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教誡修善
【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智者知已」,就是智者通過以上的開示,會了知「性空緣起」。也就是:以諸法無自性的緣故,空幻的因、緣一旦集聚,就絲毫不爽地現起果報。認識了這條法則後,應當在自己身、語、意上修習善業。以身業、語業、意業端正的緣故,所現的蘊、處、界等就都是端正的。由此見到自己的眾生都生起恭敬心和歡喜心。這樣就能攝化無量眾生,成為眾生利益安樂的所依。
丙二、舉證分二:一、諸善報由善業生二、諸惡報由惡業生
這是舉例證明:眾生身體的差別都是由自己的心造善惡業所感。引申開來,就要知道:苦樂的受用無不是由善惡業所生,上至諸佛的安樂、下至地獄裡感受一絲涼風的安樂,都無不是自己的心造作善業所感;上至阿羅漢身體上遭受的苦受、下至地獄被烈火焚燒的苦受,都無不是自己的心造作不善業所感。
丁一、諸善報由善業生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
龍王!你看佛的色身具足無量相好,這是由百千億福德所生。佛身相好莊嚴、光明顯耀,映蔽了在場的大眾。即使無量億大自在天和大梵天王聚集一起,他們身體的光明也在佛身光明的照耀下隱沒不現。凡是瞻仰如來光明身的人,無不目眩!(佛的色身超出一切聖凡,也是由於佛的福德最為圓滿。)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你再看諸大菩薩,色身如此莊嚴清淨,這也都是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不可能以心造惡能感得相好)。而且這法會裡,天龍八部等具大威勢的眾生,也無不是由善業福德所生,絲毫也不是以心造惡而生。
丁二、諸惡報由惡業生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前半句是出示大海里水族無量惡報的差別。「所有」是指海中無數的水族;「形色粗鄙」,指這些水族像魚、鱉、蝦、蟹等,相貌醜陋;「或大或小」,指水族身體的形象大大小小,千差萬別,大的鯨魚能吞沒大船,小的微生物只有用顯微鏡才能見到。像這樣,水族的身體有無量無數的差別。
這些差別是怎麼來的呢?「皆由」以下是點明:這無數的差別都是由前世自己心上起了種種想念,造作身、語、意等種種不善業,由此就隨著各自的業力而受果報。意思就是:這些苦果每一點都是由自己造惡所感,絕不是善業所生。
丙三、勸修
【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
既然佛、菩薩、天龍八部等的色身都是由修集福德而生,那麼你現在也應當按這樣修學,也使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你應當對緣起律生起正見而不動搖,不要再墮入斷、常邪見中。
斷、常見有粗有細。粗的比如:認為一死永滅,造業沒有果報,這是落於斷見;認為眾生的狀況一成不變,生天就永遠是天,墮旁生就永遠是旁生,或者現在的狀況不能改變等,都是落於常見。細的比如:把因果看成實有,就落於常邊;看成無有,就落於斷邊。實際上空有不二,既不落常、也不落斷。
下面講一則公案:
宋朝王古居士,祖先七代都持不殺生戒,喜歡放生。到了王古時,忽然生起懷疑。有一天,他問小法華禪師:「以王古所見,不殺不放,一切都付之無心,可以嗎?」禪師厲聲說:「你錯了!怎麼能作斷空理解呢?面前的柱子也沒有心,幾根柱子救得了一個苦眾生嗎?」王古心裡大驚,從此發心放生一百萬。
王古認為殺生、放生都不做才是無心,他落於斷見。他不知道對於心前虛幻的緣起法既不能著有,也不能著無。利益眾生的事應當儘管去做,做的時候心裡不著相,才是不落斷、常二邊。
【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上面「舉證」當中講到佛菩薩等的色身都是由修集福德而來。那麼怎麼修福德呢?方法是依靠福田來修,就像農夫要依靠田,在田裡播種、灌溉,才能收穫果實。
哪些是能生福德的福田呢?一切有情都是福田。依靠對有情以歡喜心恭敬承事,就能獲得福德。福田按照類別可以分成三種,就是恩田、德田和悲田(師長、父母對我們有大恩德,屬於恩田;三寶有無上功德,屬於德田;眾生有無量苦惱,屬於悲田)。在這三種福田裡以歡喜心、恭敬心供養、承事,就是在福田裡種福德。以種福德的緣故,將來就能跟在場的菩薩一樣,得到人天尊敬供養。
乙二、特示十善業道分二:一、示因行二、明果德
丙一、示因行分三:一、示一法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二、釋善法名義三、出善法體相
丁一、示一法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
要知道,菩薩有一種法能截斷一切惡趣苦。(從「菩薩」兩字看出這是大乘的基礎法門。它的功效是能斷地獄、餓鬼、旁生等一切惡道的苦。)是哪一法呢?就是從早到晚都觀察我是不是安住在善法當中。「常念、思維、觀察」非常重要。「常念」,就是時時明記不忘,無一刻忘記,不能一下子就落在散亂、昏沉中或者貪嗔痴里。思維就是要想我現在應該怎麼來行善。如果這個憶念、思維、觀察善法常常在心裡有,那就一直是以心緣善、以心行善,日日夜夜心都投注在善法上,一生就成了晝夜行善的一生!
修行人就是以自己的心晝夜行善的人,就像商人常常想怎麼賺錢,以什麼途徑或方法賺錢,他是常念、思維、觀察賺錢。修行人就是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修持善法。
比如早上起來,要觀察是不是處在善當中,吃飯時也觀察是不是安住在善當中,走路時又觀察是不是處在善當中;做事之前也觀察是不是處在善當中,做事期間還觀察是不是處在善當中,做完又觀察是不是處在善當中。總之,日夜觀察自己的身、語、意是不是處在善當中。如果在善當中,就對這個善作隨喜,使它進一步增長。如果處在惡當中,就立即把它轉成善心。
像這樣時刻觀察身語意三門,不容許有一毫不善夾雜在裡面,最後就會使惡業永斷,善法圓滿。有一個榜樣就是宋朝的趙康靖,他平時在身邊放瓶子和豆子。每起一個善念,就往瓶子裡投一顆白豆;每起一個惡念,就往瓶子裡投一顆黑豆。最初投的黑豆很多,後來黑豆逐漸減少。久而久之,善惡的妄念都不生起,瓶子和豆也就捨棄不用了,他的心已經修到了清淨無染的境界。
經文說「不容有絲毫不善夾雜」,這好比畫家要畫出莊嚴的佛像,需要每一筆都不出錯,不能有絲毫顛倒、錯亂。現在是畫自心的佛,就更不容許有絲毫不善夾雜。只有這樣做到純善,才是斷了惡業相續。
過去我們造惡,是不覺悟才在惡業里打轉,現在覺悟了,就要堅定地斷惡,念念斷惡。這樣惡業日益減少,善業日益增加,就自然跟佛菩薩和聖賢親近,自然恆常不離佛菩薩和聖賢。
所謂的「不離」,就好比是河水染污了就現不出月亮的影像,淨除染污而變得清淨時,就恆時有水月顯現。同樣,日夜觀察自己的心,以這樣的覺察,遮止不善法產生,在做到沒有絲毫不善夾雜時,業行就得以清淨,以清淨的緣故,就恆常不離佛菩薩和聖賢。
以上這一段是說:菩薩有一個法能使諸惡永斷、善法圓滿,這一法就是從早到晚,行住坐臥,時時觀察自心,讓善法念念增長,不容許有絲毫不善夾雜。
丁二、釋善法名義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為什麼稱為善法呢?這是因為不論人天的善趣身、聲聞、獨覺的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以此為根本而成就,因此稱為善法。相反地說,如果不具備這個根本,那麼修五乘的任何法都不可能成就。
通過這段開示就知道:稱為善法的原因是它成為五乘成就的根本。
丁三、出善法體相
【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
上面講到以這個法是五乘成就的根本,所以叫做善法,那麼這個法是什麼法呢?這個法是十善業道。是哪十種善業道呢?就是能永遠遠離殺生、永遠遠離偷盜,乃至永遠遠離邪見。
「永離」這兩個字很重要。因為惡趣的根本就是殺生等的十惡,如果沒有遠離,即使身口上做很多、念很多,但心裡的殺、盜、淫乃至邪見,卻念念增長,這樣就是表面身口上做很多,心裡實際念念在增長惡趣業因,這樣做到臨終,只見惡趣現前,那時就後悔已晚!所以現在一定要在自己心上,把殺生這條連向惡趣的根一刀斬斷,又要把偷盜這條惡趣的根一刀斬斷,乃至把邪見這條連向惡趣的根一刀斬斷,只有這樣做到了永離十惡,才真正從心上斷除了惡趣。
舉清朝安士居士的事跡來說。他講述自己每次經過神祠時,都一定發願說:我從24歲起一直到臨終,在這期間,如果殺害一條魚蝦,乃至家中眷屬有一人傷害一隻蚊蟲、螞蟻,唯願尊神誅殺,迅雷擊碎我所著的書板(指《安士全書》);我從24歲起一直到臨終,如果我在河邊見到魚,仰面見到鳥,心裡不思救度,反而萌生殺機,也等同此誓;我從24歲起一直到臨終,如果夢中見人殺生,不能至心稱佛號、發起救度心,反而歡喜贊成此事,也等同此誓。像這樣發誓斷除殺生,這樣具有斷惡的心。以這個心攝持,遠離一切殺生,就是在修離殺生的善業。其它九種善業要依此類推來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