但修戒施即生余天。皆有放逸。若一乘法中其事不爾。以智遍周以為天體故。

第四化樂天王。託事表焰慧地菩薩。以三十七助道品觀以舍為體。以本願故。法如是故。不捨教化一切眾生。以三十七助道觀門。莊嚴慧業。將用化利一切眾生以為自樂。像此天處常以變化以悅自樂。亦名樂變化天。心外無境從心變故。表此位菩薩從初發心住已法空現前心外無境為進修故。以三十七品助道法門。對治此天及三界邪見等障。煉磨心地。用嚴慧業。使令明淨。將用教化一切眾生。以為自樂故名焰慧地也。如菩薩瓔珞經雲。歡喜地菩薩名為逆流。離垢地名為道流。三地名為入流。四地須陀洹。五地斯陀含。六地阿那含。七地阿羅漢。八地變化生死。九地是智慧妙善地。十地是法雲地。又瓔珞經雲。十住菩薩入法流水任運至佛。如此華嚴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之中。一一各有十重佛果。普賢行為因。十信位心。便信自心分別之性為不動智佛無礙智佛等十個佛果。總為自心之智。方名信心。如是和會多諸同異。隨信解別親疏不等。但依當部進修行門。皆以總別同異成壞門該通圓融。皆不離剎那際。即義通也。若延促時取解即違法界之道理。此天王眾有十天王。皆是精進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各各隨名義配之可見。常以精進波羅蜜為體。此位作煉真金作莊嚴具喻。精進明修三十七助道之觀對治三界邪業習故。此天身長八由旬。衣長十六由旬。廣八由旬。壽八千歲。日月歲數與前天倍。衣重一銖。食甘露味。嘆德余門如前可解。

第五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託事表難勝地。為此天在欲界頂。明菩薩欲境難超故。故曰難勝地。明五地以來菩薩於五欲境界未得全自在故。但為觀照諸波羅蜜修行力故不沒其中。未同八地無功法流自在故。此位菩薩修十諦觀。以治三界染淨惑障余習故。得工巧明門。五明方現。此天處。若不如是修十諦觀治之。便為魔境。三界染淨業習不能自在故曰難勝地。此位菩薩常以禪波羅蜜。以為觀體。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修十諦觀。即為菩薩位。不修觀者是魔眷屬。又此天名他化自在。以他變化以為自樂。像此位菩薩常教化眾生令他得樂以為己樂。此作車磲磨金喻。明以十諦觀為車磲。於中十大天王。明禪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以名下之義配之可見。此天身長十六由旬。衣長三十二由旬。壽命歲月悉與前倍。

第六復有不可思數大梵天王。明現前地。以十二緣生觀。得寂滅神通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智慧增明除其初禪樂靜迷真障。明在欲界修定。如三地菩薩是也。在禪界修慧。心勝處即以法治之不令障真。無依之性故。常處三界不在其中也。名屍棄天王。此依新翻舊為梵摩。此雲清潔寂靜。以初禪是色界無女人生無欲界染故。依佛地論雲。離欲寂靜故名梵身。又依長阿含雲。梵眾中以梵音語故。故名為梵。又屍棄者。或雲持髻。或雲蠡髻。或雲火頂。以火災至此天故。修得初禪者得生此天。此天王梵眾中發大梵音。諸天各自謂言。唯共我語。於大千界最得自在。顏如童子。身如白銀色。長半由旬。衣如金色。無男女形。禪悅為食。壽命一劫。此依長阿含經說。此位作毗琉璃寶磨真金轉轉明淨喻。明十種逆順緣生得十空定門。為毗琉璃寶也。毗之雲光明。此位菩薩以十種十二緣生觀及十空三昧。表以十二緣觀如明淨琉璃用磨智慧轉轉明淨。觀無明成根本智更令明淨。於中有十大梵王。明般若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各各以名下義如前配之可解。此第六地六住等。總明出三界業現前寂滅神明三空自在。如十住中。以海幢比丘表之。如十地第六地。以夜神名守護一切城增長勝力是也。總如善財善知識表之。第七地明入纏同事如下。

第七復有無量光音天王。明遠行地。如此二禪天。初禪滅憂。二禪滅苦。明此位菩薩在七地。諸行已終。大悲圓滿。四攝四無量十波羅蜜三十七助道法。常在現行。自苦已無。常度他苦。染淨二障此位通過。譬如真金飾以眾妙雜寶轉更殊勝。明以法身為金體。悲智萬行圓滿。為眾妙寶互為莊嚴。常以行網教光普化一切眾生故。故像此天已滅憂苦。以心淨故出語口中光生。用明此位菩薩教光破暗故。於此有十大光音天。以明方便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各各名下義配之可解。此天身長二由旬。壽二劫。此天水災至。

第八復有無量遍淨天。明不動地菩薩。明此天憂苦已無唯有禪悅。像此位菩薩功用已終唯有法悅。法悅習氣十地始無。此大風災至。為有禪悅喜動其性。像此位菩薩無功智現前。猶有無生法樂智淨習氣。以諸佛三加七種勸發令憶本願。方始隨智行廣利眾生。十方世界度生無限。此乃如來設教防之。防護初發心之際圓融悲智。非獨是此位方有滯淨之功。是一即一切中防護也。望七地中方事總具。何得第八地中佛果知見猶自未終。還以十玄六相通融。不可違法界體作前後解。凡夫妄作無量劫。只是法界中無始終。此位作如真金作輪王寶冠諸臣冠不勝喻。明八地法性無功智勝故。十力四無畏猶十地方終。普賢行海十一地方滿。

第九復有無量廣果天。明善慧地。為此第四禪無出入息三災不及。又此十天如嘆德中。莫不皆以寂靜法門而作宮殿。表九地善慧莊嚴以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法寶宮殿。教化眾生。能以一個言音。為一切眾生說種種法。無心意識為大法師。任智法明一切具足。故像此天無思意識能為語言。此天無下界識。有色界意識。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識。若識想盡即非三界業收故。此位作如真金。用作輪王寶冠。喻一切小王寶冠不勝喻。以此位菩薩智慧寶冠下地菩薩無有能勝。於中有十天王。明力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各隨名義配之可解。此天身衣及壽與前天皆倍。明此位菩薩常以法宮而為安止。以福德廣大名為廣果天。

第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雲地。如下嘆德中。皆勤觀察無相之法所行平等。明此位無相智成。如菩薩本業瓔珞經雲。三賢菩薩能伏三界粗業粗相續果。初地已上亦伏亦斷。八地已去色因業勝因境緣法。執習故。明猶有於境見未純熟。猶法執習在故。九地已去心因業勝內心自緣。法執習故。九地有內心緣。法執習故。十地之中心色二習一時總盡。十地方心境二緣中得無礙自在故。從八地至十地無功用中。緣真法執內外習亡。於十一地普賢門猶未自在。如十定品中求覓普賢不見者是。又智論雲。第九天外更有別十地菩薩天。名摩醯首羅。此天有八臂三目。騎白牛。一念知三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數。此是引進菩薩方便設法託事表法。及攝化境界漸增勝故。望一乘法界理事同參。一微塵內諸佛國土人天同處。身塵毛孔如影相入。修真之者。須當如實而知。莫隨化相應。須以同時具足相應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因陀羅網境界門。微細相容安立門。秘密隱顯俱成門。十世隔別異成門。主伴交參無礙門。託事現法生解門。唯心迴轉善成門。以此十玄門該之。即理順故。已上神天之位。但利生門中託事表法令易解故。如如來實非牛王龍王象王。以托表之令生解故。望得道處。其智無形無為而能知萬有。即為神也。以此神性隨行祐生。即行非虛也。以智常居三界不隨染淨。以此自在寄位如王。以通化無方福過群品。寄位同天。即隨行遍生行非虛也。同異總得表實無妨。從大眾圍繞常隨佛眾之中從普賢菩薩至大自在天已來。此四十一眾。義分為二。一現果成因彰位分。如已前列眾是。二從位舉法進修寄同獲益分。如向下直至普賢海月光等是。今從第二卷初爾時道場眾海悉已雲集已下。至第五卷中海月光大明菩薩眾以來。此四十一眾。是從位舉法進修寄同獲益分。此中合有五十眾。為普賢等眾十個菩薩。當等覺十一地法門。十個互參自具十眾。為一人具十。總為五十眾。如下獲益分中。入即同佛知見。為與後學者。作樣式。令仿之也。不悟是凡。悟已同佛知見。故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如以下神天獲益之中。各有二十行頌。皆初兩行嘆佛之德。後十八行。皆三句嘆佛。一句自嘆與佛同知。其例如是。隨時科文。隨時稱嘆。無煩更釋。唯普賢菩薩一人。獨入十法者。普賢眾明一位普周眾行也。海月光眾但嘆佛德與自所入之法相似。以此頌中更不別嘆自德。如普賢眾中加淨德妙光菩薩。是文殊師利別號。文殊師利。此雲妙德。又法華經內往昔號妙光。又妙德妙光。其意相似。以德為光以能破闇發明故。今在普賢眾內表法。明因果理智萬行圓融故。普賢獨獲十種益者。明一即一切故。明一多自在延促自由故。是總攝義也。

從爾時如來道場眾海已下。有二十六行經。義分為二。第一從爾時已下。有十一行經。明眾已雲集。於此段中義有其五。一陳眾雲集。二陳部類各別。三都嘆眾德。四明本因佛化。五明今以勝解力入佛所知。第二從所謂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已下。有十五行經。於此段中義有其二。一明天王獲益。二明天王乘威說頌。於此二十行頌中有其二義。第一兩行頌純嘆佛德。第二十八行頌。皆三句嘆佛。一句自嘆與佛同知。已下例然。唯普賢少異。前已敘意訖。已上諸眾。皆悉如上。以義科文。隨義稱嘆。教門弘大不用文煩得意即得。此初會之內。四十七眾之中。已前七眾。前已釋訖。

如來座內眾。經雲。如來師子之座眾寶妙華輪台基陛及諸戶牖。如是一切莊嚴具中。一一各出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於此段中義分為二。一述眾來意。二長科經文。一述眾來意者。是中其意有三。一明諸菩薩是古佛舊行。二明今佛契同。三明古今不二。為明所坐之座合古所行。菩薩行依舊故。如下頌中。諸佛所悟我已知為常。以法身為座體。以普賢萬行為嚴。以無作大悲之智為座上佛。前佛後佛皆同此也。明佛契同古蹟。定眾生之狐疑。是故須來。是名為如來自行與古同因。眾為座體。是法界是所行。行亦是法界。以此無礙自在故。座身是正報。座上莊嚴是。行所招依報。今還從本行報得之果內。還出本自行因菩薩眾也。亦明因果不二體故。如法界品。如來師子之座普遍法界為座體故。第二長科經文者。從爾時如來師子座已下。有二十九行經。於中其義有七。一明座上莊嚴出眾。二列所出眾名。三來眾興供。四其眾繞佛致敬。五致敬已升座而坐。六嘆來眾之德。七乘威說頌。從此已下有十菩薩。各說二十行頌。嘆如來成道福智依正。及往昔所修之因。任其後哲隨文隨義稱嘆。不煩更釋。此一段明今佛合古行古行合今佛。明座外普賢之眾是佛利他之行。座內之眾是佛自行所契普賢之眾。此之大眾古今一切諸佛同道更無二路。眾生乘之。即名乘不思議如來乘最勝乘無上乘至於道場。以此一切法皆為道場也。以法界為場地。諸波羅蜜為人功。治一切垢。本自淨故。治無明成根本智故。教門弘廣。略申體意。隨文讚嘆。任在後賢。此十個頌中向下。嘆佛十波羅蜜及十地有二十行頌。自余皆二十行也準知。

從爾時華藏莊嚴世界海已下。有二十一行經。明動地興供。於此一段經文。其意有七。一明舉世界之名。二推佛神力地六種震動。三世主興供歡喜。四明以此例同多土。五明佛遍興於世。六明世主各隨自解。七明法會興供普周十方。

問曰。何為地動。

答曰。其地動大意有五。一此會大眾得道。二智人出現。三智人去世。四世間災變。五得道歡悅。此明大眾獲益歡悅故。地動推佛神力者。明師弟之敬推德於上。

問曰。何故於此段中地動興供。

答曰。為至此中一段。明初會中常隨佛眾當境之內神天眾。及如來座內古今諸佛同因眾。菩提樹內流光眾。並如來宮殿內大悲眾。如是當佛自眾來集復得益。及賀佛出興心歡喜故。眾生心喜動故。地亦隨心動故。此明初會當境之內大集一終。然後面門放光普集他土亦來此會。此是無自他中他也。以明化儀主伴。此乃龍行雲應。法事合然。為化眾生軌模如是。以其法性塵剎普周。一剎那之中三世同際。還以一多相容不同門該括如是。放光集眾。意令知佛境界相參無二。已上是初成正覺顯示五位行門。一終因果。此一部之經。總有六重因果。一從世主妙嚴品。乃至華藏世界品五品經。明初成正覺。顯示五位行門報得。及示現入法一重因果。二毗盧遮那品。是古佛因果。引古證今。明佛相習道不虛來。三第二會普光明殿。顯示十信因果。四從須彌之頂直至離世間品。顯菩薩證修因果。五入法界品。明古今本法不思議因果。此是一切諸佛共所乘宗。為一切佛之本體。眾生同具。只為迷之。六覺城東會。明顯菩薩利生行門善知識攝生形狀法。則進修因果。若但說其法在行猶迷。此經設教及行證修前後六度。總舉解行證修因果。令使啟蒙易解不滯其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