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四面,經文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
前面佛教我們觀佛身,佛身是從百千億福德所生,接著就教我們觀菩薩的妙色身。佛身是表性德,性德是究竟圓滿的。「百千億」這個字是形容,實際上是無量無邊的福德,不但我們說不盡,即使是諸佛如來異口同音共同來宣說,說無量劫也說不荊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懂得了,能夠體會到,所謂是「稱性」的,沒有人能說。可是菩薩沒有成佛,菩薩的妙色莊嚴是屬於修德。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菩薩的『妙色』,這是講色相,莊嚴清淨。經上我們常常讀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菩薩的修德。如來果地上,大經裡面常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是修德圓滿、性德現前,才有這樣的殊勝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我們這個世間常講的「劣應身」,這都是屬於修德,非常明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菩薩示現成佛,這句話我們要細心體會,正如同《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現的這個佛身決定是現同類身。所以在我們人間,釋迦牟尼佛示現一定是在人道,這就現同類身,示現成佛。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果報,果必有因。譬如經上跟我們講佛的「廣長舌相」,是生生世世不妄語的果報。佛說一個人如果三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三世不妄語。我們今天舌頭伸出來舔不到,就說明我們還是常常打妄語。佛的示現,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說明生生世世不妄語。由此可知,雖然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講這麼多,它的基礎都是十善業。如果真正把十善業道修好了,「妙色嚴淨」是自自然然現前。
「莊嚴清淨」這四個字裡面,最重要是「淨」,淨是清淨心。諸位要曉得,說一個「淨」,我們歸納佛陀的教誨,真誠,你要不真誠決定不會清淨;你要不平等,你也不會清淨;你要迷惑、沒有智慧,你也不會清淨;你心地不慈悲,你也不會清淨。所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有一條必定五個都具足,大家要懂這個道理。任何一條,你說真誠,心很真誠但不清淨,不清淨決定不真誠,不平等決定不真誠,不慈悲決定不真誠。任何一條,有一條必定是五條圓滿具足,所以色相才莊嚴。
色相稱之為「妙」,妙在哪裡?妙在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妙了。換句話說,著相就不妙了。再說得清楚明白一點,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就不妙了。諸佛菩薩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人家的本事就在這裡。他們能夠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見色聞聲為什麼會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當然是你受外面境界的引誘。合自己意思的,實在講什麼叫「合自己意思」?隨順自己的煩惱,隨順自己喜愛就起了貪心,隨順自己的厭惡就起了瞋恚心,這是凡夫,這叫造業,你所感的果報當然不殊勝。諸佛菩薩的色相是隨順性德,性德是善的。
中國《三字經》開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是本性,本性是善的。我們很難體會,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善,所以我們一聽到「性本善」,馬上這個意識就落在善惡相對的善。這錯了,不能理解它的意思。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善惡相對的善是習 性,不是本性。底下所講的「性相近,習 相遠」,「性相近」這個「性」是真性、是本性,大家都一樣,一切眾生無二無別。可是習 性裡面就有善、就有惡,這個善惡是相對的善惡,跟前面講的「性本善」,意思完全不相同,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明了的。
沒有見性之前,全是修德。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四聖法界,聲聞(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這種佛就是經上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修德,不是屬於性德。為什麼?他沒見性。必須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性德才現前。這個時候就像前面所說的「千萬億福德所生」,這個「千萬億福德」不是修來的,是自性本具的,完全恢復了自性。前面這一段教我們觀佛身,是體會性德,這個地方教我們觀諸大菩薩,是教我們觀修德。
我們今天是凡夫,自己一定要承認,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聖賢人常常教導我們「人貴自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才談得上修行。如果自己不認識自己、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這個修為是談不上的。修為裡頭的關鍵,斷惡修善,破迷開悟。他對於什麼叫善惡,他不懂,什麼叫迷悟,他也不懂,他從哪裡修起?不但是修做不到,學都做不到。我們每天在讀誦,每天在聽經,是不是真的聽懂,真的理解?沒有。為什麼說你沒聽懂、沒理解?你真聽懂理解,你的念頭就轉過來了。
所以佛家不講「教學」,佛家講「教化」。教了你,你真懂得、真明白了,立刻就產生變化,化迷為悟,化惡為善,化凡為聖,他就起變化。古人所謂「讀書變化氣質」,這個「化」,現在的話講,是從成績上來觀察。「教」是從事相上說的,「化」是從成績上說的。到底有沒有成效,效果如何,就看你有多大的變化。小的變化,是你得少分明了;多變化,你有多分明了;大變化,那你真的是明了了。
凡夫業障習 氣非常深重,障礙了佛菩薩聖賢的教誨,障礙!雖然天天學習 、天天聽,學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年,依然沒有一絲毫變化,你就曉得自己業障是多麼重。但是業障重不怕,用什麼方法消除業障?不斷的熏修,這個方法很妙,佛祖傳下來「長時薰習 」。因為我們的煩惱習 氣這麼重,是長時間熏修成的,是這麼個道理。我們對於聖賢教誨熏修的時間太少、不夠,所以如果能有長時間的熏修,總會有一天覺悟過來。我們看看中國古來的大德,宗門教下,也不是短時間聞經聽教就覺悟的,也是有多少年,少則三年五載,我們講根性利的,晚則有三、四十年才開悟的,我們在《高僧傳》、《高士傳》上都看到的。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出來,眾生根性不相同,各人努力也不一樣,十分認真努力學習 ,可以幫助我們縮短時間、提前覺悟,一定要認真努力。
不但在經論當中要努力學習 ,最重要的是要把經典的教學落實在生活當中,離開了實際生活,悟門就堵塞了,這一點我們要明了。為什麼古人三年五載、十年八年開悟了,他能夠把所學的東西落實,信、解、行、證。課堂裡面,經本上的學習 是信、解;解了之後,你要落實在生活當中是行;通過了行,行是實驗,通過實驗,證實你解的沒有錯。這個證就是轉凡成聖,行是轉惡為善、轉迷為悟。所以你要不能夠落實在生活裡面,生活包括工作、包括處事待人接物,你不能落實,你怎麼能夠契入?契入就是證。怎麼能夠入佛菩薩的境界?所以沒有行、證,雖學不能化。
從這些地方,我們深深體會到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長時間不捨棄眾生,有耐心、肯耐煩,慢慢來教,一遍一遍重複的來教導、誘導、勸導,總有一天你會覺悟,你會回頭。但是「總有一天」,時間長短各人不一樣,這是佛家所謂「上、中、下」三根。上根,時間短;中根,可能在這一生,二十年、三十年;下根,這一生不會開悟,等來生。佛菩薩有耐心,來生後世,後世可能是多少劫以後,你的緣成熟了,你才搞明白、才開悟,佛不捨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善友的提攜,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總在遇緣不同」,遇緣最重要的是善友,佛家講的善知識,善知識的提攜是很重要的一個增上緣。我們能夠遇到,有機緣常常在聽,天天在聽,現在經本得到容易,《大藏經》輕而易舉我們就可以得到,天天讀誦。今天我們的善知識是什麼?經書是善知識;現在科技發達,錄像帶、光碟是善知識。可是你要懂得修學的方法,方法的秘訣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為什麼?一門容易得定,定就能開慧。同時學很多,困難!換句話說,把你得定開慧的時間推遲了。你要是一門的話,會把你得定開慧的時間提前,所以你要懂方法。
『修集善業福德』,這一句話特別偏重在十善業道,我們真正要覺悟、真正要有堅定的信心,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永離,從內心裡頭把這十惡拔除,這是從修德上說。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