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如來壽量品──佛壽無量,永不入滅
此品在《法華經》本門之中,居於核心肝要的地位。日本的日蓮宗修行者,經常持誦的就是跡門的〈方便品〉和本門的〈壽量品〉。日蓮宗的大本山,建於身延山中,名為久遠寺,也是出於〈壽量品〉的「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句。所以,此品乃為日蓮宗的宗義信仰的根本依據。
但在中國漢傳佛教系統內,並未特別重視此品,倒是由於隋代南嶽慧思禪師特重〈安樂行品〉而撰〈立誓願文〉;天台智者大師因讀〈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是真精進」句,而悟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觀音菩薩普門品〉則形成家喻戶曉的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的信仰。可見由於民族文化背景各異,衍生出對於《法華經》的內容輕重取捨,亦有出入。
關於如來壽量的討論,依據吾師坂本幸男的《法華經注》(岩波書店袖珍本)說,他將《法華文句》卷九下之〈釋壽量品〉整理而得:如來有法、報、應三身,法身壽命非有量非無量;報身在金剛心以前為有量,在金剛心以後為無量;應身雖有量而其救濟活動不斷,故亦無量。雖言三身,正是報身。因為報身之智,上契法身之理,下為利益眾生,成為應身之根源。此在日本的中古時代天台家中,慧心流將報身釋為自受用身,檀那流將報身解為無作應身的「應色常住」說。其實,自受用身與應色常住,乃是「即身成佛」及「久遠成道」的同體異名。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如是三說)。
佛說:「你們應該要相信如來所說的話是真誠的、是實在的。」這句話佛一連講了三遍。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四白)。
佛陀三說「誠諦」,菩薩四請「唯願說之」。彌勒菩薩對佛請求說:「但願世尊為我們說,我們定當信受。」
爾時世尊「而告之言:如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
這時,釋迦牟尼佛告訴這些菩薩們:「你們用心地聽、細心地聽、認真地聽、好好地注意聽喔!我將告訴你們有關如來的秘密神通之力。」
一切的世人及天神,只知如來從迦毗羅衛國的王宮,出家至離伽耶城不遠的地方,禪坐成道,這一生的時間過程很短。但是要知道,如來有秘密的神通之力。「秘密」的意思就是不容易讓人家一聽就懂,也可以說,一般人沒有辦法到達這種程度,沒有辦法親自體驗的。對佛來講,並沒有秘密,因為以眾生的心量沒有辦法體會,所以叫作秘密。
「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此意是說,世尊成佛以來,事實上已經很久很久了,自從成佛以來,世尊經常在這個娑婆世界說法,經常在這個地方教化眾生;也在其他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的諸佛國土,幫助眾生,引導他們,發菩提願。
「成佛」是指三身同時成就,由於三身圓融,不即不離,既有法報應之三身,色身即是應化身,應化身可以分身至千百億萬,而又不離久遠未變的法身。故於此處及余處,教化無量無數眾生。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
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這段經文是說,世尊成佛以來,已經非常久遠,在此期間,雖曾有燃燈佛給世尊授記作佛,以及佛入於涅槃,其實那是方便分別,不是真的。那是因為如來見到許多眾生樂著二乘的小法,所以示現從年輕時出家而修道成佛,其實世尊乃久遠成佛,但為教化眾生,令入佛道,而說次第方便。不過,世尊一生之中所說經典,皆為度脫眾生,表現的方式則有多種,例如說己身、他身,示己身、他身,示己事、他事,那倒是真的。
「燃燈佛」梵文Dipa?kara,也見於《大智度論》卷九及《金剛經》等,《瑞應經》譯為錠光佛,是釋迦如來於因中第二阿僧祇劫滿時,得逢此佛出世,世尊買五莖蓮華,供養於佛,以發布地,讓佛走過,因此接受成佛的記莂,謂自那時起,九十一劫「汝當作佛,名釋迦文」。《法華經》舉出此例,說明此亦為了方便德薄垢重的眾生,易以起信修道,其實乃為權說,因為如來成佛,實已相當久遠了。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這段經文重複說明:站在佛的立場,如實所見的欲、色、無色之三界諸相,既無有生,亦無有死;既不退離,也不出現;沒有住在世間,亦沒有由世間得滅度者;不能用虛妄與真實、一如與差異來說明,也不說三界即如實相,而見有三界。像這樣的事,如來非常清楚,不會錯謬。
不過,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各有不同的欲求,不同的修為,不同的主觀意識分別作用;如來為使這些不同層次的眾生,都能生起一切善根,所以要像本經各品中使用若干因緣、譬喻、言辭,來作種種說法的佛事,永不中止。
佛所見的一切諸法,是平等無差別、如如無生滅的,然而眾生各有不同層次的性質,為使眾生也能歸向佛的層次,所以有了種種方便的設施。
「非實非虛,非如非異」,實際上與《心經》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意思相同,也就是佛的中道見,既非左亦非右,更不執著中間,排除一切的知見障礙。凡是偏空偏有、執斷執常,都是邊見,如執中間又成了可右可左的騎牆主義,也非常危險。
「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不要把三界看成真實的,但三界又是存在的。從因緣所生的三界本質而言,三界並無不變的實體可得;從眾生居住的環境而言,又不能說三界是不存在的。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已經很久很久了,佛的壽命有無量阿僧祇劫,在無數的劫中,永不滅度。這是第二度宣稱,釋迦世尊是「久遠」成佛的古佛。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釋迦所言久遠劫前已成佛道,是法身慧命;發菩薩誓,度盡眾生,是報身所現的應身工作,已成佛道,猶現菩薩身、行菩薩道。此一報身壽命無限,遠過於如前所說的時劫數量。如今並非真的要入滅,只是為了教化眾生,使眾生有難遭遇想,而宣布即將滅度。許多薄德之人,如果知道佛久住世,恐怕就不會急著趕快學佛修行,也不會想到要種善根,而寧可居於貧窮下賤,貪著五欲,落入顛倒夢想的妄見網中。
佛說即將滅度,又說佛壽久遠無量,聽來好像自相矛盾,其實宣說滅度是為利益眾生的方便,久遠成佛而常住在世永不入滅,才是真實之教。
依據天台智者的《法華文句》卷九之下,解釋「秘密」二字說,如來的一身即三身,是秘說,三身即一身,是密說。據日本中古天台的看法,則謂《法華經》之前是隔異的三身,《法華經》的跡門是相即的三身,《法華經》的本門是法體法爾的三身,又名俱體俱用的三身,觀心門則是己身的三身。是以三身思想疏釋佛壽及滅度的矛盾性。
「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成佛的因地,稱為行菩薩道,而此處是說,成佛以來,已經有無量劫行菩薩道。亦即,成佛之後,佛的應化身,經常還現菩薩身,例如三乘所知的八相成道之前悉達多太子是菩薩,為十六王子沙彌階段的是菩薩,受歌利王節節支解的是菩薩,被燃燈佛授記作佛的是菩薩。此處又說世尊滅度也是方便,故於未來依舊會以菩薩身無盡期的利益眾生。
「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說此《法華經》時,釋迦牟尼佛已經宣布要滅度了,之後就說了《大般涅槃經》,這是滅度之前所說的最後一部經。「滅度」就是寂滅,從此以後不再到這個世界上來度眾生。
「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可是實際上他不是真的滅度,那只是方便教化眾生的一種方法。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為什麼呢?如果知道如來永久住世,許多福報不夠、善根薄弱的眾生,就不種善根了。就好像是說:太陽永遠發出光明,四處都有空氣可以呼吸,得來不費吹灰之力,就不覺得陽光與空氣對人的重要性。又如父母親太富有了,家中器物都是珠玉,滿地都是黃金,不知惜福的兒女,就不會想到珠玉黃金的可貴。又如泥土能夠生長萬物,乃是眾生棲息營生之寶物,由於到處都有泥土,大家也就不以為貴了。物以稀為貴,是凡夫的淺見,所以佛要示現涅槃,好讓那些薄德而不種善根的人們,趕緊來認真學佛。
「善根」在三十七道品中有五種,稱為五善根,那就是信、精進、念、定、慧。是指由於修習四念處觀而發起的修行經驗,善根發起之後,修行的工夫才算著力,故接下來便是信、精進、念、定、慧的五力。
善根的梵文ku?ala-mūla是善之根本,又被譯為德本。《中阿含經》卷七《大拘絺羅經》有雲:「若有比丘如是知善知善根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這是比丘成就正見,得四不壞淨,信心堅固,又名四不壞信,即是信佛、信法、信僧、信戒。此在小乘的《俱舍論》及《成實論》,都說於修四念處的總相念之後,即得暖、頂、忍、世第一的四善根位,是見道位前的修行位。若得暖位,縱然斷善而造無間地獄業,墮於惡道,然流轉不久,必到涅槃。
大乘法相宗,於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亦是暖、頂、忍、世第一的四加行位,是見道修行位,與小乘四善根位不同。唯其從善根發起之後,即入正見正法位,是沒有疑問的。《大拘絺羅經》謂「云何不知善根?謂貪不善根,恚痴不善根。」以此可知,無貪、無恚、無痴為三善根。《法華經》的「不種善根」是指不修佛法的人,也就生不起善根了。
「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是指不修四念處觀、不能發起堅固信心善根的人,於佛法僧三寶前極其貧窮,因為他們貪著五欲之樂,未知有禪悅,不懂得法喜,滿腦子思想的都是顛倒的虛妄見,就像禽獸魚蝦,被生死的網所系,無法逃脫。世人為了私利私慾的滿足,為了顛倒妄見的堅持,憂愁苦惱,奔忙掙扎,就像是鳥獸魚蝦進入羅網之後,無法自拔自救。為何不來聽聞聖教,修持聖道呢?
「難遭之想」,《法華文句》卷五列有四難:1.值佛難,2.說法難,3.聞法難,4.信受難。這是有連帶關係的,如不值遇有佛出世住世,便無佛法,也無從信受。所以在《涅槃經》卷二有兩難:「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
「盲龜喻」出於《雜阿含經》卷十五有雲:「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因而古來諸善知識,都會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勉勵世人珍惜人身,並當及時聞法,信受修持。
《法華經?法師品》說,凡有此經所在,即有如來全身;也就是有法即有佛,聞法即見如來。此經宣布如來將入滅,滅度之後,正法、像法及後末世,尚有此經之時,大家應當珍惜因緣,修持此經,種大善根。如果不作「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的難遭遇想,則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錯過佛緣塵劫難逢。為了說明佛的滅度是為了使不種善根的凡夫眾生,起難遭之想,所以接下來又說了一個「良醫救子喻」。
父為良醫,有子百數,當父外游,諸子飲他毒藥,或失本心,或未失者,父還家時,依諸經方,調藥令服,未失心者,服藥即愈,失本心者,得藥不服,父即告曰:「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作是教已,復往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失心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乃知此藥,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鹹使見之。」
這則譬喻是說,曾有一位良醫,他有十、二十、乃至上百個孩子,他因為有事,遠往外國去後,孩子們誤食毒藥,有的失去了本心、迷失了本性,有的雖然中毒,尚沒有失去本心、沒有迷失本性。他們的父親回家之後,便依醫經藥方,調藥令他們服用。那些心智未失的孩子服藥以後,毒解病除,馬上好了;已失心智的孩子們,拿了藥也不服用,這個時候他們根本不相信父親的藥是有用的,也不相信他們自己有病,所以不想吃藥。
這位良醫父親就告訴這些不肯吃藥的孩子們:「我現在已經年老體衰,再活也沒多久了,這是好藥,留給你們。不用擔心,一定能夠治好你們的病。」說完,他就離家又到其他國家去了。之後他派人告訴那些失心未愈的孩子們:「你們的父親已經死了!」聽到父親過世的訊息,這些原來不肯吃藥的孩子們,心裡非常悲痛哀傷、憂愁苦惱,並且心想:「父喪他國,已失依怙,我們有病在身,也無人能予救護了。」這麼一難過,心智便恢復醒悟了,才知道父親留下的藥物,真是色香美味具足,立即取藥服用,每一位的毒病都痊癒了。醫生父親得悉之後,便從遠地回家,跟諸子又見面了。
這個比喻是說,釋迦牟尼佛告訴一般迷失了本性而不種善根的眾生:「我快要涅槃,我留下這部《法華經》,作為佛的遺教,當你們發覺你們中了貪、瞋、痴等三毒,需用此經療毒治病之時,趕緊修持此經吧!」
我們這些末世眾生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已見不到佛,看到佛留下來的經典才覺得稀有難得,決心要好好地依教修行。當我們真正發起善根,見到如實的佛法時,體驗到唯一佛乘時,就會發現佛是永遠不滅度的,佛是永遠與我們活在一起的。
偈雲:「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余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花果,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花,散佛及大眾;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
偈子的大意是說,佛看到眾生都在生死煩惱之中,所以他不顯現,為的是讓眾生在苦惱而又不知道怎麼辦的情形下,產生「希望得到佛法」的渴仰感;等到眾生心裡產生眷戀和孺慕的感覺時,佛就出來為他們說法。不要覺得奇怪,佛的神通力量是能夠做到這樣的。當世人見佛涅槃的時候,其實他是依舊、永遠地住在印度的靈鷲山上,以及其他處所。當此娑婆世界於劫盡之時、大火焚燒之際,佛所住的淨土,還是那般的安樂穩定。天神充滿、園林宮殿、寶樹花果遍於處處,還有天鼓天樂,天女散下曼陀羅華,落在佛及大眾之間。佛土永不毀,眾生所見的世界則已燒盡了。
「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余諸住處。」佛於未來無數劫中,還是常住靈鷲山上,以及其餘的住處。後來形成了日本日蓮上人提倡的靈山淨土信仰。地理上的靈山,是在中印度王舍城外的一個山坡上,到劫盡之時,是會被大火燒盡的;信仰中的靈山,是佛的報身所住,報身可遍一切處,所以說不僅常住靈山,也常住其餘諸處,那是永不毀滅的。
原則上,報身的佛僅對二乘聖者及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說法,因此此靈山淨土,也非凡夫可見。唯中國隋代的天台智者大師在光州大蘇山,入法華三昧觀二七日,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身心豁然,寂然入定,乃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這是由定境而進入悟門,見的就是靈山淨土。
「眾生見劫盡」,劫的梵文kalpa,譯為長時、非常時節。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1.一個小劫的算法是由增劫減劫構成:人壽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為減劫;再由人壽十歲,每百年加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增劫,合一減一增,為一小劫。2.合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3.合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
劫盡有三種:1.小劫盡時,人壽減至十歲,便有刀兵災、疾疫災、饑饉災的所謂三災發生,命極危脆,大量死亡,然後轉為增劫。2.中劫盡,即是每經過二十個小劫,至第二十個小劫盡時;至第二個中劫終了,世界即進入毀壞階段。3.大劫盡,即是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一個大劫終了。
四個中劫之中,只有「住劫」有眾生活動,我們的現在就是住劫。「成劫」的時候,是由宇宙元素漸漸凝聚,物質的世界才剛剛開始,尚非眾生居住生存的空間。「壞劫」其實就是第二個中劫的終了,亦即住劫終了,便是第三中劫的壞劫開始。
住劫的每一個小劫盡時,均有三災,首先是兵災,人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其次是瘟疫瀰漫,都是不治之症;再次是餓殍遍野,五穀不生,菜果絕跡,一切動植物,多已枯死不生。住劫的第二十個小劫盡時,接著就進入壞劫,火、水、風三災,次第發生,把整個世界徹底摧毀,及至消失在太空之中,那便是第四個中劫,名為空劫的時段了。大火災燒盡所有的東西,甚至燒到色界初禪天;大水災的結果,毀滅至二禪天;大風災的結果,毀滅至三禪天,然後進入空劫。
但是佛說,雖然劫盡的時候,大火燒掉一切,靈山淨土還是很安穩的,天人充滿,到處都是有福報的菩薩。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花果」,在靈山里,種種的樹林、殿堂、樓閣,以及許多許多的樹木,滿園花香處處,鮮果纍纍,通通都由七寶所成,就像《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裡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眾生在那個淨土裡非常的自在,由於福德所感,還有歌舞音樂,是「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
「曼陀羅華」梵文māndārava,譯為天妙、悅意等,為色澤美妙、見者悅意的一種天華,據說是一種樹花,與波利質多樹同種。在印度的草本植物中,也有曼陀羅之名,高四、五呎,葉作卵形,夏日開大紫花,有漏斗狀的合瓣花冠,亦名風茄兒、山茄子。但據日本學者宇井伯壽考證,《法華經》中的曼陀羅花是天華,而非俗稱的山茄子。天人散花,在《維摩經?觀眾生品》中也有一例,頗為有名:「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未知那種天華,是否也是曼陀羅華。「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
這六句經文是說,佛的智慧力就是這樣的「光照無量」。佛的智慧光,無微不至,無遠弗屆;佛的壽命有無數劫的長遠,那是由於久遠以來的修持而成。凡是有智慧的人,對佛的這番話是不會起疑竇的。世尊的慧光無量,壽命無限,與《阿彌陀經》所介紹的阿彌陀佛相同,於空間而言是無量光佛,於時間而言是無量壽佛。此雖不是世尊的稱號,還是表現了佛佛同道的含意。只是唯有善根深厚的見道位以上的菩薩,始能與這樣境界中的佛會面。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
這四句經文是說,佛就像「良醫救子喻」中的醫生父親一樣,其實是沒死,但為了治療他已經失去心智的孩子們,卻說他自己死了,誘騙他們服藥治病。這算是說謊嗎?是的!但若不說謊,便救不了孩子們的毒病,這是騙對了的。
釋迦世尊慈悲殷勤,老婆心切,在《法華經》中,不斷地告訴我們,他在誘騙眾生進入佛的涅槃大城。
有一次我也模仿《法華經》說,我所講的話全都是誘人離苦的方便謊言,有個弟子順口就說:「聖嚴師父是一個大騙子!」我回說:「不,我僅是小騙子,我們的釋迦老子才是大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