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介紹

洛桑陀美仁波切率弟子五台朝聖文殊智慧之旅圓滿行(二)


時間:2015/12/13 作者:妙吉智悟

9日一早,上師先領我們去朝拜殊像寺。殊像寺位於台懷鎮南的鳳林谷口,距塔院寺和萬佛閣只有500米左右。南面對梵仙山,北靠菩薩頂,地勢優越,風景優雅。創建於元代,唐代重建,是五台五大禪林之一,裡面供奉著文殊菩薩的真像,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其中主建築文殊閣殿闊5間,進深3間,兩層歇山式,是台懷中心區最大的殿宇,也是殊像寺的精華所在。

殊像寺入口處【夢裡不知身是客】拍攝

寺院內非常開闊,院內樹木蔥鬱繁盛,花草欣欣向榮、長勢喜人。舉步走上石階,赫然躍入眼帘的是康熙親筆題的匾額「瑞相天然」四個金色大字,迎面的左側是由幾根紅色廊柱環抱的「望佛亭」。

殊像寺牌坊【夢裡不知身是客】拍攝

【夢裡不知身是客】拍攝

一進正門,我就被視野左側那一塊朱漆書寫的「緣」字大石所吸引,而映入眼帘位於寺院正中的雄偉莊嚴文殊大殿上的楹聯更頗有禪意:

微笑拈花,佛說兩般世界

撥觀照影,我懷一片冰心

【夢裡不知身是客】拍攝

走進文殊殿,大殿內有一尊文殊菩薩駕駿猊塑像,高約9.87米,肅穆莊嚴,如出神工。面容寧靜,生動傳神,是五台山台懷鎮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來五台不來朝拜文殊的真身就太遺憾了!當你誠心膜拜時,就能看全這尊最高的文殊像。其中,狻猊高3.95米。狻猊四蹄蹬地,昂首豎耳,張口捲舌,雙眼圓睜。面部、腰間、腿上呈藍底白點,頸上長滿深綠色的穗纓。它雄壯敦實,精神抖擻,作行走姿勢,好似要騰雲而飛。在五台山所有的座騎中,數這一隻塑得最鮮活傳神。獅子背上的文殊菩薩,兩耳垂腮,雙目平視,雙手微舉,身後的一片黃亮,真好象是菩薩身上放出的靈光。

在大殿裡,上師給我們講述了關於這尊佛像的故事:「當年皇帝要來五台山,在塑造這尊文殊像時,菩薩坐騎和菩薩身子早已塑好,只是菩薩頭部幾經塑制,難以塑成,這天工匠們歇下閒談,齋堂的師父也出來和他們商量塑像之事,師父手裡還拿著一團和好的蕎面。忽然,他仰頭叫道:「你們看,文殊菩薩顯聖了!」大夥抬頭一看,只見天空有一朵五彩祥雲,文殊菩薩騎著狻猊,現了真容。一時間,那師父急中生智,忙用手中的蕎面捏制頭像。剛捏好,文殊的真容便隱去,工匠們接著用泥仿塑,卻總是不理想。這時,皇帝已到,無奈,就把那位師父捏制的蕎面頭像安放了上去。沒想到,蕎面頭像和身子極為相稱。待皇帝走後,師傅欲取下蕎面做的頭像時,此佛像開口講話:「無需重新再做了,就用這個頭像吧!」隨即,頭像就變成了現在這樣子,這是文殊菩薩的殊勝顯現,此佛像與文殊菩薩無有任何區別。」

文殊菩薩像的背後,是一尊倒坐的觀世音菩薩。圍有懸塑,上部表示崇山峻岭,下部代表海水流波,中間塑有善財童子、淨瓶玉女,聽經龍王及唐僧師徒取經等等。殿內東、西、北三面牆壁上,懸塑的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這一長48米,高6.8米,面積為326.4平方米的彩色懸塑,反映了這些羅漢在崇山峻岭間,或是降龍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聽講經,或是端坐習定,或是腳踩水獸,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飛行空中的各種形像。

因此,在彩塑中,就有山、水、雲、路、溪澗、石洞、棚舍、殿堂、花草、樹木、一葉飛舟、旋渦激浪等物。這就描繪出了他們的苦行,表現了他們的法力神通。這一巨型彩色懸塑,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場景多變,給人一種上下幾千年,縱橫億萬里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山水畫。

其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懸塑的形狀,如山洞裡倒垂下來的冰岩冰棱,支離參差,又象鏤空的大浮雕倒嵌於殿頂和牆壁,加上藍、綠、紅對比鮮明的色調,把整個大殿裝飾得姿彩斑斕。羅漢圖中有「多聞第一」著稱的佛陀大弟子阿難。有足智多謀名馳遐邇的迦葉,還有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妻子耶輸陀羅,兒子羅侯羅......五百羅漢中有做騰雲駕霧狀,有做降龍伏虎狀,有做一葦渡江狀,還有做禪定安坐狀,無論是何等形態,他們的耳朵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在認真聆聽文殊菩薩講經說法。

在殿內柱子上還蹲有一尊羅漢,仔細瞧看原來是濟公和尚。據說羅漢們要升天國的羅漢堂了,入堂那天,是按貢獻排位次。濟公本應坐在一個好的位置上,但由於他來晚了一步,所有的坐位都被印度來的羅漢占據了,他只好蹲在柱子上了。

正殿的背面,排列著幾塊功德碑,都是為修寺建院的善信而立。最顯著的是,中間有一寬大石碑,上有一副對聯:「問觀音為何倒坐,恨凡夫不肯回頭。」道出了文殊殿中觀音菩薩像倒坐的緣由。

汩汩而流的般若泉

在殊像寺外牌的前面,有一股清澈見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名為般若泉。「般若」是梵語,為「智慧」的意思。據說,據說這泉水冬天不結冰,水中冒熱氣,夏天卻十分清涼。飲此泉水能長智慧、去愚痴。所以,不但佛門把這裡的泉水列為供佛的「淨水」,還把它作為貢品,清代帝王朝山禮佛,也專飲此水。因此,善男信女們來到這裡,都會用瓶盛上泉水帶回去與親人共享。

相傳,唐朝時候,有個僧人叫慧潛,在大白塔蓋了幾間草房,念經修行。那時候,僧俗人吃水,都得去很遠的地方去挑。冬天,滴水成冰,路上白花花一片,象鋪了一層玻璃,挑水的人經常跌倒在地。為解除人們的苦難,慧潛每天夜以繼日在山坡上打坐念金剛經。他相信,總有一天,會感動佛菩薩,送來神水。

原來,在慧潛以前,已經有兩個僧人念過經,求過水。第一個念經的,熬過了風吹日曬,度過了霜打雨淋,念到九千九百九十八天晚上,忽然有兩隻老虎撲來。他嚇出一身冷汗,再也不敢念經了,當然也就沒有念出水來。第二個念經的,念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天晚上,天上突然下來一尊凶神,披髮執劍,用劍尖指著僧人的鼻尖說:「你要再念一句,我把你劈成八瓣!」僧人不敢再念,只好作罷,當然也沒有念出水來。這慧潛是第三個念經求水的。現在,九千九百九十九天已經過去,風吹日曬,熬過了;霜打雨淋,度過了;猛虎恐嚇,經住了;凶神威脅,頂住了……

這天晚上,是第一萬天的晚上,一個皓白鬍須老人向慧潛走了過來。慧潛仍端坐在那裡,一字一句念著金剛經。老翁問:「法師念經幾天了?」慧潛正在念經,不能答話,只微笑著向老翁點了點頭。不管慧潛答話不答話,老翁說:「法師大概知曉,泉水涌流之日,正是你圓寂之時。再有半個時辰,《金剛經》就誦完了,您也就圓寂了。法師修煉多年,無果而寂,您要掂掂輕重啊!」說完,老翁拄著拐杖怏怏離去。

慧潛正處在生死關頭,他只要停誦金剛經,九千九百九十九天的工夫就會全部廢棄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天,二十七、八年呀!他沒有再想什麼,繼續念下去。不多時,隨著「嗡嗡嗡」的聲音,一股清香的泉水湧出來,慧潛高興得「哈哈」大笑。可是,就在他笑出聲來的時候,卻坐化在那裡不能動了,給人們留下一個「哈哈」的笑臉。

清香的泉水流了很多很多年,後人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般若泉。

烈火不燃的「善靜室」

明代天啟六年(1626),在寺後西北角清淨處修建了一間客堂,後來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

三公主為清世祖順治的妹妹。相傳清廷為籠絡具有勢力的漢族大官,便將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龍。後來,吳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將吳應龍及其子吳世霖絞死;三公主只好來五台山殊像寺。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聖祖為殊像寺的文殊騎狻猊像題匾:「瑞相天然」。那時,寺內有個因失戀而來這裡削髮為僧的年輕人,他精通內典,常與三公主在「善靜室」研討經文,引起流言。在京城的康熙聽見後,以為有損皇族聲譽,於是派人火燒殊像寺,試圖將三公主與年輕和尚燒死。大火燒了三天,全寺片瓦無存,惟獨三公主與年輕和尚「坐靜」的靜室無恙。康熙認為這是文殊菩薩證明他們之間沒有戀情,於是下旨撥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後,有人提議把它改名「清白寺」或「無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純潔。但由於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殊像寺」即意味著有文殊菩薩的真像,所以重建後仍叫「殊像寺」。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