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一)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

益西彭措法師講授

首先解釋經題:

凡是有心就一定有造作,這就是「業」。而有業就一定有作用,對於自己和他人能免去苦果、引生利益安樂的業,就是「善業」,對於自己和他人不能引生利益安樂、反而遭致苦果的業,就是「不善業」。業唯一是由身、口、意三門而發起的,在三門所造的罪業里歸納出最關鍵、最主要的十條,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殺、盜、淫,口四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三是貪、嗔、邪見),遠離這十種惡業的善行就成為出生廣大義利的根本,因此稱為「十善」。「十」表示善行滿足。唯一用自己的心行善,才可能在心上顯現安樂的妙果,除了心自作自感之外,再沒有通向安樂果的妙道,因此這是唯一的正道。對這唯心造作的妙道照見的覺者,就是「佛」。當因緣成熟時,暢所欲言地為眾生演說這一正道,就是「說」。

接下來開講全經大義:

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序分這一句包括了六種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當時世尊金口宣說,阿難以耳根聆聽而引發了耳識,就是「我聞」。阿難有聞持陀羅尼,世尊的話語都能原原本本記在心裡,所說等同佛說,因此是「如是」),「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娑竭羅龍宮」(鹹海龍宮)是處成就,「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是眾成就。具足了這六種成就,就證明這部法決定是佛所說的、不是後人偽造的。

聞法眾里有八千比丘、三萬二千菩薩,表明解脫果必須以十善業道為根本才能成就,無上佛果也必須以十善業道為根本才能成就。這是甚深的大乘法,因會場中有三萬二千菩薩來聽,所以不只是人天乘的法門。

甲二、正宗分分四:一、總示業果妙理二、特示十善業道三、廣申依十善莊嚴萬行四、結贊十善為五乘共依

經文正體包括四個部分:第一、從總體上開示業果唯是由自心造作變現;第二、特別指示能斷除一切惡道苦的正道——十善業道;三、廣大申明以十善業道為所依,莊嚴菩薩道的萬行;四、總結讚嘆十善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五乘修行共同的所依,或者說五乘道果都必須依止十善業道才能成就。

乙一、總示業果妙理分三:一、正明二、舉證三、勸修

首先指示一切果報的差別源於自己心想的差別以及造作善惡業的差別,其次舉出現前的事例來做證明,最後勸導大眾遵循因果之道修習善業。

丙一、正明分二:一、指示妙理二、教誡修善

丁一、指示妙理分三:一、明世俗業果唯心二、明勝義心即無心三、結成萬法自性如幻

所謂的妙理包括世俗和勝義,世俗上的妙理是說:一切業果唯一是由自心所造,除心別無作者。勝義上的妙理是說:造作萬法的心現而無實,本來是空性。由此就明了萬法唯心、心即無心的妙理。

所以,一切因因果果的法從體性上說,就像幻師變的象、馬一樣,雖然有假相,但得不到實體。

認定了「萬法都是如幻的體性」之後,就能由萬法空性而成立世俗中的緣起法則。這要從正反面的觀察來生起信解。正面要觀察:如果承許因和果現而無自性,就可以成立幻因和幻緣和合,毫無紊亂地顯現幻果;相反,如果承許因和果現而實有,那就成了不論集聚多少實因和實緣,也生不出任何果來,因為實法是一成不變的緣故。

像這樣,認識到如幻的心只要起造作,就會絲毫不爽地變現果報,為此,就一定要努力讓自己的心住在善業中,這才能離苦得樂。如果能使當下的心端正,隨之而來的是:果上的根身器界都一定得到端正。所以在指示業果妙理之後,進一步教誡必須遵行因果正道在自心上修習善業。

戊一、明世俗業果唯心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在因緣聚會之時,世尊告訴龍王:眾生在六道中上下輪轉,有一段一段的果報,這是怎麼來的呢?根源就是由於眾生有不同的心想、造作了不同的業,除了以自心感現之外,再沒有別的原因。

怎麼理解「心想不同,造業也不同」呢?要知道,在當下一念心上有造十法界的差別。大體上是:這一念心嗔恚邪淫,就是地獄業;慳貪不捨,就是餓鬼業;愚痴暗蔽,就是畜生業;我慢貢高,就是修羅業;堅持五戒,就是人業;精修十善,就是天業;證悟人空,就是聲聞業;了知緣起無我,就是緣覺業;六度齊修,就是菩薩業;真慈平等,就是佛業。

在《楞嚴經》裡開示了眾生由自業感召惡趣果報的情形。這裡舉三個例子來說:

第一、眾生以淫慾習氣貪求交接的歡樂,互相摩擦不休,就會發出大猛火光。就像兩手互相摩擦,必定出現暖熱。所以死後自然感得鐵床銅柱傾軋、猛火熾燃等的現相。

第二、由以貪婪的習氣反覆計較,貪就是儘量吸取、納為己有,這樣日夜貪求、不斷地吸取,由於貪心屬水、吸取屬風,就像人用口吸氣就會發生冷的感觸,因此死後感得積寒、堅冰等惡趣,在裡面感受凍冽之苦。

第三、以傲慢習氣凌越他人,這是發自於自恃過高、輕視他人,當時的心態高舉,往上馳流不息。我慢屬於山,馳流屬於水,所以必然有飛騰奔波的情狀,因此就有積波成水。就像人用舌頭往上舔上鄂,自然生出津液。以這樣的業習發生,死後就顯現血河、灰河、熱沙、毒海、烊銅灌口等現相。

像這樣,以內在心想的差別,就發起造業的差別;以業力的差別,就現出果報的差別。也就是,在眾生心裡,有貪、嗔、痴、慢等各種心想交替生起,由此就發起殺、盜、淫等的各種造業,所造的業一段一段不相同,所感的果也就一生一生不相同,這樣在六道里舍一身、受一身,上下沉浮,就叫「諸趣輪轉」。比如:天中死後,生在人間;人間死後,生在天界;天界死後,又墮入地獄;地獄死後,又生為餓鬼;餓鬼中死去,又生為畜生。諸如此類,不斷地在六道中升沉輪轉,就是因為多生以來造的善惡業錯綜複雜。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世尊又以現前的事例啟發龍王說:龍王!你看法會中這些比丘、菩薩,以及大海中的各種眾生,他們的相貌是不是各不相同呢?這一切都無不是由他們自己的心造善和不善的身業、語業、意業所導致的。

「靡不由心」這四個字就否認了一切無因生、邪因生的邪論。這裡要想到:如果一個法無因就能產生,為什麼不一切時處都產生呢?既然不必要條件就能生,應當何時何處都能生。實際上,並沒有恆時生同一種法的現象,所以萬法不是無因生,而是因緣所生。這個「因緣」說到底就是眾生自己的心想,除了自己的心造作根身、器界之外,上帝等創物主、基本粒子等物質是不可能造萬物的。再注意「如是一切」這四個字,這涵蓋了法界一切現相,決定沒有絲毫是由自心之外的作者所造。

《心賦注》裡引古德的語錄說:「眾生世界海,依住形相、苦樂淨穢,皆是眾生自業果報之所莊嚴,不從他有。(如海的眾生世界,不論所依的器界形相、能依的根身形相,或者種種苦樂的受用、淨穢的顯現,都是眾生自己的心造業感現果報而為莊嚴,此外不是從其他處顯現。)諸佛菩薩世界海,皆依大願力,自體清淨法性力、大慈悲智力、不思議變化力之所成就。(如海的佛菩薩世界,也都是依大願的妙力、自體清淨法性的妙力、大慈大悲大智的妙力、不可思議變化的妙力而得以成就。)故知染淨緣起,不出自心;世界果成,更無別體。(由此就知道,染淨現相的緣起不出於自己這一念心,根身器界都是自己的心造的,離開自心沒有獨立的體性。)」

戊二、明勝義心即無心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

「心」是指萬法作者的心。誰都不懷疑自己顯現了心,比如自己顯現了了別色法、聲音等的心,顯現了貪心、嗔心、嫉妒心,自己的心在思維、打算等等,所以心不是像龜毛、兔角一樣畢竟無有。但這顯現的心是現而實有,還是現而無實呢?顯現有兩種:一是不但顯現,而且能得到實體;二是雖有顯現,但得不到實體,就像水月、鏡花。比如:河水中現了明晃晃的月亮,但在水裡去尋找,就在顯現水月的那裡,無論在上面、下面、左邊、右邊,即使找遍了每一個微塵也得不到水月。又像明鏡里顯現了花,但在鏡子的上、下、內、外等任何處去尋找,也得不到那朵花。所以水月和鏡花現而不可得。那麼,當下顯現的心是什麼體性呢?同樣是無自性。

經文裡,「心無色」等兩句是就心的體性指示心無自性,後四句是觀察「心是由因緣集起的,故無自性」。

一、從心的體性上觀察心無自性

「心無色」,意思是說,心沒有色、聲、香、味、觸等的相狀,色要理解成廣義的色法。(「不可見取」,就是用眼、耳等前五識見不到心,取不到心。)

大家可以觀察當下的心,有沒有紅、黃、藍、綠等的顏色?有沒有大、小、方、圓等的形狀?觀察後會發現心無色、無形,不是以眼識能見到或取到的。

再觀察當下的心有沒有粗、細、尖銳、柔和等的聲音?觀察後也會知道心沒有聲音,不是以耳識能聽到、取到。

再觀察:心有沒有酸、甜、苦、辣等的味道?有沒有香、臭、焦等的氣味?有沒有冷、熱、粗糙、光滑等的感觸?這樣一一觀察,會知道心無味、無香、無觸,不可能嘗到、嗅到、觸到。

又觀察:心如果真實存在,應當有它安住的地方。如果安住在身體內,就再觀察心、肝、腸、胃等裡面有沒有心安住?能不能在裡面找到心,而且把實有的心拿出來?像這樣在所有的內臟當中尋找,絲毫不見有心安住在裡面。或者觀察:在血液、肌肉、骨骼、水分等中有沒有心安住?能不能從裡面找到心,而且把心取出來?在一個個細胞里有沒有心安住?在體內的虛空裡有沒有心安住?決定都一無所得。

這樣身體內沒有心安住,身體表面或外部有沒有心安住呢?身體表面的皮膚、毛髮等上沒有心安住,身體外的家具、房屋、車輛、街道,乃至山河大地等處,也沒有心安住。所以心不是有什麼實體存在。

又觀察:心有沒有來處和去處呢?當下的心是從某個起點一步步走來的嗎?過後是從顯現處一步步走到了其他處嗎?按照這樣觀察,會發現心既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此這就像電影銀幕上顯現的影像,每一次的影像都沒有來處和去處,都是空無自性的。

二、觀察「心是由因緣集起的,故無自性」

是不是不觀待因緣,就自然存在種種心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不論心裡起貪心、起嗔心、生嫉妒等等,沒有一個不是由因緣集聚而生起的。既然心只是因緣集聚而生起,就沒有不觀待因緣、自己成立的體性,因此說:「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

這一點藉助比喻來理解。比如:油燈的光有沒有自主性呢?絲毫沒有自主性。要看到油燈的光只是在燈芯、油等因緣集聚時才顯現,因緣變了就立即消失,所以這只是因緣所生,毫無自主。又比如:投映在銀幕上的影像,也是由銀幕、放映機、膠片等因緣集聚後才顯現,因緣一變就立即消失,所以也是因緣所生,毫無自主。現在轉過來看:造作萬法的心,像貪心、嗔心、布施心、忍辱心等等,並不是不觀待因緣自然就有這些心存在,事實上,只有能生的因緣集聚了才生這些心,因此萬法作者的心也只是因緣所生,毫無自性。

舉個例子,大家來聽這節課之前,心裡有沒有聽這節課所生起的種種心呢?當時正坐在車上或走在路上,根本沒有後來生的這些心。只有進入聽法的場所,因緣集聚了,在聽到一句句佛法時才生起這一個個的心念。所以這些心唯一是由因緣集聚而生起的。因緣里,有我講法的一個個聲音、有你當時的耳根、心裡的作意等等,這些因緣也是虛妄的,雖然虛妄,但緣起的作用絲毫不虛,所以空幻的因緣不斷地集聚,就不斷地生起聞法的智慧、信心等。就是這些所生的心它成為造作聞法善業的作者,或得到將來果報的作者。(這裡要抓住:當下生的心既是果、也是因,觀待生它的因緣,這是果;觀待由這樣造作所生的果,這又是因,是能生果的作者。)知道這一點之後,就能認識作者的心是空無自性的。(也就是當下造業的心是因緣所生,不是不依因緣本自成立,因此只是因緣生的幻相,空無自性。)

再解釋「無我我所」。由於心這個作者空無自性,以心造業所感的五蘊也就空無自性,因此這上面既沒有我,也不成立我所。

這裡要問自己:現在在人間的我到底是什麼呢?當下顯現的只有色、受、想、行、識的現相,這是多體積聚、剎那生滅的法,根本不存在常、一的「我」。進一步,這些現相也都只是因緣所生,不斷地生起滅去,哪裡有不變的自體呢?所以不但沒有人我,也沒有法我。既然沒有「我」,哪裡有屬於我的法呢?

就像銀幕上顯現了張三,有他的表情、語言、動作等,不觀察誤以為有張三存在。實際上只有一個因緣生的幻相,張三是絲毫得不到的。既然得不到張三,哪裡有屬於張三的房子、車子、名聲、地位等呢?「屬於張三的法」是一個也沒有的。

【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

雖然有情隨著各自的業力顯現了不同的根身、器界,但這不是有什麼實有的作者在造作萬法,一切就如同夢境一樣虛幻。夢裡有種種因緣生的現相,但夢裡能得到實有的作者嗎?夢只是虛幻,哪裡能得到實有的一個作者呢?所以說「實際上在虛幻的現相中無有作者」。

戊三、結成萬法自性如幻

【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

所以,因果所攝的世俗現相都是不可思議的,就像幻變的事物一樣。

「不可思議」是指萬法現而無實,既不是實有,也不是斷無,也不是亦有亦無(意思是,這不是有、無兩種自性集合在一體上),也不是非有非無。以諸法本來遠離四邊的緣故,不落在分別心所緣、語言所說的戲論中,因此不可思議。

像這樣,了知萬法自性空,就會深信緣起。這要從正反面做思維:如果萬法是實有的,那以因、緣聚合就不會生任何果。比如:種子是實法,水、土等也是實法,把實法放在一起也只是原封不動而已,有什麼生果的妙力呢?死板的東西集聚了,也毫無生動可言。比如天月和河水是實法,就絕不能顯現月影。油和燈芯是實法,也絕不會顯現燈光。因為實法是一成不變的法,聚在一起也變不出任何東西。

反過來,空幻的因、緣聚會,就現起空幻的果,就有世間千變萬化的相,有生生不已的過程。比如:空幻的種子加上空幻的水土,就生空幻的花果;空幻的身體加上空幻的鏡子,就生空幻的影像;空幻的心和空幻的聲帶、舌頭等和合,就現空幻的聲音。這是極為稀奇的!有一首偈這樣讚頌:「了知諸法空,業果依緣起,此為最甚奇,此乃極稀有。」

這樣就知道:萬法的作者唯一是心,而這作者的心又是空幻的,心的作業和感果也都是空幻的。以自性空幻的緣故,就能由因緣的和合而現出與因同類的果。就好比「形直影端」,身體是端正的,鏡子中所現的影像就是端正的,當下的心是端正的,心所現的蘊處界就是端正的。所以要想使蘊、處、界等一切果都端正,唯一的下手處就是恆時使自己的心端正。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