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慧律法師

----勤學自省恭錄

請打開三十七頁倒數第一行,"後漢"當然就對前漢,也就是西漢所說的"迦葉摩騰"迦葉摩騰這是中印度人生於婆羅門家,博通大小乘的經典,第一個來到中國傳法翻譯經典,還有【竺法蘭同譯】那麼這個竺法蘭也是中印度人,他一天誦經都誦數萬卷,就是數萬章,是印度學者之師,他們兩個在印度都很有地位,非常有地位。那麼在東漢明帝的時候派遣蔡愔至西域求取經典,在永平十年就是西元六十七年,跟迦葉摩騰結伴前來中國,在洛陽的白馬寺翻譯四十二章經,所以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三十八頁"後漢,即東漢對前漢而言之"那麼前漢就是西漢,【孝明皇帝】也就是漢孝明帝【永平三年】【歲次】就是那一個年代的呢?【庚申】庚申年就是西元六十年,西元六十年簡單講距今一千九百三十四年,我們今年是一九九四,一千九百多年將近兩千年的人,【帝夢金人】全身都是金色的,【項有日光】項我們前面叫做脖子,簡單講脖子的後面叫做頸子,頸子的後面就是有光圈,項有日光就是我們畫的佛像頭頂上的光圈,畫佛像頭頂都有光圈,項有日光,這個日光怎麼樣?【飛來殿庭】這個殿庭就是皇上大殿的前面,【以問群臣,太史】太史就是古時候的一種官名,是史官負責歷史的,負責歷史的但是兼掌天文歷算,他是一個史官,歷史的史,史官,是兼掌天文歷算,他了解天地的歷算是什麼,叫做【傅毅】太史傅毅,古時候的人名大部分都兩個字比較多,【對曰:臣聞西域有神號之為佛】我聽說西域,西域,注意聽,漢代稱敦煌以西的地方也就是今天中國的新疆,中國的新疆也就是蘇俄的中亞細亞的東南部,蘇俄的中亞細亞的東南部或是中國的新疆都稱為西域,都稱為西域,這個是我們漢代的時候稱敦煌以西,你要記住敦煌以西統稱為西域,敦煌我們都曉得很有名的佛窟,西域有神號之為佛【陛下所夢】陛下古時候臣子對帝王的尊稱,陛下所夢到的【其必是乎!】一定是指這個,【博士】博士就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部,掌管全國的學術,文化,教育或者是技藝,技藝就是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工藝,我們現在所說的勞工,那麼這個博士重要的是掌管教育跟學術,所以等於我們現在的教育部,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教育部,博士,那麼一個名字叫做【王遵】,教育部的部長他就這樣講【王遵亦奏曰:有事稟奏,稟奏什麼呢?】按周書異記,周朝所寫的異記怎麼樣?【載佛誕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周昭王二十六年大約西元前,要加一個前,西元前一零二六年,一零二六年,加起來距離今天就是三千年,佛誕就是三千年,印度沒有重視歷史,所以我們說佛誕是兩千五百多年,但是按照歷史記載周昭王二十六年,那個是西元前一零二六,西元前一零二六加西元後一九九四,算算也有三千一百多年,距離我們今天是三千零二十年,距離我們今天是三千多年,所以有兩種歷史,有的說三千多年,那麼印度因為它很不重視歷史,而且印度以前是怎麼樣的你知道嗎?以前我看傳記,以前它記載佛誕是這樣子的,它用一個很大的牆壁,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水泥牆,然後每一年打一個洞,就是每一年打一個洞,今年到了打一個洞,看打幾個洞就是佛誕距今多少年,但是那時候印度群雄割據的狀態,像我們的六國常常打仗,阿育王才來統一,都常常戰爭,一戰爭就忘了打洞,一戰爭就忘了打洞,一戰爭就忘了打洞,也不知道忘了打多少個洞,一戰爭就忘了打洞,沒有辦法,所以它那個記載因為以前沒有用筆,就是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誦戒都沒有戒本的,這個很清楚可以看得到,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沒有紙可以記載,到最後就是用貝頁,所以記載歷史以當時來講,按照工具,按照科學,科技都很困難,到底是誰記載的,也不管什麼佛組,時間到就打一個洞,明年又打一個洞,一戰爭就忘記打了,到底有多少年也不知道,所以有的人講三千多年,有的人講兩千五百多年,少打了五百多個洞,就是時常打仗,所以記算方式我們要了解一下,繼續看,【時江河泛溢,大地皆動,五色光貫太微】,太微就是前面所講的那個殿庭,太微就是皇帝之庭,聽旨之庭,皇帝大殿前面聽旨之庭,聽旨庭,皇帝聽政的大殿前面叫做太微,就像佛教所說的大殿的前面,皇帝聽政的大殿前面都放光,五色光貫太微,【太史】我們剛剛講的太史,另外一個太史他就【蘇由卜之】以前的人都兩個字的名字而已,兩個字,蘇由,卜之,就卜卦看看,【得乾之九五】乾之九五就是皇上(皇帝)表示說至尊的意思,【飛龍在天】飛龍在天這個是易經的乾卦,飛龍在天比喻利益無量的眾生,利見大人意思就是有利益眾生的大聖人出現,【是西方大聖人也】所以飛龍在天就是易經的乾卦,有乾卦跟坤卦,易經的乾卦最上乘的卦,不得了,飛龍在天表示利見大人,利益的利,見到的見,大人,利見大人,【後一千年,聲教流被此土】我們中國跟大乘佛教特別有緣,所以佛法尚未傳入,佛陀的光就已經照射到了,佛陀一誕生,我們這裡就有記載了,【王命刻石為記】因為這是後來的事情,看到這種瑞相把它刻在石頭上,刻在石頭上讓後代的人來印證,王命刻石為記,古時候就是雕刻刻石頭,跟印度當時候都是一樣的,都是用刻的,王命刻石為記【埋之南郊】【南方的郊外,【後於周穆王時】周穆王把筆拿起來,是西元前一零零一年到西元前九百四十七年,那麼西元前一零零一年,一零零一年那就這樣慢慢倒回來算,1001,1000,再來999,998要倒算回來你不要把它加上去,如果說你把1001年把它減怎麼樣子,那就不是這樣子減法,不能這樣減法,要慢慢的倒算回來,倒算回來才對,倒算回來,就把它算回來,後來在周穆王的時候,就是西元前一零零一年到西元前九百四十七年,就是愈來愈少,愈來愈少,這其中大概經過了五十四年,【乾坤震動】乾坤就是天地,就是天地,天地震動【有白虹】白虹怎麼樣?【十二道】十二道【貫日經天】貫日經天就是貫穿太陽,通徹天際,【太史扈多占之】再卜卦看看,【謂是西方大聖人入滅之象】的跡象【明帝】我們說的東漢明帝,【乃於七年歲次甲子】就是西元六十四年,西元六十四年,他在西元六十年夢到的,在西元六十四年【敕郎中蔡愔】這個字念yin,敕郎中就是一位官叫做蔡愔,【中郎將秦景】你看全都是兩個字的,他們的名字都是兩個字的,從前面的傅毅到蘇由到扈多到蔡愔到秦景到王遵,統統都是兩個字,名字都是兩個字的,中郎將叫做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尋佛法,至印度國請迦葉摩騰及竺法蘭】剛才已經簡單介紹過了,【用白馬馱經】這個馱經就是背負經典的意思,用白馬馱經,馱就是用背部背東西,簡單講就是放在馬背上,放在馬背上面,把一切經典都放在上面,【並將舍利,及畫佛像】全部運回中國,【以永平十年,歲次丁卯】這個丁卯是西元六十七年,【至洛陽】洛陽,這個西元六十七年你要記住,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第一個來到中國,這個年代你一定要背起來,這是佛教的開始,佛教的開始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這個一定要背起來,來到洛陽,河南的洛陽,【帝悅】皇帝很高興,【造白馬寺】因為是白馬運回來的,運回來在白馬寺,白馬寺是在河南洛陽縣的東邊,在白馬寺的旁邊寫個【我國最古的僧寺】我國最古老的道場就是白馬寺,第一座道場白馬寺,【譯四十二章經】翻譯四十二章,所以四十二章翻譯的時間是最早的,第一部翻譯到中國來那就是四十二章經,其他的大乘經典後來的人再慢慢翻譯,四十二章經【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嶽】我們中國人,東嶽泰山,中國是岳,岳飛的岳,五嶽的岳是岳飛的岳,可是我現在講的東嶽泰山不是,一個山再一個地獄的獄,上面一個山,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是嵩山,嵩山是一個山再一個高,東南西北中,泰衡華恆嵩,泰就是泰山,衡就是衡山,華就是華山,恆:永恆的恆,那麼嵩呢?就是一個山再一個高,再讀一遍,東嶽就是泰山,泰山,南嶽就衡,平衡的衡,衡山就是平衡的衡,雙人旁,,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一個心再一橫再一個日再一橫,北嶽恆山,中嶽,中間的中,中嶽就是嵩山,這個我們讀地理都讀過,五嶽是分布在黃淮平原的外緣,大部是花崗岩,花崗岩的高峰,花崗岩這個可以做大理石的,【五嶽道士】他們都在深山修練,道士是拿拂塵的,拿拂塵的,【負情不悅】皇帝這麼重視佛教他們不高興,這個道士叫做【褚善信】這個念chu三聲chu,等於處決的處的音一樣的,處決你是不是處,三聲褚,處是四聲,但是它是三聲chu,褚善信這個道士很不高興叫做負情不悅,這個負就是違背,情就是心意,就是違背了這些道士的心意,所以很不舒服,不悅就是很不高興,負情不悅,負情不悅就是違背了這些道士的心意,認為皇帝重視佛教,不重視道教的經典,所以很不爽快,很不高興,【表請較試】比較比較,要較量較量。【乃於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南門】大家都集合白馬寺的南門,這個就像電影上在鬥法一樣,道士跟和尚在比賽,【信等】信就是褚善信,信等就是這些道士,其實也跟現在的道士不一樣,以前的修練比較好,不像現在在嚼檳榔,抽菸,不是這樣子,以前的人也是很有修行,只是不是無漏法而已,【信等以靈寶諸經】用這個符咒怎麼樣?【諸經置道東壇上】置道,放在東邊的壇上,建壇放在上面,信等以靈寶諸經就是他們認為不可思議的經典,咒語,那些種種的經典,靈寶諸經就是他們的經典,他們認為很偉大,很靈,很寶貴的經典放置在東邊,【帝以經像舍利置道西七寶行殿上】七寶行殿上【信等繞壇涕泣】用哭的,不一定會贏就趕快跪下來哭,跪下來哭,【啟請天尊】你看他們的天尊都是長鬍子的,啟請天尊,他們不知道天尊是三界內的,他們不知道【詞情懇切】要求天尊這一次不論怎樣要大顯神通,保佑這些經典不要被燒掉,燒掉就輸得很難看了。【以旃檀柴等燒經冀經無損】希望這個經典沒有損壞,冀就是希望,經就是經典,希望這個經典不要被燒壞掉,【並為灰燼】但是,可是全部都化為灰燼。灰燼就是物體燃燒剩下來的余灰,粉屑,都燒光光,所有的靈寶諸經燒的一本也不剩,【先時】就是以前,【先時升天,入火,履水】履水就是站在水面上,【隱形等術,皆不復驗】都沒有作用,飛不起來也不能在水中行走,也不能入火都沒有辦法,道士沒有比較行,【而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佛是三界的至尊,他(道士)怎麼贏得了他,一個阿羅漢也贏得了天尊,不要說佛陀就說佛陀的徒弟隨便一個證四果的阿羅漢,就是聖人了就贏天尊甚多了,世尊那裡隨便派一個不然證初果的也贏他,不必用到佛陀,到用時都沒有辦法使不出來,佛的舍利就表佛的法身,佛的法身他就神通自在,而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這個好比演電影真好,【旋環如蓋】繞起來就像蓋一樣,【遍覆大眾】全部都把它蓋起來,【映蔽日輪】映蔽日輪就是,映蔽這個映注意,這個映蔽不是遮蔽的意思,意思就是光明燦爛耀眼,整個遮住了日光只有佛光,日光看不到,就是說那種光比日光還要亮,那叫做映蔽日輪,就是那些舍利子這些經典所放出來的光遮住了日光,你看它的光有多明亮,不是這樣子而已。我們來看這些印度的高僧有多厲害,【摩騰以神足通】那時候用神足通,迦葉摩騰用神足通飛上天空【於虛空中飛行坐臥】在天空中也可以坐也可以臥,【神化自在】神化自在表示有修有證無漏的神通,【天雨寶華,及奏眾樂,時眾鹹喜,得未曾有】【此即佛法入震旦之始也】【按迦葉摩騰及竺法蘭皆中印度人】【二名俱不見有翻】不過我們記起來,迦葉摩騰跟竺法蘭二位法師中印度人,第一個來到我們中國,所以我們就是很感恩,很感恩這個開山的祖師,【所云譯者謂以華言易彼梵語】易就是改變過來,翻譯為中文,把梵語翻譯成中文,用華語把它改變為印度文也對,印度文改變成中文也一樣,就是一定要改變,【令此方之人得解義也】能夠了解這個道理,【世尊成道已,作是思維】作是思維,下面這八個字你要劃雙紅線,【離欲寂靜,是為最勝】尤其是出家眾,你今天煩惱會這麼多,你欲望這麼多,怎麼會沒有煩惱,你攀緣心這麼多,貪心這麼重,這八個字你要牢牢記住,這八個字就是一切的座右銘,離欲寂靜,是為最勝,今天你少攀緣就會少煩惱,今天你沒有欲望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像以前我常常想當電影明星就有困擾,困擾,想當電影明星,那時候剛考上大學就想說大學不要念了,考上這一間大學讀不讀都無所謂,就去應試,那時候九百多人錄取六十個,要先去錄影,我就去參加錄影,他說:你笑給我看看,突然叫我笑給他看,笑給他看,後來又叫我哭給他看,真是這要怎麼辦,一下子笑一下子哭就這樣子,後來也有被錄取,真的有被錄取,六十個,有通知單來被錄取了,九百多個也是被錄取,他說你的五官很英俊,可是這種身材不可能當主角,跟你交代了這麼一句,人沒有聽到佛法,他就動腦筋想要當電影明星,做主持人,歌星,影星。我們人大部分難免都是這樣子的,離欲寂靜,不懂佛法,現在你拜託我當總統,拜託我當明星,沒有作用,不會比一顆清淨的心更快活了,現在就已經非常的快活得無法言喻都無所求了,就OK。學佛不是愈多愈好,學佛是愈少愈好,什麼放的下就少一件煩惱,那一樣放的下就少那一樣的煩惱,這一樣放的下就少這一樣的煩惱,不相信你試試看,你那一樣放的下那一樣自在,為什麼?五蘊本空,四大無我,你要得什麼?你什麼也沒有,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世間人是愈多愈好,修行人是愈少愈好什麼都放下,什麼也沒有,三衣一缽就這樣子,是最為勝【住大禪定】住在大禪定裡面,【降諸魔道】我們欲望如果很重,怎麼會有禪定對不對】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輪】苦集滅道,度喬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你看世尊多厲害,在鹿野苑中說法,三轉四諦*輪,上根,中根,下根,度得每一個人都證阿羅漢果的,世尊實在有夠厲害,今天講一句吹牛的話我今天如果有這個福報,因為業障深重出生在末法時期,今天如果我能在佛陀面前被他點一下不知道要證幾果,今天如果我出生在六祖的座下,搞不好成為七祖也說不定,點一下OK,就不用搞了老半天,三藏十二部經典搞得如此,沒有人指點不曉得,單單要悟這個本性就搞了十幾年,單單要了解這個本性的東西,後來閱讀【【六祖壇經】】才發現以前所看的一句話,【曹溪一句亡】真的如此,【曹溪一句亡】你們記得這一句話嗎?碰到曹溪就是六祖的一句就解決了,真的如此,以前研讀了多少經典,到後來三十幾歲的時候,看到了【【六祖壇經】】這才是真正的根本,這才是真正的根本,以前都是執相,不了解無念無相,不了解,一頭霧水,所以我們有根器,還要碰到好的善因緣,你看他們碰到了佛陀,一下子就證道果了,【復有比丘所說諸疑】種種的懷疑,【求佛進止】,進止就是裁決,定奪的意思,處分的意思,換句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抉擇,求佛來跟我們定奪,來跟我們處分,來跟我們抉擇,來跟我們決斷或者是稱簡擇也可以,進止就是定奪,我所有的懷疑請佛陀來跟我們定奪,【世尊教勑,一一開悟】一講大家都開悟,【合掌敬諾】諾就是順從,依教奉行的意思,合掌敬諾尊敬依順佛陀,諾就是答應,答應就是順從就是奉行的意思,合掌而且恭敬佛陀依教奉行,【而順尊勑】而順從佛陀的教化,【諸經通序】一切經典通序【皆有六種證信】【一法體,二能聞,三機感】機感就是根性,能聞就是能聞的眾生,【四教主】就是釋迦牟尼佛,【五處所】在何處講經,【六同聞】哪一些聽眾,【所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今文次第,與通途稍異】跟一般的經典稍微有一點點差別叫做通途稍異,以前的通途經典,就是有六種成就,六種成就稍微有一點差別,【蓋繇佛法初來且順此方文字之體貴在簡略】【然細繹之】這個繹就是開端,開端,但是你細細的來跟他加以研究,這個繹就是研究,你好好的然細詳細的來研究它,徹底的來尋求,窮就,它裡面的六種成就也統統具足,然細繹之這個念yi,然細繹之但是如果我們詳細的來給它研究,研究推敲,怎麼樣?【六義俱備】佛的六種證信都是俱備的,六義俱備,【世尊】二字,即標教主【成道已】三字,即標機感,【鹿野苑中】,即標處所,【憍陳如等】及【復有比丘】即標能聞及余同聞,這個就是眾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樣的,一模一樣的,【*輪】【教敕】即標法體,法的體性是要運用的,標這個法的體性,那麼就是*輪,教敕等等這個都是標法體的,【就此一文,仍分四節:初世尊成道已一句】【乃總敘】敘就是描寫,【一化之繇】一代度化眾生的開始之繇,乃是總敘一化,世尊一生一世的度化就是一化,就是一生一世的度化之繇:的開始,緣起【次從"作是思維"至"降諸魔道"四十頁,【乃追敘成道之法】成道之法,追加敘述成道之法,【三從"於鹿野苑"至"證道果"三句"】【乃別敘*輪之始】轉*輪的開始,【四從"復有比丘"至順尊敕乃正敘此經發起也】初文【世尊】者即我釋迦牟尼如來,乃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於一切器世間,那麼器世間就是我們所講的三千大千世界,為什麼講器呢?譬如說碗是盛飯,盛粥,盛菜,盤子就是盛菜的,碗公就是盛菜湯的,器具就是專門裝東西的,為什麼稱為器世間呢?因為我們站在地上就像容器,容著我們人站著一樣,所以這是指三千大千世界,器就是容受依用的意思,容客群生而為眾生所依用的山河大地叫做器世間,【一切眾生世間】眾生世間是五蘊和合的,眾共利生間隔不同,所以釋迦如來所化其眾就是一切眾生世間,【一切正覺世間】這是指以無漏的智慧的正覺的智者,也就是正報當中的佛,或者是指此等的智慧所依存的境界,表示說他對一切境界都以智慧在做事情,正覺世間,我們都是用妄想在做事情,所以同樣的活在這個世間,有的是活在正覺的世間,有的是活在眾生的世間,我們現在無明重,同樣的活在這個世間,但是我們是眾生的世間,但是佛陀是正覺世間,簡單講,佛陀他是用智慧在做事情,用智慧在做事情,佛陀認為執著是不快樂的事情,但是我們認為執著是快樂,佛陀認為放下叫做快樂,但是我們認為執著擁有更多愈快樂,其實到最後什麼也沒有,所以佛陀一下手起點就是終點,四大皆空,五陰無我,空就是涅槃,一下手就觀空就達到涅槃,這樣就沒戲唱了就休息了,獨稱尊也。【成道】者若論世尊,實成佛道以來,已經不可說微塵劫如法華經壽量品中所明,世尊的生命是怎麼樣的?很長,很長,今為此土有緣眾生,故於過去人壽二萬時,【迦葉佛會】迦葉佛會就是迦葉佛降生弘法的那個會,【示居補處位中】示現補處位中,【上生兜率內院,以淨天眼觀可化機,直至人壽百歲時】【方熟機緣迺示降神於中印度迦維衛國,父名淨飯,母名摩耶,處胎十月,從左脇生,一手指天】,左脇就是我們人體的兩側,從腋下到肋骨的盡處這個叫做脇,從左脇生產,【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顧四方,周行七步】【自言:天上天下,唯吾獨尊】意思就是說天上跟天下惟我們的本性,吾就是我們的本性,唯獨我們的本性是最尊最貴的,沒有受時間,空間的束縛沒有受到一切的影響,我們就是有一個自在的覺性在,這個就是本性,所以我們如果不自在,其實我們就了解我們是凡夫,我們如果遇到境界沒有放下表示很清楚我們生死沒有把握,生死沒有把握,我們的生死如果有把握,很簡單在一切境界,問你自己放的下嗎?【次復示為童子,遍學眾藝,無不超倫】世尊示現童子的時候,遍學眾藝,無不超倫,【至年二十九歲,游城四門,(見者---此為一個字)老病死及沙門相,決志出家】【子夜】就是半夜,子夜,我們說子醜寅卯辰已午未,子夜就是十一點到一點偷跑去出家,所以說出家用偷跑的,有什麼犯不犯戒,佛陀也是用偷跑的,我們的模範生就是佛陀,要等父母答應要等到何時,所以說如果有人真的要來出家,師父我要不要徵求父母的同意,我說:不用,看你自己,他說:怎麼講?佛陀也是用偷跑的,真的,真的,佛陀用偷跑的,要每一位都答應,那就不用出家了,不可能的,堅持到底,也都是自己的問題而已,是不是?師父,我是獨子,我說:佛陀是國王,佛陀是太子你要跟人家比什麼,你財產有他的多嗎?真的,講到最後他沒有出家,不行,這是事實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後要當皇帝大家都出家了,獨子,獨子算什麼對不對?那沒有什麼。【子夜踰城】他就跳過那個城,穿牆而過,【金刀剃髮,盡棄珍飾,披樹神所獻痲衣,遊學諸國】【先從阿藍迦藍】佛一定要這樣示現的,佛沒有這樣示現先學外道,不知道外道不究竟的,佛他要成佛道,一定要示現去參外道,要參外道為什麼?這樣才能知道外道不究竟,參外道以後他在王舍城住二十幾年講般若的思想,全度外道,世尊在王舍城住很久的時間,二十幾年,都講【大般若經】全度外道,佛陀最偉大就是全度外道,【先從阿藍迦藍習無所有處定】無所有處就是我們無想天裡面無所有處,亦【不久得證】沒有多久他就達到那種境界了,【知非究竟】這不是究竟的,【舍之而去】再【次從鬰頭藍子學習非想非非想處定】最高,最高,這就是四空天裡面最高的一個天非想非非想處,叫做非想非非想處,沒有多久也得到了,三界內的道統統學會了,三界內外道最強的,佛陀沒有多久就得到了,所有的道統統學會了,不知再學什麼只好靠自己了,【亦不久得證,知非究竟,舍之而去見諸外道,竟修苦行,希冀得道】希望能夠得道,修苦行吃苦拚命吃苦,吃那種苦我們受不了,有的人瘦骨如柴,有的人像金雞獨立站一隻腳,有的人頭髮長的時候綁在樹頭,綁在樹頭,有的人整天浸在水中,有的人整天踩火炭,整隻腳燒得紅咚咚的,有的人躺在針上,瑜伽術的行者都是這個樣子,修這種苦行,這種苦行沒有用,有的人不吃,有的人不講話,【希冀得道,各以三年為期】三年為一期,【終無剋獲】一點都沒有,我告訴過諸位親近善知識,跟錯了那就會很慘,你再怎麼修都沒有用,沒有辦法,錯誤,起步就錯了,愈走就愈遠了,所以說要親近就要正知正見的,但是問題這個要福德也有因緣,【將欲度之,遂往雪山示修六年苦行,每日止食一痲一麥,皮骨連立,終不成道】吃了那麼多苦也是不能成道,【乃舍苦行,受牧女十六轉】這個轉可能是不對,這個可能應該是斛才對,一個角再一個斗,左邊一個角,一角兩角的角,右邊一斗兩斗的斗,那個念hu字,應該是十六斛,受到牧羊女十六斛,那麼十斗為一斛,十斗為一斛,【乳糜之供】就是用乳汁調製成的稀飯,簡單講就是稀飯加牛乳,稀飯加牛乳的意思很有營養,世尊吃了以後乳糜之供【精氣充足】,修行也要有道糧,不是一直餓一直餓,餓得發慌,【次往熙連河中,浴身而出,取天帝釋化現童子所施吉祥草】天帝釋就是帝釋天王,玉皇大帝,天帝釋化現童子就是玉皇大帝化成童子,布施的吉祥草,吉祥草【詣摩竭提國金剛場菩提樹下,敷草結跏趺坐,以慈心三昧】你內在有慈心才不會對立,佛為什麼一直要你發菩提心,要你發大悲心是諸佛的根本呢?因為你如果有大悲就絕對的心,慈悲才能夠讓心進入絕對的狀態,沒有仇視,沒有妒忌,看到別人好我們要高興,看到別人漂亮我們高興,悲心重,看到別人病苦我們同情憐憫,所以慈心三昧,沒有恨心三昧,要發善良的心才可以進入三昧,【降伏魔軍,深入四禪,觀察四諦。於臘月初八夜,明星出時,豁然大悟】豁然就是頓時領悟,【證無漏道,是為佛寶初現世間也】證得無漏道,次文,【作是思維】等者乃追敘,追敘就是追尋過去的,【坐樹下時,以無師智】無師智就是不用老師,我們本性具足,【自然智】就是不加造作,【了知離欲,寂靜為勝】我告訴諸位,這八個字就是關鍵,離欲寂靜這是關鍵,修行的關鍵【故先訶棄欲界惡不善法】訶棄一定要,為什麼我們會在欲界?五欲六塵不斷,所以這些不善法先放下,【與覺觀俱,而入初禪】要保持這一顆覺性,不要受五欲六塵的感染,因為這是欲界,而入初禪,初禪我們叫做離生喜樂地,離開欲界而生,產生喜悅的地方叫做離生喜樂地,【次復離於覺觀】連那個能觀照的也放下【內淨一心】慢慢放下能所的對立,【而入二禪】二禪就是定生喜樂地,你想要心要定嗎?就是內外要一致,怎麼能夠內外一致呢?記住!禪宗那一句話你要好好的體會,法的東西一句就夠,【動念即乖】這一句你要好好的體會,動到念頭就變成對立,簡單講不生不滅就不動到念頭,我們動到的都是絕對的念頭,清清靜靜沒有煩惱的念頭,不生不滅的念頭,我們動到的都是慈悲的念頭,沒有關係這個叫做妙用現前,同樣是念頭動念無妨,佛陀也有動念,但是我們眾生所動的念頭不能一心,為什麼?一動它就分別,動到就執著,動到就貪嗔痴慢疑,動就身見,邊見都動這種念頭,所以動念即乖,動念即乖,所以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樣那有什麼,不善不惡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什麼是佛?因為無佛相可得,唯是一個覺性說一也不對,其實沒有佛,這個世間那裡有佛?沒有佛也沒有眾生,為什麼?無相的東西那有什麼佛?佛就是大解脫叫做佛,所以我們叫他是佛,覺悟,覺悟,覺悟是什麼?覺悟不是什麼,它什麼都不是,所以也沒有佛也沒有所謂眾生,為什麼?唯是一個覺性,就是一個覺性,如果說你把佛的定義把他說成三十二相多麼的莊嚴看到就拜,錯了,那不對!釋迦牟尼佛叫你拜佛,就是叫你了解自己的本性,才叫你拜佛那是一個啟發而已,由相而引導你內在的覺性,你不要忘記你就是佛,佛是什麼?佛不是什麼,什麼也不是,他不是圓的也不是扁的,也不是青的也不是黃的,佛性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非大非小,非內非外,不然他是什麼東西?不然佛是什麼?這樣你了解嗎?凡是執相就不是佛,聽了很舒服,佛不是什麼,什麼統統是,就是這樣子,要慢慢的體會這個覺性的作用,而入二禪【次又離喜而證妙樂】離喜妙樂地,離這個妙樂【入於三禪】三禪叫做離喜妙樂地,離喜妙樂地,離開這個喜,它不只是樂,它是妙樂,外省人常常講的,我們江西省,浙江省講的妙樂,我們那個教授上課上到一半,妙樂,他常常口語就是這樣子,這個妙得不得了了【次又雙棄苦樂】連苦跟樂統統放下,【舍念清淨】連那個樂,妙統統要放下,到最後簡單講"放下"就是最後的答案,佛是什麼?覺性,覺性是什麼?沒有一樣事情放不下,包括他的生命統統放下,【入第四禪】入第四禪,如果我們有佛法的觀念,那不一樣,如果說以前,像我現在痠痛治不好,我這個痠沒有辦法,二十幾年在建中練跆拳打到,也不知道打到什麼,都痠得沒有辦法,這箇中醫,西醫都沒有辦法,用物理治療,今天就去刺血,刺血,我說那個如果膽小的,可能沒有辦法,看到血就昏倒了,他就說:師父,咳一下要刺下去了,沒有關係,沒有關係,這是小事一樁,咳一聲他就刺下去,咳那一聲也沒有什麼作用,也不對症,照理說咳就該刺下去了,咳完了才刺下去非常的痛,對不對那也沒有什麼,所以說這種東西來講,一個學佛的人,他不會在意生死的問題,不會覺得很痛什麼的,沒有感覺什麼對不對?我跟佛說二十幾年的痠,那有比這種痛更困難,痠痛得沒有辦法,現在就得靠物理治療,調整我的骨盆,骨盆稍微有一點歪,不曉得是不是生太多,骨盆長歪了,骨盆扭曲了才導致神經,吃藥也吃不好,沒有辦法只好用調整的,脊椎要調整,我都沒有覺得什麼,我都沒有覺得什麼。一點的恐懼感統統沒有,內心裏面念念觀照,一切時空都是假相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而且,就以世間的面子而言,當一個法師你叫什麼,笑死人了,當一個法師怎麼可以叫呢?不可以!不可以,我們就不要出聲,就不出聲,所以說我們如果有佛法的觀念,就是一切的境界現前,我們也勇者不懼,那沒有什麼,入第四禪【從四禪中,頓發三明】四禪就是舍念清淨地,頓發三明,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跟漏盡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那麼什麼叫做明,注意!加一個明,如果站在天眼來講的話,不論遠近都看得到,前世或者是再遠再近都看得到,宿命明就是不論過去或現在,漏盡明就是一切統統通達,沒有無明,所以說簡單講這個明字,是指貫穿過去,現在,未來,最主要是襯托這個,最主要是襯托這個,明那麼簡單講就是襯託過去,現在,未來統統通達,【破魔王之愛網】我們如果執著我們就著魔,我們就著了心魔,【斷外道之見縛也】外道就是邪見,加一個字邪見之縛,斷外道之見縛,外道就是執著自己是最殊勝的,最殊勝的,【或初成道句是根本智,自證菩提】,次【作是思維】等是後得智,【重觀四諦以為說法之本,寂靜最勝,即觀滅諦,住大禪定,即觀道諦,諸魔外道,即苦集二諦也,第三文中,鹿野苑者亦名鹿園,在波羅奈國,即佛初轉*輪之處"轉四諦*輪"者】苦集滅道名四諦,苦是世間之果,即指三界六道色心五蘊,集是世間之因,即指見思煩惱,【及有漏善惡不動等業】你們一定要記住善惡是指欲界天,不動這是指色,無色界,這一定要記住,基本上的觀念一定要記住,所以我們要到色界要造不動業,不動業就是要有定力才有辦法,臨命終你散亂那就三惡道了,欲界跑不掉的,臨命終要有定,如如不動,那麼欲界的光明就會現前,欲界的光明就會現前,不動等業,《淨土聖賢錄》有一位高僧修行修的很好,結果他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天界的人要來接引了,兜率天的人要來接引,都要來接引,還好他保持正念,要不然他一下子就到天界去了,以世間人來講,天界已經光明無量了,兜率天四層天,因為他修得很好,他念佛修淨土法門,念佛念到有定,我告訴過諸位,你如果念佛淨土法門,沒有往生的話也不得了,也往生天界,為什麼呢?因為他心無散亂,他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的時候,忉利天的仙女都來接引了,這位高僧大德,還好心很定不好色,他對女性的仙女沒有興趣,沒有興趣,他內心動一個念頭說,我這輩子是求往生極樂世界的,我是要求生極樂世界的,天界我不去,剎那之間天人化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前,臨命終那個定很重要,非常重要,但是定很重要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要收集善根,你要記住佛陀那一句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就是說平常你要趕緊為善,你要趕快收集善的因緣,聽經聞法開智慧,能幫忙人家儘量幫忙,發善心,做好人,講好話,善的因緣儘量趕快去做,這樣臨命終,我說就像《淨土聖賢錄》寫的,如果你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也會去天界,而且天界的地方他也有佛法,因為你的善根深厚,你也會有佛法,總而言之修行是絕對有好處的,拚命念佛絕對不會吃虧的,【滅是出世之果謂因滅故果滅,便得寂靜無為安樂,道是出世之因,謂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品,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個都講過了,【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也】這個我們在十四講表,一些經典,《楞嚴經》統統講過了,我告訴過諸位,名相一個個再重複來解釋,就沒有那麼多時間,【此四皆名"諦"者苦集滅道,審實不虛故,復名"四勝諦"者,惟有聖智乃證知故,佛即證見此四諦理】轉令一切眾生鹹使聞知從佛後得智中,後得智那麼就是我們所講的權智,後得智就是權智,依體起用,流出法音,度入眾生心中,故名為輪,這個輪如果碾下去,煩惱就沒有了,【又輪者,摧碾之義】摧就是摧服,碾就是壓迫你的意思,煩惱把你摧折掉,破除的意思【以此教法,轉破眾生見思諸惑,故名為輪,說此四諦*輪,凡有三轉:一者,示轉】在旁邊寫個上根器的人,上根的人,上根器的人一開示就馬上入道,示轉,佛陀只要告訴你這是痛苦的,痛苦會逼迫我們,一天到晚都逼迫我們,此是集有招感生死的性,【此是滅,可證性】我們可以得證,大家都有佛性,此是道,三十七道品,道就是通往,【可修性】這樣馬上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果,【二者,勸轉】這是中根器的,在旁邊寫箇中根器的,勸轉,勸導你要修行,【謂此是苦,汝應知】貪嗔痴【此是集】涅槃這是可以滅一切的苦【汝應證】三十七道品,八正道【此是道,汝應修】最後一個是下根器的人,下根器的人叫做【證轉】證轉就是佛陀自己自內證,要求眾生相信他,【謂此是苦,我已知】就是你要相信我是佛陀,我已經很清楚知道這個世間是苦的,我已知就是你要相信我,我已經知道,然後加一句你要相信我,【此是集,我已斷】你要相信我,【此是滅,我已證】你要相信我佛陀,【此是道,我已修】你要相信我,用他自己做比喻勉勵我們修行,簡單講下根器的人,就是要加一個你要相信,要相信佛陀,【是為法寶初現世間也,憍陳如等五人者,一阿濕婆,此翻馬勝,二跋提,此翻小賢,三拘利,或名摩訶男,此三人皆佛父黨】黨就是父親那一系列的,不是母親,父黨,不就是他父親那一黨的,不是,是屬於父親這一邊的親戚,黨就是親戚的意思,皆是屬於父母親這一邊的親戚,再來【四憍陳如,此翻火器,五十力迦葉】這是外道,【或名婆敷,此二人皆佛母舅,初太子踰城出家,父王思念不置】不置就是心不安,父王思念不置,不置就是心沒有辦法安住下來,不置,心不安叫做不置,父王思念而心不安,【命此五人尋之】太子取修行不知道修的怎麼樣,有沒有發瘋,【太子既誓不肯歸,五人不敢歸國】找不到太子,找到太子結果不肯回來,我們也沒有辦法,太子出家乾脆不要回去了,沒辦法覆命,他(太子)請不回去,【遂相侍從】就在他的身邊做侍者,【太子既修苦行,二人不堪苦行者先自遁去】遁去就逃走,逃走,逃走,那是他們去他們去了二個,如果是我去我一定排第一個,第一個先走,我就說世尊你先修,等你成道才告訴我就好了,我用頭腦比較快,用吃苦的比較慢,你修行就好有訊息再告訴我,這兩個人不堪苦行,我就不用堪苦行,我就不會去做這個,我會吃苦到某種程度,用腦的苦我可以,用身體的苦不吃,不睡,坐在樹下淋雨這個我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我不會這麼修法,苦行自己先遁去,逃走,【太子後受美食,三人樂苦行者亦復捨去】,瞧不起太子,你看,接收供養,你看,太苦受不了了,世尊是說,太過苦不能修行要中道,不可以太享受,也不可以把身體弄得太痛苦,簡單,基本的飲食也要有,結果三個喜歡苦行的人,瞧不起太子,想說太子接收供養沒有志氣,【捨去,於鹿苑中各修異道,佛既成道,觀此五人應先得度,遂往就之,初轉*輪,憍陳如先悟】,一聽到四諦法馬上開悟,你看這樣我們就不用,那麼費心的搞了老半天,世尊你先得度一來先開示,哪需要搞了那麼久對不對?你老人家比較偉大,你是聖人對不對?修一修再教我們,這樣我們就輕鬆多了,喬陳如先悟,次說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訶欲不淨,就是說一切的欲望都是不淨,都是煩惱法,讚嘆出離為樂,尤其是阿含,四阿含就是讚嘆離欲之行,出離心很強,尤其是阿含的《四阿含經》那個出離心非常的強,【阿濕跋提尋悟】接著又悟【第三說法,迦葉拘利亦悟】又開悟,碰到佛陀每一個都開悟,【是為僧寶初現世間也,第四文中復有比丘等者,佛既度此五比丘已,次復度耶舍等五十五人,三迦葉等一千人,舍利弗,目犍連等二百人,從是以後,度人無量,鹹令成比丘性】,每一位都讓他做比丘,【言比丘者,此翻除饉】就是福田的意思,【謂其具持二百五十淨戒,堪為人世福田,除彼眾生,因中果上之饑饉也,所以供養僧團】,供養比丘也是功德無量,所以齋僧大家都盡心盡力,都盡心盡力在供僧,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福田,大家都知道這是福田,世尊在經典上說,在戒律學裡面說的,供養一個不持戒的比丘,尚且無量無邊的功德,尚且,就是說這個比丘不是很有修行,但是他現僧相你供養他,尚且無量無邊的功德,何況持戒清淨的比丘,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打我破戒比丘,比殺八萬四千父母罪更重,就是說這個比丘破戒,你連動都不能動他,這個比丘就算破戒你動他看看,你會下無間地獄,比殺八萬四千的父母罪更重,想想看他還是僧寶,所以你不要破見,你不要破見,破見就完了,破見就外道是不是?所以說比丘當中不管有修沒有修我們一律恭敬,至少他有袈裟,【又含三義:一破惡,二乞士,三怖魔,所說諸疑,求佛進止,猶言抉擇可否也,合掌表於一心聽法,不惰不散】,佛陀當時在世,聽法那是很精進的,都是跪著聽,不像我們現在坐著聽,要不然就席地而坐,佛陀當時在世在聽經是坐著,徒弟不可以頭比師父高,師父如果坐在椅子上,徒弟走到世尊的面前,每一個頭都要低下,你現在去泰國看看,那一個徒弟敢頭部比師父更高,沒有人敢,所以師父拜到高的,比較不會那麼痛苦,因為他很高,拜到矮的師父你就會很吃力,師父很矮而他一百八十幾,你叫他低下頭來他會受不了,頭不低下又不行那是我師父,所以拜到矮的師父會很吃力,他要低下頭來不敢比師父更高,真的,【已上序分,下皆正說】正說。

四十三頁倒數第三行,【佛言:辭親出家】,辭親出家,親就是我們的雙親,父母,親戚朋友,【識心達本】了解我們本來的這一顆心,【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進止就是行住坐臥,進止就是進退非常的恰到好處,進止就是進退的意思,該進的進,該退的退,要非常的恰到好處的清淨,【為四真道行】把筆拿起來,這四真就是四諦,四真諦,四真道行就是四諦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五不還天】,五不還天就是第十九天,【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三果再來就是四果,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生七死,便證阿羅漢】,經過七生七死就阿羅漢了,【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此第一章,總明沙門果證之差別也,欲證沙門四果,必須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了解無為法就沒有事情了,就無事了,【蓋父母不許則佛法中不聽出家,出家而不識心達本,則身雖離俗,仍縛有為】有為就是生滅法,就是因果法,就是造作法也就是執著法,你有所造作有所執著只能講福不能講慧,只能講福不是真正清淨的福,被有為法所縛,所以你如果要直接進入無為法,就是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念,無所得,當下一定要契入空性的東西,所有的有為法的造作,如果不能頓悟入無為法,所有的有為法都只是在資糧而已,只是資糧而已,所以簡單講,你如果要成道一定要頓悟,最後那一念是一定要頓悟才有辦法,不能用漸進修行,漸進修行有無量的過患,漸進修行其實那個漸進以前都不叫做修行,那叫做資糧而已,到最後悟他一定要頓入,頓入,頓入才能契會佛性的東西是什麼,譬如說我今天斷了一點點惑,明天斷了一點點惑,後天斷了一點點惑,那只是方便講而已,真正的佛性它沒有階位,它不是因果,它是非因非果,它是不昧因果,即非因非果,它是無為,無為就是不加造作,身口意都是緣生緣滅的東西,所以在身口意裡面都是達到清淨的,不假任何的思維造作。散發我們本性本來的東西,所以修行到最後都沒有所謂的漸修,漸修是方便說,佛道的最後那一念,那一定是頓不能漸,漸就完了,漸就完了,這種要慢慢體會,慢慢體會,體會到有一天你尿桶打破,開悟,體會有一天蘋果掉下來,開悟,你一定要有這種過程,然後累積,累積的善因緣,福德因緣,聽經聞法,到有一天本性原來是這樣子,我們的本性原來是這樣子,原來是這樣子,這樣子,要不然沒有辦法講,沒有辦法講。

因為我以前沒有了解本性的東西,都想說奇怪這個都是生滅的東西,生滅的東西本性到底要安在哪裡呢?無所住,無所住就是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有本性到底在哪裡?是什麼叫做本性?我那時候都是把本性形象化,我都把清淨的本性形象化,不曉得離執就是本性,不了解這一句話,什麼叫做本性形象化?認為本性它是一種東西,本性它是一種觀念,是嚴重的錯誤,嚴重的錯誤,要不然在生滅法裡面找不到,硬要把本性拿出來一種東西,不曉得它是無體可得,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你硬要把它拿出來什麼東西,對不對?你說我來觀苦,我來觀苦,觀苦、觀苦,我來對治,那是方便說,苦沒有實體可得,你對治什麼東西,苦本來就沒有實體可得,你對治什麼東西對不對??那就是不了解本性的人,他才會我來對治、我來對治,克制一下,沒有解脫的人,所以說無量的差別相,因緣相、次第相,都是為了那最後的一念佛道頓悟,進去,記住師父的話,沒有頓悟,你就是在有階位有次第,就永遠在因果的生滅法裡面打轉,永遠,包括法執都是這樣子。〖仍縛有為,不得名為沙門,「識心」者,了知心外無法,即悟遍計本空〗什麼叫做遍計本空呢?遍計的旁邊寫個,緣起法本身的錯誤的執著叫做遍計,執著有為法為有叫做遍計,他不曉得緣起法本來就是空,譬如說這個杯子,這就是杯子,這個就是杯子,這個杯子,我們人這個世間,講起來是很悲哀的事情,什麼事情,都沒有把事情弄得很清楚,執著自己的觀念,就是拚命的吵架,有一次,我去銀行,我去銀行,去銀行的時候,有一位女眾正在發火,我明明存十萬,為什麼剩下九萬五千?今天一定要講出一個道理來,一定要給我一個交代,她昨天明明算十萬,今天拿來存銀行,存款簿一看九萬五,你今天對我沒有交代了,在銀行裡面破口大罵,經理也出來擺不平,經理也擺不平,經理說我再查查看、再查查看,經理不敢得罪她,開始,五千一定要查出來,就開始一個一個問,一個一個問,大家都說沒有,為了這五千她就是不走,她說你這樣子我要告你,就把那個地方搞得雞犬不寧,經理也來,到最後沒有辦法,不然你稍微冷靜一下,我再查查看,你那裡也稍微注意一下,不會錯,我昨天算的就是十萬,很肯定,絕對不會錯,肯定不會錯,這個女眾在銀行,搞了老半天也沒有辦法解決,經理說:不好意思已經很晚了,要關門了我們還要結帳,要不然明天我們再來講好了,一回到家,她先生下班回來,他太太還在那邊,今天差點被銀行氣死,她先生問說:怎麼了?到底怎麼了?我昨天算明明十萬,到銀行竟然少了五千!不是啦!那五千是我抽走的,我今天要加油、要吃飯,要繳稅金是我拿走的,她說:我今天跟人家吵了一天,真是糟糕,跟人家吵了一天,真是太不好意思了。我要是那位女眾,下次去,臉不知道往哪裡擺會羞死了,跟人家吵了一天,那一種沒有調查清楚,就亂誣告人家還吵了一天,她不放過人家,她認為銀行吞了她五千塊,這個就是我們說遍計所執,就是說我們一些事情要冷靜,遇到什麼事情我們一定要冷靜,事情的來龍去脈調查清楚,才不會冤枉好人,你看這位女眾,不分青紅皂白的吵了一天。

再來,〖達本者,了知心性無實,即悟依他如幻,解無為法者,了知真如,與一切法不一不異〗一切法你不可說它是一,你也不能說它有所差別,〖即證圓成實性,梵語「沙門」,此翻勤息謂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也〗熄滅貪嗔痴,〖「常行二百五十戒」即增上戒學〗〖「進止清淨」即增上心學〗進止清淨要無相,〖「為四真道行」即增上慧學〗增上慧學,〖謂觀察四諦而修道行也「阿羅漢」,具含三義,一殺賊,二應供,三不生,乃沙門所證第四無學之果,斷盡三界見思二惑〗〖「飛行變化」,聊〗聊就是姑且〖舉六神通之一事,「曠劫壽命」謂三種意生身〗這個意生身就是你想要投胎轉世到哪裡,都控制在你的意念,這個就是意生身,華嚴講的特別多,華嚴講的有十種意生身,那更不得了,今生今世師父如果沒有開華嚴,你也必須要把它看,就是怕看不懂,華嚴可以說。。。研究華嚴的哲學思想,實在是這一指,就是這一指非常的棒,華嚴的哲學思想,非常高深的哲學,而且華嚴研究以後,你會辯才無礙,而且對我們修行無量無邊,你如果研究華嚴,你的思維模式就會改變,我們人生的思維模式叫做積累的思維模式,我們生命的思維模式是一、二、三從小就這樣子,對不對?就是從後面反過來轉也是一樣,ZERO、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思維模式,反過來講-1、-2、-3,簡單講我們眾生,為什麼叫眾生,他的思維的模式就是累積的,累積就是錯誤,累積的思維模式就是錯誤,佛陀的思維模式不是這樣,佛法的思維模式像華嚴的哲學,那不是這樣思維模式的,華嚴的哲學思維的模式就是一非一,說一它不是一,當體即空,說一方便說,說理當下就空,我們說零是沒有,華嚴講零是最大,零是最大的,華嚴講零是最大,換句話說絕對是最大的,沒有數量是最大的,1後面加0,10後面再加0,100,後面再加0就1000,0是最大的,當你無相的時候你後面不要加,你把1改成0無止盡的,連那個1都不要假設,連那個假設就是離戲論,連1,1也是戲論,1是假設,連那個假設的戲論統統放下,最大、最大、最大,無量無邊,無量無邊,還會吹,華嚴的思維模式就是這樣子,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的思維模式,就是這樣子,大能容小、小能容大,不一樣的,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是我們所想的,不是,佛陀的智慧,不是用你有限的生命的觀念,有辦法猜佛陀他到底在想什麼?我們沒有辦法的,簡單用四果羅漢的思維方式包括菩薩的思維方式,統統沒有辦法了解佛,師父剛剛講的這個觀念,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子?是,是就很可怕,以師父這麼爛的程度,都讓你很驚訝surprised,何況是佛陀,師父這種這怎麼爛的人,講的這種觀念,你就覺得很有學問了,真的很有學問了對不對?何況佛,他的思維方式,不是像我們眾生的,大徹大悟的人,才不是像眾生的想法,完全不一樣的,為什麼?因為你是累積的,所以你落入數量觀,落入對立觀,落入分別、執著統統是凡夫,統統是凡夫,不能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用數學就可以證明,再來〖堪能隨願久住「住動天地」言羅漢所住之處,天神地祇〗地祇就地神,〖皆為感動,或可一行一住,皆能震動天地也〗皆能震動天地也,〖「阿那含」,此雲不還即第三果〗〖「十九天」者,從四天王上至無煩,為第二十,則超過下十九天,繇彼已斷欲界九品思惑,即於五淨居天〗那麼這個五淨居天,又作五不還天,我們說的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五淨居天當〖中證阿羅漢〗證得阿羅漢,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五不還天,〖不復還來欲界也,「斯陀含」此雲一來,即第二果〗第二果〖已斷欲界六品思惑,餘三品在〗後面的三品還在,〖故一上欲天,一還人中,即證阿羅漢也「須陀洹」此雲預流,即是初果,已斷三界見惑〗思惑都還沒有斷,〖初預聖流〗一開始接近聖流,〖不復墮三惡道,但欲界九品思惑全在,故能更潤七生〗還有經過七生天上、人間,就是煩惱的業滋潤,而生當來之果叫做潤,潤就是滋長生死、增長生死,還有生死的水份在,還有生死的習氣在,潤也可以就是習氣,潤,就是潤七生,還有沒有斷的七生七世的習氣,三界內的不是界外的,我講的是三界內的習氣,〖謂欲界上上品〗上上品就是最難斷,〖任運貪嗔痴慢,能潤二生〗這是指思惑,底下講的都是思惑,欲界思惑有九品,上品分三,中品分三,下品也分三,所以上品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也是分上、中、下,下品也是分上、中、下,所以變成九品,九品的上上品就是愈來愈難斷,下下品就愈來愈容易斷,所以說上上品任運貪嗔痴慢,能潤兩生就是思惑,欲界的思惑,上上品兩生才斷得了,〖上中品惑,能潤一生上下品惑,亦潤一生,中上品惑,亦潤一生中中品、中下品惑,共潤一生,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平惑,共潤一生〗所以下下品較容易斷,上品較難斷,就像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上上品的蓮華也很困難,也很困難除非你證到無生,要不然實在不太可能,要不然你就要念到事一心不亂,大修福德,大修福德,〖七番生死之後,方證阿羅漢果此約任運斷者,若加行斷,則復不定〗如果加行來斷那是不一定的,意思不一定就是不一定這樣子七番生死,所以這任運斷,任運斷就是不假造作,七生七世一定解決生死,最慢,任運斷就是最慢,最慢任運生死,如果加行斷,加行就是我下一番功夫,不要說七生,這一生就要解決了,這一生就要解決了,不要說經過七生七世才來了生死,加行斷不定,有時候一生,有時候兩生,最慢七生一定要了生死,〖然三界見思雖有多品多類,總以愛欲為本〗所以這個愛欲你把它框一框,我們愈少愈好,愈少愈好,有好東西就拿出來分給別人,分給人吃、分給人用,好的東西趕快施捨出去,趕快施捨出去,我們會活多久沒有人知道,〖愛欲一斷,便出苦輪,故喻如四肢一斷決不復用也〗尤其是我們男女的情執,夫妻的情執,那麼我們應當平淡看之,〖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真好,內外都無所得、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注意聽,心不系道,這個系道是牽掛的意思,意思就是說心也不會罣礙著,道有修沒有修,意思就是就算有修道也不執著,意思就是不執著法愛的意思,按照這一句的意思就是它也不執著這個法愛,他是真的用法來觀照,但是不會落入法的執著,叫做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當然他不會造業,他怎麼會造業,他已經斷欲去愛,了解本性達佛的深理,空性的思想悟到無為法,他怎麼會再造業呢?〖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你注意看,不歷諸位,師父剛剛講的現在馬上兌現,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是不是?不歷諸位當然就要契入、頓悟,對不對?就是如果你在煩惱,分別心裏面生滅法一直下手,一直想我要斷它,我要怎麼樣,那永遠不行,你一定要記住到那個根源叫做〖動念即乖〗那一句話,一念無生全體現,你一定要記住這一句話,你才有可能契入道,譬如說現在發生衝突,兩個人發生衝突,要趕快一念不生,這才是真正契入空性,這樣就是明心見性,如果他侮辱我今天生氣,好,我慢慢來我稍微忍耐,我慢慢來、慢慢來,你還是個凡夫,你還是個凡夫,你還沒有見性,你也還沒有了生死,什麼叫做了生死呢?他無量無邊的動作來,無量無邊的語言來,除了你要教化他以外示現對治,如果是一個真的大徹大悟的人,無量無邊的示現來,他都很高興、無礙為什麼?他都無能、無所、動念即乖,連動一個念來對治都不用,生死就了了,OK!這樣子沒有事情,長伸兩腳臥,在那邊拿著扇子扇風,沒有事情,你如果有這種功夫,都沒有事情,所以用對治的慢慢的來想辦法,要除掉他那個叫做凡夫,那還早離道十萬八千里,那麼如果說發生事情當下觀空,還歡喜心如飲甘露這樣子,是名入道之人,手指頭還會動,這種就是真功夫,也是真正入道的人,要不然你還早,一碰到事情心裡很煩惱,我明天再跟你講,要不然受不了了,這樣還是凡夫,不然會嘔死,還要經過一個月再解決,兩個月再解決,這樣還要很久,有的世間人一句話,恨了七年還在恨,恨一輩子還在恨,你看永遠都是凡夫,永遠都是凡夫,就是永遠都做凡夫,你如果要做聖人,簡單講做聖人很簡單。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放下你一切的煩惱,愈短愈快放下你就是聖人,放到最後連一剎那、一秒鐘都不要用到,釋迦牟尼佛講的那一句〖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他連一秒鐘都不要,簡單講你能夠放下的時間縮短到極點,一剎那,明天早上起來夜觀明空,夜觀星星馬上見道,馬上見道,一剎那之間馬上見道,無生,原來如此!不生也不滅、不來也不去,當體就是空,所以你要記住一非一、二非二、零非零,零不是最差的是最大的,但是也是最小的為什麼?零它沒有表什麼,都是零,也是最大的,也是最大的,一後面都加,加一個零都是最大的,它是表示最大的也是最小的,所以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用零就可以證明了,這知道嗎?用零就可以證明了,真高興以後可以到學校蓋了,零是最大的,〖而自崇最,名之為道〗對不對?沒有階位,〖此第二章,明沙門果證雖有差別,而所證之理無差別也,斷凡聖同居欲愛〗在這個地方,我叫你們編號你們就編,在這個地方寫A,A就是斷凡聖同居土的欲愛,凡聖同居土的欲愛,〖識自心源我執本空〗把那個我執本空那四個字劃曲線一直劃曲線,為什麼呢?因為這一段是講我執本空,欲界所有的執著,其實我執本來就是空,本來就沒有的東西,〖達佛真諦深理,悟生空所顯真如無為之法〗什麼叫做生空呢?我們這個身是五蘊身而生起,四大所生起的,我身是當體即空悟到生空,生空就是我們這個色身,我執空叫做生空,就是所生起來這個色身,當體即空叫做生空,你如果悟到我執空,所顯的真如無為之法,再來B〖斷方便有餘欲愛識自心源法執本空〗方便有餘土那就阿羅漢以上,在旁邊寫個「阿羅漢以上」,這個已經不是凡夫了是聖人了,方便有餘土。有人問:師父,阿羅漢死後要往生到哪一道?他不是哪一道,他沒有哪一道,他已經跳出六道了,阿羅漢往生以後,往生方便有餘土,因為斷見、思二惑,阿羅漢有阿羅漢的淨土,可是法執沒有斷,暫時在那個地方叫做方便有餘,還有法執未斷,方便就算暫時,有餘就是法執未斷,還剩下無明的法執未斷,暫時住在方便有餘土,欲愛識自心源怎麼樣?法執本空,法的執著本空,〖達佛俗諦深理,悟法空所顯真如無為之法〗這是第二段,再來第三段編C,〖斷實報無障礙欲愛〗那麼這個當然剩下都是微細惑,在旁邊寫個都是微細的法執,微細的法執不能講法執了,那是已經微細的法執,這個欲愛不是五欲六塵,是對自己的法的喜愛,〖識自心源俱空不住〗什麼叫俱空呢?俱空就是生空跟法空,兩種統統空,〖達佛中諦深理,悟俱空所顯真如無為之法〗無為之法,A、B、C都編完了,編完了,再來,再來另外編一、二、三。第一〖又了知三土欲愛即空〗即空就是當下,〖名斷欲去愛〗斷欲去愛這是當下即空,我告訴過諸位,你如果要斷惑不能有階位的,即空就是沒有什麼階位的,它不是一二三四五六,欲愛當下就空,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子,你如果把煩惱縮短到0.1秒,那就證果,連0.1秒都沒有,那就如如不動了,愈來愈縮小、愈來愈縮小,煩惱的時間愈來愈短,愈來愈短,短到最後一剎那之間見到星星,不然去看月亮也許會開悟得比較大,比較大,也許會開悟對不對?欲愛即空名斷欲去愛,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遍計本虛〗遍計就是執著緣起法是真實的叫做遍計,緣起本來就是虛妄的,何以故?沒有實體可得,沒有實體可得,你怎麼樣說它是真實的呢?〖達佛真諦深理,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你如果說到空,一空就是如果你說到空,一切講到的統統是空,一空一切空就是當你談到空性的時候,那一切都是俱足空性,無假無中沒有一樣緣起法,乃至所謂的中道那不是空,而不空對不對?統統是空。〖悟如來藏如實空義〗如實空義,如實那麼就是指實相不立一切法的空義,〖名為無法〗再來編第二〖了知三土欲愛即假〗三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這個三土的欲愛,當下就是緣起法,即假就是緣起的,它也是緣起的怎麼樣?〖名斷欲去愛,識自心源依他如幻〗了解緣起法就是如幻的,〖達佛俗諦真理,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意思就是一切假若論到假相的緣起那麼一切都是緣起,為什麼呢?空性也是緣起裡面所顯現出來的,中道也是緣起裡面所顯現出來的,你能夠離開緣起嗎?而不假,而不離假,不假就是不離開假相,不離開緣起,加一個字更清楚,無空無中而不離假,不離假不離緣起,空性裡面沒緣起怎麼顯空性,沒有緣起怎麼顯中道呢?對不對?沒有緣起怎麼顯中道,〖悟如來藏如實不空義名無為法〗第三,再來就編三〖了知三土欲愛即中〗就是中道,〖名斷欲去愛,識自心源圓成本具,達佛中諦深理一中一切中〗講到中諦統統是中諦,〖無空無假而不中〗意思就是說空性就是中道,緣起就是中道,當下就是完成空假中的思想,怎麼可以離開空跟假來講中道呢?〖悟如來藏離即離非〗也不該離,就是說也不可以遠離這個即,也不可以遠離非,但是也就是即也就是非,所以說離開即就是離開當下,離開非也是離開否認的,離開肯定也離開否定,為什麼?因為它同時俱足,你不能偏哪一方的,也是即也是非,〖是即非即義〗所以說是當下也可以說不是,是即就是當下就是,非即呢?你也不能否認假相,〖名無為法〗無為法,無為法就是空,〖此無為法,本自有之,非屬新生,故「內無所得」,惟一真心,心外無法,故「外無所求」,知法如筏〗就像木筏一樣,船一樣,木筏,船一樣,〖故「心不系道」〗心不系道,知道說用了就放下,用了就放下,法就是讓我們渡河的,渡了就放下,簡單講我們運用佛法的文字,我們不能著於文字的觀念,要專修觀照,符合心法才是法,如果你一天到晚在文字上、書本裡面、佛經裡面打轉,自己不修行、不觀照,還沒有解脫,遇到事情跟以前一樣,這樣子乾脆不要看,看那麼多經典,到最後跟阿難一樣,阿難,對不對?聽了那麼多,多聞無益,不觀照、不如實相的道理,沒有用,心不系道,〖已斷惑種故「亦不結業」〗已經斷這個迷惑顛倒的種子了,〖證無分別根本實智故「無念」,證不思議後得權智故「無作」,稱性之修,修即無修〗修就是造作,造作當體就是空,注意!修即無修就是你一切的造作都是身、口、意,但是它當體即空,所以無修這不能講修,修就是次第,次第,你有次第是不能頓入的,無修就是頓入沒有次第的,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你那個次第思維的模式如果不放下,那個累積的觀念不放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累積的觀念不放下,在裡面打轉是非、善惡,你不能成道,你如果不會一念迴光返照,一念無生你永遠是凡夫,修即無修〖故「無修」全性作證,證無別證,故「非證」,諸位如丈尺顯虛空〗丈尺一點點顯虛空,〖而虛空元非丈尺,又如入海雖辨深淺而深淺元非大海〗本來就不是大海了,原來就不是大海了,〖故云「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也〗名之為道,〖藏教則因滅會真〗因滅會真,什麼叫做因滅會真呢?因,體會到因當下就是非因而會到真實的空性,因滅會真就是這個意思,因當下要非因,〖滅非真諦〗滅非真諦,因為它還是有,〖故真諦不歷諸位〗如果是滅那麼就是有所謂的因果的,這個由後面滅掉前面,那麼空沒有了,所謂的滅不滅的道理,故真諦不歷諸位,那麼簡單講要體會、開悟,開悟就是在那一剎那之間,完全的進入空性的狀態,叫做契入,不思善、不思惡就這麼,時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當下像被電電到,原來如此,就不會說我再想想看,那就完了,你說我不思善、不思惡,然後頭腦就。。。師父,我再回去想想看,這樣子就不必再說了,因為他這樣子還早,不思善、不思惡,這就是本來的面目,原來如此,這樣就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有的人也是會假裝,原來如此,下午要吃飯,開悟的人都是這個樣子,原來如此,你媽媽是女的、你爸爸是男的,我今天才知道你媽媽是女的,開悟就是這樣子,講的都是瘋子的話,講的都跟瘋子的話一樣,再來〖通教即事全真〗通教事相當體就是空性,當體就是空性,〖故真諦不歷諸位〗真正空性的思想,它不能有階位的,〖別教則中道隨緣不變,故中道不歷諸位,圓教則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故中道不歷諸位,繇上一章,方知性不廢修〗你只知道本性,性不廢修的意思就是說,性就是理念,無生的理,不廢修:你不可以離開修行的,你不精進修行你就見不到無生,你就見不到無生的,你不要說一切法本來俱足,本性俱足,我也不必修善,也不必怎麼樣斷惡,也不必怎麼樣,在這因果法裡面打轉,師父講的本性非因非果,我告訴你是因是果,本性非因非果是站在當體即空,非因非果是站在理事圓融,你又不能離開因果的,你離開因果什麼叫非因非果,完蛋了,佛教完蛋了。給你這樣講就邪知邪見了,佛教離開因果,釋迦牟尼佛在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是說這兩個字而已「因果」,講到最後就非因非果,對不對?所以說方知性不廢修,了解悟到本性的無生,但是不可以廢掉精進,修就是精進,一定要精進如鑽木取火,一直要參禪、一直要觀照,觀照到那一剎那之間,與中道、空性相應,〖繇今一章,方知修不礙性〗你所有的修行不礙性,為什麼呢?我現在修善知道沒有善可得,對不對?來世這個色身,以後我們成佛才有三十二相,我們如果沒有修福跟慧,我們怎麼會有三十二相呢?對不對?所以我們一切的修行,都可以用本性來修,本性實在是不用修為什麼?本性俱足,所有的修當下不離因果,因果當下你就要超越它,超越它,即因果超越因果也不離因果,不離因果,要正知正見是這樣子,〖繇上一章,方知即而常六〗什麼叫做即而常六呢?當體即空但是常常,六就是次第,常六,六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六就是藏、通、別、圓所講的,天台裡面所講的六即佛,六即佛,即而常六意思就是雖然當體即空,但是常常次第清楚,次第清楚,〖繇今一章,方知六而常即〗雖然次第很清楚,當體契入空性,常即:常常不離當下,方知六而常即,〖四教皆論性修,皆論六即〗四教皆論本性不生不滅的修行,但是皆論六即,六即就是次第,性修就是沒有次第,沒有次第當下就是次第,次第就是沒有次第,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通此旨者,則於一代時教,思過半矣!〗什麼叫思過半矣呢?思過半矣意思就是說通達道理的旨趣,那麼對如來的一代時教,大半都可以通達,思,過半,你要這樣念你就更清楚,思,過半矣。如果你好好的迴光返照,通達了這個道理,思嘛過半,過半就是佛陀的一代時教,大半你就可以通達,過半就是通達佛陀所講的一半以上的教理你統統了解,叫做思過半矣,思就是如果你能夠迴光返照,在這個地方通達,這個道理跟旨趣、宗旨,那麼對如來的一代時教,大半都可以通達,叫做思過半矣,〖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材,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讓愚痴遮蔽了我們的清淨本性,這兩個字〖愛與欲也〗愛就是貪、欲就是男女,你貪執一切還有男女的欲望,〖此第三章,讚嘆頭陀勝行〗勝行就是苦行,〖以為證道要術也,上文既雲非修非證,恐人錯會,執性廢修〗執性廢修就是執理廢事,執理廢事,懂得道理本性俱足,這樣不用修了,不用修也不用拚命的講經,也不用拚命的布施,也不用做善事,那完了、完了,那完了,那就邪知邪見了,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寧可著有,著有就是因果,寧可執著因果如須彌山,執著沒有關係,不可著空如芥子許,不可以著這個偏空如芥子許,一點點都不可以,壞了因果的空那你就完蛋了,就斷滅見了,就不是正當的見地那完了,那完了,知道嗎?所以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不可以的,而且沒有因果那乾脆不要修,我們坐在這裡這麼辛苦做什麼,本性俱足,本性俱足你就坐在家裡發獃,呆呆傻傻的,執性廢修不可以俱足執理廢事,不可以的,〖故今特申抖擻應勞之行〗這個抖擻的意思就是振奮,是頭陀的別稱,在法苑珠林六度篇裡面講,頭陀就是抖擻,我們說抖擻,怎麼抖擻呢?我們這個衣服有骯髒的時候,拿起來抖動一下,抖動一下,抖就是提手旁再一個阿斗的斗,提手旁,擻就是提手旁再一個數目的數,數學的數,兩個,抖擻都是提手旁,抖提手旁然後加一個斗,擻呢?一個提手旁加一個數目的數,抖擻,抖擻就是振動,振動就是振動去煩惱,就是說我們穿一件衣服,穿一件衣服上面如果有污垢,我們拿起啪,我們衣服洗好的時候怕有髒,甩一下讓水落下再晾衣服,我們衣服拿起的時候會有灰塵甩一下振動一下,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稍微精進一下修苦行,可以把那個煩惱抖掉,抖擻就是苦行,就是去塵垢意思,這是比喻的意思,振動一下,振奮一下自己的精神,塵勞之行,〖以為斷欲去愛之方,譬如古鏡,雖複本具光明,理須磨拭〗磨拭就是好好的擦拭,〖方得瑩淨耳!〗瑩淨就是明亮光潔,明亮光潔,〖佛言〗還講的完嗎?講不完,講不完,沒辦法,講到一半的時候,用趕的也不好是不是?我們也不急著做什麼,世間人說,你講什麼那麼快在趕什麼?趕火車,所以聽法以後心中產生無量的喜悅、無量的安詳,記住!要把煩惱縮短到一念之間就要處理它,你的道就在你的眼前,不離一絲不離一毫,見見非見,見無所見,當下就是,所以說懂得佛法的人,一句話就解決了,不懂的人搞了老半天,搞了老半天,不能用次第,不能用累積的方式修行,要用契入空性的觀空、觀無生、觀緣起無自性、觀無常,直接觀無我這樣就入了,這樣就入了,最重要就是不要跟世間人亂搞,要放下別人的好、壞跟我們沒有關係,別人再怎麼壞,這都跟我們沒有關係,我們要活得自在,超越時間、空間的自在,歡歡喜喜,以前老和尚看徒弟在吵架,師父,師父他們兩個在吵架,甲來告訴他:師父他欺負我,你比較委屈,乙來告訴師父說:師父他欺負我,你比較委屈,為什麼?你說什麼都對,他師父已自在什麼都解脫,什麼都解脫對不對?所以說法的東西會運用的話,不得了!什麼都是喜悅得不得了,什麼都是喜悅,你就不會板個臉,整天板個臉默默的不講話,我們要很高興的過日子,待人處世也很有禮貌,也很喜悅每一個眾生的優點,看到人家漂亮也讚嘆,看人家富有也讚嘆,看人家中狀元也讚嘆,看人家考上大學也讚嘆,看人家家庭和樂也讚嘆看人家的優點都是在喜悅當中,看人家缺點不要靠近不要看,保護這顆清淨的心用本性來修行,所有的是非到我的心都沒有是非,是非,師父,怎麼樣才能沒有是非,從你本身做起,如果一切是非到你心中都沒有是非,是非都沒有了,都沒有了,世間都沒有是非,所以從你本身做起,師父怎麼樣才能夠沒有是非,很簡單從你本身下手,從你本身做起,所有是非到我這裡都沒有是非OK,沒有事情,你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道就在我們的心中了。

四十七頁倒數第三行,〖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語、綺語;意三者〗〖嫉〗嫉妒、〖恚〗瞋恚、〖痴〗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四十八,〖此第四章〗因為我們是講四十二章經,那麼四十二章經這是第四章,第四章,〖明善惡無性〗無性的意思就是說沒有實體可得,沒有實體可得,善無善性,惡也沒有真正的惡性,意思是說善惡在一念之間,只要你能夠改變,就像一隻手反過來是正面,再反過來是背面,那邊如果是正面這邊就是背面,所以說〖猶如反掌〗反掌就是同一體的意思,〖而生死涅槃〗這也是同一體性,如果說生死是生死,涅槃是涅槃,那麼這是二元論的,二元論的,生死涅槃同一個體性,〖惟此三業〗身、口、意,〖更非他物也,斷他物命,名之為殺〗名之為殺,譬如說今天,蘇聯的一個聯邦叫做車城,車城國家不是很大,但是要宣布獨立,世界的國家怎麼來的,本來是一個很大的國家,然後分成一地一地,它不讓中央管理,宣布獨立,一個國家就產生了,國家就是這樣來的,現在蘇聯的車城要宣布獨立,葉爾欽宣布轟炸,轟炸飛機飛過去的時候,昨天跟今天就死了好幾百人了,死的都是人民,小孩就在那邊哭,父母都死了,父母都死了,炸下去整個房子都是火在燒,都是火燒房子,總統一句話,葉爾欽總統一句話,空襲一句話就死好幾百人,昨天一天就死了一百多人,以後那個業要怎麼承擔,所以說這個殺,斷他物命,名之為殺,有時候不用你親自去殺,總統你不下命令沒有人敢空襲。〖不與而取〗不與就是不給你,沒有答應的意思,不與而取〖名之為盜〗這個與就是給的意思,他不給你,而你就把它拿過來了,不與而取這樣子叫做偷盜,〖兩相交會,名之為淫,斗亂彼此,名為兩舌〗這個文字都很簡單,〖咒咀〗這個念ju,〖罵詈〗咀那個也是咒罵的意思,跟言部一個且是一樣的,言部再一個且,而且的且,那個念咒詛,咒詛,那麼這個口部念ju,這個口部念ju,咀就是咒罵的意思,所以說應該念咒咀,那麼罵詈呢?這個詈就是罵的意思,咒咀罵詈,〖名為惡口〗〖心口相違〗嘴巴講的跟心裡想的不一樣,心裡想的跟嘴巴講的不一樣,〖名為妄言〗妄語這個我們就多了,幾乎每天都是說謊比較多,〖無義浮辭〗什麼叫做無義呢?對真理一點都不相應的,聽了也不會解脫的,沒有什麼意義的,浮辭就是浮華的、表面的,或者是讚嘆男女的,〖名為綺語〗。〖慳鄙貪慾〗慳跟貪是不一樣,慳是不不肯施捨,貪是想占有別人,這個意義不同,所慳鄙貪慾,那麼慳鄙貪慾,慳鄙就是說自己吝嗇不布施,貪慾呢?別人的東西想要占為己有,占為己有,〖不耐他榮〗不耐他榮,別人好的我們就受不了了,我們就受不了了,所以說這個世間的人不懂得活,不懂得活,其實別人的好、壞,實在是跟我們沒有關係,跟我們沒有關係,除非別人傷害到我們的生命或者是嚴重的財產,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夠迴光返照,其實日子很好過的,你不要說不耐他榮,你好那是你的事情是不是?我們的生死最重要的,印光大師常常跟我們說,我們常常想有一天我們會死的時候什麼事情都用不著,今天的榮辱、貧富、皇帝、乞丐、都派不上用場,那個死字如果你釘在後腦、前腦、整個腦筋裡面,盯住那個死字,道業自然就生出來,道業自自然然就生出來,有一天要斷氣的時候,世間你還有什麼可計較的,什麼也沒有,也不須要不耐他榮,〖名之為嫉〗嫉妒,〖暴戾殘忍,懷恨結怒,名之為恚〗只要是沒有學佛的,統統是多跟少,多跟少而已,多跟少,我們從小可說都是很殘忍,我們把殺生當作是理所應當的,每一個人都有,看到打老鼠,打的好、打的好、打的好,在殺雞,師父你功夫很好一刀就死,還會讚嘆,讚嘆,暴戾殘忍,看到兩個人在打架,很高興很喜歡看,我們看到電視上有戰爭,很喜歡看機關槍掃射,從小小孩子就喜歡玩打仗的遊戲,從小喜歡玩打仗的遊戲,美國現在有一種行業,因為我們現在不能殺野生動物,他設一個野生動物園,然後用這個什麼?用這個痲醉針,痲醉針,拿一支槍那支槍不是實彈的,因為他要滿足我們人的殘忍,人的殘忍對不對?又不能殺野生動物,他就用痲醉針真的槍拿著,但是,是痲醉針,看到動物的時候遠遠的,動物就昏倒了,要錢的,一個鐘頭多少錢,看你打昏幾隻,拔起來它昏倒幾個小時以後,大象它就自己醒過來,獅子它就自己醒過來,就是讓你過過癮,人的暴戾殘忍你看了就會知道,你就會知道,現在泰國也主張要生喝蛇的血,蛇的血,砍下去整條捉起來吸,血擠出來就活活的這樣吸,那個人類的殘忍,說實在話的大家多少都有具足,都有具足,他欺負我,有一天他在路上被打得半死,我們走過去的時候爽快,打死好,你一定不會說:真可憐,你會可憐他是因為他沒有打我們沒有欺負我們,我們才會同情他,他平常就會打我們,他被打我們高興都來不及了,人那個殘暴的性子,本來都具足的東西,具足的東西,懷恨結怒,名之為恚,〖於諸事理盲無所曉〗對事理都不清楚,迷迷糊糊的,〖名之為痴〗愚痴,〖身口七支,惟是業道,意地三支,屬煩惱道〗煩惱,〖繇惑造業,必招苦果〗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說,此是苦汝應知,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是痛苦的,沒有什麼可討論的,你要想辦法趕快解脫,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是痛苦道,對不對?像我這個骨頭易位了,這個吃藥也吃不好,這不是說我怎麼吃藥就能回復原狀的,沒有辦法,現在肌肉萎縮筋縮緊了,國術師這樣子弄,使力,使不出力,使不出力,苦果,我當時在高中一年級的時候,對不對?人家都叫我矮冬瓜我就很生氣,我去學跆拳,你們再叫我矮冬瓜就揍你,就開始認真練、認真練,我做事很勤奮,那時候很認真的練,結果傷到這隻手,傷到這隻手,踢得這個骨盆、腰,二十幾年了都非常的痠,練練才跟人家打了一次架,真可惜!打一次而已,打流氓,那次是為了正義打的,不是為我自己而打的,是因為他欺負一個老人,一個老人,欺負一個老人,我走過去打了我一下,本來不想理他,不想理他,我那時候沒有學佛,承受不了別人的誇獎和讚嘆,你練跆拳不教訓他一下,我想也對,練了那麼久也沒有試過,就真的出手打他,算算十九秒就昏倒了,沒有讓你還手的餘地,連招架的餘地都沒有,練到跆拳道兩段的時候,那時候要升兩段的時候,一個要打三個,一級的,紅帶,紅帶前面一塊黑的,升兩段一個要打三個,一個要打三個對不對?對!聰明的吃死笨的,笨的就要看老天了,我打三個不是這樣子打,我都選那個最弱的打,教練譚道良一個要打三個,我一個對三個怎麼受得了,我才不會這麼做,我很聰明,我一個同時打三個是不可能的,我都選那個最矮的、最差的、動作比我慢的,專門打那一個再躲另外兩個,要不然一個打三個怎麼可能贏,不可能的事情,要比頭腦,你說一打三那有可能會贏,實在痛苦,為了不再被欺負而練跆拳,練得暈頭轉向的,身體毛病一大堆,身體練垮了,真苦,世間痛苦,就是這樣要想防衛自己,不過是有一點臭屁,那時候是有一點臭屁,在建國中學的校慶,可以出來表演,人矮又可以出來表演,你看多神氣,多神氣,就買那個特別脆的瓦片,買特別脆的不能選真的,真的瓦片打下去腦袋開花,去選瓦片,所以練過跆拳我知道要表演都要買打個噴嚏就破的那種,欺騙觀眾,啊。。。實在是快破了,打下去就破了,欺騙觀眾,還要練習板子,我比較調皮,如果要練習板子,板子都買特別不堪一擊的,買特別不堪一擊的,我們裡面有一位一百七十公分的也很臭屁,很臭屁,他說:來,林益謙你幫我拿一下,啊。。就斷掉了,我的書本帶一塊硬的他不知道,還有沒有,板子還有沒有?有,我這裡還有一塊來來你試試看,我拿著,在那裡哀號,我那塊板子又收起來,收起來,我做跟他一模一樣的,看哪一個臭屁的來,來試試看,你這一塊怎麼這麼硬,練跆拳在比賽都是騙人的,那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那麼厲害,十幾塊瓦片一次從頭頂下去真的能破?那是騙人的,不可能的事情,瓦片是我買的怎麼會不知道,也都是選最差的,打個噴嚏就快破的,用那種來表演的,真正蓋房子用的你打看看,一塊你就頭破血流,所以如果練跆拳道,在電視上表演有一點功夫,但是都是有一點誇大其詞,誇大其詞,表演的而已。透露這種內幕的訊息讓你們知道,必招苦果,世間痛苦,〖長系三界故「不順聖道」,是惡若止,即名十善,譬如破暗既是光明〗這個念「pan」泮冰,泮就是融解的意思,冰融解的時候就變成水,〖泮冰即便成水也,然惡既有事惡理惡,故翻惡為善,亦有事善理善〗事善就是事實上要去做,事善就是說好話做好人,理善叫做發好心,其實這講起來都是一樣的,理善就是要發好心,要發好心,心中有真理的善,要合乎道理的善,那麼但是要表現在身跟口,〖就事善中下品十善為修羅因,中品十善為人道因,上品十善為天道因,就理善中真諦善為二乘因,俗諦善為菩薩因,中諦善為佛乘因〗這文字很簡單,〖此三理善俱名上上品十善,以行事善者,未必能達理善,而行理善者必兼圓滿事善故也〗什麼叫做理善?就是悟到性空的道理,三輪體空叫做理善,簡單講行一切善,無執著一切善名為理善,符合解脫道理的善叫做理善,執著行善這叫做事善,〖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我們人有很多過失,但是我們人很少求懺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這頓息其心跟上面這一句是連線在一起,人有眾過,而不自悔來頓息其造惡之心,這個「其」加「造惡之」這樣意思就比較清楚,我們人有很多過失,但是不曉得後悔,我們曉得後悔就會頓息其造惡的心,那麼如果不能頓息其造惡的心,怎麼樣?〖罪來赴身〗就是都趕過來,都趕過來,〖如水歸海,漸成深廣〗水慢慢越來越多就像大海,〖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我們人如果知道有過失,了解自己過去的過失,〖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我們生病汗一流出來,病就快好了,〖漸有痊損耳〗這個痊就是病癒的意思,損就是減少,〖此第五章承上止惡行善之意,而勸勉改過遷善也,有過不悔,則如水赴海,日深日廣,知過必改則如病發汗,客邪自除〗這個客應當說是寄居的意思,或者中醫稱為風寒侵入叫做客邪,客邪,本來沒有的暫時存在,我們身體的一種風寒,我們所說的風邪、風邪,客邪自除,客就不是主了、邪就不是正,那麼客邪就是不是我們本來有的,只是暫時寄居在我們身上的一種風寒自然就除掉,因為你會流汗出來,所以感冒多喝開水,少去公共場所,〖佛言:惡人聞善〗壞人聽到善,〖故來擾亂者〗你不要理他,〖汝自禁息〗就是說你要降伏自己,先降伏自己,〖當無瞋責〗瞋恚或者是責備別人,〖彼來惡者而自惡之〗就是說他們來傷害我們,這個惡態度、言行的暴惡,自己要接受,他所造的這個惡的因果,彼來惡者,對方來傷害我們的,自己卻得到壞的,我沒有接受,當然他就得拿回去,所以我們對來擾亂我們的,來傷害我們的,我們要保持如如不動,〖此第六章,申明善能勝惡,而惡不能破善也,上文勸人止惡行善,改過遷善〗遷就是遷往,要往善處,〖恐有愚者,畏彼惡人擾亂〗我們的心也跟著亂,跟著亂,〖遂不敢行〗不敢做善事,所以警告你不必害怕惡人,〖故誡以慎勿瞋責惡人〗你也不要責備作惡的或者是來擾亂我們的人,您不要去責備他,〖以惡乃在彼〗就是在於對方,他惡是他自己,乃在彼是對方壞,不是我們壞,〖於我無涉故也〗涉就是關係,跟我沒有關係,師父以前也一直告訴過諸位,別人好壞根本跟我們沒有關係,你如果想今天我要死的時候,別人好壞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問你?是我們的生死比較重要還是別人的好壞比較重要,你冷靜想一下,所以說以惡乃在彼,惡是別人,於我無涉,無涉就是沒有什麼關係,是不是?〖如明鏡中現於醜容〗醜的面容,明鏡中現醜的面容,〖彼容自醜〗他自己丑,〖鏡何醜哉?〗這面鏡子有什麼醜呢?意思說我們鏡如如不動,他醜他自己反照回去,〖倘一生瞋責,則反攬〗這個攬字就是招引的意思,反過來變成招引了他的惡,譬如說他今天對我很不好,來到這個地方對我們很不好,很不禮帽什麼的,我們很冷靜沒有理他,也沒有回答他沒有傷害他,這個惡自己收回去,如果今天他來這裡很兇,我們也相同的對待他,除了你菩薩想救他也一樣示現給他看的,不然一般都會起瞋恨心,你是否聽說過物以類聚,今天他這麼壞來找我們,那叫做惡劣的人,我們也一樣發一個噁心,跟他一樣的,不是發菩薩對治的心,你為了救他所以你發脾氣,你不是菩薩的心,你發的也是跟他一樣的心,你要我死,我不怕你亡,物以類聚這樣那麼就是同黨的,他下地獄你也要下地獄,也是一樣要下去,所以物以類聚,聰明的人就是不能跟他同黨,他今天無理來鬧我們,我們修養自己就好,避開就好,〖則反攬彼之惡成我之惡矣!〗沒有必要,這樣子他下地獄我們不必下去,〖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有人聽到我在守道行大慈悲,來罵佛陀,〖佛默不對〗默然不回應他,〖罵止〗就停了,〖問曰:子以禮從人〗從人就是要人家接受,從人,就是贈送給別人叫做從人,這個從就是贈人,你拿這個禮物,從人就是要贈送給別人,〖其人不納〗這個子就是行惡的人、罵佛的人,你拿這個禮物要來贈送給我,那麼那個人不納,納就是接受,如果對方不接受,〖禮歸子乎?〗是不是要還給你呢?是不是你禮物拿來給我,我不接受,禮物是不是應該要拿回去,禮歸子乎?禮物你是不是要帶回去,〖對曰:歸矣!〗是啊!我要收回來,我要收回來,禮物我要收回來,禮物你不收當然我要收回來,〖佛言:今子罵我〗現在你罵我,〖我今不納〗我不接受,我不接受你的罵,〖子自持禍歸子身矣!〗你自己持這個禍患回歸子身矣,回歸你自己,今天你罵我我沒有接受,今天你要把惡的禮物自己要拿回去,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回響聲〗聲音的最後叫做響,那麼他當然是應聲,響是應聲的,有聲就有響,有響必定有聲,〖影之隨形〗有形一定要有影,有影就有形,兩個不可離開,〖終無免離〗終無免離,所以我們造惡的人,到最後一定先腐蝕自己,一定要先腐蝕自己,別人未必能讓你傷害到,你如果發一個噁心自己先煩惱,你如果做一件惡事,自己先遭遇到因果,〖終無免離,慎勿為惡〗在唯識學來講你種什麼念頭就要收什麼果報,一定的道理,你種什麼因,一定要收到什麼果報,一點都逃不掉的,〖此第七章,即上章「彼來惡者而自惡之」之明證也,今人聞罵,鮮不發瞋〗鮮就是少,很少人說不發瞋恨心的,〖大似領謝帖子〗就是領受別人的帖子,別人發帖子來,發瞋恨心,就是等於接受他的帖子,接受他的帖子,大似領謝帖子,別人發帖子來我們收下,這就是接受人家的帖子,意思就是說別人在我們面前罵我們,我們也發了脾氣,表示發帖子來我們有接受,有接受,他如果罵我們,我們如如不動的笑笑,四兩撥千斤,在座諸位,用這種功夫來修行保證成功,四兩撥千斤,你不要起心動念,練武功所說的四兩撥千斤,用最少的力量結果抵得過千斤之重量,他搞得霧煞煞,你笑笑的接受這樣子就沒事,他對你一點辦法也沒有,換成我們起瞋恨心,〖正中罵者之計耳〗正中罵者之計,所以〖思之再思,或問:佛既大慈,何不令罵者無禍耶?答曰:佛豈欲令其得禍,無奈彼人自招禍患〗佛怎麼會要我們得禍呢?其實也都是自己招來的,也都是我們自己發的對不對?什麼都是控制在你的心念,〖今誡以慎勿為患即是除其禍源。慈悲甚矣!〗太慈悲了。五十頁,〖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就是吐,這個唾就是唾沫就是口水,口水,〖唾不至天〗這個唾不能吐到天,天是無界限的高,仰天就是臉向著天吐口水,意思就是說惡人要害賢人,就像朝天吐口水,你不但吐不到天,口水反而掉下來,〖還從己墮〗你吐上去它又掉下來,掉在自己的臉上,〖逆風揚塵〗如果順風掃地,我們不會弄到灰塵,逆風掃地掃出去,風吹回來會弄到自己,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髒東西不會到對方的身上,怎麼樣?風又吹回來,〖還坌〗這個念「ben四聲」,〖還坌己身〗我們說罵那個人很笨、很笨,這個人很笨,還坌己身,這個坌的意思就是指塵土飛揚著落在物體上面,就是塵土飛揚著落在物體上,叫做還坌己身,簡單講就是灰塵著身的意思,塵土飛揚著落在物體上叫做坌。

第二輯圓滿!

第三輯

〖賢不可毀〗聖賢是不可以隨隨便便讓你毀謗的,〖禍必滅己〗這個禍患自然會滅掉,賢不可毀,禍必滅己,禍患一定會滅掉自己,不會傷害到對方,簡單講就是不可以隨便毀謗聖人、賢人、能人,你愈毀謗傷害的是自己,我們自己傷害得最厲害,〖此第八章深誡惡人令勿害賢〗不要害賢人,這個很多,你如果太厲害,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以前在歌仔戲、布袋戲、電影裡面,忠臣都被奸臣害得很悽慘,很悽慘,〖而兼以勖(xu)賢人也〗來勉勵賢人,〖人若果賢〗我們人如果真正的賢,不是虛偽的,〖則如天亦如上風〗那麼就像天,也像我們前面所講的風吹回來,〖豈受唾塵〗怎麼會讓你吐到口水,還是髒東西弄的到,〖倘可受毀〗假使說會受到毀謗,〖便非賢矣!〗如果這個人真的受人毀謗,毀謗得住因為大家都不理他了,那麼這個就不是真的賢能的人,〖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這個很重要,這是修行的關鍵,這個注意聽,我解釋給諸位聽,博聞愛道,就是說我們很認真聽經,很認真聞法,也很喜歡佛法,也很喜歡修行,但是不專,聽經很多、聞法很多,也很喜歡佛法,道必難會,這樣沒有用,這樣沒有什麼作用,守志奉道,守志這兩個字,什麼叫守志呢?就是念念觀照、念念趨向菩提而不雜名利的心,守志,我今天為什麼要來學佛?我為了了生死、為了普度眾生,你不要忘記,自己的初發心是什麼,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初發心,我們是佛,你如果這一關守得住,認真發菩提心發度眾生的心,這樣子。奉道就是每一個念頭都是依道觀照,其道甚大,就是要專。譬如說我們觀無常,我們真正徹底的來觀無常,道一定入,換句話說,聽經聞法聽了很多、很多,只知道佛法很好,有心修行,但是觀照的力量沒有,這樣子沒有用,就像一個人病的很嚴重,針都準備好了,但是不敢紮下去,不敢紮下去怕痛,我們人就是這樣子,知道聽經聞法,聽了很多怕苦,修行很苦,要看書、要拜佛、要過午不食、要怎麼精進怎麼持咒這個很苦,我只要聽經聞法就好,這樣子。這一針扎不下去病不會好,病不會好,我們的病很痛苦,很想病苦早點好,針什麼都準備好了,就差臨門一針,這一針會痛,這個痛他沒有辦法忍受,他一點痛也不要,就像我們知道要修行,生死六道輪迴都知道,怎麼樣?稍微要你下點功夫,早上早點起床,四點起來用功爬不起來,不要,不要吃苦,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沒有用,沒有用,沒有作用,要你念《大悲咒》,要你念《彌陀經》,不要我只要聽經就好,剩下的我不要,沒有用。〖此第九章,誡勸稟教行人須聞而思,思而修,不宜但貴口耳之學也〗這個貴就是重視,不宜但貴,貴就是重視,不能說只有重視口說耳聞之學,〖博聞者,不知隨文入觀,惟圖強記名言也〗只有想要記這些名言而已,〖愛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於心外取道也〗心外有道,〖守志者,念念趨向菩提,不雜名利心也,奉道者,念念體會心源,不復向外覓也〗不用向外尋找,即心是佛。〖佛言:覩人施道,助之歡喜〗看到別人在布施,施就是布施之道,看到別人行布施之道很高興,助之歡喜,〖得福甚大〗雖然我們沒有錢布施,但是看到別人在施捨,我們替他高興,他曉得為善、曉得施捨,我們也很歡喜心,你助人歡喜就得到福報,〖沙門問曰:此福盡乎?〗這個福報是不是這樣子會盡呢?〖佛言:譬如一炬之火〗這個炬就是火把,也可以解釋說蠟燭,蠟燭,以前都是用火把,譬如一炬之火,譬如說這個火把,〖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一支火把點著,一千支一百支全都來引火分開,〖熟食除冥〗熟食不但可以煮飯,又可以除掉黑暗,除去黑暗,火把在黑暗就消失,〖此炬如故〗這支火把還是一樣的,還是一樣的,〖福亦如是〗福報也是這樣子,簡單講就是愈有布施心的人,他就愈有福報,愈有福報,後面一個故事很有意思,我們看下去就是在這裡而已,五十一頁而已,我們看下去馬上看得到,很有意思的。〖此第十章,明隨喜功德自他兼利,福無窮盡也〗不但自利而且又他利,〖施道有三:一資生施〗簡單講就是金錢,〖謂以財濟其貧窮,二無畏施謂於難中拔其憂苦〗困難當中拔其憂苦,〖三者法施,謂以三學〗戒、定、慧,〖令得四益〗四益就是四悉檀,在旁邊寫四益即是四悉檀,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所以叫做四益,也就是四悉檀之利益,全名叫做四悉檀之利益,簡稱四益。以前我們四悉檀,不知道講過幾十遍了,尤其是《大智度論》對四悉檀特別的發揮,特別的發揮。〖不惟自行三種施道得福甚多,即使見他行施,助令歡喜,福亦無盡〗〖「沙門」下,釋疑恐有愚人正行施時,見他隨喜,懼他分我功德,故以炬火如故曉之〗曉之就是讓我們了解,〖蓋不惟無減於我〗這個施捨不但不會減少,自己的光明、自己的福報,而且我們如果施捨,〖而福報展轉殊勝矣!〗這就是故事了,注意看你就會知道。〖昔有二人採花〗采了花以後,〖一自供佛〗他認為這樣比較有功德,另外一個採花之後,〖一轉施人供佛〗,沒有關係轉施人供佛,〖以問彌勒,彌勒曰:自供者成辟支佛果,施人者成無上菩提〗在座諸位,為什麼自供佛,一個人轉施供佛,一個轉施人供佛,為什麼差距這麼多?你在旁邊要注釋,注釋,自供佛有我,轉施人供佛他無我,關鍵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以為自己採花自己供佛,功德自己得,我采來的花,別人要供佛我拿給他,我也沒有功德,錯了,這個才是真的供佛,這個才是真的供佛,它是無我,它是無我,我自己采我有拜到佛陀,我有拜到佛陀,這樣我有得到功德,就是這樣子,我們人就是有這種心理,有這種心理,所以很糟糕永遠不能成佛,不能成佛,我們拜懺也是一樣,拜懺也是一樣,我上次去道場,就為了拿那一支叫做什麼,拿那一支在拜的那個功德主,有的拿不到搞得很生氣,我去跟他們的法師說,你不跟他們開示一下,我們從以前就這樣,只要有參加就有,人太多不夠他們拿,不夠他們拿,拿到的人高興,我有供佛、布施,要上供的時候,都拿一支蓮華插一支香,就下去走,施主都有這樣子,打齋、拜佛都有這個,他就是不了解理性的東西,如果我有布施要拜,讓給你來拜,你高興就好,反而無我,更快活,要你就讓他拜,是不是這樣子。今天有人說,慧律法師你講經很累,如果他真的能度眾生,讓你來,我也很高興,為什麼?我比較輕鬆,只要能度眾生,我沒有嫉妒的心,所以說這個自供佛,我們人最嚴重就是犯了這個毛病,一定要自己把花插在佛陀的面前,說這樣他才有供到,錢如果拿給師父,師父這是要買花的,一定要買花,沒有辦法,所以說,他一定要執著某一種東西,所以我們就很不好處理,一個人轉施人供佛,他自己沒有插花沒有供佛,沒有關係,你高興就好,他插的是真正佛陀的花,智慧之花,智慧之花。〖蓋獨樂不若與人〗獨樂樂不若與人的快樂,〖與少不若與眾〗給少數人不如給多數人,〖世出世道,無不皆然也〗大家都是這樣子,我因此告訴諸位,你儘管放大你的心、身,身心儘管放下,好好的行布施行之道,你的福報不得了,不得了。〖「熟食」,喻成聖果,「除冥」喻破三障,佛言:飯惡人百〗這個飯就是指供養,供給、供養的意思,供養惡人一百個,〖不如飯一善人〗供養做善事的人一千個,〖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須陀洹就是初果,〖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就是二果,〖不如飯一阿那含〗這個三果,〖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四果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注意聽最後那一句,供養千億三世諸佛,這是外在的福田,不如飯,這個飯就不能當作供養,這個飯就要解釋做迴光返照,要很注意,特別的注意。前面所說的全都是外在的福,你供養這麼多惡人、五戒、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辟支佛、一切三世諸佛,不如你迴光返照,你本來那一念什麼呢?無念無住無修無證,所以最後這一句,就是指你的本性,你的本性,前面都是有限的福,外在就是無量的如來藏,如來藏。所以前面的福是有比較性的,後面是你的心性,是講你最後的這一念心性,要不然這個一般的人看不懂,奇怪怎麼供養千億三世諸佛,還不如供養一個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無念無住無修無證這就是佛了,怎麼會變這樣子,後面指的是理前面講的是事,前面講的是事,前面講的這個事的事相是有限的福田,後面是無限的平等本性,最後一念的無限的平等的本性來講。〖此第十一章,較量福田勝劣不等,令人知所歸向也,一善勝百惡人,顯易可知,一持五戒人勝千善人者,以世間善人所奉十善,僅屬舊醫之法〗這個要注意,什麼是舊醫之法?舊醫之法出自《大涅槃經》,這是佛說的一個比喻,舊醫之法就是普通的醫生的治療方法,這什麼意思呢?世間的善人所奉行的是十善,就是十種世間的善法,這是一般性的,就是說行十善是一般性的,就像普通的醫生的醫療法一樣,並不能讓我們了生脫死,但是佛陀是一個特別高明的醫生,他所說三皈五戒是出世間的起點,可以讓我們超脫輪迴,究竟離苦得樂,所以僅屬舊醫之法,舊醫之法這只是普通的善而已,不能解決生死的意思,這是出自《涅槃經》,叫做舊醫之法。〖不以三歸為體,不成出世津梁〗這個津梁就是渡船頭,渡口的橋樑,比喻接引或者是指途徑的事物,我們一個渡口必須靠船的話,要不然就要靠橋樑,津就是渡口、梁就是橋樑,那麼津梁簡單講就是橫跨在兩岸、兩河的,或者是渡口的橋樑,津就是渡口、梁就是橋樑,津就是船出入的港口,重要的地方叫做津。〖若能受三自歸,奉持五戒,為佛弟子,便知四諦四念處門,於一生中堪證三果,故得千倍勝於常流也〗常流就是一般的,〖一須陀洹勝萬五戒者,須陀洹已斷見惑,已預聖流〗聖流就是不是常流,常流是一般的凡夫,聖流是已經要超越三界的起點,〖故得遠勝內外凡也〗內凡位跟外凡位,〖一斯陀含勝百萬須陀洹者,斯陀含已斷欲界六品思惑〗這是指二果,初果、二果,〖煩惱漸薄,正使百萬住果須陀洹,未修勝進行時終不能知二果境界,何況能到耶!〗再來阿那含是三果,〖一阿那含勝千萬斯陀含者,阿那含已斷欲界思惑,九品皆盡〗當然就不會再來欲界,欲界都已經斷盡了,他怎麼會來欲界呢?〖正使千萬斯陀含終不能知三果境界,況能到耶!一阿羅漢勝一億阿那含者,萬萬曰億,阿羅漢斷盡見思,超出三界,尤非住三果人能知能到故也,辟支佛有二種:一者出有佛世〗稟就是承受,〖稟十二因緣教,悟道侵習〗侵就是斷除、習就是習氣,悟道侵習,侵我們一般只是指侵略,但是在這裡侵略習氣,也就是占有打贏你的習性,譬如說我們侵略另外一個國家,這個侵不能解釋作侵略,要解釋作斷除,這個侵可以當作損害或者是毀傷,損害了習氣、毀傷了習氣,那麼就沒習氣了,沒習氣,就恢復我們本來清淨的本性,所以悟道侵習就是斷習氣。〖名為緣覺,二者出無佛世,觀物幻化,自悟無生〗觀物就是一切的天地萬物幻化。報紙刊登的,一位台北商專的女學生,女學生,因為她很喜歡這個男生,很喜歡這個男生,愛到極點了,愛你也深、恨你也深,這個男朋友帶她回家讓他媽媽鑑定看看,帶回去結果不知道怎麼搞的跟他媽媽不投緣,這位台北商專的女學生跟他男朋友的媽媽很不投緣,回家以後就渾渾噩噩的很傷心,也沒有人開導,沒有人開導她很痛苦,因為她很喜歡這個男生,得不到!自己就爬上樓頂上跳下去,腦漿四溢當場死亡像顆炸彈,連急救的機會都沒有。這個就是太慢,遇上師父的錄音帶,她如果及早聽到我的錄音帶,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說真的,既然我們有辦法讀到台北商專,條件算很好,我們人都有一種錯覺,認為我們如果沒有嫁給他,我們就活不下去了,因為不了解因緣法,不了解因緣法,我們沒有嫁給他,搞不好嫁給別人也許比較好,我們沒有福報嫁給他,每天吵架也是痛苦,真的是很痛苦,所以觀物幻化這個很重要,這個非常的重要,我們人都被感情的線所牽絆住,被這一條乾坤繩綁得死死的,綁得死死的,所以今天我看到這個報導很感慨,我就講了一句:你的心情我體會得出來,你去吧!因為我也有這種經驗,差一點而已,差一點而已,那真的看不開沒有辦法,我們人不要說聽到佛法了生死,聽到佛法的人實在是太偉大了、太解脫了、太自在了,聽到佛法。男朋友離開,離開就想我們沒有緣份,那需要搞到自殺對不對?學佛的人最解脫,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支花,沒有差別,那沒有什麼,自然他就開悟,所以說觀物幻化,不需要死執那樣一個對象,說真的,他媽媽一直趕她,一直趕她,說真的這個男生也真沒出息,她媽媽反對,他如果真的愛他的女朋友,應該告訴她,沒有關係,你放心,我一定跟你結婚,你不要煩惱,我媽媽有一天會死,等她死了我們再結婚,她說你媽媽如果七、八十,我們就五十了,沒有關係我永遠愛你,你就算五十歲,再怎麼老我還是一樣愛你的,沒有差別,不然我們去公證結婚,不要理我媽媽,久了她就要承認,孩子生出來你不得不認同,有很多婚姻父母不贊成的,孩子生三個回去叫阿媽,奶奶也是很高興,這也沒有辦法已成事實了,你不讓我結婚我生五個,回去就奶奶、爺爺,小孩一叫他就樂昏了,所以反對什麼?愈反對,生十個,生十個對不對?一個買冰棒、一個買帽子、一個送紅包,小孩圍在身邊的時候,就說沒有關係過去就算了,到最後都可以圓滿的解決,對不對?我看到報紙也很感慨,這個男生不會處理,不會處理,讓他的女朋友跳樓自殺,腦漿四溢,報紙這樣刊登腦漿四溢,就這樣往下跳像炸彈開花,她就是不了解觀物幻化,生生滅滅,滅滅生生,自悟無生,世間就是這個樣子,你就這樣自殺,〖斷結侵習,名為獨覺,以阿羅漢但斷正使,辟支佛兼侵余習,故一辟支佛能勝十億阿羅漢也,「三世諸佛」約藏頭佛果言之〗藏頭佛果就是小乘,在小乘的角度來說,因為它是藏、通、別、圓,所以我們稱藏教的佛叫做藏頭佛,這個是天台的判教的一個名詞,藏頭佛就是指藏、通、別、圓,藏教的佛的這個角度來說的,約藏頭佛果言之,〖三大阿僧祗劫修行六度正習皆悉斷盡,利益無量眾生,故一佛能勝百億辟支佛也,「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指圓教初住已上〗破無明見法身,〖亦可兼攝別教初地〗初地也是大破無明見法身,〖通教佛地〗也是破無明見法身,〖蓋通教體色入空〗那麼通教就是當體這個色就是空性,〖知一切法無性〗就是無實體,〖故念即無念、住即無住、修即無修〗因為空性,〖證即無證,至成佛時,能於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是色界最高之天,〖示現最高大身,統王〗這個王字就是統治的意思,統王這個不能念「二聲王」,這個要念「四聲王」,當動詞用,〖統王三千世界〗這個王字就是統治的意思,〖別歡喜地,圓發心住〗發心住就是初住,別教的初地菩薩,歡喜地就是初地菩薩,圓教的發心住就是初住菩薩,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皆已破無明,〖皆已分證法身,皆能示現百界作佛,八相成道,所以供此一人,勝於千億三世諸佛也,複次前之八番,皆是約田〗八番的比較這是就福田來講,〖此當九番,即是約心〗最後一個無修無證無念等等,這是就我們人的心來講。〖蓋未達一切諸法念本無念、住本無住、修本無修、證本無證,故於平等法中分勝分劣,若了達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妙理,則下自惡人,上至諸佛〗罔非就是無非,〖罔非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所以人上佛飯,佛施餓狗,功德無異〗這種人他證得無修無念無住無證,所以人上佛飯,指這個人上供養佛,那麼或者是佛施餓狗或者是佛布施給狗,功德無異,把供養佛陀的飯,佛陀又拿來供養狗,功德都是一樣的,意思是說你布施一尊佛跟布施一條狗功德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呢?平等心沒有分高下,進入絕對就沒有比較,〖維摩以一分奉難勝如來,一分施一最下乞人,福亦平等〗維摩詰當然就是佛示現的,奉佛跟奉乞丐都是平等的,〖若不知福勝劣差別則無以顯修德之足貴〗我們如果不知道福的勝劣差別,那麼這樣就不能顯示修德這是很可貴的,〖若不達生佛本自平等則無以悟性德之淵源,是謂常同常別,常別常同,法界法爾,微妙法門〗這個我們在《法華經》都已經講的很清楚了。

五十三頁倒數第三行,〖佛言:人有二十難〗二十種困難,〖貧窮布施難〗貧窮的人要布施很困難,意思是說,我們執著的貪心舍不出來,有錢人要布施較有可能,我們自己窮的要命還布施給你,真的沒有什麼可能,因為那個我執不破是沒有辦法的,我執不破什麼都是為了自己,〖豪貴學道難〗他家很富有,他怎麼學道,沒有辦法,太富有了,父母親非常疼愛,捨不得他感冒,捨不得他上班,整天都在家裡,父母親太富有了,孩子就不會獨立自強,獨立自強,所以有一些有成就的人,大部分都是白手起家的,當然不是百分之百可以這麼說,一些很有成就的人都是白手起家的,都是窮的不得了的鄉下小孩。〖棄命必死難〗這個棄命,這個要注意聽,這個棄命這個棄字不是解釋作「放棄」,要解釋作「放下」,能夠把生命置之度外,這個叫做棄命,就是把生命置之度外精進修行,這個必死,必死就是沒有彎曲的,這個必死就是無畏不恐懼死亡,所以棄命必死難這個不好解釋,以前的人翻譯這樣子,很容易被人家扭曲,那麼這個棄命必死難最圓滿的解釋應該這樣解釋,一個人肯把生死、死亡置之度外無懼於生死這很困難,這個解釋是最圓滿的,〖得覩佛經難〗當然你要聽到佛經對不對?就像今天全世界的聖誕夜,世界性的每一年都是點那個叫做什麼樹?聖誕樹還是什麼那有什麼平安,全世界每天都在鬧饑荒,每天都在戰爭,每天都在戰爭對不對?得覩佛經難,聽到佛法的人,又真正了解佛說的,正知正見的人有限,非常困難,得覩佛經難,大家都得覩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剛好出生在佛世困難,我告訴諸位以我的根器出生在佛世的時候,佛陀點一、兩句,善來比丘這樣子就OK,就通達了,這樣就解決了生死就OK了,我們就是沒有那種福報沒辦法,在這裡搞了二十年還沒聽說怎麼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忍這個色忍這個欲,為什麼這個很難呢?因為這個是先天性的本能的衝動,就是說我們一個人,我們一個人,我們一個人你可以很憨厚,你可以很憨厚,你很有德性乃至你很有學問乃至你當了大官,但是你說要忍耐這個欲,那不太可能,為什麼不太可能?因為這是身體的荷爾蒙,是發自於內在,發自於我們的內在,你發自於內在就像一棵樹長大了一定要開花,我們人長大有性本能的衝動,那個不必人家教,就像狗在發情不必人家教,樹它要開花結果,簡單講人類生育的能力,這個是很自然的存在性,無量億劫來就是這樣生滅,這個叫做等流果,很正常的,我們現在出家修行變成逆生死而流你想想看,這個要忍得住不是那麼簡單的,你要擋住黃河、長江,一下子、一朝一夕就要擋住那不可能的,要慢慢的慢慢的疏遠、疏導,慢慢、慢慢來控制調整飲食或者是睡眠,慢慢來調整這才有辦法。一下子出家整天就從來不想這個了,開玩笑,除了證阿羅漢果,怎麼有可能的事情,這個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說一個人,他不要去偷人家的東西,這個大家都辦得到,出家眾他會偷人家什麼東西,我們在家居士如果有學佛,他怎麼會去偷拿人家的東西,但是在家居士你全部都斷掉男女的欲望,你開玩笑不可能,不可能的事情對不對?因為這是本能衝動的東西,樹長大了一定要開花,樹一定要開花結果,一定要結成果實。一切的動物,我們看狗,包括看貓它在發情對不對?乃至說人類如果太控制這個欲望,就是說用強迫的欲望,他會精神分裂,他會精神分裂。所以這個要下很大很大的功夫,要一步一步,像那個美國的海軍陸戰隊,他到另外一個島上訓練的時候,動不動就拿刀子互砍,動不動就拿刀子互砍,為什麼?那裡都沒有女性,那裡都沒有女性,因為那些男眾不能聽到女眾撒嬌的聲音,女眾安慰的聲音,世間人是先生寄托在太太,太太寄托在先生,所以先生的情緒不穩,太太放柔軟一些,可以緩和她先生的情緒,當兵沒有,沒有一句話兩個就互砍,性本能的衝動加上火爆的脾氣,所以常常發生人命,發生人命,所以那個長官就想一套的辦法要先處理這個欲望的問題,使他心更平靜、更平靜、慢慢、慢慢來,修行人他也是要由一種慢慢、慢慢來的這個方法,你一下子要斷那簡直是騙人的,世間哪一個人他敢在我面前說:師父,我色慾都斷除了,我都不會起心動念,我對這個永遠都不會想了。我頭馬上給他,你可以來砍我的頭。這樣你就證阿羅漢果,你馬上證無生。那不可能的事情,我指的是起心動念,你說看到漂亮的美女不會多看兩眼,還是說看到英俊的,不會多看兩眼,這不可能的事情,絕對不可能不要相瞞,不要相瞞。一個一貫道的很老實,這個故事講給你們聽,一貫道的很老實,這是事實不是故事,他很老實,很老實,他在當兵吃素,在當兵吃素,大家都公認他是最老實的,一貫道本來就是世間的君子,他本來就是很善良的,說實在,一貫道本性就是很好的人,只是說他的方向錯誤,智慧不是依法的智慧而已,不然他很善良的,他就去軍中樂園,你知道軍中樂園,他去晚上回來的時候大門已經關了,就爬牆,就爬牆摸不著路,摸不著路,又怕爬牆過來被守衛看到,走、走、走、走到豬舍,掉進豬糞坑裡面去,掉進豬糞坑裡面去臭氣衝天,趕緊游上來,趕緊游上來的時候,全身臭氣衝天,回來趕緊沖洗被同志看到,你怎麼全身豬糞味這麼重,軍中以前有養豬,現在不知道有沒有養我不知道,軍中都有養豬,時間到都是自己殺,軍中都是自己殺,殺狗的也有,他說你怎麼會這樣子,一開始不說最後追問之下,他說他就是去那種地方,去那種地方去處理這種事情,忍色忍欲難,處理之後他的心情就較快活,大家都對他說:你是很老實的人怎麼會去那種地方?他回答一句很有智慧的話,他說:這一關跟老實沒有關係,看他多有智慧。所以整個軍營,如果去軍中樂園碰到熟人,你去那種地方。他說:這跟老實沒有關係。大家都這麼說,這跟老實沒有關係,本能沒有辦法的事情。道理再好,你也是往那個地方去走,道理再好懂了也是往那個地方,第一個你要先斷絕這個外緣,斷這個,在家居士要斷這個幾乎不可能,幾乎不可能,出家眾他有辦法為什麼?他沒有這種生活來就關起來,遠離、遠離、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對不對?雖然他有一點性本能的欲望,還是有起心動念,畢竟他沒有那個境界,沒有那個境界一天、兩天,久了他拜佛、念佛用功,慢慢就會淡忘了,把他定下來他的性子就會穩住。在家居士不一樣,在家居士他結婚,那有可能擺著當花瓶,不可能的事情,在家居士斷這個,打死我都不相信,不然現在調查,調查說真的,真的,今年七十歲、六十歲,你都不要舉手,寡婦不算、離婚的不算,四十歲,四十歲斷的舉手,四十歲以下的,五十、五十、五十,五十以下都沒有的請舉手,沒有,那不可能,寡婦不算,對不對那不可能,鰥夫不算,四十以下你斷的舉手,這個每一個人都不敢討論這個,但是這個問題很大的。在這個世間,大家都不討論這個東西,但是問題很大,最大就是這個問題,沒辦法,最沒辦法解決就是這個問題。有的禁久了就發瘋,你看那個阿花,初一、十五都會發瘋,會發瘋,忍耐、忍耐,忍久了會發瘋,忍久了會發瘋。這個很困難的,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回事情。〖見好不求難〗看到好的不求很難。〖被辱不瞋難〗被侮辱沒有發脾氣這很困難。〖有勢不臨難〗不臨,這個不臨就是由上示下傲慢的意思,有勢不臨,臨就是說我站在台上面臨大家,表示以上欺下,由上示下叫做臨,有傲慢、傲視的意思,站在高處看人家當然會瞧不起人。〖觸事無心難〗遇到事情你沒有妄想,沒有執著很困難。〖廣學博究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學得不夠成熟你不輕視他很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這個最難、最難的,不說是非很困難,看到不說兩句不會舒暢,殊不知你後面也是一場笑話,是一場笑話,我們人活在這個世間,那幾個不講是非的,對不對,那有可能的事情,從小到大沒有講過是非的舉手,沒有,不可能,包括我都不可能,我偶爾也會講一、兩句,真的,我偶爾也會講,但是我講的是非,都是比較無傷大雅,我都會讚嘆人家,我都會說這個女兒這麼醜,以後要嫁人,可能要一卡車的嫁妝,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講是非,我不知道,但是我不會瞧不起人家,我不會瞧不起人家,難免多多少少會發表自己的看法。〖會善知識難〗要遇上善知識困難。〖見性學道難〗這個更難,開悟的到底有幾個。〖隨化度人難〗隨緣化度眾生這個困難,對不對?〖覩境不動難〗看到境界不起心動念這個困難,聽到一、兩句是非就對這個人反感,也沒有分辨查清楚到底是對還是不對,沒有。我跟你講眾生你懂很多道理,你說今天對師父有信心,我告訴你,我派三個人要讓你倒很簡單,只要第一個來說師父的壞話,第二個再說師父的壞話,第三個再故意講你就倒了,搞不好一個就倒了,你說你覩境,你聽是非不動搖不太可能的,現在那幾個依法不依人,我現在可以告訴諸位,全世界真正的佛教徒正知正見的有幾個?我告訴你最多不超過一萬,正知正見的,不是搞那個稀奇古怪,也不是整天搞法會的,他是真正有正知正見的,要見性的,那才能不扭曲。現在的人哪需要真的正知正見,不太可能的,說實在話覩境不動,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善解方便難〗方便度眾生善解、方便,這也很困難,這個要菩薩的智慧才有辦法。〖此第十二章略舉二十難事以為勸誡也,順情則易,逆情則難〗順一切世間的人比較簡單,逆一切世間的人情世故,這個比較困難,〖然能深發肯心〗你只要發肯定的心要做,〖則雖難而易〗很簡單,〖其或但隨流俗則雖易亦難,夫貧窮則布施為難〗我身上就只剩下這一百塊錢,中午要吃飯,如果沒有這一百塊就沒飯吃,你要我拿去打齋,這一百塊打齋就完了,我就沒飯吃了,拿不出來,不太可能,貧窮布施難。〖故雖少許之施,得福甚多〗因為拿得出來,〖不可不勉力也〗勉力就是努力勉力,〖然現見有貧而能施者〗貧窮能夠布施,〖乃富人反不肯施則慳鄙〗慳貪吝鄙的人,〖為何如耶?豪貴學道,例施可知〗一個富有的人要怎麼布施呢?你要怎麼行菩薩道,你要怎麼修行對不對?〖人所最重者身命誠能棄命,則何事不可為者?然未聞保命畏死之人果能長生不死,則亦何事貪惜耶?〗但是沒有聽到保命怕死的人,果然能夠長生不死,這樣何事能讓我們貪惜呢?〖佛經難覩〗覩舉手遇到了,看到、見到佛經,還可以坐在那裡聽經聞法,哪有可能。〖今幸覩佛經而不研精殫思〗這個念dan殫就是竭盡思慮,竭盡思慮,竭盡思慮,考慮的慮,那麼竭儘自己的思維,竭儘自己的思慮。〖則與不覩何異?〗如果你沒有認真的研究,認真的研究來思維,那麼跟沒看到有什麼兩樣呢?今天你看到佛經,但是你沒有精進沒有思維,這個道理,跟沒有看到有什麼差別呢?〖佛世難值〗很難遇上,〖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時進修〗雖然沒有遇到佛陀,但是我們還能夠聽到佛經,所以說我們很幸運遇到了佛經,我們如果不認真這樣子不好,所以你如果遇到佛世,但是你不趕緊認真修行,〖則與不值何殊?色慾雖恆情所好〗是一般人世間人所喜愛的東西,〖然或察其味少苦多〗這個味就是樂,樂是很少的,少就是短暫,苦多,多就是長,樂的時間很短、苦的時間很長,〖或觀其如幻如影則亦何難忍制?〗你只要了解這是幻影的東西,這個也不是很難控制,〖若見好時,知其未必可求則貪心自息,若被辱時,但以情恕理遣〗情恕就是我原諒他,理遣就是觀照使它合理,一切法無生也沒有能所,情恕就是用人情世故來寬恕,觀想他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理遣就是通達佛理,擺平自己的心。〖則瞋意自平視富貴若草頭露〗早上起來草上的露水,太陽出來就幹掉了。〖何容以勢臨人?〗這麼可以仗勢欺人呢?〖觀事境同夢所緣何必勞心措置?〗措置就是處理,觀一切的境界就像做夢一樣,何必整天煩煩惱惱在處理世間的事情呢?放下不就解決了。〖廣學而不博究〗你雖然學很多,但是你沒有深入的去博究,怎麼樣?〖如入海無指南針安能會理?恃學而生我慢如沃壤以滋稊稗〗這個念ti稊稗,這個稊稗的意思就是兩種米粒細小,兩種米粒細小,不堪實用的禾本科植物,簡單講泛指田中無用的雜草,所以簡單講就是說用肥沃的土壤去滋潤雜草,所以稊稗就是雜草的意思,用肥沃的土壤去滋潤雜草,一點用處都沒有,意思是說你仗著自己學佛很多就我慢,學佛是降伏自己卻愈看輕別人,反而更糟糕。〖反害良禾〗反而害到好的草木。〖佛嘗言四種不可忽:一者火雖小不可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二者龍雖小不可忽〗大龍可以興雲吐霧的,〖三者王子雖小不可忽〗他會殺人的,將來做皇帝會殺人的,〖四者沙門雖小〗這個是指沙彌,你不要小看剛出家的沙彌,有一天他會做大法師,轉動大*輪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應該改作沙彌,意思比較接近,沙門不應該,沙門哪裡有大小?沙門應該改作沙彌的意思是比較圓滿,沙彌雖小不可忽,〖今有輕未學者未知其不可忽故也〗不可以忽視這一些。〖心平等,則施難勝如來與施最下乞人功德無異〗就是都平等,〖泯是非〗就是擺平是非,〖則一切諸法無非佛法〗無是、無非、無來、無去,一切都是佛法。〖是非情見未忘決不能見法界真善知識〗當然不能見到法界真善知識,因為你是非、分別、執著未忘就是還沒有放下,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是非、世間的情執、我執、我見沒有放下,決定不能見到法界的真善知識,真善知識就是你的清淨心,你的清淨心、你的菩提心就是真善知識。〖不見現前一念心之實性決不可以學無上道,不學稱性權實之道不能隨化度人,未達隨化度人方便,安能覩十法界境而一心不動?若不能於一一法界中具見一切法界事理,何繇善解同體方便?故知此二十事後後難於前前也〗後面一個一個比前面更難達到,所以最後那個善巧方便,你不見性怎麼善巧方便呢?根本不可能,所以不說是非這個也是排在後面很困難的一個地方。

五十五頁中間,〖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要怎樣藉著修行種種的因緣才能知道我前世,生生世世的宿命呢?才有宿命通可以會其至道呢?〖佛言:靜心守志〗淨心就是清淨一切念頭,守志的話就是一心不變,這樣才有辦法,〖可會至道,譬如磨鏡〗鏡子磨久了,〖垢去明存〗世尊是以這個來作比喻,本性是沒有的東西你怎麼磨?磨掉那些習氣你就成佛。〖斷欲無求,當得宿命〗你斷這個欲你無所求,這樣你就知道宿世。〖此第十三章〗全部四十二章,我們現在講到第十三章,講了將近三分之一。〖問意重在宿命答意重在會道,蓋知宿命者,未必會至道而會至道者,決能知宿命也〗最重要是至道,至道就佛道了,〖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我們知道要修行守住空性真心這個是最善,因為無所執。〖志與道合者大,此第十四章,明善莫善於真修〗要守真,〖大莫大於實證也〗簡單講這個都要真功夫,不要空談理論。〖行道守真,則萬善同會志與道合〗我們的意志,志就是願,我們這個志願這個願力與道合,〖則法界體圓〗圓滿。

五十六頁,〖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什麼有最多的力量?〖何者最明?〗什麼是最光明?〖佛言:忍辱多力〗有忍辱的人就是世間最有力量的人,不是比賽體力的,為什麼呢?〖不懷惡故〗你一點惡的起心動念都沒有,〖兼加安健〗你不懷惡而且又安健,〖忍者無惡〗有忍耐的人他就沒有噁心,〖必為人尊〗在座諸位這個可能要劃一線,忍者無惡,必為人尊,你有忍耐人就沒有噁心,一定會被人所尊重,在座諸位你想要被人尊重嗎?很簡單你修習忍辱,每個人都尊重你十分,不要一碰到事情就大呼小叫,不要一碰到事情就跟人家計較那麼多,不必要。〖心垢滅盡,淨無瑕穢〗這個瑕穢就是骯髒。〖是為最明〗我們心煩惱的污垢如果滅盡,就是習氣把它對治盡了,清淨就沒有漏洞沒有瑕疵,這就是最明。下面這個字比較難一點,因為語意不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這個就是少了幾個字,你要把它加進去,前面要加,是為最明跟未有天地的中間要加進去,加在是為最明的後面,是加在未有天地的前面,要加「不生不滅的本性」未有天地,逮於今日,不生不滅的本性,這樣才可以了解,否則的話不曉得講什麼東西,中間漏掉這幾個字,意思的差距就很大了。意思是說我們不生不滅的本性,未有天地,人家說先有天地,還沒有天地以前;逮於,逮就是一直到今天,就算還沒有創辦天地以前乃至於到今天統統存在,清清靜靜是這個意思。當你不生不滅,本性見到以後怎麼樣?〖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看得清清楚楚,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為什麼呢?明心見性以後,〖得一切智,可謂明矣!〗如果沒有加那幾個字就不曉得講什麼,所以加不生不滅的本性,未有天地,逮於今日,這樣才曉得,逮就是等到,一直到今天。〖此第十五章,明忍辱力大〗忍辱的力量很大,世間不是有體力的人贏,世間是什麼人有忍辱,什麼人就是大丈夫。〖滅垢明遠也〗你如果滅掉煩惱,光明就照得愈遠。〖忍有三種:一耐怨害忍〗就是受他人的怨憎惱害,亦加以忍耐,亦加以忍耐,耐怨害忍,〖亦名生忍〗〖二安受苦忍〗也就是疾病、天災等所迫,亦加以忍受,〖安受苦忍,亦名法忍〗安受苦忍簡單講就是這個苦就是疾病、法就是天災,無論是內在的疾病,外面的天災這個都是苦的,所以亦名法忍。〖三諦察法忍〗諦察法忍又叫做觀察法忍,這個法就是真理,你要觀察不生不滅的真理,心無妄動,〖亦名第一義忍〗所以諦察法忍,法就是真理,什麼是真理呢?空就是真理,空是什麼?不生不滅就是無生的意思,諦察法忍就是一切法無生,亦名第一義忍,第一義忍。〖今即約耐怨害而入第一義也余文易知〗〖佛言:人懷愛欲〗我們人如果分別執著欲望,貪這個愛、貪這個情,〖不見道者〗為什麼不見道呢?〖譬如澄水〗譬如清淨的水,〖致手攪之〗我們用手攪一攪,〖眾人共臨〗大家都來看到,〖無有覩其影者〗手一直攪拌怎麼可能看到臉,我們人的心這個欲望情執很重就不能見到本來的面目,〖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我們人愛欲、欲望交錯,心中濁興污穢的東西,煩惱就一直生起來,〖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這個愛其實就是貪,愛欲就是貪,貪著一切境界一切五欲六塵,〖愛欲垢盡,道可見矣!〗道就可以見到。〖此第十六章明吾人心水本澄〗澄就是清澈而平靜無波,譬如說心性本自清純,寧靜無污染、垢濁澄清,我們人的心水本來就是清淨的。〖即是至道:但繇愛欲所攪故不能於一念中炳現〗炳現就是明白的顯現。〖十界影像也,舍三界愛欲,見思垢盡則真諦道可見,舍偏真愛欲,塵沙垢盡則俗諦道可見,舍果報愛欲,無明垢盡則中諦道可見〗所以有一句話,你們要把它寫下來,還是一樣的,有一句話叫做什麼呢?叫做「心水濁而影像昏欲垢盡而道可見」心水濁而影像昏,心水濁,濁就是濁水溪的濁,而影像昏,影像就昏暗,心水濁而影像昏,欲垢盡而道可見;欲,欲望的欲,垢,污垢的垢,欲垢盡而道可見,道可見,這是一句很好的詞句。

五十七頁,〖佛言:夫見道者〗什麼是見道呢?〖譬如持炬〗拿火把,〖入冥室中〗黑暗之室,〖其冥即滅,而明獨存〗你如果拿火把進入暗室裡面,黑暗就熄滅,這個明,光明它就存在。表示說我們妄覺無明如果滅掉,本覺的性明就常存,我們的妄覺如果無明滅掉,妄覺的無明滅掉,我們本覺的性明就常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我們可以學道見到真理,我們的煩惱就滅,但是我們的煩惱滅了以後,一明就永明,一成佛就是永遠不退縮,不變成凡夫,永遠解脫生死。〖而明常存矣!〗〖此第十七章,深顯無明無性〗深顯無明無性,〖故見道即可永滅〗見道即可永滅,〖亦顯無明未滅不得名真見道也〗不得名真見道也,〖知無明之可滅不致生於退屈〗生於退屈,〖知真見之常明亦可祛〗祛就是離開,〖增上慢矣,佛言:吾法念無念念〗這個要這樣念,什麼是佛法呢?念無念之念,雖念但是無所念的念,念無念之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所以要這樣子說,念於無念之念,雖有念但是其實是無念,這個念頭,行於無所行之行,言於無所言之言,修於無所修之修。這個念就是事相的存在,無念就是理體會歸無生,行於一切法無行,那麼當然就是無所執著的行,言於無言之言、修於無修之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一點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以說一開始差一點點,到最後就差很多,失之須臾就是剎那之間,就是剎那之間,這個須臾就是須臾頃的思維分別,離真如實相的言語,失就是錯過、迷失的意思。簡單講我們佛法當中,念就是無念、行就是無行、言就是無言、修就是無修,歸根得此為證乃知,只有證悟到空性的思想,這樣我們就了解。〖此第十八章,明念行言修皆超有無兩關,而不可以有無情見湊泊也〗湊泊就是凝聚結合,就是不可以有或者是無世間的分別心來結合來配合,因為它不是有也不是無,你不能用世間的分別心來見到有無去跟它湊在一起的,這個湊泊就是凝聚或者是結合,跟它配合得起來,沒辦法配合有或者是配合無,世間之情見。〖念即無念故常念此無念之念〗常常念這個無念之念,〖豈以不念為無念哉!「行」等三句,例此可知會得則觸事全真,迷者則轉趨轉遠言語相即解脫相〗言語當下就是解脫相,〖故言語道斷,一切物即真如性故非物所拘〗物就是相就是有形相的,本性不是任何一種形相可以束縛得了的,它是縱橫自在的沒有能所,當然不會束縛在這個形相上的東西,〖才涉有無〗你如果落入有還是無,〖便隔霄壤〗霄壤就是天跟地,比喻相差甚遠,〖故差之毫厘,才涉思維,便成剩法〗剩法就是多餘的,多餘的。〖故失之須臾,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不可思議的本性的當下,〖即菩提〗我們如果能夠了解天地都是無常、世界也是無常,我們這一顆不生不滅的靈明的覺知之相就是我們的菩提,菩提就是本性,〖如是知識〗我們如果能夠了解,〖得道疾矣!〗這樣就沒有什麼好執著的,天地也無常、世界也無常,那麼你執著什麼東西?保持一顆沒有能所清清靜靜的覺知,這樣你要得道就很快了。

第三輯圓滿!

第四輯

五十八頁,〖此第十九章,明唯心識觀,遣虛存實也〗遣虛就是遣掉虛妄的,實就是圓成實性,遣虛因為緣起那麼就是不實,不實就是虛,那麼存實,實就是我們的覺性,就是圓滿的覺性,遣掉這個緣起虛妄不實在的假相存在一個圓滿的實性,就是般若智慧的覺性。〖天覆地載〗上天蓋著我們,那麼地就是運載著大地。〖凡情計〗計就是執著。〖計為常住實有〗凡夫情執常住實有。〖今觀天則寒暑代謝〗代謝就是交替,就是交替。地則陵谷,陵就是高、谷就是低,地不是高就是低,那麼遞遷就是更遞變遷。〖地則陵谷遞遷〗高高低低的意思,陵就是高、谷就是低,地不是高就是低,天地不是冷就是熱,代謝就是交替,不是寒就是暑,不是高就是低。天不是寒就是暑,地不是高就是低。〖即而生滅非常〗爾就是如此。〖豈是心外實法?次觀一身之中,世為遷流,界為方位,世固念念不停〗那麼世是遷流,界是方位,那麼世當然是念念不停。〖界亦互對無定〗互對就是標準的設立是相對,簡單講我們世間,它就是相對的存在,從東邊看看它是西邊,從西邊看我這邊是東邊,跑到我的左邊來看,我右手是右邊,如果跑到右手的更右邊去,右手變成左邊,是對立的存在的,所以那只是互對無定,方位也是不一定的,看你定在那一個位子,簡單講這個全世界都是假設的,時間、空間這個是假設的,人體也是假設的,所以什麼是真的?世間所發明的東西,只要是世俗諦那沒有真理,真理就是法無定法,真理就是永恆的空性無常。〖於中豈有實我實法?此則遣遍計之本虛也〗遍計所執本來是虛妄的。〖次觀現前一念靈覺之性即離我法二執,便成四智菩提〗那麼四智菩提,這是指佛果的四智,全部稱為四智心品,是唯識宗所立的,它把有漏的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第六意識跟前五識轉變為四種無漏的智慧,把第八意識轉變成大圓鏡智,把第七意識轉變成平等性智,把第六意識轉變成妙觀察智,把前五識轉變成成所作智,叫做四智菩提,四智菩提,這個我們唯識學都講的很清楚了。〖此則存依圓之實性也〗存依他起圓成實的實性,此則存依圓之實性,依他起圓成實的實性。〖遣虛〗如果我們能夠遣除虛妄的東西,那麼虛妄就不能增加。〖則無增益謗〗沒有增加的毀謗,如果存這個圓成實一切法不可得呢?怎麼樣?有實實在在的這個本性,〖存實則無損滅謗〗你不能否認它,無增益謗就是你不能強化它、加強它、增加它,你也不能損害它,為什麼?它是不生不滅,所以說無增益謗就是不生,存實則無損減謗那就是不滅。〖非有非無,速契中道矣!〗所以說佛法的思維模式不拘束在這個世間的,在座諸位這個要注意聽,我們世間人的思維模式有幾個,第一個文化傳統,第二個後天的教育,第三個無始劫來的習氣,都受到這三種角度的影響,所以我們的思維模式都不能解脫,第一傳統習慣,習慣,我們中國人從以前到現在就是這樣子,結婚就是這種儀式,大紅大紫的,結婚的衣服就是這樣子,你要穿白色的有時候覺得很奇怪,現在大家都穿白色的,穿紅的反而奇怪,傳統習慣,我們人的思想受到傳統思維的封建思想,所以我們的考慮都會考慮到傳統,所以突不破爸爸、媽媽的觀念、奶奶的觀念、爺爺的觀念、老祖宗的觀念,突不破中國傳統的觀念,他沒有辦法突破為什麼?他的思維模式都必須根據這個。第二個根據後天的教育,後天的教育,如果有新的知識來講的話,那也是一種現實的文字觀念的遊戲而已,後天的教育,後天的教育一直教你一直教你,你就好像什麼?你就像垃圾桶一樣,一直接受、一直接受,一直倒、倒都不能消化,從小跟你講我們要做總統,我們要做科學家要貢獻給國家,從小他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他就是這樣思維的,0後面-1、-2、-3、-4都是這樣,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他的思維模式就是這樣子的。兩點之間最直的最快的是直線,從以前都是這樣思維,這種思維的方式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辦法改變,受到我們後天的教育,再來受到我們慣性意識的思維模式,我的思維模式第一個一定要先建立在我,我的思維模式,我一定要先建立一個我,這是我的、這是我怎麼樣,我怎麼樣第一個,所以我們一生一世受到這三種很大的力量,第一個傳統文化,第二個後天的教育,第三個我執、我見的無始來的習氣影響,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去得到解脫的真理,沒有,我們一定會被這幾樣東西所束縛,所以說我們如果學佛的話,新時代的來臨,我們可以創造自己的命運,我們可以透視真理,我們可以解脫當下,我們永遠做一個解脫的人,永遠做一個自在的人,沒有受到文字傳統的影響,沒有受到我執我相思維的模式,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束縛,我們沒有在文字中遊戲,我們是用覺性在過今天的日子,我們曉得零就是最大也是最小,我們開始覺悟到零是一個很可愛的數目,零什麼都沒有,可是一加零就是十,人也是一樣,你有健康是一,一,你有健康就是一,你有學問再加一個零就是十,你有財富再加一個零就是一百,有才幹再加一個零就是一千,如果你這個一不能建立,就什麼都沒有,就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如果你沒有健康那就是零,但是這個零比喻做我的心的話零無所著,那什麼都是我們的,一切的東西統統歸零,你沒有煩惱的,如果你心中懂得這個零的體會,你就沒有煩惱,零原點如如不動,兩個人起衝突歸零,不增也不減、不來也不去,今天你有一千萬,你懂得把它歸零,沒有,暫時借我們用的,借我們住的而已,你有十間樓房,不管你有多少財產你都歸零,調整到,使它圓滿的,這樣你的財產就愈來愈大、愈來愈大,非常的大,大得不得了,零是最小的,所以說芥子納須彌,芥子是最小的。我們最小就是起心動念,可是我們的起心動念擴張開來,可以展現在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作用,我們的覺性沒有時間、空間的距離,但是我們的覺性可以運用在一切事事無礙法界,嚇死人的大。簡單講我們如果能體會到這一念無所執,零就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是什麼都有。

我們本來是應該從五十八頁中間開始上課,有些地方要稍微修正一下,請翻開四十一頁,四十一頁,四十一頁的第二行〖受牧女十六轉〗上次師父說改成斛,那麼這個轉這裡另有解釋,另有解釋。這個轉字這裡我們有資料,《大藏經》裡面的一四五零頁,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五,師父講資料不會很長,念一遍給你聽,什麼叫做十六轉?就是說,應以十六轉乳粥供養苦行先人,所謂十六轉者,十六轉,現在要解釋十六轉,一千頭的牛乳擠出來,一千頭的牛擠出來的牛乳,拿給一千頭牛喝,再來一千頭牛擠出來的拿給五百頭牛喝,再來五百飲五百,就是五百頭牛擠出來的拿給五百頭牛喝,再來以五百的給兩百五十頭喝,就是說它是一直遞減,一直遞減的。這種解釋也是很不可思議的,復以兩百五十飲兩百五十,就是兩百五十頭牛擠出來的拿給兩百五十頭牛喝,再來兩百五十飲一百二十五,再減一半,兩百五十頭擠出來的牛乳給一百二十五頭牛喝,再來一百二十五頭擠出來給一百二十五頭喝,一百二十五頭擠出來給六十四頭喝,六十四頭擠出來給六十四頭喝,六十四頭擠出來的牛乳給三十二頭牛喝,再來三十二頭擠出來的牛乳給三十二頭牛喝,再來三十二頭擠出來的牛乳給十六牛喝,再來十六頭擠出來的給十六頭牛喝,再來就是十六頭擠出來的給八頭牛喝,就是一直減,那麼再來以八頭給八頭喝,再來八頭給四頭喝,就是一直減少、一直減少,這樣如是十六轉,最後就是八頭牛擠出來的牛乳給四頭牛喝,這樣的量,這樣的量下去煮,在玻璃的器皿中煮這個粥,煮這個粥,就是這樣,這只是數目字的轉換而已,數目字的轉換而已。師父再簡單講一遍,本來是一千對一千,第一次一千對一千,再來一千對五百,第二次,第三,五百對五百,再來五百對兩百五十,再來兩百五十對兩百五十,再來兩百五十對一百二十五,再來一百二十五對一百二十五,再來一百二十五對六十四,再來六十四對六十四,再來六十四對三十二,再來三十二對三十二,再來三十二對十六,再來十六對十六,再來十六對八,再來八對八,最後一個八對四,八對四,這個幾千頭牛擠出來,如是一直遞減、一直遞減,減到最後,第一轉、第二轉、第三轉、第四轉到第十六轉,就是以八頭牛擠出來的牛奶給四頭牛喝這樣子的量,這樣子的量。那麼因為我們找到根據,那麼就一定要講,一定要講,簡單講就是一千減下去就是五百,那麼中間一定要五百給五百,再來兩百五,兩百五給兩百五,再來就一百二十五,一百二十五給一百二十五,再來就六十四,其實就是這樣子一直減,十六轉,十六次,這樣子記住就好了,就是這個名相而已,這個參考資料。

再來諸位請打開五十八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們每一天都執著這個我,所以產生一切觀念的痛苦,束縛主觀意識的對立,結果我們也是很清楚了解生命的真實相。我們常常念,這個念就是觀照,徹底的去了解,我們要徹底的去念去觀照這個色身的真相是什麼?各自有名,地、水、火、風,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那個「我」字,每天都跟我們生活在一起的那個我那個觀念本來就是錯覺,本來就是沒有的東西,其如幻耳!〖此第二十章,示人以四大觀身,而入如幻法門也身中堅者名地〗堅就是固體,〖潤者名水〗血液、尿液、唾液,〖暖者名火〗就是我們的熱氣、溫度,我們人如果沒有溫度會死,沒有溫度會死,我們晚上睡覺手腳冰涼,那就是氣血不通,那個不用多久就會死,所以氣脈虛弱的話,身體就要好好的調養,不然要死很容易,氣血不通,所以沒有溫度,暖者名火,〖動者名風〗動的東西,呼吸,呼吸,〖覓我了不可得〗我們好好的來研究這四大是什麼呢?地、水、火、風什麼是我?沒有。我們每天在執著的那個「我」,其實是了不可得。〖能成所成〗能成就是主觀的意識狀態,所成就是色相的四大,內四大、外四大。〖體皆如幻〗都是幻化的。〖能觀所觀,亦復如幻,於一幻喻便可通達空假中理〗只要你了解這是虛妄的東西,虛妄當體就是空,這就是空性;虛妄的緣起你不可以否認,這就是假;虛妄當中離空、假兩種的執著,這就是中。〖故知四大觀身實四教之總戶也,佛言:人隨情慾,求於聲名〗這個大家都很喜歡,好名聲,我兒子是博士,我這個孫子當五院的院長,留學美國,講就是光耀門庭,光耀門庭。人隨情慾,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我們名聲如果太大,那麼身體會漸漸消失。身已故矣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聲名顯著,名聲很響亮,但是我們這個身體這個生命已經慢慢的淘汰轉換了,身已故矣!這個故矣簡單講就是輪轉取代,昨天由今天來取代,今天由明天來取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枉功勞形,就是說我們人如果貪世間的名而不學道,要真才實學,要真實來修行,要真正的下功夫去修行,不能專做表面的功夫。你貪世間的名,出名做什麼?要出名那還不簡單,我常常說要出名很簡單,報紙登兩天就出名了,大家都認識他對不對?很簡單,英國有一個人精神不太正常,他去買一輛什麼?他去買一輛戰車,從小他就想:我如果能夠開戰車在路上跑很拉風,花了兩萬多塊的美金買了一輛戰車,兩萬多塊美金換成台幣七、八十萬,轎車他不買他買戰車,他買戰車要做什麼呢?就是要在路上開,裡面裝潢一下,冷氣不會冷,因為鐵片很熱,音響,音響電波會干擾,音響也收不到,坐在裡面很悶熱,非常的悶熱。車子頂多可以開到一百,一公升的汽油跑不了幾公里,一公升的汽油跑一小段路,他甘願。結果戰車開出來的時候,整條路上的人都在看他,都在看他,他覺得很威風,開過去紅綠燈一停下來,怎麼一輛戰車開在路上,大家都在看他。美國的CNN也有報導。這個人有一點狂,開戰車的狂,你聽過戰車開在路上嗎?大家都看他,他就覺得很威風,開那一輛車子七、八十萬,也沒有冷氣,音響也沒有作用,他開這個就是想出名,世間就是有這種精神病的。我們學佛也是這樣子,我們學佛不是要出名的。所以有一句話說,世名浮利,唐勞其功,人不學道,虛生浪死。這句話你倒是可以抄一抄,世名浮利,世間的名,浮就是浮在天空中的浮,浮水的浮,三點水的浮,飄浮的浮,浮利,浮在上面的浮,世名的浮利,利,利害關係的利。唐勞其功,這個唐,唐朝的唐,疲勞的勞,唐勞其功,其他的其,功德的功,唐勞其功,白白的勞碌,白白的勞碌,唐勞其功。人不學道,虛生浪死,我們人如果不學道就虛生浪死,人是為道而來出生的,人如果是為名跟利來出生,到最後都是一把骨頭而已,沒有什麼意思。出名在這天地萬物四十六億,在這個地球上四十六億年,你留個名也是要走,你也要離開這個世間,沒有什麼。所以說世名浮利,唐勞其功,人不學道,虛生浪死。〖譬如燒香〗譬如說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香之燼就是生命準備要結束了,聞到香沒有錯,可是這個香一直點一直香,不過這個香已經漸漸要消失了,人整天都在追求這個名,生命已經漸漸消失了。表示說追求那個名沒有用,最簡單的,給好名的人下一條,一帖真正的清涼劑,世間真正要道才有效,生死來才抵擋得過,名沒有用的,名不能阻擋生死。〖危身之火,而在其後〗貪著世間的名、利,危險的還在後面。〖此第二十一章甚明好名之人,不惟無益〗不惟:不只是一點利益都沒有,〖而且深有損也〗深深的有損害這個道,深深的損害這個道。

再來,五十九頁,〖佛言:財色於人〗財就是錢財,色就是男女的淫慾,這個女色,〖人之不捨〗我們人都放不下,放不下,叫他放下女朋友來講堂出家好嗎?不行,我的女朋友太漂亮了,我放不下。我是獨子,這樣子放不下,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刀子上面塗一點點蜜甜甜的,〖不足一餐之美〗不夠吃一餐,一餐都吃不飽,〖小兒舐之〗這個舐,右邊那個氏底下沒有一橫,這個要改,應該更正為字完全一樣,就是這個舐字,右邊這個氏字底下沒有一橫,那個一橫要劃掉,小兒舐之。這個舐就是以舌頭捲起食物,這個捲就是一個提手旁再一個考試卷的卷,捲起食物或者是舔物,小兒舐之,舐,我們現在所說的舔,用舌頭去舔東西,舔甜甜的東西。刀子上面塗上一點點蜜,小孩不懂看到沾有蜜,就用舌頭去舔看看,結果整個舌頭都割破了,整個舌頭都割破了,〖則有割舌之患〗割舌之患。〖此第二十二章甚明財色之味寡〗味寡就是一點味道而已,很少的快樂。〖而傷害甚多〗捆綁住,把你綁得死死的。〖有智者不可類彼小兒也〗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可以類彼小兒,所以我為什麼禁止這裡的法師出去趕經懺,經懺本身沒有壞事,諸位不要誤會。佛事念經沒有壞事的,這個是好事的,給人消災、拜梁皇、打佛七,做水陸這都是很好的事情。問題是說我們出去以後人家會供養,會供養,今天接觸到錢,明天又接觸到錢,後天又接觸到錢,再來接觸到世俗,世俗,今天接觸到錢接觸到世俗人,以後就不是出家,經懺趕久了就跟世俗人一樣,一模一樣開口閉口都是錢,開口閉口都是錢,慢慢就被名跟利牽著走,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們人那個潛在的執著,如果我們人可以觀照這個無我,冷靜的觀照這個空性的無我,你會發現我們貪婪的心很重。這是因為我們人很少在觀照,我們很少觀照到那個起心動念微細的境界,所以我們不知道人的貪到什麼程度,我們眾生都被自我迷醉,都認為我的功夫可能夠了,我對世間的事情不會貪,那就是沒有觀照過。你如果觀照過,你就知道我們的心很貪,非常的貪,兩個人辯論他一定要辨贏,這就是貪,這就是貪。不曾觀照的人他不懂,所以我們得到相似境,以為是真實境。人自己最容易欺騙自己,稍微有一點點功夫就認為證道了,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了,還是菩薩了,自己貪念不是慈悲心都搞不清楚,都會搞不清楚的。所以說為什麼杜絕我們這些法師出去趕經懺,捉到馬上開除,你都不要跟我談,都不必說馬上開除,明天馬上要走,為什麼?要杜絕於後患。一個法師、一個出家眾,他久而久之遠離這些境界,財、境界,一心一意在道上在心念上下手。這個孩子他不能弘法利生,自己了生死絕對沒有問題,沒有問題。他沒有外緣、沒有牽制,沒有後遺症。他這輩子只要聽師父的勸告,攝受三業,一心在道,他就算不能弘法利生,也不會害到佛教,也不會害到佛教。他要自己解脫,輕而易舉、易如反掌,易如反掌。

再來五十九頁,〖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佛實在太偉大了,太偉大了。我們束縛在妻子舍宅就是我們豪華的別墅,我們的大廈、錢財、妻子,我們的房子甚於牢獄,再來又說,看佛多偉大。〖牢獄有散釋之期〗你被捉去關期滿還會回來,除非判死刑,捉去關期滿放你回來。〖妻子無遠離之念〗妻子她不想遠離,你注意看有的夫妻打架,打得都快鬧出人命來,他的妻子還是要跟著他,你知道嗎?你知道嗎?這是真的。有的男眾也是這樣子,以前有一部電影,有一位太太不守婦道,她先生非常愛她,非常愛她,這個女眾長得漂亮條件不錯,她有四個男朋友,都分時間約會,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她先生沒有辦法,因為他太愛她了,所以她如果說去幫我擦鞋子,他就去擦一擦。那部片子你如果看到,就會想他到底是不是男眾,你會想那是男眾嗎?跟我的個性剛好一百八十度的不同,實在太沒志氣了,不過他心甘情願,鞋子提過來,我要上班了,她先生就說:早一點回來,老婆。知道啦!因為他很愛她怕她離開,你看看,哎喲!如果換成是我,敢跟我大小聲,不用跟她說,出去,我就叫她:你不要給我回來。回來試試看,可是沒有辦法。世間是一個管一個沒有辦法,電影是這樣子演的,電影是這樣子演的,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情愛於色。〖豈憚〗豈憚這個念「dian」憚就是畏懼。〖驅馳〗驅馳就是盡力奔走。豈憚,哪裡害怕盡力奔走,以前有一首歌叫做「為愛走天涯」為愛走天涯,這個就可以證明。豈憚,哪裡怕盡心盡力的去奔走,做到死他都甘願。電影不知道演過幾百次了,我願意為你做一切的工作,乃至我死亡,都會這麼說。男眾如果對女眾講這一句,她就很感動了,就很感動了,要什麼都會給他了,豈憚驅馳!他也不怕盡心盡力奔走忙碌。〖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甘伏,甘就是甘心,伏就是承受,這個「伏」字不是降伏,是承受的意思,心裡很甘心的承受,甘心的承受。因為他是我們的先生,因為她是我們的太太,所以我告訴諸位,只要你走結婚這一條路,要修行那就非常的困難,你道理都知道,聽經也聽了好幾年,但是欲振乏力來沒有辦法,除非先生也學佛,先生也學佛來講,但是爭吵也在所難免的,因為大家都是我執、我見,所以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投泥,泥就是泥漿,自溺自己,這個泥漿一陷下去爬不起來,這個就是凡夫,就是凡夫,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透就是透徹、明白、透徹、明白、透視、超越,出塵羅漢。那麼這個在電視上、在電影上、在小說上面都在詮釋這個,沒有辦法分離的,難割難捨的那一種情趣,那一種情趣,那一種情節。尤其是瓊瑤小說,每一個角度都寫得恰到好處,你也不能說哪一個人對、哪一個人錯,她那一種細膩的感情的揣摩,人性弱點的發揮到極點,很懂得掌握。那一種見面之喜悅,那一種分開的,你看兩個如果要分開就牽手,牽手以後,譬如說他要離開牽手以後,已經離開很遠了,他那支手還一直伸著,那支手還一直伸著,還一直伸著,兩個分開了那支手還這樣子,回去以後就常常拿著照片看。那一種悱惻纏綿綁得死死的分不開,分不開。所以說要開悟很簡單我教你,你要解大號的時候,拿你女朋友的相照貼在裡面,她也是要解大號,從臉觀到下面,下面觀到上面解大號,接著常常聽到放屁,噗,一樣也是很臭,觀想。你不要只看外表,你透視過去,當你解大號的時候就觀想這都是一樣的嗎,對不對?此身不淨,統統是一樣的,糞桶只是分大小而已。

再來〖此第二十三章深明妻子舍宅之埋沒人,而勸以速遠離也〗趕緊遠離、趕緊放下。〖欲界以男女眷屬為妻子種種宮殿為舍宅,色界以味禪為妻子〗他是打坐打得很喜悅。〖四禪天為舍宅,無色界以痴定〗在旁邊寫個「沒有智慧的定叫做痴定」,就是沒有用般若智慧去觀照,雖然有定但是痴,愚痴沒有般若的智慧。〖以痴定為妻子,四空天為舍宅,愛見所噬〗噬就是吃的意思,愛就是貪,見就是我執、我見,貪愛一切境界,我執、我見所困擾,我們人都是這個樣子。人最容易欺騙自己為什麼?強力的想保護自己,但他不曉得愈強力的保護,這個假相愈害了自己,世間我們就是因為不了解。我們常常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其實這一句話是講的很浮華,講的入骨一點直接來感受就是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為什麼?因為他會把你牽入三惡道,他會把你牽入三惡道,你就整天執著這個色身,吃要吃好的,什麼都要贏、什麼都執著,這個我、這個色身貪愛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因為它會破壞我們清淨的法身,把我們牽入三惡道,所以它是一個很可惡的東西,很可惡的東西,是我們很大、很大的敵人,就是因為這個色身妄執妄想的色身。但是它也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成佛,所以要看我們的心怎麼運用,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吃的好,睡覺睡十幾個鐘頭,一天到晚造惡業,你想想看它不把你牽進三惡道,要不然要牽到那裡去對不對?但是要修行也是要靠它,所以簡單講就是不要放縱它,不要讓它吃太好,不要讓它穿得太好,也不能使它太勞累,太勞累它會抗議,為什麼它會抗議?它躺在床上,重感冒、重病爬不起來,爬不起來你就不能修行,爬不起來你就不能修行,所以說愛見所噬。〖患同虎口〗他的後患就像虎口一樣的,虎口一樣的。〖充類言之〗整體而說,那麼怎麼樣?〖二乘以一解脫味為妻子,偏真涅槃為舍宅〗偏真就是偏空,只有斷我執而已。〖權教以遊戲神通為妻子出真涉俗〗涉俗就是度眾生,出真涉俗,簡單講就是從空入假,從空入假。〖為舍宅〗〖透得空有兩門方成中道無生之果。佛言:愛欲莫甚於色〗這個是講男女,男眾對女眾來講是色,女眾對男眾來講也是色,因為佛經是對比丘講的,所以這個色沒有固定那一邊。我們愛欲的束縛不會比男女淫慾的束縛更大。〖色之為欲〗就是說男女的欲望,〖其大無外〗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沒有比這個更大的。簡單講這一關,你看的開、放的下OK,修行就OK了,沒問題是不是?其大無外,既然這一關是其大無外,這一關放得下這樣子就沒事了。〖賴有一矣〗這個賴有一矣,這個其大無外那個逗點把它改為句點,把它改成句號,到這裡一個句號。賴有一矣,這個一矣底下的句號換成逗點,逗點,賴有一矣。賴有一矣就是說還好,還好只有這樣一種事情,束縛的力量這麼大。賴有一矣,賴就是還好,還好,我們現在所說的還好,還好只有這一種,男女的淫慾最難修,還好只有這一種的力量最大而已。〖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如果有兩種力量,就像男女淫慾的力量這麼大,全世界的人沒有一個可以成佛,全部都倒,一百個倒一百個,沒有辦法。意思是說還好只是這一種而已,還好只有這一種而已。所以這一種要好好的對治了,意思是說愛欲當中,男女的淫慾最厲害,最厲害。還好只有這一種,要斷除還算容易,如果有兩種力量使我們束縛,沒有一個可以成佛的,沒有一個可以成佛的。可見這一關束縛之大,負擔之難斷,佛早就講的很清楚了。

六十頁,〖此第二十四章深明色慾為眾生重病也,佛頂經云:婬心不除,塵不可出〗就是《楞嚴經》,〖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我們執一個火把逆風吹回來向著我們,會有燒手之患,〖必有燒手之患〗。〖此第二十五章甚明愛欲之不可習近也〗就像逆風拿著火把,〖逆風把炬,未有不燒手者,習近愛欲,安得不損淨法身害方便手耶?〗當然我們不是修到菩薩,空有不二,當然如果說像達到維摩詰居士那一種功夫,當然是另當別論。菩薩因為他沒有隔陰之迷,他有大的神通跟般若的智慧,當然那個不影響,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造,但是我們凡夫是還沒有到那種境界。再來,〖天神獻玉女於佛〗表示說很漂亮的意思,〖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你這只不過髒東西包一包而已,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你來做什麼呢?〖去!吾不用〗去就是叫他:你走吧!你那麼漂亮,其實裡面都是骯髒的我不用,〖天神愈敬〗天神就愈恭敬,〖因問道意〗他就問要怎麼修行呢?〖佛為解說〗佛為他解說,〖即得須陀洹果〗須陀洹,馬上得到初果。〖此第二十六章明佛不被魔嬈,遂能化魔也,天神即魔王波旬,佛初成道時,先興甲兵,不能害佛〗甲兵就是準備要戰爭了,〖次獻三女〗獻魔女,〖又不能嬈佛〗嬈就是煩擾或者是戲弄於佛,困擾於佛,也不能困擾到佛。佛哪會受到魔女的引誘,哪怎麼能夠成佛,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乃歸佛化而證初果〗所以說我們也不要排斥女眾排斥得很厲害,有時我們有因緣也必須度度她,只要你有功夫。〖人能觀彼女人為革囊眾穢則婬意得除,自他俱利矣。〗再來第二十七章,〖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我們就像木順著水流下來,〖尋流而行〗尋就是隨著,隨著這個水流而流下來,〖不觸兩岸〗不觸兩岸比喻中道,〖不為人取〗不為人拿得到,〖不為鬼神所遮〗也遮不住,〖不為洄流〗洄流,我們所講的漩渦的水叫做洄流,這個水流下來打到石頭會轉,會旋轉的流。我們現在所說的漩渦的流,漩渦的水流叫做洄流,〖不為洄流所住〗不會說困在那邊一直拚命打轉,不會,〖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慾所惑〗困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那麼這個女眾可能比較困難,女眾的困擾是情,男眾的困擾是欲望,情執,女眾她對男女的關係到四十多歲以後,慢慢的她就比較容易斷,就是比較平淡,比較平淡,男眾比較困難,可是男眾比較沒有情,可是他的欲望比較強,所以一人占有一種。所以女眾這一邊大部分都比較疼孩子,因為情執比較重,男眾比較不會這樣子。當然我們人兩種都有都有情也有男女的欲望,只是分開來講,男眾的欲望會比較強烈,但是女眾的情執對兒女或者是夫妻的感情,男女的感情比較重,不好斷,所以說男眾他如果降伏這個欲望要成道就一剎那,女眾她不但要降伏這個欲望,還要破除情執,因為情的後面一定會加一個執,那就非常困難,非常困難。所以說女眾要修行很困難,最主要是這個情執比較重。她倒不一定是說要沒有男女的欲望,只是她這個情執會很嚴重的,所以有一句話說:愛情是女人的生命,事業是男人的一切,事業是男人的一切。那麼先生就是女人的一切,婚姻、婚姻,女眾把婚姻當作她生命的全部,生命的全部。但是男眾他不是,他還要做事業,事業。所以站在修行的角度來講,女眾是比較不好修行。〖此第二十七章喻明學道須遠離諸障也,兩岸以喻情慾則有見思情慾、無明情慾,見思情慾耽染生死〗耽就是沉迷,過度愛好沉迷其間染生死,〖如觸此岸,無明情慾耽染涅槃如觸彼岸,人及鬼神,以喻眾邪,愛網所纏,如為人取〗一下子就被拿到,〖見網所覆〗前面是愛網後面這是見網,這個見網就是我執、我見,如同一張網子,就把我們自己蓋住了,我們自己吐絲自己造網。吐絲就是知見,自己造網網死自己,和我看法不同的統統是壞人。我們現在的法師,很多也是這樣子,如果那個法師的見地跟我的看法不一樣,我就說:那個人是魔,那個法師是魔,說的法不是正法,都是這樣子。只要看法和他不同就說別人是魔,見網所覆,他不知道自己是魔。〖如為鬼神所遮〗被鬼神所遮。〖洄流所住〗漩渦所遮擋、所纏住。〖正與精進相反〗與精進相反,我因此告訴諸位,世間你要完全沒有情慾,沒有男女的欲望,這可能很困難,因為大家都不是出家,但是我一直跟諸位勸導,不論出家、不論在家那個放下隨緣的功夫,你一定要做得很透徹,你才有能力突破,為什麼呢?你說你是人家的太太,你說:我拒絕先生。不能讓你這樣子,所以你就要隨緣次數減少,相處的次數減少。然後你要懂得放下,懂得放下隨緣觀照,這個是無常這不是永恆,一心一意在道上這樣才可以,這樣才可以。所以說這是真正一個精進的人,事相上現前隨緣,隨緣了就放下,隨緣就放下,這樣才有辦法。你說完全拒絕境界那你是,你有家庭,要怎麼樣完全拒絕境界,你又不是出家人。〖腐敗,正與無為相反,蓋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每欲進而反退,如流急反洄,不達無為法性則著相所修福慧,終成腐敗〗注意!這個很重要,這一句話很重要。不達無為法性則著相所修福慧,終成腐敗,為什麼?會化作生滅法的因果,會化作生滅法,這一句要劃線起來,你才會懂得修行的道理。不達無為法性意思是說,如果你不懂得隨緣隨處放下,那沒有用,你不是,你完全沒有辦法修行,你就是拼到死都沒有用。為什麼著相?著相就是困在那個地方,你的界限,敵對的態度就顯現出來了。心跟境不能融為一體,終成腐敗。〖故必不為生死涅槃情慾所惑不為愛見眾邪所嬈,正念真如〗正念真如就是說,時時要提起懂得放下的道理,叫做正念真如。正念真如,真如無所念、無所不念,所有的念全部都空,雖然全部都空,但是不妨正念,無所念名為正念,其實正念就是無所念、無所住,無一切念、正念真如,真如就是無相,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俱足。〖而精進〗我們一定要了解這種空性的道理,要不然你拜佛頭磕到流血,耳朵拜到耳膜破掉,乃至念佛念到喉嚨流血破掉去喝枇杷膏照常無效。不明心法,拼到死你突不破那個煩惱的,沒有辦法的,心法不懂你不能稱為修行人的,所以下面你注意看這句話。〖了達法性本無為斯得道可保矣〗你看為什麼?緣起本身就性空的,沒什麼好執著也沒什麼好討論,透過語言總是變成觀念,觀念,總是變成爭執,生命都是在爭執,這個觀念的問題,所以有一句話你們沒有聽過嗎?當我們痛苦的時候,並不是痛苦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無知的觀念,你聽過這一句話嗎?當我們覺得世間很痛苦的時候,不是痛苦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無知的觀念,因為你沒有智慧的觀念,觀念錯誤把一切世間的假相化作觀念的執著我的看法,當然你會很痛苦,你會非常的痛苦是不是?譬如說一個仇人,一個仇人,去年看到他氣得半死,今年看到他氣得半死,對不對?他本來就五蘊皆空,他來講堂我們也歡喜讓他來,他來到這裡願意與我們打招呼,我們也請他坐泡茶請他喝。他好與不好跟我們沒有關係,緣生緣滅的東西,你不要在因緣法裡面產生貪、嗔、痴的見,這樣就落入二元對立的事相裡面,這樣就困擾自己這樣不能解脫。對我們愈不好的人來反而對他愈好,那沒有什麼,對不對?就是這樣子。他放得下,我們放不下要笑死人了。所以痛苦的本身並不是那個事相的一切,而真正就是你的觀念錯誤,觀念錯誤,放不下那種觀念的遊戲,執著自己是對的。

六十一頁中間,〖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要相信你自己,因為我們是凡夫,為什麼不可以相信你自己呢?因為我們是凡夫我們會分別,我們出來不是分別就是執著。〖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阿羅漢就是無生,〖乃可信汝意〗〖此第二十八章深誡意馬難調〗我們的分別心執著很難調伏,〖而色禍宜避也,眾生無始以來祗因恣情率意〗率意就是認同自己、任意自己,〖久受輪迴,未證阿羅漢常與無明愛見慢俱,豈可自信汝意而不事推簡耶?〗推簡就是簡別是非、推究道理,推就是推究,簡就是簡別,你要好好的推究這個道理,要明辨是非。〖佛言:慎勿視女色〗意思是說空閒無事的時候不要看女色,〖亦莫共言語〗也不要和她說話,〖若與語者〗不得已要跟她講,〖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此第二十九章申明遠〗遠就是遠離。〖遠女防過生善滅惡之方便也,先以蓮華不染而自期待〗六十二頁,〖則正念自利,復視如母如姊如妹如子而度脫之,則慈心利他,既與二利相應惡念自然息滅,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被就是背著,就是背著乾草,〖火來須避〗這個火是比喻境界、外境,比喻境界。有惡的境界來應當避開來,師父早就跟你們講過了,你要記住師父告訴過大家說物以類聚這個比喻,物以類聚。整天跟那些壞人在一起,你一定被牽往三惡道。你整天跟那些發願往生的人在一起,自自然然你就要去往生的地方。火就是外境、惡的境界,惡的境界來要趕緊避開。〖道人見欲〗就是五欲六塵,〖必當遠之〗〖此第三十章申誡遠離諸欲,勿令為慾火所燒害也〗慾火所燒害,〖六情根猶如乾草〗乾燥的草,〖六塵境喻若烈火,未到心境兩空應修遠離勝行〗昨天我們台灣捉到三個販賣毒品的,兩個新加坡人,兩個新加坡人一個台灣人,捉到三個裡面,兩個判死刑一個判無期徒刑,台灣現在執法非常的嚴格。第一審兩個就判死刑了,販賣毒品唯一死刑,為什麼?為了財,為了一點點錢販賣毒品,逃、逃、逃…我告訴你逃得過第一次,逃得過第二次,逃不過第三次,販賣毒品被捉一次就完了,是年輕人,看起來都是年輕人販賣毒品,捉到死刑,死刑。他一聽到定讞,應與世間人隔絕,從此與世間人隔絕,販賣毒品,殘害國人的健康應與隔絕,與世隔絕就是要槍斃。就這樣子,判官一定案他就癱了,死刑,年輕人過不了幾天就要槍斃了,就昏倒了,對不對為了那一點點錢,五欲六塵。所以說交到壞朋友不得已,不得已。但是新加坡的這樣講,他說:他是被逼的,在新加坡黑道的押著他的父母,說他如果沒有幫他攜帶嗎啡來台灣賣的話,要讓他父母死,要讓他們死,他是被逼的,到了台灣沒有辦法錢一多,自己卻又染上了,本來是人家逼他的,後來就自己做,就自己做,所以還是判死刑沒有理由。其實他如果被人家壓迫的,其實他在新加坡的政府或怎麼樣就可以講,新加坡捉到也是死刑,新加坡的死刑是吊死的,用繩子,他們就是用繩子捆一捆,像以前套一個圓圈這樣套住,腳一推吊,嗯、吊死了,真的、真的用吊死的,現在還是這樣子。新加坡它的刑法很奇怪,還打屁股,有一個美國人拿噴漆無緣無故去噴一輛轎車,人家就去告他,那個美國人被捉到,在新加坡被捉到,捉到的時候,他們新加坡那個鞭刑,褲子要脫掉,褲子要脫掉還要綁住,綁住,一次一下,什麼一次才打一下,你知道那一下打下去怎麼樣嗎?那一下打下去,整個屁股都皮開肉綻,打下去是皮開肉綻,流血、流血流得…然後再開始塗藥,開始塗藥,靜養差不多一個月,屁股已經好了,再脫下來,啪、再打第二下,裂開來流血再幫你敷藥,那六下是這樣子打的,要打六個月,一輩子你都不敢再去偷車,不敢再去噴漆怕都怕死了。一鞭打下去你就得休息一個月,不能坐、不能睡也不能站,你知道那個滋味有多好嗎?新加坡的治安,世界治安最好的國家就是新加坡再來就是日本,一次就讓你永生難忘了。台灣哪有那麼好,小偷被捉到關個幾天,找人來說一說放你回去,新加坡不能讓你這樣子,打得你屁股皮開肉綻。有的人說這樣子野蠻,野蠻,新加坡說你們看似野蠻,可是我們治安很好。這還不算殘忍,你如果去阿拉伯國家,不能讓你這樣子,阿拉伯的國家就是用刀子,怎麼個用刀法?偷拿東西手伸出來砍斷,砍斷。接下來阿拉伯的國家,你只要打死人,打死人他們不是槍斃,他們不是槍斃也不吊死,不是。他們用阿拉伯刀你們看過嗎?阿拉伯刀這樣子有沒有彎弓刀,在大眾的面前綁這樣子,影片我有看過,處死刑的影片我有看過,綁這樣子頭低低的,用阿拉伯刀當場砍頭,身首異處。那像我們台灣這麼慈悲,用槍斃的,沒有,只要一判死刑頭就得落地。像台灣、中國人說有鬼,那個鬼就沒有頭,沒有頭,但是他是砍頭的,頭一砍下去血就噴出去,血就噴出去。我看到那個影片中午都吃不下。這樣子哪有人敢造惡,嚇死人了,這樣子怎敢去造惡對不對?非常的嚴厲。台灣的法律一審、二審、三審,所以在台灣很幸福,你去外國犯法試試看,犯法。日本呢?日本很自由,但是日本你不要犯了法,在日本犯了法你就該死了,你去到日本看實在很乖,日本人你知道嗎?只要你到派出所住過,人家就瞧不起你,你找工作也找不到,出去左右鄰舍也沒有人跟你打招呼,因為你在派出所住過,不管你犯的是什麼法,你只要到派出所住過,住一個禮拜也好,左鄰右舍都瞧不起你,都瞧不起你,都會瞧不起你,除非你無罪是被冤枉的。所以日本很守法,很守法。每天叫你求懺悔,每天叫你懺悔,日本都是晚點名,晚點名,他到晚上都點名怕你自殺,怕你自殺。在看守所裡面都怕你自殺,所有危險的東西統統收走。所以每個國家的法律統統不一樣,統統不一樣。當然這是告訴諸位的,所以我們這個五欲六塵來,諸位稍微…錢財來、名利來,大家要稍微冷靜一下,冷靜一下。〖佛言:有人患婬不止〗就是說淫慾的心沒有辦法斷,〖欲自斷陰〗就是要把男眾的割掉,斷陰。我再跟諸位報告新聞,那一天我看到一則新聞報告,印尼雅加達還是…那一天報導是菲律賓還是哪一個國家,還是印尼還是…一個男孩子,男孩子那個陰囊腫大六十公斤,陰囊,男眾那個陰囊腫大,重到比他的體重更重。講到這個附帶跟你們報告新聞,如果有人告訴我,打死我,我都不相信,那是我親自看到的新聞報導,吊那一顆就像木瓜,是木瓜的十倍大,差不多這麼大,六十公斤,sixtykg不是kilokilo是公里,六十公斤,他的體重差不多五十公斤而已,那一顆六十。我在想為什麼不趁早幫他開刀,實在很可憐,不能走,不能走,他穿的褲子中間要挖一個洞,挖一個洞,他們印尼鄉下是木製的房子,要爬樓梯上去,因為怕有蛇,怕有蛇,要爬樓梯,爬樓梯爬不上去,下面要有一個人,特別為他扶那顆木瓜,他爬上去要把那一顆扶上去。不知道是造什麼業,那一顆六十公斤,除非你看到,要不然打死你,你也不相信。到底那個是什麼病?叫做陰囊腫大症,看起來實在很可憐,欲自斷陰。如果像他那一顆要怎麼斷陰,我想那個在醫學上那些醫生,其實可以免費幫他割掉,那一顆當成試驗,當成試驗。我告訴你,你要觀想差不多多大,我告訴你要觀想像麵粉袋,那一種小的麵粉袋,一布袋這樣子,觀想背一袋這樣子你看多大,欲自斷陰。〖佛謂之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我們要斷這一顆心,〖心如功曹〗功曹就是指揮官、首領的意思,這個是漢代的在郡守的底下設一個功曹史,叫做功曹,職掌人事外跟參與一郡的政務。就是指首領、指揮官發號司令的人,功曹就是指揮官,〖功曹若止〗因為心就是功曹,心就是指揮官,我們的心就是指揮官,我們淫慾心如果停止,〖從者都息〗跟著我們起來的口跟身就停止,所以要斷心,〖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世尊說你的邪念如果不停止,就是淫慾的念頭不停止,你把那個割掉做什麼?〖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欲望是生於你意,注意!這個意這是執著的意思,執的意思,那麼執著生於哪裡呢?〖意以思想生〗思想的旁邊寫「分別」,分別心,簡單講就是欲生於汝意,欲生於汝意這是指執著,那麼執著產生哪裡?意以思想生(以分別),那是漂亮、漂亮,我想就跟她在一起。女人我們所愛,為我們的最愛,以思想生簡單講也是分別心也是執著心。〖二心各寂靜〗為什麼各寂靜呢?本無實體可得,四大皆空、五蘊無我,哪有這種東西呢?〖非色亦非行〗這個行就是第七意識,也沒有所謂的剎那生滅,非色亦非行。沒有所謂的第七意識,第六意識的執著,意思就是這個統統是沒有生滅的造作當體即空。〖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迦葉佛。〖此第三十一章申明斷欲須從心斷也,斷心之法:推此欲從意生意復從思想生,只此思想,為自生耶?他生耶?共生耶?無因生耶?又此思想,為在內耶?在外耶?在兩中間耶?為在過去耶?現在耶?未來耶?如是推時〗一切皆空,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也不是無因生,那麼這是離言絕思了,不在內、不在外、不中間、不在過去、不在現在、不在未來,為什麼?虛妄的東西哪有這種東西,這些都是觀念遊戲,時間、空間都是觀念遊戲,生命的假相建立了一個生命的連鎖性的假體性的東西,沒有真正的時空,所以如是推時。〖思想寂靜〗馬上進入空性的思想,〖思想寂靜故,意即寂靜,意寂靜故,欲即寂靜,欲寂靜故,觀一切色如鏡像等,即是非色,觀一切行如泡沫等,即是非行,從上諸佛展轉傳受不過傳此調心方便而已〗

六十三頁,〖佛言:人從愛欲生憂〗我因為貪求外境所以怕得不到而煩惱,煩惱我的男朋友跑了,煩惱我的財產被搶走了,煩惱我的工作被辭掉,煩惱我的房子沒有保險,煩惱我太太跑了,煩惱我的兒子大學考不上,什麼都是為什麼?從貪愛欲而來,簡單講如果你走結婚的路線,你的憂心愈多,因為你要煩惱的事情愈多,你如果自己一個不同,自己一個不同,一個飽全家都飽。因為你也不必煩惱這個,煩惱那個,所以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為什麼呢?你會煩惱,煩惱就會恐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我們如果離開愛欲,有什麼憂、有什麼怖畏呢?〖此第三十二章推憂怖之繇愛欲〗憂怖之繇愛欲,〖而勸人斷欲去愛也,眾生無始以來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地、水、火、風這個身體,他認為是自己,什麼都要占贏,好吃懶做,什麼事都跟人家鬥爭。〖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把五欲六塵這個影像認為這是我的心,〖執著貪戀不肯暫舍〗不肯暫舍,〖遂生種種憂惱、種種恐怖〗種種恐怖,〖惟以四大觀身〗四大觀身,〖知身無我〗四大:地、水、火、風,了解知身無我,〖以四運觀心,知心無常〗我們好好的觀照,色、受、想、行、識,受、想、行、識,這個都沒有真正的心,心是無常的,〖愛欲既斷,憂怖自除〗放下就沒有這些了。

再來六十三頁的中間,〖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這掛就是懸掛,鎧就是戰甲,出門,〖意或怯弱〗這個念qie怯就是膽小、害怕的意思,害怕的意思,〖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就是要有志氣,要有志氣,〖精進勇銳〗銳不可擋,〖不畏前境,破滅眾魔〗破滅眾魔,〖而得道果〗而得道果。〖此第三十三章喻明為道之人,須具戒定慧也,專精學道之心,譬如一人,無始虛妄諸惑習氣譬如萬人〗對治習氣比較難,〖受持淨戒,譬如掛鎧,惟堅持其心則無怯弱之意,此戒力也,精進勇銳則無半路之退,此定力也,不畏前境則無格鬥致死,此慧力也,合此三力〗戒、定、慧,〖破滅無始眾魔而證道果是為得勝而還矣〗文字都很簡單。六十四頁,〖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緊就是急促,急促、急迫的意思,〖思悔欲退〗因為他很精進,知道生死痛苦,結果太急促的修行反而退道心,思悔欲退意思是說修行難,簡單講因為他太過悲傷生死無常很精進,卻適得其反,佛道漫長,佛道漫長就退道心了。〖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愛彈琴,我喜歡彈琴,〖佛言:〗琴的線如果放鬆了,〖弦緩如何?〗線如果放鬆了呢?無聲,〖對曰:不鳴矣!〗就沒有聲音,琴弦緩就是把它放鬆,一彈無聲,對曰:不鳴,不鳴就是發不出聲音來,琴你把它放鬆了,就是比喻一個人懈怠不修行偷懶,偷懶能修什麼行呢?

第四輯圓滿!

第五輯

〖弦急如何?〗這個弦,急就是緊,這個弦線拉得很緊的時候,這個急不是急慢的急,就是緊,就是把它拉得很緊,弦把它絞得緊的時候,〖對曰:聲絕矣!〗絕就是斷掉,絕就是斷掉,聲音不能中和,絕就是斷掉,或者是止,停止的止,或者是竭盡所能的竭,都是一樣。這裡有四個字都是跟這絕一樣,斷或者是滅,或者是止、或者是竭,聲音就沒有了,彈下去太緊,嘟、嘟、嘟…因為我彈過琴我知道,彈吉他。我們彈過琴的知道,〖急緩得中如何?〗我們把琴的弦不要調的太緊,也不要放得太松,修行就是這樣子。不能太懈怠,也不可以一下子就太精進,精進到腦神經衰弱整晚睡不著,念佛念整夜,該睡不睡、該吃飯不吃飯,那不應該。修行還是一樣要配合生活,照常吃飯的時間吃飯,該睡的時候睡覺,時間我們自己掌握,把我們的情緒抒緩。所以急緩得中如何?〖對曰:〗他就這樣回答,〖諸音普矣!〗這個普就是周遍的意思,這個聲音這樣很好很周遍彈下去都聽得清清楚楚,清清楚楚。〖佛言:沙門學道亦然〗要調適,〖心若調適,道可得矣!〗要調我們這顆心,不能調得太緊張硬要精進,修到腦神經衰弱,晚上吃安腦丸,不必這樣子。也不能調得太爛,睡得昏昏沉沉的也不精進,這樣不行,〖於道若暴〗暴就是急躁,如果對我們修行很急躁的時候,這個暴不是暴惡,這個暴不是惡是急躁的意思。我要修行,以前在光華路有一位菩薩聽到地藏法門,念地藏菩薩有多好,三更半夜都爬起來拜地藏王菩薩,三更半夜,修到後來神經有一點衰弱,現在晚上都睡不著。請教師父:我聽到地藏法門,很高興就念《地藏經》,整天都誦一天都誦好幾部,一部《地藏經》誦完要一個半鐘頭至兩個鐘頭,他一天誦好幾部,念地藏聖號拜一整天。我說:你這樣馬上就會倒下來,你這樣子馬上就受不了,果然不錯,過不了多久就倒下來了,沒多久就得了神經衰弱症,真的!後來我又到光華路看她,說:不拜佛了。她說:拜佛神經衰弱,先生事業不順,自己的身體又搞垮了。那就是不懂佛法,沒有聽經沒有聞法,只知道要修行、要修行,不懂得調身調心,修不了多久就倒了。你記住道是漫長的,你記住師父的話,佛道是很漫長的,要一步一步。外省人講的就是要慢慢來,要慢慢來,用那個煎熬的功夫。懺公常常講:就像燉這個綠豆湯要慢慢來,一個鐘頭、兩個鐘頭、三個鐘頭這樣子,不能一下子就開大火,不能讓你這樣子,修行不能讓你這樣子,這樣子馬上就死了。所以不出我所料馬上就…到現在都不拜佛了。急躁、急躁,一聽到法,太好了,拚老命的,急躁。〖暴即身疲〗你看,釋迦牟尼佛實在是偉大的人,太急躁馬上就會覺得很累,修行修不好對不對?〖其身若疲,意即生惱〗身體若承受不了,意,我們的心就煩惱了,身體承受不了,日夜精進不休,日夜不停的念佛,佛陀也沒有叫你這樣做,認真是需要,精進也是好的,該吃的時候吃,該休息的時候休息。所以我覺得廣欽老和尚很偉大,有人說:老和尚、老和尚,我如果念佛都會念到睡著,怎麼辦?老和尚回答那一句實在好,念佛想睡就去睡個飽再起來念,實在很厲害。他也不跟你說太多,看他多厲害,師父,我念佛念得很想睡怎麼辦?去睡個飽再起來念,那倒是真的。雖然是一句很平淡的話,這就是真理。本來就是睡個飽再起來念,何必自己一直煎熬對不對?所以說其身若疲,意即生惱,這樣子我們就會煩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我們的心如果產生煩惱,我們的修行就會退,〖其行既退,罪必加矣〗那麼我們的心修行如果退道心,那麼我們就會亂做,罪就會很重,〖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只要你這一顆心保持清淨安樂,身、心好好的調適一下,身體不好要看醫生,該吃就吃、該睡就睡這樣子。不過你不要因為自己太懶惰而找理由,十點就去躺在床上,自己說:該睡就要睡,六點爬起來,六點半爬起來,已經睡八個半鐘頭了,該吃就要吃,這個實在太好吃懶做了,還自己安慰自己,那就太嚴重了,就太嚴重了。

〖此第三十四章明學道之法,須善調身心,勿令緩急失所也〗不可以太緩和也不可以太急,〖儒者亦云:其進銳者其退速〗進步快退得也快。〖又云:勿忘勿助蓋三乘出要類如此〗意思是說不要忘記這個助,就是不要太精進的意思,千萬不要忘記道,勿助,助就是外緣很重,表示說堅持自己,也不要太忘記了,也不要說太精進了,三乘出要類如此,修行一定要中道、中道。這就是說有一些女眾修行,一開始學佛的時候,她先生如果說:老婆,你不要叫那種聲音,要休息了,要清淨、要清淨,結果她先生過不了多久,就在外面亂搞了。學佛也是這樣子,要調整夫妻之間,所以有家庭很難修行。如果只有你一個在修行,變成孤軍奮鬥,還怕先生不高興,還要照顧小孩,很難修行。〖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這個滓就是污穢無用之物,污穢無用之物,簡單講就是液體的沉澱物,沉澱物,這個去滓就是渣的意思,去滓成器。我們煉鐵,渣要去除就成器。〖器即精好〗器具就很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我們的煩惱要去除,〖行即清淨矣〗我們的心去除煩惱,這樣我們的行為心就清淨。

〖此第三十五章喻明垢染不可不除也,但除垢染,即成清淨,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但有去翳法〗翳就是眼病,還是眼疾,眼睛有病,眼睛有障礙,也就是眼珠所生的白膜,眼珠所生的一種白膜,膜就是一個肉部,左邊一個月亮的月,應該說是肉部,右邊一個莫可奈何的莫,白膜,眼珠所生之白膜可以障礙人的眼睛使我們看不清楚,〖但有去翳法別無與明法也〗與明就是給你光明,只有去除眼睛的白膜,沒有比這個可以使眼睛更明亮的方法了,沒有了。因為你眼睛本來就是明亮的,只是那一層白膜遮住而已,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有佛性了,不用再讓你更加光明。所以別無與明之法,加一個「之」意思才更清楚,別無與明之法。別無與明之法,之,加一個「之」字。怎麼可以給你光明呢?與明就是給你光明呢?我們本性本來就有光明,要怎麼樣給你光明?眼睛本來就看得到了,你只要把白膜去除,眼睛就看得到了,簡單講就是你只要放下當下的煩惱,你就是在修行。聖人就是一直放下,要記住,學佛就是說你什麼都要懂得放下,你就接近道,你如果說什麼都要執著或者認為說有法可得,你把佛道當作它是一個形相,它是得到什麼?錯了、錯了。佛道無形相可得無一法可得,只有一個清清靜靜的,一顆覺悟的心,透視每一法不可得,全部在緣生緣滅法,全部放下就是這樣。你放下多少心就得到多少清淨,就這樣全部放下就是佛。〖成佛作祖豈於心外有法可得哉?〗心外怎麼有法?離心無別法,〖不過淨除習氣而已〗要清淨去掉我們的習氣而已。〖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我們人可以離開三惡道,要得到人身,得為人難就是得到這個色身,色身是根器叫得為難,得為人難就是能夠投胎成人這不簡單,意思就是稀有難得。因為我們如果投胎做狗,我們就不能修行,投胎成烏龜我們也不能修行,對不對?我們為人堪稱法器可以修行,人類是為真理而來的。〖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投胎為人,投胎為人放下女身要轉女身變為男身這個比較困難,因為女眾身難修行,難修行。〖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都具足難,這個不簡單,做男眾又六根完具更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這箇中國要注意,這箇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心,表示文化、經濟的中心,中國是指文化、經濟的中心,發達的城市,發達的城市。這箇中國是對邊國來解釋的,中國是對邊國來解釋的,邊國。所以大家都稱他的國家為中國,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碰到佛出世很困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還曉得修道,修四勝諦、十二因緣這個更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連執著都沒有,〖無修無證難〗〖此第三十六章展轉明難得之事以深警人,令勿失良緣也,不達無修無證豈名真正發菩提心?不發真正菩提豈名信心?不興信心,豈名遇道?既不遇道,值佛何益?既值猶不值〗雖然碰到了等於沒有碰到,〖則中國猶之邊方,既中國不異邊方則六根具猶不具,既六根具猶不具則男子亦非男子,既男子不成男子則人身何異惡道〗簡單講你如果沒有修行就沒有意義的意思。〖靜言思之〗你要好好冷靜人生的出世實在是為真理而來。如果我們人出世以後沒有遇到佛法,生命完全失去意義,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好吃懶做死後一把骨頭,生命沒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們的出世是為真理為覺悟而來出世的,這樣子這個生命有意義。〖可不發菩提心急悟無修無證之要旨乎?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此第三十七章深明心近則近〗還是心的問題是吧?〖心遠則遠,而不以形跡〗形跡就是外表,〖論遠近也〗形跡是指儀表或者是言行,表示不能在事相上論遠近,修行要在心地上,心地,〖金口誠言〗佛誠實言,〖重戒若此,末世弟子奈何弗思!僧祗律云:波羅脂國有二比丘,共伴來詣舍衛問詢世尊中路渴乏無水〗乏無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這個念ji水,汲水就是取水而喝,而飲,〖汲水便飲〗一比丘汲水便飲,〖一比丘看水見蟲,不飲〗六十六頁,〖飲水比丘問言:「汝何不飲?」〗汝何不飲?〖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飲蟲水故」彼復勸言:「長老但飲」〗只要你喝,〖勿令渴死〗不要讓他渴死,渴死〖不得見佛,答言:「我寧喪身,不毀佛戒」遂便渴死〗,他死後靈魂〖即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禮足聞法,得法眼淨〗什麼叫做法眼淨呢?法眼淨就是具有觀見真理等,諸法沒有障礙叫做法眼淨,簡單講就是觀見真理而無所障礙叫做法眼淨,法眼淨又叫做淨法眼或者是清淨法眼意思是一樣的。〖飲水比丘,後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問:「汝從何來?」〗你從何來?〖「為有伴否?」〗你有什麼伴嗎?〖彼即以上事答〗他就根據上面而回答,〖佛言:「痴人!」〗愚痴的人,〖汝不見我,謂得見我〗你根本沒有見到我,你認為見到我,〖彼死比丘已先見我〗因為他轉天人身來見到佛,〖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諸根,雖共我一處,彼離我遠,彼雖見我,我不見彼,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進不懈,斂攝諸根〗斂攝就是收斂諸根,〖雖去我遠,我常見彼,彼常近我〗所以我告訴諸位要不要修行不是光靠師父在身邊,你如果每天都靠師父,這樣子勉勵我們,這樣子叮嚀我們,偶爾是可以。每天都要在旁邊這樣打,像打牛那樣你才要修行,我說:你這個孩子沒救了,沒救了。師父哪有可能一輩子都陪伴我們呢?不可能的。就像甲,我們所說的這一段,我們要懂得用功,依法不依人。師父講的法,佛陀講的法,祖師大德講的法,我們如果覺得有道理,能讓我們受益,我們就要依法而修,依法而修。修行師父啟發我們,其餘的要靠我們自己,其餘的要靠我們自己。我這個比丘僧團都是以這個方式,我跟一些老法師的作風不同,老法師的作風就是早課把他們盯得死死的,晚課把他們盯得死死的,二十四個小時都叫徒弟跟在他身邊這樣子,那這樣沒有辦法。結果師父不在的時候,那些徒弟就開始摸魚,摸魚,不會自動自發,這種教育的話變被動的教育,被動的教育。所以原則上我們要持好,其他的要看諸位的覺性,太過離譜的,我們不要讓他住這裡,他不修行在這裡做什麼?六十六頁的中間,〖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幾間就是多久,來我問你:你看我們的生命有多長呢?〖對曰:數日間〗世尊:我看差不多幾天而已,〖佛言:子未知道〗你還不知道這個道,真正的道,這個知跟道要分開來念,子未知、道,你要讀成「你不知道」這就錯了,你根本就不曉得道是什麼?要這樣解釋才對。子未知道,哎呀!你不知道,那錯了,子未知、道,意思就是你道根本不明瞭,就是你離道還很遠。你說生命有幾天的生命,表示你對無常體認不深。〖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你看我們的生命有多長呢?〖對曰:飯食間〗差不多吃一頓飯的時間,〖佛言:子未知道〗你也是離道很遠,你也是不了解道是什麼?〖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你看我們的生命有多長呢?〖對曰:呼吸間〗呼吸之間,這一口氣吸進去,沒有吐出來就往生了,〖佛言:善哉,子知道矣!〗啊!你太了解無常了,你真的是了解這個道,所以今日脫下鞋和襪,不知明日穿不穿。我不曉得這個世間,你在苦惱什麼?你困擾什麼?你不高興什麼?還是你高興今天擁有什麼?都是假相的東西。每天都在變化,明天你的生命在不在,你不知道。前幾天報紙刊登的,講起來實在是很悲哀,有一個搞建築的蓋房子,有一座升降梯,就是蓋房子,臨時用來吊東西的升降梯,工人太粗心了,他想說每天這樣子走沒有問題,每天走來走去,邊走邊說話、邊走邊說話,升降梯來了就踩進去,沒踩著就掉進中間的隙縫,那個縫小小的不是很大,不是很大,剛好一個人的寬度就掉進去,掉進去馬上死。早上去上工,下午他太太來收屍,來收屍就這樣子,一腳踩錯了生命就沒了。你說他要來修行,來不及了。早上高高興興的去上工,下午在殯儀館了,在殯儀館了,都是這樣子。像我的朋友去榮總做工,一天賺幾百塊,轉個身颱風把電線吹下來,去觸到高壓電,零點一秒馬上死,連一秒鐘都沒有,連一秒鐘都沒有,觸到,啪,死的時候整個臉都變黑。你看過被電電死的嗎?都皮開肉綻,都裂開、爆裂,都爆裂,整個臉都變黑,紫色,深紫色,被電電死的。幾歲?十七歲而已,十七歲而已,很快啦!菩薩,真的,所以子知道矣!要深深的體會這個無常,所以我才告訴在座諸位,你如果這個《佛遺教三經》讀得透徹不必讀《大藏經》,你這一本讀得透徹就不得了了,你每天讀這一本,讀得透徹就不得了了,你就入道了,真的。〖此第三十八章明人命無常,不可不知也,一期色心連持不斷名為命根,乃依本識種子假立非有實法,出息雖存〗吐這一口氣出去雖然還存在,〖入息難保〗你這口氣要吸進來就難保,不一定的,這口氣出去吃湯圓剛好噎死,吃湯圓,湯圓吃了大家又多了一歲,也可以說少了一歲,所以入息難保。〖況剎那剎那念念生滅〗念念生滅,〖非沈思諦觀,豈能知之!昔西域有一國王,不信佛法問祖師曰:「吾見外道種種苦行尚不能折伏婬心」而今沙門四事如意〗飲食、醫藥、臥具、衣服叫做四事如意,飲食、醫藥、臥具、衣服都很如意,都有供養,〖豈能斷煩惱耶?祖師曰:「王試取一獄中必死罪人」〗就是判死刑的人,〖滿器盛油,令其手捧用四屠人〗就是拿刀的人,〖出刃隨後〗就是跟著他後面走,就是跟著他後面走,刀出削,出刃就是刀拔出來等著,用四個屠人拔刀在後面等,東、南、西、北都站好,〖若能一滴不失,便赦其罪〗如果能一滴不失去,這樣子便赦免你的罪,〖若傾一滴,隨手斬之〗就斬了,就斬頭,〖同彼游於四衢〗衢就是四面通達的道路,就是遊街,〖王更盡出宮女音樂〗你可以好好的在旁邊跳舞、唱歌給他看,〖遍處歌舞試問罪人何所見聞〗看這個罪人有什麼見聞,他見到什麼?〖王如其言〗王就照他這麼講,〖令一罪人手捧滿油遍歷四衢女樂叢中〗女人唱歌、跳舞都跳給他看唱給他聽,〖一滴不墮,因赦其罪,召而問之:〗就問他說你走這一趟,端這桶油都沒有溢出來,我請問你?〖「汝於四衢何所見聞?」罪人答曰:「我於爾時唯恐一滴油墮,白刃加頭」〗白刃就是鋒利的刀,砍下去我就死了,〖故惟見手中之油更無他見聞也〗什麼都沒有看見,〖祖白王曰:「彼惟惜此一身之死」遂於色聲無所見聞何況沙門秉佛無常無我至教,痛念無量劫數生死之苦安得不斷煩惱!彼外道等,不知無常無我徒事苦行〗那個外道也不知道無常無我,只是白白的浪費這個苦行,〖故無益耳,王乃信服,噫!誠知人命在呼吸間〗何必等到拿刀的人隨後,〖何俟屠人執刀隨後而心始無放逸哉!〗我們不必人家拿刀在後面才不放逸,平常我們就要趕快精進,趕快精進。〖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我們學佛的人,佛如果說我們就要順佛的意思,因為他是聖人,〖譬如食蜜,中邊皆甜〗這個蜜的餅不管你吃中間還是旁邊統統都甜,〖吾經亦爾〗我的經典也是這樣子,不管那一本經典都可以讓我們開悟,都是可以利益眾生。〖此第三十九章明佛經皆應信順,不應妄分大小頓漸而生輕重心也,佛之言教,不出權實〗權就是方便,實就是實智,〖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四教各有四門〗四門,把筆拿起來簡單寫一下,四門: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有門就是入一切法,空門就是否認一切法,亦有亦空既存在也否認,非有非空兩個都否認,〖門門各具四悉〗四悉檀這個都已經講過,簡單講一下,世界悉檀,什麼叫做世界悉檀呢?每一個世間都不同,簡單講就是說…世界悉檀簡單講就是空間不同、人情風俗不同,但是要講因緣法都一樣,簡單講就是說任何一個空間,他的思想、語言、觀念,我們都要透過,緣起法的真理給他開示,這個叫做世界悉檀。世界悉檀直接講就是說雖然空間不一樣,但是我們隨順世間的因緣和合來說出緣起性空的道理。再來第二叫做為人悉檀,為人悉檀簡單講就是根器不同,所以每一個人的善根也不同。第三叫做對治悉檀,對治貪、嗔、痴。第四叫做第一義悉檀,第一義叫做入理悉檀,簡單講就是一切諸法實相直接契入眾生的教法。四悉檀這個也是講了很多次了,很多次了。〖今有執小謗大〗翻過來六十八頁,現在有人執小乘來毀謗大乘,〖執小謗大,執事撥理,執理撥事者,皆違佛旨者也,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這個磨這個念mo(4聲),磨牛,這個不是念(mo2聲)牛,念(mo4聲)牛,磨牛的意思就是拖著石磨的憨牛,憨就傻,一個敢再一個心,拖著石磨的憨牛,就是拖著一個石磨的憨牛。整天只會拖著打轉而已,只會磨這個身體不會用心,拖著石磨的憨牛,憨山大師的憨,一個敢不敢的敢底下再一個心,拖著石磨的憨牛,就是憨牛。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身體雖然好像在行道,但是他的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此第四十章明行道在心不在形也,心不入道,徒事外儀與磨牛何異哉!〗底下我說幾個字你要寫起來,差不多二十四個字這個很重要,動止四儀、是生滅法。動,動:振動的動,止:停止的止,一二三四的四,威儀的儀。動止四儀、是生滅法。就是行、住、坐、臥,這是生滅法,這樣八個字底下再八個字,心本不生、寂而常照,心本來就是不生也不滅,寂而常照就是這個覺性放下一切,清清楚楚照到天地萬物,你要講它沒有它清清楚楚,你說它有它卻什麼也沒有,心本不生、寂而常照。最後八個字,體思理者,乃真行道,我告訴諸位這一句太重要了,體思理者,乃真行道,你如果體會真理的理,體會得出來這才是真正在行道,體思理者,乃真行道。再讀一遍給你們聽,動止四儀、是生滅法、心本不生、寂而常照、體思理者,乃真行道。你如果能夠體會行、住、坐、臥當體即空放下一切執著,你就是真正在行道。〖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就像一頭牛在負載重量,〖行深泥中〗行走在泥濘不堪的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很累、很累,它也是不敢看左右鄰舍,為什麼呢?它還沒有出來,〖出離淤泥,乃可蘇息〗蘇息就是暫時休息,就是要出泥沼,簡單講我們今天如果還有一點煩惱,我們就不要善罷甘休,要趕快起觀照,要等到有一天覩境不動六根清淨,我們才知道生死已經了了,我們才能休息。〖沙門當觀情慾,甚於淤泥〗我們要了解一切這個情慾比泥沼更難爬起來。〖直心念道,可免苦矣〗我們不要彎曲,我們要直心念道,念念都在道,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當然就是直心,用本性在修行就是直心。〖此第四十一章誡人直心念道〗不可以彎曲,所以不可以說謊。〖當以出離情慾為期也〗再來第四十二章最後一章,〖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這個過隙塵,這隙字就是壁上的裂縫,壁上的裂縫,過隙的微塵,就是這個微塵通過一樣。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我把總統的地位、國王的地位當作是通過一個隙縫的微塵而已,剎那之間就通過的意思,〖視金玉之寶,如瓦礫〗瓦礫,瓦就是瓦片,礫就是小石子,礫就是小石子,譬如低賤之物,這個常常和金玉來相對稱,〖視紈素之服〗這個念wan,視紈素之服,紈素之服就是質地潔白的細絹,絹就是一個糹部,然後右邊一個口一個月,上面一個口底下一個月就是絹,質地潔白的細絹,簡單講就是細白而有光澤的生絹。生就是生死的生,細白而有光澤的生絹,或者是質地潔白的細絹。絹,絲織品,視紈素之服那是表示很高貴,〖如敝帛〗敝就是破舊的,帛就是絲織品的總稱叫做帛,就像破舊的絲織品沒有什麼。〖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訶子是植物的名,也就是訶黎勒,也就是五種果藥之一,五種果藥,水果可以當藥,就像羅漢果有沒有,羅漢果,意思是說把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作是掌中的一個水果,這個水果可以當藥,就是看得很清楚的意思。表示佛的天眼無量無邊,無量無邊,視大千世界如一訶子,就像手中的一個水果,藥果一樣的,〖視阿耨達池〗阿耨達池,〖如塗足油〗阿耨達池翻譯成清涼池或者是無熱惱池。這是大雪山的北邊,那個地方周圍大概有八百公里,就是很大的一個池,很大的池,以前的八百公里可能沒有我們現在八百公里大,簡單講雪山上面有那個池,就是我們所說的湖,很大的湖,那麼這個大湖,佛陀一看就像塗足油,擦他的腳而已,那麼小一個。他的神通自在,表示佛的胸量很大,那麼大的一個池,佛看起來是一點點而已。〖視方便門,如化寶聚〗一切的方便門把它當作化寶聚,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這個花一晃就過去了,〖視禪定,如須彌柱〗就是不變,佛說禪定就不會動搖,須彌柱就是不動搖的意思,永遠不動搖。不像我們現在的禪定,在某一種狀態我們才有定,在另外一個狀態呢?就定不下來了,放不下了,〖視涅槃,如晝夕窹〗晝夕窹就是視涅槃就是白天晚上那一剎那,窹就是醒過來的那一剎那,醒過來的一剎那,視涅槃就是那一剎那它就是涅槃。表示佛生死等同一體的意思,如晝夕窹,〖視倒正〗什麼是真理?什麼是顛倒?〖如六龍舞〗這個要注意一下,六龍舞這個要寫一下,六龍舞就是龍的身體不動,只是頭尾交換的舞動,再講一遍,龍身體不動,龍的身體不動,只是頭尾交換的舞動,此為表法的,乃是比喻法性的本體不變不動,而作用則可隨諸因緣而有所變化、變動。再講一遍,龍的身體不動,只是頭尾交換的舞動,舞動而已,這是表法的,這是比喻什麼?比喻法性不生、不滅、不動、不變,但是它的作用可以隨因緣而有所變化叫做六龍舞,六龍舞。為了這個還去問老法師,還問老法師。我們法真還幫師父查資料,去問老法師。所以說你們聽得很輕鬆,我們查資料是查得很辛苦。〖視平等,如一真地〗說平等就像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四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此第四十二章結明佛眼等觀一切諸法,所以破眾生之法執也,人間一百年不過忉利天一晝夜,娑婆一大劫不過極樂世界一晝夜〗這個出自《華嚴經》,娑婆一大劫不過極樂世界一晝夜,這個出自《華嚴經》,我們誦《華嚴經》都有誦到這個,〖則王侯榮貴與過隙塵何異?〗王侯榮貴,這些王公大臣跟過隙之塵沒有什麼兩樣,〖諸天器皿,純是七寶,極樂國地,黃金所成,彌勒成佛道時,此地亦皆瑠璃,況金玉瓦礫等是四微所成〗四微就是色、香、味、觸、色微、香微、味微、觸微;色、香、味、觸叫做四微,我們稱四大叫做地、水、火、風,四微就是色、香、味、觸,四大加四微叫做八法,這是一個常識要注意。何況金玉瓦礫等是四微所成,就是色、香、味、觸。〖何足重哉?〗這不值得我們這樣珍惜的,〖服雖紈素不過蔽形〗我們所穿的衣服那麼好不過是蔽形,蔽形就是遮掩這個身體而已,遮蔽我們這個身體,〖苟可遮羞〗苟就是假使,假使能夠遮住我們的羞恥,〖敝帛何害?〗差的衣服有什麼害呢?〖大千界亦是惟心一訶子亦是惟心,觀相元妄故於是中橫計大小〗橫計就是永遠的,說這是大這是小,眾生:總統比較大,我們平民比較小,那有什麼大小的東西,〖觀性元真變大千之心非大非多,變訶子之心非小非少也,阿耨達池水與塗足油此例可知〗六十九頁第六行第四個字,〖「方便門」者〗今天從這裡開始,「方便門」者,〖諸佛所設三乘五乘七九諸方便也〗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跟菩薩乘,五乘呢?加一個人乘跟天乘,人乘跟天乘,這個一般人比較知道。那麼這個七九不是七十九,是七跟九,七方便跟九方便,七方便、九方便稍微要寫一下。先說七方便,七方便位按照道理是七方便位,根據天台宗來講它是講第一個叫做五停心觀,五停心觀第一個位。第二個位呢?叫做別相念住,別相念住,別相念。第三叫做總相念住,總相念住。那麼再來就是煖頂忍世第一,四個階位。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這個過去都有講過了,所以方便講一下。七方便位,什麼叫七方便位呢?意思是說聲聞入見道以前之七位,又稱七方便位或者是七賢位或者是七加行位,也可以叫做七加行位或者是七方便位,都可以。五停心觀、第二別相念住、第三總相念住、第四煖法、第五頂法、第六忍法、第七世第一法。什麼叫做九方便呢?你們稍微寫一下,第一個叫做作禮方便,工作的作,頂禮的頂,作禮方便,意思是說我們平常三業清淨,拜佛這是一個方便,為了要讓你通達實相,為什麼叫做方便呢?只要能夠見實相悟到法身,其他在相上的用功,統統叫做方便。悟入理體那個叫做實,就不所謂的方便了,第二個叫做出罪方便,出就是進出的出,出罪,出罪方便在家居士聽不懂,出罪方便就是說一個人犯了戒律經過懺悔之後,藉著僧團的人數差不多看你犯得輕或重。譬如說犯得比較重的在二十位比丘面前懺悔出罪,出罪之後,就是說懺悔以後能夠除掉這個罪就是出罪,這個「出」也可以解釋作除,除罪,除去你的罪惡。你如果有懺悔心,在大眾僧面前求懺悔,那麼這也是一種方便法,其實罪沒有來去相,自性本空,我們道力衰微或者是修行退步,這個叫做有罪,有罪。所以說出罪,最主要是要勉勵你的精進,叫做出罪方便,罪過的罪。第三叫做皈依方便,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到最後你才會發現自性皈依佛、自性皈依法、自性皈依僧,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是什麼?那麼皈依就是我們元月一號三皈依,這只是一種方便而已,叫做皈依方便,皈依方便。第四叫做施身方便,布施的施,身體的身,布施這個身體,施身方便就是凡所有在相上,我們親手拿給人家的乃至說我們的身體體力的施捨,這個也只是一種方便,施身方便。第五叫做發菩提心方便,發菩提心方便,發菩提心,菩提心本來就無相可得,你發什麼呢?站在實相來講哪有什麼發?能夠有所發就會有滅,簡單講就是說以前沒有的,就是現在發了方便說他是發菩提心,叫做發菩提心方便。第六叫做隨喜方便,隨喜方便,看到人家布施很歡喜,隨喜方便。第七叫做勸請方便,勸請諸佛住世,勸請諸佛住世,第七叫做勸請方便,這個人要入涅槃了,我們求佛菩薩請佛住世叫做勸請方便。第八叫做奉請法身方便,奉請法身方便,什麼叫做奉請呢?奉請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親自去體悟,親自去體悟,這個奉請不是一種來去相的意思,這只是說通達心性上的一種內外的一如,叫做奉請法身方便,其實法身沒有什麼方不方便的,講法身其實也是方便說,叫做奉請法身方便。第九叫做回向方便,回向方便。再念一遍,第一個叫做作禮方便、出罪方便、皈依方便、施身方便、發菩提心方便、隨喜方便、勸請方便、奉請法身方便、回向方便,總共有九種諸方便也。〖眾生稟此法寶,剋果不虛〗剋果就是達到,達到果位不虛假,〖然在諸佛,不過為實施權〗為了要讓我們通達空理,實相究竟的理,所以施權巧方便的開示,三乘五乘法,〖豈有實法?〗既然是四大皆空、五陰無我、緣起性空,那麼本來就沒有實法的東西,哪裡說有什麼權或者是實,這種都是對立的假設,所以就沒有所謂的實法。緣起的東西,本來就沒有實法的東西,哪有什麼永久性的東西,沒有,豈有實法?〖故但如化寶聚耳〗化寶聚,化寶聚變化很多的寶貝,聚:類,很多。〖無上乘,雖雲是最實事然皆眾生性具之理〗眾生大家的本性都有具足,〖心外無法,故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在座諸位。這一句如果你能夠深深體會,你一下子就悟入你就解脫。注意聽,圓滿菩提,你要怎麼樣能夠圓滿菩提呢?四個字「歸無所得」,這個歸就是一切法統統無所得,你要覺悟,學習佛法不是要來得到東西,是要來放下東西。如果說你要學佛,如果你想從我這身上得到什麼就錯。學習佛法不是說從師父身上得到什麼,學習佛法就是要從你的身上放下不必要的分別跟執著,這個最重要。這樣你的本性自然就開發出來,你來這裡不是要得到什麼東西,是要放下你那些不必要的執著,因為無法可得,〖如夢中金帛〗做夢夢見撿到金子,穿得很漂亮,〖豈有實物可得哉?種種佛道,為對凡情,凡情不生,佛道何有?〗凡情簡單講就是分別執著、顛倒妄想八個字,你如果不顛倒,如理知、如實知、不顛倒、不妄想,妄想就是每天懷念過去、期待未來,對現在的時間白白的浪費。活著的時候覺得你今天做什麼?哎呀!我很無聊,他還有無聊的時間,笑死人了,我們修習佛法的人精進都來不及,他還有無聊的時間,還有空閒無聊這不可思議的。妄想顛倒、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本性就顯現出來,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古時候禪師說的「但盡凡情」,只要你除掉凡夫那些不必要的執著,別無聖解,沒有另外的聖人,聖人就是在你那一念之間,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你說什麼叫做聖人?凡夫所分別執著、顛倒妄想統統沒有他就是聖人,他就是聖人,聖人多了什麼?沒有,沒有,聖人沒有多了什麼法,統統沒有,就只是放下不必要的錯覺,所以凡情不生,佛道何有?〖所謂「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也〗無為,無所為也無所起滅,起就是生滅,不實如空華。〖須彌出海,風浪不能飄動,禪定持心,境識不能遷惑,然須彌無實法,不過四寶〗四寶就是金、銀、琉璃、玻璃,四寶,〖四微〗色、聲、香、味,〖四微合成,禪定亦無實法〗你如果對一切法無所執,你就有禪定,連你在說話也有定,連站著也有定,吃飯也有定,就是無所著。所以說雖整日吃飯不著一粒米,不著一粒米,整日吃飯不著一粒米表示他都在能所雙亡的境界,禪定亦無實法,〖不過諸心心所四分合成耳!生死如長夜,無明所纏故晝夕鹹寐〗寐就是睡覺的意思,日也睡夜也睡,〖涅槃如永日〗永日就是永遠見到太陽,〖智慧開朗,故晝夕鹹窹也〗就是都清楚,清清楚楚,〖流轉生死,惟是六根〗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安樂涅槃,亦惟六根,背覺合塵為倒〗違背了覺性,背就是違背,違背了覺性,合呢?順從於,合就是順,順從於六塵,順從於六塵名為顛倒,〖而實無減〗實在是沒有減,因為你顛倒,再來〖背塵合覺名為正〗違背了這個…背就是遠離,遠離五欲六塵合覺性順從著佛開示的覺性名為正,〖而實無增〗沒有什麼增加,〖故但如六龍舞〗六龍舞,〖不過首尾相換而已〗這個六龍舞是在大陸,以前在大陸每過年的時候在舞弄的,龍的身體都不動,頭尾轉來轉去交換而已,〖不過首尾相換而已,諸法既皆平等則隨舉一微塵法,既與一真如地平等,非離一切法外別有一大總相法門〗這一句是來自於《大乘起信論》,大總相法門,這是《起信論》所講的,什麼叫做大總相法門呢?就是體大、相大、用大,一切法統統具足體大、相大、用大,〖直是頭頭法法無非大總相法門也〗為什麼多一個「大」呢?因為盡虛空遍法界,都不能離開緣起性空的體相用的作用叫做大,絕待的大不是相對的大,絕待的大,〖依一真地而施化道〗依一真地而施化道,方便權巧的度化眾生,〖如依大地而有四時之木〗根據大地有春、夏、秋、冬的木,〖春生〗春天如果生,〖夏榮〗榮就是長得很茂盛,〖秋實〗實就是結果,有果實,秋天就結果,實就是結果,〖冬落〗冬天就要掉落下來,〖番番生,番番榮〗這個番番就是更替,就是次第的依序,一次又一次的生,一次又一次的茂盛,一次又一次的結果,一次又一次的掉落,〖番番實,番番落〗看到水果不要只知道吃,看到水果就知道春、夏、秋、冬年年的新陳代謝,就可以覺悟我們人的生、老、病、死。其實宇宙萬物的真理早就在你的眼前,真理本來就是在我們的眼前,只是我們不會用,看到樹上水果掉下來只曉得要撿起來吃,你覺悟到什麼?好吃,好吃,好吃這樣子,就是知道好吃其他不會覺悟,講起來很悲哀,〖終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始而復終,遍於十方,亘於三世,皆是如來自在神力也〗因為他是自在的,才有真正的神力,所以他來我們人間示現成道,他是演一齣戲給你看而已,我的出世就是這樣子,演一齣戲給你看。我就是要修苦行吃這麼多苦,這樣我才可以成佛道,你看所以世尊他就是得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的演員,很會演戲演得很傳神,演的從一出世覺得他好像就是一個凡夫,出世就是這樣子,也是要讀書也是要修苦行,最後放棄外道在菩提樹下證果轉*輪,你看示現起來跟我們平常人都是一模一樣的,一模一樣的。意思就是他在告訴你真理,佛也不例外,你要依循於佛的腳跡,你也是要這樣子做。〖佛說四十二章經解,是經頓漸兼收,首唱「識心達本」〗你如果了解這個心能夠達到根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又言「心不系道」〗心也不會說:我就在修行,系道,心不會一直說我在修行的執著,〖亦不結業〗他絕對不會去造業,他就是無為法沒什麼可修,道沒有道,沒有什麼修不修,〖無念無作〗無念就是凡所有念皆是與空相應,無作就是說雖作一切不執著一切,你說他修也不對,〖非修〗〖非證〗為什麼非證?他本來就有了,為什麼非證呢?本來就具足了證什麼,我們本性本來就具足的東西,〖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不歷諸位簡單講就是沒有漸次性當下契入,師父上次就有告訴過諸位到究竟義乃佛的成道那一剎那,一定要頓入不能漸入,漸的話就無量的過失,無量的過失,只是到最後那一剎那,一定要頓悟,沒有頓悟就是不立階位,當下契入空性若論佛法一切現成,這樣子OK,師父你常說OK,我怎麼都不OK呢?不能契入那一剎那的空性的思想,不能契入,那是永遠都在次第裡面打轉,在裡面團團轉、團團轉,轉不出來。《金剛經》,〖金剛〗就是《金剛經》,〖無住之旨〗無住之旨,《金剛經》最重要就是說那兩個字「無所住」,無住,〖維摩不二之門〗不二就是當下,不能把它分成兩個,空有不二是不是?〖不越乎此矣!〗也不能超過這個道理,四十二章經裡面有一段說,〖又言「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夫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所謂自性天真佛也,三世諸佛覺此而已非有所加也〗非有所加,〖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那麼是最高的,那麼法供養可以讓我們解脫,可以讓我們解脫,〖法供養者,識自本心,了法空寂,念念佛出世,念念佛滅度,是為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豈外求哉?〗你不能向外求的要向內觀照的,七十一頁,〖此為頓教〗這就是頓教,〖其間羅舉四真道〗四真道就是四諦,四諦就是四真道,四種真實之道。什麼叫做成實論?你聽過一句成實論、俱舍論嗎?什麼叫做成實論?我告訴你成實論就是成四諦之實叫做成實論,成實成四諦之實,苦、集、滅、道的真實性叫做成實論,很簡單。注意,成實論裡面就是發揮四諦的真理,叫做成四諦之實,成實論,所以叫做四真道,〖十善行,訶斥欲染〗五欲六塵的污染,〖策發淨業,警世非常,覺諸幻化,此為漸教,夫欲染不去,則淨行難成,淨行不成,則本明不發,故反覆於斷愛去欲之修以為行道守真之助,而要歸於無我〗一定要無我。無我才能夠成道,有我是絕對不可能,加一個字,若了得無我之理,〖了得無我〗因為它的字太簡單了義理不明,若了得無我的道理,心垢自然滅掉,〖心垢自盡,常光現前〗你如果能夠了解了得無我之理,無我的道理,心垢自盡,常光現前,〖是則名為解無為法,然而世之人,往往貪著有為不捨愛欲者,何也?〗為什麼呢?〖由不知人命無常,世界幻化,以須臾之樂,招長劫之殃,刃蜜炬風〗前面有比喻過了,刀上有蜜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炬風,那麼逆風會燒手之患,〖其言絕痛〗確確實實讓人家很清楚,其言絕痛就是表示說這個人確確實實讓我們感受很強,〖苟有丈夫之志者其可不瞿然深省乎?〗這個瞿就是恐懼的樣子,恐懼要好好的反省,〖經言:「佛所言說,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學者於此盡心焉,則五部諸經俱可得門而入矣!〗這個五部經有兩種解釋,如果廣泛的意思來講的話,廣義來講是五乘的佛法,廣義來講,如果是狹義的來解釋的話是專指大乘的五部代表經典,華嚴經、法華經、大般若經、大集經,集就是集合的集,涅槃經,再講一遍,如果廣義來講是五乘的佛法,叫做五部經典,如果是狹義的來講是專指大乘的五部代表經典,華嚴經、法華經、大般若經、大集經、涅槃經,俱可得門而入矣!〖一行道人〗一行道人〖彭際清書〗把筆拿起來,彭際清一七四零到一七九六,也就是活了五十七歲,活了五十七歲,清朝人。清代,這是一位居士,他的外號叫做二林居士,一二三四的二,雙木林的林,二林居士,法名,那是他皈依的法名叫做際清。這個人為什麼很重要呢?為什麼要講?因為這位居士就是作《淨土聖賢錄》的發起人,彭際清。我們現在禮拜二在共修開示的那一本《淨土聖賢錄》,他就是發起人,然後他跟他的侄子,他的侄子要叫他叔叔。這個侄子也是飽學詩書,飽學詩書,所以《淨土聖賢錄》就是彭際清叫他的孫子,彭際清把資料拿給他,叫他的孫子把它全部整理起來,然後經過彭際清的校對校稿擬訂以後才排版印出來。付梓這個梓指付印的意思,所以這個彭際清學問非常的好。這裡有他過去的來歷,我簡單講給大家聽,師父直接解釋白話文。他出生是士族家庭,士就是士大夫的士,就是飽學詩書,乾隆年間舉進士,進士,近視你知道嗎?進士、近視、儘是,所有的進士統統是近視眼叫做進士、儘是、近視。以前常說一句笑話,進士、儘是、近視全部都是近視,叫做進士、儘是、近視,以前都是講講笑話,他以前是中進士,但是辭官不就,這個人當官沒有興趣,他怕送到長庚,官(台語肝諧音)太大會送到長庚,所以不想當官,飽學詩書但是不想當官,一開始先學儒家的思想,再來就是宋、明的理學,理學,宋、明的理學,他對古文非常有興趣,後來覺得生命短暫要修練,所以他就修練三年的道教,學習道教的修練之術,修了三年沒有成功,與道士無緣,修了三年本來要修練長生不老,不老長生之術,沒有修成後來就放棄,看了佛經以後,二十九歲開始轉而信佛,所以他比我慢,我二十歲大學一年級,大學一年級就學佛了。所以說二十九歲才信佛,自號知歸子,知道回歸的一個兒子叫做知歸子,知道的知、歸依的歸、兒子的子,知歸子,自己號知歸子,日以禮誦為務,平常都很認真拜佛,很認真誦經,並看《大藏經》,但是律部他沒有看,律部沒有看,律部那個比丘戒、比丘尼戒,他不能看的,律藏不能看。所以在家居士,律藏他不能通三藏,他只能通兩藏,經藏跟論藏他律藏不能看,律藏不能看,受菩薩戒、素食、淨行,就是跟他太太都斷絕夫妻關係。那麼他更從聞學定公受淨土之教,他閉關。這位在家居士閉關於蘇州文星閣勤修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行、住、坐、臥統統在念佛,所以稱他為一行道人,一行就是行、住、坐、臥統統在念佛。這個人不簡單,樂善好施,當時如果講到彭際清,沒有一個不知道的,大善人,就是大善人,你如果說缺什麼,他統統布施給你,大善人。要往生淨土,沒有樂善好施那不行的,一毛不拔那不行的,這樣子你怎麼往生淨土呢?不行的,樂善好施,就是好布施,只要能夠利益眾生他就布施,這個跟印光大師一樣,印光大師把所有的供養,大陸剛好有水災,他就把所有的供養,印光大師把所有的供養都拿去賑災,拿去賑災,印光大師全集裡面我有看到,總共有七冊。不得了,所有供養拿來都撥去賑災,大水來的統統去救濟,生平他致力淨土的弘傳,他的著作很豐富,他寫…我念一下,寫「一乘決疑論」主張佛跟儒一致的,佛家的思想跟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華嚴念佛三昧論」主張禪、淨融合,寫「淨土三經新論」發揮淨土的教義,此外還有「居士傳」「善女人傳」「淨土聖賢錄」等等,學問實在好得不得了,所以晚近,我們在清朝以來的,晚近就是我們這一代的淨土宗,這麼大的昌盛,可以說是超越一切諸家,跟彭際清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他的著作很豐富,啟發了人家的信心,所以他一直弘揚淨土。在嘉慶元年正月逝世,世壽五十七歲,這彭際清因為很重要,所以師父才重複的講,一七四零到一七九六。

本講座全部圓滿!!!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