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  


丙、解正文

卷一序品第一

妙法蓮華經有二十八品,第一品是序文;敘述經文的因緣。本來所有的經文第一品不叫序品,可是只有這部法華經,以整個第一品作為序文。

如是我聞。

『如是\』是信成就。如是的法才可以信,不是如是的法就不可信。『我聞\』是聞成就。是什麼『我\』呢?有凡夫的假我和外道的神我。這個『我\』是假我,不是真我。為何說『我聞\』,而不說『耳聞\』?因為耳朵只是身體的一部份,而『我\』是身體的總稱。所以阿難說:『我聞\』。『如是我聞\』有多種意思,今舉說數項:

(1)斷眾疑。阿難結集經藏時,初登法座,感佛陀相好,因而大眾頓起三疑。第一懷疑:這些菩薩、羅漢、比丘們以為釋迦牟尼佛沒有入涅槃,又來講經說法。第二懷疑:大眾以為這位佛或許是他方來的。第三懷疑:大眾萬分驚訝,以為阿難已成佛了,否則他怎會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如此的紫磨金色光?可是當阿難登法座,一講:『如是我聞\』,立刻三疑頓息。所有的菩薩、羅漢、比丘們都知道是阿難在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見佛所說的,非我自創。』

(2)尊佛囑。佛入涅槃的時候,咐囑阿難:『一切經典的前面,都應該以「如是我聞」為開始。』為了尊重佛的吩咐,阿難在結集經典時,首先說『如是我聞\』四字。

(3)息爭論。阿難是佛最年輕的弟子,如果他不講明這部經是他聽佛所說,而不是自己說的,在大眾中一定會起爭論:『你可以講,我也可以講!』大家定會議論紛紛。可是阿難一講這部經是佛所說的,即刻平息了大眾的爭論與不平。

(4)異外道。外道以『阿嚘\』兩字作為他們經典的開始,阿是無,嚘是有的意思。因為外道說一切萬法不是有就是無,不是無就是有。佛所說的經典用『如是我聞\』為開始,以異於外道迷糊籠統、雜亂無章之經相。

當釋迦牟尼佛將入涅槃時,阿難以四事問佛:世尊入滅後,(一)結集經典時,其開頭應怎樣說才能使人相信是佛說的?(二)以後的修行方法,應依什麼而住?(三)我們以後將依什麼為師?(四)那些惡性的比丘,我們應如何對待之?佛答覆道:

第一、結集經藏時,經的前面以『如是我聞\』為開始。

第二、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即身、受、心、法。(1)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就算洗得多乾淨,也有汗流出,如果不洗,簡直是臭不可聞!身上九孔常流不淨:眼屎、耳垢、鼻涕、痰、唾沫、大小便等骯髒流液,時刻無不在流。故要觀身不淨。多貪淫慾的人應以不淨觀來對住,觀再美貌的男女也是污穢不淨,既然不淨,又有什麼可貪戀的呢?知道不淨也就不會貪著,而沒有那麼大的淫慾心。(2)觀受是苦。受是領受,無論什麼善惡順逆境界現前,你有所領受,就會動搖你的心。有動搖就是苦。所有的接受、領納,一切的境界都是苦的。你若知道它是苦,不會貪享受,求欲樂,這樣就可以斷滅苦。(3)觀心無常。我們人的心,有如大海里的水波浪,前念滅,後念生,念念遷流,生生不息,可是每一念都是無常虛妄的。(4)觀法無我。法有色法、心法。在百法明門論上說:『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為成百法。』\『色法十一心法八』有十九法,加上『五十一個心所法\』有七十法,再加上『二十四個不相應\』,與『六個無為\』,合起來即是百法。雖然有這麼多法,可是無我,所以不要執著法。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修行修到極點,是人法雙亡。人未明白佛法前,我執深重,一切都屬於我,什麼都是我的。但明白佛法之後,便執著於法,而變成法執,有所執著就有掛礙,有掛礙就起顛倒,起顛倒就生夢想。若觀我既沒有了,那還有個法呢?故要觀法無我。從觀身不淨,推而觀心、受、法也都是不淨。觀受是苦,推而觀身、心、法也都是無常。觀法無我,推而觀身、受、心也都是無我。所以雖然說是四念處,可是它們互相有連帶關係。在佛入涅槃之後,每一位比丘都應該依四念處而住,不能絲毫舍離的。

第三、要以戒為師。所有出家人必須依照戒律修行,若不依戒律修行,佛法就會滅亡。若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則可以長久住世。有一人依戒律修行,佛教就有一分光明。有十人就有十分光明。有百人、千人、萬人,以至人人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毀犯,這時佛教就有無量無邊的光明,照破消滅世間所有諸黑闇。所以持淨戒,依戒律修行,是最重要的我佛最後教誡。戒是現在比丘修行之師。

第四、不與惡性比丘爭辯,不要理他,以沉默對待之。惡性比丘是不講道理的,故不和他爭辯,讓其自生慚愧心,以此影響他反過來遵守規矩,所以這是最好的辦法。

阿難以四事問佛,佛一一答覆咐囑,所以一切經典前面都以『如是我聞\』為開始。『如是\』是指法之詞,即是說這部經法,叫信成就,你信它就是如是,不信它就不如是了。『如\』是不變,隨緣是『是\』。『如是\』即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也就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又『如是\』是印可之一,就是你若做對了,與佛心相契合,就是如是。若與佛心相違背,則叫不如是。『我聞\』是阿難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而不是我自己杜撰編造。』阿難比佛小很多歲,佛三十歲成道,也正是阿難出世時。阿難二十五歲才出家,那麼二十五歲以前佛所說的經典他也沒聽過,他又如何去結集經藏呢?阿難是佛的堂弟,雖然二十五歲才出家,可是他請求佛把以前的經典,再重說一遍。因此佛用神通力,將以前所說過的經典再對阿難重說一遍。阿難的記憶力很好,一歷耳根永不忘失。所以說『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又阿難也是大權示現,因為往昔一切佛所說的經藏,都是由阿難結集的。而且每位佛所說的法都是一樣,所以阿難開悟之後,對於過去所有佛所說的法藏,都可以回憶起來,完全記得。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時\』是時成就。所以不說明一個確實的日期,是為了避免歷史學家無意義的追根溯柢考證。這兒的一時,即是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時候,就是那個時候。

『佛\』是主成就。『佛\』是半梵話,具足是『佛陀耶\』。佛者,覺也。現在解釋三種覺:一、本覺——本有的佛性就是覺悟的,不需要經過修行而具足覺悟。二、始覺——剛開始覺悟。我們發心想要學佛法,研究經典教理,這叫始覺。三、究竟覺——開始覺悟後,一天比一天精進悟解佛法,等到完全明白佛法,成了佛,這就叫究竟覺。又有另外一種三覺的講法:一、自覺——自己覺悟真理。如二乘人(聲聞、緣覺)只能自覺而不能覺他,故又叫小乘人。二、覺他——自己覺悟道理後,也要把真理髮揚光大,教化眾生,令其他的人也都覺悟。而菩薩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小乘人只知利己而不知利他,只想做個自了漢。所以佛斥責小乘人是焦芽敗種,不能弘揚光大佛法。三、覺行圓滿——這是佛的圓滿。佛是三覺圓,萬德備。

這位佛是指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淨飯王的太子,俗名悉達多。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

『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住即是在的意思。王舍城就是摩竭陀國的京都,是頻婆娑羅王(佛的弟子)所住之城,該城四周有五座大山圍繞,在東北方的山,就是靈山。耆闍崛山也就是靈鷲山,因為山形好像一隻鷲鳥,故稱之。『王舍城耆闍崛山』是處成就。

『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是眾成就。其他經典多數是說二百五十人俱,可是法華會上的人特別多,有萬二千人聚集。大比丘就是將要證果成阿羅漢的比丘,因而稱為大比丘。比丘是梵語,具足三義:一、乞士——比丘不立煙爨,每天到吃飯時,便托缽到城裡或鄉村乞食化齋。這樣不僅身安道存,且又福利施主。佛制比丘有的日中一食,有的過午不食,這都是行頭陀行。二、怖魔——出家人受比丘戒時,三師七證就問道:『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問:『汝已發菩提心否?』答:『已發菩提心。\』在羯磨問答中,你答說已發菩提心,這時就有地行夜叉傳話給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轉報給六欲天的天魔聽,說:『人間又有某某人出家,佛的眷屬又增加了一個,而我們魔的眷屬反少了一個。』魔王聽了報告之後,心生嫉妒和恐懼,所以又叫怖魔。三、破惡——破什麼惡呢?即是破煩惱惡、無明惡,與貪嗔痴三毒惡。

在每一部經前面都有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與眾成就。有這六種成就,佛才說法。如果六種有一種不成就,就不能說法。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皆是阿羅漢\』,這是嘆德,讚嘆阿羅漢的功德。阿羅漢是梵語,也是和比丘一樣有三種意思。比丘就是阿羅漢的因,阿羅漢即是比丘的果。一、應供——在因地時,比丘是乞士。故在果地時,阿羅漢是應供,即是人間的人與天上的人應當供養的。也叫『供應\』,即是去供養其他的比丘。在佛住世時,一切比丘都要供佛,但是有一次,佛就變成一個道人轉供養一切的比丘,故叫『供應\』。二、殺賊——殺無明賊、煩惱賊、眼耳鼻舌身意六賊。阿羅漢把這些賊全部消滅殺盡了。不但殺『賊\』,也殺『不賊\』。為何『不賊\』也殺?因為那些小乘人認為不是賊的,但在佛菩薩看來也都是賊,故也要殺『不賊\』。三、無生——證到四果阿羅漢,就悟了無生法忍。在三千大千世界裡,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這種境界是說不出、講不來的,但只可忍受於心,所以叫無生法忍。

阿羅漢有四個階級:初果、二果、三果與四果。

初果阿羅漢又叫須陀洹果,是羅漢的初步。證得初果的羅漢,生死還未了,故叫見道位。須陀洹是梵語,譯為『入流\』,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塵流。六塵即是色、聲、香、味、觸、法。色塵:證得初果之人不入六塵,他有一種定力,無論再好的美色當前,他也不動心。聲塵:一般人喜好聽悅耳的音樂歌曲。但是證得初果的人,無論善惡好壞是非聲音,他都不動搖,不為聲塵所轉,而能轉聲塵。香塵:人喜歡聞香味,但嗅著臭味則起厭噁心,有個歡喜與厭惡,即是有愛憎心,起愛憎心就被香塵所轉。味塵:平常人吃到好滋味,則大吃特吃。但一到不好的滋味,就不喜歡吃,這又是被味塵所轉。觸塵:平凡人貪著觸覺,乃至貪戀不捨男女之間的情愛,貪著觸摸華麗細滑的金銀寶飾物質。這都是沒有看破,不能轉觸塵。法塵:執著於種種的法,這即是法塵。初果阿羅漢全不被以上六塵所轉,他達到這種境界。

若有人說他自己證果或得道開悟,要試驗他是否真實的,就給他做一樣最美味的食品,另外再做一樣最難吃的。看他選擇那一樣?但不可讓他知道你在試驗他,他若是知道了,就專門吃難吃的東西,也是被香味塵所轉。這即是矯揉造作,帶副假面具來騙人。因為不被味塵所轉,是一點分別選擇也沒有的,好的壞的一起吃,這才可以證明修行人有一點功夫。所以證到初果的聖人是必須有證據的,不是誰都可以說自己已證果開悟。

二果阿羅漢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語,譯為『一來\』,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則還要一生天上,二來人間,故二果是一來果。初果則還要受七番生死。

三果阿羅漢叫阿那含果,也是梵語,譯為『不來\』,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初果是見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羅漢是無學位,不需要再學習,了盡生死。但四果只斷了『分段生死\』,而『變易生死\』還未了。現略釋這兩種生死:

一、分段生死——每人都各自有一份身形,其身形皆有分別,其壽命皆有分限。二、變易生死——在心念里,前念滅,後念生,後念滅,後後念又生,念念生滅遷變不止。菩薩已了斷變易生死。

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人,他的神通變化是不可思議的,微妙難言的境界。他有五眼六通,又可踴身到虛空中走路、翻觔斗。他可以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上邊出水,下邊出火。總之,在虛空裡他可以有十八變神通。因為四果阿羅漢有神通的關係,所以在佛教里就列為四聖之一:佛、菩薩、緣覺、聲聞。

從前有位羅漢,帶著新收的徒弟去遊歷,他這個徒弟一路上背著衣單行李,而想:『行菩薩道是最無上的,我一定要發心修菩薩道,來度一切眾生。』徒弟這麼一想,羅漢立刻就知道。『啊!』他想:『徒弟現在發菩薩心了,而我只是個羅漢,我應該來背著行李。』於是就把徒弟所背荷的行李全都自己來背著。走了一段路,徒弟又想:『舍利弗剛行菩薩道,就有人向他化眼睛,挖出左眼,人家反而不要,還說不對,說要的是右眼。唉!菩薩道真是難行難忍,我還是不要修菩薩道好,還是去修阿羅漢法,做個自了漢算了。』羅漢師父又即刻知道徒弟的心念已從大退小,故把行李全都交還徒弟背著。這徒弟背著行李沒多久,又發起菩薩心來,羅漢知道,又把行李衣單接過來背著。這麼一接一給,把徒弟弄得莫名其妙,而問道:『師父!您一下子要背,一下子又交給我,現在您又拿回去背,這不是很痲煩嗎?』羅漢答道:『一路上,你先發菩薩心,回小向大,所以行李應由我行羅漢法的人背負。過一陣子,你又回大向小,不修菩薩道而想羅漢法,所以行李仍應交由你背負。現在你又發起大心,這些行李又應該我來背負。』徒弟聽了之後,知道自己的師父是真有來歷的,於是他就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

在阿難尊者結集經藏的時候,因他還未證得四果,沒有得到漏盡通。結集經藏的人,大家開會講明只能證得四果阿羅漢的人才可以參加。而阿難只證到三果地位,所以大家不讓他進去。他站在門外焦急萬分的想:『怎麼辦?所有佛所說的經典,我都記得。但現在只因我未證得四果,而不能參加結集經藏法會,這怎麼辦?』就在這一著急之下,他即刻證得四果阿羅漢。於是他喊道:『我現在已證得四果了,你們可以開門讓我進來了吧!』裡面的大羅漢們就說:『你若證得四果,又何必要開門才進得來呢?從鑰匙孔就可以鑽進來嘛!』阿難一聽,想:『對啊!何必要開門呢?』於是他就運用神通從鑰匙孔鑽身到裡面去。所以證得阿羅漢果的人,進出是不需要開門的。若有人說已證果,但要開門才可以進得來,就可知道那人是打大妄語,說假話。

證得四果阿羅漢才能夠諸漏已盡,煩惱就是漏,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就有八萬四千種漏。生出煩惱即是向下漏,名有漏,漏到欲界、色界、無色界裡去。所有一切的毛病、慾念心、貪戀美味、悅音、洋房、汽車等等,都叫漏。你所喜愛貪著的,或放不下的,都叫漏。所有的惡習氣怪毛病,如喜歡抽菸、喝酒、賭博、找女人,這都叫漏。女人喜歡找男人也一樣是漏,女人每月都有月經來,所以女人漏得更多。男女放不下淫慾心,這叫最大的漏。我們人的身體就叫有漏身,眼、耳、鼻、口、大小便處都叫漏。明白的講,你心裡打妄想,保持不住自己的精氣神,這就叫漏。這些漏就好像瓶子的底有洞孔,裝多少水就漏掉多少,做了多少功德就漏多少。諸漏是太多了,數也數不盡,其實還不只八萬四千種。可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已盡\』不是說已經漏完;而是已經完全沒有漏了。不是說漏完了,就叫盡;而是根本已沒有漏,根本就不漏了,這才叫『漏盡\』。所以大家看經文要特別清楚明了這個意思。漏盡通就是諸漏已盡,要證到四果的羅漢才能得到。現在這些萬二千大羅漢們,都是諸漏已盡,沒有一點習氣毛病的聖人。

這些大阿羅漢們,因為都已得到漏盡通,所以無復煩惱。『無復\』即是不會再有的意思。他們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生死已了,所以無煩惱。煩惱究竟有多少呢?有八萬四千那麼多,八萬四千種是太多了,故把它們總括起來即是無明。無明生出所有的煩惱,分類成三種,就是貪、嗔、痴三毒。這三毒把所有人的佛性都遮蓋住。我們從無始到現在,所以還未成佛的原因,就因有這三種煩惱。三毒把人毒得醉生夢死,總也不能返本還原,恢復本來的真面目。但是若修三無漏學——戒、定、慧,就可以滅除這三毒,恢復清淨。

戒:玫就是止惡防非,對治貪心。貪心就是貪而無厭,不知滿足。野心大的當政者總想吞併掠奪別國的土地資產。貪婪的人則常希望世界所有的物質都歸為己有。有了貪心就會生出邪念,而去貪不應得的財寶物質。為何會生出貪?即是不懂得戒。戒是止惡防非,叫你知足知止,不要妄貪。你能守持戒律,就可以戰勝這個貪心。

定:就是有定力。沒有定力就會起嗔心,看人看事都覺得不順眼。若沒有旁人,則看自己不順眼,而發起自己的脾氣。有某某人不但對自己發脾氣,甚至還打起自己來,給了左頰一巴掌,又怕右頰會吃醋,所以又送上一巴掌。

『吃醋\』是中國古代一個有趣的公案。唐朝有個皇帝,在他屬下有個怕老婆怕得很厲害的大臣。這大臣每次若晚回家,他太太就要他跪在床前,直到她的準許,他才敢站起來。這大臣白日見到皇帝則要叩頭,晚間回去晚了,又要跪太太。大臣因為和皇帝很要好,於是就把情形告訴皇帝,皇帝立刻說他有辦法。第二天,下一道聖旨召見大臣的太太到宮內,皇帝就對她說:『你的丈夫既沒有與其他的女人亂搞,也沒有做錯事,只是晚回家而已,你為什麼要他在床前罰跪呢?這是極不對的。你若以後能不再管他,我就赦你無罪,但你若以後仍那麼嚴厲的管他,我就要賜你死,你必須喝下我手上所拿的這一碗毒藥水。』你猜她怎麼說?她說:『好!我喝了它。我寧願死,也要管著他。』於是就拿起毒藥水一口氣喝下,可是喝完之後並沒有死,只覺得肚裡酸溜溜的。原來不是毒藥水,而是一碗醋。皇帝故意說醋為毒藥,就是要試她敢不敢喝,沒想到這女人勇氣十足,她寧可毒死了,也不願意不管丈夫。所以由此以後,中國就留下這一則公案說是『喝醋\』或『吃醋\』,意思就是太太很嚴厲不放鬆的管著丈夫。

那麼那個大脾氣的人為何要打自己呢?他就是沒有定力,所以看人看事看己都覺得討厭不順眼。所以要修定,一有了定力,則不起嗔恚心,而能夠降服嗔魔。

慧:為何愚痴?就是沒有智慧,一天到晚打妄想,把心支配得不能休息。就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對任何事都認不清楚,糊塗顛倒。有智慧的人,『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什麼事情來了,就應付它,都能迎刃而解,得心應手。事情去了,就叫自己的心休息,而不支配它去做身體的奴隸。我再告訴你們一句真話:『這個愚痴是什麼?就是智慧。』那麼你說:『你又把我講糊塗了,假若愚痴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愚痴,那為何還要學智慧,而摒棄愚痴呢?』

你不要把我這個說法混雜了,我說這愚痴的本體就可以變成智慧,不是說離開這愚痴而另外去找智慧。這個智慧本來就在愚痴裡邊的,但你不會用它。你若會用它,它就是智慧,不會用就是愚痴。

譬如,定也就是嗔,嗔也就是定。你想得到定力,將這個嗔就可以變成定力。你真想要持戒,就在貪上也就會變成戒,而不是向外去尋找的。這些都是在你的自性里,你會用它就是戒定慧,不會用就是貪嗔痴。妙理即在此,你不明白也就在此。

這些阿羅漢們因為諸漏已盡,無復煩惱,所以逮得己利。我們為什麼不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呢?就因為隨得隨失,即有即丟。怎樣才叫真正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真明白,得到真實智慧,證到阿羅漢果,自己覺悟了而又利益自己。

『盡諸有結\』,什麼叫諸有結?『有\』就是有業和障,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又叫三有。這三有分開來說有二十五有。在欲界有十四有:就是四大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惡趣(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欲天(四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在色界有七有:就是四禪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大梵天、無想天、五不還天。在無色界有四有:就是四空處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個盡諸有結就是超出三界,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裡。所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樣才是真正的了生脫死。

有些不明白佛法的人,以為修到四禪天就是最了不得。其實這還在三界二十五有裡面,根本就談不到有什麼好處,在修行上可以說是遠之又遠的,可是那些糊塗師父就告訴人說這已是最高境界了。好像無聞比丘,以四禪為四果,到了四禪天以為證果了,當他再墮落時,就誹謗佛:『佛說證四果是已經了生死的,怎麼我現在還要墮落?』這麼一誹謗佛,更墮落到四惡趣里,永遠都出不來,不但無聞比丘一人墮到地獄,連他的幾萬萬徒弟們也都跟著墮到地獄去。故云:『懵懂傅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

『心得自在\』,這些大阿羅漢們心裡快樂無邊,逍遙自在。好像觀自在菩薩一天到晚坐著打坐,非常快樂無比,毫無一絲煩惱,心真正得到自在、智慧。這裡快樂是內里真正的自在,而不是外表故意矯揉造作的來大聲嘻嘻哈哈。你不要以為一天到晚嘻嘻哈哈地就是快樂,那反而是煩惱顛倒呢!為什麼?你見到你所喜歡的事情,就被其所轉動,自己沒有定力,而哈哈狂笑起來,這有什麼真正的快樂?沒有的!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冕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侯羅。

以上所舉的名字,是萬二千人法華大會中,大眾所熟悉的二十一位大聲聞弟子。

l『阿若憍陳如』。他是佛最先得度的五比丘之一。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於是三嘆奇故道:『大地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釋迦牟尼佛只說大地眾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並沒有說一切眾生就是佛,可是一些後世佛教徒,或者偽佛教徒就說:『人人都是佛,人與佛沒有區別。』這即是以盲引盲,想瞎人天眼目。

釋迦牟尼佛三嘆奇哉後,即以妙觀察智觀察知道要先度在鹿野苑的憍陳如等五人。為何呢?在過去世中,這五人專門破壞、誹謗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無量劫前,雖然六人一起發心修道,可是他們五人時常聯合起來欺負佛。有時打他、罵他、吃他的肉,或者喝他的血,可是釋迦牟尼佛不但不起嗔恨心,反而發願說:『你們真是在幫助我修道啊!如果我將來能成佛,一定要先度你們。你們現在對我這樣不好,可是我一點也不煩惱嗔恨,我對你們反而要更好。』釋迦牟尼佛這種忍辱精神實在太偉大了,是我們每個修道人所應該效法學習的。

又有一則最大公案,即是『歌利王與忍辱仙人\』。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時,專修忍辱法門,所以稱為忍辱仙人。有一天,歌利王(阿若憍陳如)帶著一班宮娥婇女到山裡打獵,宮妃們無意中見到忍辱仙人在山洞裡打坐,於是就圍繞著他問忍辱法門。歌利王還以為忍辱仙人在引誘他的妃嬪,於是大生嫉妒心,就把忍辱仙人的手足四肢一一割解。每當割完一肢後,歌利王就問道:『你心裡嗔恨我嗎?』忍辱仙人答:『我不嗔恨你,我如果沒有嗔恨心,我的四肢會再長出來,如果有嗔恨心,我的四肢則不會重生。』說完這話,手足果然又生出來。這時,一切護法善神惱怒得下大雹雨,打歌利王。可是釋迦牟尼佛就向護法善神求情:『不要怪他,他是來考驗我,成就我的道業。將來盡未來際,我成佛時,第一個人我要度的即是他。』雖然阿若憍陳如對佛如此不客氣,但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仍是先度他。『阿若\』的意思是解本際,也叫最初解,即是最初開悟的。

2『摩訶迦葉\』。摩訶是大的意思,故摩訶迦葉即大迦葉。『迦葉\』譯為飲光、光波,又叫大龜氏。大龜民是他的姓,因為他祖上的人修道時,看見有隻大龜馱著一個圖,所以就以此為姓。

大迦葉的名字叫庇缽羅。庇缽羅是樹名,因為他父母向這樹祈禱而生了他,所以以庇缽羅作為他的名字。又他的身上有光,能隱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飲盡一切的光。他怎麼有這個光呢?有個公案:他的妻子(紫金光比丘尼)在往昔是個很窮的女人。在毗婆尸佛滅度之後,有人為佛造塔做佛像,但時間一久,塔倒像壞。這窮女人看了之後就發菩提心要重新造廟補像。於是她各處向人討飯乞錢,把每天乞來的錢買金子。辛苦了十九年,也積下了一筆不少的金子,她就請一位冶金師來為佛像修補裝金。當這冶金師知悉她如此辛苦地向人募捐,以便修補佛像,令他十分感動,故也發心要來幫她,重修整頓。兩人共同把廟與佛像都安裝好後,這金匠就向窮女人求婚,窮女人也很歡喜的答應。兩人結婚後就發願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婦,因為給佛裝金的緣故,所以兩人身體都放金光,故迦葉一出生,身上就有金光。當他長大時,他父母要他娶妻子,他就說:『我身放金光,要找個女人身上有金光的,才可以和我結婚,否則我就抱獨身主義。』恰巧在另一國家,有個女人身上也是放同樣的金光,所以兩人就結婚了。兩人結婚後,皆一起出家修道,證到阿羅漢果位後,才知道在往昔曾發願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婦。

你千萬不要誤會他們發願生生世世都做夫婦,而說:『將來我遇到一個男子(女人),我也要和他(她)這麼發願——生生世世做夫婦。』千萬不要這樣,人家發願生生世世做夫婦是要修道的,都要皈依三寶出家了道的。你不要發願生生世世做夫婦,因為越做越墮到地獄去。必須要出家修道才可以的,所以迦葉和他太太一出家都證果。

摩訶迦葉是第一代祖師。你們想不想見這位尊者啊!他現在還在此世界上——在中國雲南雞足山打坐入定,他將等到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出世成佛時,要把釋迦衣缽交給彌勒尊佛。他現在還未往生,也還未圓寂。所以你們誰若有誠心的話,到雞足山拜摩訶迦葉尊者時,就可以見到他。在這雞足山時常有三種光:佛光、金光、銀光。誰若真有誠心,不但可以見光,而且還可以聽見鐘聲。這鐘聲是自己響的,在幾百哩外都可以聽見。

迦葉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長的,也是苦行第一。可是他越老越有精神力量,什麼事都是苦幹。他父母親是摩竭提國中非常有錢的人,家中富可敵國,而且摩竭提國國王也曾拜他為師,可是自從他跟佛出家修道之後,不僅他把所有的財產都布施出來,而且又專行頭陀苦行,忍苦耐勞。有一天,當佛在說法時,佛特地分了半邊座,叫迦葉與他共坐。這時迦葉已很老,大概有一百四十五歲。佛就向迦葉說:『你年紀太大了,精神一定不會充足,你行頭陀苦行,恐怕會受不了。你不要再行苦行,改吃點好的、穿點好的,住在較舒適的地方吧!』可是迦葉也沒有聽佛的話去做,他仍是照樣行苦行。因此佛深深地讚嘆道:『我佛法能久住於世,與迦葉行頭陀行有大關係。他能這樣行苦行,我佛法一定會久住於世。』所以摩訶迦葉祖師是頭陀第一。

有一次,佛正要說法,就有一位大梵天人以金波羅花來供佛。那天人躺在地上,請佛坐到他身上講經說法。佛坐在梵天人身上,手拿起花,對著百萬人天微微一笑,佛這麼一笑,大迦葉也笑了。所以這叫『拈花微笑,傳佛心印。』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教外別傳,以心印心,已囑咐摩訶迦葉。』因此迦葉是西天第一代祖師。在印度這個祖師是一代只傳一代(單傳)。佛只傳給迦葉,迦葉尊者又傳給二祖阿難,阿難尊者又傳給三祖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尊者又傳給四祖優婆毹多...一代一代傳下來都是以心印心。由初祖傳到二十八祖菩提達摩,菩提達摩尊者把佛的心印法門整個帶到中國來,傳給二祖慧可(神光)。慧可大師又傳給三祖僧璨...乃至六祖惠能。似後就花開五葉,分出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乃至到現在,這個佛法又傳到西方來,這是祖師相傳的大概。

【十二頭陀苦行】:今略釋方才所講到的頭陀苦行。『頭陀\』是梵語,中文叫『抖擻\』——抖擻精神;意如打禪七時,常講的打起精神——不怕難,越苦越要努力。好像迦葉祖師這麼老了,仍要行頭陀行,抖擻精神行十二種頭陀行。

第一:著百衲衣。百衲衣又叫糞掃衣,即是一件衣服本來是千瘡百孔,是把它左補右補的修縫好。這衣服是別人已不願意穿了,扔在垃圾堆里,出家人從垃圾糞土中撿出這些爛布後,洗淨它而縫成衣服來穿。穿這衣有何好處?若講起來是太多了。譬如你穿上這衣,自己既無貪心,也息滅別人之貪心。其他比丘看你穿得如此簡樸,而不穿好的,他們也會發起道心來修道。又你穿這爛衣服,打劫的土匪一定不會搶你的;如一九四八年,我在南華寺時,有土匪來搶劫。他們一砸開寺門後,立刻闖進來向我要錢,我就說:『你看我穿這麼樣的衣服,像個有錢的人嗎?』(我當時所穿的衣服,仍是在我母親墳上守孝時穿的那件。守完孝之後,我就永遠穿著它以紀念我母親。因為那件衣服已很破爛,所以在東北時,誰皈依我,誰就給我補個一寸方大的補釘。因此那件衣服真是百補千釘。)雖然我和土匪們說房裡有寶貝,他們可以儘管去拿。但那些土匪看我穿得如此,也不到房裡搶東西,就退走了。(說真的,房裡真有兩個寶貝——活寶貝,兩個怕得躲在床下的小沙彌。)

還有,你若穿糞掃衣,有錢人也離你遠遠的,這樣真是少很多痲煩。再有一點最重要的好處,就是女人也離你遠遠的。修道時,若只穿這麼樣的衣服,久則會有一股很奇特的香味,可是這香味對於一般女人來說,則是臭味。所以穿糞掃衣有很多講不完的好處。

第二:暫三衣。暫就是僅僅的意思,行頭陀行的比丘只許可存有這三衣。所謂:『身邊無外物,自無煩惱生。』三衣中,第一是祖衣,也叫大衣,梵語是僧伽黎,譯為二十五條衣。二十五條四長一短,共一百二十五格,這是表示種田的形相,所以又叫福田衣。此衣要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才穿的。第二是七衣,七條二長一短共二十一格,梵語是郁多羅僧,譯為入眾衣。當禮拜誦經齋會、聽經聞法等,大眾會合之時,則要穿這衣。第三是五衣,五條一長一短共十格,梵語是安陀會,譯為作務衣。務勞止逸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穿這五衣。

若行頭陀行的比丘,就應該僅僅有這三衣與缽具。『缽\』是比丘吃飯用的碗,『具\』是在佛堂禮拜時用的。前面兩個是穿衣服的苦行,穿衣服固然很重要,可是人對於吃飯則是看得更重要,所以下面有五種吃飯的頭陀行。

第三:乞食。托缽乞食又叫常乞食,即是每一天到吃飯時,則出外乞食,而自己不生火煮飯。在暹羅(泰國)、緬甸、錫蘭等地,當齋主做好飯菜後,就預備出一碗放在一邊,那個比丘先來到他家,齋主就頂著這碗飯跪在地上,把菜飯倒進比丘的缽里,然後叩三個頭來供養三寶。每個家庭都是如此。

第四:次第循乞。即是挨家挨戶去乞食,而不揀擇這家富貴或那家貧賤。如在楞嚴經上所說:『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這即是次第循乞,把出家人的分別、揀擇心消除,而行平等眾生種福。這是一種大公無私的行為。

第五:日中一食。即是早晚都不食,只有在中午吃一次。這個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為何呢?民以食為天,一切人都有吃東西的食慾,餓一點就想吃東西,所以很多人受不了日中一食這苦行。可是日中一食的功德是說不完。總而言之,你少吃點東西,就少點痲煩;吃得太多,痲煩也就多了。還有,當比丘吃飯時,要有三念五觀:

三念:(1)願斷一切惡。(2)願修一切善。(3)誓度一切眾生。

五觀:(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應計算所吃的東西,要花費多少人工才做成。譬如一粒米的形成,要經過播種、灌溉、栽培、研磨等等的辛勞苦工。故粒米維艱,來處不易。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由此我們每個人對於物質都應該愛惜、節省,不要隨便浪費糟蹋,而應該想到它的來處不易。為什麼現在這世界上,有些國家缺乏糧食,人民沒有飯吃?就因為糟蹋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沒有飯吃。我們信佛的人,對因果尤其要小心謹慎,什麼物質、飲食、財物,你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給別人用,但不應該隨便丟棄糟蹋它。所謂:『廚中有剩飯,路上有飢人。』所以家裡若有剩飯,應該布施給沒飯吃的人,不要糟蹋。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一想自己有何德行,可受十方之人供養;度量度量自己的德行夠不夠?是全或缺?可受施主的供養否?若是德行不夠,就應該趕快用功修道。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防守自己的心,和離開過錯。離開什麼過錯?就是離開貪嗔痴三毒。吃東西時,不可以分別食物的好不好味,不應該東西好吃時,就多吃點;若不好吃,就不吃,這樣是不對的。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比丘吃飯時,應把所吃的東西作藥石想。要想:『我為何要吃這東西呢?這是真正的藥石啊!如果不吃這藥品,我的身體就會逐漸枯槁,而不能生存了。』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我為何要吃這飯呢?因我想要用功修道。如果我不吃飯,那麼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穩。因為我想要修道,故不得不吃這東西。』

比丘在吃飯時,都應該要作這三念五觀。

第六:節量食。即是對飲食要有節制、有數量。不可以當覺得食物美味,吃完了又想吃,時刻念念不忘,這樣就沒有節量了。無論看到什麼好吃的東西,假若我每天照例吃兩碗飯,我就一定吃兩碗。不能說這東西不好吃,我就少吃一碗,但若好吃時,我就多吃了三碗,而自己毫無一點節制。每一個行頭陀行的出家人,本來要吃兩碗才飽,但現在只吃一碗半,節量少吃一點,這就是節量食。

第七:過午不飲漿。過了午時之後,不飲牛奶、果汁、咖啡、茶或蜂蜜,而只喝水。但這是一個很難行的苦行,因為連茶都算是漿,不準喝的。所以是很不容易行的。

這是飲食的五種頭陀行,下面談五種住的苦行。

第八:住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譯為寂靜處。寂靜就是不喧鬧的地方,沒有任何的聲音。這地方是在山林里、深谷里,或遠離城市的地方,是修道人最好的修行處。

第九:樹下住。行頭陀行的比丘,要在樹下坐、樹下食。為什麼要在樹下住呢?因為修道人以天地為盧,四海為家,到處都可以住,並且在樹底下,既可避雨,又很涼爽。可是不能在每棵樹下住超過三天,因為真正的修道人,是很清高超然的,為了避免有人認識他與供養他,所以在每棵樹下,住兩宿就離去,就算有人想供養他,但他都已走了,所以這就是不求任何人的供養。

第十:露宿住。修道人露宿住時,真是以天地為他的大房子、既有月明,又有星朗。這種生活是非常自在逍遙。所謂『月到天心處,風來水不識,一股清異味,略得少人知。』這種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領略到其中的妙處。

第十一:冢間住。冢就是墳墓,坐在墳墓。坐在墳墓裡邊,即是與死人住在一起,和一些鬼做朋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坐在墳墓的旁邊,自己可以修無常觀,明了人生是無常的,無論早晚遲速都會死去,死了之後,進到墳墓里,化成為一堆白骨。在墳地里坐著修道,能覺悟到一切都是無常,由此就不會生出種種的貪、嗔、痴心,並且也不再有所執著。

第十二:脅著席。脅就是脅肋。在印度有個脅尊者,一生從不躺下,而常坐不臥。人若躺著睡,就越睡越想要睡,而不願起來。可是若常坐不臥,則睡一陣就醒了,醒後很容易又用功修行打坐。所以常坐不臥對於修行方面很有幫助。

有的人或者僅行一種頭陀行,或幾種,而沒有一定的限制,而是以各人的能力而行。摩訶迦葉雖然很老了,可是能如法修行所有的十二種頭陀行,所以他是頭陀第一。

3『優樓頻螺迦葉\』。4『伽耶迦葉\』。5『那提迦葉\』。

這三位兄弟在未皈依佛之前,都是拜火外道。他們認為火是最神聖的,是萬物之母,所以專門恭敬火,向火叩頭頂禮。你說他們這種行為愚痴不愚痴?拜火又有何用呢?但是他們就是要拜。

『優樓頻螺\』是梵語,譯為木瓜林,緣起是他喜歡在木瓜林中修道,他與他的五百弟子住在尼洛迦河邊。再往河下遊走,住著他的兩位弟弟。『伽耶\』譯為城,或象頭山,他有三百位弟子。『那提\』譯為河或江,他有二百位弟子。所以迦葉兄弟們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悟道後,他先到鹿園去度五比丘。度完之後,佛則觀察下一個要度的即是這三位迦葉兄弟。於是佛就去探訪優樓頻螺迦葉,佛知道若能先把他度了,那麼他的弟弟與所有的弟子也都能度過來。可是佛並不能這麼直截了當的說出其來意,故以權巧方法說道:『天已暗了,很難再往下繼績我的路程,可否在你的山洞住一宿?』優樓頻螺說:『有隻兇猛的火龍住在那個山洞裡,它一定會把你燒死的。』可是佛答道:『沒有問題,它不能夠傷到我。』因此優樓頻螺就讓佛到那個山洞裡住。果然在半夜時,一隻大火龍口噴焰火,想把佛燒死。可是佛已入到火光三昧中,一點也不受損傷。佛這時即以神力攝龍於乞食缽里,然後為它說法,故龍皈依了佛。

優樓頻螺迦葉真是太驚訝了。雖然他認為自己是個有功夫的修行者,可是也了解到他究竟比不上佛的境界與神力,所以就帶著五百弟子去皈依佛。當他兩個弟弟聽到他已出家成為比丘時,他們也都發心要出家,與五百弟子同加入僧團里。出家沒多久,三兄弟都證到果位。

6『舍利弗\』。相信大家對舍利弗是很熟悉的。當舍利弗未出生時,他的母親時常與她的弟弟(摩訶拘絺羅)辯論,可是每次都是她輸。但是她懷孕後,立刻發生奇蹟,就是她再與弟弟辯論時,弟弟反而輸了。所以摩訶拘絺羅立刻知道他姊姊胎里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為什麼呢?他知道他姊姊以前不是這樣聰明,而現在卻如此伶俐,那一定是有個智子在幫著她。摩訶拘絺羅覺得自己的本領不夠,將來與外甥辯論時,若輸了,真是太丟人倒架子。於是他就到南印度去學法,每天晝夜只顧勤奮讀書,以至於沒有時間來修飾邊幅,而留著大把鬍子頭髮、長指甲,所以一般人都叫他為『長瓜梵志\』。

當他把南印度一切的醫、卜、星、相、辯論法等都學熟悉後,就返家去見他姊姊找舍利弗。可是他姊姊告訴他說舍利弗已跟佛出家了,他即刻大生驕慢,說道:『我這外甥八歲就登座說法,名震五印度,幾百個論師都被他所論敗,這麼聰明的孩子,怎麼可以跟一個沙門出家?這實在太可惜了!我要去見見這沙門,看他有何本事?』故摩訶拘絺羅就去見佛。他見到佛,你猜怎麼樣?他想盡了方法,使盡了所學來的知識,也無法辯勝佛,最後他就和佛立了一個宗;佛問他:『你以甚麼為宗啊?』他說:『我以不受為宗,無論你講什麼道理,我都不理睬,也不接受,看你有什麼辦法?』佛說:『好,你以不受為宗,那你還受不受你這不受的執見呢?』佛這一問,真把他問倒了!如果說受,那就根本沒有這個宗,更與自己相違背。在未辯論之前,他與佛打賭道:『我若辯論輸了,就把頭割下,你若輸了,就要把我的外甥還給我。』但是這回一辯輸,他就立刻返身逃跑,不想割頭了。跑出沒多遠,又想:『我是個男子漢大丈夫,講出的話一定要算數,怎麼可以反悔呢?還是回去把頭砍下算了!』故又跑回跟佛要刀斬首,可是佛說:『在我佛法里沒有這種方法,你既辯輸,也就算了,又何必斬頭呢?』然後佛就當場為他說法。一說法,他立刻開法眼,得到法眼淨,知道佛法是奧妙無窮,而自己所學來的外道法,卻連佛法的萬分之一都不如。所以他不但不搶回自己的外甥,反而也跟著佛出家。這是舍利弗與舅舅摩訶拘絺羅的一段因緣。

舍利弗是梵語,譯為鶖子,又叫珠子或身子。因為他母親叫鶖,眼睛生得如鶖鷺鳥的眼一樣,非常美麗好看,故叫鶖。又他母親的眼睛也好像珠子一般,故也叫珠。又叫身子,就是他母親生出來的一個兒子。『弗\』即子之意。

舍利弗的智慧第一,可是神通也非常之大。有一次,摩訶目犍連和他較量神通;當釋迦牟尼佛到別的地方說法時,所有的弟子都跟著去聽法。唯獨這時候,舍利弗在補衣服,摩訶目犍連就去喊他,但怎樣喊他,他只肯補好衣才去,於是目犍連就使用神通令他衣合,舍利弗即將衣置右上說:你舉起來我便跟你去。誰知用盡所有的神通,不但不能把舍利弗拖起來,連舍利弗之衣角也不能動分毫。你看舍利弗之智慧比神通大!本來目犍連是神通第一的啊!但是和舍利弗的智慧相比,卻鬥不過他,足見智慧是最重要的,神通是次要的。

7『大目犍連\』。目犍連是梵語,譯為萊菔根,或采菽氏。他的名字叫庇利缽(樹名),因為他的父母向庇利缽樹祈禱求子而生下他,故以此樹名為其名,情形和大迦葉的因緣相同。

目犍連的母親雖然求神,可是不信佛法僧、不恭敬三寶,而誹謗破壞三寶。所以她死後,就墮入地獄裡。等到目犍連證得五眼六通,得羅漢果之後,他即遍觀世界,找他母親。看到他母親在地獄做餓鬼,受大痛苦;目犍連悲慟哀絕,急忙拿一碗飯給他母親吃,誰知飯一到其口,即刻化為火焰。為什麼呢?因為他母親的罪業障太深重了,所以無論什麼可食的東西,一到她口裡都會化成火,而不能下咽。

目犍連雖然是神通第一,如今也無法救他的母親,於是即刻去找佛,泣道:『我母親墮地獄做餓鬼,我送飯給她吃,但飯一到她口,即變成火。我今求世尊慈悲哀憫,救救我母親。』釋迦牟尼佛說:『因為你母親誹謗三寶的罪業太重了,非你一個人的力量所能救度。若想救你母親,應該在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時,在這一天設盂蘭盆(解倒懸)供。先供十方佛、法、僧;在十方僧未吃這東西前,你自己不可以先食,應當供完佛法僧之後,方可食用。這一天你若供養三寶,你母親就會離苦得樂。』目犍連聽了之後,就依照佛的方法來設盂蘭盆施供法會,令其母親脫離地獄苦海,而生到天上享受快樂。

所以每年到七月十五日,每個寺廟都設盂蘭盆法會,超度過去七世的父母和現生父母。但有人問:『我的父母還未死呢?那我怎麼辦?』你父母還未死,但你超度過去七世的父母,現生父母也會得到增福延壽的利益。

目犍連的神通廣大,他是神通第一。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到仞利天說法,經過須彌山的路上,遇著一隻毒龍。這隻毒龍很嫉妒佛,想阻止佛到天上說法,於是口吐毒沙要毒死佛。可是目犍連運用神通把毒沙都變成細軟的棉花,真把毒龍氣壞了!這時它又現大身,把須彌山蟠了三匝,但目犍連也現大身,比毒龍的身更大,繞了須彌山九匝。這條毒龍看目犍連比它還厲害,可是它還不肯認輸。『好!你不肯認輸。』目犍連就變成一隻小蟲,鑽進毒龍的肚裡,把它的腸胃咬得非常之痛。毒龍受不了,也沒有其他的神通來抵抗,所以就馴伏的皈依佛。由此可見,目犍連的神通廣大。

目犍連也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因為看他母視受苦,於心不忍,所以也不忍一切眾生的母親受苦。因此他發願要做地藏王菩薩,到地獄管地獄的事,幫助受苦眾生離苦得樂,他的誓願為:『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8『摩訶迦旃延\』。摩訶是大的意思。迦旃延譯為文飾。他的文章寫得非常生動出色。這位尊者又有個名字叫扇繩;因為他出生之後,父親就死了,他母親想改嫁,可是有了迦旃延這小孩子,就好像一條繩把她拴住,而不能隨意改嫁。他又叫好肩,是他的兩個肩膀生得很好看。又有一個名字叫思勝,是他的思想非常敏銳優勝,一般人都比不上他。

迦旃延尊者善能說法,無論同他講什麼道理,他都能夠舉出許多道理,令人心悅誠服,所以十大弟子中他是論議第一。有一次,一位專門講斷見的外道遇見尊者,問道:『你們佛教說人死了還有來世,但我這道則是講人死了就沒有來世。我有理由來反駁你。你說人死了又有來世,又去受苦。但是據我所知所死去的人,根本就沒有一個再回來說一說他受的是什麼苦,這怎麼會有來世呢?所以我說人死如燈滅,一定沒有來世的。』迦旃延答覆他:『不回來的人,就好像犯罪者,被人抓去判刑關在監獄裡,他還可以回家嗎?那些墮入地獄的人,即是如此!』外道一聽又說:『可是人若生到天上去,我也沒有見過他們回來啊?在地獄裡不自由不能回來,這還有理可講,但是生到天上是自由的啊!怎麼都不見他們回來過?』迦旃延就說:『生到天上的人就好像人從廁所里爬出來,用清水洗乾淨了;他還會爬回廚所里,再滾了一身糞嗎?』

外道這時真是啞口無言。還有,迦旃延繼續說道:『忉利天上一晝夜,就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你想想那些生到天上的人,是不是要先安排布置一番,等到他休息一五日時間,即是人間三、五百年。那時你早已死去,骨頭都爛了,你還能知道他回來過嗎?』外道至此,乃瞠目結舌,無詞以對,完全被駁倒。所以迦旃延尊者是論議第一。無論什麼道理,都能夠講得頭頭是道,滔滔不絕,令人聽得津津有味。

9『阿冕樓馱\』。這位尊者就是無貧尊者,又叫阿那律。在無量劫以前,他曾經供養過一位辟支佛,可是當他供養時,他並不知道彼是一位辟支佛。那位辟支佛的願力是七天才下一次山,化七家門戶的緣,如果在這七家無人供養,他也就不再化緣,而回山去。本來七天以前,他已化不到飲食,而這次也是如此,於是這位辟支佛又要托著空缽回山去。那時候正好鬧災荒,家家戶戶的生活都發生問題,那還有餘糧布施給出家人呢?阿冕樓馱在當時是個窮農夫,每天耕田以勞力來換取生活的安定,而他所吃的米飯乃是最不值錢的粗米。這天中午,他看見老比丘沒有化到緣,於是生出同情心說:『你出家修道的人遇到饑荒年,都沒有飯吃,太可憐了。你嫌不嫌這袋粗米飯?若你不嫌棄的話,我供養你。』

辟支佛說:『你肯布施給我真好,我樂意接受你這供養,但你自己吃什麼呢?』阿冕樓馱說:『我今天不吃不要緊的。\』於是辟支佛就把這袋米飯吃下。吃完後,辟支佛就顯神通,現十八變,說道:『我受了你的供養,你以後生生世世再也不會貧窮。』老比丘為他回向後,阿冕樓馱仍繼續耕田,不一會兒從田裡跑出一隻兔子來。兔子奇怪極了!直繞著他蹦跳嬉戲,等一下就一跳,跳到他肩膀上不下來。阿冕樓馱想擺脫它也沒有辦法,故即趕回家,叫他妻子把兔子拿下來,一拿下來,活兔子早已變成一隻光耀閃閃的黃金兔,於是他就把金兔的前腳剁下,拿去賣換錢,雖然金兔子的前腳被剁下來,但等一下又回復完整如初。所以從此以後,阿冕樓馱不但在此生成為一個富翁,乃至於九十一劫他都富貴榮華,這是阿冕樓馱供養辟支佛,而得到不貧的果報。

阿冕樓馱最喜歡睡覺,每逢佛一講經說法,他就睡著了,鼻息如雷,呼呼大響。所以佛便呵責他:『咄咄胡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冕樓馱慚愧無比,乃克心發奮永不睡眠。七天七夜沒有睡覺,遂瞎了雙目。釋迦牟尼佛憐憫之,教他修金剛照明三昧。不久即得天眼通,而且半頭都是天眼,所以他視三乾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故阿冕樓馱尊者在佛的弟子中是天眼第一。

10『劫賓那\』。功賓那的父母到四、五十歲仍沒有兒子,於是到廟裡向二十八宿星辰(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之第四星辰祈禱、求兒。心誠所至,感應靈驗,不久生下一個兒子,以此因緣,故取名為『房宿\』。劫賓那尊者就是那第四個星宿。在佛的弟子中,他是星術學第一。

11『憍梵波提』。這位尊者他有很奇怪的動作,即是每當吃完飯後,總像牛反食嚼草似的,嘴裡仍咀嚼不停,故叫牛司尊者,又叫牛王。因為他有這種習氣迦牟尼佛怕人看見他而生譏謗,是會墮落的。所以佛乃叫他住在天上,受天人之供養。為什麼他有這樣的習氣?就因為惡口之果報。過去無量劫前,當他還是個小沙彌時,曾輕慢誹罵一位老辟支佛吃飯如牛嚼草,雖然辟支佛勸他即刻懺悔,但他反而毫無慚愧,更反駁道:『後悔什麼?我反正都不會像你這樣子!』就因為如此的毀罵欺謗,於是死後轉生做了五百世牛,以後轉復為人,但總也脫不掉做牛之習氣形相,飯後仍像牛反食嚼草。這皆是往昔誹謗辟支佛之緣故啊!由此看來,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謹慎小心,檢點反省自己,不是可以隨便誹謗破壞別人的。

12『離婆多\』。離婆多是梵語,二十八星宿中『室宿\』之名,他雙親也是祈星而得此子。他又名『假和合\』,未出家前,他窮困非常,有次到一所荒涼破敗的亭子睡覺。晚間來了兩個一大一小的鬼,拖著一具屍體。兩鬼見著他,即問道:『餵!你要我們吃這屍體,還是吃你!』離婆多不理睬他們,於是兩鬼商議由大鬼吃屍體,小鬼則撕裂離婆多的每一部份來補上死屍。不久,大鬼吃光了屍體,離婆多的頭目肢軀也全被小鬼拿去補到死屍上。這時,他萬分驚惶:『我全身已被鬼撕裂了,我現在沒有身子,怎麼辦?』

他立刻狂跑到鎮上,見人就問:『我還有沒有個身體,請告訴我!』可是誰都以為他發瘋發狂了。等一會,他遇著一群和尚,又問道:『你們看我有沒有身子?』和尚里有證果的羅漢,知道可以度他出家,乃說:『人身本假,而非自有,你若修行證果,得自性光明,那才是真實不假,你有沒有這肉身,又有什麼關係呢?』他聽了之後,隨著和尚出家,不久就開悟了。因為他被鬼撕裂吃過,悟人身假和合之理,故名『假和合\』。

13『畢陵伽婆蹉\』。這位尊者的名字譯為『余習\』,因為他仍未去盡多生多劫所染之習氣。有一次,他要過河,就叫河神停止流水。這河神是個女的,於是他就說道:『小婢,住流!』因為他是個證果阿羅漢,已有神通,雖然這樣講,河神也不敢不聽他的指使,但是心中極不滿意,敢怒不敢言。這種情形又發生多次,女河神忍無可忍,就去向佛抗議,說:『世尊!您有個弟子叫畢陵伽婆蹉,一點也不尊重我。每次到我河邊,就說:「小婢,住流!」這種語氣,太沒禮貌,對人太不客氣啦!』佛就說等他回來,即刻要他向河神道歉認錯。等會兒,尊者回來時,佛乃向尊者說:『你過恆河時,為什麼叫河神「小婢,住流。」這太不禮貌了,趕快去向她道歉認錯。』於是畢陵伽婆蹉就到河岸邊,合起掌來,對河神笑嘻嘻的言道:『啊,小婢,莫嗔!』如此一講,更把河神激得冒火!她就向佛說:『您看,他當著世尊之前,都還這樣叫我。』佛就說:『你不知道啊!在五百世前,你是畢陵伽婆蹉的工人,他叫你「小婢」叫慣了,現在你雖然做了河神,可是他的習氣還沒改。因為你們有這種主僕關係,所以他現在仍叫你小婢。』河神聽佛這樣一講,也就釋然不再計較了。所以畢陵伽婆蹉尊者,因為多生多劫之習氣使然,故名『余習\』。

14『薄拘羅\』。此尊者之名譯為『善容\』,這是他的相貌非常端嚴莊重。薄拘羅尊者在過去無量劫前,專門修『戒殺\』;他精持此戒,不但外表不犯殺,連內心也清清淨淨,不起一絲殺念。因為受持精嚴,故感應得到五不死報。

他一出生就會言語,喜笑顏開的叫『爸爸媽媽\』,非常活潑可愛。可是卻把他的雙親嚇得魂散九霄,以為他是個妖怪轉世。於是他母親狠下心來,把他放到炒菜鍋上,底下燒紅火,想煎熟了他。但是煎也煎不死,他坐在火紅的鍋上,若無其事,仍是嘻皮笑臉的極為好玩。他母親忖道:『你這妖怪不怕火,可是一定怕水的。』於是又把他放進一大鍋水裡煮,水滾燙得不得了,但仍燙不死他。

15『摩訶拘絺羅\』。這位尊者的名字譯為『大膝\』,因為他的膝蓋很大。他就是舍利弗的舅父,未出家前,與佛辯論,打賭道:『輸了斬頭,贏了帶回外甥。』最後他辯輸了。但佛不要他斬頭,而當場為他說法,度他出家。摩訶拘絺羅尊者辯才無礙,能言善道,是辯才第一。他與薄拘羅尊者都是佛的常隨眾(影響眾)。

16『難陀\』。佛有三個弟子都叫難陀:難陀、阿難陀、孫陀羅難陀。這難陀是指『放牛難陀\』,譯曰『善歡喜\』。他因問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足一切智,乃跟佛出家,獲阿羅漢果。他極為聰明,音聲絕妙。

17『孫陀羅難陀\』。此尊者之名是跟著他妻子(孫陀羅)而立名,因為他極愛戀其妻之緣故。孫陀羅譯曰『好愛\』或『端正\』,她的相貌美艷無比,是印度國內第一大美女。因之,孫陀羅難陀極愛戀她。當佛見彼之因緣已熟,想度他出家(他是佛的親弟弟,同父異母)。可是他捨不得嬌艷的妻子,所以不出家。於是佛就設一方便法門;有一天,佛到王宮裡化齋乞食,要難陀把齋飯送去只桓精舍。難陀是寸步不離其妻,可是又不敢違背哥哥(佛)的命令,於是向孫陀羅解釋要出去的原因。孫陀羅在其手心上吐一口口水,限定他要在口水乾前回來,否則她就不準他再進門了。

難陀很有把握他一定在口水乾前趕回來,故答應其妻之苛求。誰知到了只桓精舍,佛就不準他回家,而要他出家,硬給剃了頭。雖然已出家,可是難陀天天想找機會逃回家去,因為他還捨不得孫陀羅哩!

佛看他時時悶悶不樂、無精打采,故有一天帶他去山上散心。到了山上,見著很多猴子在玩耍,佛就問:『你比較一下,是孫陀羅美麗?還是這些猴子美麗?』難陀答道:『當然是孫陀羅美麗了!猴子長得這麼醜怪難看,怎能和孫陀羅比較呢?世尊您分明在侮辱孫陀羅嘛!』佛說:『你真聰明,知道美醜之分。好了,該回去啦!』回去之後,思妻益切,雖然時刻想要逃跑,但都沒有機會。

佛見他天天愁眉不展,於是就帶他到天上遊覽。看到所有的天宮真是莊嚴華麗,又見到某一個天宮裡,有一群美妙絕倫的天女們。佛就問難陀:『你看是天女美麗?還是孫陀羅美麗呢?』難陀說:『當然是天女美麗了,孫陀羅與天女比較,就好像猴子比孫陀羅一樣。孫陀羅怎可跟天女比呢?』他看見一群天女如此嬌美居然沒有主人,於是就去問一位天女:『誰是你們的主人?』天女說:『我們的主人是佛的弟弟l——孫陀羅難陀,他現在已跟佛出家修道,來世則生到此天宮。我們這一些天女都是要陪伴他的。』難陀聽了欣喜若狂:『有這麼多美麗的天女將陪伴著我,我一定要用功修行。』

這回他把孫陀羅完全拋到腦後,不想她了,而只掛念著天女。所以他一反常態,很精勤用功修行,但佛知道他只想修生天做天女的主人。於是有一天,佛乃帶他到地獄去見識見識。到了地獄,真是陰森悽慘恐怖,刀山油蝸火湯以及各種地獄,令人觀之毛骨悚然,全身戰慄!最後來到一所地獄,有兩個鬼守著一油鍋,油鍋底下之火似著似滅,且兩鬼東倒西歪的大打呼呼睡得香沉。『這兩鬼其是懶鬼,連油鍋都不燒滾它,而光睡覺!』於是難陀就叫醒其中一鬼問道:『鬼大哥,你做工有否人來管你啊?你們怎麼不努力點,怎可躲懶偷安而不燒滾油鍋呢?』鬼大打呵欠,揉眼答道:『你知道個什麼!受罪的人到這來還要很長久時間咧!佛有個弟弟叫孫陀羅難陀,現在已經出家修道,但他只想修天福,期望死後生天。天福享盡後,五衰相現,他就要墮入地獄;等他到此油鍋里炸,距現在還有好多年時間,所以我們又何必忙著燒滾油鍋?我們的工作是很輕鬆的,天天都可以睡覺。』難陀一聽,頓時出了一身冷汗,嚇壞了!『槽糕,原來油鍋是預備給我的,怎麼辦?』於是佛乃帶他回人間,為他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門。這時他便真心用功修行佛法,而證得羅漢果。

孫陀羅難陀雖然當初很愛戀其妻,可是見著比他妻更美麗的天女,就不愛妻子了。一旦知道地獄的苦,才又真正發心修道。如果不知道地獄苦,他一定不會發心修行的。這位難陀也叫善歡喜,與前邊那位難陀一樣別號,不過這位難陀是『孫陀羅難陀\』,他是以妻名來作己名。

18『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譯為『滿\』,是他父親之名,彌多羅尼譯為『慈\』,是他母親之名,整個名意為『滿慈子\』。當他出生時,天上雨珠寶到其家,非常吉祥和瑞。他是佛的弟子中,說法第一之阿羅漢。在法華經授記品曰:『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19『須菩提\』。當他出生時,家裡所有的珠寶都空了,故叫『空生\』。他父親找算卦先生來占算,算出是吉中又吉,故又名『善吉\』,過了七天,家中珠寶又都現出來,所以他又名為『善現\』。於佛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

20『阿難\』。這位尊者是結集經藏之阿難,乃佛之侍者。他叫『慶喜\』,因為釋迦牟尼佛成佛之日,是他出生之日,所以他父親很高興,為他取名『慶喜\』,來慶賀佛。

21『羅侯羅\』。是佛之子。佛有幾個妻子?佛有三個妻子,大太太叫俱依,二太太叫耶輸,三太太叫鹿野。羅侯羅是第二太太所生。當她生此兒時,惹出很嚴重的是非痲煩——佛已出家六年了,而他這太太卻大起肚子,生下一個嬰孩,所以佛的眷屬非常惱怒,以為她不守婦道,故有人要懲罰她,怒聲沸騰,醜聞遍播全國——『佛不在六年,而佛的妻子卻有了孕!』雖然宮人向佛之父王保證她沒有越軌,小孩的確是釋迦牟尼佛的,但也無人相信。事實上羅侯羅在他母親肚裡住了六年。外緣逼迫之下,耶輸陀羅就發了個願:『若是我不守婦道的話,跳到火坑裡,我與我兒皆會被火燒死。若我是清白的,天神應該擁護我,縱我跳進火坑也燒不死!』乃造一個大火坑,放柴引火點燃,耶輸陀羅抱著羅侯羅往火坑裡跳下,即刻奇蹟出現——火坑變成一池清水,且從水裡生出一朵大蓮華,托著母子二人。從此之後,大眾悉知是冤枉了耶輸陀羅,國人也了解到此是一件不平凡事,也無人再誹謗她了。

羅侯羅的名字譯為『覆障\』,因為過去生中,彼為小孩子時,曾用木頭把老鼠洞堵塞了六天才打開,所以他今生要在其母親胎里住六年,受那六天之果報。吾人當深自警省,因果循環實在是太厲害了!羅侯羅是佛之子,也不能避免往昔自己所造之惡業,而要在母胎里住六年,故叫『覆障\』。這個『覆障\』又是針對著耶輸陀羅說的,因為懷著羅侯羅,而產生很多痲煩障礙。

究竟佛的兒子是怎樣來的?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親生子?是的。那麼釋迦牟尼佛是否也與普通夫婦一樣行為呢?不是的。是怎樣呢?因為耶輸陀羅喜歡要個兒子,釋迦牟尼佛用手一指,她就懷孕了。這種講法就好像神話,但是在佛教里,神話是不勝枚舉。此乃一種不可思議之境界,你若一定要去考證探討,我現在是沒有法子教你懂,只有你用功修道,修到那種境界,即可明徹佛境界是微妙難思議的。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如是\』就是指前邊二十一位大阿羅漢。大眾心裡明白是知,眼睛看見是識,心眼俱明白即為『知識\』。知識是對著愚痴來講,愚痴人是不知不識,智慧人是知識。可是道理要講兩邊,你若真的不知不識,這才是真正智慧。真正的不知不識,才能真正的無思無慮。能無思無慮,自己的智慧才能顯現,此方為真正之知識智慧。

大阿羅漢是受天人之供養——應供、殺賊、無生。阿羅漢不但殺賊,連『不賊\』也殺。有人問:『這豈不是不講理?』你要知道,大阿羅漢是不講道理的。他們有神通變化,你和他們講道理,是沒有辦法的。為何連『不賊\』也要殺?因為在阿羅漢的境界上,認為是不賊;可是在菩薩之境界上,可又是賊了。所以若要回小向大,不賊也要殺。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小乘四果之聖者中,前三果為有學位,證了四果阿羅漢,方為無學。在此法華會上,有學與無學合起來有二千人。這二千人又表示『十如是\』——十法界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個如是又變成十,十又變成百,百又變成千,此即表示有學無學二千人。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摩訶是大。波闍波提譯為愛道。這位大愛道比丘尼不只是釋迦牟尼佛的姨母,就是每位佛出世,她都做佛的姨母,撫養保護他們長大。眷屬包括六親、朋友等。大愛道比丘尼與她的六千親戚朋友,同在法華會上。

羅侯羅母——耶輸陀羅,也跟著佛出家,做佛的徒弟,成為比丘尼。比丘尼也具有相同於比丘之三義:乞士、怖魔、破惡。耶輸陀羅比丘尼與許多眷屬,在此法華會上。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嘆。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菩薩\』是梵文,具足乃『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覺悟有情的一位菩薩,也就是有情中之一位覺悟者——他以覺悟的方法道理,再去覺悟其他有情。另有二個名稱叫『大道心眾生\』,或『開士\』。『摩訶薩\』是菩薩中之大菩薩,具足七大。

1、具大根基:他的根基極深極大。有多大?他植眾德本。從多生多劫以來,所種下的善根,既深廣且博大,這善根就叫德本——道德之根本。他所栽下的善根有無量無數那麼多,故說『植眾德本\』。又他不只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而是好像在金剛經上所說:『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在無量無邊百千萬億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面前,皆已種諸善根。

2、具大智慧:這個智慧是怎麼個大?他能發大菩提心廣度一切眾生;雖然普度眾生,可是不著度眾生之相,此即是大智大慧。金剛經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沒有一個眾生是佛度的,而皆是眾生自度也。這就是雖然度生而不著度生之相。不像我們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大事宣揚:『我度了多少人出家,我度了多少人發心信佛。或某某人是我度的,某某人是我介紹來信佛的。』這儘是著相。為何著相?就因為愚痴。有大智慧的人,就不著一切相。菩薩應離一切相,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離相,即非菩薩。

3、信大法:大法即是大乘之法。你要深信大乘實相法門,深信因果,深信般若。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若你缺少信心,即使佛法廣大,也不能度你。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善根從何處來?就是從信心來,從信心所生,所以信乃功德之母親。菩薩摩訶薩深信一切大法、無上妙法,尤其對這部妙法蓮華經,他是特別深信重視。

我們對於佛法有真正的大信心,我們也就是菩薩摩訶薩。金剛經上說:『乃至一念生淨信,其福德勝過以七寶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你這一念生淨信之功德,等於以七寶來布施給一切世界,而且如來世尊是絕對知道你這心念,不會令其空過的。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個個都要拿出真正信心來,才能得到這種相應。

4、解大理:在華嚴經上講——信、解、行、證。所以解大理必須依照著信心,首先要信,然後明白,使去實行,而後證得。什麼是大理?就是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也就是六即佛中之『理即佛\』。按著理來說,每個眾生都是佛,可是要修行,才能成佛。如果不修行,而盡說自己是佛,那是沒有用的。譬如你自封為王,整天自吹自擂:『我是皇帝!我是皇帝!』可是有沒有一班文武百官來保護著你?有沒有老百姓來支持?若沒有,你只是個光棍皇帝,有何用?所以按理來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可是要修行,才能返本還原,認識自己本來真面目。為什麼要明白眾生本來是佛?因為實相的智慧,不離眾生心,皆是每個眾生自性所具足的,所以要解大理。

5、修大行:菩薩摩訶薩勤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一)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1、財施又有內財(頭目腦髓)與外財(國城妻子)。行菩薩道,是無我相、無人相的,所以菩薩能捨棄種種,布施一切給人。2、法施就是說法利生,為眾生講說佛法。『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就是為一切眾生宣揚佛法。所以學佛法的人,都應該學習講經說法,把佛法介紹給人。我若知道一點,就向人講說一點;知道十分,就講十分。本照自己所知的佛法,為人講說——這即是法施,以法來布施教化眾生。3、無畏施:即是若有人遭遇到飛災橫禍,心中非常恐懼憂苦,而正在此時,你去安慰開導他,令彼消除一切的恐懼憂怖感,而心生安寧。

(二)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比丘戒(二五○條)、比丘尼戒(三四八條)。

(三)忍辱:忍辱是一個最好、最有用的方法。你若能忍辱,則恰如獲寶也!好像我曾說過一則公案:有位修忍辱行的老修行,於門口掛上一塊匾,寫上:『我性如灰\』,意即他性里亳無火氣,從來不發脾氣。這老修行晝夜精進用功,性情修得柔和無比。可是此時就來了一位菩薩,試驗他的道行。菩薩到彼門前問:『這幾個字寫的是什麼?』答:『性如灰。\』一會兒,菩薩走回來又問道:『匾額上寫的是什麼?我記不得了。』答:『性如灰。\』如是來回問了幾百次,終於把火問出來了。老修行冒火的大聲大嚷道:『性如灰!性如灰!你這麼囉囉嗦嗦,盡來擾亂我的修行,你居心何在?』菩薩言:『哈!原來灰還有火呢?』說完,即踴身虛空。你道這菩薩是誰?原來是觀世音菩薩來考驗他,結果修了幾十年性如灰,仍有火氣,考不過菩薩的試驗。觀音菩薩臨走前言:『你還須修行!二十年後,我將再來。』由此可見,忍辱是極端不易為之事,最要緊是沒有脾氣。我以前為人徒弟時,無論師父在不在面前,從也不敢發脾氣。我若發脾氣,他則不食而自責道:『我教化徒弟沒教化好。\』因為他老人家不吃飯,故我始終不敢發脾氣。

那麼我有沒有脾氣呢?我的脾氣比誰都大,但是出家修行後就把脾氣改了。現在到美國新收三個徒弟;美國人未出家前是無脾氣的,但出家後,旁的還未學會,就學會發脾氣冒火。譬如昨晚有二個徒弟到我面前訴說自己發了脾氣,究竟是誰發脾氣,我也不管,不過這回我立下一則規矩:『發脾氣的人,要在佛前跪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不準起來大小便、吃飯、喝水、睡覺。』如果你不要在佛前跪,那我就來替你跪。還有,無論誰發脾氣,三個美國徒弟要一起跪。沒發脾氣的,照樣跟著跪。『這有何公道?』就是如此不公道——世間上是沒有公道的。你若是怕,就不要發脾氣。為何叫你跪,且不準吃、喝、睡?就因為你有脾氣,故要修忍。『這師父真厲害,再不敢跟他出家了!』但你若是怕,不發脾氣,就無事了嘛!為什麼要立下這規矩?因為以後若徒弟多了,你打我、我罵你,等會兒又全跑到師父面前告狀訴苦,這樣判來判去也判不完的。修道人怎可發脾氣呢?你若有徒弟,為教化他,對他發脾氣還情有可原。但若對師兄弟發脾氣,是萬萬不可之事。所以說:『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用它,萬事都能了。』

(四)精進:有身精進、心精進。身精進是拜佛、誦經、持咒等等。晝夜六時皆精進用功,一時一刻也不懈怠放逸。真正用功不是盡作假面具,掛修行招牌;而是自己真實去用功,不在眾人面前造作賣弄。心精進是時時念玆在玆,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五)禪定:參禪打坐必須要精進來幫助,有精進,則能忍;有忍則能修功德,參禪打坐入定。若不精進,一暴十寒,修行一天,休息十天,是永遠也得不到禪定的。

(六)般若:般若度是最重要的,修行人一定要有智慧。缺乏智慧,是很難修行的。有智慧之人,隨時隨地皆是在用功,看見什麼都是智慧——『翠竹黃花無非般若\』。好像我有個徒弟對我訴說道:『某某師兄一和我說話,就罵我。』罵\『誰』呢?這豈不是愚痴。你若有智慧,就算他罵你,而你不接受此罵,這罵就回去了嘛!譬如有人仰天而唾,唾液不久又再落回自己臉上。或者你可想像彼人在為我唱歌,或說外國語文,如此一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才是具有真正智慧。不要整天懊惱道:『他在罵我。\』究竟『我\』又是誰?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還有個『我\』?出家人要把『我相\』趕快扔到太平洋去,不要它。

菩薩還要掃盡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過去心:過去已過,故過去心了不可得。現在心:你若說此時是現在,但它剎那不住,又過去了,故現在心了不可得。未來心:未來還未來,從何去找?未來心也了不可得。你若三心皆了,又有什麼可執著的,一切不執著,就是得到解脫,獲真正自由。

菩薩又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菩薩要存布施心,普遍施給一切眾生。

愛語:菩薩無我相,故對一切眾生常生慈愛心,視彼如己,毫無彼此之分。菩薩自度度他,對每位眾生皆發和諧之語。

利行:一切眾生欣喜利益,故菩薩常行利益眾生之事。

同事:菩薩化身千萬億,見應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度之。當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為要度一群鹿,因而化身成鹿去教化它們,此皆是同事之一。

行菩薩道要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忍能忍、難讓能讓。這都是修大行菩薩所應具備之條件。

6、經大劫:一劫即十三萬九千六百年。一千劫集合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合起為一大劫。那麼菩薩要修多少劫?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梵語,譯曰『無量數\』。所以作菩薩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必須要經過三個無量數的那麼多大劫時間,方成為菩薩摩訶薩。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